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引擎 / 发动机 / 热机 / 内燃机 / 油底壳 / 一种变速箱的润滑油路

一种变速箱的润滑油

阅读:729发布:2022-03-3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变速箱的润滑油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变速箱的 离合器 润滑油 路,其包括:包括分别针对变速箱内的不同部件进行润滑的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滑油路、第三润滑油路、第四润滑油路和第五润滑油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针对变速箱内不同的部件专 门 为其增设了新的供油路径,使多个部件不再仅仅借助 传动轴 的供油孔,令润滑油能够更加充足的流至变速箱中,从而使变速箱在整体上润滑的更加充分。,下面是一种变速箱的润滑油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滑油路、第三润滑油路、第四润滑油路和第五润滑油路,其中:
所述第一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变速箱的主壳体上,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一轴承的安装部位的第一供油孔;开设在所述主壳体上,并与位于所述变速箱内支撑第一传动轴的第一支撑座上开设的一座供油孔连通,以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的第二供油孔;
开设在所述变速箱的第一齿轮内毂上,以将润滑油导流至所述变速箱的第一回位活塞和第一离合器安装部位的第一齿轮供油孔;
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变速箱的主壳体上,允许润滑油流至第四轴承的安装部位的第三供油孔;开设在所述主壳体上,并与位于所述变速箱内支撑第二传动轴的第二支撑座上开设的二座供油孔连通,以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五轴承的第四供油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的第二齿轮内毂上,以将通过所述第四供油孔的润滑油导流至所述变速箱的第二回位活塞、第二离合器和第六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二齿轮供油孔;
所述第三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所述变速箱的中间隔板上的,能够将润滑油导流至所述变速箱内隔板支撑轴安装位置的隔板供油槽;开设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与所述隔板供油槽连通,以将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七轴承安装部位的支撑轴供油孔;开设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与所述支承轴供油孔连通的导油槽;开设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与所述导油槽连通的连通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内的第五齿轮上,与所述连通孔连通,以分别将润滑油导流至设置在所述变速箱内的第三离合器和第三回位活塞的安装部位的两个第五齿轮供油孔;
所述第四润滑油路包括:径向贯穿所述变速箱内进油管的侧壁,以允许所述进油管内的润滑油流向第七轴承、第八轴承和第九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一通孔;径向贯穿所述变速箱内进油管的侧壁,以允许所述进油管内的润滑油流向第十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二通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一油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内的第一行星架上,并与所述太阳轮第一油孔连通,以将经所述进油管进入到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引至所述变速箱内行星轮轴的油道孔内,并继续流到第十一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一油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二油孔;
开设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与所述太阳轮第二油孔连通,以将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二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二油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三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与所述太阳轮第三油孔连通,以将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三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三油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四油孔;开设在所述中间隔板上,与所述太阳轮第四油孔连通,以将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四轴承安装部位的凹槽;连通所述凹槽,以使所述凹槽内的润滑油流向第十五轴承的隔板通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并位于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底部,以将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所述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啮合部位的太阳轮第五油孔;
