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重心 / 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楼

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

阅读:688发布:2023-02-10

专利汇可以提供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大震不倒不坏的 框架 楼,具有楼体,所述楼体包括楼身及与所述楼身相连接的 基础 ,所述框架楼还包括与所述楼体相连接的减震器,所述楼体的所述基础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内;所述减震器为旋转体结构,所述框架楼的 重心 位于所述减震器的旋 转轴 上。上述框架楼能够疏散 地震 波 的 能量 ,令框架楼更加安全稳定,且框架楼的通用性较强,令其更易推广使用。,下面是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楼,具有楼体,所述楼体包括楼身及与所述楼身相连接的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楼还包括与所述楼体相连接的减震器,
所述楼体的所述基础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内;
所述减震器为旋转体结构,所述框架楼的重心位于所述减震器的旋转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包括圆柱状的第一疏震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疏震体连接的第二疏震体,所述第二疏震体为旋转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疏震体与所述第二疏震体具有相同的旋转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疏震体为圆锥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圆锥体结构的锥为100°~
1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具有围成所述减震器的支撑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体,所述支撑架的形状与所述减震器的外轮廓相同,所述支撑体连接所述支撑架相对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还包括垫码,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垫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楼身包括与所述基础对应连接的支撑梁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的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梁垂直分布,且所述横梁分层分布,至少其中一层所述横梁与所述基础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及所述基础内均具有若干竖筋,若干所述竖筋延伸方向相同,且首尾相连,每个所述竖筋的端部区域均位于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梁及/或所述基础的交汇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楼,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具有横筋,每个所述竖筋至少一个端部为具有弯折的弯折端,所述弯折端位于所述支撑柱及/或所述基础与所述横梁的相交区域内,并且,所述弯折端延伸至所述横梁内并与所述横筋相连接。

说明书全文

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楼。

背景技术

[0002] 地球有两条最大最活跃的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个是欧亚地震带。我国地处两条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史载全球死亡人数超20万的大地震共6次,其中我国有4次,并且我国的地震强度较大,且分布较广。
[0003] 我国4次大地震死亡人数达150万之多,主要是窑洞的崩塌和楼房倒塌所致,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成了各国政府和工程技术界高度重视并致解决的问题。
[0004] 地震发生时的巨大能量以弹性波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与释放能量。释放能量的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以及作用于地表物体的扭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剪切波)两种。因地球层状构造特点,体波通过分层介质时,会在界面上反复产生反射和折射,当体波经过地层界面的多次反射和折射到地面时,又激起、仅沿着地面传播的面波。
[0005] 面波的能量比体波的大,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以面波为主。其中,扭波的能量相当于地震破坏建筑物总能量的60%,可见地震波中扭波的破坏力最强。
