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声波防干扰结构及小型无人飞机 CN201710854462.3 2017-09-20 CN107472501A 2017-12-15 杨冰; 鄢胜峰; 陶恕; 陈风虎; 余士雄; 喻畅; 陈浩; 匡昊盾; 张冬林; 曾小玉; 吴倩
发明公开了一种声波防干扰结构及小型无人飞机,设置于小型无人机的机壳上,机壳包括具有上表面的上壳体及具有下表面的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相对连接且共同围设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安装腔,超声波防干扰结构包括设置于安装腔内的胶塞,腔塞套装于超声波传感器外,且抵接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上述超声波防干扰结构及小型无人飞机中,超声波传感器非直接安装于下壳体上,而被套装于胶塞内,通过胶塞悬空设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使得超声波传感器与上壳体和下壳体隔离,避免在飞行过程中受到上壳体和下壳体震动的影响,同时还有利于过滤来自小型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的震动的影响,提升超声波在小型无人机中数据稳定性
2 一体化涵道式螺旋桨 CN201710476996.7 2017-06-21 CN107284652A 2017-10-24 杨华东
申请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涵道式螺旋桨。该一体化涵道式螺旋桨,包括涵道、螺旋桨及整流罩,所述螺旋桨包括一桨毂及至少两叶片,所述整流罩固定于所述桨毂,所述叶片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桨毂和涵道。本发明的一体化涵道式螺旋桨的叶片和涵道直接连接,进一步减少冲击噪声,降低诱导阻,叶片变形更小,具有更高的气动效应,提高螺旋桨的工作效率。
3 一种万向铰涵道双旋翼飞行器 CN201710239852.X 2017-04-13 CN106945829A 2017-07-14 董凌华; 张斌; 周金龙; 杨卫东
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万向铰涵道双旋翼飞行器,涉及飞行器领域,能够平衡反扭矩、解决旋翼气动效率低的问题,同时满足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等要求,具有气动效率、操纵功效和使用效率高,能垂直起降、经济、安全、实用的优点。本发明包括:机身电机、旋翼、涵道、外圈,机身沿长轴方向对称设置两个外圈,外圈内分别安装两个涵道,涵道内部再安装旋翼,旋翼通过电机驱动,且两个旋翼转动方向相反。本发明适用于航拍,也可以改进为飞行摩托,亦可用于防恐领域,挂载小口径杀伤武器用于单兵实战。
4 一种青少年国防教育专用的掠海地效飞行器 CN201710044720.1 2017-01-21 CN106828925A 2017-06-13 不公告发明人
一种青少年国防教育专用的掠海地效飞行器,包括机体、机腹、机首、无人驾驶舱、左翼、右翼、左浮舟、右浮舟、四联装大功率左发动机螺旋桨、四联装大功率右发动机螺旋桨、双联装对舰导弹、双联装反潜导弹、双联装对空导弹、导航雷达、相控雷达、尾翼,其作为一种军事展览模型,不仅可拓展青少年创新开发思维,同时为发挥青少年对军事装备的创造性、前瞻性思维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参考模型,并能激发我国青少年们对现代、未来化的军事战争设备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并为研究地效飞行器的后续开发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对于推动校园国防教育和青少年国防科学的素养培训也同样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5 一种涵道加强结构 CN201611160285.0 2016-12-15 CN106697305A 2017-05-24 李黎明; 马俊; 云庆文; 佟强; 孙玉峰; 沈铁军; 李延泽; 于国庆; 何东旭; 赵聪聪; 董巍; 王久龙
