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一种复合翼飞行器的可升降旋翼整流罩 |
CN202210986033.2 |
2022-08-17 |
CN115056972A |
2022-09-16 |
高福奎; 余雷; 吴文华; 白兴之; 鞠金龙; 逯明清; 李迎翔; 苏运来; 李鹏; 邢贝贝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翼飞行器的可升降旋翼整流罩,其包括固定整流罩,固定整流罩用于包裹复合翼飞行器;固定整流罩的头部和尾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复合翼飞行器的两个旋翼分别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顶部;固定整流罩的头部设置有与第一凹槽配合的头部可升降整流罩,固定整流罩的尾部设置有与第二凹槽配合的尾部可升降整流罩;头部可升降整流罩和尾部可升降整流罩分别位于两个旋翼的上方,根据复合翼飞行器不同的飞行模式,控制头部可升降整流罩和尾部可升降整流罩下降并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后,降低了复合翼飞行器的飞行阻力,提升复合翼飞行器的气动效率,增加了航程和航时,提升了飞行的稳定性。 |
22 |
一种三棱柱状飞行器武器舱噪声抑制装置 |
CN202210659306.2 |
2022-06-13 |
CN114735203A |
2022-07-12 |
周方奇; 吴继飞; 王显圣; 杨党国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棱柱状飞行器武器舱噪声抑制装置,在武器舱前缘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导流块,所述导流块相对于武器舱前缘悬空设置,所述导流块为三棱柱状结构,所述导流块至少具有两个侧面分别与武器舱前缘、支撑板构成收缩‑扩张的扁平缝状喷管结构,所述喷管结构宽度与武器舱前缘宽度相等,在气流来流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先减小后增大。本发明可以使得高马赫数气流在到达舱体前缘导流块后,于前缘棱线处分隔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气流与导流块上斜面相互作用形成斜激波,激波后的气流向舱体外偏折,降低进入舱体的气流流量;下部气流经过先收缩后扩张的喷管结构后,流速可以大幅度降低至亚声速,抑制舱内噪声的产生。 |
23 |
一种过失速状态下的机翼增升装置 |
CN202210386564.8 |
2022-04-11 |
CN114644115A |
2022-06-21 |
刘洪; 秦苏洋; 向阳; 叶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失速状态下的机翼增升装置,涉及机翼领域,其包括增升小翼装置、机翼补充面装置、电机和连杆装置;增升小翼装置直接和电机和连杆装置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增升小翼装置在电机和连杆装置带动下的转动;机翼补充面装置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装置,用以补充翼面在增升小翼装置打开后在主翼翼面上留下的缺口;增升小翼装置、机翼补充面装置、电机和连杆装置通过辅助固定肋板和机翼固定在一起,以实现整个增升装置在机翼上的固定。本发明公开的机翼增升装置,结构简单、重量较轻,主要通过一个舵机来控制增升装置的打开角度及关闭等,控制可靠性高,且占用飞控的通道数少。 |
24 |
具有热能利用系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及其流动控制方法 |
CN202110709684.2 |
2021-06-25 |
CN113247245B |
2022-06-14 |
罗振兵; 谢玮; 周岩; 王林; 邓雄; 程盼; 彭文强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热能利用系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及流动控制方法,涉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管理与流动控制领域。通过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头部位置设置超临界CO2换热微通道以进行换热,超临界CO2流过超临界CO2换热微通道吸收大量热量实现飞行器头部降热,高温高压超临界CO2随后冲击透平做功,并通过发电机将超临界CO2所携带的高超声速气体内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可用于飞行器各系统的供电;随后充分利用经历热能利用过程的高压CO2气体,在飞行器头部及尾翼前缘喷射高压射流控制头部激波和尾翼激波,从而降低飞行器头部和尾翼热流和阻力,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降热减阻。 |
