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

阅读:833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缓冲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 缓冲器 。该缓冲器具备:有底筒状的 外壳 (131);盘(134),设为能够相对于外壳(131)移动,并在其与外壳(131)的底部(141)之间形成外壳内室(171);对置部件(139),与盘(134)对置地设于盘(134)的与底部(141)相反的相反侧;外壳(131)及对置部件(139)的内周插通有 活塞 杆(21)而联接,在外壳(131)的底部(141)或对置部件(139)形成有突出部(143),该突出部(143)朝盘(134)突出且限制盘(134)的移动,在盘(134),在突出部(143)侧设有将盘(134)的外周与外壳(131)的内周之间密封的密封部(158)。,下面是缓冲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缸,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能够滑动地插嵌于所述缸的内部,将所述缸内划分成杆侧室和底侧室;
活塞杆,一端侧部分在所述缸的内部固定于所述活塞,另一端侧部分经由导杆向所述缸的外部突出;
阻尼产生机构,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产生阻尼力;
有底筒状的外壳
盘,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并在所述外壳的底部与所述盘之间形成外壳内室;
环状的对置部件,与所述盘对置地设于所述盘的与所述底部相反的相反侧;
所述外壳及所述对置部件的内周插通有销部件而联接,
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或所述对置部件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所述盘突出且限制该盘的移动,
在所述盘的所述突出部设有密封部,该密封部将该盘的外周与所述外壳的内周之间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设于所述活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具有内筒、和该内筒的外周侧的外筒,
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设有底,在该底阀设有所述外壳。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盘的设有所述密封部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所述对置部件或所述外壳的底部之间,设有弹性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构成为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侧部分。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盘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密封部经由所述间隙固着于所述盘的两面而设置。

说明书全文

缓冲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背景技术

[0002] 就缓冲器而言,具有为了抑制异音的产生而在底设置杆加速度降低机构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73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而在缓冲器中要求小型化。
[0008]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缓冲器。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0]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构成为,具备:有底筒状的外壳;盘,设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外壳移动,并在其与该外壳的底部之间形成外壳内室;环状的对置部件,与上述盘对置地设于上述盘的与上述底部相反的相反侧;上述外壳及上述对置部件的内周侧插通有销部件而联接,在上述外壳的底部或上述对置部件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上述盘突出且限制该盘的移动,在上述盘,在上述突出部侧设有将该盘的外周与上述外壳的内周之间密封的密封部。
[0011] 发明效果
[0012]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缓冲器的小型化。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面图;
[0014]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0015]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阻尼产生机构及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0016] 图4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线图;
[0017]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底阀及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0018]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0019] 图7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线图;
[0020]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0021]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第一实施方式”
[0023] 基于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附图中的上侧设为“上”、附图中的下侧设为“下”进行说明。
[0024]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所谓的复筒式的液压缓冲器,具有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的缸2。缸2具有圆筒状的内筒3、有底圆筒状的外筒4、和盖5,外筒4具有比该内筒3大的径向尺寸且以覆盖内筒3的方式在外周侧设置为同心状,盖5将外筒4的上部开口侧覆盖,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形成有储液室6。
[0025] 外筒4由圆筒状的本体部件11和底部件12构成,底部件12嵌合固定于本体部件11的下部侧而将本体部件11的下部封闭。在底部件12,在与本体部件11相反的外侧固定有吊13。
[0026] 盖5具有筒状部15和内凸缘部16,内凸缘部16从筒状部15的上端侧向径向内方伸出。盖5以通过内凸缘部16将本体部件11的上端开口部覆盖、通过筒状部15将本体部件11的外周面覆盖的方式,被覆于本体部件11,该状态下,向径向内方扣压筒状部15的一部分而将其固定于本体部件11。
[0027] 在缸2的内筒3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18。该活塞18在内筒3内划分成上室19和下室20。在内筒3内的上室19及下室20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的储液室6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和气体。
[0028] 在缸2内插入有活塞杆21的一端侧,活塞18与该一端侧连结。即,就活塞杆21而言,其一端侧在缸2内固定于活塞18。活塞18及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在增加活塞杆21从缸2突出的突出量的伸张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在减少活塞杆21从缸2突出的突出量的压缩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上室19是活塞18的处于活塞杆21侧的杆侧室,下室20是活塞18的处于底部件12侧即底侧的底侧室。
[0029] 在内筒3及外筒4的上端开口侧嵌合有导杆22,在外筒4,在比导杆22更靠缸2的外部侧即上侧装配有密封部件23。在导杆22与密封部件23之间设有摩擦部件24。导杆22、密封部件23及摩擦部件24均呈环状,活塞杆21能够滑动地插通于上述导杆22、摩擦部件24及密封部件23各自的内侧而向缸2的外部伸出。即,就一端侧在缸2内固定于活塞18上的活塞杆21而言,其另一端侧经由导杆22及密封部件23突出至缸2之外。
[0030] 这里,对于活塞杆21,导杆22限制其径向移动并且支承该活塞杆21使其能够轴向移动,对该活塞杆21的移动进行引导。密封部件23在其外周部与外筒4密合,在其内周部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防止内筒3内的油液、和外筒4内的储液室6的高压气体及油液泄露到外部。摩擦部件24在其内周部与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在活塞杆21产生摩擦阻力。需要说明的是,摩擦部件24不是以密封为目的的部件。
[0031] 就导杆22而言,其外周部呈上部比下部更大径的台阶状,在小径的下部嵌合于内筒3的上端的内周部,且在大径的上部嵌合于外筒4的上部的内周部。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上,设有划分下室20和储液室6的底阀25,在该底阀25嵌合有内筒3的下端的内周部。就外筒4的上端部而言,其未图示的一部分向径向内方扣压,该扣压部分和导杆22夹持密封部件
23。
[0032] 活塞杆21具有主轴部27和比其更小径的安装轴部28。安装轴部28配置于缸2内,供活塞18等安装。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构成沿轴正交方向延伸的轴台阶部29。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上,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通路槽30,在轴向上与主轴部27相反的相反侧的前端位置形成有外螺纹31。通路槽30形成为,由与活塞杆2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面剖切的剖面的形状呈长方形、正方形、D字状的任一形状。
[0033] 在活塞杆21,在主轴部27的活塞18与导杆22之间的部分,设有均为圆环状的止动部件32及缓冲体33。止动部件32使活塞杆21插通于内周侧,经扣压而固定于向主轴部27的径向内方凹陷的固定槽34。缓冲体33也使活塞杆21插通于内侧,并配置于止动部件32与导杆22之间。
