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种多功能海上风电运维母船 |
CN202410193488.8 |
2024-02-21 |
CN117885857B |
2024-11-26 |
黄超; 张高建; 潘峰; 李小龙; 季旻伟; 朱亚洲; 李皓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海上风电运维母船,包括主船体、修缆平台、波浪补偿栈桥、海缆设备、起重机、四锚定位系统及DP定位系统。修缆平台搭设在主甲板的左舷前部至左舷后部;波浪补偿栈桥包括基座筒体、回转底座、栈桥主体、着陆锥、仰俯油缸和着陆锥支撑架;海缆设备包括依次安装在主甲板的船舯后部至船舯艉部的电缆转盘、排缆退扭装置、船用导缆装置、前井字导缆装置、10T履带式布缆机、后井字导缆装置和艉部线缆入水槽;起重机安装在主甲板的右舷后部;四锚定位系统包括两台前定位锚机和两台后定位锚机;DP定位系统包括两个艏侧推进器和两个船艉推进器。本发明集风机和海缆运维为一体,能适用恶劣海况下人员货物的安全高效的转运。 |
2 |
电加热深海沉船抽油装置及方法 |
CN202010323143.1 |
2020-04-22 |
CN111379974B |
2024-08-13 |
李文华; 张婷; 林珊颖; 孔磊; 韩凤翚; 岳英杰; 李学剑; 杨李哲; 李根; 叶浩然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深海沉船抽油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水上作业部分和水下作业部分,水上作业部分主要包括电力供应装置和储油舱;所述水下作业部分主要包括沉船油舱和网状电加热器;其中:所述保温‑电缆复合管道内部设置有送油管,二者通过分离器分离,且所述保温‑电缆复合管道与电力供应装置连接,所述送油管通过出油管连接所述储油舱;所述送油管的另一端通过进油管与沉船油舱相连,所述网状电加热器接在所述进油管的进油口下方。本发明利用输油管道连通大气,进水管连通海水,两者共同作用在沉船油舱内形成深海‑大气压强差,以此作为动力将融化的液态油类泵出,短时间内完成快速抽油,利用自然动力实现深海中沉船抽油与快速转载。 |
3 |
用于深海机器人的直线运动装置 |
CN202211532558.5 |
2022-12-01 |
CN118124768A |
2024-06-04 |
李彬; 陈鑫; 唐实; 陶祎春; 欧阳赛赛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深海机器人的直线运动装置,其中差速器内部设有行星齿轮组件和传动齿轮组件,行星齿轮组件包括齿圈、行星齿轮和中间齿轮,且行星齿轮均布于齿圈和中间齿轮之间,第一电机与齿圈同轴连接,第二电机通过第二动力输入轴与中间齿轮同轴连接,传动齿轮组件起始端的主动齿轮套装于第二动力输入轴上,主动齿轮外缘设有连杆轴,任一行星齿轮套装于连杆轴上,传动齿轮组件末端的第二锥齿轮套装于传动轴上,传动轴两端均设有传动箱,直线驱动组件分别安装于对应传动箱上,两个直线驱动组件通过传动轴驱动同步伸缩,且传动轴通过两侧传动箱传递力矩。本发明为双电机冗余设计,且能够承受设备在水下运动所产生的侧向负载和深海压强。 |
4 |
一种水下滑翔机专用回收机械爪 |
CN202010971346.1 |
2020-09-16 |
CN111942552B |
2024-03-19 |
王宇林; 王成彦; 吴宗铎; 董海会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滑翔机专用回收机械爪,包括起吊架,所述起吊架两端的转轴上均安装有上段机械爪,且上段机械爪的边侧活动设置有下段机械爪,所述起吊架上的转轴和连杆的一端相互连接,且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中间节点,所述连杆通过中间节点和夹具本体相互连接,且中间节点通过夹具控制液压杆和夹具本体相互连接。该水下滑翔机专用回收机械爪,在水下滑翔机投放至海底之后的回收作业过程中,能够避免受到风浪的影响造成打捞的不利,增加了对水下滑翔机打捞的便捷性,防止对滑翔机造成损坏,进而弥补了现有水下滑翔机回收方式不足,以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问题。 |
5 |
多功能智能机器人 |
CN202311672469.5 |
2023-12-07 |
CN117508514A |
2024-02-06 |