[0006] 地震波破坏建筑物主要有三种形式——纵波使建筑物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平摇摆;扭波使建筑物左右扭转。多数时候,还是三种方式复合作用。
[0007]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隔能减震技术与消能减震技术,例如,我国地震工程学家周福霖院士所研制的橡胶隔震支座,其极限抗拉强度为2.0—2.5MPa比美国UBC规范采用的容许抗拉强度高出1.0MPa的标准。也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60%左右。又如,国外地震工程学家将远程加农、榴弹炮的反后座装置构造原理,应用到建筑工程结构抗震上而制造的黏滞阻尼消能减震器,减少结构水平地震反应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0008] 然而,隔能减震与耗能减震(即消能减震)两大技术的控制系统结构复杂,造价昂贵,所需巨大能源在强烈地震时无法完全保证,其应用遇到很大困难。

发明内容

[0009]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疏能减震的、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楼。
[0010] 一种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楼,具有楼体,所述楼体包括楼身及与所述楼身相连接的基础,所述框架楼还包括与所述楼体相连接的减震器,
[0011] 所述楼体的所述基础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内;
[0012] 所述减震器为旋转体结构,所述框架楼的重心位于所述减震器的旋转轴上。
[0013]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器包括圆柱状的第一疏震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疏震体连接的第二疏震体,所述第二疏震体为旋转体结构。
[0014]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疏震体与所述第二疏震体具有相同的旋转轴
[0015]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疏震体为圆锥体结构。
[0016]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锥体结构的锥为100°~150°。
[0017]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器具有围成所述减震器的支撑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体,所述支撑架的形状与所述减震器的外轮廓相同,所述支撑体连接所述支撑架相对的表面。
[0018]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器还包括垫码,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垫码抵接。
[0019]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楼身包括与所述基础对应连接的支撑梁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的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梁垂直分布,且所述横梁分层分布,至少其中一层所述横梁与所述基础相连接。
[0020]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及所述基础内均具有若干竖筋,若干所述竖筋延伸方向相同,且首尾相连,每个所述竖筋的端部区域均位于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撑梁及/或所述基础的交汇区域。
[0021]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具有横筋,每个所述竖筋至少一个端部为具有弯折的弯折端,所述弯折端位于所述支撑柱及/或所述基础与所述横梁的相交区域内,并且,所述弯折端延伸至所述横梁内并与所述横筋相连接。上述框架楼由于楼体的基础设置于减震器内,减震器对楼体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减少楼体由于地震而受到的损害。并且,减震器为旋转体结构,且旋转轴与地表垂直,当地震来临时,由于地震波中威胁最大的扭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平行,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扭波对地表下方减震器的伤害,疏散地震波的能量,进而保护框架楼。其次,由于上述框架楼为直接在普通框架楼下方加入减震器,无需对普通框架进行改变,也就是说,无需重新设计普通框架楼,这样增加了上述框架楼的通用性,令其更易推广使用。此外,由于框架楼的重心位于减震器远离楼体的部分上,当框架楼被地震或其他灾害影响而倾倒时,能够自动恢复到震前的位置,进而进一步增加了框架楼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0022] 上述框架楼能够广泛应用于地震频发地带,尤其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例如,全国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各级党政军机关、科研院所、部队武警、公安消防、工厂医院、电讯供水供电、行粮物库、文物馆等。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框架楼的俯视图;
