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气动和液压系统 / 气动 / 一种气动液压千斤顶

一种气动液压千斤顶

阅读:336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气动液压千斤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气动 液压千斤顶 ,包括底座,在底座上安装有油缸、 阀 体、油 泵 和油箱,油箱尾部安装有活动 手柄 ,活动手柄上安装有气阀,油缸采用特殊的凸棱并在其上辅助耐磨 铜 带设计。通过 液压缸 在各缸体上设有环形凸棱,凸棱上 覆盖 有耐磨铜带,可以使不同缸体间 接触 紧密, 耐磨性 能好,不发生拉缸现象。,下面是一种气动液压千斤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气动液压千斤顶,包括底座,在底座上安装有油缸、体、油和油箱,油箱尾部安装有活动手柄,活动手柄上安装有气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缸包括外缸和嵌套在外缸内的内缸,外缸安装在底座上,底座上留有过油孔,外缸在顶部的内壁上留有第一环形凸棱,第一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一耐磨带,第一环形凸棱上方留有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内安有第一密封圈,第一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一透气孔;所述内缸在底部的外壁上留有第二环形凸棱,第二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二耐磨铜带,第二环形凸棱的下方留有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槽内安有第二密封圈;
所述过油孔经底座上的输油管道阀体的出油口和卸油口相连,阀体的进油口经第一管路与油箱相连,阀体的吸油口经底座上的吸油管路与油泵相连,油泵经第二管路与气阀相连,油箱经第三管路与气阀相连,所述第一透气孔与阀体的卸油活塞经第四管路相连并经第四管路连通至气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液压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缸和内缸之间嵌套有第一中缸,所述第一中缸在底部的外壁上留有第三环形凸棱,第三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三耐磨铜带,第三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三环形槽,第三环形槽内安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一中缸在顶部的内壁上留有第四环形凸棱,第四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四耐磨铜带,第四环形凸棱上方设有第四环形槽,第四环形槽内安有第四密封圈,第四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二透气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液压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缸和内缸之间还嵌套有第二中缸,所述第二中缸在底部的外壁上留有第五环形凸棱,第五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五耐磨铜带,第五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五环形槽,第五环形槽内安有第五密封圈,所述第二中缸在顶部的内壁上留有第六环形凸棱,第六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六耐磨铜带,第六环形凸棱上方设有第六环形槽,第六环形槽内安有第六密封圈,第六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三透气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液压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缸底部内侧设有支撑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液压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缸和第二中缸底部内侧均设有支撑圈。

说明书全文

一种气动液压千斤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千斤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使用寿命长,有效防止拉缸的气动液压千斤顶。

