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杂项车辆类型 / 自卸车 / 混凝土泵车 / 混凝土分配管、混凝土布料系统及混凝土输送设备

混凝土分配管、混凝土布料系统及混凝土输送设备

阅读:45发布:2021-06-04

专利汇可以提供混凝土分配管、混凝土布料系统及混凝土输送设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混凝土 分配管,其中,该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体,该分配管本体上具有至少三个相互连通的混凝土通流 接口 ,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装凸缘(18)。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和混凝土输送设备。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由于具有多于两个混凝土通流接口的结构特征,并且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均形成有用于混凝土管道连接的安装凸缘,因此能够方便地与混凝土输送管道以及布料软管进行连接,从而相对有效地对混凝土的输送进行分流与合流功能,能够容易地根据应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输送量与布料量相对匹配。,下面是混凝土分配管、混凝土布料系统及混凝土输送设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该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体,该分配管本体上具有至少三个相互连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装凸缘(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为具有三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A,B,C)的三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体包括相互连结且彼此垂直的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所述第一管段(2)的一端连结在所述第二管段(3)的两端之间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2)与所述第二管段(3)具有相同的直径或不同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为具有四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A,B,C,D)的四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体包括连结为“十”字形的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第三管段(4)和第四管段(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和第四管段(5)具有相同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为具有三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A,B,C)的三通混凝土弯管,所述分配管本体包括相互连结的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其中所述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相对于所述第三管段(4)的轴线对称分布,并且该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各自与所述第三管段(4)连结成弧形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具有相同的直径;或者所述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管段(4)的直径。
8.混凝土分配管,其特征在于,该混凝土分配管包括软管本体,该软管本体上具有至少三个相互连通的混凝土通流口。
9.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布料臂架(13)、安装在该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以及布料软管(8),其特征在于,该混凝土布料系统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1),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和布料软管(8)的数量之和等于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的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数量,各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8)或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一个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连接于该混凝土输送管道(7),并且其余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8)。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为三通混凝土弯管,该三通混凝土弯管的一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通过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17)连接于所述混凝土输送通道(7)的末节混凝土输送管(15),另外两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各自经由一个混凝土弯管(16)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8)。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和一个所述布料软管(8),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连接于所述布料软管(8),并且其余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
13.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布料臂架(13)、安装在该布料臂架(13)上的至少一个混凝土输送管道(7)以及布料软管(8),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软管(8)为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该布料软管(8)的混凝土通流口的数量大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的数量,并且各个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分别连接于所述布料软管(8)的一个所述混凝土通流口。
14.混凝土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输送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混凝土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输送设备为混凝土车或混凝土布料机。

说明书全文

混凝土分配管、混凝土布料系统及混凝土输送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输送管道,具体地,涉及一种混凝土分配管。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以及混凝土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混凝土输送设备,例如混凝土车、混凝土布料机等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均包括安装在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混凝土输送管道的输出端连接有布料软管。
