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燃油喷射和点火系统 / 喷油器 / 压电喷油器 / 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

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

阅读:296发布:2020-05-19

专利汇可以提供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 喷油器 ,包括 增压 控制 阀 部分、三级 活塞 组件、喷油 控制阀 部分、针阀部分。本发明采用增压控制阀结构,对三级活塞的增压面积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实现不同的增压比,使得喷油规律更加灵活;针阀的动作过程由压电堆驱动,针阀响应速度快,控制 自由度 大,喷油规律灵活可控,有效提高了柴油机的动 力 性和燃油的经济性,使柴油机能够满足更加严格的排放法规;另外蓄压腔能够减缓燃油喷射时引起的压力 波动 ,有利于对喷油量的精确控制,尤其是对于小油量的控制 精度 可显著提高,蓄压腔的稳压作用减少了共轨管的尺寸,使得共轨管的使用寿命延长。,下面是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包括喷油器体、蓄压腔壁、增压控制阀部分、三级活塞组件、喷油控制阀部分、针阀部分,蓄压腔壁固定在喷油器体上方,增压控制阀部分和三级活塞组件自上而下安装在喷油器体里,喷油控制阀部分和针阀部分通过其外部的喷嘴紧帽安装在三级活塞组件下方,蓄压腔壁里开设蓄压腔,蓄压腔连通高压油路;
所述增压控制阀部分包括压电堆、增压控制阀阀杆、菌状套筒、液压芯、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压电堆套筒、菌状套筒限位孔板、增压活塞限位孔板,压电堆套筒、菌状套筒限位孔板和增压活塞限位孔板自上而下设置,液压芯安装在液压套里,压电堆、液压套、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自上而下设置在压电堆套筒里,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里安装增压控制阀阀杆,增压控制阀阀杆的上端伸入至液压套中并与液压芯之间形成液压油腔,菌状套筒限位孔板里设置增压控制阀阀腔,菌状套筒设置在增压控制阀阀腔里,增压控制阀阀杆的下端伸入菌状套筒里,液压套的外部安装板状弹簧,板状弹簧的底端压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上方,板状弹簧的上端压在液压套的上端,增压控制阀阀杆的中部设置增压控制阀阀杆凸起,增压控制阀阀杆凸起与菌状套筒之间设置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菌状套筒的锥面下端与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之间设置套装套筒弹簧,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上设置回油油路和一级增压油路,菌状套筒限位孔板上设置增压节流孔,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上设置二级增压油路,一级增压油路通过菌状套筒中间的通路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回油油路连通低压油路,增压节流孔分别连通高压油路和增压控制阀阀腔,二级增压油路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
所述三级活塞组件包括增压活塞、活塞回位弹簧,增压活塞为三级台阶柱体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第三柱体,且直径递减,第一柱体与其上方的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之间形成活塞腔,活塞腔通过增压活塞限位孔板里的孔连通高压油路,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与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一级增压腔,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与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二级增压腔,第三柱体与其下方的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三级增压腔,三级增压腔里安装活塞回位弹簧,一级增压腔连通一级增压油路,二级增压腔连通二级增压油路,三级增压腔通过单向阀连通高压油路,三级增压腔下部开有增压油路;
所述喷油控制阀部分包括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喷油控制阀阀杆、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伞形活塞、中间孔板,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自上而下设置在喷油器体里,喷油控制阀液压套里设置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喷油控制阀阀杆安装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里,喷油控制阀阀杆的上端伸入至喷油控制阀液压套里并与其之间形成液压油腔,喷油器体与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中间孔板形成喷油控制阀阀腔,伞形活塞安装在喷油控制阀阀腔里,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压在伞形活塞上,伞形活塞的锥面下端与中间孔板之间安装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喷油控制阀液压套的外部安装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的底端压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上方,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的上端压在喷油控制阀液压套的上端,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上开设有与高压油路连通的油路以及进油量孔,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上设置低压泄油孔,低压泄油孔分别连通低压油路和喷油控制阀阀腔;
所述针阀部分包括针阀限位孔板、针阀块,针阀限位孔板和针阀块自上而下设置在中间孔板下方,中间孔板里设置液力补偿活塞上腔进油路、止回通道,止回通道里安装止回阀,液力补偿活塞上腔进油路连通高压油路,止回通道连通进油量孔,针阀限位孔里设置设置液力补偿活塞、控制腔油路,液力补偿活塞外部套有液力补偿活塞复位弹簧,液力补偿活塞复位弹簧的上端顶在液力补偿活塞上,液力补偿活塞复位弹簧的下端顶在其下方的针阀限位孔板上,液力补偿活塞上方形成与液力补偿活塞上腔进油路相通的液力补偿活塞上腔,液力补偿活塞复位弹簧所处位置为液力补偿活塞下腔,液力补偿活塞下端与其下方的针阀限位孔板之间形成液力补偿活塞泄油腔,控制腔油路连通进油量孔;针阀块里安装针阀,针阀上部套有针阀复位弹簧,针阀复位弹簧的上端顶在针阀限位孔板上,针阀复位弹簧的下端顶在针阀上,针阀复位弹簧所处位置为控制腔,控制腔连通控制腔油路,针阀块里设置盛油槽进油路,针阀和针阀块之间形成盛油槽,针阀块底部设置喷孔,盛油槽进油路分别连通盛油槽和增压油路,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通过液力补偿活塞下腔进油路连通止回阀下方的止回通道,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连通控制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无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当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时,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通过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