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具有覆盖层的挠曲性内饰组件 CN201280007312.4 2012-01-03 CN103347740A 2013-10-09 J·希普施尔; S·汉森
提供一种内饰组件,其包括基本平行的肋状物以及衬垫,所述衬垫联接到基本平行的肋状物上,使得内饰组件能够在基本垂直于基本平行肋状物取向的方向上弯曲。所述衬垫包括一体式的外层。
2 具有装饰性表面终饰的软质部件 CN201180024187.3 2011-03-17 CN102892622A 2013-01-23 J·M·黑普舍尔
一种软质部件包括一个衬垫(32)以及一个外部蒙皮(24),该外部蒙皮被布置到所述衬垫上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衬垫的变形而弯曲。该软质部件还包括一个装饰性层以及一个上覆层,所述装饰性层被布置到所述外部蒙皮的暴露表面上,所述上覆层被布置到所述装饰性层上且结合到所述外部蒙皮的暴露表面。所述上覆层被配置为与所述外部蒙皮一起弯曲,同时基本维持所述外部蒙皮的暴露表面上的连续性。
3 车辆内装部件的组装结构 CN200980106624.9 2009-05-08 CN101959717A 2011-01-26 小泉昌幸; 谷川裕作
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内装部件的组装结构。该车辆内装部件的组装结构具有副仪表板部件(3)和由上面板及下面板(6)构成的移动面板。在下面板(6)的后端设有插入到设置于副仪表板部件(3)的后端的凹陷部(31)中的插入部(61)。下面板(6)的插入部(61)的左右的外侧面(610)和与它们相面对的副仪表板部件(3)的凹陷部(31)的左右的内侧面(310)构成为,通过将卡合突起部(32)插入卡合凹部(62)而能够卡合。卡合凹部(62)设置成,限制卡合突起部(3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并容许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
4 立体装饰件及立体装饰件的制造方法 CN02808237.0 2002-08-09 CN100491448C 2009-05-27 松野竹己; 森泰浩
提供了能方便地进行粘合、印刷、涂饰的难粘合性基体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经表面改性的难粘合性基体材料以及难粘合性基体材料的表面改性装置。在提供难粘合性基体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经表面改性的难粘合性基体材料以及难粘合性基体材料的表面改性装置时,烷化合物是含硅烷原子原子或原子的硅烷化合物,并准备好包含下列三部分的表面改性装置:用于贮藏含硅烷化合物(沸点分别为10~100℃)燃料气体的贮藏部,用于将该燃料气体输送到喷射部的输送部,用于喷吹燃料气体火焰的喷射部,对难粘合性基体材料的表面,实施全面或部分喷吹硅化焰等处理。
5 机动车驾驶舱的表面 CN200610099006.4 2006-07-12 CN1895933A 2007-01-17 托马斯·黑克
发明涉及机动车驾驶舱(6)的至少一个部件(9至13),这些部件配备有超疏表面,以便能够容易地清洁这些部件(9至13)。一方面能够完全避免由液体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由灰尘和其他颗粒造成的污染能够利用水容易地去除。
6 柔性内部装饰部件 CN201280077324.4 2012-11-01 CN104812626A 2015-07-29 J·M·黑普舍尔; R·A·博日奇; K·D·谢伯恩; M·R·卡特林
一种内部装饰部件(34),包括具有邻近内部装饰部件(34)的轴向端部(82)设置的第一肋条(90)的基板。内部装饰部件(34)还包括多个第二肋条(44),每个第二肋条基本平行于第一肋条(90)取向。第一肋条(90)和每个第二肋条(44)被构造为接合轨道,以方便内部装饰部件(34)沿轨道的运动。内部装饰部件(34)还包括联接至第二肋条(44)和基板的垫子(46)。垫子(46)沿基板的第一表面延伸、包裹第一肋条(90)并且接合基板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置的第二表面,以形成内部装饰部件的轴向端部(82)。
7 用于车辆的地板控制台的装饰构件以及车辆控制台 CN201510163288.9 2010-09-30 CN104786880A 2015-07-22 J·M·黑普舍尔
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地板控制台的装饰构件以及车辆控制台。用于车辆的装饰构件,包括柔性构件,该柔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半透明的或透明的,使光线能穿过。该柔性构件还可以包括不透明部分。该装饰构件可以是中控台或其他存储区域的卷、换挡机构收尾、或转向柱收尾。该柔性构件包括多个板条和与该板条联接的基体。该中控台包括光源,该光源使光线直射透过卷门的半透明部分。该板条由聚丙烯或聚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制得,该基体由热塑性聚酯或热塑性弹性体制得。
