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盖排气的烤炉

阅读:672发布:2021-06-05

专利汇可以提供上盖排气的烤炉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上盖排气的烤炉,其主体包括:上盖组件、下主体组件、食物容纳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上设置排气孔或排气管、加热器;加热器用于加热食物上表面、加热上盖组件下部腔体内的 水 蒸气,水蒸气通过上盖内侧的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 汽化 ,进一步加 热分解 、微小汽化水蒸气;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将水蒸气、或水蒸气通过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微小汽化水蒸气排出到上盖组件外部空气中;所述下主体组件用于加热食物容纳器内部的食物,下主体组件外壁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将低温空气微吸到食物容纳器内部、上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易装拆、易清洁、自然进气和排气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下面是上盖排气的烤炉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上盖排气的烤炉,其主体包括:上盖组件、下主体组件、食物容纳器,所述食物容纳器开口向上卧式轴向转动,食物容纳器顺时针与逆时针组合双向转动,驱动食物容纳器内的部分食物沿食物容纳器内壁顺时针或逆时针双向翻滚搅拌受热均匀;所述食物容纳器为平卧式或倾斜卧式轴向顺时针与逆时针组合小于360°双向转动,食物容纳器内设置阻挡装置,帮助食物旋转抬升到高位时向下翻转滑落;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上设置排气孔或排气管、加热器;加热器用于加热食物上表面、加热上盖组件下部腔体内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上盖内侧的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进一步加热分解、微小汽化水蒸气;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将水蒸气、或水蒸气通过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微小汽化水蒸气排出到上盖组件外部空气中;
所述下主体组件用于加热食物容纳器内部的食物,下主体组件外壁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将低温空气微吸到食物容纳器内部、上部,或者,下主体组件与上盖组件组合成一个进气口、或间隙,进气口、或间隙将低温空气微吸到食物容纳器内部、上部;
所述上盖组件与下主体组件组成一个加热内腔和一个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所述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通过进气口至排气孔或排气管组成一个由下至上、或由低温至高温的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排出水蒸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悬挂设置在上盖内侧,向下辐射加热,上盖上设置的加热器为上加热器,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在上加热器的上部、或下部、或外侧、或内侧、或一侧;
所述食物容纳器下部设置下加热器,下加热器将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水分子加热渗出形成自然上升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上盖内侧的上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进一步加热分解微小汽化后沿上盖上设置的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到加热腔体外;致使上盖内侧的水蒸气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至少上盖内壁一部分面积保持无水珠凝结状态对食物进行烘干加热或加热,实现食物表面硬化,内部保持食物的松软;
所述主体的外壁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低于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或者,进气口大致与排气孔或排气管等高设置,或者,上盖与下主体之间组合成进气口;
所述进气口为进气通道、或进气口、或进气间隙;
所述上盖与下主体盖合之间留有水平进气间隙、或下主体上设置进气通道或进气口、或盖的低端设置进气口;
所述上盖与下主体盖合之间为倾斜间隙,倾斜间隙低端为进气通道或孔,倾斜间隙高端形成排气孔或排气管;
所述食物容纳器下部、侧下部、侧部设置进气口;外部空气进入主体内部沿食物容纳器外壁由下至上流动进入到食物容纳器开口或内部;
所述食物容纳器开口的外侧、倾斜上方设置进气口;
所述食物容纳器开口外围进气,食物容纳器开口上部出气,或者,上盖上的排气孔或排气管出气,与食物容纳器开口形成一个倒喇叭形的低温与高温交换的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微排出的水蒸气竖立上升的高度尺寸大于食物容纳器开口的直径或半径尺寸;
所述加热内腔内部通过进气通道、或进气口、或进气间隙微吸入相对干燥低温的空气,排气孔或排气管通过进气口与排气孔或排气管位置的高低落差、内外距离,将加热内腔内的高温水蒸汽气体吸排出到空气中;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在上盖或隔热罩上,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下端与加热内腔贯通,排气孔或排气管的内壁底端与加热内腔贯通连接,排气孔或排气管的上端内壁与外部贯通;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位于食物容纳器开口的上方、或侧上方、或外侧位置;
所述进气通道上设置扇,风扇将干燥低温的空气吹入到加热内腔内与水蒸气混合,同时将高温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到空气中;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上设置风扇,风扇将高温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吹出到空气中,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上与风扇轴夹或同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有规律或无规律设置在上盖的外壁高位上;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上盖的上部,排气管的出口高于上盖的内壁,排气管的内壁下端连接上盖内壁,排气管上端与外部贯通,形成一个烟囱,将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微吸排出到空气中;
所述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被微吸排出的排热速度小于主体内加热器的加热速度,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所述加热内腔由进气口进气与排气管或排气孔排气构成一个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系统的加热系统结构,该加热系统结构通过上、下加热器加热,将食物内的水分加热带入到加热内腔内澎涨变为水蒸气,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管或排气孔排出多余食物水分,加速食物被加热的速度,防止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内,至少防止一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内;
所述加热内腔相对密封,只留有排气孔或排气管与主体外部贯通,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主体的高位上、或者,次高位上,加热内腔通过上、下加热器加热,将食物内的水分加热带入到加热内腔内澎涨变为水蒸气,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管或排气孔排出多余的食物水分,加速食物被加热的速度;
所述排气管或排气孔排气通过一个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澎涨自然循环排气加热系统结构实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内壁将大部分热量,至少是重要部份的热量隔离在加热内腔的内部不外泄,增加食物的热量,保持恒温、持续加热,食物恒温通过加热内腔外部主体上的温控器控制实现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系统,能防止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内,至少防止一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内;
所述上盖的排气管或排气孔的出气面积小于上盖的内壁面积;或者主体上的排气管或排气孔与进气口进出口总面积小于上盖的内壁面积;或者至少主体上的排气管或排气孔与进气口进出口总面积小于上盖的内壁1/2面积;