与低压泄油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到油箱内;同时液力补偿活塞中液力补偿活塞下腔的压力随之降低,液力补偿活塞上腔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向下运动,止回阀关闭,液力补偿活塞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向控制腔补油,使控制腔压力下降速度减缓;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开始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打开,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停止喷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低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通电,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到低压位置,压迫液压套和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液压套和增压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增压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的压力向下运动,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上的锥面密封打开的同时菌状套筒将增压控制阀阀杆头部的通道关闭,此时高压油路与一级增压油路不再连通,同时一级增压油路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的锥面与回油油路相连通。一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流经回油油路回到低压油箱内,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关闭;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通过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与低压泄油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到油箱内;液力补偿活塞上腔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向下运动,止回阀关闭,液力补偿活塞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向控制腔补油;当其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对针阀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打开,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重新落座,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锥面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内的通路,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向上回到初始位置,单向阀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再进入到盛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高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通电,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到高增压位置,压迫液压套和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液压套和增压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增压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的压力向下运动,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上的锥面密封打开的同时菌状套筒将增压控制阀阀杆头部的通道关闭;此时高压油路与一级增压油路不再连通,同时一级增压油路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的锥面与回油油路相连通,一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流经回油油路回到低压油箱内;增压控制阀阀杆继续向下运动,带动菌状套筒向下运动,使菌状套筒的锥面密封打开,二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菌状套筒的锥面密封与回油油路相连通;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增压活塞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关闭;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通过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与低压泄油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到油箱内;液力补偿活塞上腔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向下运动,止回阀关闭,液力补偿活塞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向控制腔补油;当控制腔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对针阀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打开,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重新建压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和菌状套筒弹簧的合力作用下带动菌状套筒一起落座,将菌状套筒的上锥面关闭,将增压控制阀阀杆锥面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中间的通路,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和二级增压油路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和二级增压腔,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向上回到初始位置;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降低,单向阀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再进入到盛油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高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通电,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到高增压位置,压迫液压套和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液压套和增压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增压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的压力向下运动,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上的锥面密封打开的同时菌状套筒将增压控制阀阀杆头部的通道关闭;此时高压油路与一级增压油路不再连通,同时一级增压油路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的锥面与回油油路相连通,