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脚踏车和非动力车辆 / 车头碗 / 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

自行车车头碗组结构

阅读:732发布:2020-05-21

专利汇可以提供自行车车头碗组结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 自行车 的 车头碗 组结构,组设于自行车一前管及一 前叉 管间,包含:一环座组,其具有一内环及一外环,所述外环以外径缘抵贴于所述前管而 定位 ,所述内环由中央朝 外延 伸一挡缘;一盖体,其内径缘由所述盖体下方朝上形成有一凹槽;一迫紧环,设于各所述环座组及盖体间,在中央端缘面朝外延伸一凸缘,可容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迫紧环下方容设于所述挡缘所环设的内径内;通过上述构件,利用所述凸缘的设计,有效使所述迫紧环的内径高度增加,加大与 前叉管 抵贴的面积,强化与前叉管迫紧及旋转 力 传导,使前叉管的转向更为稳定顺畅,同时迫紧环得降低因旋摆所产生的 精度 差,配合所述挡缘可供所述迫紧件组立时直接定位。,下面是自行车车头碗组结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自行车车头碗组结构,主要组设于自行车一前管及一前叉管之间,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环座组,其具有相互呈叠设状态的一内环及一外环,所述外环以其外径缘抵贴于所述前管而定位,所述内环由中央端缘面朝外延伸一挡缘;
一盖体,设于所述环座组上方的中空座体,所述盖体内径缘由所述盖体下方朝上形成有一凹槽;
一迫紧环,为设于各所述环座组及所述盖体间的中空环体,在中央端缘面朝外延伸一凸缘,所述迫紧环外径缘能与所述凹槽相配合而使得所述迫紧环能容设所述凹槽内,所述迫紧环下方容设于所述挡缘所环设的内径缘内部;并在所述迫紧环中央部位设有一套设部,供所述前叉管设置于所述套设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是中央处呈环状且具有一直立部,所述内环顶端连续延伸一具有斜面的抵顶部,并在所述抵顶部顶端连续向上垂直延伸的所述挡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迫紧环下方形成有能与所述抵顶部相贴接的一顶抵锥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缘以一体形成方式设于所述抵顶部顶端;所述直立部以一体形成方式设于所述抵顶部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间设有多个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以一第一阶槽及一第二阶槽连续凹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槽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的内径;所述第一阶槽的底缘面设为一第一抵面;所述第二阶槽由相邻接的一侧缘面及一第二抵面所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以一第一阶部及一第二阶部连续凸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阶部的外径;所述第一阶部的顶缘面设有能与所述第一抵面相抵接的一第一阶面;所述第二阶部的顶缘面设有能与所述第二抵面相抵接的一第二阶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以 一第一阶槽及一第二阶槽连续凹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槽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的内径;一勾设槽,是由所述第二阶槽朝径向连续凹设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内径的凹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以一第一阶部及一第二阶部连续凸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阶部的外径;一勾设缘,是由所述第二阶部朝径向连续延伸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内径的凸缘,能与所述勾设槽相嵌设。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设有一碗座,该碗座设于各所述环座组及所述前管间;该碗座中央处形成呈中空槽状的一碗槽,提供所述外环设于其内;所述碗槽底面形成具有斜面的一碗槽锥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底部形成有斜度的一外环锥面,能与所述碗槽锥部相互贴抵。

