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41 一种FeS纳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202110806646.9 2021-07-16 CN113502304A 2021-10-15 李文卫; 付贤钟; 柳后起; 朱勇坤
发明提供了一种Fe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异化金属还原菌以有机物为代谢底物,产生电子后以溶性含硫化合物和三价盐为电子受体,经生物还原产生的Fe2+与S2‑结合形成FeS纳米颗粒,锚定在细胞表面的FeS纳米颗粒与细菌耦合形成细菌‑纳米材料杂合体,大量聚集在胞外的FeS纳米颗粒在有效去除重金属的同时,还缓解了重金属离子对细菌细胞的毒害作用;纳米FeS引起良好的导电性进一步增强了细菌的胞外电子传递能,强化了细菌对重金属的胞外还原和对FeS的再生,同时纳米FeS与重金属反应后的产物也为细菌再次合成纳米FeS提供了电子受体,可实现纳米FeS的循环再生。
142 一株还原菌Tessaracoccus oleiagri DH10菌株及其应用 CN202110802601.4 2021-07-15 CN113493752A 2021-10-12 佘跃惠; 董浩; 孙姗姗; 张凡; 苏三宝; 张涵; 翁雪; 喻高明; 郑安应; 李杨
发明公开了一株还原菌Tessaracoccus oleiagri DH10菌株及其应用,所述Tessaracoccus oleiagri DH10菌株已于2021年04月1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404。本发明从油藏环境中分离筛选得到了一株可高效还原Fe(III)的铁还原菌Tessaracoccus oleiagri DH10,扫描电镜分析等表明其可有效分解贫铁蒙脱石矿物,并抑制黏土膨胀;同时岩心实验表明,Tessaracoccus oleiagri DH10生物制剂可降低储层岩心敏性,降低注水压,可将其应用于原油采收中,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143 菌株Dyella sp.LX-1及其在化有机硒或单质硒中的应用 CN202110776780.9 2021-07-09 CN113322212A 2021-08-31 郑世学; 李明顺; 王革娇; 汪依婷; 罗雄; 安立进
发明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菌株Dyella sp.LX‑1及其在化有机硒或单质硒中的应用,所述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540;该菌对单质硒(Se0)以及硒代蛋酸(Se2‑,SeMet)均具有氧化作用。LX‑1能在120 h将初浓度100μM的SeMet转化生成12μM左右的Se(Ⅳ),还能在120 h将过量单质硒(Se(0))氧化生成100μg/L左右的Se(Ⅳ)。因此,LX‑1菌株不仅具有将有机硒SeMet氧化为Se(Ⅳ)的能,而且具有将单质硒氧化成Se(Ⅳ)的能力,在土壤有机硒转化、单质硒氧化及植物富硒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44 通过使用高化态硫发酵而制备C2氧合物的方法 CN201380036403.5 2013-07-11 CN104619849B 2021-08-10 R·E·托比; T·D·艾伦; P·M·洛肯; A·J·海宁; G·陈
发明涉及在通过生物发酵制备乙醇和乙酸盐中的改进,特别是通过包含CO的基质微生物发酵和加入无机硫添加剂而制备醇。它更特别地涉及将无机有机硫来源供入发酵系统中使得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将包含CO的基质转化成乙醇。一方面,本发明使用包含具有+2至+4硫化态的无机硫化合物的硫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在含发酵介质中产生硫含氧阴离子和氢硫含氧阴离子。
145 一种磷脂酶D及其制备磷脂酸、磷脂酰丝酸的方法 CN201910528146.6 2016-06-02 CN110283803B 2021-08-03 刘逸寒; 路福平
发明属于酶的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脂酶D及其制备磷脂酸、磷脂酰丝酸的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对野生型磷脂酶D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得到活较高的磷脂酶D基因,然后将高活力磷脂酶D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包括毕赤酵母游离表达系统和毕赤酵母细胞表面展示系统)中表达,得到产高活力磷脂酶D的重组菌株,表达后,检测高活力磷脂酶D的比酶活较野生型磷脂酶D提高38‑140%,高活力磷脂酶D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毕赤酵母表面展示系统内发酵酶活最高值分别为36.8U/ml、48.1U/ml、140.2U/(g·细胞干重)。