8 中央控制台 CN201280061756.6 2012-11-20 CN103998293A 2014-08-20 矢野淑树; 藤根崇道; 江村阳平; 则武雅人
中央控制台包括座间储物箱(10)、座间储物箱(30)和冲击吸收部(22)。座间储物箱(10)设置在车室内的地板上。座间储物箱门(30)利用铰链轴(38)与座间储物箱(10)的后方部的上侧壁(20U)结合,能以铰链轴(38)为支点进行旋转,从而对座间储物箱(10)的上表面的开口进行开闭。冲击吸收部(22)将座间储物箱(10)的后方部划分为上侧壁(20U)和下侧壁(20L),且以具有台阶的方式将上侧壁(20U)与下侧壁(20L)结合,并设定为比上侧壁(20U)和下侧壁(20L)薄。
9 覆件和用于制造覆件的方法 CN201280041186.4 2012-08-29 CN103764447A 2014-04-30 J·霍赫
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机动车内室的覆件(1),具有木质材料的基体(3),其特征在于,在基体(3)的表面上设有防滑元件(4),所述防滑元件具有比基体(3)的表面更高的静摩擦系数
10 用于车辆内部的透明/半透明的柔性构件 CN201310397663.7 2010-09-30 CN103522959A 2014-01-22 J·M·黑普舍尔
用于车辆的装饰构件,包括柔性构件,该柔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半透明的或透明的,使光线能穿过。该柔性构件还可以包括不透明部分。该装饰构件可以是中控台或其他存储区域的卷、换挡机构收尾、或转向柱收尾。该柔性构件包括多个板条和与该板条联接的基体。该中控台包括光源,该光源使光线直射透过卷门的半透明部分。该板条由聚丙烯或聚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制得,该基体由热塑性聚酯或热塑性弹性体制得。
11 用于汽车的托架 CN200980110543.6 2009-01-05 CN101980887A 2011-02-23 N·什奈昂; L·劳梅斯菲尔德; T·马绍
发明涉及一种适于附装到汽车的车架上的托架(1),该托架包括壳体(2)和加强件(5),该壳体限定包封,该加强件在该包封内附装到该壳体(2)上,以用于增强该壳体(2)的刚度。按照本发明,加强件(5)包括至少一个加强元件(15),该加强元件由与壳体(2)相同的材料制成并通过膜式铰接件(16)连接到该壳体,以便能在伸展位置和加强位置之间枢转,该伸展位置位于壳体(2)外部,以用于形成整个的整体托架(1),在该加强位置中加强元件(15)封装在该包封内部以用于加固该壳体(2)。
12 夹具 CN200680025842.6 2006-07-07 CN100590325C 2010-02-17 加藤诚; 岩原利夫; 神谷晴久; 荻野哲也; 浅野耕世; 柴田实; 片桐胜广; 须山博史; 神原泰博
在夹具(1)中,当将内部部件(2)和外部部件(3)彼此定时,各个接合件(18)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户(31)被锁定在操作孔(32)中。当将工具(33)在锁定状态下插入到形成在内部部件(2)上的操作孔(32)中时,解除第一突出部(19)和接合孔(12)的接合,并且解除锁定状态。当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操作孔(32)中牵拉工具(33)时,内部部件(2)和外部部件(3)处于临时锁定状态。
13 夹具 CN200680025842.6 2006-07-07 CN101223367A 2008-07-16 加藤诚; 岩原利夫; 神谷晴久; 荻野哲也; 浅野耕世; 柴田实; 片桐胜广; 须山博史; 神原泰博
在夹具(1)中,当将内部部件(2)和外部部件(3)彼此定时,各个接合件(18)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户(31)被锁定在操作孔(32)中。当将工具(33)在锁定状态下插入到形成在内部部件(2)上的操作孔(32)中时,解除第一突出部(19)和接合孔(12)的接合,并且解除锁定状态。当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操作孔(32)中牵拉工具(33)时,内部部件(2)和外部部件(3)处于临时锁定状态。
14 覆盖有整体铸塑光稳定包覆材料的汽车内饰制件及其制造方法 CN01112081.9 1998-04-17 CN1152797C 2004-06-09 J·A·加德纳
