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的生产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807934.1 申请日 2023-12-26 公开(公告)号 CN117926109A 公开(公告)日 2024-04-26
申请人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郝娟娟; 刘朋成; 卢晓禹; 慕名杨; 冯海涛; 王俊刚; 徐涛; 邬宇轩;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 硅 钢 的生产方法,采用洁净钢的 冶炼 方法,通过窄成分控制进行冶炼并 连铸 成坯; 铸坯 在 热轧 前进行保温预热;预热完成的铸坯进行热轧;热轧带钢在850±20℃条件下常化10‑20mi n;成品厚度为0.35mm; 退火 并涂层;硅钢 质量 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24%,S i:0.26‑1.42%,A l:≤0.48%,Mn:0.20‑0.83%,P:≤0.04%,S:≤0.003%,Sb:0.018‑0.065%,Cu:0.053‑0.1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通过化学成分范围确定,配合合理的生产工艺,获得高磁感、低 铁 损、耐 腐蚀 良好的高效无 取向硅钢 。
权利要求

1.一种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生产工艺及参数控制包括:
采用洁净钢的冶炼方法,通过窄成分控制进行冶炼并连铸成坯;
铸坯热轧前进行保温预热,温度为1050‑1200℃,并在此温度条件下保温25‑30min,确保铸坯预热均匀;
预热完成的铸坯进行热轧,终轧温度控制在780‑850℃,热轧带钢厚度控制在1.8‑
2.3mm范围内,确保一次冷轧成型;热轧完成后在900±20℃较高温度下进行卷曲,卷曲过程中促进再结晶过程的进行,实现组织均匀化,从而缩短常化过程,降低生产成本;
热轧带钢在850±20℃条件下常化10‑20min,实现晶粒长大、组织均匀;随后通过酸连轧工艺一次冷轧成型,成品厚度为0.35mm;
冷轧带钢在N2+H2保护气氛中进行退火涂层,控制加热段温度在830‑920℃,加热时间在52‑90s,均热段温度在800‑900℃,均热时间在50‑150s,退火段露点温度控制在≤‑30℃;
退火完成的钢带表面涂覆涂层;
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24%,Si:0.26‑1.42%,Al:≤0.48%,Mn:0.20‑0.83%,P:≤0.04%,S:≤0.003%,Sb:0.018‑0.065%,Cu:0.053‑0.1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退火
2
完成的钢带表面涂覆3.0‑4.0g/m的涂层,保证表面质量发的同时起到绝缘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22%,Si:1.35%,Al:0.35%,Mn:0.25%,P:
0.015%,S:0.0002%,Sb:0.020%,Cu:0.08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18%,Si:0.85%,Al:0.27%,Mn:0.56%,P:
0.022%,S:0.0005%,Sb:0.041%,Cu:0.097%,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15%,Si:1.41%,Al:0.45%,Mn:0.82%,P:
0.018%,S:0.0004%,Sb:0.062%,Cu:0.1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20%,Si:0.30%,Al:0.32%,Mn:0.61%,P:
0.011%,S:0.0003%,Sb:0.038%,Cu:0.067%,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说明书全文

一种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运动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国家对电器产品绿色环保指标要求的不断提高,有效降低电机产品的能耗是达到节能减排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无取向硅钢在运输、储存、服役过程中难免会与大气、雨腐蚀介质接触,由于Si含量高,会导致大量原子扩散进入无取向硅钢的基质形成大量Si、Fe氧化物,导致严重腐蚀。除氧外,大气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硫、硫化氢、灰尘等杂质,加速硅钢腐蚀降低硅钢的利用率并恶化磁性能,进一步减少设备的可使用年限。因此,开发损更低、磁感更高、耐蚀性良好的无取向硅钢已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0003] 目前,申请号202011372065.0公布了一种耐腐蚀性优良的高效电机用无取向硅钢板的生产方法,阐述了化学成分设计、冶炼连铸热轧、精轧、卷曲、冷轧、连退、涂层等生产工艺,详细介绍了重点化学元素、洁净冶炼、铸坯加热、终轧温度、卷曲温度、退火温度等参数的设计及对磁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生产流程描述详细、全面,理论解释详尽,对无取向硅钢的研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0004] 申请号202111240507.0公布了一种切口耐蚀性良好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详细介绍了化学成分设计、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真空处理、连铸、热轧、酸轧、退火和绝缘涂层涂覆全工艺流程。本发明重点介绍了合理的成分配比与生产工艺的相互匹配,生产低铁损、高磁感、切口耐蚀性优良的无取向硅钢。