146 一种Tk-Rubisco突变体、线性组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2110294603.7 2021-03-19 CN112941061A 2021-06-11 赵广华; 曾瑞琪; 吕晨艳; 臧佳辰; 张拓
发明提供了一种Tk‑Rubisco突变体、线性组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蛋白酶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突变体3Y‑R的基酸序列包括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还以所述突变体3Y‑R为基础制备得到了3Y‑R线性组装材料,所述3Y‑R线性材料与野生型的Tk‑Rubisco相比酶活性提高了1.4倍,所述线性材料能够适应较高的温度环境,还可以通过离心将酶和底物、产物分离,实现酶的重复利用,使得Rubisco能够适应工业应用,满足大批量转化CO2产生糖类物质的需求,从而应用于环境工业,食品工业、药品工业、合成和转化以及发酵工业中。
147 改善L-草胺膦产率的方法 CN201980058685.6 2019-09-04 CN112739822A 2021-04-30 B·M·格林; D·M·埃斯特里奇
提供了L‑草胺膦的组合物和用于制备L‑草胺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有效的方式将外消旋草胺膦转化为L‑草胺膦对映异构体或将PPO转化为L‑草胺膦。特别的是,该方法包括使用L‑谷酸、外消旋谷氨酸或另外的胺源作为胺供体,将PPO特异性氨基化为L‑草胺膦。PPO可以通过D‑草胺膦化脱氨基化为PRO(2‑氧代‑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获得或通过化学合成产生。然后在胺供体的存在下使用转氨酶将PPO转化为L‑草胺膦。当胺供体将胺提供给PPO时,形成L‑草胺膦和反应副产物。因为剩余的PPO代表L‑草胺膦的产率损失,所以希望使反应混合物中剩余的PPO的量最小。降解、其它化学修饰、提取、分离、结合或其它降低副产物(即相应于所选胺供体的α酸或酮)的有效浓度的方法将使反应平衡向L‑草胺膦移动,从而降低PPO的量并且增加L‑草胺膦的产率。因此,本文所述的方法包括将α酮酸或酮副产物转化为另外的产物或使其消除以使平衡向L‑草胺膦移动。
148 一种新型磷脂酶A2及其基因、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2011517458.6 2020-12-21 CN112410318A 2021-02-26 刘逸寒; 路福平; 王楠; 王爽
发明属于酶的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来源于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新型磷脂酶A2及其基因、工程菌和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菌种筛选获得一株能够产生磷脂酶A2的解淀粉芽孢杆菌,通过PCR技术扩增出该新型磷脂酶A2的基因,然后将该新型磷脂酶A2基因,分别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地衣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系统中进行表达,获得重组菌株,实现新型磷脂酶A2的制备。同时涉及该新型磷脂酶A2在磷脂改性如油脂脱胶、合成sn‑2位特定酰基磷脂方面的应用。
149 一种高产有机硒的生物及其用于制备有机硒的应用 CN202010820184.1 2020-08-14 CN112080443A 2020-12-15 焦强
发明涉及一种高产有机硒的生物及其应用。该微生物用于制备有机硒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活菌数为1.0‑2.0x108个/ml的YTH芽孢杆菌种子培养液按照0.2‑5%的接种量接种至起始培养基中,于30‑40℃,100‑300rpm,培养12‑24h后,加入浓度为1‑20%的亚硒酸钠溶液以及与亚硒酸钠水溶液等体积的液体培养基,反应12‑200h后,制得含有机硒的发酵液。该方法具有有机硒转化率高,发酵时间短,稳定性好等优点。
150 一种D-基酸化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201811408085.1 2018-11-23 CN111019916B 2020-12-08 田振华; 程占冰; 徐艳冰
发明公开了一种D‑基酸化酶突变体,其序列包括将SEQ ID NO.1所示序列或与SEQ ID NO.1至少有76%同一性的序列的第54位氨基酸残基N、第58位氨基酸残基F、第211位氨基酸残基C和第213位氨基酸残基M进行突变后的序列;所述D‑氨基酸氧化酶突变体具有比野生型D‑氨基酸氧化酶高的酶活性、酶活稳定性和/或耐铵性。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D‑氨基酸氧化酶突变体在制备2‑氧代‑4‑(羟基甲基氧膦基)丁酸中的应用。本发明的D‑氨基酸氧化酶突变体酶活性很高、酶活稳定性提高和/或耐铵性增强,进而降低成本,利于工业化生产。
151 由假单胞菌属生物生产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1的方法 CN201580081236.5 2015-12-04 CN107787369B 2020-11-06 柳炳泰; 李永杓; 郑智惠; 郑圣希