所述上盖上的温控器的温度设置在150度—230度之间;所述下主体上的温控器的温度设置在190度—270度之间;
所述下加热器一侧设置下温控器,位于烤锅胆或者加热器的下方、外侧、内侧;
所述排气管或排气孔排气时,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或者可见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的面积不超过上盖内壁面积的1/2,至少是食物加热时后端加热的时间中,可见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的面积不超过上盖内壁的面积的2/3;
所述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水平设置,或者,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相互倾斜设置,或者,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夹角设置,或者,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相互之间加热面横向与纵向夹角设置;
所述上加热器设置在水蒸气爬升的位置,上加热器对水蒸气阻截加热汽化;
所述上加热器在食物容纳器上部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对食物加热、下部设置发热件传导加热,上、下同时工作对食物立体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的排气管或排气孔的横切面积的总和小于上盖的内壁面积、或者,小于上加热器的内侧面积;
所述上加热器环形设置在排气管或排气孔的外围;
所述排气孔单一孔的透气面积至少2平方毫米;所述排气管的横切面透气面积至少25平方毫米;
所述上盖上的排气管或排气孔至少一个设置,排气管或排气孔越多、越大排气越快,排气管或排气孔越少、越小排气越慢;排气管或排气孔排水蒸气降温的速度小于上、下加热器的加热速度,加热内腔内部的局部最低温度不低于120度;
所述加热内腔内部的局部最高温度不低于200度;
所述上盖由外壳、上主体的主体支架、隔热罩、上加热器组成,所述外壳由第一外壳、第二外壳组成,第一外壳设置在隔热罩、上加热器上部,第二外壳设置在第一外壳一侧或外围,第二外壳与第一外壳为可分离式拆卸结构;
所述第二外壳为中部拱起开口环形设置,挂钩或凹位设置在中部拱起开口边沿,第二外壳外围边沿设置扣位或扣脚;所述扣位或扣脚优先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下主体转动连接位置,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部两侧设置扣位按键;按键向内移动解除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上盖之间定位定,第二外壳底部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端分离;第二外壳中部拱起开口与隔热罩分离,隔热罩设置在热流发生器上,热流发生器固定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所述热流发生器穿插第二外壳中部拱起开口处彼此相对移动开合;
所述上盖上设置外壳、上主体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与排气管可独立设置,或排气孔与排气管可组合设置,排气孔与排气管组合设置时,排气孔设置在排气管一侧,或排气管上端、下端或中部;
所述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尺寸,或者,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食物容纳器的半径尺寸;或者,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与食物容纳器的半径尺寸一致;或者,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尺寸一致;实现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通过进气口与排气孔或排气管组成一个由下至上、或由低温至高温、或由低位至高位、或由上盖外围至中部、或由上盖中部至外围的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排出水蒸气;
所述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至少小于食物容纳器的两倍直径尺寸;
所述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或半径尺寸时,能加速低温干燥空气进入加热内腔内部或食物容纳器内部、上部,快速将高温水蒸气排出,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所述上盖内壁面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尺寸;或者,上盖内壁面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半径尺寸;能加速加热内腔内部或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加热并将高温水蒸气排出,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所述上盖外围尺寸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或下主体的开口尺寸,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尺寸;或者,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半径尺寸;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或半径尺寸,能加速加热内腔内部或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加热并将高温水蒸气排出,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下加热器上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或半径尺寸,能加速加热内腔内部或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加热并将高温水蒸气排出,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距离越远,食物下部加热越慢;加热的食物体积越大,食物下部的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越慢,水蒸气排出越慢;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距离越近,食物下部加热的速度越快,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的速度越快,水蒸气排出越快;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对食物上部直接加热,加热出的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的速度越快,水蒸气排出越快;
所述第二外壳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分离设置,第二外壳上设置扣位,扣位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插接,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设置解锁按件,解锁按件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端,所述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下主体转动连接,转动连接位设置转轴弹簧、过线孔;所述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部设置排气管道,排气管道下部同上盖内壁贯通,排气管顶部与外部贯通;所述排气管道设置在上盖上部向上凸起,上盖排气管凸起穿过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外部贯通,上盖排气管设置在上盖的高端,高过上盖内壁形成管道;
所述上盖中部拱起开口外围上的排气管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部,排气管由上盖内壁向上延伸,穿过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外部贯通透气,排气管设置成一定高度,其高度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的厚度一致;或者,排气管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或者,排气管由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上盖组成;所述排气管的高度大于上盖的厚度或排气管的高度等于上盖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主体之间间隙水平设置,或倾斜设置,或竖立设置,进气口水平设置时,进气口形成主要入口,进气口倾斜设置,至少倾斜角度大于10度,进气口的低端一部份为进气口,高端部位一部份为出气口,进气口倾斜角度小于10度为进气口,间隙口高低起伏设置时,高端间隙出气,低端间隙为进气;
间隙竖立设置时,间隙低端进气,间隙高端顶部出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通道截面积大小一致,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面积小,进气面积大,出气口面积小时,水蒸气会长时间留在上盖内壁面积大上,进气口面积小,出气口面积大时,水蒸气不停留在上盖内壁上;
