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医疗设备 / 矫形器 / 一种压力矫形器

一种压矫形器

阅读:200发布:2020-05-19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压矫形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实施例 公开了一种压 力 矫形器 ,该压力矫形器包括 护膝 部分和护腿部分,其中,护膝部分和护腿部分为一体式或套穿式;护膝部分为三维立体针织织造,并且形成在肢体双轴方向上的差异性拉伸以及在 膝关节 及其周围施加支持力或压力的无缝连接的多个功能区 块 ;护腿部分为三维立体针织织造,并且形成为在下肢肢体周长方向上产生由下至上压力逐级递减的无缝连接的多个压力区块。该压力矫形器可用于 预防 和 治疗 下肢膝痛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通过系统压力管理,可缓解大腿肌肉的拉紧状态,控制稳定膝关节及其屈伸 角 度,以及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且护膝部分以及护腿部分的各编织区块均为无缝连接,能够提升压力矫形器的穿着舒适度。,下面是一种压矫形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压矫形器,所述压力矫形器包括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膝部分(1)和所述护腿部分(2)为一体式或套穿式;
所述护膝部分(1)为三维立体针织织造,并且形成在肢体双轴方向上的差异性拉伸以及在膝关节及其周围施加支持力或压力的无缝连接的多个功能区
所述护腿部分(2)为三维立体针织织造,并且形成为在下肢肢体周长方向上产生由下至上压力逐级递减的无缝连接的多个压力区块;
所述护膝部分(1)的所述功能区块包括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小腿胫前肌防护部(103)、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膝盖防护部(105)、腘窝部(106)以及髌骨韧带支撑部(107);
所述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设于对应所述肢体的股四头肌的部位,所述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设于对应所述肢体的腘绳肌的部位;
所述小腿胫前肌防护部(103)设于对应所述肢体的胫前肌的部位,所述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设于对应所述肢体的腓肠肌的部位;
所述膝盖防护部(105)设于对应所述肢体的膝盖的部位;
所述腘窝部(106)设于对应所述肢体的腘窝的部位;
所述髌骨韧带支撑部(107)设于对应所述肢体的髌骨韧带的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膝部分(1)的所述功能区块还包括大腿稳固条(108)、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侧向支撑条(110)以及上边缘稳固条(111);
所述大腿稳固条(108)设于所述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和所述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的第一预设位置,用于分别增加所述股四头肌和所述腘绳肌的局部肌肉群的稳固作用;
所述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设于所述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的第二预设位置,用于增加所述腓肠肌的局部肌肉群的稳固作用;
所述侧向支撑条(110)设于对应所述肢体的侧面部位,用于加强所述肢体的膝部支撑、膝部弯伸和所述膝关节的稳定性
所述上边缘稳固条(111)设于所述护膝部分(1)的上边缘位,用于防止护膝部分(1)滑脱。
3.根据权利要求2或1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膝部分(1)的所述功能区块在三维立体针织织造时采用的第一编织物包括弹性包覆编织纱、非弹性编织纱和弹性衬垫编织纱;
所述护腿部分(2)的所述压力区块在三维立体针织织造时采用的第二编织物包括所述弹性包覆编织纱和所述弹性衬垫编织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包覆编织纱为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
所述非弹性编织纱为非弹性聚酰胺纤维
所述弹性衬垫编织纱为高线密度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物和所述第二编织物分别设有预设编织密度和预设空间编织结构,用于分别控制所述功能区块和所述压力区块的压力和张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和所述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设有相同的第一横向张力区间;
所述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和所述小腿胫前肌防护部(103)设有相同的第二横向张力区间;
所述第一横向张力区间对应的张力小于所述第二横向区间对应的张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或5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腘窝部(106)为谷波状吊针编织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或1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膝盖防护部(105)包括开口型结构或闭口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膝盖防护部(105)为所述开口型结构,所述膝盖防护部(105)包括膝盖开口边缘(1051)和膝盖开口位(1052)。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1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膝部分(1)的所述功能区块还包括立体兜状圆筒(112),所述立体兜状圆筒(112)设于所述髌骨韧带支撑部(107)对应的内侧部位,用于增加对所述髌骨韧带的支持。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支撑条(110)的外侧设有第一支撑结构(1101)或第二支撑结构(1102)或第三支撑结构(1103);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101)包括第一胶条(11011)、第二硅胶条(11012)和第三硅胶条(11013),所述第二硅胶条(11012)分别与所述第一硅胶条(11011)和所述第三硅胶条(11013)连接,所述第二硅胶条(11012)预设有控膝弯度的第一度;
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2)包括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1)、可弯型金属条(11022)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3),所述可弯型金属条(11022)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1)和所述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3)连接,所述可弯型金属条(11022)预设有控膝弯度的第二角度;
