防脱圈轮胎

申请号 CN201610915750.0 申请日 2016-10-20 公开(公告)号 CN106379114A 公开(公告)日 2017-02-08
申请人 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吴祖敏;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防脱圈轮胎,包括轮胎本体以及用于与所述轮胎本体组装的 轮毂 本体;所述轮胎本体内侧为胎座,所述胎座表面设置有胎座凸台;所述轮毂本体用于连接所述胎座的卡座上沿周向设置有与所述胎座凸台相对应的轮毂凹槽。由于本发明在轮胎胎座表面增加了若干个梯形凸台,轮毂卡座增加若干对应凹槽,轮毂与轮胎组装后,增加轮胎与轮毂的 接触 面积,从而增加 摩擦 力 ,对轮胎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凹槽与凸台两者相互咬合,轮胎使用过程中产生强大咬合力。即使轮胎使用一段时间后,因弹性形变导致变松,轮毂凹槽也可以紧紧卡住轮胎凸台,使轮胎不会从轮毂上脱出,从而防止脱圈现象的发生。
权利要求

1.一种防脱圈轮胎,包括轮胎本体(1)以及用于与所述轮胎本体(1)组装的轮毂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本体(1)内侧为胎座(13),所述胎座(13)表面设置有胎座凸台(14);所述轮毂本体(2)用于连接所述胎座(13)的卡座上沿周向设置有与所述胎座凸台(14)相对应的轮毂凹槽(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胎座凸台(14)厚度从所述胎座位置开始向外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胎座凸台(14)呈梯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胎座凸台(14)为至少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胎座(13)表面;相邻两个胎座凸台(14)之间有胎座凹槽(15);所述轮毂本体(2)用于连接所述胎座(13)的卡座上沿周向设置有与所述胎座凹槽(15)相对应的轮毂凸台(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胎座凸台(14)厚度从所述胎座位置开始向外呈均匀频率或非均匀频率趋势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的轮胎本体(1)内径为A,所述胎座凸台(14)内径为B;所述轮毂本体(2)外径为C,所述轮毂凹槽(22)内径为D,则:所述轮胎本体内径A<轮毂本体外径C;胎座凸台内径B<轮毂凹槽内径D。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胎座凸台(14)底部厚度为E1,所述胎座凸台(14)顶部厚度为E2,所述轮毂凹槽底部厚度为G2,所述轮毂凹槽顶部部厚度为G1,则满足:E1>G1,E2>G2。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胎座凹槽底部厚度为F1,所述胎座凹槽顶部厚度为F2,所述轮毂凸台顶部厚度为H1,所述轮毂凸台底部厚度为H2,则满足:H1>F1,H2>F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胎本体(1)由橡胶或发泡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圈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胎本体为实心轮胎或空心轮胎。

说明书全文

防脱圈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脱圈轮胎,尤其是实心轮胎&空心轮胎防脱圈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实心胎通常是由橡胶或发泡材料制成的实心结构。空心轮胎的本体内有一个至若干个平行于轮毂饿隧道型腔体。轮胎与轮毂配合后即构成完整的轮子。轮胎内环面卡在轮毂的卡槽内,轮胎的内径比轮毂卡槽的外径略小,依靠轮胎的弹性可以将轮毂箍住,从而使两者同步转动。然而,轮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产生弹性疲劳,使轮胎弹性不够而无法箍住轮毂。轮胎容易从卡槽中脱出,形成脱圈。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脱圈轮胎。
[0004]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防脱圈轮胎,包括轮胎本体以及用于与所述轮胎本体组装的轮毂本体;所述轮胎本体内侧为胎座,所述胎座表面设置有胎座凸台;所述轮毂本体用于连接所述胎座的卡座上沿周向设置有与所述胎座凸台相对应的轮毂凹槽。