说明书全文

自行车车头碗组结构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迫紧结构,尤指一种使用于自行车的前管及前叉管间,以迫紧前叉管使能顺畅旋动,同时可强化构件间传动性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 背景技术
[0003] 自行车的转向,主要使车架体仍呈朝前方状态,仅简单将把手转弯即可达成,换言之,指前管不动,而把手、及相组设的把手立管、以及其下方的前叉管与前车 ,则也会同步旋转;而能使前叉管及前管两者可达到相对位置旋转动作,依靠设于前叉管及前管两者的车头碗组。
[0004] 自行车的车头碗组构件,主要包括有轴承件、迫紧件以及盖体等,轴承件也有利用叠置的上、下抵座,配合若干珠容设于上、下抵座间的实施态样;利用轴承件内径套设于前叉管外配合迫紧件以迫紧定位于其上,以及轴承件外径迫紧定位于前管内径缘,再通过轴承或钢珠等使两迫紧状态的前管及前叉管产生相对位置旋转作动。
[0005] 车头碗组可进一步设置珠碗座,以其外径固设于前管端缘上,再将轴承件容设其内的结构方式,此一珠碗座设计多使用于复合材(即纤维)前管,此类材质因无法达到高精度内径加工,因而必需通过珠碗座以媒合于前管与轴承件之间。
[0006] 为使自行车的转向更为顺畅、稳定,好的车头碗组是必要的,业界为使车头碗组的旋转动作更顺畅,或提升旋转的传动性,皆逐一研究分析各构件的结构以及其动作上的细节,因此小小的结构改良,往往可达到相当大的传动效益。
[0007] 以迫紧环而言,其主要以两侧端缘分别抵贴于轴承件内径部位以及盖体下方,以组设盖体时提供下压的部位,以使轴承件可予以定位而与盖体、迫紧环、及前叉管等构件同步旋转。
[0008] 以培林结构而言,以内、外环及滚珠所构成,所述滚珠容设于各所述内、 外环之间,利用一盖体套设各所述前叉管、培林结构及前管,且所述盖体与所述内环间设有一束紧件,藉各所述束紧件及前管管壁的紧迫,以固定各所述外环及滚珠呈固定状,使各所述前管及前叉管呈相对旋动,即可使龙头及把手转动顺畅,便于使用者掌控自行车方向。 [0009] 现有有关车头碗组的结构,如中国台湾省第090221165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车头碗组结构改良”,其主要由一盖体及上、下轴承组所组成,其中所述上、下轴承组各包括有一轴承座、滚珠、滚珠轨及防圈盖,而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为一分离式的设置,其主要包括一圆弧盖及一卡体,所述卡体的内缘延伸有一端面,端面的外缘则形成有受部、锥面及延伸部,其中所述受力部受制于圆弧盖,而所述锥面则供卡抵于滚珠轨的锥度,所述延伸部则配置于轴承组的内缘,通过上述结构如此而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功效。 [0010] 另有一种现有车头碗结构,中国台湾省第091106704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车头碗组,所述车头碗组则包含有:一上轴承,呈环状而容设于所述前管的上环槽中,所述上轴承并以其外缘贴抵于所述前管的内缘,所述上轴承的内缘顶端设有一锥面;一上迫紧件,呈环状且具有一缺口,乃套设于所述前叉直管外,所述上迫紧件包含有一直壁部,一嵌卡部由所述直壁部顶端向外延伸而出,一抵顶部由所述直壁部中段向外延伸而出,以及一钩持部由所述直壁部底端向外延伸而出,其中,所述抵顶部设有一对应锥面与所述上轴承的锥面贴抵,所述钩持部钩抵于所述上轴承的底缘,以将所述上迫紧件与所述上轴承结合在一起,所述直壁部的内缘则贴抵于所述前叉直管的外缘;以及一盖件,呈环状,套设于所述前叉直管外且位于所述上迫紧件与所述上轴承的上方,其顶端并贴抵于所述把手架管的底端,所述盖件的内缘设有一嵌槽,用以供所述上迫紧件的嵌卡部嵌入,以将所述盖件与所述上迫紧件结合在一起。
[0011] 上述所揭结构,前者以针对迫紧环结构为主要专利申请范围,其具有分离式的圆弧盖1A及卡体1B,可以使其卡体1B所设的受力部1E、一锥面1F及一延伸部1G,达到更佳的组合结构功效;另一方配合所述延伸部1G受力于滚珠轨6的接触面62,且因其介滚珠轨6与前叉钢管14的管壁间,因此可达其受力平均,进而使其整体结构更为稳固且无任何空隙的结构功效。
[0012] 后者结构则为针对培林结构为其改良重点,利用所述车头碗组的上轴承以其外缘贴抵于所述前管内缘,且所述上轴承其内缘锥面与所述上迫紧件的对应锥面贴抵,透过所述盖件套设以使所述上迫紧件结合于所述前叉直管上,使所 述上迫紧件迫抵所述上轴承以组设于所述前叉直管上。发明内容
