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身体成分 / 车顶 / 车顶结构

车顶结构

阅读:535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车顶结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 车顶 结构,包括左右一对的车顶 纵梁 ; 覆盖 上述两车顶纵梁之间部位的透明车顶板;沿着该透明车顶板的下表面滑动自由地予以设置的遮阳板;滑动可能地 支撑 该遮阳板的侧端部的遮阳板保持部件;上述纵梁外侧板和纵梁内侧板,分别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相互接合的车顶侧凸缘,该车顶侧凸缘、上述透明车顶板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设置于在俯视方向上相互重叠的 位置 。上述透明车顶板的左右两侧边部固定在上述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的上表面,同时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与上述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相比,在车辆外侧固定于纵梁内侧板的壁面。采用本发明,能有效地扩大车顶在车宽方向上的透光区域,以获得优异的开放感。,下面是车顶结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具有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纵梁外侧板和纵梁内侧板的左右一 对车顶纵梁;
覆盖位于上述两车顶纵梁之间的部位的透明车顶板;
设置在上述透明车顶板下方的遮阳板;
滑动可能地支撑上述遮阳板的遮阳板保持部件;
上述车顶纵梁的纵梁外侧板和纵梁内侧板,分别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相互接 合的车顶侧凸缘,
上述车顶侧凸缘、上述透明车顶板的侧边部和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设置于在俯视方 向上相互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明车顶板的左右两侧边部固定在上述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的上表面,
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与上述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相比,在车辆外侧固定于纵梁 内侧板的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上述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的基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纵梁外侧板上的车顶侧 凸缘的基端部相比,设置在向车身外侧偏移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设置有固定在车顶纵梁的内侧板上的固定部和从该固定部向车 身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突出部,设置有滑动自如地支撑上述遮阳板的侧端部的支撑槽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设置有与上述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抵接的凸缘抵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的支撑槽部的上壁面部,与上述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 的下表面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明车顶板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固定在上述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纵梁外侧板和纵梁内侧板之间,设置有纵梁加强部件,
上述纵梁加强部件,设置有被上述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和上述纵梁内侧板的车顶 侧凸缘所夹持的车顶侧凸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上述透明车顶板和遮阳板保持部件固定在上述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的 固定螺栓,和与该固定螺栓紧固的螺母
上述固定螺栓和螺母的一方固定在上述透明车顶板上,
上述车顶侧凸缘和遮阳板保持部件,形成有上述固定螺栓的贯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固定在车顶的上表面的左右部位,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行李架,
上述行李架,设置有将该行李架固定在上述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的固定螺栓和与 该固定螺栓紧固的螺母的任意一方,
上述固定螺栓,贯穿上述透明车顶板的侧边部、上述车顶侧凸缘和上述遮阳板保持部 件,并与上述螺母紧固,将上述行李架、透明车顶板和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固定在上述车 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在通过固定螺栓将透明车顶板固定在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时,将纵梁外 侧板的车顶侧凸缘和透明车顶板的间隔限制在一定值的间隔限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透明车顶板,在与将透明车顶板固定在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的固定螺栓的设置部 相比位于车辆外侧的位置,通过粘接剂密封粘接在上述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设置有用于安装前柱装饰部件和车顶装饰部件的车顶侧端部的 安装部。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左右一对的车顶纵梁覆盖两车顶纵梁之间的部位的透明车 顶板;沿该透明车顶板的下表面滑动自如地予以设置的遮阳板;滑动可能地支撑该遮阳板 的遮阳板保持部件的车顶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的全景式车顶结构,如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1405744A1号) 所示,与设置在车室前部的前窗玻璃相连的玻璃车顶板,延伸至设置在车身侧部的中柱的 设置部位的附近,或如下述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104240号)所示,通 过设置由覆盖整个车身的车顶部的透明玻璃部件或透明塑料部件所构成的车顶板来扩大 车身的车顶部的透光区域。

如上述专利文献1、2所示,当车身的车顶部设置有透明车顶板的场合,可通过扩大车 顶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透光区域来有效地改善车室内部的开放感,但此时上述透明车顶 板难以稳定地支撑在车身上。此外,还需在上述透明车顶板的下方滑动自如地设置遮阳板, 以此在日照较强时遮挡来自车顶部的光线。