25 |
进行更为安静的超音速飞行的空气动力学技术和方法 |
CN201980098716.0 |
2019-07-01 |
CN114450224A |
2022-05-06 |
张传瑞 |
本专利专注于如何进行更为安静的超音速飞行。有多种技术和方法被研制出来专门用于解决超音速飞行的噪音问题。超音速飞行的噪音是从飞机传播到地面的,所以在两者之间增加干涉媒介(202)可以有效地阻止噪音向地面传播。使用特别设计的飞机机翼同样可以减少噪音水平。这种特别设计的机翼部分灵感是源自鸟群的飞行。使用主动发射的冲击气流把飞机迎风面的前缘的气流吹开,或者利用在飞机机身底部设置的小洞(901)把机身底部的气流导走同样可以减少从飞机传播到地面的噪音。 |
26 |
一种基于颤振小翼的非定常流动控制方法 |
CN202111477924.7 |
2021-12-06 |
CN114228980A |
2022-03-25 |
陆惟煜; 宋林辉; 高秀敏; 焦艳梅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颤振小翼的非定常流动控制方法,属于流体机械技术领域。本发明在被控气动部件产生流动分离的分离点附近设置颤振小翼,所述颤振小翼流向位于分离点前、后5%L范围内,L为被控气动部件的特征长度,所述颤振小翼展向与分离点的距离为分离区高度h的5%~50%之间。本发明不需要外接气源或电源等能量源,也无需复杂气路或电路系统,仅依靠自身结构就能从主流中提取能量发生颤振,从而产生用于抑制流动分离的非定常激励,提高被控气动部件的压比、效率、总压恢复、稳定裕度等性能指标,具有结构简单、无需外部能量源、工程实用性强等优势。 |
27 |
一种通过缓冲提升平衡性的航测无人机 |
CN202111451250.3 |
2021-12-01 |
CN114104276A |
2022-03-01 |
朱翠红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缓冲提升平衡性的航测无人机,属于无人机领域,包括下机架盘,所述下机架盘的上方设置有上机壳,所述上机壳的一侧两端均设置有收折活动节,所述上机壳的内侧设置有无人机驱动本体,所述收折活动节的其中两侧面均连接有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撑架杆,所述上机壳的后侧面设置有用于保持平衡的平衡尾杆,所述平衡尾杆的末端设置有用于在降落时起到防护作用的防护弹片,所述下机架盘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下放摆动臂,所述上机壳的内侧开设有收纳槽,本发明的特征为,实现无人机整体的机身体型较小,利用机身的导流结构,可分散集体尾部形成的干扰气流,保证无人机飞行时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在无人机降低的同时,对无人机起到保护作用。 |
28 |
用于流动影响的微电子模块、模块阵列和方法 |
CN201610658847.8 |
2016-08-12 |
CN106430077B |
2022-02-15 |
R.卡斯帕里; R.魏希瓦尔德; E.埃尔曼; K.鲍尔 |
本发明涉及用于流动影响的微电子模块、模块阵列和方法。说明用于影响流体的流动的微电子模块。所述模块具有至少一个电压转换器,所述电压转换器用于将所提供的第一电压转换成更高的、更低的或相同的第二电压。所述模块进一步具有至少一个主动流动影响元件,所述主动流动影响元件用于影响环流和/或溢流所述流动影响元件的流体的方向和/或速度。至少所述电压转换器和所述主动流动影响元件被布置在薄层的平面的衬底上。流体的方向和/或速度的影响依赖于根据由所述电压转换器提供给所述流动影响元件的第二电压的流体动力加速度。 |
29 |
具双层导流组件的推进装置及具有其的飞行载具 |
CN202010556957.X |
2020-06-17 |
CN113799990A |
2021-12-17 |
林瑶章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双层导流组件的推进装置,适用于飞行载具,包括推进主体、第一层导流组件以及第二层导流组件。推进主体包括壳体、气流吸入口以及气流排出口。第一层导流组件包括前段导流环、第一层导流片;第二层导流组件包括后段导流件以及第二层导流片。前段导流环设置于气流排出口的外侧,具有第一轴心,且沿第一转轴而适于相对气流排出口摆动。第一层导流片固定于前段导流环内并沿着第一转轴而延伸。后段导流件设置于前段导流环相对于气流排出口的一侧,具有与第一轴心同轴的第二轴心,且沿第二转轴而适于相对气流排出口摆动。第二层导流片固定于后段导流件内并沿着第二转轴而延伸。一种飞行载具,包括载具主体、机翼以及前述推进装置。 |
30 |
流体推进系统 |
CN202080020150.2 |
2020-01-21 |
CN113631478A |
2021-11-09 |
A·埃弗莱特 |