发明涉及用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对从假单胞菌属(Pseudo monas sp.)生物提取的磷脂进行处理而生产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hos phatidylethanolamine)18:1的方法,本发明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1可以用于增加植物体的免疫反应的疫苗材料以及用作增进果储藏性质的组合物,且无抑制植物体生长的副作用,进而能够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农业用途,因此在相关产业中非常有益。
152 一种溶性好耐高温磷脂的生产方法 CN202010713510.9 2020-07-22 CN111733193A 2020-10-02 吕鹏姗; 王彦; 葛萌; 段妍聪
发明公开了一种溶性好耐高温磷脂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粗磷脂,升温;S2,与乳酸溶液混合,控制温度,搅拌;S3,在一定时间内,与双水混合,升温,搅拌;S4,在一定时间内,与氢氧化钠水溶液,控制温度,搅拌;S5,调节温度,加入磷脂酶,反应一段时间;S6,抽真空脱水,得到改性的磷脂。本发明的水溶性好耐高温磷脂的生产方法,先羟基化,后酶解,对磷脂进行改性,以期获得水溶性好耐高温的改性磷脂。对磷脂的羟基化中,以乳酸为催化剂,催化磷脂与双氧水反应,以氢氧化钠中和反应。酶解中,添加磷脂酶A2,对羟基改性的磷脂进行酶解,进一步改性,最终得到的改性磷脂是水溶性和耐高温性能优良。
153 阿孙链霉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CN201910604694.2 2019-07-05 CN110301455B 2020-09-08 邢梦玉; 张荣意; 刘铜
发明公开了阿孙链霉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具体公开阿孙链霉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抑制荔枝霜疫霉等多种病原菌物的生长,抑制率达63~100%。本发明还进一步明确了阿孙链霉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中14种具有明显抑菌作用的化合物,为今后研究荔枝霜疫霉等植物病原菌的防治药物提供思路。
154 一种利用金针菇发酵产物合成纳米的方法 CN201910959341.4 2019-10-10 CN111518849A 2020-08-11 陈磊; 朱雨婕; 代安然; 杨崇婧; 吴凡; 李佳铭
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金针菇发酵产物合成纳米的方法,属于生物纳米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将金针菇菌丝体进行液态发酵,发酵到一定阶段后,换为无营养成分发酵液,继续发酵,利用所得发酵产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还原AgNO3生成稳定的纳米银溶液。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环境友好,具有潜在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155 一种通过非脱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制备表面活性剂的方法 CN201611123666.1 2016-12-08 CN106834371B 2020-08-04 章春芳; 谭自航; 周航海; 张冬冬; 张宁; 解庆林
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脱羧勒克菌在降解正十六烷过程产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及定性方法。该方法基于对非脱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过程中的发酵液进行粗提‑纯化得到表面活性剂纯品,同时对细菌发酵液进行排油圈、乳化性实验并对纯品做薄层层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在代谢正十六烷过程中产生了磷脂类表面活性剂。正十六烷是一类油状石油,难溶于,而表面活性剂可增大水‑正十六烷的界面张,增大菌体与正十六烷接触比表面积,提高生物有效性。该菌适用于受直链石油污染的环境的修复。
156 有用生物和目标物质的制备方法 CN201380032679.6 2013-07-03 CN104379729B 2020-07-21 饭田甲悟; 岩崎卓己; 西达也
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菌株,所述菌株可以减少由作为中间代谢物的化合物P向代谢物M的转换量,而且在未添加代谢物M或由代谢物M生成的最终产物的培养基中可以高效率地蓄积化合物P。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原核生物,所述原核生物具有本说明书中规定的(a)~(d)所述的所有性质,以调节将由源生成生长所必须的代谢物M的生物合成途径中作为中间代谢物的化合物P转换成代谢物M的酶X的表达量,从而使化合物P蓄积。