例如,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车辆的顶棚结构中,在沿着车身侧边部向前后方向延伸 的车顶纵梁的上表面上,粘接固定有具有中空腔室轮廓部的车架侧部的上部车架部件,上 述玻璃车顶板的侧边部固定在该上部车架部件上,同时设置有覆盖位于上述车架部件的内 侧端部和车顶纵梁的下端部之间的部位的下部车架部件。此外,以比上述车顶纵梁更向车 身内侧突出的状态予以设置的上车架部件的内侧端部设置有导槽,遮阳板(太阳板)沿着 该导槽滑动自如地予以支撑,根据需要可从后方的卷轴拉出遮阳板,由此覆盖上述透明车 顶板的下表面以遮挡日射光。

但在具有上述内侧端部比车顶纵梁更向车身内部侧突出的上部车架部件,和覆盖位于 该上车架部件的内侧端部和车顶纵梁的下端部之间的部位的下部车架部件的车架侧部固 定有玻璃车顶板的侧边部时,因上述车架侧部位于上述玻璃车顶板的左右侧边部和车的 开口部之间,所以车顶部车宽方向的透光区域会变窄,由此会损害车室内部的开放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扩大车顶在车宽方向的透 光区域,以获得优异的开放感的车顶结构。

本发明的车顶结构,包括具有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纵梁外侧板 和纵梁内侧板的左右一对车顶纵梁;覆盖位于上述两车顶纵梁之间的部位的透明车顶板; 设置在该透明车顶板下方的遮阳板;滑动可能地支撑上述遮阳板的遮阳板保持部件;上述 车顶纵梁的纵梁外侧板和纵梁内侧板,分别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相互接合的车顶 侧凸缘,该车顶侧凸缘、上述透明车顶板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设置于在俯视方向 上相互重叠的位置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由于纵梁外侧板和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透明车顶板的侧边 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在俯视方向上相互重叠,由此可以防止因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比车 顶侧凸缘更位于车身内侧而使上方的视野变窄,从而可扩大车顶在车宽方向上的透光区 域,有效地改善车室内的开放感。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上述透明车顶板的左右两侧边部可固定在上述纵梁外侧板的车顶 侧凸缘的上表面,同时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与上述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相比,可在 车辆外侧固定于纵梁内侧板的壁面。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可通过防止遮阳板保持部件的内侧端部处于与车顶侧凸缘相比向 车身内侧突出较大的状态,由此可充分扩大车顶在车宽方向上的透光区域,从而可更有效 地改善车室内的开放感。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设置于上述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的基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纵 梁外侧板上的车顶侧凸缘的基端部相比,可设置在向车身外侧偏移的位置。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无需改变露出在车身外部的纵梁外侧板的形状,通过使固定上述 遮阳板保持部件的纵梁内侧板的壁面位于车身外侧,即可切实地防止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 的内部侧端部处于与车顶侧凸缘相比向车身内侧突出较大的状态,由此可以充分扩大车顶 在车宽方向上的透光区域,从而可更有效地改善车室内的开放感。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遮阳板保持部件可设置有固定在车顶纵梁的内侧板上的固定部和 从该固定部向车身内侧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可设置有滑动自如地支撑上述遮阳板的侧 端部的支撑槽部。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遮阳板保持部件的突出部处于与车顶侧凸缘相比 向车身内侧突出较大的状态,同时可以有效地确保固定在车顶纵梁的纵梁内侧板上的遮阳 板保持部件的支撑刚性,而且可以通过设置于上述突出部的支撑槽部稳定地支撑遮阳板的 侧端部。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遮阳板保持部件可设置有与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抵接的凸缘 抵接部。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由于遮阳板保持部件设置有与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抵接的凸 缘抵接部,可通过与凸缘抵接部抵接的上述车顶侧凸缘,以及固定上述固定部的纵梁内侧 板的壁面,来支撑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由此可以充分确保该遮阳板保持部件的支撑刚性, 同时在上述支撑槽部稳定地支撑遮阳板。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设置于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的支撑槽部的上壁面部,与上述纵梁 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的下表面相抵接。