[0034] 就缓冲器1而言,例如,活塞杆21的从缸2突出的突出部分配置于上部而由车身支承,缸2侧的吊耳13配置于下部而与车轮侧连结。也可以与之相反地,缸2侧由车身支承,活塞杆21与车轮侧连结。当车轮随着行进而振动时,随着该振动,缸2和活塞杆21的位置相对变化,但上述变化可由在活塞18及活塞杆21的至少任一方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抑制。如下详述,在活塞18及活塞杆21的至少任一方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形成为因振动的速度或振幅而不同,通过抑制振动,可改善乘坐舒适性。在上述缸2与活塞杆21之间,除车轮产生的振动以外,还作用随着车辆行进而在车身上产生的惯性力离心力。例如,行使方向因方向盘操作而变化,由此在车身产生离心力,基于该离心力的力作用于上述缸2与活塞杆21之间。如下面说明的,缓冲器1相对于以随着车辆行进而在车身上产生的力为基础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可得到车辆行进中的高稳定性
[0035] 如图2所示,活塞18由金属制的活塞主体35和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36构成,活塞主体35支承于活塞杆21,滑动部件36一体地装配于活塞主体35的外周面,且在内筒3内滑动。
[0036] 在活塞主体35设有:多个(图2中,由于是剖面的关系而仅图示一处)通路孔38,其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在内侧形成供油液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即伸张行程中从上室19朝下室20流出;多个(图2中,由于是剖面的关系而仅图示一处)通路孔39,其在内侧形成供油压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即压缩行程中从下室20朝上室19流出。即,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和多个通路孔39内的通路进行连通,以使工作流体即油液通过活塞18的移动而在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流动。就通路孔38而言,在圆周方向上,在其各自之间隔着一处通路孔39地以等间距形成,活塞18的轴向一侧(图2的上侧)向径向外侧开口,轴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向径向内侧开口。
[0037] 如图3所示,相对于这一半的通路孔38,设有通过活塞18的移动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阻尼力产生机构41配置于活塞18的轴向的一端侧即下室20侧,且安装于活塞杆21。通路孔38在活塞杆21及活塞18向伸张侧(图3的上侧)移动时,在内侧形成供油液通过的伸张侧的通路,与之对应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成为抑制伸张侧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的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安装有阻尼力可变机构43,该阻尼力可变机构43与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与活塞18相反的相反侧相邻,在伸张行程中随活塞18的往复运动的频率(以下,称作活塞频率)变化而使阻尼力可变。
[0038] 另外,如图2所示,就构成剩余一半的通路孔39而言,在圆周方向上,在其各自之间隔着一处通路孔38地以等间距形成,活塞1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向径向外侧开口,轴线方向一侧(图2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开口。
[0039] 并且,在这剩余一半的通路孔39,设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阻尼力产生机构42配置于活塞18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即轴线方向的上室19侧,且安装于活塞杆21。通路孔39在活塞杆21及活塞18向压缩侧(图2的下侧)移动时,在内侧形成供油液通过的压缩侧的通路,与之对应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成为抑制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的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0040] 活塞主体35呈大致圆板形状,在其径向的中央形成有嵌合孔45,该嵌合孔45在轴向上贯通,用于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就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而言,其嵌合孔45与通路孔38之间的部分支承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内周侧,就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而言,其嵌合孔45与通路孔39之间的部分支承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内周侧。
[0041] 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8的下室20侧的开口更靠径向外侧,形成有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即环状的阀座部47。另外,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的上室19侧的开口更靠径向外侧,形成有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一部分即环状的阀座部49。活塞主体35的嵌合孔45具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轴向的阀座部49侧的小径孔部301、和比其更靠轴向的阀座部47侧的大径孔部302。活塞主体35的大径孔部302面向活塞杆21且形成于座部件55侧。
[0042] 在活塞主体35中,阀座部47的与嵌合孔45相反的相反侧呈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7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压缩侧的通路孔39的下室20侧的开口。另外,同样地,在活塞主体35中,阀座部49的与嵌合孔45相反的相反侧呈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9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伸张侧的通路孔38的上室19侧的开口。
[0043] 如图3所示,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是压力控制式的阀机构,从轴向的活塞18侧起依次具有:一个盘51、一个主阀52、一个盘53、一个盘54、一个座部件55、一个盘56、一个盘57、一个盘58、一个盘59、一个盘60、一个盘61、一个盘62。盘51、53、54、56~62及座部件55是金属制。盘51、53、54、56~62均呈恒定厚度的有空圆形平板状,其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主阀52及座部件55均呈圆环状,其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
28。
[0044] 座部件55具有:沿着轴正交方向的有孔圆板状的底部71;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内侧圆筒状部72,其形成于底部71的内周侧;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外侧圆筒状部73,其形成于底部71的外周侧。底部71相对于内侧圆筒状部72及外侧圆筒状部73偏向轴向的一侧,在底部71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74。在内侧圆筒状部72的内侧,在轴向的底部71侧形成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小径孔部75,在轴向的与底部71相反的相反侧形成有比小径孔部75大径的大径孔部76。
[0045] 座部件55的内侧圆筒状部72在轴向上的底部71侧的端部支承盘56的内周侧,内侧圆筒状部72在轴向上的与底部71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支承盘54的内周侧。座部件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在轴向上的底部71侧的端部构成环状的阀座部79。包括贯通孔74在内的座部件55的内侧构成沿活塞18的方向对主阀52施加压力的先导室80。
[0046] 盘51的外径小于阀座部47的内径。主阀52由金属制的盘85、和固着于盘85上的橡胶制的密封部件86构成。盘85呈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其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其外径稍大于阀座部47的外径。密封部件86固着于盘85的与活塞18相反的外周侧,呈圆环状。
[0047] 在盘51,在比活塞主体35的通路孔38更靠径向外侧,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87。盘85能够落座于活塞18的阀座部47。主阀52设于在活塞18设置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与在座部件55设置的先导室80之间,抑制因活塞18向伸张侧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该主阀52为盘阀。
[0048] 密封部件86遍及整周地与座部件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接触,将主阀52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密封。因此,主阀52与座部件55之间的上述先导室80以活塞18的方向、即使盘85落座于阀座部47的闭阀方向,使内压作用于主阀52。盘51的贯通孔87、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盘54的切口91构成从缸2内的上室19经由通路孔38内的通路向先导室80导入油液的通路。主阀52是具有先导室80的先导式的阻尼阀,当盘85从活塞18的阀座部47离座而开启时,将来自通路孔38内的通路的油液经由通路88流向下室20,该通路88在活塞18与座部件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沿径向扩展。即,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经由盘51的贯通孔87、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盘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将油液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先导室80,通过先导室80的压力控制主阀52的开阀。