一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流经回油油路回到低压油箱内;增压控制阀阀杆继续向下运动,带动菌状套筒向下运动,使菌状套筒的锥面密封打开,二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菌状套筒的锥面密封与回油油路相连通;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增压活塞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关闭;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通过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与低压泄油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到油箱内;液力补偿活塞上腔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向下运动,止回阀关闭,液力补偿活塞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向控制腔补油;当控制腔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对针阀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打开,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重新建压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和菌状套筒弹簧的合力作用下带动菌状套筒一起落座,将菌状套筒的上锥面关闭,将增压控制阀阀杆锥面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中间的通路,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和二级增压油路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和二级增压腔,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向上回到初始位置;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降低,单向阀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再进入到盛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增压控制阀阀杆与菌状套筒配合处成三棱型部分,菌状套筒内壁长度长于三棱型部分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增压控制阀阀杆与菌状套筒配合处成三棱型部分,菌状套筒内壁长度长于三棱型部分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增压控制阀阀杆与菌状套筒配合处成三棱型部分,菌状套筒内壁长度长于三棱型部分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增压控制阀阀杆与菌状套筒配合处成三棱型部分,菌状套筒内壁长度长于三棱型部分长度。

说明书全文

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柴油机,具体地说是柴油机燃油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机械式喷油器由于喷油定时、喷油压和喷油速率等喷油特性受到高压供油凸轮制约,存在着喷油特性不灵活,响应慢,对喷油量控制精度差等缺点。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其很难进一步改善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
[0003] 应用于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电磁控制式喷油器相比于机械式喷油器响应速度更快,喷油特性灵活可控,对喷油量的控制也更加精确。虽然电磁控制式喷油器对柴油机的排放性能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喷油器通常采用单路进油的形式,其针落座响应速度慢,而由于进出油孔孔径的平衡关系,想要进一步提高响应特性较为困难;两位两通阀的形式的动态回油量较大,影响燃油利用率;针阀和控制柱塞之间的轴向间隙造成喷油器存在静态泄漏燃油的问题;由于电磁阀线圈的电感作用,使其响应有一定的滞后时间,导致进一步提高燃油喷射次数受到限制,燃油喷射的重复性有待提高;在大油量喷射状态下,各缸喷油过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下降等。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实现灵活控制增压比以达到不同喷射效果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 本发明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其特征是:包括喷油器体、蓄压腔壁、增压控制阀部分、三级活塞组件、喷油控制阀部分、针阀部分,蓄压腔壁固定在喷油器体上方,增压控制阀部分和三级活塞组件自上而下安装在喷油器体里,喷油控制阀部分和针阀部分通过其外部的喷嘴紧帽安装在三级活塞组件下方,蓄压腔壁里开设蓄压腔,蓄压腔连通高压油路;
[0007] 所述增压控制阀部分包括压电堆、增压控制阀阀杆、菌状套筒、液压芯、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压电堆套筒、菌状套筒限位孔板、增压活塞限位孔板,压电堆套筒、菌状套筒限位孔板和增压活塞限位孔板自上而下设置,液压芯安装在液压套里,压电堆、液压套、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自上而下设置在压电堆套筒里,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里安装增压控制阀阀杆,增压控制阀阀杆的上端伸入至液压套中并与液压芯之间形成液压油腔,菌状套筒限位孔板里设置增压控制阀阀腔,菌状套筒设置在增压控制阀阀腔里,增压控制阀阀杆的下端伸入菌状套筒里,液压套的外部安装板状弹簧,板状弹簧的底端压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上方,板状弹簧的上端压在液压套的上端,增压控制阀阀杆的中部设置增压控制阀阀杆凸起,增压控制阀阀杆凸起与菌状套筒之间设置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菌状套筒的锥面下端与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之间设置套装套筒弹簧,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上设置回油油路和一级增压油路,菌状套筒限位孔板上设置增压节流孔,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上设置二级增压油路,一级增压油路通过菌状套筒中间的通路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回油油路连通低压油路,增压节流孔分别连通高压油路和增压控制阀阀腔,二级增压油路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
[0008] 所述三级活塞组件包括增压活塞、活塞回位弹簧,增压活塞为三级台阶柱体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第三柱体,且直径递减,第一柱体与其上方的增压活塞限位孔板之间形成活塞腔,活塞腔通过增压活塞限位孔板里的孔连通高压油路,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与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一级增压腔,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与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二级增压腔,第三柱体与其下方的喷油器体之间形成三级增压腔,三级增压腔里安装活塞回位弹簧,一级增压腔连通一级增压油路,二级增压腔连通二级增压油路,三级增压腔通过单向阀连通高压油路,三级增压腔下部开有增压油路;
