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21 一种机械直接无级变速器 CN201510403066.X 2015-07-10 CN105003632A 2015-10-28 席昊; 席玉琦
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直接无级变速器,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输入机构、调速机构及输出机构。该输入机构、调速机构及输出机构的轴线平行,调速机构一端设有与输入机构传动连接的从动轴组件、另一端设有输出机构传动连接的主动轴组件,从动轴组件与主动轴组件偏心设置,且调速机构可在输入机构和输出机构之间径向调整移动。输入机构的输入动经从动轴组件传递至主动轴组件,该主动轴组件再带动输出机构转动输出动力。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传动功率大、变速范围宽。
22 一种卡轮式手动变速器 CN201510379796.0 2015-06-26 CN104976328A 2015-10-14 金勤杨
发明公开了一种卡轮式手动变速器,属于变速器领域,其包括变速器外壳,均设置在变速器外壳内的输入轴输出轴,设置在变速器外壳外部、且一端伸入到变速器外壳中的换挡杆,以及均由一个主动环形锥齿轮和从动环形锥齿轮相互啮合构成、并且顺序拉直排列的一档控制齿轮排、二档控制齿轮排和三档控制齿轮排;所述输入轴上设有第一卡轮装置,所述输出轴上设有第二卡轮装置;所述第一卡轮装置和第二卡轮装置同时与一平推机构连接,该平推机构与换挡杆伸入变速器外壳内的一端连接。本发明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既简化了变速器的结构,降低了维护的成本,而且还易于操作,因此,其适于推广应用。
23 一种纵置双电机换挡变速器 CN201510381518.9 2015-07-02 CN104948716A 2015-09-30 彭增雄; 胡纪滨; 李学良; 苑士华; 李雪原; 荆崇波; 罗章
发明公开一种纵置双电机换挡变速器,该变速器以两个电机作为动力输入,通过对固定轴齿轮和换挡齿套的合理布置,保证在换挡过程中动力不中断;同时换挡过程中通过电机主动调整速差使得电机能工作在较合适的工作区间内,满足城市公交频繁起步,停车的特殊工况要求。该换挡变速器包括:电动机A、电动机B、变速箱主箱模、减速器模块以及输出轴。其工作原理为:电动机A和电动机B的动力各通过一个输入轴输入变速箱主箱模块。变速箱主箱模块通过多自由定轴齿轮机构耦合电动机A和电动机B的动力,分别实现5个匹配的挡位。减速器模块实现进一步的降速增扭功能。
24 一种电动汽车用单行星排两挡自动变速器 CN201510369265.3 2015-06-30 CN104930140A 2015-09-23 胡明辉; 王建文; 曾剑峰; 廖永康; 马香明
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用单行星排两挡自动变速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与驱动电机相连的主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与从动齿轮固连的中间轴,所述中间轴上还设置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固连在中间轴上的太阳轮、与太阳轮啮合的行星轮,行星轮保持架以及与行星轮啮合的齿圈,所述行星轮保持架上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太阳轮或中间轴之间设置有离合器,所述箱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制动齿圈的制动器。本发明采用电磁制动器加电磁离合器搭配单行星排两挡变速器的手段,降低了对驱动电机性能要求,提高了电机的运行效率,增加了电动车的续驶里程。
25 多挡变速器及其行星齿轮 CN201510345995.X 2015-06-19 CN104896038A 2015-09-09 李大开; 严鉴铂; 王顺利; 刘义; 王凯峰; 王亚锋; 张海涛; 周能文
发明公开了一种行星齿轮系,用于多挡变速器,可获得至少九个可用前进挡位和至少一个可用倒挡位,包括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及第四行星排,各行星排均具有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所述行星排的组件与连接构件一共可形成七个旋转体;换挡组件包括两个离合器和四个制动器,所述离合器设于所述旋转体中的选定旋转体之间,所述制动器设于所述旋转体中的选定旋转体与固定件之间。该行星齿轮系可具有更多的挡位和更优化的速比,可显著提高车辆的动传递性能和燃油经济性,而且长度更短、整体设计更加紧凑,可以很好的满足车辆对变速器耐久性、动力传递效率、尺寸、成本等方面的要求。本发明还公开了设有所述行星齿轮系的自动变速器