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和至少一个主翼,该主翼具有上表面、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凹部以及与该至少一个凹部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导管。至少一个喷射器布置在该至少一个凹部内并且构造成经由该至少一个导管接收压缩空气。 |
31 |
一种串列翼装置及串列翼飞行器 |
CN202110047401.2 |
2021-01-14 |
CN113247259A |
2021-08-13 |
刘振臣; 符海玉; 屈秋林; 胡天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列翼装置及串列翼飞行器,所述串列翼装置包括:环形运动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环形运动装置上的若干翼;所述环形运动装置能够主动式环形循环运动;若干翼能够随所述环形运动装置循环运动,以使该所述翼获得升力或同时获得升力和推力。本发明一种串列翼装置飞行器,结构简单,多翼不形成闭合环形、翼间干扰小而升阻比大,没有大迎风截面的环形涵道,飞行阻力小,飞行器的运行速度和翼的循环运动速度可以叠加从而在低速飞行时获得较大的升力。 |
32 |
用于主动流控制等离子体源的嵌入式电介质结构 |
CN201610840067.5 |
2016-09-22 |
CN106553754B |
2021-07-20 |
D·尼基奇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飞行器主动流控制电介质阻挡放电(DBD)装置,其可以包括可机械加工的陶瓷电介质支架,该支架具有空气动力学表面,该空气动力学表面的形状被设计以形成飞行器上的翼型表面的暴露的齐平部分。DBD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被配置为相对充电,并且在电介质支架上彼此间隔开。 |
33 |
一种流体动力法及流体动力机构 |
CN202110209326.5 |
2018-12-11 |
CN112776976A |
2021-05-11 |
黄得锋 |
一种流体动力法,其特征在于:在动力机构上设置动力前驱件,令动力机构各部件上朝向动力机构前进方向的一面为迎流面,背向动力机构前进方向的一面为背流面;所述动力前驱件迎流面满足动力前驱件所受流体的压力对动力机构的前进起到阻尼作用;所述流体动力法是驱动动力前驱件运动,继而使动力前驱件迎流面上的流体与动力前驱件相对运动,继而减小动力前驱件迎流面上的流体对动力前驱件迎流面的压力,继而使前驱件运动对动力机构前进起到增益效果。 |
34 |
一种消防无人机 |
CN202110046760.6 |
2021-01-14 |
CN112678143A |
2021-04-20 |
刘慧云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防无人机,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该一种消防无人机,包括设备箱,设备箱的内部设置有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设备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消防箱,设备箱的侧壁上环形固定安装有驱动杆,驱动杆远离设备箱一端顶部活动安装有驱动扇叶,设备箱的外侧设置有套环,套环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受击胶板,在本发明中,该消防无人机,当该无人机飞行至森林大火区域时,通过火焰燃烧产生的气流差异对无人机进行冲击时,通过无人机上的受击胶板使得冲击气流会对无人机冲击,从而使得受击胶板产生适配的凹陷形变,从而使得无人机通过受击胶板产生的适配形变力进行适配偏移,从而避免因气流冲击导致无人机无法操控或者坠落的情况发生。 |
35 |
一种空腔噪声控制的分流装置及噪声控制方法 |
CN202011612744.0 |
2020-12-29 |
CN112623197A |
2021-04-09 |
高飞; 胡陈映; 顾金桃; 王美燕; 肖乾 |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腔噪声控制的分流装置及噪声控制方法,用于降低空腔内部噪声。本发明在空腔前部,即前缘后方的适当位置设置分流装置,强迫在空腔前缘的分离气流产生进一步分离流动:一部分气流向上偏折,减小对空腔后壁的冲击作用;另一部分气流向下偏折进入空腔,削弱自后壁反馈的扰动波;同时对空腔内部流场形态产生扰动,避免自激振荡的情况出现。本发明所设计的空腔噪声控制的分流装置结构形式简单,易于加工;所使用的空腔噪声控制方法有效,可以显著降低空腔噪声。 |
36 |
实现飞行器流动控制和冰形感控的装置及方法 |
CN202011608988.1 |
2020-12-29 |
CN112607032A |
2021-04-06 |
郑博睿; 柳明; 李瑞; 柳平; 延黎 |