[0005] 申请号202310325599.5公布了一种超薄耐腐蚀硅钢带的生产方法,阐述了四辊轧机冷轧、清洗预处理、活化处理、绝缘涂层制备等生产工艺。本发明详细阐明了活化液的制备工艺、绝缘浸渍胶的制备工艺、磁热电耦合处理工艺对提高无取向硅钢抗腐蚀性能和阻锈潜的影响,内容丰富,对超薄耐腐蚀硅钢带生产过程描述细致和全面。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通过化学成分范围确定,配合合理的生产工艺,获得高磁感、低铁损、耐腐蚀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 本发明一种耐蚀性良好的高效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生产工艺及参数控制包括:
[0009] 采用洁净钢的冶炼方法,通过窄成分控制进行冶炼并连铸成坯;
[0010] 铸坯在热轧前进行保温预热,温度为1050‑1200℃,并在此温度条件下保温25‑30min,确保铸坯预热均匀;
[0011] 预热完成的铸坯进行热轧,终轧温度控制在780‑850℃,热轧带钢厚度控制在1.8‑2.3mm范围内,确保一次冷轧成型;热轧完成后在900±20℃较高温度下进行卷曲,卷曲过程中促进再结晶过程的进行,实现组织均匀化,从而缩短常化过程,降低生产成本;
[0012] 热轧带钢在850±20℃条件下常化10‑20min,实现晶粒长大、组织均匀;随后通过酸连轧工艺一次冷轧成型,成品厚度为0.35mm;
[0013] 冷轧带钢在N2+H2保护气氛中进行退火涂层,控制加热段温度在830‑920℃,加热时间在52‑90s,均热段温度在800‑900℃,均热时间在50‑150s,退火段露点温度控制在≤‑30℃;退火完成的钢带表面涂覆涂层;
[0014] 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24%,Si:0.26‑1.42%,Al:≤0.48%,Mn:0.20‑0.83%,P:≤0.04%,S:≤0.003%,Sb:0.018‑0.065%,Cu:0.053‑
0.1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5] 进一步的,退火完成的钢带表面涂覆3.0‑4.0g/m2的涂层,保证表面质量发的同时起到绝缘作用。
[0016] 进一步的,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22%,Si:1.35%,Al:0.35%,Mn:0.25%,P:0.015%,S:0.0002%,Sb:0.020%,Cu:0.08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7] 进一步的,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18%,Si:0.85%,Al:0.27%,Mn:0.56%,P:0.022%,S:0.0005%,Sb:0.041%,Cu:0.097%,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8] 进一步的,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15%,Si:1.41%,Al:0.45%,Mn:0.82%,P:0.018%,S:0.0004%,Sb:0.062%,Cu:0.1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9] 进一步的,所述硅钢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为:C:0.0020%,Si:0.30%,Al:0.32%,Mn:0.61%,P:0.011%,S:0.0003%,Sb:0.038%,Cu:0.067%,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0021] 本发明通过添加偏聚元素Sb,通过晶界偏聚降低晶界能,抑制不利织构{111}的形核,降低不利织构的组分,从而提高磁感。通过添加Cu,活化阴极作用,促使阳极钝化从而减缓腐蚀。同时,适量的Cu能够形成纳米级富Cu析出相,在提高耐蚀性的同时能够降低铁损,即添加Cu能够起到降铁损、提耐蚀性的双重作用。除此之外,本发明通过高温卷曲工艺,促进带钢再结晶程度及组织均匀性的提高,从而缩短常化工艺时间,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主要内容。
[0023] 表1和表2分别为实施例1‑4、对比例1‑3化学成分及性能测试结果。
[0024] 表1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化学成分(wt%)
[0025] 实施例 C Si Mn P S Al Sb Cu1 0.0022 1.35 0.25 0.015 0.0002 0.35 0.020 0.082 
2 0.0018 0.85 0.56 0.022 0.0005 0.27 0.041 0.097 
3 0.0015 1.41 0.82 0.018 0.0004 0.45 0.062 0.120 
4 0.0020 0.30 0.61 0.011 0.0003 0.32 0.038 0.067
对比例1 0.0022 1.37 0.30 0.020 0.0006 0.36 0 0
对比例2 0.0018 1.32 0.37 0.018 0.0004 0.40 0.02 0
对比例3 0.0023 1.40 0.22 0.013 0.0005 0.38 0 0.120
[0026] 表2本发明实施例及对比例性能检测结果
[0027]
[0028]
[0029] 由表1和表2可知,本发明通过适量添加Sb和Cu并配合优化后的工艺及参数控制,磁感应强度B50能够达到1.73T,铁损能够降低到2.65W/kg,6h盐腐蚀面积能够减少到2.0%,即通过添加适量合金元素能够有效提高无取向硅钢磁感、降低铁损,同时有效提高耐腐蚀性,提高无取向硅钢的综合性能。
[0030]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