26 变速机用输出轴以及变速机用旋转轴的制造方法 CN201380060925.9 2013-11-11 CN104797851A 2015-07-22 伊藤笃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能够减少加工成本、部件数量的变速机用输出轴以及变速机用旋转轴的制造方法。用于变速机的输出轴,该变速机具备输入轴、输出轴、以及齿轮变速机构。齿轮变速机构具备:具有与上述输入轴一体设置的多个输入轴侧齿轮、和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输出轴并与对应的上述输入轴侧齿轮啮合的多个输出轴侧齿轮的多级齿轮系;与上述输出轴侧齿轮邻接并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配设于上述输出轴的一个以上的毂;以及使上述输出轴侧齿轮与上述毂脱离卡合的齿轮系选择机构,在供上述输出轴侧齿轮以及上述毂配设的部位的整个外周面形成花键,并且在上述另一端部附近具有输出齿轮,形成了上述花键的部位从上述一端部侧朝向上述另一端部侧依次呈阶梯状地扩径。
27 一种纯电动四轮轿车的双挡自动变速器总成 CN201510154798.X 2015-04-02 CN104791427A 2015-07-22 钟川; 钟华; 梅小龙
发明涉及一种纯电动四轮轿车的双挡自动变速器总成,包括双挡变速器、拨叉、换挡片和换挡轴,在双挡变速器外设置有转速传感器和自动换挡装置,转速传感器用于检测双挡变速器的输出转速,自动换挡装置包括正反转直流电机、蜗轮、蜗杆、蜗轮轴和度传感器,蜗轮和蜗杆构成蜗轮蜗杆传动副,并通过轴承安装在蜗轮蜗杆箱体内,蜗轮轴的一端卡在换挡轴的外端,蜗轮轴的另一端与角度传感器相连,正反转直流电机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通过蜗轮轴带动换挡轴转动;在双挡变速器的箱盖上设置有环形凸台和环形筋,且靠近动输入孔一侧的条形筋多于远离动力输入孔一侧的条形筋。能实现高速挡和低速挡的自动变换,并提高外壳强度。
28 作业车辆的变速装置 CN201080020589.1 2010-04-27 CN102422056B 2015-06-17 盐崎修司; 大内田刚史
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作业车辆的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能够不伴有动传递效率的恶化及油耗的恶化而适应于大力的发动机。其解决手段是,本发明的变速装置包括:传递来自于发动机(3)的动力的输入轴(20)、配置输入轴(20)上且将从输入轴(20)传递的动力无级变速并输出的无级变速器(40)、以及在正向旋转方向或反向旋转方向上取出从无级变速器(40)输出的动力并将其输出的换向离合装置(50),通过选择性地切换换向离合装置(50),并且,将无级变速器(40)无级变速来进行变速。
29 一种新型12挡同步器变速器 CN201310605021.1 2013-11-26 CN104675931A 2015-06-03 任福臣; 王颖颖; 位朵
发明的新型12挡同步器变速器,包括主变速器和副变速器,所述主变速器包括两个插分挡、三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所述副变速器包括两个挡位,所述主变速器均采用同步器换挡。本发明具有驾驶舒适性好、零件数量少、自重低、故障率低的优点。
30 变矩器 CN201310611246.8 2013-11-22 CN104653722A 2015-05-27 孙静
发明提供了一种变矩器,旨在提供一种延长发动机和传动系的使用寿命,低成本,节能高效的变矩器。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它包括输入轴、联接器、输出轴,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设有输入齿圈、输出齿圈、行星齿轮、公共输出行星架、联接齿圈、大齿轮、公共行星架、联接齿轮、小齿轮,输入齿圈与输入轴联接,并通过行星齿轮与公共输出行星架、联接齿圈联接,联接齿圈通过行星齿轮与输出齿圈、公共输出行星架联接,输出齿圈与大齿轮联接,大齿轮通过行星齿轮与公共行星架、联接齿轮联接,联接齿轮通过行星齿轮与公共行星架、小齿轮联接,小齿轮与本发明以外的若干元件联接,公共行星架通过联接器与输入齿圈联接,公共输出行星架则与输出轴联接。
31 一种四驱自走式多功能传动装置 CN201410418921.X 2014-08-22 CN104196968A 2014-12-10 胡尊云; 王波; 王兴军; 田一茗
一种四驱自走式多功能传动装置,包括输入轴、后输出轴、III轴、IV轴、转向轴、VI轴、左驱动轴、右驱动轴、四驱传动轴和前输出轴;动传输到输入轴上,通过拨动输入轴上的高低档双联齿轮以及III轴上的Ⅲ档变速双联齿轮和Ⅲ档变速齿轮与其它齿轮啮合,组合形成六档变速,经各档变速后动力传至IV轴,此后动力一方面经IV轴、转向轴和VI轴传至驱动轴,带动驱动轴上的后驱动轮运转;另一方面经IV轴和四驱传动轴传至前输出轴,前输出轴通过万向连接轴与前驱动桥连接,经万向连接轴传至前驱动桥,带动前驱动桥上的前驱动轮运转。该装置将动力分为两路驱动,实现了前驱动轮和后驱动轮的四驱传动,操作灵活可靠。