背景技术

[0002] 液压千斤顶是一种小型起重设备,它利用体将油箱内的油吸入,然后再将吸入的油压入油缸,在压强相等的条件下通过液压缸缸体的大面积产生较大的顶托,进而将重物顶起。气动液压千斤顶一般与外界气相连,通过气阀来分配气体作为动力,气体驱动油泵从阀体吸油,然后再把所吸入的油压入阀体,通过阀体内单向阀的设置把液压油压入油缸内,油泵和阀体均为现有技术的零件,可以直接购买安装使用。液压缸一般包括外缸和实心的内缸,或者在外缸和内缸之间还设有中缸,它们之间依次嵌套,通过在外缸内壁顶部设置几道密封圈和在内缸外壁设置几道密封圈进行相互间的密封,防止液压油透过以保持压力,这些密封圈一般为塑料材质,均安装在设置在外壁或内壁的环形槽内。液压缸升起时,内缸与外缸或中缸之间存在间隙,间隙越小密封效果越好,起重效果也越好。但是,环形槽的安装结构以及密封圈的塑料支撑环在偏载状态下支撑有限,内外缸之间间隙加大,密封圈容易损坏,时间一久容易发生密封圈破裂、漏油,从而发生液压缸拉缸现象,严重影响起重效能。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液压千斤顶,该千斤顶的油缸在各缸体上设有环形凸棱,凸棱上覆盖有耐磨带,不同缸体间接触紧密,耐偏载性能好,油缸筒间间隙小,偏载时铜带支撑力强,不易发生拉缸或漏油现象。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气动液压千斤顶,包括底座,在底座上安装有油缸、阀体、油泵和油箱,油箱尾部安装有活动手柄,活动手柄上安装有气阀,其特征在于:
[0006] 所述油缸包括外缸和嵌套在外缸内的内缸,外缸安装在底座上,底座上留有过油孔,外缸在顶部的内壁上留有第一环形凸棱,第一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一耐磨铜带,第一环形凸棱上方留有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内安有第一密封圈,第一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一透气孔;所述内缸在底部的外壁上留有第二环形凸棱,第二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二耐磨铜带,第二环形凸棱的下方留有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槽内安有第二密封圈;
[0007] 所述过油孔经底座上的输油管道与阀体的出油口和卸油口相连,阀体的进油口经第一管路与油箱相连,阀体的吸油口经底座上的吸油管路与油泵相连,油泵经第二管路与气阀相连,油箱经第三管路与气阀相连,所述第一透气孔与阀体的卸油活塞经第四管路相连并经第四管路连通至气阀。
[0008] 进一步的,在所述外缸和内缸之间嵌套有第一中缸,所述第一中缸在底部的外壁上留有第三环形凸棱,第三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三耐磨铜带,第三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三环形槽,第三环形槽内安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一中缸在顶部的内壁上留有第四环形凸棱,第四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四耐磨铜带,第四环形凸棱上方设有第四环形槽,第四环形槽内安有第四密封圈,第四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二透气孔。
[0009]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中缸和内缸之间还嵌套有第二中缸,所述第二中缸在底部的外壁上留有第五环形凸棱,第五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五耐磨铜带,第五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五环形槽,第五环形槽内安有第五密封圈,所述第二中缸在顶部的内壁上留有第六环形凸棱,第六环形凸棱上覆盖有第六耐磨铜带,第六环形凸棱上方设有第六环形槽,第六环形槽内安有第六密封圈,第六环形凸棱下方留有第三透气孔。
[0010] 还可以在所述第一中缸底部内侧设有支撑圈。
[0011] 还可以在所述第一中缸和第二中缸底部内侧均设有支撑圈。
[0012]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外缸内壁上的环形凸棱与中缸或内缸外壁上的环形凸棱能够紧密接触,中缸外壁上环形凸棱上的耐磨铜带与外缸内壁相接处,增强耐磨性,中缸内壁上的环形凸棱与内缸外壁上的环形凸棱能够紧密接触,中缸内壁与内缸外壁的环形凸棱上的耐磨铜带相接触,增强耐磨性,将外缸、中缸、内缸进行组合,得到双缸、三缸、四缸的千斤顶液压缸,使用寿命长,防止拉缸现象发生。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内缸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中缸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外缸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为底座在过油孔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为阀体内管路设置示意图;
[0018] 图6为底座上管路关系示意图;
[0019] 图7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21] 本发明中,关键在于油缸的结构,下面先详细说明油缸的结构,然后在把油缸置于整个千斤顶内来描述本发明的整体结构:
[0022] 油缸可由外缸与内缸组合而成,也可由外缸、中缸、内缸三种依次嵌套组合成三缸液压缸,还可以由外缸、两个依次嵌套的中缸、内缸组合成四缸的液压缸,下面分别描述外缸、中缸和内缸的结构,具备此结构后再进行组合成液压缸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操作。
[0023] 如图1所示,内缸1为圆柱形,顶部5为平面或设有凹槽,以便安入垫用于支撑重物,内缸1即为液压缸的活塞。在底部的外壁上留有第二环形凸棱2,第二环形凸棱2上覆盖有第二耐磨铜带3,第二环形凸棱2的下方留有第二环形槽4,第二环形槽4内安有第二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二耐磨铜带3与后述的中缸6的内壁接触,具有耐磨防刮伤作用。
