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变速箱和齿轮 / 传动系统 / 液力变矩器 / 锁止离合器 / 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

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

阅读:280发布:2021-02-08

专利汇可以提供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扭振减振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所述扭振减振装置包括扭振 减振器 (18),所述 扭振减振器 具有初级侧(36)和能够克服减振 弹簧 装置(42)的作用相对于初级侧(36)绕旋 转轴 线(A)转动的次级侧(38),其中,初级侧(36)和次级侧(38)中的一侧包括两个盖盘元件(28、30),而初级侧(36)和次级侧(38)中的另一侧包括设置在盖盘元件(28、30)之间的中央盘元件(40),其中,所述盖盘元件(28、30)通过多个第一连接元件(46)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42)之内相互轴向固定地连接并且用于传递转矩,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盘元件(28、30)通过多个第二连接元件(50)相互联接,防止沿轴向相互分开地运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基本上不能在所述盖盘元件(28、30)之间传递转矩。,下面是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扭振减振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所述扭振减振装置包括扭振减振器(18),所述扭振减振器具有初级侧(36)和能够克服减振弹簧装置(42)的作用相对于初级侧(36)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的次级侧(38),其中,所述初级侧(36)和所述次级侧(38)中的一侧包括两个盖盘元件(28、30),而所述初级侧(36)和所述次级侧(38)中的另一侧包括设置在所述盖盘元件(28、30)之间的中央盘元件(40),其中,所述盖盘元件(28、30)通过多个第一连接元件(46)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42)之内相互沿轴向固定地连接并且用于传递转矩,
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盘元件(28、30)通过多个第二连接元件(50)互相联接,防止沿轴向相互分开地运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基本上不能在所述盖盘元件(28,30)之间传递转矩。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第二连接元件(50)而言,在两个盖盘元件(28、30)中分别设置一个贯穿孔(82、84),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的每个轴向端部区域(78、80)容纳在一个贯穿孔(82、84)中,并且在至少一个贯穿孔(82、
84)中,在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的穿过所述贯穿孔(82、84)的端部区域(78、80)和具有所述贯穿孔(82、84)的盖盘元件(28、30)之间至少局部形成间隙(90)。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90)实现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和所述盖盘元件(28、30)之间在0.2mm到0.6mm,优选大约0.4mm的范围内的相对运动。
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元件(50)能够相对于至少一个盖盘元件(28、30)倾斜。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为铆接元件。