所述第三支撑结构(1103)包括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和弹簧支撑条(11032),所述弹簧支撑条(11032)的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连接,所述弹簧支撑条(11032)预设有用于控膝弯度的活动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101)、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2)和所述第三支撑结构(1103)分别为一体式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稳固条(108)、所述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所述侧向支撑条(110)以及所述上边缘稳固条(111)的内侧分别设有硅胶贴条,用于进一步对所述护膝部分 (1)起到固位作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腿部分(2)对应的所述压力区块包括第一段踝部(201)、第二段踝臂(202)、第三段小腿部(203)和第四段膝下部(204);
所述第一段踝部(201)设于对应所述下肢肢体的踝部的部位;
所述第二段踝臂(202)设于对应所述下肢肢体的踝臂的部位;
所述第三段小腿部(203)设于对应所述下肢肢体的小腿部的部位;
所述第四段膝下部(204)设于对应所述下肢肢体的膝下部的部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踝臂(202)对应的压力为所述第一段踝部(201)对应的压力的80%至100%;
所述第三段小腿部(203)对应的压力为所述第一段踝部(201)对应的压力的60%至
80%;
所述第四段膝下部(204)对应的压力为所述第一段踝部(201)对应的压力的20%至
60%。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护膝部分(1)和所述护腿部分(2)为所述套穿式,则所述护膝部分(1)和所述护腿部分(2)的重叠部分对应的压力不大于所述第四段膝下部(204)对应的压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6或15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腿部分(2)还包括上边缘(205)、下边缘(206);
所述上边缘(205)与所述第四段膝下部(204)无痕衔接;
所述下边缘(206)与所述第一段小腿部(201)无痕衔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压力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腿部分(2)还包括脚背部(207),所述脚背部(207)分别与所述第一段踝部(201)、所述下边缘(206)无痕衔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压矫形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矫形器。

背景技术

[0002] 膝关节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也是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亦较多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
[0003] 如图1所示,膝关节主要由髌骨(膝盖骨)011、股骨012、胫骨013组成,其中,股骨012与胫骨013形成股胫关节014,中间相交于半月板015,髌骨011和股骨012则形成髌骨关节016。一般来说,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可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在行走过程中,膝关节1在脚跟着地和脚跟离地两个阶段呈近180°,此时股胫关节014的冲击负荷较大,易引起膝痛问题,特别是对于半月板已有损伤或退化的人士;2、髌骨韧带017为髌骨011连接胫骨013粗隆间的韧带,即小腿上部,主要作用为使膝部伸直,然而膝关节负荷过大或过度使用也会导致髌骨韧带炎(或膝盖骨韧带炎),从而引起膝痛症状。
[0004] 众所周知,膝关节因其部位的特殊性是骨性关节炎中最易受累的关节,以痛疼为常见症状,多在活动时发生,尤其是在负重时较为明显,经休息后则缓解。基于此种情况,患者常通过减少下肢运动量来缓解疼痛感,然而运动量的减少和年龄引起的机能退化,会同时造成下肢静脉血循环不畅,从而引起各种慢性静脉疾病,如常见的静脉曲张和静脉溃疡等。
[0005] 目前,中老年人是同时受到膝关节疼痛及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困扰的最大群体,然而还没有一个同时针对上述两种情况的解决方案。而针对分别解决的情况,若不同品牌的护膝压力袜混合使用,在实际穿用过程中则会导致出现压力分布不均或压力过大等问题,阻碍血液循环,引起静脉栓塞或皮肤不适。另外,由多织物拼接缝合成型的护膝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局部弹性和压力改变而影响整体穿用效果,且拼接缝痕迹在长时间穿用过程中易造成局部皮肤高压缺血而刺痒和疼痛,从而使得患者不能长时间穿着护膝,进而影响护膝的使用频率和疗效。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矫形器,用于预防治疗下肢膝痛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通过系统压力管理,可缓解大腿肌肉的拉紧状态,控制稳定膝关节及其屈伸度,以及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且护膝部分以及护腿部分的各编织区块均为无缝连接,能够提升压力矫形器的穿着舒适度。
[0007] 有鉴于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压力矫形器,可包括:
[0008] 该压力矫形器包括护膝部分和护腿部分;
[0009] 护膝部分和护腿部分为一体式或套穿式;
[0010] 护膝部分为三维立体针织织造,并且形成在肢体双轴方向上的差异性拉伸以及在膝关节及其周围施加支持力或压力的无缝连接的多个功能区块;
[0011] 护腿部分为三维立体针织织造,并且形成为在下肢肢体周长方向上产生由下至上压力逐级递减的无缝连接的多个压力区块。
[0012]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护膝部分的功能区块包括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小腿胫前肌防护部、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膝盖防护部、腘窝部以及髌骨韧带支撑部;
[0013] 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设于对应肢体的股四头肌的部位,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设于对应肢体的腘绳肌的部位;
[0014] 小腿胫前肌防护部设于对应肢体的胫前肌的部位,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设于对应肢体的腓肠肌的部位;
[0015] 膝盖防护部设于对应肢体的膝盖的部位;
[0016] 腘窝部设于对应肢体的腘窝的部位;
[0017] 髌骨韧带支撑部设于对应肢体的髌骨韧带的部位。