32 自动变速器 CN201410290472.5 2014-06-25 CN104179903A 2014-12-03 皮特·谭伯格; 王书翰; 于新涛; 李娟娟; 魏文书; 刘祥伍
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包括并排设置于同一个变速器箱体内的位于传动侧的第一轴系和位于从动侧的第二轴系以及三个正齿轮组、三行星齿轮组、四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这两个轴系通过三个正齿轮组所属的多个动路径相连。只用六个换挡单元就实现了至少九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且常用挡位的挡间比介于1.091~1.297之间,总传动比范围达到8.016,换挡平顺,结构保持紧凑,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动态性能也进一步降低了油耗,使用经济,且有利于保护环境。该自动变速器适合混合动力驱动并具有适合发动机自动启停的功能。
33 一种一输入多输出同轴行星齿轮式变速箱及增机变速箱 CN201410403440.1 2014-08-15 CN104179899A 2014-12-03 江海宇; 杨丹彤; 黄燕娟; 杨文武; 黄世醒
发明公开了一种一输入多输出同轴行星齿轮式变速箱,包括输入轴以及至少两个行星齿轮机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行星齿轮、行星轮连接法兰行星架、行星轴、内齿圈以及输出轴,输入轴上具有第一传动齿;位于第一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上具有第二传动齿,第二级和第二级以后的行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为中通的筒状或管状结构,前一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输出端穿过后一级行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当需要三级或三级以上的动输出时,前一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上具有第三传动齿。本发明两动力或多动力输出均为同轴线输出,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噪音低、扭矩大、有较大的减速比等特点。
34 传递装置 CN201410120450.4 2014-03-27 CN104070996A 2014-10-01 福永智章; 青山健一; 柴原伊左男; 山本真史; 玉置和也
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辆的动传递装置,谋求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第一连动轴(202)具有:经由第一轴承(211)支承于第一轴支承部(212)的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第二连动轴(203)具有:经由第二轴承(213)支承于第二轴支承部(214)的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将棒状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插入筒状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内部、在径向上在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之间夹着第三轴承(215)并相互支承的状态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
35 多速变速器 CN201310486864.4 2013-10-17 CN103775574A 2014-05-07 K.H.基恩斯勒; D.科菲; D.M.齐尼; J.A.迪默; P.R.加西亚; T.辛赫; B.伯曼
发明涉及多速变速器。提供一种变速器,其具有输入构件、输出构件、四个行星齿轮组、多个联接构件和多个扭矩传递装置。所述扭矩传递装置包括具有可选择单向离合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所述离合器和制动器能以两者组合的形式被致动以建立多个前进传动比和一个倒档传动比。
36 变速传动装置 CN201110279974.4 2007-03-19 CN102352917A 2012-02-15 上田吉弘; 片山良行; 森田慎一