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通过设置于遮阳板保持部件的支撑槽部的上壁面与纵梁内侧板的 车顶侧凸缘的下表面抵接,可使上壁面作为凸缘抵接部予以利用,由此与在另外设置凸缘 抵接部的结构相比,可以防止遮阳板保持部件趋于大型化,同时可以通过遮阳板保持部件 所设置的固定部,以及遮阳板保持部件的突出部所设置的凸缘抵接部来稳定支撑遮阳板保 持部件。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透明车顶板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可固定在车顶纵梁的车 顶侧凸缘上。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在由纵梁外侧板和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重叠形成的高刚性部 位,固定有透明车顶板和遮阳板保持部件,由此可通过较少的部件数,将具有规定重量的 透明车顶板以及在遮阳板滑动移位时作用有规定负荷的遮阳板保持部件,稳定地支撑在车 顶纵梁上,同时通过将上述透明车顶板和遮阳板以夹着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的状态相邻 设置,由此无需增大车高即可充分确保车室内的高度。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纵梁外侧板和纵梁内侧板之间可设置有纵梁加强部件,该纵梁加 强部件可设置有被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和纵梁内侧板的车顶侧凸缘所夹持的车顶侧 凸缘。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通过上述纵梁加强部件的加强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透明车顶板和 遮阳板保持部件的支撑刚性,同时通过有效抑制车顶纵梁和车顶部整体的变形,可以有效 防止因车顶部发生严重变形引起玻璃材料的透明车顶板发生破损,从而稳定地将该透明车 顶板保持在车身上。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还可包括将透明车顶板和遮阳板保持部件固定在车顶纵梁的车顶 侧凸缘上的固定螺栓,以及与该固定螺栓紧固的螺母,上述固定螺栓和螺母的一方可固定 在透明车顶板上,同时上述车顶侧凸缘和遮阳板保持部件可形成有上述固定螺栓的贯穿 孔。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可将透明车顶板和遮阳板保持部件以由固定螺栓正确定位的状态 固定在车顶侧凸缘上,同时与另外设置用于在车顶纵梁上固定透明车顶板和遮阳板保持部 件的固定部件的结构相比,可防止固定部件向车室内侧突出而破坏外观,或缩小乘客的上 方视野。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还可包括固定在车顶的上表面的左右部位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的行李架,该行李架可设置有将其固定在上述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的固定螺栓和与该 固定螺栓紧固的螺母的任意一方,上述固定螺栓,贯穿上述透明车顶板的侧边部、上述车 顶侧凸缘和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并与上述螺母紧固,由此将行李架、透明车顶板和上述 遮阳板保持部件固定在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由于可通过由固定螺栓和与该固定螺栓相螺合的螺母构成的固定 部件,将上述透明车顶板和行李架固定在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故与透明车顶板和行 李架分别安装在车顶纵梁上的结构相比,可以简化安装部的结构,以容易地进行透明车顶 板和行李架的安装作业,同时上述行李架、透明车顶板和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在俯视 方向上相互重叠,由此可以充分确保车顶在车宽方向上的透光区域,改善车室内的开放感。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还可包括在通过固定螺栓将透明车顶板固定在车顶纵梁的车顶侧 凸缘上时,将纵梁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和透明车顶板的间隔限制在一定值的间隔限制部。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由于在通过固定螺栓固定透明车顶板时,可使透明车顶板与纵梁 外侧板的车顶侧凸缘分开,并相隔对应于上述间隔限制部的高度尺寸的距离,故可将该透 明车顶板和车顶纵梁的上端部设定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上以改善外观。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透明车顶板,在与将透明车顶板固定在车顶纵梁的车顶侧凸缘上 的固定螺栓的设置部相比位于车辆外侧的位置,通过粘接剂密封粘接在上述纵梁外侧板的 车顶侧凸缘上。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可通过上述固定螺栓和粘接剂稳定地固定透明车顶板,同时透明 车顶板的外侧端部和上述车顶侧凸缘之间通过上述粘接剂进行密封,从而可以简单有效地 防止雨等进入固定螺栓的设置部,且通过上述固定螺栓的紧固透明车顶板可以定位于 车顶纵梁的状态予以稳定保持,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透明车顶板在粘接剂干前发生移动而 使粘接力下降。