[0018]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护膝部分的功能区块还包括大腿稳固条、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侧向支撑条以及上边缘稳固条;
[0019] 大腿稳固条设于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和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的第一预设位置,用于分别增加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局部肌肉群的稳固作用;
[0020] 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设于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的第二预设位置,用于增加腓肠肌的局部肌肉群的稳固作用;
[0021] 侧向支撑条设于对应肢体的侧面部位,用于加强肢体的膝部支撑、膝部弯伸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0022] 上边缘稳固条设于所述护膝部分的上边缘部位,用于防止护膝部分滑脱。
[0023]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或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护膝部分的功能区块在三维立体针织织造时采用的第一编织物包括弹性包覆编织纱、非弹性编织纱和弹性衬垫编织纱;
[0024] 护腿部分的压力区块在三维立体针织织造时采用的第二编织物包括弹性包覆编织纱和弹性衬垫编织纱。
[0025]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弹性包覆编织纱为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
[0026] 非弹性编织纱为非弹性聚酰胺纤维
[0027] 弹性衬垫编织纱为高线密度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
[0028]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或第四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编织物和第二编织物分别设有预设编织密度和预设空间编织结构,用于分别控制功能区块和压力区块的压力和张力
[0029]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和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设有相同的第一横向张力区间;
[0030] 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和小腿胫前肌防护部设有相同的第二横向张力区间;
[0031] 第一横向张力区间对应的张力小于第二横向区间对应的张力。
[0032]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或第六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腘窝部为谷波状吊针编织结构。
[0033]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七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膝盖防护部包括开口型结构或闭口型结构。
[0034]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若膝盖防护部为开口型结构,膝盖防护部包括膝盖开口边缘和膝盖开口位。
[0035]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九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中,护膝部分的功能区块还包括立体兜状圆筒,立体兜状圆筒设于髌骨韧带支撑部对应的内侧部位,用于增加对髌骨韧带的支持。
[0036]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至第十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侧向支撑条的外侧设有第一支撑结构或第二支撑结构或第三支撑结构;
[0037] 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胶条、第二硅胶条和第三硅胶条,第二硅胶条分别与第一硅胶条和第三硅胶条连接,所述第二硅胶条(11012)预设有控膝弯度的第一角度;
[0038] 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可弯型金属条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可弯型金属条分别与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连接,所述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2)预设有控膝弯度的第二角度;
[0039] 第三支撑结构包括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和弹簧支撑条,弹簧支撑条的首末两端分别与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连接,所述弹簧支撑条(11032)预设有用于控膝弯度的活动长度。
[0040]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第三支撑结构分别为一体式结构。
[0041]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中,大腿稳固条、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侧向支撑条以及上边缘稳固条的内侧分别设有硅胶贴条,用于进一步对护膝部位起到固位作用,
[0042]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三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实施方方式中,护腿部分对应的压力区块包括第一段踝部、第二段踝臂、第三段小腿部和第四段膝下部;
[0043] 第一段踝部设于对应下肢肢体的踝部的部位;
[0044] 第二段踝臂设于对应下肢肢体的踝臂的部位;
[0045] 第三段小腿部设于对应下肢肢体的小腿部的部位;
[0046] 第四段膝下部设于对应下肢肢体的膝下部的部位。
[0047]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段踝臂对应的压力为第一段踝部对应的压力的80%至100%;
[0048] 第三段小腿部对应的压力为第一段踝部对应的压力的60%至80%;
[0049] 第四段膝下部(204)对应的压力为第一段踝部对应的压力的20%至60%。
[0050]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实施方式中,若护膝部分和护腿部分为套穿式,则护膝部分和护腿部分的重叠部分对应的压力不大于第四段膝下部对应的压力。
[0051]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至第十六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中,护腿部分还包括上边缘和下边缘;
[0052] 上边缘与第四段膝下部无痕衔接;
[0053] 下边缘与第一段小腿部无痕衔接。