[0049] 就盘53而言,其外径小于内侧圆筒状部72的外径,且大于大径孔部76的内径。盘54是与盘51同材质且同形状的通用部件,在内周侧形成有切口91。切口91沿径向横切内侧圆筒状部72相对于盘54的接触部分,经由切口91内的通路,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和先导室80始终连通。
[0050] 盘56的外径小于座部件55的阀座部79的内径。就盘57而言,其外径稍大于阀座部79的外径,并能够落座于阀座部79。在盘57,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93,切口93沿径向横切阀座部79。
[0051] 盘58、盘59及盘60的外径与盘57的外径相同。盘61的外径小于盘60的外径。盘62的外径大于盘61的外径且小于盘60的外径。
[0052] 盘57~60构成盘阀99,其能够相对于阀座部79离座落座,通过从阀座部79离座,使先导室80和下室20连通并且抑制它们之间的油液的流动。先导室80由主阀52、座部件55、盘阀99围成,盘57的切口93构成如下的固定100:即使在盘57与阀座部79抵接的状态下,也使先导室80与下室20连通。盘62在盘阀99向开启方向变形时与盘60抵接,抑制盘阀99的变形。
[0053] 设于活塞18的伸张侧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和开启时的主阀52与阀座部47的间隙、和在活塞18与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沿径向扩展的通路88、和设于盘51的贯通孔87、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及盘54的切口91、和先导室80、和固定孔口100、和开启时的盘阀99与阀座部79的间隙构成伸张侧的第一通路101,该伸张侧的第一通路101供油液因伸张行程中的活塞18的移动而从上室19朝下室20流出。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41设于该伸张侧的第一通路101,产生阻尼力。
[0054] 如图2所示,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从轴向的活塞18侧起依次具有:一个盘111、一个盘112、多个盘113、多个盘114、一个盘115、一个盘116、一个环状部件117。盘111~
116及环状部件117是金属制,均呈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其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
21的安装轴部28。
[0055] 盘111的外径小于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内径。就盘112而言,其外径稍大于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外径,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9。在盘112,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121,切口121沿径向横切阀座部49。
[0056] 多个盘113是同材质且同形状的通用部件,外径与盘112的外径相同。多个盘114是同材质且同形状的通用部件,外径小于盘113的外径。盘115的外径小于盘114的外径。就盘116而言,其外径大于盘114的外径且小于盘113的外径。就环状部件117而言,其外径小于盘
116的外径,成为比盘111~116厚的高刚性。该环状部件117抵接于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
[0057] 盘112~114构成盘阀122,该盘阀122能够相对于阀座部49离座落座,通过从阀座部49离座,能够将通路孔39内的通路向上室19开放,且抑制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动。盘112的切口121构成固定孔口123,该固定孔口123即使在盘112与阀座部49抵接的状态下,也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环状部件117限制盘阀122向开启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0058] 设于活塞18的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固定孔口123、开启时的盘阀122与阀座部49的间隙构成压缩侧的第一通路102,该压缩侧的第一通路102供油液因压缩行程中的活塞18的移动而从下室20朝上室19流出。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设于该压缩侧的第一通路102,产生阻尼力。
[0059] 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图3所示的伸张侧的盘阀99、压缩侧的盘阀122均设为内周夹紧的盘阀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只要是产生阻尼力的机构即可,例如,也可以将盘阀设为由螺旋弹簧施力的升降式的阀,另外,也可以是提升阀
[0060] 阻尼力可变机构43从轴向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侧起依次具有:一个有底筒状的外壳131、一个盘132、一个盘133及一个分隔盘134(盘)、多个盘135、与分隔盘134对置的环状的对置部件139。外壳131、盘132、133、135及对置部件139是金属制。盘132、133、135均呈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其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并且,外壳131及对置部件139均呈圆环状,其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
[0061] 对置部件139是环状,嵌合于外壳131而与外壳131构成筒状的壳体部件140。外壳131具有:沿着轴正交方向的有孔圆板状的底部141;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内侧圆筒状部
142,其形成于底部141的内周侧;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突出部143,其形成于底部141的比内侧圆筒状部142更靠外周侧。内侧圆筒状部142从底部141向轴向两侧突出,突出部143从底部141仅向轴向单侧突出。在内侧圆筒状部142的内侧,在轴向上的突出部143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形成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小径孔部145,在轴向的突出部143侧,形成有比小径孔部145大径的大径孔部146。另外,在底部141的比突出部143更靠外周侧,形成有圆筒状的筒状部166。
[0062] 外壳131的内侧圆筒状部142在其轴向的小径孔部145侧的一端部支承盘62的内周侧,在其轴向的大径孔部146侧的另一端部支承盘132的内周侧。外壳131的突出部143朝分隔盘134突出,与分隔盘134抵接,限制分隔盘134向底部141侧进一步的移动。突出部143在其突出前端侧的端部支承分隔盘134的外周侧。另外,在突出部143,沿周向局部地形成有切口303,外壳131的突出部143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始终连通。
[0063] 就盘132而言,其外径大于内侧圆筒状部142的与其接触的部分、且小于突出部143的内径。在盘132上,在内周侧形成有切口151。切口151沿径向横切内侧圆筒状部142相对于盘132接触的接触部分。就盘133而言,其外径小于盘132的外径。
[0064] 分隔盘134由金属制的盘155和橡胶制的密封部件156构成,密封部件156固着于盘155的外周侧,该分隔盘134能够弹性变形。盘155呈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其能够配置为与内侧的盘133保持间隙,该盘155的厚度比盘133薄。就盘155而言,其外径大于外壳
131的突出部143的外径。
[0065] 密封部件156呈圆环状地固着于盘155的外周侧。密封部件156具有:圆环状的密封部158,其从盘155向轴向的对置部件139的相反侧突出;圆环状的弹性部159,其从盘155向轴向的对置部件139侧突出。另外,在盘155与外壳131之间设置有环状的间隙,密封部件156经由该间隙将密封部158和弹性部159固着于盘155的两面。通过设为这种结构,使密封部件156容易相对于盘155进行固着。就密封部158而言,盘155侧的端部的内径为最小内径,该内径稍大于突出部143的外径。由此,就分隔盘134而言,其盘155能够抵接于外壳131的突出部
143。在弹性部159形成有向其与盘155相反的相反侧开口且在径向上贯通的径向槽161。通过该径向槽161,当下室20的压力成为比后述的可变室171高的高压时,分隔盘134的盘155抵接于突出部143。需要说明的是,在突出部143设有切口303,故而,盘155的设有密封部158一侧、和设有弹性部159一侧的受压面积为相同程度。
[0066] 就盘135而言,其外径大于分隔盘134的盘155的内径。由此,就分隔盘134而言,内周侧能够在盘133的轴向长度范围内移动地支承于盘132与盘135之间。换言之,分隔盘134设为能够相对于包括外壳131及对置部件139在内的壳体部件140移动,该壳体部件140与盘132、133、135等一体地移动。另外,在分隔盘134,在非支承侧即外周侧,设有将分隔盘134的外周与壳体部件140的外壳131的内周之间密封的环状的密封部158,包括密封部158在内的密封部件156与壳体部件140接触而相对于壳体部件140定心。换言之,分隔盘134的内周侧成为仅单面侧支承于盘135而不从两面侧被夹紧的单纯支承结构。密封部158设于分隔盘
134的轴向的突出部143侧,在轴向上搭接于该突出部143。
[0067] 对置部件139与分隔盘134对置地设于分隔盘134的与底部141相反的相反侧。对置部件139是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有孔圆板状,嵌合于外壳131的筒状部166内。在分隔盘134的设有密封部158一面的相反侧设有弹性部159。因此,弹性部159设于分隔盘134的设有密封部158一面的相反侧与对置部件139之间。在对置部件139,在径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67。贯通孔167形成于对置部件139的比盘135更靠径向外侧,因盘155挠曲从而形成于比与对置部件139接触的密封部件156更靠径向内侧。