[0024] 图2为图1所示框架楼的剖面图;
[0025] 图3为图1所示框架楼减震器的局部剖面图;
[0026] 图4为图1所示所示框架楼的另一局部剖面图;
[0027] 图5为图1所示所示框架楼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 图6为图1所示框架楼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局部示意图;
[0029] 图7为图1所示框架楼的竖筋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8为图1所示框架楼的竖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9为图1所示框架楼的第三护圈箍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3]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4]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5] 如图1及图2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框架楼10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0036] 大震不倒不坏的框架楼10包括楼体100及与楼体100相连接的减震器200,其中,减震器200至少部分位于地表下方;优选的,框架楼10的重心位于地表下方。例如,框架楼10包括楼体100及与楼体100相连接并位于地表下方的减震器200。其中,楼体100包括位于地表上方的楼身110及与楼身110相连接的基础120,楼体100的基础120设置于减震器200内;例如,所述基础120包括若干桩承台,所述楼身110的柱子或者承重柱设置于所述桩承台上。减震器200为旋转体结构,减震器200的旋转轴与楼体100的延伸方向相同。例如,减震器200的旋转轴与地表垂直。框架楼10的重心位于减震器200的旋转轴上,并且位于减震器200远离楼体100的部分上,例如,重心位于减震器200的下部,且位于靠近地基表面的部分上。这样的结构设计,具有较好的疏能减震效果,大震不倒不坏,无须设置安全室与安全通道,也能够保障用户的人身安全,还能有效保障用户的财产安全。需要指出的是,楼体在减震器朝向楼体的表面上的投影,位于减震器该表面的内部,也可以理解为,楼体的周缘,不凸出于减震器朝向楼体表面的周缘。
[0037] 上述框架楼10由于楼体100的基础120设置于减震器200内,减震器200对楼体100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减少楼体100由于地震而受到的损害。并且,减震器200为旋转体结构,且旋转轴与地表垂直,当地震来临时,由于地震波中威胁最大的扭波的中心线与旋转轴平行,或者可以理解为扭波与减震器相切,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扭波对地表下方减震器200的伤害,疏散地震波的能量,进而保护框架楼10。其次,由于上述框架楼10为直接在普通框架楼10下方加入减震器200,无需对普通框架进行改变,也就是说,无需重新设计普通框架楼10,这样增加了上述框架楼10的通用性,令其更易推广使用。此外,由于框架楼10的重心位于减震器200远离楼体100的部分上,当框架楼10被地震或其他灾害影响而倾倒时,能够自动恢复到震前的位置,进而进一步增加了框架楼10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0038] 上述框架楼10能够广泛应用于地震频发地带,尤其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例如,全国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各级党政军机关、科研院所、部队武警、公安消防、工厂医院、电讯供水供电、银行粮物库、文物馆等,还适用于别墅。
[0039] 本实施例中,所述楼身110与所述减震器200的重量比为1:3~6。优选的,楼身110与减震器200的重量比为1:4,即楼身110的重量为减震器200重量的1/4。其他实施例中,楼身110的重量也可以为减震器200重量的1/6~1/3。例如,减震器200中填充混凝土,或者,也可以填充其他密度较大的材料或者混合物,以减小体积。例如,金属垃圾或者电子垃圾等。
[0040] 楼身110与减震器200的重量比为1:4,既能保证减震器200的复位效果,又能减少材料的使用,节约成本,减少造价。
[0041] 根据实际情况,减震器200包括圆柱状的第一疏震体210,以及与所述第一疏震体210连接的第二疏震体220。例如,第一疏震体210为正圆柱体结构;又如,第二疏震体220叠加设置于第一疏震体210上,其中,第二疏震体220为旋转体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疏震体210与所述第二疏震体220具有相同的旋转轴。例如,所述基础120,即所述桩承台,设置于第一疏震体210内。本实施例中,第二疏震体220为圆锥状,例如,所述第二疏震体220为圆锥体结构;又如,所述第二疏震体220为正圆锥体结构;又如,所述圆锥体结构的锥角向下设置。优选的,第二疏震体220的底面与第一疏震体210的底面半径相同,也可以理解为,减震器200为陀螺状。其中,圆锥状第二疏震体220的锥角为100°~150°,例如,所述锥角为120~145度,优选为140°。
