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纳米技术 / 微流体技术 / 微流通道 / 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

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

阅读:145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热沉包括分流模 块 及其上方与释热设备直接 接触 的均热 底板 。其中分流模块包含主入流通道、分流子通道、溢流通道、出流子通道、主出流通道。冷却工质从主入流通道进入热沉。主入流道采用截面渐缩结构,确保冷却工质向各分流子通道分配;溢流道直接在分流通道固体壁面加工而成,通过倾斜布置使溢流道与分流子通道形成较小的迎流 角 ,可以减小 流动阻 力 。沿分流子通道内主流方向,溢流道高度逐渐减小,加之分流子通道也采用了截面渐缩结构,避免了过多冷却工质流向子通道下游溢流通道,从而使得整个热沉内部流量分配均匀,进而确保了热沉换热的均匀性。本发明通过特殊的分流结构及溢流道结构设计,使热沉内部流动分配过程均匀化,进而提高热沉整体换热效率及换热均匀性。,下面是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主要包括分流模(1)及其上方与释热设备直接接触的均热底板(2), 其中分流模块包含主入流通道(1.1)、分流子流道(1.2)、溢流通道(1.3)、出流子通道(1.5)、主出流通道(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其特征在于,由前述主入流通道(1.1)、分流子流道(1.2)、溢流通道(1.3)、出流子通道(1.5)、主出流通道(1.6)组成的特殊分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其特征在于,主入流通道(1.1)通道截面渐缩,以使冷却工质向各分流子通道(1.2)的分流过程均匀,避免过多流量分配到主入流通道(1.1)下游的分流子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其特征在于,分流子通道(1.2)采用了两侧逐渐向中心收窄的渐缩结构,使冷却工质向各溢流道(1.3)的流量分配相对均匀,避免过多流量分配到位于分流子通道(1.2)下游的溢流通道(1.3),同时可以增加溢流通道(1.3)的长度,以增加换热面积,提高热沉的综合换热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其特征在于,溢流道(1.3)直接加工在分流通道固体壁面(1.7)上,起到连通各分流子通道(1.2)与出流子通道(1.5)的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其特征在于,溢流道通道(1.3)倾斜布置,与来流方向的夹为30°,可以减小冷却工质进入溢流通道引起的局部流动阻力,同时,倾斜布置可以增加溢流通道的长度和换热面积,同样起到了提高热沉整体换热能力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其特征在于,溢流道(1.3)高度虽然逐渐减小,但并非等比例线性减小,位于分流子通道(1.2) 下游的溢流通道(1.3)的高度降低更多,而位于中游的几个溢流通道(1.3)减少量相对较少,从而更好起到均匀分配流量的作用。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发热、紧凑式设备,如高性能电子芯片、大功率激光二极管、聚光型太阳能电池等的冷却系统的热沉,是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