所述第五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所述变速箱内定子轴上,能够将所述主壳体内的润滑油引至第十六轴承安装部位的定子轴通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内的第五离合器的内毂上,与所述定子轴通孔连通,以将所述定子轴通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所述第五离合器安装部位的内毂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润滑油路还包括:
经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的第一通孔螺栓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的轴孔,进入到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一太阳轮之间的间隙,并通过开设在所述第一太阳轮上的供油孔而形成的支路润滑油路;
与所述支路润滑油路连通,经过开设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的第二连通孔,以对所述第十八轴承润滑的第一分支路润滑油路;
与所述支路润滑油路连通,经过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隔板支撑轴之间的间隙,并通过第四齿轮上的通孔对第四离合器进行润滑的第二分支路润滑油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还包括:
开设在所述主壳体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上,允许所述变速箱的第二通孔螺栓内的润滑油流至所述变速箱的行星轮和齿圈的安装部位的第三齿轮供油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供油孔为沿竖直方向开设的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所述变速箱内的所述隔板支撑轴上设置的连通孔,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通孔;所述导油槽平设置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并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沿其轴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供油槽包括:
具有始端开口,且水平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上的孔状水平段;
与所述孔状水平段连通,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内部的孔状竖直段;
与所述孔状竖直段连通,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内部,并与所述导油槽连通的槽状倾斜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穿所述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六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与所述太阳轮第六油孔连通,以将所述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三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四油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开设在所述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上的所述太阳轮第一油孔、所述太阳轮第二油孔、所述太阳轮第三油孔、所述太阳轮第四油孔、所述太阳轮第五油孔和所述太阳轮第六油孔均平行设置,且其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润滑油路中还设置有油、油冷器、流量控制、冷却单元和油底壳,其中,所述流量控制阀控制所述油泵出口的流量和润滑油路中的润滑油流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阀的控制方式为:
FS=P1*ΔS+P2*S1
其中,FS为所述流量控制阀中回位弹簧的压
P1为所述油泵出口的压力;
ΔS为P1压力作用的有效面积;
P2为润滑油路压力;
S为P2压力作用的有效面积。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变速箱的润滑油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变速箱的润滑油路。

背景技术

[0002] 变速箱是车辆正常行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速箱在工作时需要润滑油对变速箱中多个部件进行润滑,因此变速箱上需要设置多条润滑油路。
[0003] 变速箱中,传动轴及其周围布设的多个部件,例如离合器轴承齿轮等都需要润滑油的润滑。在现有技术中,传动轴和其周围部件的润滑方式,是在变速箱的壳体上打出专为传动轴供油的通孔(后续称为供油孔),以作为润滑油的流通路径,使润滑油对动输入轴润滑,动力输入轴润滑完成之后,润滑油再经过部件之间的间隙流至其他部件的安装部位,从而对其他需要润滑的部件实现润滑,也就是说传动轴周围部件的润滑是借助传动轴的供油孔实现的。但是,由于此种润滑方式并不是对传动轴周围部件直接供油润滑,所以经常会造成离合器润滑不充分的情况发生。