[0013] 针对前者结构所述的卡体,即指一般通称的迫紧环,其结构设计单仅以卡体下方作所述延伸部的添设;但是,圆弧盖与卡体间仅以平面接触并作下压力传递,尤其是两相接触面的盖体底缘内径远大于卡体外径而形成可滑移范围,于组设时容易因下压力些微不均而造成卡体偏摆,进而使下方轴承座、滚珠、滚珠轨等构件也受到偏摆状态且不均匀的下压力,而受到不当的磨耗情形,甚至影响转动的顺畅性。
[0014] 分析后者结构的培林设计,所述车头碗组的轴承结构(即培林结构)仅通过其内、外环的锥面供各所述迫紧件及管壁间对应锥面贴抵,若所述迫紧件放置时有偏心状态时,则无法使各所述锥面相贴合,而使整体组立呈歪斜状,则各构件间因相互干涉而产生磨损以及受力不均情形,容易耗损所述培林结构。
[0015] 本案创作人认为前述两者现有车头碗结构,于其结构上及技术上仍有改善的空间,以达到更佳的传动效果,因此另提供一种车头碗迫紧结构。
[0016]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7]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揭露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主要组设于自行车一前管及一前叉管之间,其包含有:一环座组,其具有相互呈叠设状态的一内环及一外环,所述外环以其外径缘抵贴于所述前管而定位,所述内环由中央端缘面朝外延伸一挡缘;一盖体,设于所述环座组上方的中空座体,其内径缘由所述盖体下方朝上形成有一凹槽;一迫紧环,为设于各所述环座组及盖体间的中空环体,在中央端缘面朝外延伸一凸缘,其外径可与所述凹槽相配合而容设其内,所述迫紧环下方容设于所述挡缘所环设的内径内部,并在其中央部位设有一套设部,供所述前叉管设置其中;
[0018] 通过上述构件,利用所述凸缘的设计,有效使所述迫紧环的内径缘高度增加,以加大与前叉管外径抵贴的面积,可强化与前叉管迫紧及旋转力传导的效果,可使前叉管的旋转动作更为稳定顺畅,同时迫紧环较不易偏摆,可降低因旋摆所产生的精度差,配合利用所述内环顶端延伸的所述挡缘可供所述迫紧件组立时直接定位,而具有校正效果,以达快速定位的功效,并提供快速组配及稳固结合的功效,因此整体结构可达便利实用性。 [0019] (对照现有技术的功效)
[0020]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以凸缘配合凹槽的设计,使迫紧环可嵌设定位于盖体内,在下压迫紧时,可减少迫紧环产生偏摆造成轴承件承受的压力不均的情形,因此可提升前叉管及前管两者相对旋转的顺畅性。 [0021]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设有凸缘于迫紧环上,配合设有相接设的凹槽于盖体内缘,可增加迫紧环及盖体间的接触面积,在进行下压迫紧定位作业的力量传导性更佳,以达稳固结合的功效。
[0022]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所述内环的抵顶部顶端延伸出一挡缘,其环设形成的内径槽可供所述迫紧件于组设其中时,不会发生偏移中心线的现象,而具有校正效果,及提供所述迫紧件组立时可达精确地且快速地组设定位的功效。
[0023] 本实用新型的更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所述内环顶端延伸出的所述挡缘,可增加内环与迫紧件的紧抵受力面积,进而加强受力均匀度,以达稳固定位的功效。
[002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种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主要组设于自行车一前管及一前叉管之间,其包含有:
[0025] 一环座组,其具有相互呈叠设状态的一内环及一外环,所述外环以其外径缘抵贴于所述前管而定位,所述内环由中央端缘面朝外延伸一挡缘;
[0026] 一盖体,设于所述环座组上方的中空座体,所述盖体内径缘由所述盖体下方朝上形成有一凹槽;
[0027] 一迫紧环,为设于各所述环座组及所述盖体间的中空环体,在中央端缘面朝外延伸一凸缘,所述迫紧环外径缘能与所述凹槽相配合而使得所述迫紧环能容设所述凹槽内,所述迫紧环下方容设于所述挡缘所环设的内径缘内部;并在所述迫紧环中央部位设有一套设部,供所述前叉管设置于所述套设部中。
[0028] 实施时,所述内环是中央处呈环状且具有一直立部,所述内环顶端连续延伸具有斜面的一抵顶部,并在所述抵顶部顶端连续向上垂直延伸所述挡缘。
[0029] 实施时,所述迫紧环下方形成有能与所述抵顶部相贴接的一顶抵锥部。 [0030] 实施时,所述挡缘以一体形成方式设于所述抵顶部顶端;所述直立部以一体形成方式设于所述抵顶部下方。
[0031] 实施时,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间设有多个钢珠。
[0032] 实施时,所述凹槽以一第一阶槽及一第二阶槽连续凹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槽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的内径;所述第一阶槽的底缘面设为一第一抵面;所述第二阶槽由相邻接的一侧缘面及一第二抵面所形成。