背景技术

[0002] 许多小型化、高发热设备,如高性能电子芯片、大功率激光二极管、聚光型太阳能电池等,在运行时会产生很强的释热(甚至超出100W/cm2),对其进行有效的冷却,成为这些设备可靠运行的重要前提,相关技术也一直是研究热点。
[0003] 液冷式微通道热沉相比于传统的冷式热沉有更强的换热能,更适用于高释热设备的冷却,是未来高发热电子设备冷却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0004] 分流式微通道热沉由G.M. Harpole和 J.E. Eninger于1991年提出( G.M. Harpole, J.E. Eninger,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optimization, in: Proc. 7th IEEE Semi-Therm. Symp. (1991) 59-63)。相较于传统的微通道热沉,分流式微通道热沉在微通道热沉基础上,增加了分流结构,具有更好的散热均匀性和综合性能。在分流式微通道热沉设计基础上,近年来又发展出一些新的设计型式,如Brighenti和Kamaruzaman等学者提出的自相似微通道热沉结构( F. Brighenti, N. Kamaruzaman, J.J. Brandner, Investigation of self-similar heat sinks for liquid cooled electronics, Appl. Therm. Eng. 59 (1-2) (2013) 725-732)。无论是传统的微通道热沉,还是各种型式的分流式微通道热沉,均存在内部流量分配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换热不均问题,大大限制了微通道热沉的应用和推广。分流式微通道热沉内部流量分配过程及其整体散热性能、散热均匀性等均需要进一步的改进,相关的诸多研究工作亟待开展。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优良、流量分配均匀、散热均匀性好、结构紧凑的分流式微通道热沉结构。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通过主入流通道(1.1)、分流子通道(1.2)及溢流通道(1.3)特殊的结构设计,实现热沉内部流量分配的均匀化,进而提高热沉整体性能,特别是换热均匀性。同时,将溢流通道(1.3)直接加工在分流通道固体壁面上,可以使结构更加紧凑,简化加工工艺。冷却工质首先由主入流通道(1.1)流入热沉,随后从主入流通道(1.1)向各分流子通道(1.2)进行第一次分流,由于主入流通道(1.1)截面逐渐减小,限制过多流量向下游分配,使各分流子通道分配的流量比较均匀,克服一般分流式热沉内部较严重的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冷却工质进入各分流子通道(1.2)后,随即向各溢流道(1.3)进行第二次分流,分流子通道(1.2)采用同样采用截面渐缩的设计,加之倾斜布置的溢流道(1.3)越靠近下游,其长度随之增加,可以增加工质通过的阻力,进而起到限流的作用,因此,减缩的分流子通道(1.2)和倾斜的溢流通道(1.3),共同实现了第二次分流过程的均匀化,同时,通过调整溢流通道(1.3)的高度,可进一步调整溢流通道(1.3)之间的流量分配,进一步提高二次流量分配过程的均匀性。
[0007] 本发明还包括:所述主入流通道(1.1)一侧与各分流子通道(1.2)垂直相连。
[0008] 所述主出流通道(1.6)一侧与各出流子通道(1.5)垂直相连。
[0009] 所述分流子通道(1.2)与出流子通道(1.5)相互间隔。
[0010] 所述热沉两端的两个出流子通道(1.5)宽度为完整出流子通道(1.5)宽度的一半,以此保证热沉内部各流动单元几何尺寸一致。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主入流通道(1.1)、分流子通道(1.2)及溢流通道(1.3)的特殊结构设计,实现带有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内部流量分配的均匀化,进而提高热沉的综合能力,尤其可以提高换热均匀性。
[0012] 溢流通道(1.3)直接加工在分流道肋之上,可减小热沉整体厚度,增加热沉的紧凑性。
[0013] 图4为本发明均流效果展示,其数据为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采用FLUENT 16.0进行模拟计算,计算方法和模型均经过了验证和分析;计算模型为前述热沉 中的一个内部换热单元。图中给出了一定入口速度条件下各溢流道分配流量相对 分流子通道总流量的占比,可反映入各溢流通道间流量分配的相对大小。冷却工 质为,固体材料为;分流子通道入口流速分别设置为1m/s、1.5m/s、2m/s 的速度入口边界条件,出口设定为自由出流边界条件;底部受热面施加0.5MW/m2的恒定热流;计算单元两侧断面设置为对称边界条件,其余外表面按绝热壁面处 理。由图4可知本发明均流效果明显。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的外观结构三维视图。
[0015] 图2为图1的分流模三维视图,图1的分流系统模块俯视图及剖面视图。
[0016] 图3为图1的受热底板三维视图。
[0017] 图4为本发明均流效果展示。
[0018] 图中各标记号如下:1-分流系统模块、2-受热底板、1.1-主入流通道、1.2-分流子通道、1.3-溢流通道、1.4-高度逐渐缩小的溢流道结构、1.5-出流子通道、1.6-主出流通道、1.7-分流通道固体壁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主要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包括分流模块及其上方与释热设备直接接触的均热底板。其中分流模块包含主入流通道(1.1)、分流子通道(1.2)、溢流道(1.3)、出流子通道(1.5)、主出流通道(1.6)。主入流通道(1.1)带有斜坡。分流子通道(1.2)两侧壁面向中心倾斜,形成渐缩的通道结构。溢流通道(1.3)倾斜布置;沿入流分流道内主流方向,溢流道(1.3)高度非线性减小(1.4)。
[0021] 在本实施例中,主入流通道(1.1)为矩形截面,入口截面高度、宽度分别为0.8mm、1.5mm,主入流通道(1.1)总长9.3mm。主入流通道(1.1)上斜坡结构的倾斜度为7.8°。斜坡起点距入口截面0.5mm。主入流道(1.1)一侧与各分流子通道(1.2)垂直相连。
[0022]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子通道(1.2)两侧壁面向中心倾斜,形成渐缩的通道结构。入流分流道入口截面高度、宽度分别为0.8mm、0.8mm。入流分流道(1.2)长度为9.8mm。入流分流道(1.2)两侧壁面向中心倾斜角度为1.17°。
[0023] 在本实施例中,溢流道(1.3)直接加工分流通道固体壁面(1.7)之上,起到连通分流子通道(1.2)与出流子通道(1.5)的作用。溢流道倾斜布置,与分流子通道(1.2)中心线的夹角为30°。
[0024] 在本实施例中,沿冷却工质在分流子通道(1.2)内的主流方向,各溢流道的高度非线性降低。每一分流子通道(1.2)一侧的肋上共布置11条溢流道(1.3),每一溢流道(1.3)的宽度为0.1mm,相邻溢流道(1.3)之间间隔0.61mm;沿冷却工质在分流子通道(1.2)内的主流方向,各溢流道高度依次为0.7mm、0.67mm、0.64mm、0.61mm、0.58mm、0.55mm、0.52mm、0.48mm、0.44mm、0.41mm、0.37mm。
[0025] 出流子通道(1.5)与分流子通道(1.3)相互间隔。出流分流道为矩形截面,出流分流道(1.5)高度、宽度与长度分别为0.8mm、0.8mm、9.8mm。位于两端的出流分流道(1.5)宽度为0.4mm。
[0026] 主出流通道(1.6)为矩形截面,其高度、宽度与长度分别为0.8mm、1.5mm、10.1mm。主出流通道(1.6)一侧与出流子通道(1.5)垂直相连。
[0027] 在本实施例中,主入流通道(1.1)、分流子通道(1.2)及溢流通道(1.3)的特殊结构设计,实现热沉内部流量分配的均匀化,进而提高热沉整体性能及散热均匀性。同时,将溢流道(1.3)直接分流通道固体壁面之上,有利于提高分流式热沉的紧凑性。
[0028] 受热底板厚度为0.2mm;热沉顶板厚度为0.2mm,其余部分壳体厚度为0.5mm。
[0029] 以上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限定,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