申梦婷; 杨伟 |
本发明涉及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功能智能机器人,包括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平衡板,所述设备主体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推进器,所述设备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设备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感器,所述设备主体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一号电动伸缩杆,所述一号电动伸缩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储物夹,所述储物夹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检测头,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根据打捞不同的物体从而启动不同的打捞工具,以便能够实现快速打捞的功能,同时可以对摄像头的角度进行改变,进而能够对不同范围的水下情况进行检测处理。 |
6 |
一种沉船打捞用水下可视巡查及水文监测系统 |
CN202210810168.3 |
2022-07-11 |
CN117416490A |
2024-01-19 |
孙刘林; 杜永春; 任洪敏; 李强; 刘芳; 王亚莉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船打捞用水下可视巡查及水文监测系统,包括成像模块、水文检测模块、主控模块、后台显示模块、升降模块,所述成像模块包括脉冲激光装置、摄像装置,所述脉冲激光装置的一次固定安装有倍镜,所述摄像装置内部安置有CCD摄像机,所述CCD摄像机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主控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入端,所述主控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脉冲激光装置的信号输入端,所述脉冲激光装置的信号反馈端连接主控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入端,通过在成像模块使用距离选通成像技术,包括脉冲激光装置和CCD摄像机,脉冲激光装置使目标产生后反射光,CCD接收反射光进行成像,且CCD的一侧安置有选通图像增强器和倍镜,可以对目标进行更好的聚焦成像。 |
7 |
一种海底电缆抢修打捞回放过程试验装置及方法 |
CN202311316376.9 |
2023-10-12 |
CN117074068B |
2024-01-09 |
蒋道宇; 黄小卫; 胡轶璘; 吴青帅; 岑贞锦; 张予阳; 但京民; 吴墨非; 李翔; 岳浩; 岳前进; 陈泉利 |
本发明公开一种海底电缆抢修打捞回放过程试验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六自由度平台,手动吊葫芦一端与六自由度平台连接,下水桥设在六自由度平台边缘,手动吊葫芦连接的缆绳沿下水桥表面向地面方向延伸,缆绳延伸至地面的一端与海缆一端连接,海缆另一端由地面固定装置固定;力传感器、应变片设置在海缆的表面上,本发明在不同的船体速度与海缆起吊或下放速度比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得到海缆打捞回放过程中海缆张力、应力及曲率数据;本发明可确定不同工况下,海缆打捞回放时可使用的船体速度与起吊或下放速度比,避免出现海缆打捞或回放过程中因采用了不恰当的船体速度与起吊或下放速度比导致海缆张力或应力或曲率过大,以致海缆被破坏的情形。 |
8 |
无释放功能的海床基观测系统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
CN201911064223.3 |
2019-11-04 |
CN110697001B |
2023-12-01 |
陈永华; 刘庆奎; 姜斌; 姜静波; 倪佐涛; 李晓龙 |