所述食物容纳器为水平卧式或倾斜卧式轴向顺时针与逆时针组合小于360°双向转动,食物容纳器内设置阻挡装置,帮助食物旋转抬升到高位时向下翻转滑落;食物容纳器内设置活动阻挡装置,活动阻挡装置被食物推到高位时,反向摇摆推动一部分食物反向运动移位或翻转,反向运动一部分食物为活动阻挡装置的后端食物,活动阻挡装置的转动轴设置在食物容纳器上;
带动食物转动、翻转、移位驱使食物多面受热均匀并排除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再次受上加热器加热,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快速排出空气中;
所述食物容纳器与电机轴转动连接;所述食物容纳器上的齿轮为全齿齿轮或半齿齿轮与之相耦合设有电机齿轮,电机齿轮与电机轴相配合转动,电机为单向或双向转动;
所述食物容纳器设置为内腔大,口部小的锅体,或者食物容纳器开口大、开口与内壁等大向上延伸,食物容纳器口部设置有透气盖、或透气环、或透气拦板与食物容纳器盖合,防止食物被移动时被抛出食物容纳器外部;
所述食物容纳器上设置容纳器把手,容纳器把手为连体或分离设置在食物容纳器的转轴位或食物容纳器的壁上;
所述食物容纳器设置在上盖的下方,上盖或食物容纳器的下方设置加热器,加热器为金属管、石英管、卤素管、纤维管;
所述食物容纳器开口与食物容纳器一同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上加热器与食物容纳器开口相对运动,上加热器相对食物容纳器开口摇摆辐射加热,下加热器对食物容纳器底部传导加热;
所述下加热器对食物容纳器底部传导加热的间隙至少1毫米;
所述上加热器与食物容纳器开口之间的间隙至少3毫米;
所述上加热器条形设置与食物容纳器开口两端的转轴中心轴线一致;
所述食物容纳器底部为弧面或平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部设置排气孔或排气管,排气孔沿上加热器的外围有规律或无规律排列在上加热器上部或内侧或外侧;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在外壳上、或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或隔热罩上;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开口向上、或开口倾斜向上;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上加热器上部或内侧或外侧,排气管的内壁下端与反射隔热罩上部内壁套接或对接或顺滑连接,排气管将加热器多于热量和加热食物容纳器内食物的水蒸气由下至上自然微吸出主体外部,同时将相对干燥的冷空气由进气口或进气间隙吸入食物容纳器开口上部与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混合,进入加热内腔内的冷空气自然下沉同时挤压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或者,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同时带动进入加热内腔内的冷空气自然下沉与食物表面的热流水蒸气混合后变成热流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
所述冷空气的进入加速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
所述上加热器将一部份热量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吹入到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表面上加热,将另一部份热量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吹入加热内腔内加热空气,加速水蒸气空气上升,加速加热内腔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分解和更进一步微小气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内壁排出到大气中;
所述上加热器加速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
所述冷空气的进入加热内腔内加速水蒸气热流上升沿上盖内壁流动,一部分水蒸气由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另一部分水蒸气与冷空气混合后上升沿上盖内壁流动由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上盖排气的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设置内管和外管,内管与内腔内壁贯通连接,外管设置在内管的外侧,外管上部与内管上部套接,外管的上部设置网孔与外部贯通,外管外围连接第一外壳,第一外壳上设置通孔将反射隔热罩外壁空腔的多余热量排出外部散热,保持第一外壳低温状态;
所述上加热器悬挂在上盖内的反射隔热罩下端,反射隔热罩设置在上盖的中部,第一外壳的下部,第一外壳与反射隔热罩之间设置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隔热连接,第一外壳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夹持第二外壳透明罩,第二外壳透明罩设置在第一外壳的外围,位于食物容纳器的上方位,第二外壳透明罩与第一外壳或上主体的主体支架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

说明书全文

上盖排气的烤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盖排气的烤炉。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电烤锅一般包括可提供加热的底座和底座上可盛放食物的锅盘。但随着人们生活平的不断提高,单一的烘烤功能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状况,有些厂商作了些改进,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 2379075Y于2000年5月24日公开了一种电炒烤锅,特别是一种家用小型电炒烤锅,在电炉上安一只U型炒锅,炒锅内设有一把可旋转的转铲。这种电炒烤锅利用电炉提供的热量可方便的制作炒烤食品,其缺点是上盖没有设置进气和排气结构,水蒸气多影响食物制作的外部硬内部软的效果,清洗不方便,而且整机复杂,功能单一,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烹饪效果好、自然进气和排气、易装拆、易清洁、适用范围广的上盖排气的烤炉,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0004] 按此目的设计的上盖排气的烤炉,其主体包括:上盖组件、下主体组件、食物容纳器,所述食物容纳器开口向上卧式轴向转动,食物容纳器顺时针与逆时针组合双向转动,驱动食物容纳器内的部分食物沿食物容纳器内壁顺时针或逆时针双向翻滚搅拌受热均匀;所述食物容纳器为水平卧式或倾斜卧式轴向顺时针与逆时针组合小于360°双向转动,食物容纳器内设置阻挡装置,帮助食物旋转抬升到高位时向下翻转滑落;
[0005]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上设置排气孔或排气管、加热器;加热器用于加热食物上表面、加热上盖组件下部腔体内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上盖内侧的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进一步加热分解、微小汽化水蒸气;
[0006]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将水蒸气、或水蒸气通过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微小汽化水蒸气排出到上盖组件外部空气中;
[0007] 所述下主体组件用于加热食物容纳器内部的食物,下主体组件外壁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将低温空气微吸到食物容纳器内部、上部,或者,下主体组件与上盖组件组合成一个进气口、或间隙,进气口、或间隙将低温空气微吸到食物容纳器内部、上部;
[0008] 所述上盖组件与下主体组件组成一个加热内腔和一个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所述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通过进气口至排气孔或排气管组成一个由下至上、或由低温至高温的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排出水蒸气。
[0009] 所述加热器悬挂设置在上盖内侧,向下辐射加热,上盖上设置的加热器为上加热器,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在上加热器的上部、或下部、或外侧、或内侧、或一侧;
[0010] 所述食物容纳器下部设置下加热器,下加热器将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水分子加热渗出形成自然上升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上盖内侧的上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进一步加热分解微小汽化后沿上盖上设置的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到加热腔体外;致使上盖内侧的水蒸气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至少上盖内壁一部分面积保持无水珠凝结状态对食物进行烘干加热或加热,实现食物表面硬化,内部保持食物的松软;
[0011] 所述主体的外壁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低于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或者,进气口大致与排气孔或排气管等高设置,或者,上盖与下主体之间组合成进气口;