在上述车顶结构中,遮阳板保持部件可设置有安装前柱装饰部件和车顶装饰部件的车 顶侧端部的安装部。

采用上述车顶结构,可利用遮阳板保持部件以更加简单紧凑的结构稳定地支撑车顶装 饰材等,且使车顶装饰材靠近遮阳板,可以充分确保车室内的高度,同时可以改善车室内 部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1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方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方向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方向剖视图。

图5是图1的V-V线方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使遮阳板前进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2实施例的剖视图,与图2相当。

图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3实施例的剖视图,与图2相当。

图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4实施例的剖视图,与图2相当。

图1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5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6实施例的剖视图,与图2相当。

图1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7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7实施例剖视图,与图3相当。

图1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7实施例剖视图,与图2相当。

图15是表示行李架的安装部结构的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3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1实施例。该车顶结构包括,沿车顶的左 右侧边部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纵梁1;在从前窗玻璃2的上端部至中柱3的 设置部的范围内,覆盖位于上述两车顶纵梁1之间的部位的透明玻璃材料或透明塑料材料 等的透明车顶板4;沿该透明车顶板4的下表面滑动自如地予以设置的由非透明塑料板材或 薄膜材料等构成的遮阳板5;滑动可能地支撑该遮阳板5的侧端部的遮阳板保持部件6。

上述车顶纵梁1,如图2所示,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纵梁外侧板 7和纵梁内侧板8;设置在该纵梁外侧板7和纵梁内侧板8之间,将上述闭合剖面结构划分为 外部和内部的纵梁加强部件9。

上述纵梁外侧板7,设置有沿车门10的上端面予以设置的门侧壁11;从该门侧壁11的 外侧端部向斜上方呈圆弧状延伸的圆弧壁12;从该圆弧壁12的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纵壁 13;从该纵壁13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车顶侧凸缘14;从上述门侧壁11的内侧端 部向车门10的开口部突出的门侧凸缘15。

此外,上述纵梁内侧板8,设置有与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相对且向车宽方向内 侧突出的车顶侧凸缘16;从该车顶侧凸缘1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纵壁17;从该 纵壁17的下端部向斜向外侧延伸的倾斜壁18;从该倾斜壁18的下端部向车门10的开口部突 出的门侧凸缘19。上述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凸缘16,其宽度尺寸设定为大于纵梁外侧板7 的车顶侧凸缘14的值,以使上述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凸缘16的基端部位于与纵梁外侧板7 的车顶侧凸缘14相比向车身外侧偏移指定距离A的位置。

上述纵梁加强部件9,具有与纵梁外侧板7的门侧壁11和圆弧壁12相隔规定间距且大致 平行地延伸的加强主体20;被上述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和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凸 缘16所夹持,且通过点焊形成一体的车顶侧凸缘21;被上述纵梁外侧板7的门侧凸缘15和 纵梁内侧板8的门侧凸缘19所夹持,且通过点焊形成一体的门侧凸缘22。

上述纵梁内侧壁8的纵壁17,形成有将遮阳板保持部件6固定在纵梁内侧板8上的固定 螺栓23的贯穿孔,同时与固定螺栓23螺合的螺母24,通过焊接等而预先固定在上述纵壁17 的内壁面上。此外,上述车顶纵梁1的门侧凸缘15、19、22,安装有与车门10的上端部内 侧相抵接,防止风雨等侵入的挡风雨条(weather strip)25。

此外,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通过固定螺栓23固定在纵梁内侧板8的纵壁17上的固定 部26,以及从该固定部26的上端向车身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7,由剖面大致呈“L”状的 制按压成形材料等构成。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的突出部27,包括作为用于安装沿着车顶 纵梁1的内壁面设置的未图示的前柱装饰部件或者车顶装饰部件28的上端部(车顶侧端部) 的安装部29的平板,和位于安装部29的上方滑动自如地支撑遮阳板5的外侧端部且剖面 呈“コ”状的支撑槽部30。

上述支撑槽部30的上方,设置有将安装保持部件6安装于纵梁内侧板8的纵壁17时,与 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凸缘16抵接的抵接部31。此外,上述车顶装饰材28的上端部所设置 的安装托架32和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的安装部29,通过树脂夹持部件33被夹成一体,由 此将车顶装饰材28的上端部安装在上述安装部29上。

上述透明车顶板4,其左右侧边部固定粘接在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的上表面 上。即,在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下表面涂敷粘接剂34,同时在粘接剂34的内侧固定有限 制粘接剂34的流动的海绵材料等构成的流动限制部件35,在此状态下使透明车顶板4的外 侧端部和纵梁外侧板7的纵壁13之间相隔规定的间距B,从而将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设置 到上述车顶侧凸缘14上。采用上述结构,可通过上述流动限制部件35限制上述粘接材34 向车身内侧流动,同时通过粘接剂34可将透明车顶板4的外侧边部固定在纵梁外侧板7的车 顶侧凸缘14的上表面。

此外,如图4所示,在设置于车室上方前端部的前端加强件(front header)36的上表 面,上述前窗玻璃2的上端部和透明车顶板4的前端部通过粘接剂37、38予以固定,由此前 窗玻璃2的上端部与透明车顶板4的前端部处于连续接合的状态。图4中,符号为39的部件 是对透明车顶板4的前端部和前窗玻璃2的上端部之间的部位进行密封的挡风雨条,符号为 40、41的部件是由海绵材料等构成的限制上述粘接剂37、38流动的流动限制部件,符号为 42的部件是支撑遮阳板的前端部的遮阳板保持部件,符号为43的部件是覆盖前端加强件36 的下表面的前端加强件装饰部件。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42,具有支撑遮阳板5的支撑槽部 44和安装前端加强件装饰部件43的安装部45,该安装部45和前端加强件装饰部件43的上 端部,通过树脂夹持部件46被夹成一体。