[0068] 分隔盘134的密封部158遍及整周地与外壳131的筒状部166的内周面接触,将分隔盘134与筒状部166的间隙密封。即,分隔盘134是填料阀(packing valve)。就密封部158而言,即使分隔盘134在壳体部件140内在允许范围内变形,也将分隔盘134与筒状部166的间隙始终密封。就分隔盘134而言,其密封部158遍及整周地与筒状部166接触,从而如上述相对于壳体部件140定心。分隔盘134将壳体部件140内划分成:处于外壳131内的底部141侧的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1(外壳内室)、和对置部件139侧的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2。换言之,分隔盘134在其与外壳131的底部141之间形成可变室171。可变室171经由盘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与外壳131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连通,可变室172经由对置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与下室20连通。
[0069] 对于活塞杆21,在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盘116、盘115、多个盘114、多个盘113、盘112、盘111、活塞18、盘51、主阀52、盘53、盘54、座部件
55、盘56、盘57、盘58、盘59、盘60、盘61、盘62、外壳131、盘132、盘133按照该顺序重叠于轴台阶部29。座部件55使主阀52的密封部件86嵌合于外侧圆筒状部73。
[0070] 另外,在使盘133插通于内侧的状态下,分隔盘134与外壳131的突出部143重叠。进一步地,在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多个盘135、对置部件139按照该顺序重叠于盘133。这时,对置部件139嵌合于外壳131的筒状部166。此外,与环状部件117同材质且同形状的通用部件即环状部件175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内侧而与对置部件139重叠。
[0071] 在部件如此配置的状态下,在比环状部件175更突出的安装轴部28的外螺纹31旋合有螺母176。该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盘116、盘115、多个盘114、多个盘113、盘112、111、活塞18、盘51、主阀52、盘53、54、座部件55、盘56~62、外壳131、盘132、133、多个盘135、对置部件139及环状部件175各自内周侧或全部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和螺母176夹持并在轴向上被夹紧。此时,分隔盘134的内周侧不在轴向上被夹紧。螺母176是通用的螺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将螺母176设为通用的六角螺母,但也可以具有除六角以外的面,也可以采用专用件。进一步地,也可以不通过螺母176联接,而将外壳131或环状部件175扣压固定于活塞杆21。
[0072] 即,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活塞18、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伸张侧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在其各自的内周侧插通有活塞杆21的状态下,通过螺母176与活塞杆21联接。换言之,活塞18、和构成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外壳131、盘132、133、多个盘135及对置部件139在内周侧插通有活塞杆21的状态下,通过螺母176与活塞杆21联接。活塞杆21构成如下的销部件:插通于外壳131及对置部件139的内周侧,将外壳131及对置部件139的内周侧联接。包括外壳131及对置部件139在内的壳体部件140、盘132、133、多个盘135设于活塞18。
[0073] 在如此安装于活塞杆21的状态下,盘51的贯通孔87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外壳131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连通。由此,先导室80经由盘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外壳131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盘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与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1始终连通。另外,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2经由对置部件139的贯通孔
167与下室20始终连通。切口91内的通路、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通路槽30内的通路、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盘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可变室171、172、贯通孔167内的通路构成伸张侧的第二通路181,该伸张侧的第二通路181从上述的伸张侧的第一通路101分支且分支后与第一通路101并排地设置。因此,在壳体部件140,在其内部由分隔盘134划分而设有第二通路181的至少一部分即两个可变室171、172。
[0074] 分隔盘134能够在如下范围内变形:内周侧在盘132与盘135之间移动、且外周侧在突出部143与对置部件139之间移动。这里,从轴向一侧对分隔盘134的盘155的外周侧进行支承的突出部143、与从轴向另一侧对盘155的内周侧进行支承的盘135之间的轴向的最短距离小于盘155的轴向的厚度。因此,在可变室171、172同压时,盘155在稍稍变形的状态下,因自身的弹性力而遍及整周地与突出部143和盘135压接。就分隔盘134而言,在其内周侧遍及整周地与盘135接触的状态下,将第二通路181的可变室171、172间的油液的流通截断。分隔盘134设定为,与可变室171、172的压力状态无关地,使其整周始终与盘135接触,因此,将第二通路181的可变室171、172间的流通始终截断。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为在伸张行程截断、而在压缩行程流通的止回阀。
[0075] 如图1所示,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与内筒3之间设有上述的底阀25。该底阀25具有:底阀部件191,其将下室20和储液室6隔开;多个盘192,其设于该底阀部件191的下侧即储液室6侧;一个盘193,其设于底阀部件191的上侧即下室20侧;销部件194,其在底阀部件191安装多个盘192及盘193。
[0076] 底阀部件191呈圆环状,其在径向的中央插通有销部件194。在底阀部件191形成有:多个通路孔195,其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多个通路孔196,其通过这些通路孔195的径向的外侧,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储液室6侧的多个盘192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95向储液室6流动,另一方面,抑制油液从储液室6经由通路孔195向下室20流动。盘193允许油液从储液室6经由通路孔196向下室20流动,另一方面,抑制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96向储液室6流动。
[0077] 多个盘192通过和底阀部件191一起,构成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97,该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97在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中开阀,将油液从下室20流向储液室6并且产生阻尼力。盘193通过和底阀部件191一起,构成吸入阀198,该吸入阀198在缓冲器1的伸张行程中开阀,将油液从储液室6流向下室20内。需要说明的是,吸入阀198主要起到如下功能:将液从储液室6流向下室20而实质上不产生阻尼力,以弥补因活塞杆21从缸2伸出而产生的液的不足量。
[0078] 在活塞杆21向伸张侧移动的伸张行程中、仅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活塞18的移动速度(以下,称作活塞速度)慢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经由构成图3中表示的第一通路101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盘51的贯通孔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盘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先导室80及盘阀99的固定孔口100,而流向下室20,产生孔口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二次方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就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而言,如图4的实线X11的左侧的低速区域所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较高。另外,当活塞速度快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构成第一通路101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贯通孔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盘
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及先导室80,在开启盘阀99的同时,通过盘阀99与阀座部79之间,流向下室20,并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此时,主阀52关闭。因此,就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而言,如图4的实线X11的从左右方向中间的从中速区域至高速区域所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略下降。
[0079] 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例:为了提高活塞速度在中速区域至高速区域的阻尼力,即使活塞速度处于高速区域,主阀52也不开启,但是,也可以通过调节主阀52的板厚或先导室80的压力等,使主阀52开阀。该情况下。就作用于主阀52的力(油压)的关系而言,从通路孔38内的通路施加的开启方向的力大于从先导室80施加的关闭方向的力。因此,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主阀52离开活塞18的阀座部47而开启,除了从构成第一通路101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贯通孔87内的通路及先导室80通过盘阀99与阀座部79之间的向下室20的流动外,还将油液经由同样构成第一通路101的活塞18与座部件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的通路88流向下室20,故而,将抑制阻尼力的上升。这样,就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而言,能够降低图4的实线X11的右侧的高速区域的阻尼力的上升率。这里,在活塞速度慢时,例如活塞速度设为0~0.1m/s左右,活塞速度中速区域设为0.1~0.6m/s左右,活塞速度高速区域设为比0.6m/s大的速度区域。
