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81 一种用于制备原木旋切机压辊的材料 CN201610063697.6 2016-01-30 CN105441808A 2016-03-30 朱景振; 朱强; 何晖; 吴昊; 陈亮
发明属于合金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原木旋切机压辊的材料,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得:钇0.01-0.02份、锆0.01-0.02份、铌0.02-0.03份、铈0.05-0.08份、0.07-0.09份、0.12-0.15份、钼0.15-0.18份、0.22-0.28份、0.26-0.32份、0.4-0.6份、铬0.5-0.7份、钨0.5-0.7份、锰0.8-1.1份、100-130份。本发明压辊材料具备较高的机械硬度,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还具备较好的耐腐蚀性能。
82 一种船锚用低合金及其热处理工艺 CN201510929287.0 2015-12-14 CN105420598A 2016-03-23 史晓敏
发明涉及金属冶炼及其热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船锚用低合金及其热处理工艺;所述合金钢质量分组成如下:碳0.17-0.21%、1.18-1.35%、锰1.52-1.78%、钼0.012-0.020%、钨0.02-0.05%、铬0.015-0.022%、铌0.008-0.0016%、0.05-0.07%、0.0002-0.0005%、磷≤0.012%、硫≤0.018%、钇0.045-0.088%、镧系稀土:9.2-11.8%,其余为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各组分百分数之和为100%;通过本发明钢材化学成分的限定以及配合生产工艺中的工艺条件的设定,特别是成分中增加了钼、钨、铬、铌、钛,以及工艺中的表面强化热处理、声波检验、机械性能试验和清洁涂装工序,使钢材从表面到中心的组织均匀,提高了合金钢的机械强度,提高了合金钢在恶劣的环境中的耐腐蚀性,采用本发明的合金钢制得的船锚,使用寿命长。
83 含铌12.9级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用固件及其热处理工艺 CN201510972048.3 2015-12-18 CN105401072A 2016-03-16 汪开忠; 高海潮; 孙维; 龚志翔; 于文坛; 胡芳忠; 吴娟
发明提供含铌12.9级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用固件,主要包含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化学元素:C 0.33~0.38%,Si 0.05~0.10%,Mn 0.70~0.90%,Cr 0.70~0.90%,Ni 0.60~0.90%,Mo 0.20~0.30%,Als 0.015~0.045%,Nb 0.03~0.06%,P≤0.010%,S≤0.005%,T[O]≤0.0015%;热处理材的奥氏体晶粒度大于10.0级;热处理后钢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基体上弥散分布少量细小先共析素体,其中,先共析铁素体量≤3%,尺寸≤5μm。
84 一种非晶增强的新型气材料 CN201510777702.5 2015-11-11 CN105385950A 2016-03-09 杨秋香
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晶增强的新型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气门采用的合金的重量百分比成分范围为C:0.32~0.40%;Si:0.17~0.37%;Mo:2.5~3.5%;Mn:0.50~0.80%;Cr:0.80~1.10%;W:0.50~1.0%;Ni:≤0.013%;P:≤0.015;S:≤0.015;Cu:≤0.010%;余量为Fe。该进气门材料经熔炼、锻造焊接非晶合金等工艺加工而成。本发明的气门材料的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寿命高。
85 耐蚀抗感染氏体不锈 CN201510712473.9 2015-10-28 CN105349895A 2016-02-24 肖学山; 彭伟; 武昭妤; 李钧; 徐裕来; 冉庆选; 张华伟
发明公开了一种耐蚀抗感染氏体不锈,具有如下的成分及质量百分比(%):C:0.15-0.38,N:0.10-0.25,Si≤1.0,Mn≤1.0,P≤0.03,S≤0.03,Cr:15.0-18.0,Cu:2.5-3.5,Mo:0.50-1.5,Nb:0.05-0.2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该合金材料采用常规的熔炼方法,经热锻热轧,再经固溶和时效处理即可制备获得。该合金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优良的耐磨、抗感染、耐蚀性能,可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刀剪产品,应用于对抗感染和耐蚀要求较高的医疗手术器具领域、以及需要抗菌的食用器皿、厨房用具等领域。