[0003] 典型地,就混凝土泵车而言,参加图4所示,其包括混凝土泵送装置(一般为混凝土泵6)和混凝土布料系统,其中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安装在布料臂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称为“布料杆”或“布料臂”等)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以及布料软管8,所述布料臂架一般包括依次铰接的多节臂节,该多节臂节能够折叠伸展,各节臂节上分别安装有混凝土输送管,混凝土输送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混凝土输送管道7,混凝土输送管之间一般通过管卡(即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相互连接,安装在相邻的臂节上的混凝土管一般通过两段混凝土弯管连接,由于相邻的臂节之间经常需要折叠伸展,因此两段混凝土弯管之间通过相应的管卡形成能够相对旋转的连接(有关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参见机械行业标准JB/T10704—2007),具体地,相邻的臂节之间的铰接枢转轴与上述两段混凝土弯管之间相对旋转的旋转轴线同轴,这样在相邻的臂节之间折叠或伸展时,该相邻臂节上的混凝土输送管也随同折叠或伸展,有关混凝土泵车等混凝土输送设备的折叠式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输送管的安装形式是公知的,下文不再赘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的输入端连接于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输出端连接有布料软管8,在泵车工作时混凝土泵6将混凝土泵送经过混凝土输送管道7达到布料软管8,操作工人手持布料软管8对指定的浇筑点进行浇筑,然后再由现场施工人员对混凝土进行振动、摊匀。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为了使得图面简洁仅示意性地显示了三节臂节,并且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显示为直接连接于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在实际的混凝土泵车上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通常是经由混凝土泵车的下车混凝土输送管道连接到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
[0004] 此外,就混凝土布料机而言,其主要部分为混凝土布料系统,一般本身并不包括混凝土泵送装置,即混凝土布料机主要接收泵送的混凝土而进行混凝土布料作业。
[0005] 目前,随着大方量泵送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在实际布料工作时,由于泵送方量很大,在混凝土被输送出布料软管8时,在施工点的操作人员由于工地狭窄,往往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混凝土的振动、夯实、摊匀,所以虽然混凝土泵送装置(例如混凝土泵车上的混凝土泵6)拥有着160~200方/小时的大方量泵送系统的能,但由于施工操作人员无法完成如此多的混凝土施工任务,因此都只将混凝土泵送装置的泵送方量调小,进而每小时能够完成的方量约为50~70方,混凝土输送设备(例如混凝土泵车)的工作效率较低。
[0006] 在上述混凝土输送设备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中,由于该混凝土布料系统是从一个混凝土输入端将混凝土输送到一个混凝土输出端,而构成混凝土输送管道7主要为混凝土输送管(包括直管与弯管)。
[0007] 参见图1至图3所示,目前混凝土输送管主要有如图所示的几种,其中图1所示为混凝土直管,其通流直径相同,为同径管,外观形状为直线型;图2所示为混凝土弯管,其通流直径不相同为变径管,外观形状为90度弯管;图3所示为混凝土弯管,其通流直径相同为同径管,外观形状为45度弯管。
[0008] 如图4所示的混凝土布料系统,混凝土输送管道7接收来自混凝土泵6泵送的混凝土,并将混凝土输送到布料软管8。具体地,在该现有技术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主要存在如下技术缺陷:第一,在混凝土输送管道7输送的的混凝土的输送量较大时,即向混凝土输送管道7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送装置具有较大的泵送方量能力时,由于工人的手动操作限制等原因,布料软管8的实际输出量使得工人根本来不及进行有效的布料,因此此时并不需要大方量的混凝土输出量;第二,在混凝土输送管道7输送的混凝土的输送量较小时,例如向混凝土输送管道7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送装置的泵送方量能力较小时,混凝土输送管道7向布料软管8输送的混凝土方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人操作布料软管8进行布料的需要。也就是说,混凝土输送管道7与布料软管8在混凝土输送量与混凝土布料量存在上述不匹配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9] 本实用新型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分配管,该混凝土分配管在应用于混凝土布料系统时能够实现混凝土输送的分流或合流,从而能够容易地根据应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输送量与布料量相对匹配。
[0010] 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该混凝土布料系统能够实现混凝土输送的分流或合流,从而能够容易地根据应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输送量与布料量相对匹配。
[0011]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输送设备,该混凝土输送设备能够实现混凝土输送的分流或合流,从而能够容易地根据应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输送量与布料量相对匹配。
[001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一种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该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体,该分配管本体上具有至少三个相互连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装凸缘。
[0013] 具体地,所述混凝土分配管为具有三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三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体包括相互连结且彼此垂直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连结在所述第二管段的两端之间的位置上。
[0014] 具体选择地,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径或不同的直径。
[0015] 作为另一种具体结构形式,所述混凝土分配管为具有四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四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体包括连结为“十”字形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
[0016]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径。
[0017] 作为又一种具体结构形式,所述混凝土分配管为具有三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三通混凝土弯管,所述分配管本体包括相互连结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其中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相对于所述第三管段的轴线对称分布,并且该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各自与所述第三管段连结成弧形管。