[0004] 因此,如何更加充分的实现变速箱内部件的整体润滑,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其能够更加充分的实现对变速箱内各部件的润滑。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包括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滑油路、第三润滑油路、第四润滑油路和第五润滑油路,其中:
[0008] 所述第一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变速箱的主壳体上,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一轴承的安装部位的第一供油孔;开设在所述主壳体上,并与位于所述变速箱内支撑第一传动轴的第一支撑座上开设的一座供油孔连通,以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的第二供油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的第一齿轮内毂上,以将润滑油导流至所述变速箱的第一回位活塞和第一离合器安装部位的第一齿轮供油孔;
[0009] 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变速箱的主壳体上,允许润滑油流至第四轴承的安装部位的第三供油孔;开设在所述主壳体上,并与位于所述变速箱内支撑第二传动轴的第二支撑座上开设的二座供油孔连通,以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五轴承的第四供油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的第二齿轮内毂上,以将通过所述第四供油孔的润滑油导流至所述变速箱的第二回位活塞、第二离合器和第六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二齿轮供油孔;
[0010] 所述第三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所述变速箱的中间隔板上的,能够将润滑油导流至所述变速箱内隔板支撑轴安装位置的隔板供油槽;开设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与所述隔板供油槽连通,以将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七轴承安装部位的支撑轴供油孔;开设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与所述支承轴供油孔连通的导油槽;开设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与所述导油槽连通的连通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内的第五齿轮上,与所述连通孔连通,以分别将润滑油导流至设置在所述变速箱内的第三离合器和第三回位活塞的安装部位的两个第五齿轮供油孔;
[0011] 所述第四润滑油路包括:径向贯穿所述变速箱内进油管的侧壁,以允许所述进油管内的润滑油流向第七轴承、第八轴承和第九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一通孔;径向贯穿所述变速箱内进油管的侧壁,以允许所述进油管内的润滑油流向第十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二通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一油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内的第一行星架上,并与所述太阳轮第一油孔连通,以将经所述进油管进入到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引至所述变速箱内行星轮轴的油道孔内,并继续流到第十一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一油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二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与所述太阳轮第二油孔连通,以将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二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二油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三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与所述太阳轮第三油孔连通,以将所述第二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三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三油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四油孔;开设在所述中间隔板上,与所述太阳轮第四油孔连通,以将所述第二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四轴承安装部位的凹槽;连通所述凹槽,以使所述凹槽内的润滑油流向第十五轴承的隔板通孔;贯穿所述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并位于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底部,以将所述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所述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啮合部位的太阳轮第五油孔;