[0033] 实施时,所述凸缘以一第一阶部及一第二阶部连续凸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阶部的外径;所述第一阶部的顶缘面设有能与所述第一抵面相抵接的一第一阶面;所述第二阶部的顶缘面设有能与所述第二抵面相抵接的一第二阶面。 [0034] 实施时,所述凹槽以一第一阶槽及一第二阶槽连续凹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槽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的内径;一勾设槽,是由所述第二阶槽朝径向连续凹设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内径的凹槽。
[0035] 实施时,所述凸缘以一第一阶部及一第二阶部连续凸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阶部的外径;一勾设缘,是由所述第二阶部朝径向连续延伸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内径的凸缘,能与所述勾设槽相嵌设。
[0036]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进一步设有一碗座,该碗座设于各所述环座组及所述前管间;该碗座中央处形成呈中空槽状的一碗槽,提供所述外环设于其内;所述碗槽底面形成具有斜面的一碗槽锥部。
[0037] 实施时,所述外环底部形成有具有斜度的一外环锥面,能与所述碗槽锥部相互贴抵。
[003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使用于自行车的前管及前叉管间,以迫紧前叉管使能顺畅旋动,同时可强化构件间传动性。 附图说明
[0039]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40]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41]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0042]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盖体及迫紧环分解示意图;
[0043]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的局部放大图;
[0044]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45]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0046]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组合的局部放大图;
[0047]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0048]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组合的局部放大图。
[0049] 附图标记说明:前管-10;盖体-50;前管锥部-11;凹槽-51;前叉管-20;第一阶槽-52;碗座-30;第一抵面-521;碗槽-31;第二阶槽-53;碗槽锥部-32;侧缘面-531;环座组-40;第二抵面-532;内环-41;勾设槽-54;直立部-411;迫紧环-60;抵顶部-412;凸缘-61;挡缘-413;第一阶部-62;外环-42;第一阶面-621;外环锥部-421;第二阶部-63;钢珠-43;第二阶面-631;套设部-64;顶抵锥部-65;勾设缘-66。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主要设于一前管10的两端缘内与一前叉管20之间,其包含有:一碗座30,以及设于所述碗座30内的一环座组40、一盖体50及一迫紧环60。
[0051] 所述前管10,是呈中空的管体。
[0052] 一碗座30,分别设于所述前管10两端缘内而定位,所述碗座30中央处形成呈中空槽状的一碗槽31;所述碗槽31底面形成具有斜面的一碗槽锥部32。
[0053] 所述环座组40,其具有相互呈叠设状态的一内环41及一外环42,所述外环42以其外径缘抵贴于所述碗槽31而定位;所述外环42底部形成有具有斜度的一外环锥面421,可与所述碗槽锥部32相互贴抵;所述内环41中央处呈环状且一体形成有一直立部411;一抵顶部412,在所述直立部411顶端一体连续延伸斜面;一挡缘413,由所述抵顶部412顶端一体连续向上垂直延伸;所述内环41和所述外环42间设有多个钢珠43;所述前管10、所述碗座30以及所述外环42可作同步旋动。