[0054]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十八种实施方式中,护腿部分还包括脚背部,脚背部分别与第一段踝部、下边缘无痕衔接。
[0055]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0056]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压力矫形器,该压力矫形器可以包括护膝部分和护腿部分,其中,护膝部分和护腿部分可以为一体式或套穿式,有利于用户按照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0057] 其次,一方面,护膝部分可以形成为在肢体双轴方向上的不同拉伸力以及膝关节上施加压力的多个功能区块,基于实际需要通过对护膝部分进行功能区块进行压力管理,可缓解腿部肌肉的拉紧状态,能够控制稳定膝关节及其屈伸角度,减轻患者的膝痛感。另一方面,护腿部分可以形成为在下肢肢体周长方向上产生由下至上压力逐级递减的多个压力区块,通过压力逐级递减的方式,可增加肌肉作用,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和缓解慢性静脉疾病。
[0058] 此外,护膝部分和护腿部分均为三维立体针织技术织造,可根据人体形态和尺寸数据建立可靠模型,且护膝部分的功能区块之间和护腿部分的压力区块之间均为无缝连接,可以提升该压力矫形器的施压有序和准确性,以及穿用舒适度。附图说明
[0059] 图1为膝关节的示意图;
[0060]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结构构成图;
[006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护膝部分的第一构成示意图;
[006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护膝部分对应的第一编织物的第一编织结构线圈意匠图;
[0063]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护膝部分对应的第一编织物的第二编织结构循环形成的弧形波外观意匠图;
[0064]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护膝部分对应的第一编织物第二编织结构的谷波吊针线圈示意图;
[0065]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护膝部分的腘窝部的示意图;
[0066]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护膝部分的第二构成示意图;
[0067]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护膝部分的侧向支撑条的不同结构的构成示意图;
[0068]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护膝部分的侧向支撑条的不同结构的使用示意图;
[0069]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护腿部分的构成示意图;
[0070]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护膝部分与护腿部分的重叠部分的示意图;
[0071]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第二编织物的编织结构线圈意匠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矫形器,用于预防和治疗下肢膝痛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通过系统压力管理,可缓解大腿肌肉的拉紧状态,在控制稳定膝关节的同时,保持和管理膝部在一定范围内的屈伸角度,且护膝各编织区块无缝连接,与其配合的无缝编织护腿形成特定比例的梯度递减压力,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提升压力矫形器的施压效果和穿着舒适度。
[0073]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74] 本发明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75] 为便于理解,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压力矫形器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一个实施例包括:
[0076] 该压力矫形器可以包括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
[0077] 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可以为一体式或套穿式;
[0078] 护膝部分1可以为三维立体针织织造,并且形成在肢体双轴方向上的差异性拉伸以及在膝关节及其周围施加支持力或压力的无缝连接的多个功能区块;
[0079] 护腿部分2可以为三维立体针织织造,并且形成为在下肢肢体周长方向上产生由下至上压力逐级递减的无缝连接的多个压力区块。
[0080] 本实施例中,肢体双轴方向上的差异性拉伸是指护膝部分1被置于肢体上适当位置的作用下,多个功能区块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不同拉伸张力性能;周长方向则与下肢肢体外形相关,如小腿的周长方向,脚踝的周长方向。
[0081] 可选的,一方面,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可以为一体式,即护膝部分1的下端和护腿部分2的上端无缝连接,直接拼接形成一件体,另一方面,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也可以为套穿式,即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是分开的,可以通过套穿实现本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功能作用,进一步的,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也可以独立使用,以满足不同需求,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082] 具体的,为了提供给下肢系统的力学管理,本实施例中实现了一种用于预防和缓解膝痛,以及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压力矫形器,可以包括有助于膝部受控活动的三维一体成型矫形的护膝部分1,以及改善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压力型的护腿部分2。在实际应用中,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可以应用数字化三维人体扫描系统采集人体下肢形态和尺寸数据,基于大数据建立数字模型,进行系统尺寸型号分析,在确定尺寸和形态基础上,运用三维立体针织技术织造而成,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使用需求,并提高压力矫形器的贴合度。其中,护膝部分1的各编织功能区块无缝连接,并能够在肢体双轴方向上产生差异性拉伸以及在膝关节及其周围施加支持力或压力,通过穿戴该护膝部分1,可以控制膝盖弯曲度,实现减缓膝痛的效果,与护膝部分1配合的无缝编织护腿部分2可以形成特定比例的从踝部至膝部的梯度递减的压力区块,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提升该压力矫形器的整体施压效果和穿着舒适度。