[0006]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胎座凸台厚度从所述胎座位置开始向外逐渐增大。
[0007]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胎座凸台呈梯形结构。
[0008]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胎座凸台为至少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胎座表面;相邻两个胎座凸台之间有胎座凹槽;所述轮毂本体用于连接所述胎座的卡座上沿周向设置有与所述胎座凹槽相对应的轮毂凸台。
[0009]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胎座凸台厚度从所述胎座位置开始向外呈均匀频率或非均匀频率趋势逐渐增大。
[0010]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若所述轮胎本体内径为A,所述胎座凸台内径为B;所述轮毂本体外径为C,所述轮毂凹槽内径为D,则:所述轮胎本体内径A<轮毂本体外径C;胎座凸台内径B<轮毂凹槽内径D。
[0011]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若所述胎座凸台底部厚度为E1,所述胎座凸台顶部厚度为E2,所述轮毂凹槽底部厚度为G2,所述轮毂凹槽顶部部厚度为G1,则满足:E1>G1,E2>G2。
[0012]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若所述胎座凹槽底部厚度为F1,所述胎座凹槽顶部厚度为F2,所述轮毂凸台顶部厚度为H1,所述轮毂凸台底部厚度为H2,则满足:H1>F1,H2>F2。
[0013]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轮胎本体由橡胶或发泡材料制成。
[0014]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轮胎本体为实心轮胎或空心轮胎。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之一是:由于本发明在轮胎胎座表面增加了若干个梯形凸台,轮毂卡座增加若干对应凹槽,轮毂与轮胎组装后,增加轮胎与轮毂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摩擦,对轮胎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凹槽与凸台相互咬合,轮胎使用过程中产生强大咬合力。即使轮胎使用一段时间后,因弹性形变导致变松,轮毂凹槽也可以紧紧卡住轮胎凸台,使轮胎不会从轮毂上脱出,从而防止脱圈现象的发生。
[0016] 此外,此轮胎成型只需要模具上加工凹槽,相对于其他方法,比如轮胎中加嵌件,即成型时将硬质嵌件或软质绳子悬空固定在模具内更容易实现。因此,能提高防脱圈轮胎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轮胎本体剖面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轮胎本体立体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轮胎本体左视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轮毂本体立体图。
[0021]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轮毂本体左视图。
[0022]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轮胎本体与轮毂本体组装后立体图。
[0023] 附图标记说明书:1—轮胎本体,2—轮毂本体,11—胎冠,12—胎壁,13—胎座,14—胎座凸台,15—胎座凹槽,21—轮毂凸台,22—轮毂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25]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0027]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公开一种防脱圈轮胎,它包括环状的轮胎本体1以及用于与所述轮胎本体组装的轮毂本体2;所述轮胎本体组装所需要的轮毂本体外径略大于轮胎内径。其中,轮胎本体顶侧为胎冠11,轮胎本体1内侧为胎座13,轮胎本体1两侧中间为胎壁12。本实施例轮胎本体没有帘纱,全部由橡胶或发泡材料制成。