[0042] 圆柱状的第一疏震体210及圆锥状的第二疏震体220不仅能够降低地震来袭时框架楼10受到的剪切波及扭波的冲击破坏,而且圆锥状的第二疏震体220还能减少地震纵波对框架楼10的破坏力。此外,圆柱状的第一疏震体210及圆锥状的第二疏震体220在打地基和建造减震器200的过程中,更容易建造,进而降低建造时的生产成本,并且令建造更加快捷简单。需要说明的是,该形状的减震器200能够通过钢筋等结构直接对减震器200的轮廓进行加强,而无需对钢筋做弯折处理,不仅能够增加减震器200在加强处理的精准性,而且能够令减震器200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增加减震器200的可靠性,并进一步降低成本。
[0043] 当锥角在100°~150°时,第二疏震体220在较好的减震的同时,还能够较好的令楼体100从歪斜状态回到震前的状态,并且,当锥角在140°时能够疏散扭波90%以上的扭曲破坏能力,并且此时框架楼10的疏能减震效果为最佳,复位效果也为最佳。
[0044] 为了进一步保证框架楼10能在倾斜后更好的复位,例如,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疏震体210及第二疏震体220可均为直径相同的圆柱体,即减震器200为圆柱体。圆柱体状的减震器200重心低,能更好地保证框架楼10在倾斜后复位。又如,第二疏震体220位于地表方向的横截面大于第一疏震体210该方向上的横截面,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疏震体210及第二疏震体220形成梨状。这样,进一步降低了减震器200的重心,令减震器200的复位效果更佳。
[0045] 根据实际情况,例如,所述第一疏震体210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又如,所述第一疏震体210设置若干平行的第一护筋,优选的,所述第一护筋为圆形;又如,所述第一疏震体210的壁部设置若干第一内护筋,例如,第一内护筋设置于所述第一疏震体210的内壁部,优选的,所述第一内护筋设置于所述第一疏震体210壁部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一疏震体
210的内壁,又如,各所述第一内护筋平行设置;又如,所述第一疏震体210的壁部设置若干第一外护筋,例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疏震体210的外壁部,优选的,所述第一外护筋设置于所述第一疏震体210壁部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一疏震体210的外壁,又如,各所述第一外护筋平行设置;优选的,第一内护筋与第一外护筋成对设置为一对第一疏震体210内壁护筋,每一第一内护筋对应于一个第一外护筋,每对第一疏震体210内壁护筋位于同一平面上。优选的,所述第一疏震体210外壁的外部还设置若干第一护圈箍筋,优选的,所述第一护圈箍筋为圆形;优选的,各所述第一护圈箍筋平行设置。又如,所述中空圆柱体结构中,还设置撑拉梁,其两端抵接所述第一疏震体210的内壁,优选的,设置若干撑拉梁,例如,各撑拉梁中部分别位于所述中空圆柱体结构的旋转轴,并且,各撑拉梁之间间隔设置。优选的,相邻两撑拉梁之间还设置纵筋;以增强其结构强度。例如,所述纵筋固定设置于对应的两撑拉梁的中部。
[0046] 又如,所述第二疏震体220为中空圆锥体结构,又如,所述第二疏震体220设置若干平行的第二护筋,优选的,所述第二护筋为圆形;又如,所述第二疏震体220的壁部设置若干第二内护筋,例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疏震体220的内壁部,优选的,所述第二内护筋设置于所述第二疏震体220壁部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二疏震体220的内壁,又如,各所述第二内护筋平行设置;又如,所述第二疏震体220的壁部设置若干第二外护筋,例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疏震体220的外壁部,优选的,所述第二外护筋设置于所述第二疏震体220壁部的内部,且靠近所述第二疏震体220的外壁,又如,各所述第二外护筋平行设置;优选的,第二内护筋与第二外护筋成对设置为一对第二疏震体220内壁护筋,每一第二内护筋对应于一个第二外护筋,每对第二疏震体220内壁护筋位于同一平面上。优选的,每对第二疏震体220内壁护筋之间还设置若干挟筋;以增强其结构强度。
[0047] 优选的,所述第二疏震体220外壁的外部还设置若干第二护圈箍筋,优选的,所述第二护圈箍筋为圆形;优选的,各所述第二护圈箍筋平行设置。又如,所述第二护圈箍筋与所述第一护圈箍筋平行设置;又如,所述第一护圈箍筋与所述第二内护筋平行设置;又如,所述第一护圈箍筋与所述第一内护筋平行设置。
[0048] 需要指出的是,减震器200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若干降阻器。例如,在圆锥状的第二疏震体220的外表面设置若干半水滴状的降阻部,其中,降阻部靠近圆锥体尖部方向的部分凸出减震器200距离较小,并且降阻部对称分布于第二疏震体220的外表面上。降阻器能够辅助框架楼10复位,降低减震器200周围土壤的阻力,并且,水滴状的降阻部令减震器200的外表面呈流线型,减小降阻器在地震时受到的损害。再如,降阻器为半球状,且均匀分布于减震器200的外表面上。
