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油气提取 / 套管 / 套管卡箍

套管卡箍

阅读:930发布:2020-05-14

专利汇可以提供套管卡箍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 套管 卡箍,其可减轻越过紧固卡箍本体时的阻 力 ,并可以以小的紧固力进行紧固。上述套管卡箍包括:卡箍本体(31),以外侧重叠部(32)及内侧重叠部(33)相互重合的环状卷绕被紧固部件并进行紧固;卡合爪(36、37),形成于外侧重叠部(32);卡合孔(34、35),形成于内侧重叠部(33),与卡合爪(36、37)卡合,并保持紧固卡箍本体(31)状态;凸缘片(43),形成为:将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孔形成区域沿卡箍本体(31)的紧固方向S与周围分离,同时,以紧固方向的前端侧为自由端43a;以及切缝(44),形成于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附近,凸缘片(43)贯通并伸出。,下面是套管卡箍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包括:
卡箍本体,以外侧重叠部及内侧重叠部相互重合而成的环状卷绕在被紧固部件上以便进行紧固;
卡合爪,形成于所述外侧重叠部;
卡合孔,形成于所述内侧重叠部,与所述卡合爪卡合,以便将卡箍本体保持在紧固状态;
凸缘片,通过使所述内侧重叠部的卡合孔形成区域沿所述卡箍本体的长度方向与周围分离而形成,并且被形成为所述内侧重叠部的前端侧为自由端;以及
切缝,形成于外侧重叠部的卡合爪附近,所述凸缘片贯通所述切缝并从所述切缝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朝向所述卡合孔和所述卡合爪卡合的方向的弹被赋予给所述凸缘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重叠部及所述内侧重叠部中的任一个上形成有沿所述卡箍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缝隙,在所述外侧重叠部及所述内侧重叠部中的另一个上形成有可滑动贯通所述导向缝隙的导向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缝的形成区域具有强度增大的构造。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紧固由橡胶树脂等形成的管状或套管状的被紧固部件,并将其固定于对象部件上的套管卡箍

背景技术

套管卡箍(boots band,保护罩带)用于紧固遮盖例如汽车的动传递部分的套管,防止内部的润滑油等流到套管的外侧,或者、异物侵入套管的内部。而且,在套管卡箍上设置有一对工具爪,当缠绕在被紧固部件上并紧固被紧固部件时,通过紧固工具进行紧固。
图9和图10示出美国专利Re.33744号说明书中记载的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1,图11和图12示出日本专利第3001266号公报中记载的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2。任一套管卡箍1、2由金属薄板形成的卡箍本体3构成,其卷绕成环状,以使被紧固部件可以贯穿其内部,然后进行紧固。因此,形成有外侧重叠部4和内侧重叠部5,以使卷绕卡箍本体3时具有上下重叠的重叠部分。
在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1中,第一工具爪6形成于外侧重叠部4上,与其成为一对的第二工具爪7形成于内侧重叠部5上。在外侧重叠部4的第一工具爪6的前端侧(自由端侧),形成有卡合孔8和卡合孔9。卡合孔8比卡合孔9稍长,作为临时固定孔使用,用于卡箍本体3的临时固定。在套管卡箍1的内侧重叠部5上,以第二工具爪7为起点,沿卡箍本体3的长度方向依次配置有临时固定钩10、卡合爪11、12。
在套管卡箍1中,如图10所示,当卷绕成环状之后,第二工具爪7和临时固定钩10插入外侧重叠部4的卡合孔8中,将紧固工具(未图示)卡在一对工具爪6、7上进行拉近,以使工具爪6和7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环状卡箍本体缩径。图10中的箭头F表示该紧固方向。通过该拉近,卡合爪11插入卡合孔8,卡合爪12插入卡合孔9后卡合,因此处于保持缩径状态的紧固状态。
此时,由于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部分(卡合孔9部分)离开了内侧重叠部5,因此将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部分从外周侧向环的中心方向(箭头G方向)按压,在保持该按压的状态下,使卡合孔9卡合,从而实现此次紧固。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2中,第一工具爪21形成于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侧上,并且,与第一工具爪21成对的第二工具爪22形成于内侧重叠部5上。而且,在外侧重叠部4上,从第一工具爪21侧开始,沿卡箍本体3的长度方向,依次形成有卡合孔23、24、25,并在内侧重叠部5上形成有与这些卡合孔23、24、25相对应的卡合爪26、27、28。
第二工具爪22冲压成形为向径向外侧立起,由此,在第二工具爪22上形成有向第一工具爪21开口的开口部22a。另一方面,在外侧重叠部4上的第一工具爪21的前端形成有平坦状延伸的末端部29,该末端部29从开口部22a插入第二工具爪22中。