86 机械加工零件的制造方法及机械加工零件 CN201280071100.2 2012-03-05 CN104145032B 2016-02-10 稻垣功二; 三林雅彦; 金泽孝明; 田和久佳
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容易并且廉价地高精度制造强度优异的机械加工零件的方法。本发明的机械加工零件的制造方法,通过喷丸,只在原材料(1)的要进行机械加工的部位(1a)的表面层部分地导入位错(S3),通过加热使石墨只在该进行机械加工的部位(1a)的表层部分地析出(S4),之后,通过机械加工(S5)将部位(1a)的石墨析出的表层除去相当于加工余量(1c)的量,制造机械加工零件(1′)。
87 轴承铸锭材料及制造方法 CN201280047872.2 2012-09-27 CN103827337B 2016-02-10 本庄稔; 上井清史; 三田尾真司
发明提供一种即使作为利用铸锭材料制成的轴承,也可抑制在偏析部的偏析度和最大夹杂物直径的方法。一种轴承用铸锭材料,含有C:0.56质量%~0.70质量%、Si:0.15质量%以上且小于0.50质量%、Mn:0.60质量%~1.50质量%、Cr:0.50质量%~1.10质量%、Mo:0.05质量%~0.5质量%、P:0.025质量%以下,S:0.025质量%以下,Al:0.005质量%~0.500质量%、O:0.0015质量%以下以及N:0.0030质量%~0.015质量%,剩余部分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进而,偏析度为2.8以下,根据极值统计算的30000mm2中的最大夹杂物直径的预测值为60μm以下。
88 用于具有高特性的表面处理的机械部件的材、和用此钢材的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1510329828.6 2015-06-15 CN105296891A 2016-02-03 托马斯·索迈尔; 韦罗妮克·斯马尼奥
一种材,所述钢材的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0.35%≤C≤0.50%;-0.30%≤Mn≤1.50%;-痕量≤Cr≤1.50%;-0.05%≤Mo≤0.50%;-0.15≤Si≤1.20%;-痕量≤Ni≤1.0%;-痕量≤Cu≤1.0%;-痕量≤V≤0.35%;-痕量≤Al≤0.10%;-痕量≤B≤0.005%;-痕量≤Ti≤0.10%;-痕量≤Nb≤0.10%;-痕量≤S≤0.15%;-痕量≤Ca≤0.010%;-痕量≤Te≤0.030%;-痕量≤Se≤0.050%;-痕量≤Bi≤0.050%;-痕量≤Pb≤0.100%;-痕量≤N≤0.020%;剩余物是和由精加工产生的杂质,并且C、Mn和Cr含量是使得830-270C%–90Mn%–70Cr%)≤620。一种用于制造用此钢材制成的机械部件的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机械部件。
89 热处理制成的部件的生产工艺 CN201510412304.3 2015-07-14 CN105274299A 2016-01-27 迈克·布罗达; 克里斯·K·帕拉佐罗; 尤米特·乌萨瓦斯; 格伦·韦伯; 马蒂亚斯·瓦尔肯廷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由特殊热处理(例如AGI)制成的调质部件的工艺。根据本发明,制备由铸铁制成的主体,其可以已经是发动机缸体的形状。之后主体经过预加工,其可以包括形成一个或多个孔。之后,主体可以通过合适的热处理被调质,例如通过特殊热处理。在公开的热处理之后,可以进行部件的后期处理,例如形成最终的尺寸。
90 TRIP型氏体双相及使用其的超高强度钢制加工件 CN201280044768.8 2012-03-14 CN103827332B 2016-01-20 杉本公一; 小林纯也; 吉川伸麻; 中岛裕司; 高桥辉久; 荒井五朗
发明提供一种TRIP型氏体双相及使用其的超高强度钢制加工件,该TRIP型马氏体双相钢不依赖于锻造温度、锻造加工率等,通过控制热处理条件,将基体组织形成为软质板条马氏体组织和硬质板条马氏体组织的两相马氏体,强度-延伸率平衡及夏比冲击值优越。该TRIP型马氏体双相钢的特征在于:含有C:0.1~0.7%、Si:0.5~2.5%、Mn:0.5~3.0%、Cr:0.5~2.0%、Mo:小于等于0.5%(包括0%)、Al:0.04~2.5%,余下部分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金属组织的基体组织由软质板条马氏体组织和硬质板条马氏体组织组成,在把钢原材料加热到γ区后,急冷至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点)正上方的温度,然后,通过在Mf点~Mf点-100℃的温度区实施等温相变处理,获得该TRIP型马氏体双相钢。
91 时效硬化性 CN201480024167.X 2014-10-01 CN105164296A 2015-12-16 东田真志; 祐谷将人; 松本齐; 长谷川达也; 根石丰; 牧野泰三
发明涉及一种时效硬化性,其具有如下的化学组成:C:0.05~0.20%、Si:0.01~0.50%、Mn:1.5~2.5%、S:0.005~0.08%、Cr:超过0.50%~1.6%、Al:0.005~0.05%、V:0.25~0.50%、Mo:0~1.0%、Cu:0~0.3%、Ni:0~0.3%、Ca:0~0.005%和Bi:0~0.4%,且余量由Fe和杂质组成,杂质中的P≤0.03%、Ti<0.005%以及N<0.0080%,且〔C+0.3Mn+0.25Cr+0.6Mo≥0.68〕、〔C+0.1Si+0.2Mn+0.15Cr+0.35V+0.2Mo≤1.05〕以及〔-4.5C+Mn+Cr-3.5V-0.8Mo≥0.12〕,时效处理前的硬度为310HV以下,在时效处理后疲劳强度为480MPa以上、且由使用带缺口深度2mm且缺口底半径1mm的U型缺口的标准试验片而实施的夏比冲击试验评价的时效处理后20℃下的吸收能量为12J以上,因此极其适宜作为机械部件的原材料。