[0018]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径;或者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管段的直径。
[001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第二种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该混凝土分配管包括软管本体,该软管本体上具有至少三个相互连通的混凝土通流口。
[00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混凝土分配管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布料臂架、安装在该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以及布料软管,其中,该混凝土布料系统还包括上述第一种形式的任一技术方案的混凝土分配管,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和布料软管的数量之和等于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数量,各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或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
[0021] 作为一种优选形式,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一个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连接于该混凝土输送管道,并且其余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
[0022] 典型地,所述混凝土分配管为三通混凝土弯管,该三通混凝土弯管的一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通过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连接于所述混凝土输送通道的末节混凝土输送管,另外两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各自经由一个混凝土弯管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
[0023] 作为另一种优选形式,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和一个所述布料软管,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连接于所述布料软管,并且其余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
[0024] 本实用新型另外还提供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布料臂架、安装在该布料臂架上的至少一个混凝土输送管道以及布料软管,其中,所述布料软管为上述第二种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该布料软管的混凝土通流口的数量大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的数量,并且各个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分别连接于所述布料软管的一个所述混凝土通流口。
[0025]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输送设备,其中,所述混凝土输送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混凝土布料系统。
[0026] 具体地,所述混凝土输送设备为混凝土泵车或混凝土布料机。
[0027]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由于具有多于两个混凝土通流接口的结构特征,并且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均形成有用于混凝土管道连接的安装凸缘,因此能够方便地与混凝土输送管道以及布料软管进行连接,相对有效地对混凝土的输送进行分流与合流功能。尤其是,针对目前现有混凝土泵送装置通常具有大方量泵送性能的情形,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所形成的混凝土布料系统能够合理地分配布料软管的实际输出量,进而完全的发挥大方量泵送系统的工作能力,提升混凝土泵车等混凝土输送设备的利用率,其在混凝土泵送装置能大方量泵送时,使得布料软管由于振动摊匀不及时造成的堆料,积料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泵车等混凝土输送设备的输送效率。另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合流功能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从而即使混凝土泵送装置的泵送方量较小,也能够通过两路以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的合流而满足布料软管进行布料的需要。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在应用于混凝土布料系统时能够容易地实现混凝土输送的分流或合流,从而能够容易地根据应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输送量与布料量相对匹配。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输送设备采用具有上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因此其同样具有上述优点。
[0028]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
[0029] 下列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0030] 图1至图3分别是现有技术的混凝土管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是现有技术的混凝土布料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0032] 图5至图9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混凝土分配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混凝土布料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其中为了帮助理解而显示了混凝土泵送装置,并且为了使得图面简洁仅采用双点划线的形式显示了两节臂节。
[0034]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混凝土布料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仅显示了末节臂节处混凝土输送管布置结构。
[0035] 图12是图11所示的混凝土布料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 本实用新型附图标记说明:
[0037] 1混凝土分配管; 2第一管段;
[0038] 3第二管段; 4第三管段;
[0039] 5第四管段; 6混凝土泵;
[0040] 7混凝土输送管道; 8布料软管;
[0041] 9主液压缸; 10混凝土输送缸;
[0042] 11混凝土输送活塞; 12料斗;
[0043] 13布料臂架; 14末节臂节;
[0044] 15末节混凝土输送管; 16混凝土弯管;