另一方面,上述透明车顶板4的后端部,如图5所示,通过粘接剂48固定于由板等构 成的覆盖车室后部上方的后部车顶板47的前部上表面。图5中,符号为49的部件是由海绵 材料等构成的限制上述粘接剂48流动的流动限制部件,符号为50的部件是覆盖上述后部车 顶板47的下表面的顶部密封部件。位于该顶部密封部件50和后部车顶板47之间的部位的车 身后方一侧,设置有通过使遮阳板5沿着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的支撑槽部滑动移位,而令 该遮阳板5在位于车辆前方的使用位置和位于车辆后方的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的遮阳板驱动 部51。

遮阳板驱动部51,如图1和图6所示,具有从遮阳板5的后端部向车身后方延伸,同时 顶端部沿着后部车顶板47的后端部下表面向车身的另一侧边部延伸的左右一对驱动缆52、 与该驱动缆52的周面上所形成的阳螺纹啮合的小齿轮(pinion gear)53、对该小齿轮 53进行转动驱动的驱动电动机54。而且,通过未图示的引导部件引导上述两驱动缆52,同 时使电动机54运转,由此驱动小齿轮53,使其向着上述两驱动缆52的顶端部向图1箭头所 示的方向,即车身的另一侧边部移动的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如图3的实线和图5所示,使遮 阳板5向设置于后部车顶板47下方的收纳位置后退。另外,通过驱动小齿轮53,使其向着 上述两驱动缆52的顶端部向图6箭头所示的方向,即车身的中央部位移动的方向转动转动, 从而如图3的虚拟线和图6所示,使遮阳板5向覆盖透明车顶板4下表面的使用位置前进。

由于上述实施例,包括左右一对车顶纵梁1、覆盖位于两车顶纵梁1之间的部位的透明 车顶板4、沿该透明车顶板4的下表面滑动自如地予以设置的遮阳板5、滑动可能地支撑该 遮阳板5的侧端部的遮阳板保持部件6,通过构成上述车顶纵梁1的纵梁外侧板7和纵梁内侧 板8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同时该纵梁外侧板7和纵梁内侧板8分别设 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相互接合的车顶侧凸缘14、16以及向车门的开口部突出的门侧 凸缘15、19,上述透明车顶板4的左右两侧边部固定在上述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 的上表面,并且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与上述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相比,在车辆 外侧固定于纵梁内侧板8的壁面,所以能有效地扩大车室车顶部的透光区域、获得优异的 开放感。

即,如图2所示,透明车顶板4的左右两侧边部,通过粘接等固定在沿车顶部左右两侧 边部设置的车顶纵梁1的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的上表面,保持遮阳板5的遮阳板保 持部件6,与上述车顶侧凸缘14相比,在车辆外侧固定于纵梁内侧板8的纵壁18,该遮阳板 保持部件6和上述纵梁外侧板7,在俯视方向上位于相互重叠的位置。由此,可以防止因上 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的存在而使乘客的上方视野被遮,例如可使就座于设置在车身右侧的 驾驶座的乘客,在车宽方向上的上方视野线C向车身外侧扩展,从而可有效地改善车室内 的开放感。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于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凸缘16的基端部,与设置 在上述纵梁外侧板7上的车顶侧凸缘14的基端部相比,设置在向车身外侧偏移的位置,所 以无需改变露出在车身外部的纵梁外侧板7的形状,通过使固定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的纵 梁内侧板8的纵壁17位于车身外侧,即可切实地防止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的内侧端部处于 与车顶侧凸缘14相比向车身内侧突出较大的状态,由此可以充分地扩大车顶在车宽方向上 的透光区域,从而可更有效地改善车室内的开放感。

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遮阳板保持部件6设置有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内侧板8上的固 定部26和从该固定部26向车身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7,且该突出部27设置有滑动自如地支撑 遮阳板5的侧端部的支撑槽部30,所以能有效地防止上述突出部27处于与车顶侧凸缘14相 比向车身内侧突出较大的状态,同时可以将上述固定部26牢固地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纵梁 内侧板8上,而且可以通过设置于上述突出部27的支撑槽部30稳定地支撑遮阳板5的侧端 部。