[0012] 所述第五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所述变速箱内定子轴上,能够将所述主壳体内的润滑油引至第十六轴承安装部位的定子轴通孔;开设在所述变速箱内的第四离合器的内毂上,与所述定子轴通孔连通,以将所述定子轴通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所述第四离合器安装部位的内毂通孔。
[0013]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所述第一润滑油路还包括:
[0014] 经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的第一通孔螺栓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的轴孔,进入到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一太阳轮之间的间隙,并通过开设在所述第一太阳轮上的供油孔而形成的支路润滑油路;
[0015] 与所述支路润滑油路连通,经过开设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的第二连通孔,以对所述第十八轴承润滑的第一分支路润滑油路;
[0016] 与所述支路润滑油路连通,经过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隔板支撑轴之间的间隙,对第四齿轮进行润滑的第二分支路润滑油路。
[0017]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所述第二润滑油路还包括:所述主壳体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上,允许所述变速箱的第二通孔螺栓内的润滑油流至所述变速箱的行星轮和齿圈的安装部位的第三齿轮供油孔。
[0018]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所述第一齿轮供油孔为沿竖直方向开设的直孔。
[0019]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安装在所述变速箱内的所述隔板支撑轴上设置的连通孔,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通孔;所述导油槽平设置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并在所述隔板支撑轴上沿其轴向延伸。
[0020]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所述隔板供油槽包括:
[0021] 具有始端开口,且水平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上的孔状水平段;
[0022] 与所述孔状水平段连通,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内部的孔状竖直段;
[0023] 与所述孔状竖直段连通,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内部,并与所述导油槽连通的槽状倾斜段。
[0024]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还包括贯穿所述变速箱内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六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与所述太阳轮第六油孔连通,以将所述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三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四油孔。
[0025]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开设在所述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上的所述太阳轮第一油孔、所述太阳轮第二油孔、所述太阳轮第三油孔、所述太阳轮第四油孔、所述太阳轮第五油孔和所述太阳轮第六油孔均平行设置,且其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0026]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润滑油路中还设置有油、油冷器、流量控制、冷却单元和油底壳,其中,所述流量控制阀控制所述油泵出口的流量和润滑油路中的润滑油流量。
[0027] 优选的,上述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所述流量控制阀的控制方式为:
[0028] FS=P1*△S+P2*S1
[0029] 其中,FS为所述流量控制阀中回位弹簧的压力;
[0030] P1为所述油泵出口的压力;
[0031] △S为P1压力作用的有效面积;
[0032] P2为润滑油路压力;
[0033] S为P2压力作用的有效面积。
[003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中,在其中增设了新的供油路径,即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滑油路、第三润滑油路、第四润滑油路和第五润滑油路。