92 具有增强的材料特性的空气可硬化贝氏体 CN201480016289.4 2014-03-19 CN105143474A 2015-12-09 T·刘; M·T·凯瑟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锻造部件的方法,其包括提供钢坯,所述钢坯的组成包括0.25-0.40重量%的C、1.50-3.00重量%的Mn、0.30-2.00重量%的Si、0.00-0.150重量%的V、0.02-0.06重量%的Ti、0.010-0.04重量%的S、0.0050-0.0150重量%的N、0.00-1.00重量%的Cr、0.00-0.30重量%的Mo、0.00-0.003重量%的B、余量的Fe以及偶存杂质。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将钢坯加热到大约1150℃至1350℃的奥氏体化温度,对钢坯进行热锻造以形成钢部件,以及在热锻后对所述锻造钢部件进行受控空气冷却。所述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受控空气冷却后对所述锻造钢部件的选定部分进行感应加热,以增加所述锻造钢部件的选定部分的硬度,然后在最终机械加工前进行淬火和回火。
93 材及氢用容器、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201480018922.3 2014-03-28 CN105102657A 2015-11-25 高木周作; 长尾彰英
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在高压氢环境中的疲劳裂纹扩展速度比现有的降低的钢材、氢用容器、以及它们制造方法。所述钢材具有如下的成分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05~0.60%、Si:0.01~2.0%、Mn:0.3~3.0%、P:0.001~0.040%、S:0.0001~0.010%、N:0.0001~0.0060%、Al:0.01~1.5%,还含有Ti:0.01~0.20%、Nb:0.01~0.20%、V:0.01%以上且小于0.05%中的1种或2种以上,而且含有B:0.0001~0.01%、Mo:0.005~2.0%、Cr:0.005~3.0%中的1种或2种以上,余量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且所述钢材具有如下的钢组织:以体积率计,95%以上为回火氏体,且直径100nm以下的析出物的密度为50个/μm2以上,而且旧奥氏体粒径为3μm以上,所述析出物具有Ti、Nb、V中的任意1种以上和、氮中的任意1种以上。
94 锻造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连杆 CN201480009691.X 2014-03-18 CN105026593A 2015-11-04 上西健之; 大脇进; 高马久典; 北野智靖; 棚桥和浩; 篠原伸幸
化学成分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30~0.45%、Si:0.05~0.35%、Mn:0.50~0.90%、P:0.030~0.070%、S:0.040~0.070%、Cr:0.01~0.50%、Al:0.001~0.050%、V:0.25~0.35%、Ca:0~0.0100%、N:0.0150%以下,余量由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同时满足式1的所构成的锻造部件。金属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同时铁素体的面积率为30%以上。维克斯硬度在320~380HV的范围内,0.2%耐为800MPa以上,V型缺口的夏比冲击值在7~15J/cm2的范围内。
95 淬火和回火耐腐蚀合金 CN201380055842.0 2013-10-24 CN104903472A 2015-09-09 D.E.维尔特
公开了一种具有以下组成的淬火和回火合金,以重量百分数计:C?0.2-0.5,Mn?0.1-1.0,Si?0.1-1.2,Cr?9-14.5,Ni?3.0-5.5,Mo?1-2,Cu?0-1.0,Co?1-4,W最大0.2,V?0.1-1.0,Ti最多0.5,Nb?0-0.5,Ta?0-0.5,Al?0-0.25,Ce?0-0.01,La?0-0.01。合金的余量为和在预期用于类似的应用或服务的类似级别的淬火和回火钢中发现的通常的杂质,包括不多于0.01%磷、不多于0.010%硫和不多于0.10%氮。还公开了由该合金制备的经淬火和回火的钢制品。所述钢制品的特征为拉伸强度为至少290?ksi并且断裂韧性(Klc)为至少65?ksi。所述钢制品进一步的特征为通过盐喷雾试验(ASTM?B117)测定,对一般性腐蚀具有良好的抗性,和通过周期动电位极化方法(修改的ASTM?G61)测定,对点腐蚀具有良好的抗性。
96 一种700MPa级高强度热轧Q&P及其制造方法 CN201310121568.4 2013-04-09 CN103215516B 2015-08-26 王焕荣; 李自刚; 王巍; 张建苏; 李建业