[0083]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图3、图4、图5、图6和图7,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0084] 护膝部分1的功能区块可以包括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小腿胫前肌防护部103、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膝盖防护部105、腘窝部106以及髌骨韧带支撑部107;
[0085] 其中,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股四头肌的部位,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腘绳肌的部位;
[0086] 小腿胫前肌防护部103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胫前肌的部位,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腓肠肌的部位;
[0087] 膝盖防护部105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膝盖的部位;
[0088] 腘窝部106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腘窝的部位;
[0089] 髌骨韧带支撑部107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髌骨韧带的部位。
[0090]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结合人体体型的实际特点,针对不同的肌肉群或关节部位可以设有对应的功能区块,各个功能区块在肢体的适当位置上施加不同的压力可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在护膝部分1的穿戴过程中的某部位出现压力分布不均或压力过大的问题。其中,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和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的压力设计可有效缓解大腿肌肉的拉紧状态,且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可有效保持或增加如图1所示的髌骨关节腔018的空隙,实现即时减缓膝痛的效果,小腿胫前肌防护部103和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的压力设计则可有效缓解小腿肌肉的拉紧状态,同时,上述四个防护部之间的压力控制可辅助实现对膝盖弯曲度的控制,以减少如图1所示的股胫关节014的冲击负荷,此外,膝盖防护部105可有效保护膝盖骨,并减小对如图1所示的髌骨011的压迫,腘窝部106可辅助实现对膝部的受控活动,髌骨韧带支撑部107则通过对膝盖下方进行外部施压增加对如图1所示的髌骨韧带017的支持和稳固,减轻膝痛感。
[0091]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功能区块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如对上述说明的各个功能区块进行相应的增减,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092] 上述结构中,护膝部分1的各部分形态尺寸均根据人体体型及尺寸织造实现,本实施例中,护膝部分1的功能区块在三维立体针织织造时采用的第一编织物可以包括弹性包覆编织纱、非弹性编织纱和弹性衬垫编织纱,可选的,弹性包覆编织纱可以为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非弹性编织纱可以为非弹性聚酰胺纤维,弹性衬垫编织纱可以为高线密度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第一编织物经过多级弹性控制系统以及不同空间针织结构,即通过预设编织密度和预设空间编织结构,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厚度、张力、硬挺度以及花型的压力与支持的功能区块,以实现不同功能区块的不同压力控制与差异性拉伸性能。
[0093]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编织物除了上述说明的弹性包覆编织纱、非弹性编织纱和弹性衬垫编织纱,还可以是其它编织材料,同时,弹性包覆编织纱、非弹性编织纱和弹性衬垫编织纱除了上述具体说明的材料类型,在实际应用中,也还可以是其它,只要使得护腿部分1中的各个功能区块符合所要求的拉伸性能、压力效果、舒适度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094] 具体的,护膝部分1对应的第一编织物在双轴方向上的差异性拉伸性能可由弹性包覆编织纱和非弹性编织纱分别或共同构成的编织底纱,以及由弹性衬垫编织纱构成的衬垫结构组成,各编织纱通过不同的空间编织结构和多级张力控制,提供给第一编织物特定压力和弹性,从而实现第一编织物在横向和纵向弹力性能的大差异化,具有双轴向拉伸性能的第一编织物有助于腿部沿矢状平面弯伸活动、同时在冠状平面控制和稳固关节和骨骼肌肉。例如,如图4所示,按由上至下的顺序,第一编织物可以通过应用57.72特克斯高线密度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第一个编织行),23.32特克斯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第二个编织行)和26.64特克斯非弹性聚酰胺纤维(第三个编织行)编织构成提花衬垫结构,可将该提花衬垫结构作为诸如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
[0095]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编织物具体的编织方法可如下举例说明:如图4所示,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可以在第一个编织行放入一条弹性衬垫编织纱,并将后针床线圈翻至前针床,住所喂入的弹性衬垫编织纱;接着下一行编织四平结构,接着下一行在后针板单数针(如第1、3、5枚针)编织间隔平纹结构;再在下一行喂入弹性衬垫编织纱,并将后针床线圈翻至前针床,锁住所喂入的新的弹性衬垫编织纱;接着编织一行四平结构,接着下一行在后针板双数针(如第2、4、6枚针)编织间隔平纹结构。以此可以为一个编织循环,在编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级弹力控制系统控制弹性衬垫编织纱喂入弹性编织纱或非弹性编织纱的进纱量以使第一编织物产生沿腿部横向张力大于沿腿部纵向张力100%至600%的力学性能。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对第一编织物进行Instron张力测试,第一编织物的纵向拉伸张力在拉伸30%时为1.9,而横向拉伸张力在拉伸30%时则达至近10牛,即应用此实施例说明的编织纱线和结构,可产生沿腿部横向张力大于沿腿部纵向张力约426.3%的力学性能。同时,可选择使用不同的纱线颜色,产生如图2或图3中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的条状花型效果。例如,应用第一组颜色的57.72特克斯高线密度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和23.32特克斯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与第二组颜色的26.64特克斯非弹性聚酰胺纤维编织构成具有纵向条状纹样效果,如图2或图3中所示的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
[0096] 需要说明的是,该纵向拉伸张力和横向拉伸张力只是举例说明,具体张力大小依据于具体测试结果,本实施例只是举例说明。