[0009] 所述喷油控制阀部分包括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喷油控制阀阀杆、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伞形活塞、中间孔板,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自上而下设置在喷油器体里,喷油控制阀液压套里设置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喷油控制阀阀杆安装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里,喷油控制阀阀杆的上端伸入至喷油控制阀液压套里并与其之间形成液压油腔,喷油器体与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中间孔板形成喷油控制阀阀腔,伞形活塞安装在喷油控制阀阀腔里,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压在伞形活塞上,伞形活塞的锥面下端与中间孔板之间安装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喷油控制阀液压套的外部安装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的底端压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上方,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的上端压在喷油控制阀液压套的上端,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上开设有与高压油路连通的油路以及进油量孔,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上设置低压泄油孔,低压泄油孔分别连通低压油路和喷油控制阀阀腔;
[0010] 所述针阀部分包括针阀限位孔板、针阀,针阀限位孔板和针阀块自上而下设置在中间孔板下方,中间孔板里设置液力补偿活塞上腔进油路、止回通道,止回通道里安装止回阀,液力补偿活塞上腔进油路连通高压油路,止回通道连通进油量孔,针阀限位孔里设置设置液力补偿活塞、控制腔油路,液力补偿活塞外部套有液力补偿活塞复位弹簧,液力补偿活塞复位弹簧的上端顶在液力补偿活塞上,液力补偿活塞复位弹簧的下端顶在其下方的针阀限位孔板上,液力补偿活塞上方形成与液力补偿活塞上腔进油路相通的液力补偿活塞上腔,液力补偿活塞复位弹簧所处位置为液力补偿活塞下腔,液力补偿活塞下端与其下方的针阀限位孔板之间形成液力补偿活塞泄油腔,控制腔油路连通进油量孔;针阀块里安装针阀,针阀上部套有针阀复位弹簧,针阀复位弹簧的上端顶在针阀限位孔板上,针阀复位弹簧的下端顶在针阀上,针阀复位弹簧所处位置为控制腔,控制腔连通控制腔油路,针阀块里设置盛油槽进油路,针阀和针阀块之间形成盛油槽,针阀块底部设置喷孔,盛油槽进油路分别连通盛油槽和增压油路,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通过液力补偿活塞下腔进油路连通止回阀下方的止回通道,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连通控制腔。
[0011]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0012] 1、无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当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时,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通过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与低压泄油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到油箱内;同时液力补偿活塞中液力补偿活塞下腔的压力随之降低,液力补偿活塞上腔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向下运动,止回阀关闭,液力补偿活塞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向控制腔补油,使控制腔压力下降速度减缓;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开始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打开,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停止喷油。
[0013] 2、低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通电,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到低压位置,压迫液压套和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液压套和增压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增压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的压力向下运动,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上的锥面密封打开的同时菌状套筒将增压控制阀阀杆头部的通道关闭,此时高压油路与一级增压油路不再连通,同时一级增压油路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的锥面与回油油路相连通。一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流经回油油路回到低压油箱内,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关闭;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通过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与低压泄油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到油箱内;液力补偿活塞上腔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向下运动,止回阀关闭,液力补偿活塞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向控制腔补油;当其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对针阀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打开,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重新落座,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锥面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内的通路,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向上回到初始位置,单向阀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再进入到盛油槽。