对于第二现有技术的、对套管卡箍2的紧固,如图12所示,使卡箍本体3成为环状并外套于被紧固部件上,在该状态下,将紧固工具15的一对爪部15a、15b卡在工具爪21、22上,并进行卡扣,向箭头F所示的方向拉近,使其缩径。在进行该拉近时,末端部29沿箭头F方向进入开口部22a,同时,卡合爪26、27、28与相应的卡合孔23、24、25卡合,从而处于紧固状态。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Re.3374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001266号公报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1中,需要利用紧固工具沿缩径方向对卡箍本体施加负荷,在保持该负荷状态的情况下,将外侧重叠部4向中心方向按压,保持按压状态并紧固卡箍本体3。因此,在进行紧固时,需要向圆周方向进行操作和向中心方向进行操作的两个动作,紧固作业繁琐。此外,由于需要两个动作,因此,存在紧固作业时间变长、操作性降低的技术缺陷
对此,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2中,由于第一工具爪21被配置在末端部29的附近,甚至被配置在离第二工具爪22较近的位置上,因此无需进行向中心方向按压外侧重叠部4的操作,可通过拉近各工具爪21、22用一个动作进行紧固,所以与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1相比,提高了紧固的操作性。
在该套管卡箍2中,当外侧重叠部4越过内侧重叠部5的卡合爪26时,变为外侧重叠部4卡在卡合爪26的顶部并住的状态,由于该锁住,在内侧重叠部5的第二工具爪22和卡合爪26之间,发生如图13所示的纵弯曲19。当这样的纵弯曲19发生时,向被紧固部件的紧固性变得不稳定。
而且,在这样的套管卡箍2中,当紧固时,对一对工具爪21、22作用紧固的负荷,从而外侧重叠部4沿紧固负荷的方向滑动。而且,在该滑动时,由于外侧重叠部4越过内侧重叠部5的卡合爪26,所以越过时的负荷变大。因此,需要较大的紧固力,从而对顺利的紧固的作业性存在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管卡箍,其可以减轻当越过卡合爪时的阻力,并由此可以以小的紧固力来进行紧固,同时,不会发生纵弯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套管卡箍,包括:卡箍本体,以外侧重叠部及内侧重叠部相互重合而成的环状卷绕在被紧固部件上以便进行紧固;卡合爪,形成于上述外侧重叠部;卡合孔,形成于上述内侧重叠部,与上述卡合爪卡合,以便将卡箍本体保持在紧固状态;凸缘片,通过使上述内侧重叠部的卡合孔形成区域沿上述卡箍本体的长度方向与周围分离而形成,并且被形成为上述内侧重叠部的前端侧为自由端;以及切缝,形成于外侧重叠部的卡合爪附近,上述凸缘片贯通所述切缝并从所述切缝伸出。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由于形成于内侧重叠部的卡合孔形成区域的凸缘片贯通外侧重叠部的切缝,并从外侧重叠部的外侧伸出,所以可以减轻越过外侧重叠部的卡合爪时的阻力。由此,可以以小的紧固力来进行紧固,并可简单地进行紧固作业。而且,由于向卡箍本体的负荷没有不必要地增大,所以不会发生纵弯曲。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套管卡箍,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朝向上述卡合孔和上述卡合爪卡合的方向的弹力被赋予给上述凸缘片。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由于通过被赋予给凸缘片的弹力,卡合孔和卡合爪与紧固相联动地进行卡合,所以不需要用于卡合的辅助操作,可以进行一个动作的紧固。而且,由于卡合孔和卡合爪与紧固相联动地进行卡合,所以可在存在适度感的状态下进行紧固作业。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套管卡箍,在本发明第三方面中,在上述外侧重叠部及上述内侧重叠部中的任一个上形成有沿上述卡箍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缝隙,在任另一个上形成有可滑动贯通上述导向缝隙的导向突起。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中,由于导向突起贯通导向缝隙,所以当紧固时,外侧重叠部及内侧重叠部不会沿板宽方向错开。因此,可以顺利地进行卡箍本体的紧固。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套管卡箍,在本发明第四方面中,上述切缝的形成区域具有强度增大的构造。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中,由于切缝的形成区域具有强度增大的构造,所以可以增大切缝的形成区域的破坏强度,并可防止紧固时的断裂等。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套管卡箍,在本发明第五方面中,上述强度增大构造是在上述切缝的周围区域上形成加强筋的构造。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中,由于仅通过形成加强筋来作为强度增大的构造,所以可简单地增大强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内侧重叠部的凸缘片贯通外侧重叠部的切缝并从外侧重叠部的外侧伸出,所以可以减轻越过外侧重叠部的卡合爪时的阻力,可以以小的紧固力来紧固卡箍本体,由此,可简单地进行紧固。而且,由于外侧重叠部的卡合爪和内侧重叠部的凸缘片不会卡住,所以可以防止纵弯曲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套管卡箍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紧固过程中的剖面图;