[0028] 优选的,在所述胎座表面设置有胎座凸台14;所述轮毂本体2用于连接所述胎座的卡座上沿周向设置有与所述胎座凸台14相对应的轮毂凹槽22。由于本实施例在轮胎胎座表面增加了凸台,轮毂卡座增加对应凹槽,轮毂与轮胎组装后,增加轮胎与轮毂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摩擦力,对轮胎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凹槽与凸台两者相互咬合,轮胎使用过程中产生强大咬合力。即使轮胎使用一段时间后,因弹性形变导致变松,轮毂凹槽也可以紧紧卡住轮胎凸台,使轮胎不会从轮毂上脱出,从而防止脱圈现象的发生。此外,此轮胎成型只需要模具上加工凹槽,相对于其他方法,比如轮胎中加嵌件,即成型时将硬质嵌件或软质绳子悬空固定在模具内更容易实现。因此,能提高防脱圈轮胎的生产效率。
[0029] 其中,胎座凸台14与所述轮毂凹槽15仅设置一对,也可以大致实现上述技术效果,但为增强防脱圈效果,优选的实施方案是,在胎座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胎座凸台14,胎座上相邻两个胎座凸台之间有胎座凹槽15,则对应的,轮毂本体2用于连接所述胎座的卡座上沿周向设置有与所述胎座凹槽15相对应的轮毂凸台21。
[0030] 进一步的,作为另一种实施方案,为了更好提高防脱圈效果,胎座凸台14厚度从所述胎座位置开始向外逐渐增大,具体的,胎座凸台14厚度从所述胎座位置开始向外呈均匀频率或非均匀频率趋势逐渐增大。当胎座凸台14厚度从所述胎座位置开始向外呈均匀频率趋势逐渐增大时,胎座凸台14呈梯形结构,对应的轮毂凹槽22因为体型轮毂凹槽,当多个胎座凸台均匀设置在胎座上时,相邻两个胎座凸台之间的胎座凹槽也呈梯形结构。作为替代的技术方案,当胎座凸台14厚度从所述胎座位置开始向外呈非均匀频率趋势逐渐增大时,胎座凸台可以为下小上大的规则或不规则结构,同样可以实现更好的防脱圈效果。
[0031] 具体的,如图3和图5所示,若所述的轮胎本体1内径为A,所述胎座凸台14内径为B;所述轮毂本体2外径为C,所述轮毂凹槽22内径为D,则:所述轮胎本体内径A<轮毂本体外径C;胎座凸台内径B<轮毂凹槽内径D。依靠轮胎本体1的弹性可以将轮毂本体2箍住。
[0032] 通过胎座凸台14与所述轮毂凹槽22增加胎座与轮毂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使轮胎更稳定固定在轮毂上。
[0033] 具体的,如上述实施例所述,所述胎座13表面有若干凸台14。所述凸台14呈梯形,厚度从胎座12位置开始逐渐增大,均匀分布在胎座表面。所述胎座13上相邻两个凸台14之间有梯形间隙,形成凹槽15。如图3所示,若所述胎座凸台14底部厚度为E1,所述胎座凸台14顶部厚度为E2,则满足:E1<E2。若所述胎座凹槽15底部厚度为F1,所述胎座凹槽15顶部厚度为F2,则满足:F1>F2。
[0034] 如图5所示,所述轮毂2沿周向设有若干与所述胎座凸台14对应凹槽22。相邻两个凹槽22之间有梯形凸台21。若所述轮毂凹槽22顶部厚度为G1,所述轮毂凹槽22底部厚度为G2,则满足:G1<G2。若所述轮毂凸台21顶部厚度为H1,所述轮毂凸台21底部厚度为H2,则满足:H1>H2。
[0035] 如图3和图5所示,若所述胎座凸台14底部厚度为E1,所述胎座凸台14顶部厚度为E2,所述轮毂凹槽底部厚度为G2,所述轮毂凹槽顶部部厚度为G1,满足:E1>G1,此时,轮毂d位置对胎座a位置有向胎座凸台方向的抱紧力;当满足:E2>G2,此时,轮毂e位置对胎座b位置有向胎座凸台方向的抱紧力;轮毂d位置对胎座c位置有向轮毂方向的压力。所述轮毂凹槽22能紧紧卡住胎座凸台14。
[0036] 如图3和图5所示,若所述胎座凹槽底部厚度为F1,所述胎座凹槽顶部厚度为F2,所述轮毂凸台顶部厚度为H1,所述轮毂凸台底部厚度为H2,满足:H1>F1,此时,胎座a位置对轮毂d位置有向轮毂凸台方向的抱紧力;若满足:H2>F2,此时,胎座b位置对轮毂e位置有向轮毂凸台方向的抱紧力;胎座c位置对轮毂d位置有向胎座方向的压力。所述胎座凹槽15能紧紧卡住轮毂凸台21。
[0037] 本实施例中轮胎本体可以为实心轮胎或空心轮胎,例如:实心轮胎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弹性形变导致松脱时,轮毂凹槽22与胎座凸台14相互咬合,胎座凹槽15与轮毂凸台21相互咬合,形成更加稳固的嵌合力,使轮胎不会从轮毂上脱出,从而防止脱圈现象的发生。
[0038] 此外,此轮胎成型只需要模具上加工凹槽,相对于其他方法,比如轮胎中加嵌件,即成型时将硬质嵌件或软质绳子悬空固定在模具内更容易实现。因此,能提高防脱圈轮胎的生产效率。
[0039] 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个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40] 尽管这里参照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