一种700MPa级高强度热轧Q&P及其制造方法,其化学成分含量为:C:0.15%~0.40%,Si:1.0%~2.0%,Mn:1.5%~3.0%,P≤0.015%,S≤0.005%,Al:0.3%~1.0%,N≤0.006%,Ti:0.005%~0.015%,其余为Fe;屈服强度≥700MPa,抗拉强度≥1300MPa,延伸率>10%。本发明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在普通C-Mn钢成分基础上,通过提高Si含量抑制渗体的析出,微Ti处理细化奥氏体晶粒,提高Al含量加快空冷过程的奥氏体转变动学;同时采用热连轧工艺配合分段冷却工艺,获得含有先共析素体+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且合金成本大幅降低。
97 具有高强度和高延伸率的贝氏体及制造所述贝氏体钢的方法 CN201280012513.3 2012-05-28 CN103429766B 2015-08-05 D·索拉弗; K·萨拉巴; H·阿鲁纳苏
发明涉及贝氏体,其以重量%计由以下元素组成:C:0.25-0.55Si:0.5-1.8Mn:0.8-3.8Cr:0.2-2.0Ti:0.0-0.1Cu:0.0-1.2V:0.0-0.5Nb:0.0-0.06Al:0.0-2.75N:<0.004P:<0.025S:<0.025,及用于制造该贝氏体钢带材的方法,其包括将卷绕的该组合物的带材冷却至环境温度的步骤,在此期间发生贝氏体转变。
98 高强度非磁性腐蚀材料的热机械加工 CN201480003206.8 2014-02-17 CN104812917A 2015-07-29 罗宾·M·福布斯·琼斯; 乔治·J·小史密斯; 贾森·P·费罗德; 琼-菲利普·A·托马斯; 拉梅什·S·米尼桑德拉姆
加工非磁性合金工件的方法包括将所述工件加热到中温加工温度,开式模具压机锻造所述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中心区域赋予期望的应变,和径向锻造所述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表面区域中赋予期望的应变。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方案中,在开式模具压机锻造和径向锻造的所述步骤之后,在所述表面区域中赋予的应变基本上等于在所述中心区域中赋予的应变。在另一非限制性实施方案中,在所述中心区域和所述表面区域中赋予的应变在0.3英寸/英寸-1英寸/英寸的范围内,并且与在所述工件的表面区域的应变相比较,在所述中心区域的应变存在最多0.5英寸/英寸的差值。还公开了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加工的合金锻件。
99 素体系不锈及其制造方法 CN201380055240.5 2013-10-22 CN104736734A 2015-06-24 石井知洋; 石川伸; 尾形浩行; 太田裕树
发明提供具有一定平以上的耐腐蚀性并且还具有一定水平以上的回火色除去性的素体系不锈及其制造方法。使用一种铁素体系不锈钢,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含有0.001~0.030%的C、0.03~0.30%的Si、0.05%以下的P、0.01%以下的S、超过22.0%且在28.0%以下的Cr、0.2~3.0%的Mo、0.01~0.15%的Al、超过0.30%且在0.80%以下的Ti、0.001~0.080%的V和0.001~0.050%的N,进一步含有0.05~0.30%的Mn和0.01~5.00%的Ni或者含有0.05~2.00%的Mn和0.01~0.30%的Ni,进一步含有0.05%以下的Nb作为任选成分,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在表面上以30个/mm2以上的密度分布有粒径为1μm以上的TiN。
100 一种高强度高阻尼的Fe-Cr-Mo-Cu减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CN201510070010.7 2015-02-10 CN104726776A 2015-06-24 胡小锋; 闫德胜; 戎利建; 韩仲景; 姜海昌; 赵明久
发明涉及减振合金,具体说就是一种高强度高阻尼的Fe-Cr-Mo-Cu减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按质量百分数计,该减振合金的成分为:Cr 14.5~17.0、Mo 2.3~2.7、Cu 0.45~1.10、C<0.010、S≤0.010、P≤0.010,Fe余量。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铸锭锻造后,热轧成型,最后进行退火热处理。采用的热处理方法为:850~1050℃保温1h,冷却方法为空冷。热处理后的Fe-Cr-Mo-Cu减振合金阻尼性能最大值为0.035~0.050(Q-1值:品质因数的倒数),拉伸强度为430~480MPa,延伸率约为35%,常温夏比V口冲击功约为350J。与Fe-Cr-Mo减振合金相比,本发明高强度高阻尼Fe-Cr-Mo-Cu减振合金的强度、韧性和阻尼性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阻尼性能提高明显。由于其使用温度范围宽,不受频率影响,成本低,作为高阻尼的结构材料将得到广泛应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