图3(a)~图3(c)是分阶段地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紧固动作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紧固状态的立体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套管卡箍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例的紧固过程中的剖面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套管卡箍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8是第四实施例的紧固过程中的剖面图;
图9是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的卷绕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的紧固动作的侧视图;
图11是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的紧固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的紧固动作的截面图;以及
图13是说明纵弯曲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30、60、70套管卡箍    31卡箍本体
32外侧重叠部          33内侧重叠部
34、35卡合孔          36、37卡合爪
38第二工具爪          41第一工具爪
43凸缘片              44切缝
45导向突起            46导向缝隙
48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此外,在各实施例中,对相同部件标注了相同标号。
(第一实施例)
图1~图4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套管卡箍30,图1是套管卡箍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图2是紧固前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紧固过程的剖面图,图4是紧固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套管卡箍30由带状的卡箍本体31形成。该卡箍本体31通过对金属薄板进行冲裁和纵切加工形成为带状,并在从带状卷绕成环状的状态下,用于被紧固部件(未图示)的紧固。作为卡箍本体31的金属材料可以使用弹性材料,从而可以形成拉伸强度大的套管卡箍30。如图2及图3所示,在卷绕为环状的卡箍本体31中,形成有相互重叠的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通过向缩径方向拉近这些重叠部32、33,从而紧固被紧固部件。
在卡箍本体31的外侧重叠部32的前端侧,向径向外侧立起地形成有第一工具爪41。此外,末端部39位于比第一工具爪41更前的前端,并沿长度方向延伸。末端部39形成为与后述的第二工具爪38相对。该末端部39形成为平坦状,因此,可以顺利地插入第二工具爪38。
在外侧重叠部32上,沿长度方向依次形成有卡合爪36、37。卡合爪36、37位于比第一工具爪41更后的卡箍本体31的后侧,且位于外侧重叠部32的宽幅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各个卡合爪36、37在从外侧重叠部32斜立起的状态下,向径向方向立起地形成,并在插入后述的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孔34、35后卡合,通过该卡合来保持卡箍本体31的紧固状态。
在卡箍本体31的内侧重叠部33上,沿长度方向依次形成有与卡合爪36、37相对应的卡合孔34、35,在比这些卡合孔34、35更靠近卡合爪36、37侧的位置上形成有与第一工具爪41成对的第二工具爪38。
第二工具爪38形成于内侧重叠部33上,并呈立起状。如图3所示,该第二工具爪38包括开口部38a及按压部38b。开口部38a向卡箍本体31卷绕状态的第一工具爪41侧开口,从而,上述末端部39可插入。按压部38b与开口部38a相比,沿第一工具爪41方向延伸,且具有从外侧按压插入上述开口部38a的末端部39的作用。
此外,在卡箍本体31上形成有凸缘(lip)片43及切缝44。
以通过直线缝隙53将包括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孔34、35的规定长度的区域(卡合孔形成区域)与周围相分离的方式形成凸缘片43。以相对于内侧重叠部33的板宽方向,卡合孔形成区域位于内方,且卡箍本体31的宽度方向的卡合孔形成区域的两侧(周围)与卡箍本体31连接设置为一体的方式形成直线缝隙53,从而形成凸缘片43,由此,凸缘片43通过直线缝隙53变为与板宽方向两侧的周围相分离的状态。
此外,凸缘片43的、使卡箍本体31缩径的紧固方向的前端侧是自由端43a,从该自由端43a沿卡箍本体31的长度方向与周围相分离。与此相对,与自由端43a相反侧的端部是与内侧重叠部33连接设置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卡箍本体31的紧固方向是使卡箍本体31缩径的方向,是沿卡箍本体31的长度方向将外侧重叠部32及内侧重叠部33相互拉近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图3中的箭头S表示的方向是当以内侧重叠部33为基准时的卡箍本体31的紧固方向,自由端43a形成在该箭头S方向上的前端侧。
在通过直线缝隙53与周围分离的凸缘片43上配置有上述卡合孔34、35。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及图3所示,作为凸缘片43也可以向外侧重叠部32上浮。通过将该上浮的程度定为卡箍本体31的板厚,从而便于当紧固卡箍本体31时,凸缘片43侵入后述的切缝44内,从而具有提高安装性的优点。
