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纳米技术 / 微流体技术 / 微流通道 /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

阅读:412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 散热 板,包括金属 基板 、金属盖板;在金属基板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金属盖板盖合在微通道上;金属盖板的边缘与金属基板的边缘密封连接;金属盖板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相对应的射缝;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在相同 泵 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 温度 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显著。,下面是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工质为

说明书全文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散热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聚光光伏、激光、雷达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热流密度器件散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要维持器件有较低的温度,还要维持良好的温度均匀性,以使器件能够正常的工作。
[0003] 单纯的微通道散热技术不仅压降大,而且流体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升高而造成均温效果差。对于单纯的射流散热技术,射流冲击区域外的换热系数会急剧下降,造成整体均温效果差。当多股射流以阵列方式散热时,相邻射流之间会产生干扰,使得两股射流交汇区域的换热系数下降,进而造成均温效果差。将微通道散热技术和射流散热技术相结合,整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具有降温效果显著、均温效果好、压降小等优点。
[0004] 目前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技术,所采用的通道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形,尚未有截面形状为梯形通道的使用情况。我们采用CFD软件,经过模拟计算发现,在相同的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传热效果好、结构简单的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0006]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0008]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0009]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0010]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0011]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0012] 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0013]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0014] 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0015] 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0016] 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0017] 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0018] 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0019] 所述冷却工质为
[0020]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0021] 在相同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显著。
[0022] 本发明技术手段简便易行,获得了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现有常用矩形通道散热板示意图。
[0024] 图2为现有常用圆形通道散热板示意图。
[0025] 图3为本发明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示意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截面示意图。
[0027] 图5为本发明梯形微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0028] 图6为常用矩形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0029] 图7为常用圆形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0030] 图8为泵功率(P=0.2W),不同底面热通量条件下,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度对比。
[0031] 图9为泵功率(P=0.2W),不同底面热通量下,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差对比。
[0032] 图10为热通量(q=250W),不同泵功率,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度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0034] 实施例
[003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0036]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0037]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0038]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0039]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0040] 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0041]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0042] 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0043] 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0044] 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0045] 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0046] 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0047] 所述冷却工质为水。
[0048] 采用商用CFD软件对具有相同截面积的梯形通道、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以水为工质,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0049] 表1:不同热通量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优化效果[0050]
[0051] 表2:不同泵功率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优化效果[0052]
[0053]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发明。
[0054]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