157 一种新型金属离子耐受性蛋白酶及其应用 CN201711468398.1 2017-12-29 CN108060170B 2020-05-15 史劲松; 龚劲松; 陶丽妍; 许正宏; 李恒; 苏畅
发明为一种新型金属离子耐受性蛋白酶及其应用,提供了一种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挖掘的角蛋白酶及其应用方法,属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该角蛋白酶基因全长1,149bp,编码382个基酸;以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WB600为例,成功实现了该角蛋白酶基因的异源表达。该角蛋白酶基因的获取方法方便可行,将该基因进行重组表达,构建的重组菌株可以实现重组角蛋白酶的分泌表达,重组角蛋白酶对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酶稳定性较好。重组菌发酵周期短,适合于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另外,该酶具有良好的还原能,能应用于生物法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中,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粒子具有良好的形态,并且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158 一种磷脂酶D突变体、其应用及其制备磷酯酰丝酸的方法 CN201880037979.6 2018-12-29 CN111051505A 2020-04-21 傅荣昭; 李振伟; 刘文山; 汤小欣; 朱志强
一种磷脂酶D突变体、其应用及其制备磷酯酰丝酸的方法,涉及生物酶催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酶活更偏向于磷脂酰转移活性的磷脂酶D突变体,与野生型磷脂酶D的氨基酸序列相比,该磷脂酶D突变体在第93位、第105位、第215位、第216位、第228位和第486位的至少一个位点处有突变。
159 一株可高产硒代半胱酸的副干酪乳杆菌及其应用 CN201911398530.5 2019-12-30 CN111004753A 2020-04-14 黄洁; 郭仁妹; 王健; 崔树茂; 李益丰
发明公开了一株可高产硒代半胱酸的副干酪乳杆菌及其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筛选出了一株副干酪乳杆菌CCFM1089,此副干酪乳杆菌CCFM1089可高效转化无机硒生产硒代半胱氨酸,将此副干酪乳杆菌CCFM1089接种至含有无机硒的培养基中发酵8h,即可使副干酪乳杆菌CCFM1089菌体冻干粉中的总硒含量高达400.65mg/kg,总硒中有机硒的含量高达96%,有机硒中硒代半胱氨酸的含量高达89%,因此,本发明的副干酪乳杆菌CCFM1089在硒代半胱氨酸的生产中具有极高的应用前景。
160 一株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菌及其应用 CN201710139246.0 2017-03-09 CN106834189B 2020-02-14 王光华; 邵秋桐; 黄慧; 李文兵; 魏晓币; 刘阳; 刘福; 汤颖岚; 牛志敏; 李梦妮; 范中宇
发明涉及一株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菌及其应用。其技术方案是:所述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菌为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编号为O2,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6642,保藏日期为2016年11月17日。所述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O2的16S rDNA的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KY174958;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 O2为革兰氏阳性菌,菌落为规则的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菌落呈乳白色;通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呈阳性,菌体呈杆状。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 O2发酵降解过程生成磷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 O2在用于焦化和石油类污染水体的治理与修复中能有效去除难降解的正十六烷。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