一种涵道加强结构,包括平面对接板(1)、曲面对接板(2)、加强板(3)、内加强梁(5),本结构应用于涵道尾桨性能试验,采用本结构加强的涵道结构,在对应尾桨载荷800N时,Y向接头(11)处沿尾桨载荷方向变形为0,起到了良好的加强作用。
6 一种倾转双涵道无人机 CN201610382189.4 2016-06-01 CN105947192A 2016-09-21 张德虎; 张扬
发明公开了一种倾转双涵道无人机,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一种倾转双涵道无人机包括:中央翼以及中央翼内部的飞行控制设备、航电设备、电气设备、涵道倾转操纵机构;航电设备、电气设备、涵道倾转操纵机构分别与飞行控制设备相连。中央翼两侧由内到外分布有短臂、涵道、外翼,涵道和外翼连接成一体,并通过短臂与中央翼相连,而且涵道和外翼可绕短臂倾转;涵道内部设置有电机和螺旋桨,后部设置有面;中央翼腹部设置有挂载接头,用于挂接并固定挂载模,中央翼下方安装有起落架。该无人机起降场地需求小,飞行效率高、使用灵活,具有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和快速巡航能
7 两向伸缩桨叶保护罩、动系统以及无人飞行器 CN201610185727.0 2016-03-29 CN105836120A 2016-08-10 黄立; 成磊; 黄晟; 王效杰; 顾兴; 曾海波
发明涉及无人飞行器,提供一种两向伸缩桨叶保护罩,包括两板状壳体,两壳体内均具有可安放桨叶旋转装置的腔室,每一壳体对应桨叶旋转装置位置均开设有窗口,且其中一壳体通过一连接件可转动至另一壳体上叠合,每一壳体包括中空的固定部以及至少一个滑动部,滑动部与固定部围合形成腔室,且滑动部沿垂直于壳体转动轴线的方向部分滑动伸入固定部内;还提供一种动系统,包括上述保护罩;还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上述动力系统。本发明中通过控制桨叶旋转装置在停止时各浆叶部分均沿平行于壳体的转动轴线伸展,使得保护罩可以沿垂直于该转动轴线进行收缩,同时绕该转动轴线进行叠合,大大减少了无人飞行器的结构尺寸,便于使用者携带。
8 一种微型球形飞行器及其作业方法 CN201610343668.5 2016-05-23 CN105775144A 2016-07-20 刘有余; 朱先绮; 徐天殷
发明涉及一种微型球形飞行器及其作业方法,包括涵道扇、螺钉风扇支架通风孔和中心轴,还包括左半球壳、导向筒、右半球壳、固定管、平衡风扇平衡涵道,所述中心轴贯穿所述左半球壳、所述导向筒和所述右半球壳,导向筒通过中心轴连接于左半球壳的平面,导向筒通过中心轴连接于右半球的平面,导向筒位于左半球壳和右半球壳之间,左半球壳的平面通过2个所述固定管连接在右半球壳的平面,左半球壳和右半球壳的赤道带位置通有2个对称的所述平衡涵道,所述平衡风扇通过所述风扇支架连接在各平衡涵道中段内部,左半球壳和所述右半球壳构成球体,安全系数高,着陆时受均匀,不易损坏,平衡风扇使球形飞行器平旋转,可调整到所需方向。
9 一种共轴对转双旋翼涵道式垂直起降飞行器 CN201610132624.8 2016-03-09 CN105620740A 2016-06-01 刘汉儒; 王海童; 张晨曦; 杨皓琦; 王掩刚
发明公开了一种共轴对转双旋翼涵道式垂直起降飞行器,由载荷舱、涵道机匣、导流、对转驱动电机和两对转转子组成;载荷舱位于涵道机匣的上方,涵道机匣采用空腔环形结构并将对转转子叶片包覆产生额外的前缘吸,提高飞行器升力的同时降低了飞行器功率需求。安装架固定在涵道机匣内壁下端,导流舵与安装架连接,对转驱动电机安装在安装架上部,两对转转子分别与对转驱动电机输出轴固连,起落架嵌入在涵道机匣外侧壁下部。共轴对转双旋翼自身抵消了自旋力矩,有利于飞行器姿态的稳定控制。采用对转转子降低了每级转子叶片的气动载荷,有利于减少气动损失,同时对转转子叶片降低旋流损失,大大提高了气动效率,增加续航时间。
10 环形航空器 CN200880012725.5 2008-04-16 CN101765540B 2013-03-27 H·G·D·高斯林
一种具有机翼—机身的航空器,机翼—机身限定机翼—机身轴线,当沿着机翼—机身轴线观看时,机翼—机身显现为大致的环形,环形体的内部限定两端敞开的导管。设置推进系统,其包括一对或多对推进装置,每对推进装置包括第一推进装置和第二推进装置,第一推进装置安装在机翼—机身上并定位在包括机翼—机身轴线的平面的第一侧上,第二推进装置安装在机翼—机身上并定位在包括机翼—机身轴线的平面的第二侧上。第一推进装置的推方向可独立于第二推进装置的推力方向进行调整,并且/或者第一推进装置推力的大小可独立于第二推进装置推力大小进行调整。在某些实施例中,当从第一视观看时,所述机翼—机身显现向前的扫掠,而当从垂直于第一视角的第二视角位置观看时,所述机翼—机身显现向后的扫掠。