[0049] 减震器200具有围成减震器200的支撑架230、设置于支撑架230上的支撑体240及垫码250。其中,支撑架230的形状与减震器200的外轮廓相同,支撑体240连接支撑架230相对的表面,支撑架230与垫码250抵接。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40与减震器200的旋转轴垂直设置,并且支撑体240位于第一疏震体210内。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40通过第一护筋及/或第二护筋与支撑架230相连接。
[0050] 支撑架230及支撑体240加强了减震器200的强度,令减震器200能够承受较大的作用力,进而进一步增加了框架楼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0051] 根据实际情况,支撑体240也可以朝向减震器200的旋转轴倾斜,或者多个支撑体240相互交叉立体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支撑体240可为平行间隔设置的多层结构;多个支撑体240也可以呈三角形或者三菱锥状分布于减震器200内。这样,进一步增强了减震器200的强度。
[0052]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4,其分别为图1所示框架楼10减震器200的不同局部的剖面图。
[0053] 支撑架230包括平行设置的底筋231及面筋232,以及与底筋231及面筋232交叉设置的承托筋233。垫码250设置至少两间隔设置且贯穿垫码250的通孔251,其中,两个通孔251的轴线垂直且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上,底、面筋232穿设穿孔,并且底筋231及面筋232之间的距离为30mm~60mm,优选为40mm。多个承托筋233分别设置于底筋231及面筋232上,并与底筋及面筋垂直。本实施例中,垫码250为多个,均匀分布于第二疏震体220的支撑架230上,并且圆锥状第二疏震体220的顶点设有一垫码250。需要指出的是,底筋231也可以省略,由护筋代替。
[0054] 设置垫码250的减震器200,能够让底筋231及面筋232共同承受框架楼10的重量,令减震器200受力均匀,进一步增强其韧性及强度。
[0055] 请一并参阅图5,其为图1所示所示框架楼10减震器200另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0056] 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40包括三组平行相交的框架柱,每组框架柱的两端均位于支撑架230的相对两个表面上,并且相邻两组框架柱之间的夹角为60°。这样进一步保证了框架楼10减震器200的强度,令其能够承受更大的作用力。
[0057] 请再次参阅图1。
[0058] 楼身110包括与基础120对应连接的支撑梁111及设置于支撑梁111上的横梁112,横梁112与支撑梁111垂直分布,且横梁112分层分布,至少其中一层横梁112与基础
120相连接。也可以理解为,每层横梁112均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0059] 请一并参阅图6,其为图1所示框架楼的结构示意图。
[0060] 横梁112具有横筋,其中横筋又包括轮廓筋1121及中部筋(图未示)。轮廓筋1121沿横梁的周缘分布,共同围成横梁,中部筋位于轮廓筋1121之间。
[0061] 轮廓筋1121具有第一连接部1121A、与第一连接部1121A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121B以及阻挡部1121C,第一连接部1121A与第二连接部1121B垂直。阻挡部1121C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21A及第二连接部1121B的端部,并与第一连接部1121A及第二连接部
1121B垂直设置。轮廓筋1121分成多组,每组轮廓筋1121均具有间隔设置的内轮廓筋1122及外轮廓筋1123。其中,内轮廓筋1122的第一连接部1121A对应外轮廓筋1123的第一连接部1121A设置,内外轮廓筋1123的阻挡部1121C相对设置。多组轮廓筋1121交错设置,且同一横梁上的多组轮廓筋1121的第二连接部1121B对齐,围成横梁的轮廓。多组轮廓筋
1121的阻挡部1121C围成多个支撑梁保护区域,支撑梁位于支撑梁保护区域内。
[0062] 这样,支撑横梁保护区域能有效避免支撑梁散架,通过阻挡部1121C仅仅扣紧支撑梁。
[0063] 需要指出的是,横梁内还设置若干底筋、面筋、承托筋及垫码,底筋、面筋、承托筋与垫码的连接方式与上述支撑架内的底筋、面筋、承托筋与垫码的连接方式相同。
[0064] 本实施例中,支撑梁111的横截面呈L、M、N三种形状,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梁的横截面也可以呈H状等。横梁内设置垫码,能够分散各钢筋之间的作用力,进而增加楼身的稳定性。
[0065] 请一并参阅图7,其为竖筋101的结构示意图。
[0066] 支撑梁111及基础120内均具有若干竖筋101,若干竖筋101延伸方向相同,且首尾相连,每个竖筋101的端部区域均位于横梁112与支撑梁111及/或基础120的交汇区域,并且竖筋101位于支撑梁保护区域内。也可以理解为,多个竖筋101的连接区域位于横梁112与支撑梁111及/或基础120的相交区域内。
[0067] 例如,横梁112与基础120的交汇区域为第一节点,靠近第一节点的一层横梁112与支撑梁111的交汇区域为第二节点,靠近第二节点的一层横梁112与支撑梁111的交汇区域为第三节点,并以此类推。竖筋101的长度不小于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相邻两层竖筋101的连接区域在各节点内。并且,相连接的竖筋101材质相同。