发明提供一种变速传动装置,该变速传动装置具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20),发动机(1)的输出输入其中;行星传动部(3a),具有多个行星传动机构(PF、PR)和多个输出部件(41、42),该行星传动机构用于将从上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20)输出的驱动和未受到上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驱动力合成;和变速输出部(3b),具有输出轴(70),将从上述多个输出部件(41、42)输出的合成后的驱动力以多个速度范围从上述输出轴(70)输出,上述变速输出部(3b)具备设置在上述多个输出部件(41、42)与上述输出轴(70)之间的多个传动机构(71~74)、和与上述多个传动机构分别对应地设置的离合器(CL1~CL4)。
37 变速传动装置 CN200780015634.2 2007-03-19 CN101432551B 2011-11-16 上田吉弘; 片山良行; 森田慎一
发明提供一种变速传动装置,该变速传动装置具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20),发动机(1)的输出输入其中;行星传动部(3a),具有多个行星传动机构(PF、PR)和多个输出部件(41、42),该行星传动机构用于将从上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20)输出的驱动和未受到上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驱动力合成;和变速输出部(3b),具有输出轴(70),将从上述多个输出部件(41、42)输出的合成后的驱动力以多个速度范围从上述输出轴(70)输出,上述变速输出部(3b)具备设置在上述多个输出部件(41、42)与上述输出轴(70)之间的多个传动机构(71~74)、和与上述多个传动机构分别对应地设置的离合器(CL1~CL4)。
38 変速機用回転軸の製造方法 JP2014548445 2013-11-11 JP6106189B2 2017-03-29 伊藤 篤
39 変速装置 JP2013523861 2012-05-29 JPWO2013008544A1 2015-02-23 祐一 後田; 卓也 山村
後進用ギヤ(13d)を第1主軸(4)及び第2主軸(5)に設けられるそれぞれのギヤの中で最小の外径の第5固定ギヤ(13a)と、第1副軸(6)に設けられるそれぞれのギヤの中で最小の外径の第6遊転ギヤ(13b)との間に、それぞれのギヤと常時噛み合うように配設する。また、第1シンクロスリーブ(21)は、第3副軸(8)の軸受(8a)と第2主軸(5)の軸方向にオーバーラップして配設する。そして、第2シンクロスリーブ(22)、第3シンクロスリーブ(23)及び第4シンクロスリーブ(24)は、第3副軸(8)の軸受(8b)と第2主軸(5)の軸方向にオーバーラップして配設する。
40 Vehicle of the hybrid drive system JP29071499 1999-10-13 JP3611760B2 2005-01-19 正和 佐々木; 昭仁 岡崎
PROBLEM TO BE SOLVED: To simply make a vehicle into a hybrid type at low cost without largely changing a design of a power train, and to drive the load of a PTO with low noise and low emission, in a vehicle of which power train has an engine, a clutch, and a transmission. SOLUTION: The vehicle of which the power train has then engine 1, the clutch 3, and the transmission 4, comprises: a clutch actuator 31 for carrying out intermittence of the clutch 3; a motor generator 2 used both as an electric motor and a power generator; a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5 disposed between an input/output shaft 21 of the motor generator 2 and an input shaft 41 of the transmission 4 to connect them with each other; and a PTO shaft 71 connected to a counter shaft 62 of the transmission 4 through gear mechanism 70, 73 and a PTO clutch 72.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