6.按照权利要求2和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的轴向端部区域(78、80)上形成的铆钉头(86、88)实现所述盖盘元件(28、30)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的轴向支撑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铆钉头(86、88)在对应的盖盘元件(28、30)的环绕贯穿孔(82、84)的区域中搭接在该盖盘元件(28、30)上。
8.按照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铆钉头(86、88)搭接在一个支承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上的支撑盘(100、102;104)上,并且所述支撑盘(100、102;104)在对应的盖盘元件(28、30)的环绕贯穿孔(82、84)的区域中搭接在该盖盘元件(28,30)上。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盘(100、102)固定在所述铆钉头(86、88)和在第二连接元件(50)上形成的第一支撑区域(95、97)之间。
10.按照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盘(104)能够弹性变形
11.按照权利要求6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铆钉头(86、88)和对应的盖盘元件(28、30)之间至少局部形成能够实现所述第二连接元件(50)和所述盖盘元件(28、30)之间的轴向运动性的间隙(98)。
12.按照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元件(50)对于至少一个盖盘元件(28、30)而言具有第二支撑区域(94、96),以支撑该盖盘元件(28、30)且防止朝向另一个盖盘元件(28、30)运动。
13.按照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46)为铆接元件。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盘元件(28、30)中的至少一个在径向上在所述减振弹簧装置(42)之外朝向另一个盖盘元件(28、
30)延伸,用于为所述减振弹簧装置(42)提供径向支撑部(48)。
15.按照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振减振器(18)的盖盘元件(28、30)总体上提供另一个扭振减振器(16)的初级侧(20)和次级侧(36)中的一侧,并且所述另一个扭振减振器(16)的初级侧(20)和次级侧(36)中的另一侧总体上由设置在盖盘元件(28、30)之间的另一个中央盘元件(22)提供,其中,所述另一个中央盘元件(22)能够克服另一个减振弹簧装置(32)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盖盘元件(28、30)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个扭振减振器(16)设置在径向上在所述扭振减振器(18)之外。
17.液耦合装置,特别是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耦合装置包括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10),所述扭振减振装置位于离合器(72)和从动机构(14)之间的转矩传输路径中。
18.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特别是片式离合器,其特征在于,该离合器装置包括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装置(10),所述扭振减振装置处于摩擦面结构和从动机构之间的转矩传输路径中。

说明书全文

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振减振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所述扭振减振器装置包括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具有初级侧和可以克服减振弹簧装置的作用相对于初级侧绕旋转轴线转动的次级侧,其中,初级侧和次级侧中的一例包括两个盖盘元件,而初级侧和次级侧的另一侧包括设置在所述盖盘元件之间的中央盘元件,其中,所述盖盘元件通过多个第一连接元件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之内相互轴向固定地连接并且用来传递转矩。

背景技术