[0045] 17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 18安装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7] 如上文所述,现有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中混凝土输送管道与布料软管在混凝土输送量与混凝土布料量存在严重的不匹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种不匹配的问题构成了混凝土布料系统技术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本领域技术人员长期以来无法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申请人经过研究发现,目前的混凝土输送管在结构形式主要有混凝土直管或混凝土弯管,管道直径有同径管和变径管。但是,上述混凝土输送管都只有两个通流接口(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即只能实现混凝土的等量输送,这是导致现有技术中混凝土输送量与混凝土布料量存在严重不匹配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混凝土布料领域的管道,使得该管道能够实现对混凝土流量的分流或合流控制功能,将可能有效地解决上述混凝土输送量与混凝土布料量存在严重不匹配问题,但是这在混凝土布料领域是前所未有的,需要设计出该种管道并需要同时解决该管道与现有管道的匹配、与布料系统相关部件的兼容等问题。经过大量的研究、试验以及试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如图6至图9所示的硬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和能够作为布料软管的软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未图示),以下进行详细介绍。
[0048] 在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前,需要预先说明的是,尽管混凝土布料系统中的混凝土管道均用于输送混凝土,但是为了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将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布料系统中的混凝土管道分为三部分,即安装于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混凝土分配管1以及布料软管8。其中,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主要用于接收从混凝土布料系统外部泵送的混凝土(例如混凝土泵车上混凝土泵6所泵送的混凝土、混凝土布料机接收外部混凝土泵送装置所泵送的混凝土等),该混凝土输送管道7主要由布料臂架13的各节臂节上的二通混凝土输送管依次连接而成,这与现有技术是类似的。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连接在混凝土输送管道7与布料软管8之间,也就是该混凝土分配管1与混凝土输送管道7中的末节混凝土输送管15(安装在布料臂架13的末节臂节14上)连接。另外,尽管图10中显示了布料臂架13具有两节臂节,相应的连接成混凝土输送管道7的混凝土输送管也存在多段,但是应当理解的而是布料臂架13可以具有两节以上的多节臂节或者可以仅具有一节臂节,这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9] 以下首先参照图5至图9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的具体实施方式。
[0050]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1包括分配管本体,该分配管本体上具有至少三个相互连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装凸缘18。
[0051] 需要说明的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的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相连接的混凝土管道可以根据应用需要确定,例如作为混凝土输送管的常规混凝土直管、混凝土弯管或者作为布料操作管的布料软管8等。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各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分别处在所述分配管本体上的相应的连接端上,各个所述连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连接凸缘18,这种连接凸缘18的优点在于,由于常规的混凝土输送管之间一般通过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17进行连接,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的各个连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装凸缘18的情形下,可以方便地通过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17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与常规的二通混凝土输送管(混凝土直管或混凝土弯管等)进行连接。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1的某一连接端直接连接布料软管8的情形下,这种安装凸缘18不但不会影响布料软管8的安装,而且能够使得连接更牢固,例如在将布料软管套装到混凝土分配管1的某一连接端后,通过卡箍将布料软管束紧在该连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由于安装凸缘18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防止卡箍从所述连接端的端部滑脱。
[0052] 在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分配管1的上述技术构思范围内,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可以具有多种具体的结构形式。
[0053] 例如,参见图5所示,图5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1为具有三个混凝土通流接口A,B,C的三通混凝土直管,具体地,该混凝土分配管1的分配管本体包括相互连结且彼此垂直的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所述第一管段2的一端连结在所述第二管段3的两端之间的位置上,并且第一管段2与第二管段3具有相同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该混凝土分配管1的三个混凝土通流接口A,B,C中的任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均可以选择作为混凝土进料口或出料口,这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选择。
[0054] 另外,参见图6所示,图6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为三通混凝土直管,其结构与图5所示的三通混凝土直管基本相同,但是图6所示的分配管本体的第一管段2的直径大于第二管段3的直径,这种结构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1的混凝土通流接口A的通流截面积大于混凝土通流接口B,C的通流截面积,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混凝土通流接口A接收较大方量的混凝土,并将混凝土通过混凝土通流接口B,C向外输送,这样可以基本确保混凝土通流接口B,C均具有相对充足的输出量。反之,也可以通过混凝土通流接口B,C分别接收独立输送的两路混凝土,并通过混凝土通流接口A向外输出混凝土。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1的应用情形并不局限于上述清洗,由于混凝土输送速度以及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并不必然需要满载输送,因此原则上该混凝土分配管1的三个混凝土通流接口A,B,C中的任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均可以选择作为混凝土进料口或出料口。此外,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管段3具有单一直径,即混凝土通流接口B、C的通流截面积相同,可选择地,混凝土通流接口B与混凝土通流接口C的通流截面积也可不相同,即第二管段3形成为变径管道,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之内。
[0055] 再如,参见图7所示,图7所示为具有四个混凝土通流接口A,B,C,D的四通混凝土直管,具体地,该混凝土分配管1的分配管本体包括连结为“十”字形的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第三管段4和第四管段5,并且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和第四管段5具有相同的直径,也就是说,四个混凝土通流接口A,B,C,D具有相同的通流截面积。另外,从图5至图7可以中可以看到,在图5至图7所示的三通或四通的混凝土直管的具体形式中,尽管各个管段与相应的管段之间主要呈现为垂直关系,但是在连结部分一般会设置有一段圆弧过渡部,这主要是增强混凝土分配过程中的流动顺畅性。