本发明属于海洋观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无释放功能的海床基观测系统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拖曳绳的一端缠绕在安装于回收船只上的绞车,拖曳绳的另一端连接于分水板的一端,分水板的另一端通过缆绳与回收网相连;回收网的底部连接有打底铅块,顶部连接有浮球串,回收网上悬挂有打捞钩;拖曳绳上靠近回收船只的一端安装有张力计。打捞海床基观测系统时,回收船只拖拽托底装置,经过需要打捞的海床基观测系统,回收网或打捞钩拖上海床基观测系统时,张力计会显示缆绳张力增大,此时回收拖曳绳,从而拖带出海床基观测系统。本发明实用性强、成本低,打捞回收方法易于实现。 |
9 |
浮船坞用于水下打捞方法 |
CN202311263862.9 |
2023-09-27 |
CN117104457A |
2023-11-24 |
魏清明; 陈光; 潘志敏; 曹毅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船坞用于水下打捞方法,包括以下打捞步骤:S1:将浮船坞开至打捞地点;S2:启动打捞装置,打捞装置的绞车拉放钢丝绳,通过钢丝绳上的打捞组件与待打捞物连接,在绞车的作用下进行对待打捞物进行升降;S3:打捞作业时,浮船坞尾部受力,浮船坞艏部压载水舱要进行加水作业,压载水舱在作业开始前,预置部分压载水;S4:直到将待打捞物直接拉出水面。再利用船坞的强大修能力,对打捞物进行自浮性修复或拆解,随船拖走。从而完成打捞工作。本打捞方法适用于各种浮船坞,平时仍为浮船坞功能使用。只有在作打捞工作时,作打捞船使用,可在浮船坞承受的最大举力范围内打捞各种吨位的物品,直接拉出水面,并且不受水深的限制和水流的影响。 |
10 |
一种海底电缆打捞方法 |
CN202311015795.9 |
2023-08-14 |
CN117022601A |
2023-11-10 |
汪华 |
一种海底电缆打捞方法,利用水下遥控机器人先携带夹持器将电缆夹持住,再将用于回收电缆夹持器的复合绳、蘑菇锚、电缆打捞钩等释放下水,蘑菇锚与电缆夹持器、水下遥控机器人不在同一时间下水,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避免将绳索绑扎在水下遥控机器人的脐带缆上,不需要同时操作水下遥控机器人和与脐带缆连接的电缆夹持器及其绳索,大大降低了绳索与脐带缆缠绕的风险,水下遥控机器人的三次下潜都是单独下水、单独操作,大大降低了甲板操作人员与船舶操作人员的操作要求,降低了水下遥控机器人的操作风险。此外,船舶操作更自由,主要考虑吹流的影响,如果是吹开流,风险会更小。 |
11 |
适用于水下打捞设备的旋转开挖式端板及其下沉方法 |
CN202310460554.9 |
2023-04-25 |
CN116892374A |
2023-10-17 |
庄欠伟; 袁玮皓; 张弛; 杨天源; 杨正; 李炎龙; 彭世宝; 邓龙传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水下打捞设备的旋转开挖式端板及其下沉方法,该旋转开挖式端板包括:端板本体,设该端板本体上用以与泥面线接触的面为下沉面,该下沉面的中间位置沿垂直于该端板本体的方向连接有一转轴,该转轴将该下沉面分成分别位于该转轴两侧的第一半面和第二半面;用于开挖淤泥的多个开挖机头,多个该开挖机头沿该第一半面满布设置并均固定至该端板本体上;水下打捞设备包括用于连接该转轴并驱动该转轴转动的端板框架。本发明通过在端板本体下沉面单侧布置开挖机头并配合可旋转的结构形式,实现了断面开挖,提高了下放效率,保证了端板结构无阻塞的顺利下放,降低了成本;另外,通过端板框架的配合下放,能够保证下放轨迹不发生偏移。 |
12 |
一种用于水下目标打捞的液压支撑结构 |
CN202310815011.4 |
2023-07-05 |
CN116812119A |
2023-09-29 |
马鑫宇; 张里斌; 李谦; 杜凯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水下目标打捞的液压支撑结构,涉及水下打捞设备领域,包括液压支撑部;所述液压支撑部内侧顶部设有左右移动机构,且左右移动机构底部安装有浮力调节部;所述浮力调节部底部安装有水下机器人主体,本发明通过液压支撑部与左右移动机构的配合,从而使得水下机器人主体无需通过推进器即可轻松实现位移,避免了推进器在运作时将水底淤泥搅浑导致水底视线变得模糊的现象,再者通过浮力调节部的设置,提高了水下机器人主体的上移效率。解决传统水下机器人上的支撑结构在水下作业时,仍需采用推进器,从而造成水底淤泥浑浊,无法很好的观察作业,再者水下机器人在水中带着支撑结构上移时效率较低的问题。 |