[0012] 所述进气口为进气通道、或进气口、或进气间隙;
[0013] 所述上盖与下主体盖合之间留有水平进气间隙、或下主体上设置进气通道或进气口、或盖的低端设置进气口;
[0014] 所述上盖与下主体盖合之间为倾斜间隙,倾斜间隙低端为进气通道或孔,倾斜间隙高端形成排气孔或排气管;
[0015] 所述食物容纳器下部、侧下部、侧部设置进气口;外部空气进入主体内部沿食物容纳器外壁由下至上流动进入到食物容纳器开口或内部;
[0016] 所述食物容纳器开口的外侧、倾斜上方设置进气口;
[0017] 所述食物容纳器开口外围进气,食物容纳器开口上部出气,或者,上盖上的排气孔或排气管出气,与食物容纳器开口形成一个倒喇叭形的低温与高温交换的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微排出的水蒸气竖立上升的高度尺寸大于食物容纳器开口的直径或半径尺寸;
[0018] 所述加热内腔内部通过进气通道、或进气口、或进气间隙微吸入相对干燥低温的空气,排气孔或排气管通过进气口与排气孔或排气管位置的高低落差、内外距离,将加热内腔内的高温水蒸汽气体吸排出到空气中;
[0019]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在上盖或隔热罩上,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下端与加热内腔贯通,排气孔或排气管的内壁底端与加热内腔贯通连接,排气孔或排气管的上端内壁与外部贯通;
[0020]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位于食物容纳器开口的上方、或侧上方、或外侧位置;
[0021] 所述进气通道上设置扇,风扇将干燥低温的空气吹入到加热内腔内与水蒸气混合,同时将高温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到空气中;
[0022]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上设置风扇,风扇将高温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吹出到空气中,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上与风扇轴夹或同心设置。
[0023] 所述排气孔有规律或无规律设置在上盖的外壁高位上;
[0024]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上盖的上部,排气管的出口高于上盖的内壁,排气管的内壁下端连接上盖内壁,排气管上端与外部贯通,形成一个烟囱,将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微吸排出到空气中;
[0025] 所述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被微吸排出的排热速度小于主体内加热器的加热速度,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0026] 所述加热内腔由进气口进气与排气管或排气孔排气构成一个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系统的加热系统结构,该加热系统结构通过上、下加热器加热,将食物内的水分加热带入到加热内腔内澎涨变为水蒸气,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管或排气孔排出多余食物水分,加速食物被加热的速度,防止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内,至少防止一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内;
[0027] 所述加热内腔相对密封,只留有排气孔或排气管与主体外部贯通,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主体的高位上、或者,次高位上,加热内腔通过上、下加热器加热,将食物内的水分加热带入到加热内腔内澎涨变为水蒸气,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管或排气孔排出多余的食物水分,加速食物被加热的速度;
[0028] 所述排气管或排气孔排气通过一个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澎涨自然循环排气加热系统结构实现。
[0029] 所述上盖的内壁将大部分热量,至少是重要部份的热量隔离在加热内腔的内部不外泄,增加食物的热量,保持恒温、持续加热,食物恒温通过加热内腔外部主体上的温控器控制实现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系统,能防止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内,至少防止一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内;
[0030] 所述上盖的排气管或排气孔的出气面积小于上盖的内壁面积;或者主体上的排气管或排气孔与进气口进出口总面积小于上盖的内壁面积;或者至少主体上的排气管或排气孔与进气口进出口总面积小于上盖的内壁1/2面积;
[0031] 所述上盖上的温控器的温度设置在150度—230度之间;所述下主体上的温控器的温度设置在190度—270度之间;
[0032] 所述下加热器一侧设置下温控器,位于烤锅胆或者加热器的下方、外侧、内侧;
[0033] 所述排气管或排气孔排气时,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或者可见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的面积不超过上盖内壁面积的1/2,至少是食物加热时后端加热的时间中,可见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的面积不超过上盖内壁的面积的2/3;
[0034] 所述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水平设置,或者,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相互倾斜设置,或者,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夹角设置,或者,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相互之间加热面横向与纵向夹角设置;
[0035] 所述上加热器设置在水蒸气爬升的位置,上加热器对水蒸气阻截加热汽化;
[0036] 所述上加热器在食物容纳器上部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对食物加热、下部设置发热件传导加热,上、下同时工作对食物立体加热。
[0037] 所述上盖上的排气管或排气孔的横切面积的总和小于上盖的内壁面积、或者,小于上加热器的内侧面积;
[0038] 所述上加热器环形设置在排气管或排气孔的外围;
[0039] 所述排气孔单一孔的透气面积至少2平方毫米;所述排气管的横切面透气面积至少25平方毫米;
[0040] 所述上盖上的排气管或排气孔至少一个设置,排气管或排气孔越多、越大排气越快,排气管或排气孔越少、越小排气越慢;排气管或排气孔排水蒸气降温的速度小于上、下加热器的加热速度,加热内腔内部的局部最低温度不低于120度;
[0041] 所述加热内腔内部的局部最高温度不低于200度;
[0042] 所述上盖由外壳、上主体的主体支架、隔热罩、上加热器组成,所述外壳由第一外壳、第二外壳组成,第一外壳设置在隔热罩、上加热器上部,第二外壳设置在第一外壳一侧或外围,第二外壳与第一外壳为可分离式拆卸结构;
[0043] 所述第二外壳为中部拱起开口环形设置,挂钩或凹位设置在中部拱起开口边沿,第二外壳外围边沿设置扣位或扣脚;所述扣位或扣脚优先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下主体转动连接位置,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部两侧设置扣位按键;按键向内移动解除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上盖之间定位定,第二外壳底部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端分离;第二外壳中部拱起开口与隔热罩分离,隔热罩设置在热流发生器上,热流发生器固定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所述热流发生器穿插第二外壳中部拱起开口处彼此相对移动开合;
[0044] 所述上盖上设置外壳、上主体支架;
[0045] 所述排气孔与排气管可独立设置,或排气孔与排气管可组合设置,排气孔与排气管组合设置时,排气孔设置在排气管一侧,或排气管上端、下端或中部;
[0046] 所述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尺寸,或者,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食物容纳器的半径尺寸;或者,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与食物容纳器的半径尺寸一致;或者,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尺寸一致;实现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通过进气口与排气孔或排气管组成一个由下至上、或由低温至高温、或由低位至高位、或由上盖外围至中部、或由上盖中部至外围的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的系统排出水蒸气;
[0047] 所述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至少小于食物容纳器的两倍直径尺寸;