[0056] 又如,参见图8所示,图8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1为具有三个混凝土通流接口A,B,C的三通混凝土弯管,具体地,该混凝土分配管1的分配管本体包括相互连结的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其中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相对于第三管段4的轴线对称分布,并且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各自与第三管段4连结成弧形管。
[0057] 参见图9所示,图9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1与图8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的结构形式基本类似,但是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的直径与第三管段4的直径并不相同,第三管段4的直径大于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的直径,即混凝土通流接口A的通流截面积大于混凝土通流接口B,C的通流截面积。
[0058] 通过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属于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管道,其关键技术特征在于该种混凝土分配管具有至少三个混凝土通流接口,并且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装凸缘18。这种混凝土分配管的各个管段可以为同径管或是异径管,也可以为直管管段或弯管管段。在此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以上仅例举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构思范围内的混凝土分配管的一些典型的具体结构形式,但是此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限于篇幅不可能穷举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具有更多个混凝土通流接口的具体情形,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构思的启示下,其能够容易地想到具有不同数量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混凝土分配管,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9]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尽管没有图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该混凝土分配管包括软管本体,该软管本体上具有至少三个相互连通的混凝土通流口。这种软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使得下述混凝土布料系统中的布料软管8能够直接应用这种混凝土分配管实现分流或合流功能。
[0060]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混凝土分配管1可以应用到混凝土泵车、混凝土布料机等混凝土输送设备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上,以下首先描述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布料系统应用上述图5至图9所示硬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的的具体实施方式。
[0061] 参见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布料臂架13、安装在该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以及布料软管8,其中,该混凝土布料系统还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混凝土分配管1,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和布料软管8的数量之和等于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的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数量,各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8或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
[0062] 在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布料系统的上述技术构思范围内,需要理解的是,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的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与相应的布料软管8或混凝土输送管道7的连接既可以是直接的端对端连接,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一段过渡管道进行间接连接,无论采用直接连接的形式还是间接连接的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3] 另外,具体地,所述布料臂架13可以包括一节臂节或依次铰接为能够折叠的多节臂节,各个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多段混凝土输送管。
[0064] 尤其是,在上述混凝土布料系统的技术构思包含了实现混凝土分流或合流的多种情形,以下参照图10至图12例示性地描述一种分流情形。
[0065] 具体地,在上述布料系统中,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可以为一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连接于该混凝土输送管道7,并且其余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8。在此情形下,混凝土分配管1实现的是混凝土分流功能,一个混凝土输送管道7将混凝土输送到混凝土分配管1内,该混凝土分配管通过其余混凝土通流接口将混凝土分送到相应的布料软管8中进行布料。例如,在图10至图12所示的具体形式中,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为三通混凝土弯管,该三通混凝土弯管的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通过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17连接于所述混凝土输送通道7的末节混凝土输送管15,另外两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各自经由一个混凝土弯管16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8,其中相应的连接端可以通过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17连接于混凝土弯管16的一端,该混凝土弯管16的另一端通过卡箍之类的固件连接布料软管8。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10至图12仅显示了采用三通混凝土弯管的形式,但是根据实际布料的需要,同样可以采用三通混凝土直管、四通混凝土直管、四通混凝土弯管等具体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1实现混凝土的分流功能,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是可以比照采用,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6]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布料系统的技术构思并不限于上述实现分流功能的情形,根据应用需要,其同样可以实现合流功能。