[0002] 由DE 44 30 262 A1已知一种这类的扭振减振装置,其形式为被设计用于机动车辆-摩擦式离合器的离合器盘。该已知的扭振减振装置的次级侧的,也就是与离合器盘毂固定连接的两个盖盘元件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的大致沿周向延伸的减振弹簧之内通过铆钉相互固定连接。通过铆钉的在外部与盖盘元件搭接的铆钉头,将两个盖盘元件沿轴向相互靠近地压靠在设置在两个盖盘元件之间的法兰环上,从而产生一个固定的结构单元,在所述结构单元中,一方面两个盖盘元件通过铆钉沿轴向既相互靠近地又互相分开地固定连接,并且能够通过这些设置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之内的铆钉在两个盖盘元件之间传递转矩。
[0003] DE 27 36 492 C2公开了一种离合器盘,所述离合器盘具有设置在其中的扭振减振装置,在所述扭振减振装置中,两个盖盘元件位于初级侧,即支承离合器盘的摩擦片。在这种装置中,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之内设有具有矩形横截面的铆钉,所述铆钉在其轴向端部区域中以嵌入的方式设置在盖盘元件的相应形成的贯穿孔中,并且随后使所述铆钉变形用于形成铆钉头或者说与所述盖盘元件搭接的部分。在该变形过程中,通过材料流动,消除了最初在铆钉的轴向端部区域与盖盘元件之间形成的很小间隙。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扭振减振装置,在所述扭振减振装置中实现一种在盖盘元件之间的改善的联接。
[0005] 依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一种扭振减振装置,特别是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减振装置得以解决,所述扭振减振装置包括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具有初级侧和可以克服减振弹簧装置的作用相对于初级侧绕旋转轴线转动的次级侧,其中,初级侧和次级侧中的一侧包括两个盖盘元件,而初级侧和次级侧中的另一侧包括设置在盖盘元件之间的中央盘元件,其中,盖盘元件通过多个第一连接元件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之内沿轴向相互固定连接并且用于传递转矩。
[0006] 在此进一步规定,所述盖盘元件通过多个第二连接元件彼此联接,防止沿轴向相互分开地运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基本上不能在盖盘元件之间传递转矩。
[0007] 在一种依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装置的结构中,首先确保了,通过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之外设置第二连接元件抵抗由于所述减振弹簧装置的径向向外的离心加载而引起的盖盘元件分开。在这里需考虑的是,这些盖盘元件通常由板材制成,并且由此由于这类板材的可变形性而倾向于在相应的负荷下沿轴向相互远离地运动。
[0008] 因为在依据本发明的结构中还进一步确保使第二连接元件基本上不能在盖盘元件之间传递转矩,也就是说实际上仅用于轴向支撑,所以避免了包括两个盖盘元件和第一连接元件以及第二连接元件的系统的过定位。两个盖盘元件的用于传递转矩的固定且确定的连接,也就是不可相对转动的联接,仅通过沿径向更靠内的第一连接元件产生,从而在第二连接元件的区域中,特别是在周向上不会出现卡死或者永久存在的负荷,所述卡死或负荷会导致过载,甚至可能导致连接元件断裂。
[0009] 为了确保以更简单的方式使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基本上仅能够传递轴向力,进一步建议,对于每个第二连接元件而言,在两个盖盘元件中分别设置一个贯穿孔,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每个轴向端部区域容纳在一个贯穿孔中;并且还建议,在至少一个贯穿孔中,在第二连接元件的穿过贯穿孔的端部区域和具有贯穿孔的盖盘元件之间至少局部形成间隙,其中,可以规定,所述间隙实现第二连接元件和盖盘元件之间的在0.2mm到0.6mm,优选大约0.4mm的范围内的相对运动。
[0010] 缝隙状的间隙的存在还进一步使得,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元件能够相对于至少一个盖盘元件倾斜。
[0011] 在一种特别简单的、却可稳定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规定,第二连接元件被构造为铆接元件。在这里,优选地规定,在第二连接元件的轴向端部区域上形成的铆钉头实现了盖盘元件相对于第二连接元件的轴向支撑。