[0097]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以上述一个例子说明了编织的具体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可行的编织方法,具体编织方法此处不做限定。
[0098] 优选的,护膝部分1中的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和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设有相同的第一横向张力区间,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和小腿胫前肌防护部103设有相同的第二横向张力区间,第一横向张力区间对应的张力小于第二横向区间对应的张力,以提供给护膝髌骨下沿及大腿后侧骨二头肌位置以稳固作用。
[0099] 进一步,为了实现膝部受控活动,采用数次如图5所示的吊针结构可循环形成弧形波02,以增加肢体的腘窝在屈膝时的弯度控制和舒适度。弧形波02可以包括波突部021和波凹部022。腘窝部106可以采用谷波状吊针编织结构,如图7所示,以收去腘窝处多余针织结构,使护膝自然产生向后弯曲的形态,从而控制护膝部分1在穿着过程中的膝部的屈伸角度和动态活动弯曲度。该屈伸角度可呈150度至168度弯曲,如实施例中的采用的155度,该谷波状吊针编织结构具体的编织方法即为图6所示。
[0100] 同样的,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可以通过应用57.72特克斯高线密度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第一个编织行),23.32特克斯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第二个编织行)和26.64特克斯非弹性聚酰胺纤维(第三个编织行)编织构成谷波吊针结构。图6中的结构显示了采用上述编织纱线形成谷波波突部的两个循环结构。随着循环数的增加,谷波波突效果更明显,织物收紧的更多。具体的编织方法可如下举例说明: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可以在第一个编织行放入一条弹性衬垫编织纱,并将后针床线圈翻至前针床,锁住所喂入的弹性衬垫编织纱;接着下一行编织芝麻点提花结构,接着下一行编织1隔1底单边结构;再在下一行喂入弹性衬垫编织纱,并将后针床线圈翻至前针床,锁住所喂入的新的弹性衬垫编织纱;接着再编织一行同样的1隔1底单边结构,依次循环形成谷波波突部021。在形成的谷波波突之间是波凹部022,可采用图4所述的提花衬垫结构。波凹部022的宽度可由图4结构的循环次数控制。根据实际力学功能,形态和舒适性需要,结合图4所示的波凹部线圈结构图和图6所示的波突部线圈结构图,可形成位于腘窝部106的谷波状吊针编织结构。
[0101] 在应用上述压力矫形器的过程中,由于护腿部分2的功能区块设计,可以对患者的相应部位提供不同的施加压力,综合达到较佳的压力控制平,可以较优地实现膝痛的缓解,同时结合三维立体针织织造技术,有利于贴合人体体型,适应人体尺寸,而各功能区块之间无缝连接,可以提高护腿部分1整体的穿着舒适度。
[0102]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图3、图8,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0103] 为了加强护膝部分1的稳固作用,护膝部分1的功能区块还可以包括大腿稳固条108、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侧向支撑条110以及上边缘稳固条111;
[0104] 其中,大腿稳固条108可以设于大腿股四头肌防护部101和大腿后部腘绳肌防护部102的第一预设位置,用于分别增加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局部肌肉群的稳固作用;
[0105] 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可以设于小腿后部腓肠肌防护部104的第二预设位置,用于增加腓肠肌的局部肌肉群的稳固作用;
[0106] 侧向支撑条110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侧面部位,用于加强肢体的膝部支撑、膝部弯伸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0107] 上边缘稳固条111设于所述护膝部分1的上边缘部位,用于防止护膝部分1滑脱。
[0108]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大腿稳固条108、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侧向支撑条110以及边缘稳固条111可以通过针织技术实现与护膝部分1的其它相应的功能区块的无缝连接,以提高护膝部分1的穿着舒适度。可选的,为了进一步提升稳固效果,满足个体穿着舒适和合体需求,大腿稳固条108、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侧向支撑条110以及边缘稳固条111的内侧可以应用其它附加材料加以辅助稳固,如可压烫生物相容性优良且具有一定宽度的薄型硅胶贴条,以起到护膝固位防滑脱作用,且大腿稳固条108和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的设置均呈一定倾斜角度,即,不平行于腿周长(横断面外轮廓线)设置,以避免在同一周长平面上造成局部高压或止血带效果,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0109]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侧向支撑条110可以设于对应肢体的两侧部位,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不设置支撑条,或只在对应肢体的其中一侧设计侧向支撑条110,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110]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膝盖防护部105可以包括开口型结构或闭口型结构,以减小对如图1所示髌骨011的压迫。
[0111] 具体的,如图3和图8所示,若膝盖防护部105为开口型结构,则膝盖防护部可以包括膝盖开口边缘1051和膝盖开口位1052,若膝盖防护部105为闭口型结构,可选的,可以在围绕髌骨011四周内侧衬缓冲垫,以在第一编织物和髌骨011表面之间保持一定空隙,防止对髌骨011的压迫。
[0112] 在上述开口型结构的膝盖防护部105中,膝盖开口边缘1051可以用诸如密针包缝的方法收成完整的开口边缘部分。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膝盖开口边缘1051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包缝方法,只要使得不影响膝盖防护部105的防护效果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113] 优选的,如图8所示,护膝部分1还可以包括无缝一次成型的立体兜状圆筒112,该立体兜状圆筒112可以设于髌骨韧带支撑部107对应的内侧部位,与髌骨韧带支撑部107形成内外两层的立体袋状,并可以在形成的立体袋状结构里面放入不同硬度质地的衬垫材料进行填充,以增加对髌骨韧带017的支持。
[0114] 具体的,该立体兜状圆筒111可通过诸如三维纬编横机针织技术织造,此外,可选的,在立体兜状圆筒111或髌骨韧带支撑部107还可以配合外加辅助绷带进一步对髌骨韧带017加压,以缓解膝痛。