此外,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遮阳板保持部件6设置有与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凸缘16抵 接的凸缘抵接部31,由此可通过与该凸缘抵接部31相抵接的上述车顶侧凸缘16以及固定上 述固定部26的纵梁内侧板的纵壁18来支撑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从而可以充分确保该遮 阳板保持部件6的支撑刚性,同时在上述支撑槽部30可更加稳定地支撑遮阳板5。

特别是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于遮阳板保持部件6的支撑槽部30的上壁面,与纵梁内 侧板8的车顶侧凸缘16的下表面相抵接,由此可利用该上壁面部作为凸缘抵接部31,从而 与另外设置凸缘抵接部的结构相比,可以防止遮阳板保持部件6趋于大型化,同时可以通 过设置于遮阳板保持部件6下部的固定部26和设置于遮阳板保持部件6上部的上述凸缘抵 接部31来稳定地支撑遮阳板保持部件6。

而且,如上述实施例所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设置有安装前柱装饰部件和车顶装饰部 件28的车顶侧端部的安装部29,由此可利用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以更加简单紧凑的结构 稳定地支撑车顶装饰材28等。而且,通过将该车顶装饰部件28等靠近遮阳板5,可以充分 确保车室内的高度,同时可以改善车室内部的视觉效果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前窗玻璃2和透明车顶板4分别予以形成, 同时在前端加强件36的设置部使前窗玻璃2和透明车顶板4连续相接。但本发明亦可应用 于,覆盖车室前侧的前窗玻璃2和覆盖车室上部的透明车顶板4一体形成,且省略上述前端 加强件36的车辆。

图7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顶结构的第2实施例。在该第2实施例中,上述车顶纵梁1的 车顶侧凸缘14、16、21,形成将透明车顶板4固定在车顶纵梁1上的固定螺栓23a的贯穿孔, 同时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在其与固定螺栓23a的设置部相比位于车辆外侧的位置 设置有密封粘接透明车顶板4的粘接剂34的涂敷面。

此外,支撑上述遮阳板5的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6a,具有固定在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 凸缘16的下表面的固定部26a和从该固定部26a向车身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7a,并由铝制按 压成形材料等构成。上述固定部26a,形成有固定螺栓23a的贯穿孔。上述遮阳板保持部件 6a的突出部27a,设置有滑动自如地支撑遮阳板5的外侧端部且剖面呈“コ”状的支撑槽部 30a,和在其下方沿着车顶纵梁1的内壁面予以设置,且作为用于安装车顶装饰部件28a或 未图示的前柱装饰部件的上端部(车顶侧端部)的安装部29a的水平板。上述车顶装饰部 件28a的上端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安装部29a,通过树脂夹持部件3a成被夹成一体, 由此将车顶装饰部件28a的上端部安装在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安装部29a上。

上述透明车顶板4,其左右侧边部通过粘接剂34粘接在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 的上表面,同时通过固定螺栓23a紧固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上,从而使 该车顶侧凸缘14、16、21、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在俯视方向上处 于相互重叠的位置,同时通过上述固定螺栓23a等将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 件6a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上。

具体而言,固定螺栓23a的头部通过粘接等方法预先固定在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下表 面上,同时在其外侧部涂敷粘接剂34,在此状态下使透明车顶板4的外侧端部和纵梁外侧 板7的纵壁13之间相隔规定的间距B,从而将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设置到上述车顶侧凸缘 14上。而且,上述固定螺栓23a的螺轴,贯穿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和遮 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26a上所形成的贯穿孔中,同时上述固定螺栓23a的螺轴与螺母 24a螺合,由此通过上述螺母24a和固定螺栓23a的头部,将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 16、21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26a夹持成一体,同时通过上述固定螺栓23a和粘接 剂34将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固定在车顶侧凸缘14的上表面。

如上所述,纵梁外侧板7和纵梁内侧板8,分别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相互接合 的车顶侧凸缘14、16,且该车顶侧凸缘14、16、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 6a,在俯视方向上处于相互重叠的位置,同时上述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 件6a,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上,由此可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支撑透明车 顶板4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

即,由于在由上述纵梁外侧板7和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凸缘14、16重叠形成的高刚性 部位,固定有上述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由此可通过较少的部件数,将具有 规定重量的透明车顶板4以及在遮阳板5滑动移位时作用有规定负荷的遮阳板保持部件6a, 稳定地支撑在车顶纵梁1上。而且,通过将上述上述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5以夹着车顶纵 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的状态相邻设置,由此无需增大车高即可充分确保车室内高度。 而且,由于上述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 6a,在俯视方向上处于相互重叠的位置,由此可以防止因该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存在而使 乘客的上方视野被遮,从而可有效地改善车室内的开放感。