本申请提供一种实现飞行器流动控制和冰形感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设置于飞行器机翼的回形等离子体激励器、调制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回形等离子体激励器包括高压电极、低压电极和绝缘层介质,所述高压电极采用金属电极条以首尾连接的方式形成回形,所述低压电极为金属平板,所述高压电极的正投影均在所述金属平板内,所述绝缘层介质设置于高压电极与低压电极之间,所述绝缘层介质对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进行物理隔离;本申请结合等离子体在飞行器流动控制和减阻方面的应用,将等离子体结冰感应和防除冰冰形于一身,采用回形等离子激励器,实现飞行器结冰感应、展向的流动控制和防除冰,以及飞行器弦向减阻和防除冰。 |
37 |
一种可同时实现定常吸气和振荡吹气的激励器 |
CN202010217889.4 |
2020-03-25 |
CN111516891B |
2021-03-12 |
王万波; 黄宗波; 唐坤; 阳鹏宇; 张鑫; 张刘; 黄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同时实现定常吸气和振荡吹气的激励器,所述激励器内部设置引射机构和振荡射流机构;所述引射机构包括气源接口、压力腔、吸气单元、引射喷嘴和混合腔;所述气源接口、压力腔、引射喷嘴和混合腔依次连通;所述吸气单元一端与混合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所述振荡射流机构包括振荡器入口、振荡腔、反馈回路和喷口;所述振荡器入口一端与混合腔连通,另一端同时连通振荡腔和反馈回路;所述振荡腔将反馈回路分割成上反馈回路和下反馈回路;所述喷口处设置分流机构将喷口分割成第一喷口和第二喷口。采用本发明的一种可同时实现定常吸气和振荡吹气的激励器,能够同时实现定常吸气和振荡吹气功能。 |
38 |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喷洒装置 |
CN202011218507.6 |
2020-11-04 |
CN112278285A |
2021-01-29 |
谭碧英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喷洒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转动连接有旋翼,所述主体上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转轴,两个第一转轴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套,所述主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皮带轮套。本发明使用时,通过转盘的转动,扩大了第一喷头的喷洒范围,提高喷洒效果,通过设置螺纹杆与保护机构降,可以在不影响第一喷头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保护。 |
39 |
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自适应激励控制系统 |
CN201711379222.9 |
2017-12-20 |
CN108116664B |
2020-12-22 |
董昊; 李铮; 史志伟; 孙琪杰; 宋天威; 魏晨瑶; 姚世勇; 初洪宇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自适应激励控制系统,包括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外壁面压力传感器、腔内压力传感器、电脑、高压电源、高压气源和气流阀门。技术特征在于:根据外流场情况,自适应调节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激励效能。本发明应用范围广、响应速度快、可以更好地挖掘出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激励效能,实现对外流场最优的主动流动控制。 |
40 |
具有稳定翼的旋翼飞行器 |
CN202010325065.9 |
2020-04-23 |
CN111846199A |
2020-10-30 |
马丁·恩巴赫; 托比亚斯·里斯; 克里斯蒂安·埃克特; 托马斯·克奈施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翼飞行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其包括具有中心线(230)的机身、在运行期间产生涡流的至少一个主旋翼以及稳定翼(200)的旋翼飞行器,其中稳定翼(200)具有使至少一个主旋翼的尾流产生的非定常气动载荷减小的平面形状。特别地,稳定翼(200)可具有:左翼尖(260);右翼尖(260);具有非零曲率的四分之一翼弦线(240),使得至少一个主旋翼产生的涡流与该四分之一翼弦线(240)之间的相互作用随时间发展而扩散;弧形的前缘210;以及弧形的后缘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