[0024] 如图2所示,第一中缸6嵌套在后述外缸15和内缸1之间,第一中缸6在底部的外壁上留有第三环形凸棱14,第三环形凸棱14上覆盖有第三耐磨铜带13,第三环形凸棱14下方留有第三环形槽12,第三环形槽12内安有第三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一中缸6在顶部的内壁上留有第四环形凸棱7,第四环形凸棱7上覆盖有第四耐磨铜带8,第四环形凸棱7上方设有第四环形槽9,第四环形槽9内安有第四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四环形凸棱7下方留有第二透气孔20。第一中缸6顶部留有环形开口10以使内缸1伸出。第一中缸6套在内缸1外,第四耐磨铜带8和第四密封圈均与内缸1的外壁密封接触,同时,内缸1的第二耐磨铜带3和第二密封圈均与第一中缸6的内壁密封接触,这样第四耐磨铜带8的下边缘与第二耐磨铜带3的上边缘紧密接触,加上上下的密封圈,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本发明中油缸的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中缸6内嵌套一个结构类似的第二中缸,然后再套入内缸,这样可以增长液压缸伸缩长度。本发明中油缸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中缸6底部内侧可安有支撑圈11,用于在内缸1落下时对内缸起到托顶固定作用,防止内缸1从第一中缸6下方发生偏移或下落过多。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中缸和第二中缸在底部内侧都可以设置支撑圈。第二透气孔20(第二中缸可相应设有第三透气孔)可以使空气通过,从而使内缸1升起或落下时内缸1与第一中缸6或第二中缸之间间隙与外界保持气压连通。
[0025] 如图3和图4所示,外缸15通过底部外侧的外螺纹25安装在底座22的内螺纹23上,底座上留有过油孔24以使液压油流入或流出,外缸15在顶部的内壁上留有第一环形凸棱16,第一环形凸棱16上覆盖有第一耐磨铜带19,第一环形凸棱16上方留有第一环形槽17,第一环形槽内安有第一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一环形凸棱16下方留有第一透气孔21,外缸
15顶部留有环形开口18以使第一中缸6升起或落下。第一中缸6的第三耐磨铜带13接触外缸内壁,第三环形槽上的第三密封圈接触外缸内壁,外缸的第一耐磨铜带19接触第一中缸6的外壁,第一环形槽17上的第一密封圈接触第一中缸6的外壁进行密封。第一透气孔21可以使空气通过,从而使第一中缸6升起或落下时与外缸15之间间隙与外界保持气压连通。
[0026] 上述外缸15、第一中缸6、第二中缸、内缸1的各环形凸棱均为与各缸体相同材质并一体成型,不仅附着牢固,而且便于覆盖耐磨铜带,各环形凸棱横断面一般均为矩形,便于留出平衡上下表面与其他环形凸棱紧密贴合。
[0027] 下面在上述油缸基础上,描述本发明液压千斤顶的结构:
[0028] 图6为底座22上管路设置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油缸31中的外缸通过螺纹安装在底座22上,过油孔24通过开设在底座内部的输油管路51与阀体32的出油口G相连通,输油管路51继续连通至卸油口H,阀体32上的吸油口M经吸油管路52与油泵33内的气动活塞的缸体53相连通,油泵33在外界气体的压力下上下往返驱动气动活塞在缸体53内运动,气动活塞向上运动是可以将液压油从阀体32内吸出,向下运动时又将液压油压缩,通过单向阀控制,压缩至油缸内。油泵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市售的气动液压千斤顶内都有能实现吸油和压油功能的油泵,如保定恒信公司生产的HX-80型气动液压千斤顶就含有这样的油泵。油泵33经第二管路38与气阀40相连。
[0029] 阀体也有多种构造,图5给出了一种阀体的具体实例结构示意图,液压油来自油箱34,经第一管路35与阀体进油口A相连,然后依次经弯B、单向阀C、交口D到达吸油口M,然后被吸入吸油管路52,接着油泵33压油,液压油经吸油口M返回交口D然后经弯E过单向阀F到达出油口G然后经输油管路51进入油缸。阀体32中心轴线上还设有管路和单向阀I,下面为卸油口H,上方设有顶针槽,顶针槽内经交口J通过管路与进油口A相连,顶针槽内安有顶针,顶针上面的圆形腔体内安有气动活塞和上盖,上盖上留有开口,该开口通过第四管路36一端连接油缸的第一透气孔21,另一端连接气阀40,气阀40可与外界气泵相连,气阀40用于控制分配气体动力。当给第四管路36通气时,气体使气动活塞下降并推顶顶针,顶针顶开单向阀I,使液压油由卸油口H进入顶针槽并经交口J和进油口A流回油箱,同时气体通过第一透气孔21推顶中缸,还可以经第二透气孔20推顶内缸,这些都可以是油缸下降。单向阀可以通过珠下面连接弹簧制作,关于阀体更详细的结构可参考实用新型专利201420373531.0。
阀体32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22上。阀体上的密封处L为工艺开凿管路需要留下的开凿孔,最后再将此孔封闭。
[0030] 油箱34经第三管路37与气阀相连。油箱34安装在阀体32和油泵33的后侧,其尾部还安装有活动手柄39,活动手柄39上安装气阀40。油箱34尾部安装有齿轮,活动手柄39下的通过U形梁安装在齿轮两侧,U形梁42内部有一卡板卡在齿轮上,卡板与提手41用钢筋连接,提起提手41即可使U形梁和活动手柄39旋转。活动手柄39相关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油箱34下方还安装有车轮43,以方便千斤顶整体移动。
[0031] 本实施例只是对本发明构思和实现的一个说明,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在本发明构思下,未经实质变换的技术方案仍然在保护范围内。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自清洁气动工具 2020-05-12 305
一种气动钉枪 2020-05-12 439
气动水泵 2020-05-11 584
气动钢丝网枪 2020-05-13 188
一种气动扳手 2020-05-11 692
一种气动液压泵 2020-05-12 114
气动钉枪 2020-05-11 976
一种气动钉枪 2020-05-13 663
气动式双隔膜泵 2020-05-13 246
一种气动散钉枪 2020-05-12 566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