[0048] 所述食物容纳器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或半径尺寸时,能加速低温干燥空气进入加热内腔内部或食物容纳器内部、上部,快速将高温水蒸气排出,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0049] 所述上盖内壁面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尺寸;或者,上盖内壁面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半径尺寸;能加速加热内腔内部或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加热并将高温水蒸气排出,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0050] 所述上盖外围尺寸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或下主体的开口尺寸,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0051]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尺寸;或者,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半径尺寸;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0052]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或半径尺寸,能加速加热内腔内部或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加热并将高温水蒸气排出,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0053]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下加热器上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的直径或半径尺寸,能加速加热内腔内部或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加热并将高温水蒸气排出,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确保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内壁的面积,并能保持加热内腔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0054]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距离越远,食物下部加热越慢;加热的食物体积越大,食物下部的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越慢,水蒸气排出越慢;
[0055]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与食物容纳器底部距离越近,食物下部加热的速度越快,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的速度越快,水蒸气排出越快;
[0056] 所述上加热器底部对食物上部直接加热,加热出的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的速度越快,水蒸气排出越快;
[0057] 所述第二外壳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分离设置,第二外壳上设置扣位,扣位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插接,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设置解锁按件,解锁按件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端,所述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下主体转动连接,转动连接位设置转轴弹簧、过线孔;所述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部设置排气管道,排气管道下部同上盖内壁贯通,排气管顶部与外部贯通;所述排气管道设置在上盖上部向上凸起,上盖排气管凸起穿过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外部贯通,上盖排气管设置在上盖的高端,高过上盖内壁形成管道;
[0058] 所述上盖中部拱起开口外围上的排气管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下部,排气管由上盖内壁向上延伸,穿过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外部贯通透气,排气管设置成一定高度,其高度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的厚度一致;或者,排气管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或者,排气管由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与上盖组成;所述排气管的高度大于上盖的厚度或排气管的高度等于上盖的厚度。
[0059] 所述上盖与主体之间间隙水平设置,或倾斜设置,或竖立设置,进气口水平设置时,进气口形成主要入口,进气口倾斜设置,至少倾斜角度大于10度,进气口的低端一部份为进气口,高端部位一部份为出气口,进气口倾斜角度小于10度为进气口,间隙口高低起伏设置时,高端间隙出气,低端间隙为进气;间隙竖立设置时,间隙低端进气,间隙高端顶部出气。
[0060] 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通道截面积大小一致,水蒸气停留在上盖内壁面积小,进气面积大,出气口面积小时,水蒸气会长时间留在上盖内壁面积大上,进气口面积小,出气口面积大时,水蒸气不停留在上盖内壁上;
[0061] 所述食物容纳器为水平卧式或倾斜卧式轴向顺时针与逆时针组合小于360°双向转动,食物容纳器内设置阻挡装置,帮助食物旋转抬升到高位时向下翻转滑落;食物容纳器内设置活动阻挡装置,活动阻挡装置被食物推到高位时,反向摇摆推动一部分食物反向运动移位或翻转,反向运动一部分食物为活动阻挡装置的后端食物,活动阻挡装置的转动轴设置在食物容纳器上;
[0062] 带动食物转动、翻转、移位驱使食物多面受热均匀并排除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再次受上加热器加热,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快速排出空气中;
[0063] 所述食物容纳器与电机轴转动连接;所述食物容纳器上的齿轮为全齿齿轮或半齿齿轮与之相耦合设有电机齿轮,电机齿轮与电机轴相配合转动,电机为单向或双向转动;
[0064] 所述食物容纳器设置为内腔大,口部小的锅体,或者食物容纳器开口大、开口与内壁等大向上延伸,食物容纳器口部设置有透气盖、或透气环、或透气拦板与食物容纳器盖合,防止食物被移动时被抛出食物容纳器外部;
[0065] 所述食物容纳器上设置容纳器把手,容纳器把手为连体或分离设置在食物容纳器的转轴位或食物容纳器的壁上;
[0066] 所述食物容纳器设置在上盖的下方,上盖或食物容纳器的下方设置加热器,加热器为金属管、石英管、卤素管、纤维管;
[0067] 所述食物容纳器开口与食物容纳器一同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上加热器与食物容纳器开口相对运动,上加热器相对食物容纳器开口摇摆辐射加热,下加热器对食物容纳器底部传导加热。
[0068] 所述下加热器对食物容纳器底部传导加热的间隙至少1毫米;
[0069] 所述上加热器与食物容纳器开口之间的间隙至少3毫米;
[0070] 所述上加热器条形设置与食物容纳器开口两端的转轴中心轴线一致;
[0071] 所述食物容纳器底部为弧面或平面设置。
[0072] 所述上盖上部设置排气孔或排气管,排气孔沿上加热器的外围有规律或无规律排列在上加热器上部或内侧或外侧;
[0073] 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设置在外壳上、或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或隔热罩上;所述排气孔或排气管开口向上、或开口倾斜向上;
[0074]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上加热器上部或内侧或外侧,排气管的内壁下端与反射隔热罩上部内壁套接或对接或顺滑连接,排气管将加热器多于热量和加热食物容纳器内食物的水蒸气由下至上自然微吸出主体外部,同时将相对干燥的冷空气由进气口或进气间隙吸入食物容纳器开口上部与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混合,进入加热内腔内的冷空气自然下沉同时挤压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或者,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同时带动进入加热内腔内的冷空气自然下沉与食物表面的热流水蒸气混合后变成热流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
[0075] 所述冷空气的进入加速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
[0076] 所述上加热器将一部份热量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吹入到食物容纳器内的食物表面上加热,将另一部份热量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吹入加热内腔内加热空气,加速水蒸气空气上升,加速加热内腔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分解和更进一步微小气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内壁排出到大气中;
[0077] 所述上加热器加速加热内腔内的水蒸气沿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