特别是,如上述实施例所示,纵梁外侧板7和纵梁内侧板8之间设置有纵梁加强部件9, 同时该纵梁加强部件9设置有被上述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和纵梁内侧板8的车顶侧 凸缘16所夹持的车顶侧凸缘21,由此可以有效地改善上述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保持部件 6a的支撑刚性,同时可有效地抑制车顶纵梁1和车顶部整体的变形。从而,可以有效防止 因车顶部发生严重变形引起玻璃材料的透明车顶板4发生破损,并将该透明车顶板4稳定地 保持在车身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将固定螺栓23a的头部固定在透明车顶板4的下表面上, 同时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26a上形成上述 固定螺栓23a的贯穿孔,且贯穿该贯穿孔的固定螺栓23a的螺轴与螺母24a螺合,从而透明 车顶板4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可固定在上述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 16、21上,由此可将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以由上述固定螺栓23a正确定位的 状态固定在上述车顶侧凸缘14、16、21上。而且,与另外设置用于在上述车顶纵梁1上固 定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件的结构相比,可防止固定部件向车室内侧 突出而破坏外观,或缩小乘客的上方视野。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在其与固定螺栓23a的设置部 相比位于车辆外侧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粘接透明车顶板4的粘接剂34的涂敷面,由此可通 过上述固定螺栓23a和粘接剂34来稳定地固定透明车顶板4,同时透明车顶板4的外侧端部 和上述车顶侧凸缘14之间通过上述粘接剂34进行密封,从而可简单有效地防止风雨等进入 固定螺栓23a的设置部。且通过上述固定螺栓23a的紧固力,透明车顶板4可以定位于车顶 纵梁1的状态予以稳定保持,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透明车顶板4在粘接剂34干前发生移动而 使粘接力下降。

另外,除了将固定螺栓23a的头部固定于透明车顶板4下表面的上述第2实施例外,亦 可采用如图8所示的第3实施例,通过在透明车顶板4的下表面侧边部预先固定与固定螺栓 23b螺合的螺母24b,并使固定螺栓23b的螺轴,从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和 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26a上所形成的贯穿孔下方予以贯穿,而与上述螺母24b螺合, 从而将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26a,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 侧凸缘14、16、21上。

此外,亦可如图9所示的第4实施例,在将透明车顶板4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纵梁侧凸缘 14、16、21上的上述固定螺栓23c和螺母24c所构成的固定部件上,设置由圆筒状轴环55 构成的间隔限制部,通过将此轴环55外嵌在上述固定螺栓23c的螺轴上,而将车顶纵梁1的 车顶侧凸缘14、16、21和透明车顶板4的间隔限制在一定值。采用这样的结构时,由于可 使透明车顶板4与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分开,并相隔对应于上述轴环55所构成的间 隔限制部的高度尺寸的距离,故可将该透明车顶板4和车顶纵梁1的上端部设定在大致相同 的高度上以改善外观。

另外,亦可如图10所示的第5实施例,可在固定螺栓23d的螺轴上设置作为间隔限制部 的隆起部56,在该隆起部56的下端面与上述车顶侧凸缘14的上表面相抵接的状态下,使向 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的下方突出的固定螺栓23d的螺轴与螺母24d螺合,从 而将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和透明车顶板4的间隔限制在一定值。

此外,亦可如图11所示的第6实施例,可在车顶纵梁1上设置与上述车顶侧凸缘14、16、 21相比更向车身内侧延伸的延伸部件57,同时在上述延伸部件57上设置密封粘接透明车顶 板4的安装部60。即,通过在上述延伸部件57上设置,通过固定螺栓23d等构成的固定部件 固定在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的上表面的固定部58、从该固定部58的内侧端部向上 方立起的立起部59、从该立起部59的上端部向车身内部侧突起的安装部60,并且在透明车 顶板4的下表面和上述安装部6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粘接剂62,从而将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 密封粘接在延伸部件57的安装部60上。图11中,符号为63的部件是由海绵材料等构成的限 制粘接剂62流动的流动限制部件。

如上所述,在车顶纵梁1上设置与车顶侧凸缘14、16、21相比更向车身内侧延伸的延 伸部件57,同时在上述延伸部件57上设置密封粘接透明车顶板4的安装部60,此时可以充 分确保该安装部60的尺寸,由此透明车顶板4和延伸部件57,可以通过上述粘接剂62,以 密封状态予以稳定地固定。而且,上述延伸部件57的安装部60,与固定部58相比更位于上 方,且构成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同时透明车顶板4可通过粘接剂62固定在该隆起部(安 装部60),由此可以将上述透明车顶板4和车顶纵梁1的上端部设定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从 而能容易地改善外观。