[0080] 在活塞杆21向压缩侧移动的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慢时,来自下室20的油液经由构成图2中表示的压缩侧的第一通路102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和盘阀122的固定孔口123流向上室19,产生孔口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二次方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就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而言,如图4的实线X12的左侧的低速区域所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较高。另外,当活塞速度快时,从下室20导入到构成压缩侧的第一通路102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的油液基本上在开启盘阀122的同时,通过盘阀122与阀座部49之间而流向上室19,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就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特性而言,如图4的实线X12的从左右方向中间至右侧的中高速区域所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略下降。
[0081] 以上是仅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发挥作用的情况,但第一实施方式中,阻尼力可变机构43即使在活塞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也根据活塞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
[0082] 即,在活塞频率高时的伸张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高,经由图3中表示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盘51的贯通孔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第二通路181的比可变室171更靠先导室80侧的部分,使油液从上室19向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1导入。据此,使油液从第二通路181的下室20侧的部分即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2,经由对置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向下室20排出。据此,至此与突出部143和盘135抵接的分隔盘134以如下方式变形:将弹性部159靠近对置部件139。
[0083] 通过分隔盘134如此变形,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导入油液,从上室19通过第一通路101而流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量减少。由此,主阀52开启而先导室80的压力不上升,因而,如图4中由虚线X13所示,伸张侧的阻尼力软。这里,分隔盘134的内周侧从盘132分离而仅从单面侧支承于盘135,故而,容易以内周侧靠近盘132的方式变形,因此,外周侧的弹性部159容易以靠近对置部件139的方式变形。
[0084] 另一方面,在活塞频率低时的伸张行程中,分隔盘134的变形的频率也随之变低,故而,在伸张行程的初期,油液从上室19流向可变室171,而之后,分隔盘134与对置部件139抵接而停止,油液不从上室19流向可变室171。由此,成为从上室19导入包括通路孔38内的通路在内的第一通路101、且通过阻尼力产生机构41而流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量不减少的状态,如图4中由实线X11所示,伸张侧的阻尼力硬。
[0085] 压缩行程中,下室20的压力高,但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分隔盘134与外壳131的突出部143抵接而抑制可变室172的扩大,故而,可抑制从下室20经由对置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导入可变室172的油液的量。其结果,成为从下室20导入至通路孔39内的通路、且通过阻尼力产生机构42而流向上室19的油液的流量不减少的状态,如图4中由实线X12所示,阻尼力硬。另外,分隔盘134的内周侧离开盘135故而不产生压差,因而,分隔盘134也不挠曲。
[0086] 就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而言,为了抑制异音的产生,在底阀设置有杆加速度降低机构。在这样将用于得到规定的特性的机构设于缓冲器内的情况下,将导致缓冲器、特别是轴向长度变长。频敏、或抗冲击机构等、形成对体积进行补偿的室的机械也同样,希望缩短轴向长度。
[0087] 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通过设有将其与外壳131之间密封的环状的密封部158的环状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分隔盘134,在外壳131内划分可变室171,故而,能够缩短轴向长度,能够缩短缓冲器1整体的基本长度,实现小型化。
[0088] 而且,分隔盘134的、将其外周与外壳131的内周之间密封的密封部158设于限制分隔盘134的移动的突出部143侧,该突出部143从外壳131的底部141朝分隔盘134突出,故而,能够进一步缩短轴向长度,能够进一步缩短缓冲器1整体的基本长度,实现小型化。
[0089] 包括外壳131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以与活塞18一体地移动的方式设于该活塞18,故而,能够缩短包括活塞18及活塞杆21而一体地组装的组装件的轴向长度。
[0090] 在分隔盘134的设有密封部158一面的相反侧、与对置部件139之间设有弹性部159,故而,能够抑制因分隔盘134相对于对置部件139的抵接而产生的声音。另外,通过弹性部159弹性变形,分隔盘134的变形顺畅,频率可变特性平滑。
[0091] 另外,能够缩短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轴向长度,故而,能够将活塞18及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外壳131各自的内周侧以插通有活塞杆21的状态,通过通用的螺母176与活塞杆21联接。因此,能够容易将活塞18及阻尼力可变机构43与活塞杆21联接,组装性飞跃性地提高。
[0092] 另外,就分隔盘134而言,内周侧仅单面侧支承而未从两面侧夹紧,故而容易变形,能够容易改变可变室171、172的容积。因此,能够提高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响应性。
[0093] 另外,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具备抑制因活塞18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的主阀52、沿闭阀方向使压力作用于主阀52的先导室80,是将油液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先导室80而通过先导室80的压力对主阀52的开阀进行控制的压力控制式,故而,即使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容积的可变幅度小,在从油液自上室19向下室20的流动为低流量的活塞18的低速区域、至为高流量的活塞18的高速区域,如图4中由实线X11及虚线X13所示,也能够使阻尼力可变。因此,例如,能够将活塞速度处于高速且高频的冲击改善为软的乘坐舒适性。
[0094] 另外,由活塞杆21的形成于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的通路槽30形成第二通路181的形成于活塞杆21的部分,故而,加工容易。
[0095] 另外,设有伸张行程中发挥功能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未设有压缩行程中发挥功能的阻尼力可变机构,故而,抑制成本增加,并且,例如伸张行程中随着活塞频率变化而使阻尼力可变,由此,相对于路面状态等实现有效的乘坐舒适性的提高。另外,优选适用于如下车辆,即,在压缩行程中难以通过具有随着活塞频率变化而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力可变机构的缓冲器进行姿势控制,在伸张行程中能够通过具有随着活塞频率变化而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缓冲器有效地进行姿势控制。
[0096] “第二实施方式”
[0097] 接着,主要基于图5~图7,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部分为中心,说明第二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名称、同一标记表示。
[0098] 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底阀25局部不同的底阀25A,设有阻尼力可变机构43A。底阀25A具有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底阀部件191、多个盘192、一个盘193,并具有与销部件194局部不同的销部件194A。多个盘192通过和底阀部件191一起,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197,一个盘193通过和底阀部件191一起,构成吸入阀198。
[0099] 底阀25A具有:外径比盘192的外径小的间隔件211,其配置于多个盘192的与底阀部件191相反的相反侧;外径比间隔件211的外径大、且比盘192的外径稍小的限制盘212,其配置于间隔件211的与盘192相反的相反侧。另外,底阀25A具有:外径比盘193的外径小的间隔件214,其配置于盘193的与底阀部件191相反的相反侧;弹簧部件215,其配置于间隔件214的与盘193相反的相反侧;外径比间隔件211的外径大、且比盘193的外径稍小的限制盘
216,其配置于弹簧部件215的与间隔件214相反的相反侧;外径比限制盘216的外径小的间隔件217,其配置于限制盘216的与弹簧部件215相反的相反侧。
[0100] 构成吸入阀198的盘193与底阀部件191抵接而将通路孔196封闭,且从底阀部件191分离而将通路孔196开放。弹簧部件215具有向径向外方伸出、且以越靠径向外侧越接近盘193的方式倾斜的多个弹簧部218,这多个弹簧部218通过些许施加力将盘193推靠于底阀部件191。在吸入阀198形成有贯通孔221,该贯通孔221使底阀部件191的通路孔195始终与下室20连通。