[0078] 所述冷空气的进入加热内腔内加速水蒸气热流上升沿上盖内壁流动,一部分水蒸气由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另一部分水蒸气与冷空气混合后上升沿上盖内壁流动由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主体外部。
[0079] 所述排气管设置内管和外管,内管与内腔内壁贯通连接,外管设置在内管的外侧,外管上部与内管上部套接,外管的上部设置网孔与外部贯通,外管外围连接第一外壳,第一外壳上设置通孔将反射隔热罩外壁空腔的多余热量排出外部散热,保持第一外壳低温状态;
[0080] 所述上加热器悬挂在上盖内的反射隔热罩下端,反射隔热罩设置在上盖的中部,第一外壳的下部,第一外壳与反射隔热罩之间设置上主体的主体支架上隔热连接,第一外壳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夹持第二外壳透明罩,第二外壳透明罩设置在第一外壳的外围,位于食物容纳器的上方位,第二外壳透明罩与第一外壳或上主体的主体支架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
[0081] 本实用新型的烤炉在前段工作时间时,上盖上的水蒸气较多,随着加热内腔内的温度上升,气流自然循环排水蒸气系统排水速度加快、低温与高温交换活跃,中段工作时间时上盖上的水蒸气明显减少,后端工作时间时上盖上的水蒸气几乎没有一直到工作完毕。
[0082] 本实用新型的食物容纳器的开口向上,开口贴近上盖内壁防止食物抛出食物容纳器,使食物容纳器在烹饪过程中,不会抛出食物容纳器外,食物容纳器内还设置有阻挡装置,对一部分食物进行翻转自动涂覆配料或油脂,使食物受热更均匀,在进气口与排气孔或排气管排出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进出排气循环气流,上加热器和下加热器作用下能够获得外硬内软的烹饪效果,进一步提升了烹饪风味,达到用油少,给食物自动涂覆配料或油脂,油脂将食物表面弄湿效果佳,健康环保。
[0083] 本实用新型在食物容纳器内还设置有用于搁置食物或者食物托盘的支架,在加热器设置在上盖上时,可以缩短食物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提高温升,满足烧烤类食物的烹饪需求。
[0084]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食物受热均匀、烹饪效果好、易装拆、易清洁、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附图说明
[0085]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加热与排气剖切结构示意图。
[0086]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顺时针和逆时针搅拌加热和排气实施例剖切结构示意图。
[0087] 图3为本实用新型顺时针搅拌加热和排气实施例剖切结构示意图。
[0088]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食物容纳器顺时针转动加热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0089] 图5为本实用新型食物容纳器逆时针转动加热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0090]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主体平放实施例示意图。
[0091] 图中:01为主体,1为下主体, 1.2为进气口,1.3为散热孔,1.4为排气管,1.41为排气管位,1.5为排气孔,2为上盖,2.1为把手,2.11为容纳器把手,2.2为主体支架,2.3为扣脚,2.4为开口,2.5为凹位,2.6为挂钩,2.7为第二外壳,2.8为第一外壳,3为烤锅胆,4为上加热器,4.6为下加热器,6.2为隔热罩、6.1为保护罩、8为电机,9为连接头,12为食物容纳器,13为按键, 14为扣位,15为阻挡装置,16为扣脚,17为锁定装置, 20为加热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92]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93] 参见图1-图6,本上盖排气的烤炉,主体01包括下主体1、上盖2和加热器4,下主体1设置有翻滚食物的食物容纳器12,食物通过食物容纳器12迫使食物移动、松散,食物容纳器12内部设置有带动食物的阻挡装置15;食物被带到高位时惯性向前进方向滑行松散;或者,下主体1与上盖2共同围成相对密封的腔体,下主体1与上盖2之间设置进气口1.2,进气口1.2进入干燥低温的空气到加热内腔20,水蒸气自然沿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排出,排气管1.4设置成条形;排气管1.4设置在上盖2上,设置在上盖2上时,排气管1.4时将相对密封的腔体内的食物容纳器12内水蒸气微吸排出或抽出,或将食物容纳器12与烤锅胆3之间的多余的热量微吸排出或抽出,排气管1.4穿过主体支架排气管位1.41,排气管
1.4可以由主体支架与上盖组合而成。排气孔1.5设置在排气管1.4上部或下部,或者,设置在上盖2或2.7为第二外壳上,所述排气管1.4设置内管1.42和外管1.43,内管1.42与内腔内壁贯通连接,外管1.43设置在内管1.42的外侧,外管1.43上部与内管1.42上部套接,外管1.43的上部设置网孔与外部贯通,外管1.43外围连接第一外壳2.8,第一外壳2.8上设置通孔将反射隔热罩6.2外壁空腔的多余热量排出外部散热,保持第一外壳2.8低温状态;
[0094] 所述上加热器4悬挂在上盖内的反射隔热罩6.2下端,反射隔热罩6.2设置在上盖2的中部,第一外壳2.8的下部,第一外壳2.8与反射隔热罩6.2之间设置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上隔热连接,第一外壳2.8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夹持第二外壳2.7透明罩,第二外壳2.7透明罩设置在第一外壳2.8的外围,位于食物容纳器12的上方位,第二外壳2.7透明罩与第一外壳2.8或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所述上加热器4悬挂设置在上盖2内侧,向下辐射加热,上盖2上设置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上加热器4,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设置在上加热器4的上部、或下部、或外侧、或内侧、或一侧;
[0095] 所述食物容纳器12下部设置下加热器4.6,下加热器4.6将食物容纳器12内的食物水分子加热渗出形成上升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上盖2内侧的上加热器4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进一步加热分解微小汽化后沿上盖2上设置的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排出到加热腔体外;致使上盖2内侧的水蒸气面积小于上盖2内壁的面积,至少上盖2内壁一部分面积保持无水珠凝结状态对食物进行烘干加热或加热,实现食物表面硬化,内部保持食物的松软;
[0096] 主体01的外壁上设置进气口1.2,进气口1.2低于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设置,或者,进气口1.2大致与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等高设置,或者,上盖2与下主体之间组合成进气口1.2;进气口1.2与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组成由下至上、由低温至高温的气流循环系统排出水蒸气。进气口1.2为进气通道、或进气口1.2、或进气间隙1.2;
[0097] 上盖2与下主体盖合之间留有水平进气间隙1.2、或下主体上设置进气通道1.2或进气口1.2、或盖的低端设置进气口1.2;
[0098] 所述上盖2与下主体盖合之间为倾斜间隙1.2,倾斜间隙1.2低端为进气通道1.2或孔,倾斜间隙1.2高端形成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
[0099] 所述食物容纳器12下部、侧下部、侧部设置进气口1.2;外部空气进入主体01内部沿食物容纳器12外壁由下至上流动进入到食物容纳器12开口或内部;食物容纳器12开口的外侧、倾斜上方设置进气口1.2;
[0100] 所述食物容纳器12开口外围进气,食物容纳器12开口上部出气,形成一个倒喇叭形的低温与高温交换的排气气流,排气气流竖立上升的高度尺寸大于食物容纳器12开口的直径或半径尺寸;加热内腔20内部通过进气通道1.2、或进气口1.2、或进气间隙1.2吸入相对干燥低温的空气,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通过进气口1.2与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位置的高低落差,将加热内腔20内的高温水蒸汽气体吸排出到空气中;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设置在上盖2或隔热罩6.2上,所述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下端与加热内腔
20贯通,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的内壁底端与加热内腔20贯通连接,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的上端内壁与外部贯通;
[0101] 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位于食物容纳器12开口的上方、或侧上方、或外侧位置;