[0115]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压力矫形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大腿稳固条108、小腿后侧肌肉稳固条109、侧向支撑条110以及上边缘稳固条111加强护腿部分1的稳固作用,并可以通过立体兜状圆筒112辅助支持护腿部分1的髌骨韧带支撑部107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提升护腿部分1的功能作用,以减轻膝痛感。
[0116]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基础上,请参阅图9和图10,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0117] 侧向支撑条110可以设有第一支撑结构1101或第二支撑结构1102或第三支撑结构1103;
[0118] 其中,第一支撑结构1101可以包括第一硅胶条11011、第二硅胶条11012和第三硅胶条11013,第二硅胶条11012可以分别与第一硅胶条11011和第三硅胶条11013连接,第二硅胶条11012预设有控膝弯度的第一角度;
[0119] 第二支撑结构1102可以包括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1、可弯型金属条11022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3,可弯型金属条11022可以分别与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1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3连接,可弯型金属条11022预设有控膝弯度的第二角度;
[0120] 第三结构1103可以包括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和弹簧支撑条11032,弹簧支撑条11032的首末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连接,弹簧支撑条11032预设有用于控膝弯度的活动长度。
[0121] 具体的,为了控制膝弯伸和关节稳定,根据穿着者的膝痛症状和程度,在护膝部分1的侧向支撑条110可选择性的增加附加材料,即膝部需轻度支持时,可不采用增加附加材料,织物本身的高硬挺度可以满足需求,而穿着者需中度或重度支撑矫形时,可采用增加附加材料,例如,应用具有中间呈角度控制的硅胶条,或者是螺旋状金属环形条,可选的,侧向支撑条110可以设有第一支撑结构1101,或第二支撑结构1102,也可以是第三支撑结构
1103。其中,在第一支撑结构1101中,可以选择一种挺硬度较大的弹性硅胶作为基础材料,包括第一硅胶条11011、第二硅胶条11012和第三硅胶条11013,第二硅胶条11012可以分别与第一硅胶条11011和第三硅胶条11013通过诸如扣合或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选的,第一硅胶条11011和第三硅胶条11013可以为软硅胶,起到辅助性侧向支撑作用,同时防止护膝部分1对应的第一编织物在患者的行走过程中在膝部堆积,第二硅胶条11012可以为硬硅胶,起到膝盖角度固定的作用;在第二支撑结构1102中,可以选择螺旋状金属环形条作为基础材料,包括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1、可弯型金属条11022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
11023,可弯型金属条11022可以分别与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1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3通过诸如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选的,可弯型金属条11022可以为角度固定段,第一螺旋环形条11021和第二螺旋环形条11023则为可弯条段,或者,根据需要,可弯型金属条11022为可弯条段,一螺旋环形条11021和第二螺旋环形条11023则为直型不可弯段;在第三结构1103中,可以选择螺旋状金属环形条和弹簧作为基础材料,包括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和弹簧支撑条11032,弹簧支撑条11032的首末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通过诸如挂钩的方式进行连接,弹簧支撑条11032可以控制并适应膝弯活动,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可随弹簧支撑条11032适当活动,即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弹簧支撑条11032和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的连接位置是动态变化的,以适应患者的膝部活动度和具体的应用需要。
[0122]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硅胶条11011和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1可以对膝上大腿部起到支撑作用,第三硅胶条11013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3可以对膝下小腿部起到支撑作用,第二硅胶条11012和可弯型金属条11022则可以对膝部弯曲角度起到控制作用。可选的,在膝部最大弯曲段的弯曲度可预设,例如,预设角度范围可以为150度至168度,具体可以实现为:第一结构1101中第二硅胶条11012可以预设有控膝弯度的第一角度,第二结构1102中可弯型金属条11022可以预设有控膝弯度的第二角度,或第三结构1103中弹簧支撑条11032可以预设有用于控膝弯度的活动长度,上述结构通过保持或相对保持角度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护膝穿用时的膝弯度。
[012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侧向支撑条的附件材料除了上述说明的硅胶条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是其它材料,如聚合材料,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124]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结构1101、第二支撑结构1102和第三支撑结构1103可以分别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硅胶条11011、第二硅胶条11012和第三硅胶条11013相互连接成不可拆分的一硅胶条整体,但这一整体的硅胶条在不同段上的力学性能可以不一致,以实现膝部弯曲角度的控制;第一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1、可弯型金属条11022和第二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23也相互连接处不可拆分的一金属条整体,但在金属条的不同段通过控制调节螺旋状金属环的排列密度,可以使得第二支撑结构1102在膝部两端和膝部有不同的弹性和稳定性;第三螺旋状金属环形条11031和弹簧支撑条11032也可为一整体,在保持相对固定的同时可以有一定缓冲弹性,以满足膝部在一定范围内的屈伸运动。