13 |
一种水下打捞机器人 |
CN202310735356.9 |
2023-06-21 |
CN116495136B |
2023-09-01 |
王英瑞; 王君正; 王旺 |
本发明涉及水下作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下打捞机器人,潜水器内设置有连接所有电气元件的控制系统,在潜水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主体支架,在主体支架中设置有投送装置,投送装置的后方邻接安装在主体支架上的转移装置,转移装置中插接有若干网袋,网袋连接同样设置在主体支架上的充气装置,当充气装置对网袋进行充气后,网袋与转移装置分离并漂浮到水面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挂载多个可上浮的网袋,在网袋装满物体后进行充气,然后脱离潜水器上浮到水面被船上的工作人员捞出,可降低潜水器上浮的频率,提高打捞效率。另外在潜水器底部的投送装置处增加的潜水泵可以初步冲刷物体上残留的淤泥,减少上岸后清洗物体的负担。 |
14 |
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 |
CN202310538672.7 |
2023-05-15 |
CN116605379A |
2023-08-18 |
蒋哲; 周东荣; 周怡和; 朱小东; 胡建; 魏良孟; 马松; 蔡荔; 王钰; 王磊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属于沉船打捞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沉船打捞用驳船出坞方法的创新性在于采用船艉切割提升后,焊接固定随驳船一起出坞的方案,该将艉部切割段带出了船坞,作业安全系数高,且后期船体复原顺利,对船体的损伤降到了最低,成本也大幅节省。同时古沉船的完整的落座在船坞内,有利于后期的文物提取工作。 |
15 |
一种水下救援打捞设备 |
CN202310836709.4 |
2023-07-10 |
CN116552750A |
2023-08-08 |
陈棋 |
本发明属于水下救援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水下救援打捞设备,包括履带行走机构、挖掘高度调整机构、环挖捆绑机构、绳结撑口夹紧机构和河床平整机构,挖掘高度调整机构设于履带行走机构上壁,河床平整机构铰接设于履带行走机构远离挖掘高度调整机构的一端,环挖捆绑机构设于挖掘高度调整机构侧壁下端,绳结撑口夹紧机构设于挖掘高度调整机构侧壁中部。本发明通过河床平整机构,对河床上的沟壑进行整平处理,以便调整环挖捆绑机构的作业高度,使环挖捆绑机构环形挖掘作业时,可以将遗体环绕在内,再将打捞用的绳索通过环挖捆绑机构挖出的环形坑洞缠绕在遗体上进行捆绑,实现水下无人捆绑作业。 |
16 |
弧形梁无接触整体打捞装置端板结构 |
CN202210388554.8 |
2022-04-12 |
CN114889777B |
2023-07-21 |
朱小东; 袁玮皓; 洪冲; 庄欠伟; 张弛; 周东荣; 陈世海; 李炎龙; 魏良孟; 黄志红; 胡建; 屠垒; 王健; 袁一翔; 王钰; 陈柳峰; 张冲; 陆伦捷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弧形梁无接触整体打捞装置端板结构,包括:两个端板本体,所述端板本体包括对称设置的内板、外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之间的隔板结构,所述内板上设有供弧形梁定位连接的弧形锁扣,所述内板上对应于所述弧形锁扣的两个端部的相对两侧均设有供顶梁定位安装的安装槽;用于在所述端板本体下沉水底的过程中进行注水和吸泥的泥水循环系统,所述泥水循环系统包括设于所述隔板结构上的泥水管路。采用本发明的端板结构,解决了打捞装置下沉困难、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操作相对简单。 |
17 |
无接触管幕法打捞装置 |
CN202210379450.0 |
2022-04-12 |
CN114889774B |
2023-06-20 |