其中,第一润滑油路中,通过在主壳体上设置第一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在支撑第一传动轴的第一支撑座上开设一座供油孔,在第一齿轮内毂上开设第一齿轮供油孔,使润滑油具有更多的流通路径,以专门且充分的对和第一传动轴配合工作的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齿轮内毂、第一回位活塞和第一离合器进行润滑;第二润滑油路中,通过在主壳体上开设第三供油孔、第四供油孔,在支撑第二传动主轴的第二支撑座上开设二座供油孔,在第二齿轮内毂上开设的第二齿轮供油孔和第三齿轮供油孔,使润滑油具有更多的流通路径,以专门且充分的对和第二传动轴配合工作的第四轴承、第五轴承、第二齿轮内毂、第二回位活塞、第二离合器和第六轴承进行润滑;第三润滑油路中,通过在中间隔板上开设隔板供油槽,在隔板支承轴上开设支撑轴供油孔、导油槽和连通孔、在第五齿轮上开设第五齿轮供油孔,使润滑油具有更多的流通路径,以专门且充分的对隔板支承轴、第十七轴承和第三离合器进行润滑;第四润滑油路中,在进油管上开设了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上开设了太阳轮第一油孔、太阳轮第二油孔、太阳轮第三油孔、太阳轮第四油孔、太阳轮第五油孔,以及开设在行星架上的行星架第一油孔、行星架第二油孔、行星架第三油孔,开设在中间隔板上的凹槽、隔板通孔,使润滑油具有更多的流通路径,以专门且充分的对和第二传动轴配合工作的第七轴承、第八轴承、第九轴承、第十轴承、第一行星架、行星轮轴、第十一轴承、太阳轮、第十二轴承、第十三轴承、第十四轴承和第二行星架进行润滑;在第五润滑油路中,通过在定子轴上设置定子轴通孔,在第四离合器的内毂上开设内毂通孔,使润滑油具有更多的流通路径,以专门且充分的对定子轴、第十六轴承和第四离合器进行润滑。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针对变速箱内的不同部件增设了多条新的供油路径,使多个部件不再借助动力输入轴的供油孔,令润滑油能够更加充足的流至变速箱内的各个部件中,使变速箱整体得到更加充分的润滑。附图说明
[003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中第一润滑油路的示意图;
[0037]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38] 图3为第二润滑油路的示意图;
[0039]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0040] 图5为第三润滑油路的示意图;
[0041]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0042] 图7为第四润滑油路的示意图;
[0043]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0044] 图9为第五润滑油路的示意图;
[0045] 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
[0046]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的液压润滑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箱的离合器润滑油路,其能够更加充分的实现对变速箱内各部件的润滑。
[004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9]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区分,图中标示油路的线条采用虚线表示。
[0050]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其包括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滑油路、第三润滑油路、第四润滑油路和第五润滑油路,其中:
[0051] 第一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变速箱的主壳体上,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一轴承(该第一轴承为设置在变速箱的第一传动轴的支撑座外侧的深沟球轴承)的安装部位的第一供油孔;开设在主壳体上,与第一供油孔平行设置,并与位于变速箱内支撑第一传动轴(即输入轴)的第一支撑座上开设的一座供油孔连通,以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的第二供油孔;开设在变速箱的第一齿轮内毂上,以将润滑油导流至所述变速箱的第一回位活塞和第一离合器安装部位的第一齿轮供油孔。
[0052]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第一润滑油路具体为:
[0053] 1)在主壳体1上开设第一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使其与主壳体1中原有的供油孔连通,从而令润滑油能够顺利的流到第一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中。当润滑油通过第一供油孔,即形成润滑油路L-1时,即可实现对设置在第一支撑座2外侧,并靠近主壳体设置以支撑第一齿轮内毂4的深沟球轴承3(即第一轴承)的润滑;
[0054] 2)第二供油孔与第一支撑座2上开设的一座供油孔形成油路L-2,该油路通过分油路L-8实现对支撑第一齿轮内毂4的深沟球轴承5(即第二轴承)和支撑太阳轮6的深沟球轴承7(即第三轴承)的润滑,此分油路L-8通过第一支撑座2与第一齿轮内毂4之间的间隙形成。开设在第一齿轮内毂4上的第一齿轮供油孔8形成另一分油路L-3,实现对回位活塞9的润滑作用。而经此分油路L-3的润滑油到达回位活塞9后,还可经过该回位活塞9与第一齿轮内毂4之间的间隙形成油路L-4,并通过第一离合器内毂上的第一内毂通孔13,以对第一离合器的摩擦片片10实现润滑;
[0055] 3)主壳体1上的原有供油孔与第一通孔螺栓11上的供油孔连通,润滑油通过第一通孔螺栓11形成油路L-7,并在第一通孔螺栓11的末端分为两条支路,即L-9和L-10。其中,支路L-9通过第一通孔螺栓11、第一支撑座2与第一传动轴12之间的间隙流向深沟球轴承7(即第三轴承)的另一侧,并通过第一离合器内毂上的第二内毂通孔实现对第一离合器另一侧的摩擦片及钢片的润滑;
[0056] 4)流经支路L-10(即权利要求2中第一润滑油路中的支路润滑油路)的润滑油穿过第一太阳轮6、第一传动轴12上的轴孔,通过第一太阳轮6和第一传动轴12之间的间隙以及开设在所述第一太阳轮6上的供油孔、开设在隔板支撑轴24上的第二连通孔50,流至靠近中间隔板设置,用以支撑第四离合器52的第十八轴承14的安装部位,形成第一分支路润滑油路L-5,以对第十八轴承14进行润滑;润滑油通过第一太阳轮上的供油孔后,经过第一太阳轮6与隔板支撑轴24之间的间隙,流向第四齿轮51的安装部位,形成第二分支路润滑油路L-6,以对第四离合器52和第四齿轮51进行润滑。