[0125]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第一结构1101、第二结构1102或第三结构1103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应用诸如压焊、粘合或缝合的方式设于侧向支撑条110在护膝部分1的对应位置,优选的,可设于在护膝部分1的外部,这样既可以加强膝部的支撑和受控活动,又不影响护膝部分1的内侧与肌肤的舒适接触,如图9所示,第二结构1102和第三结构1103为例说明了侧向支撑条110的附加材料设于护膝部分1外部的实际效果。可选的,为了美观设计,当第一结构1101、第二结构1102或第三结构1103应用于护膝部分1的外部时,可以在护膝部分1的织造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调整。
[0126] 本实施例中,由于侧向支撑条110的不同附加材料的应用,侧向支撑条110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各个结构根据所应用材料,可以使得护腿部分1在膝部弯伸时的角度得到控制,同时可以加强膝部的支撑作用,稳定膝关节,有利于护膝部分1对膝痛的缓解。
[0127]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1、图12和图13,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矫形器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0128] 护腿部分2对应的压力区块可以包括第一段踝部201、第二段踝臂202、第三段小腿部203和第四段膝下部204;
[0129] 第一段踝部201可以设于对应下肢肢体的踝部的部位;
[0130] 第二段踝臂202可以设于对应下肢肢体的踝臂的部位;
[0131] 第三段小腿部203可以设于对应下肢肢体的小腿部的部位;
[0132] 第四段膝下部204可以设于对应下肢肢体的膝下部的部位。
[0133] 具体的,护腿部分2通过上述不同压力区块的设计,可满足下肢肢体不同部位的压力需要,同时,护腿部分2可根据下肢静脉发病阶段设计为不同的压力型护腿,如一级(18至21毫米汞柱)、二级(23至32毫米汞柱)、三级(34至42毫米汞柱)等,以满足不同病患的需要。
可选的,在对应的压力型护腿中,可以以第一段踝部201为基础压力设计准则,在后续的压力设计中,第二段踝臂202对应的压力可以为第一段踝部201对应的压力的80%至100%,第三段小腿部203对应的压力可以为第一段踝部201对应的压力的60%至80%,第四段膝下部
204对应的压力为第一段踝部201对应的压力的20%至60%,通过这样逐级递减的压力设计,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013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上述说明的压力递减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段踝臂202、第三段小腿部203和第四段膝下部204对应的压力还可以是第一段踝部201对应的压力的其它比例范围,只要使得护腿部分2呈逐级递减的压力区块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135]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当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为套穿式,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的重叠部分对应的压力可以不大于第四段膝下部204对应的压力,以保持由踝部到膝盖下部或到大腿部的循序递减压力分布,避免局部高压或止血带效果,该重叠部分可如图12所示的阴影部分。同时,当护膝部分1与护腿部分2重叠时,在不影响护膝部分1与膝盖下部的贴合性的条件下,可以保持护膝部分1的底端边缘与护腿部分2的表面有一定的空隙,可选的,护膝部分1的底端边缘可以通过编织处理而具有一定的卷边效果,以减小护膝部分1与护腿部分2的重叠部分的压力。
[0136]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护腿部分2的款式类型可以多样,如露趾、不露趾、及膝、及大腿或裤袜类型等,若护膝部分1和护腿部分2为一体式,同样可以适合上述说明的款式类型,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137] 在上述结构中,护腿部分2可以根据人体体型及尺寸织造实现,本实施例中,护腿部分2的功能区块在三维立体针织织造时采用的第二编织物可以包括弹性包覆编织纱和弹性衬垫编织纱,可选的,包覆弹性编织纱可以为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弹性衬垫编织纱可以为高线密度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在第二编织物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如图13所示,护腿部分2的针织结构03可以采用低线密度的莱卡Lycra包覆聚酰胺弹力编织纱或中线密度的Lycra包覆聚酰胺弹力编织纱作为编织底纱(图13中的黑色实线部分);而高线密度Lycra包覆聚酰胺弹性编织纱(图13中的白色虚线部分)可以作为衬垫纱按一定比例在某些底纱线圈上形成不封闭悬弧031,而在其余底线圈上呈浮线032,且浮线浮于弹力织物背面,形成衬垫针织结构。
[013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护腿部分2的编织方法除了上述说明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0139] 具体的,为了实现不同压力等级的护腿部分2或同一护腿部分2对应的压力区块,第二编织物可以通过预设编织密度和预设空间编织结构,形成具有不同的压力等级控制,主要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实现:1)采用高线密度的弹性衬垫编织纱与编织底纱成圈;2)调整如图13所示的线圈大小;3)调整弹性衬垫纱喂入弹性编织纱的含量;4)采用不同线密度的编织底纱。
[0140] 更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护腿部分2还可以包括上边缘205和下边缘206,其中,上边缘205与第四段小腿部204无痕衔接,下边缘206与第一段小腿部201无痕衔接,已达到护腿部分2的无缝连接的目的。可选的,上边缘205和下边缘206可以采用编织密度较低的双边或单边收口,以消除一般袜筒贴边造成的局部紧箍感,提升护腿部分2的穿着舒适度,并改善局部血循环。其中,根据护腿部分2的款式不同,护腿部分2还可以包括脚背部207,脚背部207分别与下边缘206以及第一段小腿部201无痕衔接。
[0141]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护腿部分2通过压力设计可实现由踝部至膝部的有序减压分布,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并能够与护膝部分1配合使用,防止压力不均或压力过大等问题,达到同时预防和治疗下肢膝痛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目的,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0142]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143]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压力矫形器 2020-05-19 200
躯干矫形器 2020-05-14 232
踝足矫形器 2020-05-14 137
矫形器 2020-05-12 497
蛙式矫形器 2020-05-15 539
拇指矫形器 2020-05-15 968
躯干矫形器 2020-05-15 328
一种踝足矫形器 2020-05-11 274
一种膝关节矫形器 2020-05-18 51
一种膝关节矫形器 2020-05-18 73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