[0068] 本实施例中,基础120上设有一层横梁112。其他实施例中,基础120也可以设置两层横梁112,或者三层横梁112等。
[0069] 传统的楼体,每层均有若干竖筋相连接,即竖筋的连接区域不仅分布于节点区域,而且分布于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支撑梁的各区域。上述楼体相比传统楼体,基础120与横梁112相连接,令楼身110拥有牢固的根基础120,竖筋于各节点处连接,令楼身110各层均有牢固的基础120,由于竖筋的连接区域位于节点之内,具有稳定的基础120,当地震来袭时,竖筋的连接区域受到较强的保护,不易散架,使楼身110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是确保大震不散架的主要因素之一。
[0070] 并且,由于相连接的竖筋材质相同,单层不用接驳柱的竖筋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收缩率、冲击值等机械性能比接驳柱竖筋胜一筹;竖筋不用接驳的楼身110抗颠簸力、抗剪切力、抗扭力比竖筋二次接驳的楼身110亦胜一筹。
[0071] 为了进一步增强楼身110的抗震能力,例如,每个竖筋至少一个端部为具有弯折的弯折端。其具体为,每个竖筋的两端均为弯折端,也可以理解为,竖筋具有直线的本体、两个与本体相连接弯折部。其中弯折部与本体形成夹角,竖筋的弯折端与竖筋直线部分呈直角,弯折端位于支撑柱及/或基础120与横梁112的相交区域内,并且,弯折端延伸至横梁112内与横梁内的各钢筋相连接,例如,横筋、面筋、底筋、承托筋等。本实施例中,弯折端的长度占竖筋长度的1/5~1/3。优选的,弯折端位于横梁112横截面的中部区域。
[0072] 各竖筋与横筋在节点区域内彼此交错卡接,实现了强锚固,将柱梁成有机般整体。并且,由于竖筋延伸至横梁112内,令竖筋彼此连接更牢固,不易脱落断裂。显著地增强整体性的抗震能力、确保大震不散架。
[0073] 请一并参阅图8,其为图1所示竖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4] 其他实施例中,竖筋103具有长筋103A及短筋103B,其中,长筋103A及短筋103B的一端为弯折成直角的弯折端。长筋103A的弯折端伸入横梁与支撑梁及/或基础的交汇区域,另一端经过相邻的交汇区域。短筋103B的弯折端伸入横梁与支撑梁及/或基础的交汇区域,另一端位于两个相邻交汇区域之间。例如,长筋103A的弯折端位于第二节点内,另一端位于第三节点及第四节点之间,优选为位于第三节点及第四节点中部。短筋103B弯折端位于每个节点内,另一端与长筋103A的自由端交错叠加设置,即另一端与长筋103A的自由端叠加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基础中的长筋103A的弯折部位于基础远离楼身的一端,长筋103A的自由端位于第二节点及第一节点之间,即位于基础与横梁的交汇处及与该交汇处相邻的交汇区域之间,其中,自由端指与弯折端相对的端部。
[0075] 为了进一步增强楼身110的抗震能力,再如,支撑柱还包括第三护圈箍筋,第三护圈箍筋围成封闭区域,竖筋穿设封闭区域内,并至少部分竖筋与第三护圈箍筋相抵接。例如,第三护圈箍筋均有多层,每层具有多个第三护圈箍筋,且大小各异,呈同心圆状分布。每个竖筋均与第三护圈箍筋相抵接,均匀沿每个第三护圈箍筋的周缘分布,且每层第三护圈箍筋等距间隔设置。需要指出的是,竖筋彼此连接的区域也可以增设第三护圈箍筋,以使其连接更加牢固。第三护圈箍筋令竖筋不易松散,彼此更牢固地支撑所述支撑柱,进而进一步增加了楼身110的抗震能力。
[0076] 再如,横梁112还包括第四护圈箍筋,第四护圈箍筋围成封闭区域,横筋穿设封闭区域内,并至少部分横筋与第四护圈箍筋相抵接。例如,第四护圈箍筋均有多层,每层具有多个第四护圈箍筋,且大小各异,呈同心圆状分布。每个横筋均与第四护圈箍筋相抵接,均匀沿每个第四护圈箍筋的周缘分布,且每层第四护圈箍筋等距间隔设置。需要指出的是,横筋与竖梁连接的区域也可以增设第四护圈箍筋,以使其连接更加牢固。
[0077] 又如,沿楼体外轮廓的周缘设置闭合的加强箍筋,加强箍所在平面筋与横梁平行。这样,进一步保证楼体不易散架。
[0078] 请一并参阅图9,其为第三护圈箍筋102的结构示意图。
[0079] 第三护圈箍筋102与第四护圈箍筋结构相同,均为封闭式箍筋,箍筋的首尾连接处叠加设置,这样进一步增强了箍筋的强度,令其对竖筋及横筋的保护效果更佳。
[008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疏能减震的框架楼10;或者,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疏能减震的框架楼10;或者,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建筑物;或者,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具有疏能减震与大震不散架功能的框架楼10或建筑。
[008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8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人体重心和头部重心测量方法 2020-05-12 288
一种物体重心测量方法 2020-05-13 692
一种重心可控式无人机 2020-05-13 307
一种低重心卷帘起重机 2020-05-13 867
重心偏移动力机 2020-05-11 74
重心移动吊梁 2020-05-11 397
重心偏移法 2020-05-11 718
重心测量装置及重心测量方法 2020-05-12 29
重心随动榻椅 2020-05-11 140
重心车 2020-05-13 239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