[0014] 3、高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通电,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到高增压位置,压迫液压套和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液压套和增压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增压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的压力向下运动,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上的锥面密封打开的同时菌状套筒将增压控制阀阀杆头部的通道关闭;此时高压油路与一级增压油路不再连通,同时一级增压油路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的锥面与回油油路相连通,一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流经回油油路回到低压油箱内;增压控制阀阀杆继续向下运动,带动菌状套筒向下运动,使菌状套筒的锥面密封打开,二级增压腔内的燃油通过菌状套筒的锥面密封与回油油路相连通;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增压活塞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关闭;喷油控制阀部分通电,喷油控制阀压电堆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和喷油控制阀阀杆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通过伞形活塞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与低压泄油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流回到油箱内;液力补偿活塞上腔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向下运动,止回阀关闭,液力补偿活塞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向控制腔补油;当控制腔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的合力小于盛油槽内燃油对针阀的液压力时,针阀向上抬起,喷孔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打开,控制腔通过进油量孔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重新建压重新建压,当控制腔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重新落座,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和菌状套筒弹簧的合力作用下带动菌状套筒一起落座,将菌状套筒的上锥面关闭,将增压控制阀阀杆锥面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中间的通路,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和二级增压油路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和二级增压腔,此时活塞腔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二级增压腔和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向上回到初始位置;三级增压腔内的压力降低,单向阀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再进入到盛油槽。
[0015] 4、增压控制阀阀杆与菌状套筒配合处成三棱型部分,菌状套筒内壁长度长于三棱型部分长度。
[0016]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1、本发明的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采用三级台阶圆台式的增压活塞,通过改变压力作用面积的方式来改变增压比,使盛油槽内的燃油压力能够根据实际工况来进行调整,有效的改善了喷油的灵活性,使柴油机能够更好的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有效的提高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2、本发明采用的增压控制阀能够实现多级定位,实现多条增压油路的通断可控,从而调整增压活塞的高压油作用面积,保证电控喷油器增压比的灵活控制;3、本发明采用了压电驱动器来实现增压控制阀的不同定位,不仅使增压控制阀的定位更为准确和灵活,同时也加快了增压活塞增压比的调节速度,使喷油规律的控制精度更为提高;4、蓄压腔能够减缓燃油喷射时引起的压力波动,有利于对喷油量的精确控制,尤其是对于小油量的控制精度可显著提高。同时有利于降低共轨管对材料的要求,提高其使用寿命。蓄压腔中设置有孔板结构,对从蓄压腔流向喷油器高压油管的燃油起到节流和滤波的作用,从而减少喷油器中燃油的压力波动,减少循环喷油量波动,进一步更准确的控制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多次喷射过程。液力补偿活塞能够在控制腔回油的过程中能起到向控制腔内补油的作用,减缓控制腔油压下降速度,在控制腔建压过程中起到旁通油路的作用,加快控制腔建压速度,使得喷油规律曲线呈现先缓后急的规律。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压控制阀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三级增压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喷油控制阀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针阀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液力补偿活塞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0024] 结合图1-6,本发明一种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由紧固帽1、蓄压腔壁2、增压控制阀部分3、三级活塞组件4、喷油控制阀部分5、针阀部分6、喷油器体8、蓄压腔9和滤波孔板10组成。所述的增压控制阀部分3主要由压电堆12、垫片13、板状弹簧14、增压控制阀阀杆16、菌状套筒18、菌状套筒限位孔板22、菌状套筒弹簧24、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25、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26、液压芯27和液压套28组成。增压控制阀阀杆16头部开有三棱形燃油油路,菌状套筒18套在增压控制阀阀杆16头部,通过相对运动切断和打开菌状套筒中的燃油通路,并与一级增压油路17和增压控制阀阀腔21相连通,一级增压油路17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16的锥面与低压油路相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21与二级增压油路19和增压节流孔23相通,菌状套筒18位于增压控制阀阀腔21内。三级活塞组件4主要包括增压活塞35、活塞回位弹簧32和单向阀34,增压活塞35为三级台阶式圆台结构,增压活塞35与喷油器体8构成一级增压腔29、二级增压腔30和三级增压腔31,一级增压腔29与一级增压油路17相连通,二级增压腔30与二级增压油路19相连通,三级增压腔31与盛油槽56相连通,并通过单向阀34与高压油路相连通。所述的喷油控制阀部分5由喷油控制阀压电堆37、喷油控制阀垫片38、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39、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42、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6、伞形活塞47、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49共同构成。针阀部分6包括止回阀59、液力补偿活塞
60、液力补偿活塞弹簧64、控制腔51、盛油槽56、喷孔55、针阀53和针阀弹簧52。液力补偿活塞部分58安装在针阀部分6的上部,针阀限位孔板57内设有液力补偿活塞上腔66、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和液力补偿活塞泄油腔63,液力补偿活塞上腔66顶端与高压油路连通,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分别与液力补偿活塞进油路61和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62连通,液力补偿活塞进油路61内安装有止回阀59。
[0025] 图1为本发明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由紧固帽1、蓄压腔壁2、增压控制阀部分3、三级活塞组件4、喷油控制阀部分5、针阀部分6、喷油器体8以及滤波孔板10组成。紧固帽1通过螺纹将增压控制阀部分3紧扣固定在喷油器体8上,喷嘴紧帽7通过螺纹将喷油控制阀部分5与针阀部分6压合在一起并紧扣固定在喷油器体8上,紧固帽1通过螺纹将蓄压腔9封闭,同时紧固帽1上加工有燃油进口11用于将高压油引入到蓄压腔9。