[0102] 所述进气通道1.2上设置风扇,风扇将干燥低温的空气吹入到加热内腔20内与水蒸气混合,同时将高温水蒸气沿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排出到空气中;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上设置风扇,风扇将高温水蒸气沿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吹出到空气中。
[0103] 排气孔1.5有规律或无规律设置在上盖2的外壁高位上;排气管1.4设置在上盖2的上部,排气管1.4的出口高于上盖2的内壁,排气管1.4的内壁下端连接上盖2内壁,排气管1.4上端与外部贯通,形成一个烟囱,将加热内腔20内的水蒸气微吸排出到空气中;
[0104] 加热内腔20内的水蒸气被微吸排出的排热速度小于主体内加热器的加热速度,保持加热内腔20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加热内腔20由进气口1.2进气与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排气构成一个自然循环排气的加热系统结构,加热内腔20通过上、下加热器4.6加热,将食物内的水分加热带入到加热内腔20内澎涨变为水蒸气,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4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排出多余食物水分,加速食物被加热的速度,防止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12内,至少防止一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流回或滴回食物容纳器12内;加热内腔20相对密封,只留有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与主体外部贯通,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设置主体的高位上、或者,次高位上,加热内腔20通过上、下加热器4.6加热,将食物内的水分加热带入到加热内腔20内澎涨变为水蒸气,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4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排出多余的食物水分,加速食物被加热的速度;
[0105] 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排气通过一个加热内腔20内的水蒸气澎涨自然循环排气加热系统结构实现。
[0106] 上盖2的内壁将大部分热量,至少是重要部份的热量隔离在加热内腔20的内部不外泄,增加食物的热量,保持恒温、持续加热,食物恒温通过加热内腔20外部主体上的温控器控制实现;
[0107] 上盖2上的温控器的温度设置在150度—230度之间;所述下主体上的温控器的温度设置在190度—270度之间;
[0108] 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排气时,水蒸气停留在上盖2内壁上的面积小于上盖2内壁的面积,可见水蒸气停留在上盖2内壁的面积不超过上盖2内壁面积的1/2,至少是食物加热时后段加热的时间中,可见水蒸气停留在上盖2内壁的面积不超过上盖2内壁的面积的2/3;
[0109] 上加热器4与下加热器4.6水平设置,或者,上加热器4与下加热器4.6相互倾斜设置,或者,上加热器4与下加热器4.6夹角设置,或者,上加热器4与下加热器4.6相互之间加热面横向与纵向夹角设置;
[0110] 所述上加热器4设置在水蒸气爬升的位置,上加热器4对水蒸气阻截加热汽化;
[0111] 食物容纳器12上部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对食物加热、下部设置发热件传导加热,上、下同时工作对食物立体加热。
[0112] 上盖2上的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的横切面积的总和小于上盖2的内壁面积、或者,小于上加热器4的内侧面积;所述上加热器4环形设置在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的外围;排气孔1.5单一孔的透气面积至少2平方毫米;所述排气管1.4的横切面透气面积至少25平方毫米;上盖2上的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至少一个设置,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越多、越大排气越快,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越少、越小排气越慢;排气管1.4或排气孔1.5排水蒸气降温的速度小于加热器的加热速度,加热内腔20内部的局部最低温度不低于120度;
[0113] 所述加热内腔20内部的局部最高温度不低于200度;上盖2由外壳、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隔热罩6.2、上加热器4组成,所述外壳由第一外壳2.8、第二外壳2.7组成,第一外壳2.8设置在隔热罩6.2、加热器上部,第二外壳2.7设置在第一外壳2.8一侧或外围,第二外壳2.7与第一外壳2.8为可分离式拆卸结构;第二外壳2.7为中部拱起开口环形设置,挂钩2.6或凹位2.5设置在中部拱起开口边沿,第二外壳2.7外围边沿设置扣位2.3或扣脚2.3;所述扣位2.3或扣脚2.3优先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下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与下主体转动连接位置,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下部两侧设置扣位2.3按键;按键向内移动解除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与上盖2之间定位锁定,第二外壳2.7底部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下端分离;第二外壳2.7中部拱起开口与隔热罩6.2分离,隔热罩6.2设置在上盖下部上,固定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上;上盖2上设置外壳、上主体支架2.2,所述排气孔1.5与排气管1.4可独立设置,或排气孔1.5与排气管1.4可组合设置,排气孔1.5与排气管1.4组合设置时,排气孔1.5设置在排气管1.4一侧,或排气管1.4上端、下端或中部;食物容纳器12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食物容纳器12的直径尺寸,或者,食物容纳器12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食物容纳器12的半径尺寸;或者,食物容纳器12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与食物容纳器12的半径尺寸一致;或者,食物容纳器12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与食物容纳器12的直径尺寸一致;食物容纳器12外围侧壁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12的直径、或半径尺寸时,能加速低温干燥空气进入加热内腔20内部或食物容纳器
12内部,快速将高温水蒸气排出,并能保持加热内腔20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上加热器4底部与食物容纳器12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12的直径尺寸;或者,上加热器4底部与食物容纳器12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12的半径尺寸;上加热器4底部与食物容纳器12底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12的直径或半径尺寸,能加速加热内腔20内部或食物容纳器12内的食物加热并将高温水蒸气排出,并能保持加热内腔20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
上加热器4底部与下加热器4.6上部之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12的直径或半径尺寸,能加速加热内腔20内部或食物容纳器12内的食物加热并将高温水蒸气排出,并能保持加热内腔20内的温度加热食物时能持续升温;上加热器4底部与食物容纳器12底部距离越远,食物下部加热越慢;加热的食物体积越大,食物下部的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越慢,水蒸气排出越慢;上加热器4底部与食物容纳器12底部距离越近,食物下部加热的速度越快,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的速度越快,水蒸气排出越快;
[0114] 所述上加热器4底部对食物上部直接加热,加热出的水蒸气再次加热、或汽化的速度越快,水蒸气排出越快;第二外壳2.7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分离设置,第二外壳2.7上设置扣位2.3,扣位2.3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插接,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上设置解锁按件,解锁按件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下端,所述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与下主体转动连接,转动连接位设置转轴、弹簧、过线孔;所述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上部设置排气管1.4道,排气管1.4道下部同上盖2内壁贯通,排气管1.4顶部与外部贯通;所述排气管1.4道设置在上盖2上部向上凸起,上盖2排气管1.4凸起穿过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与外部贯通,上盖2排气管1.4设置在上盖2的高端,高过上盖2内壁形成管道;上盖2中部拱起开口外围上的排气管1.4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下部,排气管1.4由上盖2内壁向上延伸,穿过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与外部贯通透气,排气管1.4设置成一定高度,其高度与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的厚度一致;或者,排气管1.4设置在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上;或者,排气管1.4由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与上盖2组成;所述排气管1.4的高度大于上盖2的厚度或排气管1.4的高度等于上盖2的厚度。