[0012] 通过至少一个铆钉头在对应的盖盘元件的环绕贯穿孔的区域中搭接在该盖盘元件上,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对盖盘元件的轴向可支撑性,特别是朝相互分开方向的轴向可支撑性。也就是在这里所述盖盘元件能够在相应的轴向负荷下直接抵靠在一个或者多个铆钉头上。
[0013]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建议,所述至少一个铆钉头搭接在一个支承在第二连接元件上的支撑盘上并且该支撑盘在对应的盖盘元件的环绕贯穿孔的区域中搭接在该盖盘元件上。因此,在这里所述盖盘元件能够抵靠在一个或者多个支撑盘上,从而间接实现轴向支撑,其中,当然还可以规定,固定支撑盘的相应的铆钉头的大小同样被设计成使得所述铆钉头能搭接在对应的盖盘元件上。
[0014] 在该变型实施方式中,特别有利的是,支撑盘固定在铆钉头和在第二连接元件上形成的第一支撑区域之间。通过为支撑盘提供第一支撑区域,确保在第二连接元件的用于产生铆钉头的变形过程中将该支撑盘相对于连接元件且因此也相对于对应的盖盘元件保持在确定的定位位置中。因此,在铆接中的变形过程能明显更容易地实现,因为无需担心连接元件的程度过大的变形对连接元件和盖盘元件之间的所需的活动间隙产生不利影响。
[0015]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盘可以是可弹性变形的。
[0016] 为了也在沿轴向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固定两个盖盘元件,还进一步规定,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元件对于至少一个盖盘元件而言具有第二支撑区域,以支撑该盖盘元件,防止该盖盘元件向另一个盖盘元件运动。
[0017] 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也可以优选地被构造为铆接元件。
[0018] 如果规定盖盘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盖盘元件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之外朝向另一个盖盘元件延伸,用于为减振弹簧装置提供径向支撑部,则能够防止减振弹簧装置的减振弹簧在离心力负荷下发生不希望的径向偏移。
[0019] 在依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装置的进一步的变型实施方案中规定,扭振减振器的盖盘元件总体上提供了另一个扭振减振器的初级侧和次级侧中的一侧,并且所述另一个扭振减振器的初级侧和次级侧中的另一侧总体上由设置在所述盖盘元件之间的另一个中央盘元件提供,其中,所述另一个中央盘元件可克服另一个减振弹簧装置的作用相对于盖盘元件绕旋转轴线转动。因此,在此扭振减振装置被构造为具有两个串联作用的扭振减振器的两级式结构,其中,通过第二连接元件同时确保在所述另一个扭振减振器的区域中也避免盖盘元件相互间不希望的或者不确定的轴向运动。
[0020] 所述另一个扭振减振器可以设置在径向上在所述扭振减振器之外。
[0021]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液力耦合装置,特别是一种液力变矩器,该液力耦合装置包括依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装置,该扭振减振装置位于止离合器和从动机构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中。
[0022]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湿式运转的离合器装置,特别是片式离合器,该离合器装置包括依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装置,该扭振减振装置位于摩擦面结构和从动机构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中。附图说明
[0023]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附图中:
[0024] 图1以纵剖视图示出了扭振减振装置;
[0025] 图2示出了具有图1的扭振减振装置的液力变矩器;
[0026] 图3示出了图1的扭振减振装置的两个盖盘元件通过被实施为铆接元件的连接元件进行连接的细节图;
[0027] 图4示出了对应于图3的细节图;
[0028] 图5以另一对应于图3的细节图示出了一种变型实施方式;