具体地,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可以为两个以上(布料臂架13上可以容易地安装多个并行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所述布料软管8为一个,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连接于一个所述布料软管,并且其余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道7。在此情形下,混凝土分配管1实现的是混凝土合流功能,两个以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将混凝土输送到混凝土分配管1内,该混凝土分配管通过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将混凝土分送到布料软管8中进行布料。例如,所述混凝土分配管1为三通混凝土弯管,该三通混凝土弯管的两个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各自连接于一个所述混凝土输送通道7的末节混凝土输送管15,另一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布料软管8。
[0067] 以上仅例举性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布料系统技术构思范围内分流和合流功能实现的典型结构形式,但是显然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结构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1实现混凝土的分流或合流功能,无论其结构形式如何变型,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8] 例如,在应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软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中,该混凝土布料系统可以包括布料臂架13、安装在该布料臂架13上的至少一个混凝土输送管道7以及布料软管8,其中,布料软管8可以为上述的软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该布料软管8的混凝土通流口的数量大于混凝土输送管道7的数量,并且各个混凝土输送管道7分别连接于布料软管8的一个所述混凝土通流口。显然地,此时至少多出一个通流口作为布料口。这样应用软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能够使得混凝土布料系统的结构更加精简,并且更为直接有效地实现分流或合流功能,同时使得制造成本更加低廉。
[0069]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输送设备,该混凝土输送设备包括上述技术方案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典型地,该混凝土输送设备可以是混凝土泵车或混凝土布料机。
[0070] 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深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参照图10至图1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以混凝土泵车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输送设备及其相应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简略描述。
[0071] 图10至图12显示了混凝土泵车上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如上所述,该混凝土布料系统为双软管布料系统,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0中还显示了用于向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7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在图10至图12所示的双软管布料系统中,该双软管布料系统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1的基础上通过对布料软管8进行变更,在原有一根布料软管8的基础上增加一根布料软管8,从而增大布料软管的实际输出量,进而完全的发挥大方量泵送系统的工作能力,提升泵车的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图10至图12所示的双软管布料系统的输送管路因整个混凝土泵车的输送管结构较复杂,故该图简化了下车输送管和减少了臂节的节数,关注点主要在末节臂节14上的末节混凝土输送管15处的连接结构。
[0072] 图10显示了所述混凝土泵送装置采用混凝土泵6,混凝土泵6的结构和操作过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熟知的,具体地,混凝土泵6通过两个主液压缸9的交替缩回与伸出,带动对应的两个混凝土输送缸10中的混凝土输送活塞13交替缩回与伸出,在混凝土输送活塞13缩回时完成待泵送混凝土的吸料过程,在混凝土输送活塞13伸出时完成待泵送混凝土的泵送过程,进而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将料斗12中的混凝土连续的泵送到混凝土输送管道7中。布料臂架13主要起到支撑混凝土输送管道7的作用,布料臂架13中的末节臂节14所支撑的末节混凝土输送管15的尾端连接有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1,该混凝土分配管1的具体形式为三通同径弯管,该三通同径弯管的三个通流接口中的第一接口连接于末节混凝土输送管15,第二个通流接口通过混凝土弯管16与一个布料软管8相连,第三个通流接口通过另一个混凝土弯管16与另一个布料软管8相连,从而使得被泵送至混凝土输送管道7内的大方量混凝土在混凝土分配管1时得到分流,使得实际从两个布料软管8各自输出的混凝土方量都得到了下降,这样可以由两个操作工人各自操作一根布料软管进行同时布料,从而相对有效地解决了单个布料软管的布料量难以混凝土的大方量输送量不相匹配的问题。另外,末节混凝土输送管15、布料软管8以及混凝土分配管1软之间的连接均可以通过相应的混凝土管道连接管卡17或卡箍进行连接。
[0073] 由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由于具有多于两个混凝土通流接口的结构特征,并且各个混凝土通流接口所处的连接端均形成有用于混凝土管道连接的安装凸缘,因此能够方便地与混凝土输送管道以及布料软管进行连接,相对有效地对混凝土的输送进行分流与合流功能。尤其是,针对目前现有混凝土泵送装置通常具有大方量泵送性能的情形,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所形成的混凝土布料系统能够合理地分配布料软管的实际输出量,进而完全的发挥大方量泵送系统的工作能力,提升混凝土泵车等混凝土输送设备的利用率,其在混凝土泵送装置能大方量泵送时,使得布料软管由于振动摊匀不及时造成的堆料,积料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泵车等混凝土输送设备的输送效率。另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合流功能的混凝土布料系统,从而即使混凝土泵送装置的泵送方量较小,也能够通过两路以上的混凝土输送管道的合流而满足布料软管进行布料的需要。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分配管在应用于混凝土布料系统时能够容易地实现混凝土输送的分流或合流,从而能够容易地根据应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输送量与布料量相对匹配。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输送设备采用具有上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因此其同样具有上述优点。
[0074]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75]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76]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