[0115] 上盖2与主体之间间隙1.2水平设置,或倾斜设置,或竖立设置,进气口1.2水平设置时,进气口1.2形成主要入口,进气口1.2倾斜设置,至少倾斜角度大于10度,进气口1.2的低端一部份为进气口1.2,高端部位一部份为出气口,进气口1.2倾斜角度小于10度为进气口1.2,间隙1.2口高低起伏设置时,高端间隙1.2出气,低端间隙1.2为进气;间隙
1.2竖立设置时,间隙1.2低端进气,间隙1.2高端顶部出气。
[0116] 进气口1.2与出气口通道截面积大小一致,水蒸气停留在上盖2内壁面积小,进气面积大,出气口面积小时,水蒸气会长时间留在上盖2内壁面积大上,进气口1.2面积小,出气口面积大时,水蒸气不停留在上盖2内壁上;阻拦15设置在食物容纳器12内壁底部彼此相对小于360度运动;阻拦块15设置在食物容纳器12内底壁中部小于360度转动;或者,所述食物容纳器12带动阻拦块15在食物容纳器12内壁底部同向转动,阻拦块15设置食物容纳器12内彼此相对小于360度运动搅拌食物,阻拦块15一端与主体内腔静止连接;主体内的食物容纳器12倾斜带动食物转动、翻转、移位、受热均匀;所述食物容纳器12侧部或底部设置阻拦块,推动食物一起转动,食物到达高位后向下翻转或移位;阻拦块15搅拌食物加热或食物容纳器12倾斜带动食物转动、翻转、移位驱使食物多面受热均匀并排除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再次受上加热器4加热,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4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快速排出空气中。上盖2上部设置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排气孔1.5沿加热器的外围有规律或无规律排列在加热器上部或内侧或外侧;
[0117] 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设置在外壳上、或上主体的主体支架2.2上、或隔热罩6.2上;所述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开口向上、或开口倾斜向上;
[0118] 排气管1.4设置在加热器上部或内侧或外侧,排气管1.4的内壁下端与反射隔热罩6.2上部内壁套接或对接或顺滑连接,排气管1.4将加热器多于热量和加热食物容纳器12内食物的水蒸气由下至上自然微吸出主体外部,同时将相对干燥的冷空气由进气口1.2或进气间隙1.2吸入食物容纳器12开口上部与加热内腔20内的水蒸气混合,进入加热内腔20内的冷空气自然下沉同时挤压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排出主体外部,或者,加热内腔20内的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排出主体外部,同时带动进入加热内腔20内的冷空气自然下沉与食物表面的热流水蒸气混合后变成热流水蒸气沿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排出主体外部;当冷空气的进入加速水蒸气热流上升沿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排出主体外部;上加热器4将一部份热量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吹入到食物容纳器12内的食物表面上加热,将另一部份热量辐射、或反射、或热流吹入加热内腔20内加热空气,加速水蒸气空气上升,加速加热内腔20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分解和更进一步微小气化,加速水蒸气沿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内壁排出到大气中;上加热器4加速加热内腔20内的水蒸气沿排气孔1.5或排气管1.4排出主体外部。
[0119] 热辐射对一部分食物直接进行辐射加热; 食物容纳器12的开口向上,开口设置有向内翻滚食物的内翻部,旋转时食物不会被抛至食物容纳器外,而向食物容纳器中心翻滚。食物容纳器12底部设置发热盘4.6,发热盘4.6传导加热,加热器4和隔热罩6.2产生热量和热辐射,
[0120] 食物容纳器12为倾斜式旋转;食物容纳器12的内侧底与开口之间为圆弧过渡;本实施例的内翻部为环状内翻盖,通过卡扣机构分体连接在食物容纳器12的开口上。同样,内翻部可采用与食物容纳器12一体成型的方式。两种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基本相同,只是生产方式不一样,前者使消费者更便于清洁食物容纳器12,后者的食物容纳器12则更为美观。或者食物容纳器12开口大于或等于食物容纳器12底部,食物容纳器12为倾斜式旋转,食物容纳器中部设置有传动接口,食物容纳器12底部大致设置为平底,生产方便成本低,空间小使用率高。
[0121] 食物容纳器12内侧底上还设置有阻挡装置15,阻挡装置可为截面呈楔形、或三角形、或圆弧形、或扇形、或梯形的凸块,阻挡装置可有助于带动食物运行,加强食物向食物容纳器12旋转前进方向滑行松散运动。
[0122] 食物容纳器12的食物容纳器边设有插槽,食物容纳器12内还设置有用于搁置食物或者食物托盘的支架。
[0123] 下主体1内设置有电机8、烤锅胆3、发热盘4.6,电机8通过连接头9与食物容纳器12转动连接;电机8通过连接头9与转轴转动连接;加热器4设置在食物容纳器12的上部或下部或侧部;加热器4设置在上盖2的上部中央;
[0124] 上盖2设置上盖2.7,上盖2.7与上盖2可分离式设置,上盖2.7上设置排气管1.4、把手2.1、扣脚2.3、开口2.4、凹位2.5,上盖2.7底部一侧把手2.1,上盖2.7中部设置开口2.4,上盖2.7中部凸起,排气管1.4设置在开口2.4的外围,扣脚2.3设置在上盖2.7的边沿外侧一端,把手2.1设置在上盖2.7另一端,凹位2.5设置在开口2.4边沿上,与上盖2.7相配合的有主体支架2.2,主体支架2.2上依次设置挂钩2.6、热流发生器18、排气管位1.41、按键13、锁定装置17、扣位14、转轴、弹簧,上盖2.7上的凹位2.5与主体支架2.2上的挂钩2.6相配合将上盖2.7挂在主体支架2.2前端,通过推动上盖2.7下端向主体支架2.2摆动致使扣脚2.3插入主体支架2.2的扣位14,排气管1.4插入排气管位1.41,上盖2.7中部的开口2.4套在热流发生器18外围,通过锁定装置17锁定在主体支架2.2,通过驱动按键13致使上盖2.7与主体支架2.2分离,上盖2.7设置方便可拆除清洗。
[0125] 上盖2与下主体1之间设置有排气口1.2与隔热罩6.2连通,下主体1内设置有电路板与电机8连接。电路板控制三者的工作,实现电机8快速转动、或者慢速转动、或者间歇转动、或者双向转动;
[0126] 食物容纳器12为水平卧式或倾斜卧式轴向顺时针与逆时针组合小于360°双向转动,食物容纳器12内设置阻挡装置,帮助食物旋转抬升到高位时向下翻转滑落;食物容纳器12内设置活动阻挡装置,活动阻挡装置被食物推到高位时,反向摇摆推动一部分食物反向运动移位或翻转,反向运动一部分食物为活动阻挡装置的后端食物,活动阻挡装置的转动轴设置在食物容纳器12上;
[0127] 带动食物转动、翻转、移位驱使食物多面受热均匀并排除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再次受上加热器4加热,水蒸气路径上加热器4表面时瞬间微爆汽化快速排出空气中;
[0128] 所述食物容纳器12与电机8轴转动连接;所述食物容纳器12上的齿轮为全齿齿轮或半齿齿轮与之相耦合设有电机8齿轮,电机8齿轮与电机8轴相配合转动,电机8为单向或双向转动;
[0129] 所述食物容纳器12设置为内腔大,口部小的锅体,或者食物容纳器12开口大、开口与内壁等大向上延伸,食物容纳器12口部设置有透气盖、或透气环、或透气拦板与食物容纳器12盖合,防止食物被移动时被抛出食物容纳器12外部;
[0130] 所述食物容纳器12上设置容纳器把手2.11,容纳器把手2.11为连体或分离设置在食物容纳器12的转轴位或食物容纳器12的壁上;
[0131] 所述食物容纳器12设置在上盖的下方,上盖或食物容纳器12的下方设置加热器,加热器为金属管、石英管、卤素管、碳纤维管;
[0132] 所述食物容纳器12开口与食物容纳器12一同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上加热器4与食物容纳器12开口相对运动,上加热器4相对食物容纳器12开口摇摆辐射加热,下加热器对食物容纳器12底部传导加热。
[0133] 所述下加热器对食物容纳器12底部传导加热的间隙至少1毫米;
[0134] 所述上加热器4与食物容纳器12开口之间的间隙至少3毫米;
[0135] 所述上加热器4条形设置与食物容纳器12开口两端的转轴中心轴线一致;
[0136] 所述食物容纳器12底部为弧面或平面设置。
[0137] 另外,电机8转动的参数为每分钟2-20转,食物随电机8转动的次数的增加而松散次数增加,食物容纳器12配合支架的使用,为了实现多功能烤食物,食物容纳器12内可设置阻拦块倾斜或水平带动食物转动、翻转、移位、受热均匀;所述食物容纳器侧部或底部设置阻拦块,阻拦块相互作用推动食物一起转动翻转或移位;食物容纳器上部热流对食物加热、下部设置发热件传导加热,上、下同时工作对食物立体加热,本实施例可实现烧烤功能。
[0138]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髓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的任何变动,都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