此外,亦可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第7实施例,在包括固定于车顶的上表面的左右部位 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行李架71的车辆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通过将上述行李架71 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上的固定螺栓72,将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保 持部件6a与上述行李架71一起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上。

上述行李架71,具有埋设了钢管材或铝管材等构成的心材71a的行李架主体73,以及 作为相对于车身的安装部的第1~第3脚部74~76,其中设置于上述行李架71前端部的第1 脚部74,如图14所示,设置有前后一对的固定螺栓72,该固定螺栓72的头部嵌入第1脚部 74的下端部,由此固定螺栓72的螺轴可向下方突出。此外,透明车顶板4的侧边部,形成 有上述固定螺杆72的螺轴和外嵌于该螺轴的隔环77的上方部80可以嵌入的贯穿孔78。

上述隔环77,形成有外嵌于固定螺杆72螺轴的通孔,且分为直径较大的下方部79和直 径较小的上方部80。而且,通过上述固定螺栓72,将行李架71和透明车顶板4固定在车顶 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上时,上述隔环77可构成将该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 16、21和透明车顶板4的间隔限制在一定值的间隔限制部。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使上述固定螺栓72的螺轴,贯穿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 16、21、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26a上所形成的贯穿孔,由此使固定 螺栓72的螺轴与螺母81螺合,通过该螺母81和上述行李架71的第1脚部74,将透明车顶板 4、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的固定部26a夹持成一体,由 此对上述部件进行固定,此时隔环77的上方部80嵌入透明车顶板4的贯穿孔78,同时位于 隔环77的上方部80和下方部79之间的阶梯部与透明车顶板4的下表面抵接,从而将上述车 顶侧凸缘14、16、21和透明车顶板4的间隔限制在一定值。

如上所述,通过将上述行李架71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上的固定 螺栓72,将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与上述行李架71一起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 侧凸缘14、16、21上时,可以简单的结构将透明车顶板4和遮阳板保持部件6a稳定地保持 在上述车顶侧凸缘14、16、21上。而且,在避开上述行李架71的设置部来设置透明车顶板 4时,可以防止透明车顶板4的宽度尺寸过小,由此可以充分确保车顶部车宽方向的透光区 域,改善车室内的开放感。此外,由于通过上述固定螺栓72固定透明车顶板4时,由上述 隔环77构成的间隔限制部件将上述车顶侧凸缘14、16、21和透明车顶板4的间隔限制在一 定值,可以有效防止因玻璃材料的透明车顶板4受到过大的紧固力的作用而使透明车顶板4 发生破损。

此外,在上述第7实施例中,在将行李架71和透明车顶板4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 凸缘14、16、21上的上述固定螺栓72上,外嵌有隔环77等构成的间隔限制部,而将车顶 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16、21和透明车顶板4的间隔限制在一定值时,由于可使透明车顶 板4与纵梁外侧板7的车顶侧凸缘14分开,并相隔对应于上述隔环77等构成的间隔限制部的 高度尺寸的距离,故可将该透明车顶板4和车顶纵梁1的上端部设定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以改 善外观。

且如图14所示,透明车顶板4,在与将透明车顶板4固定在车顶纵梁1的车顶侧凸缘14、 16、21上的固定螺栓72的设置部相比位于车辆外侧的位置,通过粘接剂34予以密封粘接时, 可通过上述固定螺栓72和粘接剂34辆稳定地固定透明车顶板4,同时透明车顶板4的外侧端 部和上述车顶侧凸缘14、16、21之间通过上述粘接剂34进行密封,从而可以简单有效地防 止风雨等进入固定螺栓72的设置部,且通过上述固定螺栓72的紧固力,透明车顶板4可以 定位于车顶纵梁1的状态予以稳定保持,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透明车顶板4在粘接剂34干前 发生移动而使粘接力下降。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车顶行李架 2020-05-13 875
车顶条 2020-05-11 209
车顶架 2020-05-11 806
车顶系统 2020-05-12 64
车顶模块 2020-05-12 792
车顶组件 2020-05-12 852
机动车车顶用网状挡风条 2020-05-11 953
车顶部件 2020-05-11 632
车顶装置 2020-05-12 776
车顶结构 2020-05-12 53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