[0057] 第二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变速箱的主壳体上,允许润滑油流至第四轴承(该第四轴承为设置在变速箱的第二传动轴的支撑座外侧的深沟球轴承)的安装部位的第三供油孔;开设在主壳体上,与第三供油孔平行设置,并与位于变速箱内支撑第二传动轴(即转换轴)的第二支撑座上开设的二座供油孔连通,以允许润滑油流至第五轴承的第四供油孔;开设在变速箱的第二齿轮内毂上,以将通过第四供油孔的润滑油导流至变速箱的第二回位活塞、第二离合器和第六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二齿轮供油孔;开设在第二齿轮内毂上,允许经过变速箱的第二通孔螺栓(该第二通孔螺栓为位于第二传动轴的端部,并与第二传动轴同轴设置的通孔螺栓)的润滑油流至变速箱的行星轮和齿圈的安装部位的第三齿轮供油孔;
[0058] 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第二润滑油路具体为:
[0059] 1)在主壳体1上开设第三供油孔和第四供油孔,使其与主壳体1中原有的供油孔连通,从而令润滑油能够顺利的流到第三供油孔和第四供油孔中。当润滑油通过第三供油孔,即形成润滑油路L-11时,即可实现对设置在第二支撑座15外侧,并靠近主壳体1设置以支撑第二齿轮内毂的深沟球轴承16(即第四轴承)的润滑;
[0060] 2)第四供油孔与第二支撑座15上开设的二座供油孔形成油路L-12,该油路通过分油路L-13实现对支撑第二齿轮内毂56的深沟球轴承17(即第五轴承)的润滑,之后润滑油通过开设在第二齿轮内毂56上的第二齿轮供油孔18形成油路L-14,使润滑油流至第二回位活塞54,而油路L-14经过第二回位活塞后,从第二回位活塞和第二齿轮内毂56之间的缝隙中流过,从而形成油路L-15和L-18,其中油路L-15使润滑油通过第二离合器内毂53上的供油孔对第二离合器进行润滑,油路L-18中的润滑油则对支撑第二离合器的第六轴承19进行润滑;
[0061] 3)润滑油经主壳体1上原有的供油孔,进入到第二通孔螺栓20内,形成油路L-16,润滑油经过第二通孔螺栓20后,通过第二齿轮内毂56上的内毂通孔形成油路L-17,实现对齿圈21和行星轮22进行润滑。
[0062] 第三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变速箱的中间隔板上的,能够将润滑油导流至变速箱内隔板支撑轴安装位置的隔板供油槽;开设在隔板支撑轴上,与隔板供油槽连通,以将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七轴承安装部位的支撑轴供油孔;开设在隔板支撑轴上,与支承轴供油孔连通的导油槽;开设在隔板支撑轴上,与导油槽连通的连通孔;开设在变速箱内的第五齿轮28上,与连通孔连通,以分别将润滑油导流至设置在变速箱内的第三离合器和第三回位活塞的安装部位的两个第五齿轮供油孔。
[0063] 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第三润滑油路具体为:
[0064] 由主壳体1向中间隔板23上的隔板供油孔(中间隔板上的油道,一部分为孔状,即隔板供油孔,还有一部分为槽状,即隔板供油槽,此槽状结构为图6中画有倾斜虚线的部位)内供油,形成油路L-18,油路L-18与隔板支撑轴24上的支承轴供油孔连通,形成油路L-19、L-20,其中油路L-19导流至深沟球轴承25(即第十七轴承)的安装部位,实现对深沟球轴承25的润滑,另一油路L-20将润滑油导流至设置在隔板支撑轴24上的导油槽26中,润滑油经过导油槽流过开设在隔板支撑轴24上的连通孔27,流向第五齿轮28,并通过开设在第五齿轮28上的两个通孔再次形成两条油路L-21、L-22,其中油路L-22通过第四齿轮51上的通孔,实现对第三离合器的摩擦片和钢片29的润滑,另一条油路L-21通过开设在第五齿轮28上的通孔后,流向第三回位活塞30的安装部位,实现对第三回位活塞30的润滑作用。
[0065] 第四润滑油路包括:径向贯穿变速箱内进油管的侧壁,以允许进油管内的润滑油流向第七轴承、第八轴承和第九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一通孔;径向贯穿变速箱内进油管的侧壁,以允许进油管内的润滑油流向第十轴承安装部位的第二通孔;贯穿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一油孔;开设在变速箱内的第一行星架上,并与太阳轮第一油孔连通,以将经进油管进入到第二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引至变速箱内行星轮轴的油道孔内,并继续流到第十一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一油孔;贯穿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二油孔;开设在第一行星架上,与太阳轮第二油孔连通,以将第二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二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二油孔;贯穿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三油孔;开设在第一行星架上,与太阳轮第三油孔连通,以将第二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三轴承安装部位的行星架第三油孔;贯穿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四油孔;开设在中间隔板上,与太阳轮第四油孔连通,以将第二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四轴承安装部位的凹槽;连通所述凹槽,以使凹槽内的润滑油流向第十五轴承的隔板通孔;贯穿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并位于第二太阳轮中心孔底部,以将第二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啮合部位的太阳轮第五油孔;