[0029] 图6以另一对应于图3的细节图示出了一种变型实施方式;
[0030] 图7以另一对应于图3的细节图示出了一种变型实施方式;以及
[0031] 图8以另一对应于图3的细节图示出了一种变型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在图1中整体地以10表示扭振减振装置。这个在下面要对其结构进行详细阐述的扭振减振装置10在在此被构造为内摩擦片支架的驱动元件12和在此被构造为毂的从动元件14之间的转矩流中具有两个串联作用的扭振减振器16、18。
[0033] 径向靠外的扭振减振器16的初级侧20具有被构造为环形盘状的中央盘元件22,所述中央盘元件通过铆钉24与驱动元件12固定连接。扭振减振器16的次级侧26包括两个盖盘元件28、30的径向靠外区域,所述两个盖盘元件以下面还要阐述的方式相互连接。减振弹簧装置32包括多个沿轴向依次布置的、例如被实施为制螺旋压力弹簧的减振弹簧34,所述减振弹簧装置作用在扭振减振器16的初级侧20和次级侧26之间。在这里,所述减振弹簧34直接或者通过支撑元件,一侧支撑在中央盘元件22上,另一侧支撑在盖盘元件28、30上,并且因此实现初级侧20和次级侧26之间的围绕旋转轴线A的相对转动。
[0034] 径向靠内的扭振减振器18的初级侧36包括两个盖盘元件28、30的径向靠内区域。扭振减振器18的次级侧38包括中央盘元件40,所述中央盘元件与径向靠外的扭振减振器16的中央盘元件22一样被构造为环形盘状并且位于两个盖盘元件28、30之间。所述中央盘元件40在径向靠内区域中例如通过铆接与从动元件14固定连接。所述中央盘元件40在其径向靠外区域,如盖盘元件28、30一样,与减振弹簧装置42相互作用,所述减振弹簧装置42的减振弹簧44,例如同样地被实施为钢制螺旋压力弹簧,能够一侧相对于盖盘元件
28、30支撑并且另一侧相对于中央盘元件40支撑。
[0035] 两个盖盘元件28、30在径向上在径向靠内的扭振减振装置18的减振弹簧装置42之内通过多个沿周向优选地相互间以等距设置的第一连接元件(在此被构造为铆钉46)相互固定连接。所述铆钉46在其中央区域穿过中央盘元件40且具有周向活动间隙,从而也同时实现了对扭振减振器18的初级侧36和次级侧38的相对旋转度的限制。对于径向靠外的扭振减振器16,这些铆钉24能够满足这种功能。
[0036] 作为第一连接元件起作用的铆钉46一方面通过其中央增厚段确保将两个盖盘元件保持确定的轴向间距。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铆钉46产生两个盖盘元件之间的传递转矩的连接,从而通过这些铆钉46不仅使盖盘元件28、30在两个轴向方向上相互固定连接,而且还沿周向相互固定连接,也就是不能相对运动。
[0037] 在图1中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两个盖盘元件28、30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42的减振弹簧44之外以如下方式形成:所述两个盖盘元件以径向向外并且彼此靠近地延伸的部分构成用于减振弹簧44的径向支撑部48。因为这些减振弹簧在转动运行中由于离心力作用而受到向外的负荷,所以该支撑部48相应地沿径向受到负荷,这会由于两个盖盘元件28、30的径向向外并且彼此靠近延伸的轮廓,而产生沿轴向将这两个盖盘元件相互分开的力。
[0038] 为了抵抗盖盘元件28、30的这个负荷或者说分开,被实施为铆钉50的第二连接元件被设置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42之外的区域中,然而在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32之内的区域中。如在下面还要详细阐述,被设置为第二连接元件的并且优选地同样以等周向间距设置的铆钉50抵抗盖盘元件28、30的分开,从而即使在大的离心力负荷下,所述盖盘元件也能保持确定的轴向定位,特别是在其径向靠外区域中。
[0039] 在仔细研究这些铆钉50的功能和结构前,参照图2对这类扭振减振装置10的一种应用情形进行阐述。在图2中可以看到总的用52表示的液力变矩器,作为液力耦合装置的示例。所述变矩器10包括变矩器壳体54,所述壳体能够通过耦合装置56联接在驱动轴上或者类似部件上。在壳体54上构成总的由58表示的具有多个叶片60的泵轮。在壳体54的内腔中设置了涡轮62,所述涡轮的多个涡轮叶片64与泵轮叶片60沿轴向对置。在泵轮58和涡轮62之间设有总的以66表示的导轮,所述导轮具有导轮叶片65。所述导轮
66通过自由轮装置68支承在支撑空心轴70上且可沿一个方向围绕旋转轴线转动。