[0054] 所述盖体50,设于所述环座组40上方的中空座体,所述盖体50的内径缘由所述盖体50下方朝上形成有一凹槽51;所述凹槽51是以一第一阶槽52及一第二阶槽53连续凹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槽52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阶槽53的内径;所述第一阶槽52的底缘面设为一第一抵面521;所述第二阶槽53由相邻接的一侧缘面531及一第二抵面532所形成。
[0055] 所述迫紧环60,为设于各所述环座组40及盖体50间的中空环体,在中央端缘面朝外延伸一凸缘61,该凸缘61外径可与所述凹槽51的外径相配合而使得所述凸缘61容纳于所述凹槽51内;所述凸缘61以一第一阶部62及一第二阶部63连 续凸设所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阶部6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阶部63的外径;所述第一阶部62的顶缘面设有可与所述第一抵面521相抵接的一第一阶面621;所述第二阶部63的顶缘面设有可与所述第二抵面532相抵接的一第二阶面631;所述迫紧环60下方容设于所述挡缘413所环设的内径内部;所述迫紧环60中央部位设有一套设部64,供所述前叉管设置其中;一顶抵锥部65,设于所述迫紧环60下方,可与所述抵顶部412相贴接;所述迫紧环60中央所述套设部64有效抵接于所述前叉管20外径缘上,各所述盖体50、迫紧环60以及内环41可作同步旋动。 [0056] 利用所述凸缘的设计,有效使所述迫紧环的内径缘高度增加,以加大与前叉管外径抵贴的面积,可强化与前叉管迫紧及旋转力传导的效果,可使前叉管的旋转动作更为稳定顺畅,同时迫紧环较不易偏摆,可降低因旋摆所产生的精度差;另一方面,配合利用所述内环顶端延伸的所述挡缘可供所述迫紧件组立时直接定位,而具有校正效果,以达快速定位的功效,并提供快速组配及稳固结合的功效,因此整体结构可达便利实用性。 [0057] 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叙述如下:
[0058] 本实用新型在组设时,首先预先将所述环座组40组设,将各所述内、外环41、42叠设并于其两者间容设各所述钢珠43;然后将所述碗座30设于所述前管10的上方端缘内,并将所述环座组40以所述外环42的外径缘抵接于所述碗座40内而固定;将所述前叉管20穿设各所述前管10及套设部64内;接着依序套设各所述迫紧环60及盖体50,此时所述迫紧环60下方容设于所述挡缘413内,并同时使所述顶抵锥部65贴抵于所述顶抵部412上,及所述凸缘61嵌设定位于所述凹槽51内后,开始进行迫紧下压作业,即由所述盖体50施一下压力,至各所述盖体50、迫紧环60、以及内环41等构件可定位于所述前叉管20上,并可同步作旋转动作,即组设完成。
[0059] 本实用新型在作相对旋转运动,即为骑乘自行车进行转弯动作时,各组件将分成两组且分别产生不同作动,其一组为定位于所述前管10上并与其同动,另一组则定位于所述前叉管20并与其同动;其中各所述碗座30及外环42可与所述前管10作同步旋动,各所述盖体50、迫紧环60、以及内环41可与所述前叉管20作同步旋动;各所述两组构件共同利用各所述钢珠43作滚动接触的媒介,而使各所述前叉管20及前管10两者可产生相对的旋转运动,故于骑乘转弯时,所述前管10可维持不动,而旋转把手及其下方的所述前叉管20,即可达到顺畅地 转弯。
[0060]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迫紧环60,利用所述凸缘61与所述凹槽51两者相互嵌设卡制,此一结构设计,可达到下列四个功效:
[0061] 一、在组设所述盖体50在所述迫紧环60上方时,可快速定位且两者对准精度佳,故构件间不易产生偏心、偏移的情形。
[0062] 二、基于前述各所述盖体50及迫紧环60两者组设后精度佳的状态,在进行下压所述盖体50予以迫紧定位的作业时,所述盖体50可较为均匀地施压于所述迫紧环60上,因此可减少所述迫紧环60产生偏摆造成下方所述环座组40承受的压力不均的情形,进而得以提升各所述前叉管20及前管10两者相对旋转的顺畅性。
[0063] 三、以各所述凸缘61及凹槽51的设计,可增加各所述迫紧环60及盖体50间的接触面积,于进行下压迫紧定位作业的力量传导性更佳,以达稳固结合的功效。 [0064] 四、所述迫紧环50中央凸设有所述凸缘61,以增加内径缘的高度,因此于抵贴所述前叉管20外径缘的接触面积增加,除了使各所述前叉管20及迫紧环60间旋动力的传导性更增进外,也可使所述迫紧环60定位的效果有效提升。
[0065]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迫紧环60下方与所述挡缘413的定位结构设计,可达到下列四个功效:
