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纳米技术 / 微流体技术 / 微流通道 / 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及微通道换热器

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及微通道换热器

阅读:675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及微通道换热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及微通道换热器,交叉换流装置包括若干个腔体,所述若干个腔体设有前后两排,前后两排腔体呈多层分布且每层均前后对应设置,相邻的上下两层腔体中前后对应的前排腔体与后排腔体交叉连通。本发明将换热器分成上下各两排,然后通过交叉换流装置连接,这样上下各两排换热器通过交叉换流装置实现了前后交叉换流,可较好的保证出 风 均匀性及压降问题,实现两个系统换热器换热量的均衡。,下面是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及微通道换热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腔体,所述若干个腔体设有前后两排,前后两排腔体呈多层分布且每层均前后对应设置,相邻的上下两层腔体中前后对应的前排腔体与后排腔体交叉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腔体呈偶数层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腔体包括前排分上下层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后排分上下层设置的第四腔体和第三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三腔体连通,第四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体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换流装置包括上盖、下盖和中间挡板,所述上盖与中间挡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和第四腔体,所述下盖与中间挡板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中间挡板上设有第一分配孔和第二分配孔,所述第一分配孔使第一腔体与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分配孔第四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挡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前后向设有两排分隔板,两排分隔板之间设有定位间隙,所述中间挡板上设有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固定在定位间隙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条沿长度方向设有前后向连续凹凸的凹凸结构,中间挡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置的分隔条的凹凸方向前后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换流装置包括上下分离的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所述上层结构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四腔体,所述下层结构设置有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三腔体之间通过第一转接管连通,所述第四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通过第二转接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均包括一盖板和前后并排设置的两块封板,所述盖板为平板状结构,所述封板前后向截面呈U型,所述盖板封盖在封板的开口侧,在封板内设有凹凸板,所述凹凸板设有上下连续凹凸的凹部和凸部,所述凹部上设有连接孔。
10.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排换热器、第二排换热器、第三排换热器、第四排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交叉换流装置,所述第一排换热器和第二排换热器前后并排设置于交叉换流装置上方,所述第三排换热器和第四排换热器前后并排设置于交叉换流装置下方,所述第一排换热器、第二排换热器分别与交叉换流装置最顶层的前、后排腔体连接,所述第三排换热器、第四排换热器分别与交叉换流装置最底层的前、后排腔体连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具体涉及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微通道换热器在制作并排结构时前后并排设置的,存在并联出温度不均匀及串联压降又太大的问题。
[0003] 另外,当微通道换热器应用与压缩机双系统时,往往由于结构尺寸的限制,两个系统的换热器往往共用一个风道,而风道内风场往往分布并不均匀,而且空气在经过迎风侧换热器后在穿过背风侧换热器时空气温度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因此难以实现两个系统换热器换热量的均衡。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及微通道换热器,实现两个系统换热器换热量的均衡。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叉换流装置,包括若干个腔体,所述若干个腔体设有前后两排,前后两排腔体呈多层分布且每层均前后对应设置,相邻的上下两层腔体中前后对应的前排腔体与后排腔体交叉连通。
[0006] 作为优选,所述若干个腔体呈偶数层分布。
[0007] 作为优选,所述若干个腔体包括前排分上下层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后排分上下层设置的第四腔体和第三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三腔体连通,第四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
[0008] 作为优选,所述的腔体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结构。
[0009] 作为优选,所述交叉换流装置包括上盖、下盖和中间挡板,所述上盖与中间挡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和第四腔体,所述下盖与中间挡板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中间挡板上设有第一分配孔和第二分配孔,所述第一分配孔使第一腔体与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分配孔第四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
[0010] 作为优选,所述中间挡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前后向设有两排分隔板,两排分隔板之间设有定位间隙,所述中间挡板上设有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固定在定位间隙内。
[0011] 作为优选,所述分隔条沿长度方向设有前后向连续凹凸的凹凸结构,中间挡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置的分隔条的凹凸方向前后相反。
[0012] 作为优选,所述交叉换流装置包括上下分离的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所述上层结构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四腔体,所述下层结构设置有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三腔体之间通过第一转接管连通,所述第四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通过第二转接管连通。
[0013]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均包括一盖板和前后并排设置的两块封板,所述盖板为平板状结构,所述封板前后向截面呈U型,所述盖板封盖在封板的开口侧,在封板内设有凹凸板,所述凹凸板设有上下连续凹凸的凹部和凸部。