11 飞行器 CN201710369922.3 2017-05-23 CN107521681A 2017-12-29 崔基铉; 崔素连
发明涉及飞行器,包括:环形的外侧主体,外周侧侧面一部分和中心侧侧面一部分沿着周围贯通形成;叶片部,包括叶片,以可旋转的形式设置于外侧主体内部;第一磁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外侧主体及叶片部的磁性体,叶片部通过磁力与外侧主体保持间隙,构成浮起状态;第二磁力装置,包括设置于外侧主体的电磁和叶片部的磁性体,使叶片部通过磁力旋转;中心侧主体,设置为被外侧主体的中心侧侧面包裹的形态,包括控制部及电源供给部,控制部对叶片部的旋转和转向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电源供给部将电源供给至控制部及电磁铁;转向部,沿着中心侧主体的周围设置于外侧,构成为通过叶片部移动从而向外侧主体的中心侧侧面排出的空气可向上或向下排出。
12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应急电源充电桩 CN201710672896.1 2017-08-08 CN107499156A 2017-12-22 虞丽丽; 江佳辉
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应急电源充电桩,包括有整体呈L形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有电池柜以及垂直连接在电池柜一端侧面的电池移动柜;还包括安装在电池柜内且沿纵向等距设置的多个电池支撑架,放置在各个电池支撑架上进行充电的电池单元,安装在电池柜顶部位于电池移动柜一侧的电池拆装座,以及安装在电池移动柜内的用于在各个电池支撑架和电池拆装座之间输送电池单元的输送机构;通过在充电桩壳体内装载多个电池单元,且电池单元可在电池拆装座上拼装成一体式的电池模,这样可根据不同电动汽车所预计行驶的路程大致估算所需电量来确定所需要的电池单元个数,然后通过飞行器将一个或多个电池单元输送到电动汽车所在位置为电动汽车提供电量补给。
13 倾转旋翼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1710225018.5 2017-04-07 CN106956773A 2017-07-18 申晓东; 李猛; 闫兆武; 蒋阳; 官梓怡; 王睿
一种倾转旋翼式垂直起降无人机控制方法,包括:无人机机身改造;控制后置螺旋桨总成的驱动拉大于前置螺旋桨总成的驱动拉力,改变螺旋桨总成在机身上的设置状态;控制倾转旋翼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平稳飞行。一种倾转旋翼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包括有机身、前置螺旋桨总成、后置螺旋桨总成以及机系统,前置螺旋桨总成以及后置螺旋桨总成与连杆连接;由舵机系统控制舵机无刷电机/或动力总成运行。在该方法中,采用主动式倾转能够使得螺旋桨倾转过程更稳定、安全。本发明不仅具有垂直升降的功能,同时还兼具了固定翼飞机的高续航能力、高操控精准性的优点。最重要的是:本发明动力总成的倾转为主动式倾转,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无人机飞行的稳定性
14 矢量拉装置及垂直起降无人机矢量拉力控制方法 CN201611129850.7 2016-12-09 CN106927039A 2017-07-07 段萍; 高雪; 丁承君; 尹李亮
发明涉及一种矢量拉装置,包括摆动式发动机座51,固定式发动机座53,支座连接光轴56,法兰轴承57,控制机54,球头连接光轴55,球头拉杆52,第一球头59和第二球头58,控制舵机54固定在固定式发动机座53上;在固定式发动机座53上通过法兰轴承57连接有支座连接光轴56,摆动式发动机座51设置在支座连接光轴56上;在摆动式发动机座51的侧边通过球头连接光轴55固定有第一球头59,在控制舵机54的舵机摇臂上固定有第二球头58,两个球头通过球头拉杆52刚性连接。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采用所述的矢量拉力装置实现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矢量拉力控制方法。
15 一种易于控制的涵道式无人飞行器 CN201710078794.7 2017-02-14 CN106741915A 2017-05-31 景朝锋; 张学军; 潘志刚