[0040] 具有在图1中所描述的结构的所述扭振减振装置10,设置在锁止离合器72和变速器输入轴74或者说与该变速器输入轴不可相对转动地联接的从动元件14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中。所述锁止离合器72包括由多个摩擦片构成的摩擦面结构,并且在所述锁止离合器72的接合状态下,转矩从壳体54通过作为驱动元件12起作用的内摩擦片支架首先传递到径向靠外的扭振减振装器16上,并且从所述径向靠外的扭振减振装器16传递到径向靠内的扭振减振装器18上。转矩通过从动元件14传递到变速器输入轴74上。
[0041] 所述涡轮62与位于两个扭振减振器16和18之间的主要由两个盖盘元件28、30构成的材料部分连接。这可以例如通过在径向上在扭振减振器18的减振弹簧装置42之内实现两个盖盘元件28、30的固定连接并且作为第一连接元件起作用的铆钉46来实现。因此,当锁止离合器72分离并且转矩通过涡轮62传递到变速器输入轴74上时,径向靠内的扭振减振器18通过其减振弹簧装置42起减振作用。
[0042] 图3以剖视图示出了作为第二连接元件起作用的铆钉50与两个盖盘元件28、30的相互作用。铆钉50的杆部区域76在其轴向端部区域78、80中穿过在盖盘元件28、30中为所述铆钉设置的贯穿孔82、84。在铆钉50上同样设置或构造在端部区域78、80中的铆钉头86、88在盖盘元件28、30的环绕贯穿孔82、84的区域中搭接在盖盘元件28、30上并且由此确保盖盘元件28、30能够朝相互分开的方向支撑在铆钉50上。
[0043] 在图3中可以看到,在铆钉50的杆部区域76和盖盘元件28、30之间在杆部区域76穿过盖盘元件28、30的端部区域78、80中形成缝隙状的间隙90。该缝隙状的间隙90通过相应地确定一方面是杆部区域76,特别是在所述杆部区域的穿过盖盘元件28、30的区域的尺寸,以及另一方面是贯穿孔82、84的尺寸而产生。如在图4中可见,所述杆部区域76在具有圆形横截面的设计方案中可被设计成它的外径d小于贯穿孔82、84的内径D。可以设定这样构成的缝隙状的间隙90的尺寸,使得所述铆钉50相对于盖盘元件28、30具有范围为0.2至0.6mm的活动间隙,优选地是大约0.4mm的活动间隙,这意味着,例如外径d比内径D小0.4mm。
[0044] 该活动间隙或更具体地说是间隙90的提供确保了,虽然所述盖盘元件28、30能够沿轴向抵靠在铆钉头86、88上,然而由于在其他情况下铆钉50和盖盘元件28、30之间的连接不够紧而存在程度或多或少的松动连接,所述连接不适合在盖盘元件28、30之间传递转矩。因此可以避免由两个盖盘元件28、30、作为第一连接元件起作用的铆钉46以及作为第二连接元件起作用的铆钉50组成的系统的过定位。其结果是,第二铆钉50一般仅承受轴向负荷而不承受横向负荷,这避免了所述第二铆钉断裂的危险。
[0045] 图4示出了一种能够在使铆钉50成型,例如以形成铆钉头88之后会出现的情形。通过在这里产生的材料流动使得在杆部区域76和铆钉头88之间的过渡区域92中产生不是阶梯型的而是连续的过渡部,所述连续的过渡部从杆部区域76向铆钉头88逐渐变宽。因此,会产生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中,在杆部区域76和在此的盖盘元件30之间的缝隙状间隙90并非存在于贯穿孔84的整个延伸长度上,而是例如在盖盘元件30的轴向外侧上,该过渡区域92与所述盖盘元件30接触。但这种情况在原则上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即使在这种状态下,所述铆钉50仍可相对于所述盖盘元件30倾斜,但由于弯曲的过渡区域92,所述铆钉在轻微倾斜的情况下也轻微地沿轴向偏移。然而这却不会导致如下情况:通过这类铆钉50能够传递转矩。此外,该弯曲的过渡区域92在相对较短的工作时间后已变形,因为贯穿孔84的在盖盘元件30上的棱边状的边界进入到铆钉50的材料中。
[0046] 在图5中示出了这类铆钉50的变型实施方式。可以看出,铆钉50的杆部区域76在此被构造为阶梯形,并且在端部区域78、80中在各个过渡台阶94、96处变细。通过这些台阶94、96提供支撑区域,盖盘元件28、30可以互相靠近地贴靠在所述支撑区域上,从而一方面通过铆钉头86、88规定盖盘元件28、30相对彼此的最大间距,另一方面通过两个台阶94、96的轴向间距规定最小间距。在此,在图5中可以看出,在铆钉头86、88以及盖盘元件
28、30的外侧之间,当所述盖盘元件抵靠在台阶94、96上时,形成轴向的缝隙状的间隙98,所述间隙允许铆钉50和盖盘元件28、30之间的相对轴向运动。结合在这里也存在的在各个贯穿孔82、84中的缝隙状间隙90,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也确保了,铆钉50相对于两个盖盘元件28、30在小的范围中可自由运动,也就是说,既可以沿轴向移动,也可以沿周向移动或者说可倾斜,从而由此确保盖盘元件28、30的轴向连接,然而在两个盖盘元件28、30之间基本上不传递转矩。