[0066] 一、本实用新型以所述内环41上,在所述抵顶部412顶端连续延伸出所述挡缘413,利用所述挡缘413所环设形成的内径槽可供所述迫紧件60于组设其中时,不会发生偏移中心线的现象,而具有校正效果。
[0067] 二、所述挡缘413更提供所述迫紧件60组立时,可达精确地且快速地组设定位的功效。
[0068] 三、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挡缘413可增加各所述内环41与迫紧件20两者间的紧抵受力面积,进而增进两者的均匀受力,不致产生受力不均情况,提升组立的稳固性,故整体具便利实用性。
[0069] 请参照图6-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中所述凹槽51进一步设有一勾设槽54,由所述第二阶槽53朝径向连续凹设较大内径的凹槽;所述凸缘61设有一勾设缘66,由所述第二阶部63朝径向连续延伸较大外径的凸缘,可与所述勾设槽54相嵌设。 [0070] 此一实施态样,主要在各所述凸缘61及凹槽51上再分别进一步添设有各所 述勾设缘66及勾设槽54;此一结构设计,使各所述盖体50及迫紧环60两构件的结合更为紧密且稳固,也更能降低于组设后两者的偏移程度,而使组配精度表现更佳,下压力承受性较均匀,并使下方所述环座组40的顺畅性更为提升;另一方面,各所述勾设缘66及勾设槽54的结构设计,增加各所述盖体50及迫紧环60两构件间的接触面积,则同样可使传导性增进,且使迫紧定位的效果更有效提高。
[0071] 请参照图8和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其进一步去除所述碗座30的使用,以适用于金属材质所述前管10结构,其中所述前管10端缘部位凹设有容槽,并于容槽底面设有一前管锥部11。
[0072] 组设时,将所述环座组40直接组设于所述前管10的两端缘容槽内,此时所述外环锥部421抵贴于所述前管锥部11,并使所述外环42的外径缘抵接于所述前管40内而固定;将所述前叉管20穿设各所述前管10及套设部64内;接着依序套设各所述迫紧环60及盖体50,此时所述迫紧环60下方容设于所述挡缘413内,并同时使所述顶抵锥部65贴抵于所述顶抵部412上,及所述凸缘61嵌设定位于所述凹槽51内后,开始进行迫紧下压作业,即由所述盖体50施一下压力,至各所述盖体50、迫紧环60以及内环41等构件可定位于所述前叉管20上,并可同步作旋转动作,即组设完成。
[0073] 此一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同样通过所述挡缘413以及各所述凹槽51及凸缘61的设计,以提供精确组立及快速定位的功效,以及受力均匀等完全相同的效果。 [0074]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提供一具可达到均力承受效果的迫紧结构,主要利用于各所述盖体及迫紧环上分别设有可相嵌设的各所述凸缘及凹槽的结构设计,在组设时可精准地且快速地定位,组设后两者间不易产生偏移情形,因此在进行下压迫紧作业时,所述迫紧环可均匀地向所述轴承件施压,而使所述轴承件也不易偏摆可维持其精准度以提升旋转顺畅性,同时所述凸缘及凹槽增加各所述盖体与迫紧环间、以及各所述迫紧环与前叉管间的接触面积而具较佳的传导性;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一种可快速定位的培林结构,在所述内环的顶端延伸出所述挡缘,可供所述迫紧环于组立时可嵌设后定位其中,而具有校正效果,同时能增进定位的精度减少偏心情形,且可增加所述内环的紧抵受力面积,除使受力均匀外,也可供所述迫紧件稳固定位,而获致一稳固结合及组装便利性高的车头碗结构,使整体确具产 业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且其构成结构又未曾见于诸书刊或公开使用,诚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恳请钧局明鉴,早日准予专利,至为感祷。
[0075] 需陈明者,以上所述乃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若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說明书及图式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车头碗组用衬套及使用该衬套的车头碗组 2020-05-14 905
自行车车头碗组 2020-05-11 240
自行车车头碗组 2020-05-11 759
改良结构的车头碗组 2020-05-24 458
改良结构的车头碗组 2020-05-24 405
车头碗组 2020-05-12 425
车头碗上钢珠盖 2020-05-19 956
车头碗外衬套定位结构 2020-05-20 647
一种一体式车头碗组 2020-05-22 909
一种车头碗组 2020-05-18 30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