[001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排换热器、第二排换热器、第三排换热器、第四排换热器,其还设置有上述的交叉换流装置,所述第一排换热器和第二排换热器前后并排设置于交叉换流装置上方,所述第三排换热器和第四排换热器前后并排设置于交叉换流装置下方,所述第一排换热器、第二排换热器分别与交叉换流装置最顶层的前、后排腔体连接,所述第三排换热器、第四排换热器分别与交叉换流装置最底层的前、后排腔体连接。
[0015]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将换热器分成上下各两排,然后通过交叉换流装置连接,在交叉换流装置中相邻的上下两层腔体中前后对应的前排腔体与后排腔体交叉连通,这样上下各两排换热器通过交叉换流装置实现了前后交叉换流,可较好的保证出风均匀性及压降问题,实现两个系统换热器换热量的均衡。附图说明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7]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实施例1中交叉换流装置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实施例1中交叉换流装置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实施例1中交叉换流装置的正向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实施例1中中间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实施例1中交叉换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为实施例1中分隔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为实施例1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为实施例2中交叉换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10为实施例2中交叉换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1为实施例2中交叉换流装置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交叉换流装置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排换热器21、第二排换热器22、第三排换热器23、第四排换热器24,还包括交叉换流装置1,第一排换热器21和第二排换热器22前后并排设置于交叉换流装置1上方,第三排换热器23和第四排换热器24前后并排设置于交叉换流装置1下方,其中,第一排换热器21第三排换热器23在前,第二排换热器22、第四排换热器24在后。
[0029] 其中,交叉换流装置1包括若干个腔体,若干个腔体呈多层分布,且若干个腔体设有前后两排,每层的前后两排腔体均前后对应设置,也就说,前后两排腔体的层数相等,每排的腔体个数也相等,同时前排第一层腔体的第一个腔体与后排第一层腔体的第一个腔体位置对应,以此类推,而且从优选度考虑,前排第一层腔体的第一个腔体与后排第一层腔体的第一个腔体两者平齐设置为宜,同样的以此类推,这种优选的设置,可以有效节约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当然也允许位置上有一定偏差。
[0030] 另外,相邻的上下两层腔体中前后对应的前排腔体与后排腔体中对应的两个腔体交叉连通。在该微通道换热器中,第一排换热器21、第二排换热器22的底部分别与交叉换流装置1最顶层的前后排腔体连接,第三排换热器23、第四排换热器24的顶部分别与交叉换流装置最底层的前后排腔体连接。最后,第一排换热器21与第四排换热器24实现连通,第二排换热器22与第三排换热器23实现连通,这样,上下各两排换热器通过交叉换流装置实现了前后交叉换流,可较好的保证出风均匀性及压降问题,实现两个系统换热器换热量的均衡。
[0031] 其中,若干个腔体最好呈偶数层分布,这样才能保证交叉换流装置最顶层的前排腔体与最底层的后排腔体连通,交叉换流装置最顶层的后排腔体与最底层的前排腔体连通,最终使交叉换流装置上下侧的换热器实现前后交叉换流。
[0032] 为了既要保证能达到交叉流效果又要确保结构的紧凑性,交叉换流装置1可以设置较少的腔体,因此具体到本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交叉换流装置1包括前排分上下层设置的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以及后排分上下层设置的第四腔体104和第三腔体103,第一腔体101与第三腔体103连通,第四腔体104与第二腔体102连通。且腔体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结构可以使交叉换流装置1减小体积,通过紧凑结构达到交叉流的效果。
[0033] 作为交叉换流装置的其中一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8所示,交叉换流装置1包括两块盖板11,即上盖和下盖以及中间挡板12,所述上盖与中间挡板12之间形成第一腔体101和第四腔体104,所述下盖与中间挡板1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102和第三腔体103,所述中间挡板12包括平板121,在平板121上设有第一分配孔124和第二分配孔125,第一分配孔124使第一腔体101与第三腔体103连通,第二分配孔125使第四腔体104与第二腔体102连通。平板1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前后向设有两排分隔板122,两排分隔板122之间设有定位间隙123,在中间挡板12上设有分隔条13,所述分隔条13固定在定位间隙123内,分隔条13与分隔板122之间围成格槽,然后再通过与两块盖板11之间的配合,形成了各个腔室。盖板11沿长度方向设有一排条状槽111,条状槽111与换热器连接,连通换热器以及交叉换流装置1的腔体。
[0034] 如图7所示,分隔条13沿长度方向设有前后向连续凹凸的凹凸结构,其由凹槽部131和连接部132多段连续构成,整体上大致呈方波曲线形结构。中间挡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置的分隔条的凹凸方向前后相反。如图6所示,其相邻两个分隔板122之间设有一组凹凸结构,具体设置两个凹槽部131,第一个凹槽部与第一分配孔124对应设置,第二个凹槽部与第二分配孔125对应设置。这样设置可以使相邻的上下两层腔体中前后对应的前排腔体与后排腔体通过各自的分配孔交叉连通,而凹凸结构的连接部132定位固定于定位间隙内,
[0035] 本实施例中交叉换流装置的特点在于部件较少,结构紧凑,通过紧凑结构组成了各腔室,并实现了交叉流的效果。
[0036] 在本实施例中,交叉换流装置内流体流动方式为:进入第一腔体101内流体经由第一分配孔位流进第三腔体103,进入第四腔体104内的流体经由第二分配孔位流进第三腔体103,由此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紧凑的交叉流中间转接体。
[0037] 实施例2,如图9至图11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交叉换流装置包括分离开的两层单独结构14,即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所述上层结构上设置第一腔体101和第四腔体104,所述下层结构上设置第二腔体102和第三腔体103,所述第一腔体101与第三腔体103之间通过第一转接管15连通,所述第四腔体104与第二腔体102之间通过第二转接管16连通。
[0038] 其中,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一块盖板143和前后并排设置的两块封板142,所述盖板143为平板状结构,所述封板142前后向截面呈U型,所述盖板143封盖在封板142的开口侧,在封板142内设有凹凸板141,所述凹凸板141设有上下连续凹凸的凹部1411和凸部1412。
[0039] 在上层结构中,前排的凹凸板及封板与盖板之间围合形成一排第一腔体,后排的凹凸板及封板与盖板之间围合形成一排第四腔体;下层结构中,前排的凹凸板及封板与盖板之间围合形成一排第二腔体,后排的凹凸板及封板与盖板之间围合形成一排第三腔体,另外,凹凸板的凹部1411底部设有连接孔1413与第一转接管或者第二转接管连接。
[0040] 本实施例中交叉换流装置的优点在于通过较多的部件来方便组装,降低加工难度。
[0041] 在本实施例中,交叉换流装置内流体流动方式为:进入第一腔体101内流体经由第一转接管15流进第三腔体103,进入第四腔体104内的流体经由第二转接管16流进进第三腔体103,由此形成了一个交叉流结构的中间转接体。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