切缝44以在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附近,沿板厚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切缝44形成在卡合爪36、37和第一工具爪41之间的卡合爪36、37侧。切缝44具有凸缘片43可侵入的宽度,并形成在卡箍本体31的板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同时,切缝44具有侵入的凸缘片43可沿紧固卡箍本体31的方向移动的规定的长度。上述凸缘片43以沿板厚方向贯通这样的切缝44,并从切缝44伸出的方式进行动作。而且,当紧固卡箍本体31时,凸缘片43在贯通切缝44的状态下在切缝44内移动。以凸缘片43具有适当的空隙(gap)并在切缝44内移动的方式设定有关凸缘片43和切缝44的宽度尺寸。通过像这样地设定凸缘片43和切缝44的宽度尺寸,从而凸缘片43在被切缝44引导的同时进行移动,所以可以防止外侧重叠部32及内侧重叠部33沿板厚方向错位。
对凸缘片43赋予向该卡合孔34、35卡合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的方向的弹力。由此,通过进行卡箍本体31的紧固,卡合孔34、35及卡合爪36、37自动卡合。可以通过对凸缘片43赋予向卷绕成环状的卡箍本体31的中心方向的弹力来赋予向上述方向的弹力。例如,可以以该曲率小于卡箍本体31的其他部分的曲率的方式弯曲凸缘片43,或者可以通过向上述中心方向的力来弯曲凸缘片43。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上,如图4所示,其立起的前端部36a、37a以朝向凸缘片43的后侧的方式斜立。即,卡合爪36、37的立起的前端部36a、37a朝离开凸缘片43的方向立起,并当凸缘片43越过卡合爪36、37时,立起的前端部36a、37a不会卡住凸缘片43。
在本实施例中,在卡箍本体31上成对地形成有导向突起45及导向缝隙46。导向突起45在内侧重叠部33的前端侧,以向外侧重叠部32的方向突起的方式形成。该导向突起45包括:立起部45a,从内侧重叠部33立起;以及阻止脱开部45b,在立起部45a的顶部以具有少许宽幅的方式形成。
与此相对,导向缝隙46形成在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的后侧。该导向缝隙46包括:宽幅缝隙部46a,导向突起45的阻止脱开部45b贯通并伸出;以及窄幅缝隙部46b,从宽幅缝隙46a沿卡箍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这样的结构中,当将卡箍本体31成环状卷绕时,导向突起45的阻止脱开部45b插入导向缝隙46的宽幅缝隙部46a后伸出。由此,由于立起部45a变为与导向缝隙46相卡合的状态,所以当向缩径方向紧固卡箍本体31时,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不会沿板宽方向偏移,从而卡合爪36、37和卡合孔34、35可以可靠地卡合。
下面,通过图2及图3对本实施例的套管卡箍30的紧固动作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被紧固部件的外周侧将卡箍本体31卷绕成环状,以便外侧重叠部32及内侧重叠部33相互重叠。由此,如图3(a)所示,变为凸缘片43与切缝44的下侧相对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将紧固工具(参照图12的紧固工具15)卡住第一工具爪41及第二工具爪38,并将外侧重叠部32及内侧重叠部33向缩径方向拉近并紧固。
通过向该缩径方向的紧固,如图3(b)所示,凸缘片43贯通外侧重叠部32的切缝44内并从切缝44伸出。而且,通过向缩径方向的紧固,进行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之间的滑动,通过该滑动,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侧的末端部39插入第二工具爪38的开口部38a内,并通过按压部38b来阻止脱开。与此大致同时地将导向突起45侵入导向缝隙46,导向突起45和导向缝隙46卡合,并同样地变为阻止脱开的状态。由此,由于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接近,所以凸缘片43接近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同时,其自由端43a沿卡箍本体31的长度方向,向切缝44的后侧的卡合爪36、37移动,随该移动,整个凸缘片43以越过卡合爪36、37的方式移动。
在该卡合爪36、37的越过动作中,由于凸缘片43相对于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顺利地移动,所以可以减轻越过卡合爪36、37时的阻力。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卡合爪36、37的立起的前端部36a、37a向远离凸缘片43的方向立起,所以当越过卡合爪36、37时,立起的前端部36a、37a不会卡住凸缘片43。由此,凸缘片43可以以小的阻力越过卡合爪36、37。