[0026] 图2为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的增压控制阀部分3,增压控制阀部分3主要包括了压电堆12、垫片13、板状弹簧14、增压控制阀阀杆16、菌状套筒18、菌状套筒限位孔板22、菌状套筒弹簧24、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25、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26、液压芯27和液压套28。压电堆12与垫片13叠加放置。其中液压芯27嵌套在液压套28中间,增压控制阀阀杆16也插入到液压套28中,形成一个液压油腔。板状弹簧14底端压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26上方,板状弹簧14上端将液压套28紧压在垫片13上,使得液压套28和液压芯27得随压电堆
12动作而动作。增压控制阀阀杆16穿过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26,增压控制阀阀杆16下端套有菌状套筒18,菌状套筒18位于菌状套筒限位孔板22与增压活塞限位孔板20围成的增压控制阀阀腔21中,在菌状套筒弹簧24弹力的作用下菌状套筒18向上抬起,菌状套筒18的锥面与菌状套筒限位孔板22形成密封面。在菌状套筒18与增压控制阀阀杆16中间放置有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25,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25的弹力小于菌状套筒弹簧24,在两个弹簧的共同作用力下增压控制阀阀杆16被向上抬起,增压控制阀阀杆16的锥面与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
26形成密封面。在增压控制阀阀杆16与菌状套筒18配合处被加工成三棱型,菌状套筒18内壁长度长于三棱部分长度,在初始状态下,三棱部分不完全被菌状套筒18密闭,燃油可以通过配合处的缝隙上下连通。当增压控制阀阀杆16相对菌状套筒18向下运动时,三棱部分完全被菌状套筒18密闭,菌状套筒18中的燃油通路被关闭。菌状套筒限位孔板22中加工有增压节流孔23,增压节流孔23一头连接着高压油路,另一头连接着增压控制阀阀腔21,将高压油引入增压控制阀阀腔21。在增压活塞限位孔板20上加工有二级增压油路19,二级增压油路19与增压控制阀阀腔21相连通。在菌状套筒18和增压控制阀阀杆16之间的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26上加工有一级增压油路17,一级增压油路17通过菌状套筒18中间的通路与增压控制阀阀腔21相连。增压控制阀阀杆16锥面上部的增压控制阀阀杆套筒26上加工有回油油路
15,回油油路15与低压油路相连通。
[0027] 增压活塞35、喷油器体8、活塞回位弹簧32和单向阀34共同构成了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的三级活塞组件4,如图3所示。增压活塞35是一个三级台阶柱体结构,与增压活塞限位孔板20共同构成活塞腔36,高压油通过活塞限位孔板20上开的孔通入活塞腔36。增压活塞35与喷油器体8共同构成了一级增压腔29、二级增压腔30和三级增压腔31,其中一级增压腔29和二级增压腔30分别与一级增压油路17和二级增压油路19相连通,增压控制阀阀腔21内的高压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7和二级增压油路19分别进入一级增压腔29和二级增压腔30。三级增压腔31通过单向阀34与高压油路相连通,三级增压腔31内放置有活塞回位弹簧32,同时三级增压腔31下部还开有增压油路33,增压油路33将三级增压腔31内的油引入到盛油槽56。
[0028] 喷油控制阀压电堆37、喷油控制阀垫片38、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39、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6、伞形活塞47、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49共同构成了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的喷油控制阀部分5,如图4所示。喷油控制阀压电堆37与喷油控制阀垫片38叠加放置,其中喷油控制阀液压芯49嵌套在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中间,喷油控制阀阀杆48也插入到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中,形成一个液压油腔。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39底端压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40上方,喷油控制阀板状弹簧39上端将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紧压在喷油控制阀垫片38上,使得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49得随喷油控制阀压电堆37动作而动作。喷油控制阀阀杆48穿过喷油控制阀套筒。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6和中间孔板44共同构成了喷油控制阀阀腔43,在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42弹簧力的作用下喷油控制阀阀杆48下端压紧在伞形活塞47上。伞形活塞47位于喷油控制阀阀腔43内,在初始状态下,伞形活塞47的上锥面与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40形成密封面。当喷油控制阀阀杆48向下运动时,其下锥面会与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40形成密封面,同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8也会带动伞形活塞47向下运动,使伞形活塞47的密封面打开。喷油控制阀阀杆48下锥面上端的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40中加工有油路与高压油路相连通,两个密封锥面间的喷油控制阀阀杆套筒40中加工有进油量孔45与控制腔51相通。在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6中还加工有低压泄油孔41,一端与喷油控制阀阀腔43连通,另一端与低压油箱连通。
[0029] 图5所示为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的针阀部分6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针阀53、针阀弹簧52、液力补偿活塞部分58和喷嘴54。液力补偿活塞部分58如图6所示,包括液力补偿活塞60和液力补偿活塞弹簧64。液力补偿活塞部分58位于针阀限位孔板57内,与针阀限位孔板57形成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和液力补偿活塞泄油腔63,同时与中间孔板46形成液力补偿活塞上腔66,针阀弹簧52位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中。液力补偿活塞上腔66与高压油路相连通,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分别通过液力补偿活塞进油路61和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62与喷油控制阀阀腔43和控制腔51相连通,其中液力补偿活塞进油路61中设置有止回阀59。喷嘴54与针阀限位孔板57构成控制腔51和盛油槽56,针阀弹簧52位于控制腔51内。喷嘴54下端开有喷孔55,当针阀弹簧52弹力和控制腔51内的压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56对针阀53施加的压力时,针阀53落座将喷孔55关闭;当针阀53抬起时,喷孔55与盛油槽56连通,开始喷油。