发明提供了一种易于控制,结构紧凑,稳定性高的涵道式无人机,通过控制系统和无人机结构的配合使得涵道式无人机具备优异的姿态调控、飞行控制性能。
16 涵道式无人机 CN201611114275.3 2016-12-07 CN106672230A 2017-05-17 刘均; 孙建勋; 张跃博
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涵道式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身主体(9)、第一涵道(1)、第二涵道(2)、第三涵道(3)、第四涵道(4)、前起落架以及后起落架;所述第一涵道(1)与所述机身主体(9)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涵道(2)与所述机身主体(9)的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三涵道(3)与所述机身主体(9)的第三侧连接;所述第四涵道(4)与所述机身主体(9)的第四侧连接;所述前起落架设置在所述机身主体(9)的头部下方,所述后起落架设置在所述机身主体(9)的尾部下方;所述第一涵道(1)、所述第二涵道(2)、所述第三涵道(3)和所述第四涵道(4)的内部均设置有桨叶以及带动所述桨叶转动的发动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人机飞行灵活、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续航时间长。
17 一种空轨两用巡检无人机 CN201611070887.7 2016-11-28 CN106494611A 2017-03-15 秦源璟; 吴云鹏; 赵雪军
发明提供一种空轨两用巡检无人机,其包括四旋翼机体、旋转叶片、推动螺旋桨、平导向轮、声波测距仪、伸连杆、步进达、U型杆等,该无人机可以采用飞行模式进行轨道的快速检测,还可以采用沿轨滚动运行模式进行轨道的高精度检测,两种工作模式可根据现场需求灵活搭配安排、随时切换,突破解决了传统地面巡检模式的高成本、灵活性差、占用正常行车空间等显著问题。
18 一种高强度轻质涵道及其制作方法 CN201610823986.1 2016-09-17 CN106379526A 2017-02-08 于光谦
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轻质涵道及其制作方法,包括合金框架、蒙皮;所述合金框架包括两个由薄壁管制作的圈体、若干用于支撑两个圈体的并由薄壁管制作的支撑管,两个圈体之间固定有蒙皮,该蒙皮沿圆周方向均匀的覆盖在两个圈体之间。其有益效果为:在合金框架的基础上,采用蒙皮包裹进一步加固,使框架结构更加坚固,且蒙皮材质虽轻但强度够大,完全可以阻止螺旋桨碎片穿透涵道圈,即使阻挡不住,飞出的量已经被大大削减,避免了驾驶员或或物体受到伤害。
19 搭载有无人飞行器移动通信终端 CN201610086290.5 2016-02-15 CN105915249A 2016-08-31 金永权
发明涉及搭载有无人飞行器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在以能够进行个人携带和移动通信的智能手机、平板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日后可开发的各种移动通信终端搭载无人机,而可根据利用移动通信终端的控制使无人飞行器执行飞行及多种工作。本发明提供包括无人飞行器和移动通信终端部的搭载有无人飞行器的移动通信终端,上述无人飞行器具有飞行单元、无线通信单元及影像拍摄单元,上述移动通信终端部具有能够收纳上述无人飞行器的收纳部。其中,移动通信终端部包括:无人飞行器控制单元,通过与无人飞行器进行无线通信来使无人飞行器执行飞行和影像拍摄;操作部,能够向上述无人飞行器控制单元输入用户的控制指令。
20 竖直着陆的飞行器 CN201510055632.2 2015-02-03 CN104943861A 2015-09-30 D·I·纽曼; R·W·莱西; R·M·普莱艾特; E·N·杰诺普洛斯; P·捷根拜恩
飞行器利用附接到飞行器的至少一个机翼的至少一个安装在机翼上的推产生装置和附接到飞行器的机身的至少两个安装在机身上的推力产生装置两者提供竖直推力而起飞、着陆或悬停。当至少一个安装在机翼上的推力产生装置提供平推力时,使飞行器飞行,并且其中至少两个安装在机身上的推力产生装置不提供任何推力。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