[0047] 图6示出了铆钉50的一种实施方式,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杆部区域76在端部区域78、80中被构造为具有台阶95、97。所述台阶位于确定两个盖盘元件28、30的最大间距的那个定位位置上。支撑盘100、102沿轴向支撑在这些台阶95、97上,并且因此通过铆钉头
86、88固定并且以确定的轴向定位固定在铆钉50上。支撑盘100、102在贯穿孔82、84的区域中搭接在所述盖盘元件28、30上。在图6中可以看到,实际上铆钉头86、88也在该区域中稍微地搭接在所述盖盘元件28、30上。
[0048] 通过提供支撑盘100、102,基本上实现一种功能,该功能与前面参考图3描述的用于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对盖盘元件28、30进行轴向支撑的功能相对应。因为在这里该轴向支撑通过支撑盘100、102,而且是在形成台阶95、97的那个轴向定位位置上实现,所以得到从杆部区域76到支撑盖盘元件28、30的区域即支撑盘100、102的有尖棱的过渡部。在此,实际上并不存在如下危险:由于铆钉50在形成铆钉头86、88时的变形在盖盘元件28、30的支撑部位形成前面参考图4所阐述的过渡区域92,并且由此也可能对铆钉50的可运动性产生不利影响。
[0049] 另外的优点在于,能够明显更容易地执行用于形成铆钉头86、88的铆钉变形过程,因为与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相比,不必那么小心地施加为此所需的变形力。在那里需注意的是,不会由于施加过大的变形力而在端部区域78、80中产生铆钉50程度过大的变形,这可能对铆钉50的可运动性或可倾斜性起反作用。
[0050] 在图7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示出了参考图5和图6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的组合。可以看到,铆钉50的杆部区域76在端部区域78、80中分别被构造为具有两级台阶,用来在端部区域78上形成台阶94、95以及在端部区域80上形成台阶96、97。因此又设定一个确定的轴向间隙98,所述间隙以确定的方式形成在台阶94和支撑盘100以及在台阶96和支撑盘102之间。
[0051] 图8示出了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铆钉50在其示出的端部区域80中通过可弹性变形的支撑盘104相对于盖盘元件30得以支撑。所述铆钉头88在此既在贯穿孔84的区域中搭接在盖盘元件30上,又搭接在支撑盘104的径向靠内区域上,所述支撑盘104又贴靠在盖盘元件30的外侧上。所述支撑盘104可以例如被构造为碟形弹簧或者弹性环,从而确保所述杆部区域76通过其台阶96压靠在盖盘元件30的内侧上,然而原则上所述盖盘元件30和铆钉50之间可以有一定的轴向可相对运动性。由于在此也存在的在杆部区域76穿过贯穿孔84的位置上的缝隙状间隙90,存在下列可能性:铆钉50能够相对于盖盘元件30一方面沿周向(在此即在绘图平面中)或者也沿径向(即在此例如垂直于绘图平面)移动,然而同时能够相对于盖盘元件30倾斜,从而在此通过铆钉50也基本上不能在两个盖盘元件28、30之间传递转矩。
[0052] 通过作为第二连接元件在径向上在减振弹簧装置42之外起作用的铆钉50以及其与盖盘元件28、30的相互作用的前面描述的设计方案,避免在连接盖盘元件28、30时出现可能导致铆钉50持续过载的过定位。但仍可避免盖盘元件28、30由于借助于减振弹簧44沿径向向外施加的负荷而沿轴向分开。
[0053] 当然,在扭振减振装置10的依据本发明的结构中,特别是在作为第二连接元件起作用的铆钉50的区域中,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变型方案以及组合方案。因此,原则上优选地规定,在所有的铆钉50中,分别在两个端部区域中,通过设置分别呈缝隙状的间隙获得在前面参考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阐述的相对于盖盘元件的可运动性。然而在一个扭振减振器中,可以沿周向依次有不同结构的铆钉50起作用。这些铆钉在其端部区域也可以被设计成不同。此外,当然也可以在仅具有一个扭振减振器的扭振减振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的原理,所述扭振减振器基本上被构造为如在图1中所示的扭振减振装置中的径向靠内的扭振减振器。当然也可以在传动系的其他装置中,例如也作为起动元件起作用的湿式运转的片式离合器或者类似装置中使用依据本发明构造的扭振减振装置。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