周东荣; 庄欠伟; 洪冲; 龚卫; 袁玮皓; 张弛; 蒋岩; 翟一欣; 陈世海; 李炎龙; 张立; 黄志红; 金锋; 杨正; 胡建; 袁一翔; 朱小东; 金强强; 王健; 陆伦捷; 刘春光; 蒋哲; 周怡和; 张冲; 戴青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接触管幕法打捞装置,用于打捞埋设于水下泥土中的待打捞物,打捞装置包括:对应待打捞物两端部设于泥土中的端板,底部低于待打捞物的底部;支撑连接于两个端板之间的顶梁结构,位于待打捞物的上方;与顶梁结构连接且可向泥土中以弧线型路径顶进施工的多个弧形梁,自待打捞物的底部穿过并从包裹待打捞物的底部及侧部,相邻的两个弧形梁对接连接,位于端部的两个弧形梁与对应的端板对接连接。本发明通过顶进施工弧形梁来包裹待打捞物,通过弧形梁与端板将待打捞物及其周边的部分泥土包裹起来,再整体从水中吊出,能够保证待打捞物的结构完整性,且施工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施工难度小,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 |
18 |
一种水下深埋物打捞系统 |
CN202211439850.2 |
2022-11-17 |
CN116002013A |
2023-04-25 |
杨帆; 张翔龙; 王旭阳; 郭亮; 陈静; 褚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深埋物打捞系统,包括:水下潜水器、抓取机构、防沉降支腿机构和喷冲系统,其中,探摸臂转动连接在水下潜水器底部,用于转动下探水下深埋物,其包括探摸本体、探摸喷冲组件和感应组件,用于探摸水下深埋物;防沉降支腿机构,至少包括分设于水下潜水器底部四角的四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均配置成可收放结构;喷冲系统通过管路与探摸喷冲组件连接,用于向探摸喷冲组件提供高压水;该系统采用探摸臂探摸确定深埋物位置,再由抓取机构进行抓取的方式,实现对深埋物的准确定位、低难度打捞,对水下周围环境破坏性较小,安全性高,在水下打捞、海底管线维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9 |
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和工艺方法 |
CN202211414145.7 |
2022-11-11 |
CN115973372A |
2023-04-18 |
周东荣; 蒋哲; 胡建; 俞士明; 周怡和; 吴明哲; 莫金飞; 徐馨; 戴青; 李德鹏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倒扣船救援装置和工艺方法,涉及船舶救援技术领域,包括主体和空压机,所述主体的底部设有底座,且主体的内部设有过渡舱室和主舱室,所述主舱室内部的底部设有开口,通过开口用于在倒扣船底上部开孔;所述空压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管连接有三通管,且三通管的两侧输出端均连接有输气管,两组所述输气管的输出端分别与过渡舱室和主舱室连通,所述过渡舱室的外侧设有外过渡门,所述主舱室靠近过渡舱室的一侧设有内过渡门;本发明将主体通过底座吸附到倒扣船顶部,在主舱室内的开口处对倒扣船底上部开孔,从而进入倒扣船的船腔内救人,避免了潜水员下潜救援的麻烦,提高了救援效率。 |
20 |
古沉船置换支护装置和支护施工方法 |
CN202310066895.8 |
2023-01-29 |
CN115871891A |
2023-03-31 |
李军; 胡方; 黄贤俊; 王阳刚; 陈晓明; 李汪讳; 吴雄祥; 王桐; 万兵; 余乐; 潘博玑; 刘骐; 赖彬彬 |
本发明属于考古挖掘和机械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古沉船置换支护装置和支护施工方法,古沉船置换支护装置包括支护支撑框架平台、支护组件、支护布置监测系统以及支护施工决策和支持系统,支护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支护支撑框架平台和古沉船,以对古沉船的隔仓板和舷侧板进行支护保护;支护布置监测系统设有多个监测点,多个监测点分别布置在古沉船和支护支撑框架平台上,用以监测古沉船的形变以及支护支撑框架平台的应力应变;支护施工决策和支持系统被配置为修正和确定新的支护组件的数量和位置。本发明能够在发掘过程中逐步对古沉船进行精细化支护保护,将古沉船从海泥中置换出来,置换安全可靠,效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