图3(c)示出向缩径方向紧固卡箍本体31的最后阶段,由于越过卡合爪36、37的凸缘片43被赋予向卡合孔34、35卡合卡合爪36、37的方向的弹力,所以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与紧固动作联动地进行卡合。通过该卡合,凸缘片43贴紧外侧重叠部32的外侧,并向板厚方向突出,从而体积不会增大。图4是表示紧固的最后阶段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当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与紧固卡箍本体31相联动地卡合时,可以在存在适度感的状态下进行紧固作业,并可明确地知道紧固的最后阶段。而且,由于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与紧固相联动地卡合,所以不需要用于使他们卡合的辅助操作,可以进行一个动作(action)的紧固,并可简单地进行紧固操作。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当向缩径方向紧固卡箍本体31时,由于减轻越过卡合爪36、37的阻力,所以可以以小的紧固力来进行紧固,并可简单地进行紧固作业。而且,当进行紧固时,由于向卡箍本体31的负荷没有不必要地增大,所以不会发生纵弯曲。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和内侧重叠部33的凸缘片43不会卡住,所以可以顺利地进行紧固。
(第二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切缝44的形成区域具有强度增大的构造。即,如图1所示,相对于切缝44的形成区域,形成加强筋48并作为强度增大的构造。加强筋48位于切缝44的两侧,具有与切缝44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与切缝44平行地延伸。由于这样地将加强筋48设置在切缝44的形成区域上,从而切缝44的形成区域上的剖面系数变大,所以可以增大破坏强度,并可防止在切缝44的形成区域上的断裂。除此之外,可硬化加工整个卡箍本体31,并由此可进一步增大切缝44的形成区域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二工具爪38的形成区域,还与第二工具爪38相平行地形成有加强筋49。由此,加强筋49的形成区域的强度也增大,从而可以防止由于通过紧固工具作用紧固力而导致第二工具爪38的形成区域变形
(第三实施例)
图5是第三实施例的套管卡箍60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图6是表示卷绕成环状的紧固前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工具爪41形成在外侧重叠部3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即,第一工具装41形成在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的后侧。在将第一工具爪41设置在这样的位置上的构造中,维持使凸缘片43贯通切缝44内,并将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安装成环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第一工具爪41和第二工具爪38使卡箍本体31沿缩径方向拉近,从而可以使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和凸缘片43的卡合孔34、35卡合。由此,可以进行被紧固部件的紧固。
本实施例的套管卡箍60具有凸缘片43及切缝44,同时,具有与上述图1~图4所示的套管卡箍30大致相同的构造,但是其省略了导向突起45及导向缝隙46。在这样地省略了导向突起45及导向切缝46的构造中,由于凸缘片43贯通外侧重叠部32的切缝44内,并在该贯通的状态下在切缝44内移动,所以外侧重叠部32及内侧重叠部33不会沿板宽方向错开。因此,卡合爪36、37及卡合孔34、35可以可靠地卡合。
(第四实施例)
图7是第四实施例的套管卡箍70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图8是表示卷绕成环状的紧固前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卡箍本体31的内侧重叠部33上以与周围相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凸缘片43,在外侧重叠部32上形成有凸缘片43贯通的切缝44。而且,在卡箍本体31的外侧重叠部32上形成有用于向缩径方向紧固卡箍本体31的部71。如图7(b)所示,耳部71形成为包括:一对脚部72,从卡箍本体31立起;以及交联部73,连接一对脚部72。
该套管卡箍70使凸缘片43贯通切缝44内,并相对于被紧固部件卷绕成环状,在该卷绕状态下,向缩径方向紧固卡箍本体31。通过该紧固,使凸缘片43的卡合孔34、35和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卡合,从而紧固被紧固部件。通过对耳部71的一对脚部72作用相互接近方向的力,并使整个耳部71变形来进行向缩径方向的紧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缩径方向的紧固,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自动卡合,所以可以简单地进行紧固。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套管 2020-05-11 934
高压绝缘结构、电缆终端、母线、高压套管和变压器套管 2020-05-12 850
真空胶浸纤维防爆型油纸电容式套管 2020-05-12 119
玻璃钢电容式多芯变压器套管 2020-05-12 377
一种特高压胶浸纸电容式穿墙套管 2020-05-12 684
安装套管 2020-05-13 490
套管 2020-05-11 779
心脏套管 2020-05-12 832
套管 2020-05-11 379
套管 2020-05-12 57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