[0101] 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197的多个盘192与底阀部件191抵接而将通路孔195封闭,且从底阀部件191分离而将通路孔195开放。
[0102] 销部件194A具有安装轴部225和凸缘部226,凸缘部226从安装轴部225的轴向一端侧向径向外方伸出。在安装轴部225的轴向的与凸缘部226相反的相反侧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227。在安装轴部225,在其径向的中央形成有通路孔231和通路孔232,通路孔231从轴向的凸缘部226侧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侧的中途位置,通路孔232与通路孔231交叉且在径向上将安装轴部225贯通。
[0103] 阻尼力可变机构43A从轴向的底阀25A侧起依次具有:一个有底筒状的外壳131A、一个通路形成部件241、一个盘242、多个盘243及一个分隔盘134A(盘)、与分隔盘134A对置的对置部件139A。外壳131A、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243及对置部件139A是金属制。盘242、243均呈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其能够在内侧嵌合销部件194A的安装轴部225,通路形成部件241、外壳131A及对置部件139A均呈圆环状,其能够在内侧嵌合销部件194A的安装轴部225。
[0104] 对置部件139A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基部251和圆环状的突出部252,该突出部252从基部251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突出。在突出部252,在周向上局部地形成有多个切口253,这些切口253在径向上将突出部252贯通。
[0105] 外壳131A具有沿着轴正交方向的有孔圆板状的底部141A、和从底部141A的外周缘部沿轴向伸出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66A。
[0106] 通路形成部件241载置于外壳131A的底部141A。在通路形成部件241,在其底部141A侧,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的多个径向槽246。盘242的外径小于通路形成部件241的外径。多个盘243的外径小于盘242的外径。
[0107] 分隔盘134A由金属制的盘155A和橡胶制的密封部件156A构成,该密封部件156A固着于盘155A的外周侧,分隔盘134A能够弹性变形。盘155A呈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其能够配置为相对于在内侧配置的多个盘243保持间隙,盘155A的厚度比多个盘243的总计厚度薄。就盘155A而言,外径大于对置部件139A的突出部252的外径、且小于外壳131A的筒状部166A的内径。
[0108] 对置部件139A的突出部252朝分隔盘134A的盘155A突出,且与盘155A抵接,而限制盘155A向对置部件139A侧进一步的移动。突出部252在其突出前端侧的端部支承分隔盘134A的外周侧。另外,就突出部252而言,其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因切口253而始终连通。
[0109] 密封部件156A呈圆环状地固着于盘155A的外周侧。密封部件156A具有:圆环状的密封部158A,其从盘155A向轴向的对置部件139A侧突出;圆环状的弹性部159A,其从盘155A向轴向的对置部件139A的相反侧突出。就密封部158A而言,盘155A侧的端部的内径为最小内径,该内径大于突出部252的外径。由此,就分隔盘134A而言,其盘155A能够抵接于对置部件139A的突出部252。在弹性部159A形成有向与盘155A相反的相反侧开口、且在径向上贯通的径向槽161A。
[0110] 就盘242而言,其外径大于分隔盘134A的盘155A的内径。由此,就分隔盘134A而言,内周侧能够在多个盘243整体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移动地支承于盘242与对置部件139A之间。换言之,分隔盘134A设为能够相对于与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243一体地移动的、外壳131A及对置部件139A移动。另外,在分隔盘134A,在非支承侧即外周侧,设有将分隔盘134A的外周与外壳131A的内周之间密封的环状的密封部158A,包括密封部158A在内的密封部件156A与外壳131A接触而相对于外壳131A定心。换言之,分隔盘134A的内周侧成为仅单面侧支承于盘242而不从两面侧被夹紧的单纯支承结构。密封部158A设于分隔盘134A的轴向的突出部252侧,在轴向上搭接于该突出部252。
[0111] 对置部件139A与分隔盘134A对置地设于分隔盘134A的与底部141A相反的相反侧。对置部件139A是能够在内侧嵌合销部件194A的安装轴部225的有孔圆板状。在分隔盘134A的设有密封部158A一面的相反侧的面设有弹性部159A。因此,在分隔盘134A的设有密封部
158A一面的相反侧的面、与外壳131A的底部141A之间,设有弹性部159A。
[0112] 分隔盘134A的密封部158A遍及整周地与外壳131A的筒状部166A的内周面接触,将分隔盘134A与筒状部166A的间隙密封。就密封部158A而言,即使分隔盘134A在相对于外壳131A在允许范围内变形,也将分隔盘134A与筒状部166A的间隙始终密封。就分隔盘134A而言,其密封部158A遍及整周地与筒状部166A接触,从而如上述相对于外壳131A定心。分隔盘
134A通过与外壳131A一起,在外壳131A内的底部141A侧划分成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1A(外壳内室)。分隔盘134A的与可变室171A相反的相反侧的面面向下室20。就分隔盘134A而言,在其与外壳131A的底部141A之间形成可变室171A。可变室171A经由通路形成部件241的径向槽246内的通路、销部件194A的通路孔232内的通路及通路孔231内的通路与储液室6始终连通。
[0113] 在销部件194A,在使安装轴部225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限制盘212、间隔件211、多个盘192、底阀部件191、盘193、间隔件214、弹簧部件215、限制盘216、间隔件217、外壳131A、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多个盘243、对置部件139A按照该顺序重叠于凸缘部226。
此时,分隔盘134A嵌合于外壳131A的内侧且配置于盘242与对置部件139A之间。该状态下,销部件194A的通路孔232与通路形成部件241的多个径向槽246连通。
[0114] 如此配置部件的状态下,在销部件194A的比对置部件139A更突出的安装轴部225的外螺纹227,旋合有螺母176A。该状态下,限制盘212、间隔件211、多个盘192、底阀部件191、盘193、间隔件214、弹簧部件215、限制盘216、间隔件217、外壳131A、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多个盘243及对置部件139A各自内周侧或全部被销部件194A的凸缘部226和螺母
176A夹持而在轴向上被夹紧。这时,分隔盘134A的内周侧不在轴向上被夹紧。螺母176A是通用的六角螺母。销部件194A插通于外壳131A及对置部件139A的内周侧,将外壳131A及对置部件139A的内周侧联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将螺母176A设为通用的六角螺母,但也可以具有除六角以外的面,也可以采用专用件。进一步地,也可以不通过螺母176联接,而将销部件194A的比对置部件139A更突出的安装轴部225扣压进行固定。
[0115] 由上,第二实施方式中,由外壳131A、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243、对置部件139A、分隔盘134A构成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A设于底阀25A。
[0116] 分隔盘134A能够在如下范围内变形:内周侧在盘242与对置部件139A的基部251之间移动、且外周侧在突出部252与外壳131A的底部141A之间移动。这里,从轴向一侧对分隔盘134A的盘155A的外周侧进行支承的突出部252、与从轴向另一侧对盘155A的内周侧进行支承的盘242之间的轴向的最短距离小于盘155A的轴向的厚度。因此,在可变室171A与下室20同压时,盘155A在稍稍变形的状态下,因自身的弹性力而遍及整周地与突出部252和盘
242压接。就分隔盘134A而言,在其内周侧遍及整周地与盘242接触的状态下,将可变室171A与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通截断。另外,分隔盘134A在其内周侧从盘242分离的状态下,允许可变室171A与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通。
[0117] 因此,分隔盘134A的内周侧和盘242构成止回阀255,该止回阀255允许油液从可变室171A向下室20的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从下室20向可变室171A的流动。逆止阀255是其阀体即分隔盘134A整体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自由阀(free valve)。
[0118] 在伸张行程中,当下室20的压力低于储液室6的压力(大气压)时,对分隔盘134A施加该压力。于是,分隔盘134A的盘155A的内周侧从盘242分离,止回阀255开启。其结果,储液室6的油液通过通路孔231内的通路、通路孔232内的通路、径向槽246内的通路、可变室171A、开启的止回阀255的盘155A及盘242间的通路、对置部件139A的基部251及盘155A间的通路、切口253内的通路,而流向下室20(参照图6(a)中表示的虚线箭头)。
[0119] 如图5所示,经由径向槽246内的通路、通路孔232内的通路、通路孔231内的通路,可变室171A和储液室6连通,因而,在冲击等高频的压缩行程中,当下室20的压力高于储液室6的压力时,分隔盘134A在将可变室171A的油液流向储液室6(参照图6(b)中表示的虚线箭头)的同时,向底部141A侧变形而减少可变室171A的容积。于是,相应地,下室20的容积增加。由此,如图7中由虚线X21所示,与由实线X1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阻尼力变软。
[0120]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底阀25A一体地设有包括外壳131A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A,故而,与现有技术文献所示的构造相比,能够缩短轴向长度。
[0121] 在分隔盘134A的设有密封部158A一面的相反侧、与外壳131A的底部141A之间,设有弹性部159A,故而,能够抑制因分隔盘134A相对于外壳131A的底部141A的接触而产生的声音。另外,通过弹性部159A弹性变形,分隔盘134A的变形顺畅,频率可变特性平滑。