公开了一种包括可固定在汽车上构成车辆部分内饰的板状构件(10,100)的制件及其制造方法。根据该方法,通过将含热塑性聚酯和热活化的交联剂的分散组合物(36)涂敷在模具表面(34)上,然后使组合物(42)干燥来形成界定至少有部分显露的构件外表面的外层(26,126),接着,使包含(i)聚氯乙烯树脂和至少一种增塑剂和/或(ii)热塑性聚氨酯材料的组合物在仍处于模具表面的外层内表面(266)上凝胶化,然后将凝胶化的组合物熔融而形成与外层在界面上成化学键合的内层(28),将与外层成化学键合的内层和刚性基体(22,122)结合成整体,以使刚性基体起增强外层的作用,板状构件显露的外表面具有仿真皮的外观和手感,显露部分的压感是由内层和任选填充的半刚性聚氨酯微孔泡沫中间层(30,130)赋予的。
15 覆盖有整体铸塑光稳定包覆材料的汽车内饰制件及其制造方法 CN01112081.9 1998-04-17 CN1312192A 2001-09-12 J·A·加德纳
公开了一种包括可固定在汽车上构成车辆部分内饰的板状构件(10,100)的制件及其制造方法。根据该方法,通过将含热塑性聚酯和热活化的交联剂的分散组合物(36)涂敷在模具表面(34)上,然后使组合物(42)干燥来形成界定至少有部分显露的构件外表面的外层(26,126),接着,使包含(ⅰ)聚氯乙烯树脂和至少一种增塑剂和/或(ⅱ)热塑性聚氨酯材料的组合物在仍处于模具表面的外层内表面(266)上凝胶化,然后将凝胶化的组合物熔融而形成与外层在界面上成化学键合的内层(28),将与外层成化学键合的内层和刚性基体(22,122)结合成整体,以使刚性基体起增强外层的作用,板状构件显露的外表面具有仿真皮的外观和手感,显露部分的压感是由内层和任选填充的半刚性聚氨酯微孔泡沫中间层(30,130)赋予的。
16 一种用于制造覆件的方法 CN201280041186.4 2012-08-29 CN103764447B 2017-09-15 J·霍赫
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机动车内室的覆件(1),具有木质材料的基体(3),其特征在于,在基体(3)的表面上设有防滑元件(4),所述防滑元件具有比基体(3)的表面更高的静摩擦系数
17 具有覆盖层的挠曲性内饰组件 CN201280007312.4 2012-01-03 CN103347740B 2016-07-13 J·希普施尔; S·汉森
提供一种内饰组件,其包括基本平行的肋状物以及衬垫,所述衬垫联接到基本平行的肋状物上,使得内饰组件能够在基本垂直于基本平行肋状物取向的方向上弯曲。所述衬垫包括一体式的外层。
18 车辆内装部件的组装结构 CN200980106624.9 2009-05-08 CN101959717B 2013-01-16 小泉昌幸; 谷川裕作
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内装部件的组装结构。该车辆内装部件的组装结构具有副仪表板部件(3)和由上面板及下面板(6)构成的移动面板。在下面板(6)的后端设有插入到设置于副仪表板部件(3)的后端的凹陷部(31)中的插入部(61)。下面板(6)的插入部(61)的左右的外侧面(610)和与它们相面对的副仪表板部件(3)的凹陷部(31)的左右的内侧面(310)构成为,通过将卡合突起部(32)插入卡合凹部(62)而能够卡合。卡合凹部(62)设置成,限制卡合突起部(3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并容许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差。
19 卡定结构 CN200810166025.3 2008-09-28 CN101402334B 2011-07-20 谏山博之; 清野祝
发明提供一种卡定结构,谋求壁与安装对象物之间的省空间化,更可靠地支承安装对象物。卡定结构(94)通过卡定夹紧机构(108)和卡定爪部(107)将安装对象物(箱部件)(93)卡定在左壁部(97)和右壁部上。卡定夹紧机构(108)具有:将所述安装对象物(93)的卡定爪部(107)相对于左壁部(97)嵌合的嵌合孔部(111);对嵌在嵌合孔部(111)中的卡定爪部(107)进行支承的卡定支承部(116);形成在卡定支承部(116)的两端,对向两端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移动限制部(118);以及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12),该弹性部与左壁部(97)相连、以悬臂状延伸至嵌合孔部(111)的中央,推压处于卡定状态的卡定爪部(107)。
20 用于车辆内部的透明/半透明的柔性构件 CN201010505310.0 2010-09-30 CN102039856A 2011-05-04 J·M·黑普舍尔
用于车辆的装饰构件,包括柔性构件,该柔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半透明的或透明的,使光线能穿过。该柔性构件还可以包括不透明部分。该装饰构件可以是中控台或其他存储区域的卷、换挡机构收尾、或转向柱收尾。该柔性构件包括多个板条和与该板条联接的基体。该中控台包括光源,该光源使光线直射透过卷门的半透明部分。该板条由聚丙烯或聚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制得,该基体由热塑性聚酯或热塑性弹性体制得。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