[0030] 燃油从燃油进口11进入到蓄压腔9,在蓄压腔9内横向设置有滤波孔板10,蓄压腔9位于喷油器的最上方,分别与燃油进口11和下方高压油路相连,高压油路在在菌状套筒限位孔板22处引出一条支路,通过增压节流孔23进入到增压控制阀阀腔21中,再经过增压控制阀阀腔21分成两路,一路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7进入一级增压腔29,另一路通过二级增压油路19进入到二级增压腔30。燃油继续往下在增压活塞限位孔板20处引出一条支路,这条支路通往活塞腔36。燃油在喷油器体8继续往下并在其中分成两路:一路继续往下通过喷油控制阀限位孔板46中的高压油路和喷油控制阀阀杆48下锥面,再通过进油量孔45进入控制腔51;另一路通过单向阀34进入到三级增压腔31中,再向下经过增压油路33进入到盛油槽56内。此时活塞腔36内的液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29、二级增压腔30和三级增压腔31内的液压力以及活塞回位弹簧32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增压活塞35处于最高位置,因此三级增压腔
31内的燃油不被增压。同时盛油槽56内的压力与针阀弹簧52形成的合力大于控制腔51内的压力,此时针阀53落座。根据喷油过程的不同,喷油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无增压模式、低增压模式和高增压模式。
[0031] 当喷油器在无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部分3不通电,由于此时三级活塞各个作用面的压力平衡,单向阀34打开,因此三级增压腔31内的燃油压力并不增加,盛油槽56内的燃油压力等于单向阀34另一边的压力。当喷油控制阀部分5通电时,喷油控制阀压电堆37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带动喷油控制阀垫片38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49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阀杆48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48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47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42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8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47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51通过伞形活塞47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43与低压泄油孔41相连通,控制腔51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41流回到油箱内。同时液力补偿活塞60中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的压力随之降低,液力补偿活塞上腔66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64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60向下运动,止回阀59关闭,液力补偿活塞60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62向控制腔51补油,使控制腔51压力下降速度减缓。当控制腔51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52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小于盛油槽56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53向上抬起,喷孔55打开,喷油器开始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5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8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41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59打开,控制腔51通过进油量孔45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重新建压,当控制腔51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52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56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53重新落座,喷油器停止喷油。
[0032] 当喷油器在低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通电,压电堆12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到低压位置,带动垫片13压迫液压套28和液压芯27共同向下运动,使液压套28和增压控制阀阀杆16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增压控制阀阀杆16受到油腔中的压力向下运动,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16上的锥面密封打开的同时菌状套筒18将增压控制阀阀杆16头部的通道关闭。此时高压油路与一级增压油路17不再连通,同时一级增压油路17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16的锥面与回油油路15相连通。一级增压腔29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7流经回油油路15回到低压油箱内,此时一级增压腔29内的压力降低,活塞腔36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29、二级增压腔30和三级增压腔31内的压力与活塞回位弹簧32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35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31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34关闭,三级增压腔31内的燃油压力受压升高,进而导致盛油槽56内的燃油压力升高。随后喷油控制阀3部分通电,喷油控制阀压电堆37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带动喷油控制阀垫片38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49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阀杆48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48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47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42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8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47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51通过伞形活塞47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43与低压泄油孔41相连通,控制腔51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41流回到油箱内。此时控制腔51内的压力降低,同时液力补偿活塞60中液力补偿活塞下腔