[0122] “第三实施方式”
[0123] 接着,主要基于图8,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异部分为中心,说明第三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名称、同一标记表示。
[0124]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具备底阀25B,该底阀25B就具有与销部件194A局部不同的销部件194B的点,与底阀25不同。在该底阀25B,以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反转的状态安装有阻尼力可变机构43A。在销部件194B,在安装轴部225形成有深度比通路孔231深的通路孔231B,在距凸缘部226的距离比通路孔232长的位置,与通路孔231B交叉地形成有通路孔
232B。
[0125] 在销部件194B,在使安装轴部225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限制盘212、间隔件211、多个盘192、底阀部件191、盘193、间隔件214、弹簧部件215、限制盘216、间隔件217、对置部件139A、多个盘243、盘242、通路形成部件241、外壳131A及垫圈261按照该顺序重叠于凸缘部226。此时,分隔盘134A嵌合于外壳131A的内侧且配置于盘242与对置部件139A之间。
该状态下,通路孔232与通路形成部件241的多个径向槽246连通。
[0126] 如此配置部件的状态下,在销部件194B的比垫圈261更突出的安装轴部225的外螺纹227,旋合有螺母176A。该状态下,限制盘212、间隔件211、多个盘192、底阀部件191、盘193、间隔件214、弹簧部件215、限制盘216、间隔件217、对置部件139A、多个盘243、盘242、通路形成部件241、外壳131A及垫圈261各自内周侧或全部被销部件194B的凸缘部226和螺母
176A夹持而在轴向上被夹紧。这时,分隔盘134A的内周侧不在轴向上被夹紧。销部件194B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插通于外壳131A及对置部件139A的内周侧,将外壳131A及对置部件139A的内周侧联接。通路孔231B内的通路、通路孔232B内的通路及径向槽246内的通路将储液室6始终与可变室171A连通。
[0127] 第三实施方式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工作。
[0128] “第四实施方式”
[0129] 接着,主要基于图9,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异部分为中心,说明第四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名称、同一标记表示。
[0130]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具备底阀25C,该底阀25C就具有与销部件194A局部不同的销部件194C的点,与底阀25A不同。销部件194C具有在轴向上比销部件194A长的安装轴部225C。
[0131]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具有与阻尼力可变机构43A局部不同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C。阻尼力可变机构43C具有设有圆筒状的筒状部166C的外壳131C,该筒状部166C从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底部141A的外周缘部沿轴向比筒状部166A更长地伸出。另外,阻尼力可变机构43C具有均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多个盘243及分隔盘
134A,且具有与对置部件139A局部不同的对置部件139C。
[0132] 对置部件139C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基部251C、从基部251C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圆环状的突出部252、从基部251C的外周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部252C。在突出部252形成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多个切口253,在突出部252C也沿周向局部地形成有多个切口253C。这些切口253C在径向上将突出部252C贯通。在基部251C,在比突出部252、252C更靠径向内侧,形成有多个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71。
在基部251C的径向上的比贯通孔271更靠内侧,设有从基部251C向与突出部252C相同的同侧突出的凸台部272。
[0133] 阻尼力可变机构43C具有:多个盘242C、盖部件275、与分隔盘134A同样的分隔盘134C。盖部件275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基部276、和从基部276的内周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台部277,在基部276形成有多个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78。盖部件275在凸台部277比基部276更向底部141A侧突出的状态下,嵌合于筒状部166C而与外壳131C一体化。
[0134] 对置部件139C的突出部252朝分隔盘134A的盘155A突出,抵接于该盘155A,而限制该盘155A向对置部件139C侧进一步的移动。
[0135] 对置部件139C的突出部252C朝分隔盘134C的盘155A突出,且抵接于该盘155A,而限制该盘155A向对置部件139C侧进一步的移动。就突出部252C而言,在其突出前端侧的端部,支承分隔盘134C的外周侧。另外,就突出部252C而言,其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因切口253C而始终连通。
[0136] 就分隔盘134C的密封部件156A的密封部158A而言,盘155A侧的端部的内径为最小内径,该内径稍大于突出部252C的外径。由此,就分隔盘134C而言,其盘155A能够抵接于对置部件139C的突出部252C。
[0137] 就盘242C而言,其外径大于分隔盘134C的盘155A的内径。由此,分隔盘134C的内周侧在凸台部272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能够移动地支承于盘242C与对置部件139C的基部251C之间。换言之,分隔盘134C设为能够相对于与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242C、243及对置部件139C一体地移动的、外壳131C及盖部件275移动。另外,在分隔盘134C,在非支承侧即外周侧,设有将分隔盘134C的外周与外壳131C的内周之间密封的环状的密封部158A,包括密封部158A在内的密封部件156A与外壳131C接触而相对于外壳131C定心。换言之,分隔盘134C的内周侧为仅单面侧支承于盘242C而不从双面侧被夹紧的单纯支承结构。分隔盘134C的密封部158A设于分隔盘134C的轴向的突出部252C侧,且在轴向上搭接于该突出部252C。
[0138] 分隔盘134A的密封部158A遍及整周地与外壳131C的筒状部166C的内周面接触,将分隔盘134A与筒状部166C的间隙密封。分隔盘134C的密封部158A也遍及整周地与外壳131C的筒状部166C的内周面接触,将分隔盘134C和筒状部166C的间隙密封。分隔盘134A通过与外壳131C一起,在外壳131C的底部141A侧划分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1C(外壳内室)。可变室171C经由通路形成部件241的径向槽246内的通路、销部件194C的通路孔232内的通路及通路孔231内的通路,与储液室6始终连通。
[0139] 分隔盘134A、134C通过与外壳131C一起,在相互间划分容量可变的可变室281。分隔盘134C和盖部件275通过与外壳131C一起,在相互间划分容量可变的可变室282。该可变室282经由贯通孔278与下室20始终连通。
[0140] 在销部件194C,在使安装轴部225C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限制盘212、间隔件211、多个盘192、底阀部件191、盘193、间隔件214、弹簧部件215、限制盘216、间隔件217、外壳131C、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多个盘243、对置部件139C、多个盘242C、盖部件275按照该顺序,重叠于凸缘部226。此时,分隔盘134A嵌合于外壳131C的内侧且配置于盘242与对置部件139C之间,分隔盘134C嵌合于外壳131C的内侧且配置于对置部件139C与盘242C之间。该状态下,通路孔232与通路形成部件241的多个径向槽246连通。盖部件275嵌合于外壳131C的筒状部166C。
[0141] 如此配置部件的状态下,在销部件194C的比盖部件275更突出的安装轴部225C的外螺纹227,旋合有螺母176A。该状态下,限制盘212、间隔件211、多个盘192、底阀部件191、盘193、间隔件214、弹簧部件215、限制盘216、间隔件217、外壳131C、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多个盘243、对置部件139C、多个盘242C及盖部件275各自内周侧或全部被销部件194C的凸缘部226和螺母176A夹持而在轴向上被夹紧。这时,分隔盘134A、134C的内周侧均不在轴向上被夹紧。销部件194C插通于外壳131C及对置部件139C的内周侧,将外壳131C及对置部件139C的内周侧联接。
[0142] 由上,第四实施方式中,由外壳131C、对置部件139C、盖部件275、通路形成部件241、盘242、242C、243、对置部件139C、分隔盘134A、134C构成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C设于底阀25C。
[0143] 分隔盘134A能够在如下范围内变形:内周侧在盘242与对置部件139C之间移动、且外周侧在突出部252与外壳131C的底部141A之间移动。这里,从轴向一侧对分隔盘134A的盘155A的外周侧进行支承的突出部252、与从轴向另一侧对分隔盘134A的盘155A的内周侧进行支承的盘242之间的轴向的最短距离小于分隔盘134A的盘155A的轴向的厚度。因此,在可变室171C和可变室281为同压时,分隔盘134A的盘155A在稍稍变形的状态下,因自身的弹性力而遍及整周地与突出部252和盘242压接。
[0144] 就分隔盘134A而言,在其内周侧遍及整周地与盘242接触的状态下,将可变室171C与可变室281之间的油液的流通截断。另外,分隔盘134A在其内周侧从盘242分离的状态下,允许可变室171C与可变室281之间的油液的流通。因此,分隔盘134A的内周侧和盘242构成止回阀255,其允许油液从可变室171C向可变室281的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从可变室281向可变室171C的流动。