[0066] 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第四润滑油路具体为:
[0067] 由变矩器壳体31向进油管32供油,形成油路L-23,油路L-23通过进油管32的三个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与第二太阳轮中心孔连通的端口),以分别形成三条油路L-24、L-25、L-26。其中油路L-24通过进油管32后经由主减小齿轮33与进油管32之间的间隙流向止推轴承34(即第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35(即第八轴承)的安装部位,实现对向止推轴承34、圆柱滚子轴承35的润滑;油路L-25内的润滑油,通过进油管32的第二通孔后,实现对止推轴承36的润滑;润滑油路L-26通过进油管32的端口流入第二太阳轮37的中心孔内,第二太阳轮中心孔侧壁上开设有六个通孔(分别为太阳轮第一油孔、太阳轮第二油孔、太阳轮第三油孔、太阳轮第四油孔、太阳轮第五油孔和太阳轮第六油孔),形成六条润滑油路L-27、L-29、L-31、L-30、L-34和L-35。其中润滑油路L-27通过太阳轮第一油孔后,再通过第一行星架38的行星架第一油孔进入行星轮轴39的油道孔形成油路L-28,油路L-28通过行星轮轴39的油道孔后,流向滚针轴承40(即第十一轴承),实现对滚针轴承40的润滑;润滑油路L-29通过太阳轮第二油孔后,再通过行星架第二油孔到达第十二轴承42的安装部位,实现对第十二轴承42的润滑;油路L-31通过太阳轮第三通孔后经行星架第三油孔进入行星架38的油道孔,进而继续到达接触轴承41(即第十三轴承)的安装部位,实现对角接触轴承41的润滑;油路L-34通过太阳轮第四油孔、第一行星架38的油孔后,与中间隔板45(此处的中间隔板45与前面的中间隔板23为同一个中间隔板,不同的标号表示的是中间隔板的不同部位)的凹槽连通,润滑油进入中间隔板的凹槽后分为2条油路L-32和L-33,其中油路L-32经由中间隔板的凹槽流向滚针轴承43(即第十四轴承),实现对滚针轴承43的润滑,润滑油路L-33由油路L-34、凹槽和开设在凹槽内的隔板通孔形成,润滑油路L-33流经深沟球轴承44(即第十五轴承),实现对深沟球轴承44的润滑;润滑油路L-35通过太阳轮第五油孔后,进入第二行星架55与第一行星架38的啮合处,实现对第二行星架55和第一行星架38的润滑。
[0068] 第五润滑油路包括:开设在变速箱内定子轴上,能够将主壳体内的润滑油引至第十六轴承安装部位的定子轴通孔;开设在变速箱内的第五离合器的内毂上,与定子轴通孔连通,以将定子轴通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五离合器安装部位的内毂通孔。
[0069] 如图9和图10所示,上述第五润滑油路具体为:
[0070] 由主壳体1向定子轴46供油,形成油路L-36,油路L-36通过定子轴46的定子轴通孔时流经深沟球轴承47(即第十六轴承)并形成润滑油路L-37,润滑油路L-37通过开设在第五离合器的内毂48上的内毂通孔进入第五离合器的钢片及摩擦片49中,从而实现对深沟球轴承47、第五离合器的钢片及摩擦片49的润滑。
[0071] 具体的,第一齿轮供油孔为沿竖直方向开设的直孔。此种设置方式为较为适合变速箱结构的最佳设置方式。并且,同样优选导油槽水平设置在隔板支撑轴上,并在隔板支撑轴上沿其轴向延伸。
[0072] 优选的,安装在变速箱内的隔板支撑轴上设置的连通孔,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通孔。
[0073]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隔板供油槽包括:
[0074] 具有始端开口,且水平设置在中间隔板上的孔状水平段;
[0075] 与孔状水平段连通,设置在中间隔板内部的孔状竖直段;
[0076] 与孔状竖直段连通,设置在中间隔板内部,并与导油槽26连通的槽状倾斜段。
[0077] 本实施例中,第四润滑油路还包括贯穿变速箱内第二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的太阳轮第六油孔;开设在第一行星架上,与太阳轮第六油孔连通,以将太阳轮中心孔内的润滑油导流至第十三轴承安装部位,从而形成油路L-30的行星架第四油孔。油路L-30通过太阳轮第六油孔后,再经过行星轮轴38的油道孔,进而继续达到滚针轴承43(即第十三轴承)的安装部位,实现对滚针轴承43的润滑。
[0078] 具体的,开设在太阳轮的中心孔侧壁上的太阳轮第一油孔、太阳轮第二油孔、太阳轮第三油孔、太阳轮第四油孔、太阳轮第五油孔和太阳轮第六油孔均平行设置,且其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0079] 本实施例中,变速箱的润滑油路的液压润滑系统中,设有油冷器101、流量控制阀102、冷却单元103、油底壳104,如图11所示。流量控制阀102控制着油泵出口流量(包括润滑油路中的润滑流量),流量控制阀102由油泵流量和润滑流量控制。
[0080] 控制方程为:FS=P1*△S+P2*S1
[0081] 其中FS:为流量控制阀的回位弹簧
[0082] P1:为油泵出口压力(油路1、2)
[0083] △S:为P1压力作用的有效面积
[0084] P2:为润滑油路压力(油路4、5)
[0085] S:为P2压力作用的有效面积
[0086] 当FSP1*△S+P2*S1,流量控制阀关闭,可以提高液压系统及润滑系统中的流量。通过上述的控制,可以保证润滑流量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0087]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88]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降噪油底壳 2020-05-13 875
一种油底壳模具 2020-05-15 308
异形油底壳 2020-05-13 699
油底壳 2020-05-11 546
组合油底壳装置 2020-05-15 34
一种油底壳 2020-05-13 339
油底壳装置 2020-05-13 208
油底壳密封面 2020-05-14 326
发动机油底壳 2020-05-14 693
油底壳清洗装置 2020-05-15 68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