65的压力随之降低,液力补偿活塞上腔66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64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60向下运动,止回阀59关闭,液力补偿活塞60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62向控制腔51补油,使控制腔51压力下降速度减缓。当其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51的合力小于盛油槽56内燃油对针阀53的液压力时,针阀53向上抬起,喷孔55打开,喷油器开始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5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8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41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59打开,控制腔51通过进油量孔45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重新建压,当控制腔51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52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56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53重新落座,喷油器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3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16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25的弹簧力作用下重新落座,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16锥面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18内的通路,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7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29,此时活塞腔36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29、二级增压腔30和三级增压腔31内的压力与活塞回位弹簧32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35向上回到初始位置。三级增压腔31内的压力降低,单向阀34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34进入到三级增压腔31内再进入到盛油槽56。
[0033] 当喷油器在高增压模式下工作时,增压控制阀通电,压电堆12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到高增压位置,带动垫片压迫液压套28和液压芯27共同向下运动,使液压套28和增压控制阀阀杆16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增压控制阀阀杆16受到油腔中的压力向下运动,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16上的锥面密封打开的同时菌状套筒18将增压控制阀阀杆16头部的通道关闭。此时高压油路与一级增压油路17不再连通,同时一级增压油路17通过增压控制阀阀杆16的锥面与回油油路15相连通,一级增压腔29内的燃油压力下降。一级增压腔29内的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7流经回油油路15回到低压油箱内。随后增压控制阀阀杆16继续向下运动,带动菌状套筒18向下运动,使菌状套筒18的锥面密封打开,二级增压腔30内的燃油通过菌状套筒18的锥面密封与回油油路15相连通,二级增压腔30压力也发生下降。此时活塞腔36内的压力大于一级增压腔29、二级增压腔30和三级增压腔31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32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增压活塞35向下运动,三级增压腔31的进油口处的单向阀34关闭,三级增压腔31内的燃油压力升高,进而导致盛油槽56内的燃油压力升高。继而喷油控制阀部分5通电,喷油控制阀压电堆37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伸长,带动喷油控制阀垫片38压迫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液压芯49共同向下运动,使喷油控制阀液压套50和喷油控制阀阀杆48形成的油腔中的油压升高,喷油控制阀阀杆48受到油腔中压力作用向下运动,进而压迫伞形活塞47克服喷油控制阀回位弹簧42的弹力向下运动。此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8下端的锥面密闭,使高压油路被切断,同时伞形活塞47上部的锥面密封打开,控制腔通过伞形活塞47上部的锥面通道和喷油控制阀阀腔43与低压泄油孔41相连通,控制腔内的燃油通过低压泄油孔41流回到油箱内。同时液力补偿活塞60中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的压力随之降低,液力补偿活塞上腔66的压力大于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压力与液力补偿活塞弹簧64的弹力形成的合力,此时液力补偿活塞60向下运动,止回阀59关闭,液力补偿活塞60通过液力补偿活塞出油路62向控制腔51补油,使控制腔51压力下降速度减缓。此时控制腔
51内的压力降低,当其压力与针阀复位弹簧51的合力小于盛油槽56内燃油对针阀53的液压力时,针阀53向上抬起,喷孔55打开,喷油器开始喷油。当喷油控制阀部分5断电时,喷油控制阀阀杆48在喷油控制阀阀杆回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落座,在将低压泄油孔41关闭的同时打开高压油路,止回阀59打开,控制腔51通过进油量孔45和液力补偿活塞下腔65重新建压重新建压,当控制腔51内的压力和针阀弹簧52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盛油槽56内燃油向上的液压力时,针阀53重新落座,喷油器停止喷油。当增压控制阀部分3断电时,增压控制阀阀杆16在增压控制阀阀杆弹簧25和菌状套筒弹簧24的合力作用下带动菌状套筒18一起落座,现将菌状套筒18的上锥面关闭,然后在将增压控制阀阀杆16锥面关闭的同时打开菌状套筒18中间的通路,高压燃油通过一级增压油路17和二级增压油路19重新进入一级增压腔
29和二级增压腔30,此时活塞腔36内的压力小于一级增压腔29、二级增压腔30和三级增压腔31内的压力与增压活塞回位弹簧32的弹力之和,增压活塞35向上回到初始位置。三级增压腔31内的压力降低,单向阀34再次打开,燃油通过单向阀34进入到三级增压腔内31再进入到盛油槽56。
[0034] 由喷油规律可变的蓄压式压电喷油器的工作过程可知,本发明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改变增压控制阀的动作响应,可实现不同的增压比以达到不同的喷油压力,使喷油器能够实现更为灵活的喷油特性。同时本发明采用了压电式的喷油控制阀,在电磁驱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喷油器的响应速度以及控制精度,使本发明能够实现更精确的多次喷射。有效提高了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的经济性。本发明采用了压电驱动器来实现增压控制阀的不同定位,不仅使增压控制阀的定位更为准确和灵活,同时也加快了增压活塞增压比的调节速度,使喷油规律的控制精度更为提高。。蓄压腔能够有效缓减燃油喷射时引起的压力波动,有利于对喷油量的精确控制,尤其是对于小油量的控制精度可显著提高。同时,当喷油器应用在共轨燃油系统中时,蓄压腔的稳压作用能够使柴油机共轨管的尺寸减小,这有利于降低共轨管对材料的要求,提高其使用寿命。同时,蓄压腔中设置有孔板结构,在孔板上钻有不同孔径的节流孔,对从蓄压腔流向喷油器高压油管的燃油起到节流和滤波的作用,从而减少喷油器中燃油的压力波动,减少循环喷油量波动,进一步更准确的控制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多次喷射过程。采用的液力补偿活塞结构在控制腔泄压时补油,建压时起到两路进油的作用,使得喷油规律实现先缓后急的特性,提高了喷油性能。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