[0145] 分隔盘134C能够在如下范围内变形:内周侧在盘242C与对置部件139C的基部251C之间移动、且外周侧在突出部252C与盖部件275的基部276之间移动。这里,从轴向一侧对分隔盘134C的盘155A的外周侧进行支承的突出部252C、与从轴向另一侧对分隔盘134C的盘155A的内周侧进行支承的盘242C之间的轴向的最短距离小于分隔盘134C的盘155A的轴向的厚度。因此,在可变室281和可变室282同压时,分隔盘134C的盘155A在稍稍变形的状态下,因自身的弹性力而遍及整周地与突出部252C和盘242C压接。
[0146] 就分隔盘134C而言,在其内周侧遍及整周地与盘242C接触的状态下,将可变室281与可变室282之间的油液的流通截断。另外,分隔盘134C在其内周侧从盘242C分离的状态下,允许可变室281与可变室282之间的油液的流通。因此,分隔盘134C的内周侧和盘242C构成止回阀255C,其限制油液从可变室281经由可变室282向下室20的流动,另一方面,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由可变室282向可变室281的流动。
[0147] 当可变室281的压力低于可变室171C的压力时,构成止回阀255的分隔盘134A的盘155A的内周侧从盘242分离,通过通路孔231内的通路、通路孔232内的通路、径向槽246内的通路、可变室171C、开启状态的止回阀255的盘155A与盘242之间的通路、对置部件139C与分隔盘134A的盘155A之间的通路、切口253内的通路,储液室6的油液流向可变室281。在伸张行程中,当下室20的压力下降时,经由盖部件275的贯通孔278与下室20连通的可变室282的压力也下降,该压力作用于分隔盘134C。于是,分隔盘134C因上述的流动而在将储液室6的油液流向可变室281的同时,向盖部件275侧变形,而将可变室282的油液流向下室20。由此,阻尼力变软。
[0148] 在压缩行程中,下室20的压力上升,经由盖部件275的贯通孔278与下室20连通的可变室282的压力也上升。当可变室282的压力高于可变室281的压力时,构成止回阀255C的盘155A的内周侧从盘242C分离,可变室282的油液流向可变室281,可变室281的压力上升。由于可变室171C与储液室6连通,因而,分隔盘134A在可变室281的压力作用下,在将可变室
171C的油液流向储液室6的同时向底部141A侧变形,使可变室282的容积扩大。由此,可变室
171C的容积减少,相应地,与下室20侧连通的可变室281的容积增加。由此,阻尼力变软。
[0149]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分隔盘134的外周侧支承于与活塞杆21一体的外壳131,且在非支承侧即分隔盘134的内周侧设置将其与活塞杆21侧的间隙密封的环状的密封部件。同样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分隔盘134A的外周侧支承于与销部件194A、
194B一体的外壳131A,且在非支承侧即分隔盘134A的内周侧设置将其与销部件194A、194B侧的间隙密封的环状的密封部件。同样地,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分隔盘134A、134C的外周侧支承于与销部件194C一体的外壳131C,且在非支承侧即分隔盘134A、134C的内周侧设置将其与销部件194C侧的间隙密封的环状的密封部件。
[0150] 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将本发明用于复筒式的液压缓冲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不设置外筒、且在缸2内的下室20的与上室19相反的相反侧由能够滑动的划分物形成气室的单筒式的液压缓冲器,能够用于任意缓冲器。另外,也能够适用于如下情况:在缸2的外部设置与缸2内连通的油通路,在该油通路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
[015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如下的例子,即,设为在盘的设有密封部一面的相反侧、与对置部件或外壳的底部之间设置弹性部的结构,且与盘一体地设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弹性部粘附于对置部件。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弹性部。
[0152] 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具备:缸,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能够滑动地插嵌于上述缸内,将上述缸内划分成杆侧室和底侧室;活塞杆,一端侧在上述缸内固定于上述活塞,另一端侧经由导杆向上述缸外突出;阻尼力产生机构,通过上述活塞的移动产生阻尼力;有底筒状的外壳;盘,设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外壳移动,并在其与该外壳的底部之间形成外壳内室;对置部件,与上述盘对置地设于上述盘的与上述底部相反的相反侧;上述外壳及上述对置部件的内周侧插通有销部件而联接,在上述外壳的底部或上述对置部件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上述盘突出且限制该盘的移动,在上述盘,在上述突出部侧设有密封部,该密封部将该盘的外周与上述外壳的内周之间密封。盘的将其外周与外壳的内周之间密封的密封部设于限制盘移动的突出部侧,该突出部从外壳的底部朝盘突出,因而,能够缩短轴向长度,实现小型化。
[0153] 另外,上述外壳设于上述活塞。因此,能够缩短与活塞及活塞杆一体地移动的部件整体的轴向长度。
[0154] 另外,上述缸具有内筒、和该内筒的外周侧的外筒,在上述内筒与上述外筒之间具备底阀,在该底阀设有上述外壳。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与活塞及活塞杆一体地移动的部件整体的轴向长度。
[0155] 另外,在上述盘的设有上述密封部的面的相反侧、与上述对置部件或上述外壳的底部之间,设有弹性部。因此,能够抑制因盘向对置部件或外壳的底部的接触而产生的声音。
[0156] 另外,上述销部件构成为上述活塞杆的一端侧。
[0157] 另外,在上述盘与上述外壳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上述密封部经由上述间隙固着于上述盘的两面而设置。
[0158] 作为缓冲器的第一方面,具备:缸,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能够滑动地插嵌于上述缸内,将上述缸内划分成杆侧室和底侧室;活塞杆,一端侧在上述缸内固定于上述活塞,另一端侧经由导杆向上述缸外突出;阻尼力产生机构,通过上述活塞的移动产生阻尼力;有底筒状的外壳;盘,设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外壳移动,并在其与该外壳的底部之间形成外壳内室;对置部件,与上述盘对置地设于上述盘的与上述底部相反的相反侧;上述外壳及上述对置部件的内周侧插通有销部件而联接,在上述外壳的底部或上述对置部件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上述盘突出且限制该盘的移动,在上述盘,在上述突出部侧设有密封部,该密封部将该盘的外周与上述外壳的内周之间密封。
[0159] 作为缓冲器的第二方面,在上述第一方面中,上述外壳设于上述活塞。
[0160] 作为缓冲器的第三方面,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中,上述缸具有内筒、和该内筒的外周侧的外筒,在上述内筒与上述外筒之间具备底阀,在该底阀设有上述外壳。
[0161] 作为缓冲器的第四方面,在上述第一至第三的任一方面中,在上述盘的设有上述密封部的面的相反侧、与上述对置部件或上述外壳的底部之间,设有弹性部。
[0162] 作为缓冲器的第五方面,在上述第一方面中,上述销部件构成为上述活塞杆的一端侧。
[0163] 作为缓冲器的第六方面,在上述第一至第五方面中,在上述盘与上述外壳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上述密封部经由上述间隙固着于上述盘的两面而设置。
[0164] 以上,仅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能够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新颖的启示或优点的情况下,能够对例示的实施方式加以各种变更或改良。因此,添加了这种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应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也可以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
[0165] 另外,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方式,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就本发明而言,显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中包含其等同物。另外,在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或起到上述效果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内,能够对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记载的各构成要素进行任意的组合或省略。
[0166] 本申请基于2015年9月1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5-181065号主张优先权。2015年9月1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5-181065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作为整体编入本申请。
[0167] (日本)特开2011-247371号公报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作为整体编入本申请。
[0168] 标记说明
[0169] 1 缓冲器
[0170] 2 缸
[0171] 3 内筒
[0172] 4 外筒
[0173] 18 活塞
[0174] 19 上室(杆侧室)
[0175] 20 下室(底侧室)
[0176] 21 活塞杆(销部件)
[0177] 25A、25B、25C 底阀
[0178] 41、42、197 阻尼力产生机构
[0179] 131、131A、131C 外壳
[0180] 134、134A、134C 分隔盘(盘)
[0181] 139、139A、139C 对置部件
[0182] 143、252、252C 突出部
[0183] 158、158A 密封部
[0184] 159、159A 弹性部
[0185] 171、171A、171C 可变室(外壳内室)
[0186] 194A、194B、194C 销部件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缓冲器 2020-05-11 693
缓冲器 2020-05-11 527
缓冲器 2020-05-11 682
缓冲器 2020-05-12 138
缓冲器 2020-05-12 369
缓冲器 2020-05-11 157
缓冲器 2020-05-11 833
缓冲器 2020-05-13 82
缓冲器 2020-05-12 156
一种缓冲器 2020-05-11 64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