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机

阅读:376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烘干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 烘干机 ,更具体说是涉及一种可有效地防止被冷凝的 水 流入到滚筒或加热器的烘干机。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容易地进行生产和组装,并根据烘干热源方式可改变流路结构的可变式烘干机底座的烘干机。本发明的一 实施例 提供一种烘干机,其包括:容纳 冷凝器 的冷凝 风 道;第一烘干风道,从所述冷凝风道后端连接至容纳烘干风机的烘干风机壳体;第二烘干风道,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至滚筒;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部;以及,外侧筋,在所述排水口的所述烘干风机壳体侧的边缘朝上方形成,以防止通过所述冷凝风道流入的冷凝水越过所述排水口。,下面是烘干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纳冷凝器的冷凝道;
第一烘干风道,从所述冷凝风道后端连接至容纳烘干风机的烘干风机壳体;
第二烘干风道,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至滚筒;
第一烘干风道排口,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部;以及
外侧筋,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的所述烘干风机壳体侧的边缘朝上方形成,以防止通过所述冷凝风道流入的冷凝水越过所述排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烘干风道在所述烘干机的下部以左右方向从所述冷凝风道延长至所述烘干风机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和所述冷凝风道通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处于前后分开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沿着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的全体范围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的左右宽度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方大于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筋以斜线形态形成,从而与连接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两端中心的斜线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筋以所述冷凝风道方向向上倾斜地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筋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中除了后方以外的全体部分,用于使已经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的第一烘干风道内部的冷凝水流入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筋和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面之间的度是35度至25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侧筋,在所述排水口的所述冷凝风道侧的边缘朝下方形成,以防止被排出的冷凝水逆流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筋以所述烘干风机壳体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包括:
风道盖,形成所述烘干机的后方外面,一侧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滚筒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于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最下部内周面朝向所述滚筒向上倾斜的倾斜内周面,以与所述最下部内周面具有规定高度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烘干风道的倾斜内周面之间因不连续的结构而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的倾斜内周面在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朝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下方更加延长,以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外周面连接而形成第二烘干风道排水阱。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阱是形成在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和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内周面的下方,以临时储存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和所述第二烘干风道中通过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流入的冷凝水的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存冷凝水的集水槽
排水连接流路,一侧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连通,另一侧与所述集水槽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连接流路向下倾斜地形成,以使所述排水连接流路内的水位与所述集水槽内的水位保持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的位置比所述集水槽内允许的最大水位的高度更高地形成。
20.一种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纳冷凝器的冷凝风道,
第一烘干风道,从所述冷凝风道后端连接至容纳烘干风机的烘干风机壳体,第二烘干风道,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至滚筒,
储存冷凝水的集水槽,
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于比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最下部更上侧的位置,并且形成于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最下部内周面朝向所述滚筒向上倾斜的倾斜内周面,使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内的冷凝水通过与所述集水槽的上下高度差而自然排水到所述集水槽,以及排水连接流路,一侧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连通,另一侧与所述集水槽连通,所述排水连接流路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向下倾斜地形成;
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的位置比所述集水槽内允许的最大水位的高度更高地形成,所述排水连接流路内的冷凝水水位与所述集水槽内的冷凝水水位保持相同。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倾斜内周面和从所述滚筒朝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向下倾斜的所述第二烘干风道的倾斜内周面之间因不连续的结构而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部;以及
第一烘干风道排水阱,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下部,用于临时储存冷凝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烘干风道排水阱,形成在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下部,用于临时储存冷凝水。
24.一种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纳冷凝器的冷凝风道;
第一烘干风道,从所述冷凝风道后端连接至容纳烘干风机的烘干风机壳体;
第二烘干风道,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至滚筒;
储存冷凝水的集水槽;
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部;
外侧筋,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的所述烘干风机壳体侧的边缘朝上方形成,以防止通过所述冷凝风道流入的冷凝水越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以及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于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最下部内周面朝向所述滚筒向上倾斜的倾斜内周面,使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内的冷凝水通过与所述集水槽的上下高度差而自然排水到所述集水槽。

说明书全文

烘干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烘干机,更具体说是涉及一种可有效地防止被冷凝的流入到滚筒或加热器的烘干机。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容易地进行生产和组装,并根据烘干热源方式可改变流路结构的可变式烘干机底座的烘干机。

背景技术

[0002] 烘干机是用于烘干衣物的装置,其通过向衣物供给干燥热,从衣物中去除水分。
[0003] 通常,烘干机中作为加热空气的热源而使用电加热器、气加热器及。因此,烘干机可按照热源的种类进行区分。
[0004] 并且,烘干机也可通过空气的流动方式进行区分。排气式烘干机是将从衣物去除水分之后的高温多湿的空气直接排出到外部的烘干机,循环式烘干机是不向外部排出高温多湿空气,而是通过循环再利用所述空气的烘干机。循环式烘干机在高温多湿的空气中冷凝水分后,将其再进行加热并使用。这样的循环式烘干机可称为冷凝式烘干机。此外,按照冷凝方式的不同,冷凝式烘干机可分为水冷式烘干机、空冷式烘干机及热泵式烘干机。
[0005] 当然,最近较多地揭示有与排气式烘干机和循环式烘干机复合地实现的烘干机相关的发明。因此,可能会不易明确地区分排气式烘干机和循环式烘干机。
[0006] 并且,烘干机可按照容纳被干燥对象衣物的衣物容纳部的形态多样地进行区分。衣物容纳部以水平轴为基准旋转的滚筒形态的情况可称为水平轴滚筒烘干机,以垂直轴为基准旋转的滚筒形态的情况可称为垂直轴滚筒烘干机。并且,具有固定在机壳内部的形态的衣物容纳部的烘干机可称为机壳烘干机或翻新机(refresher)。
[0007] 通常,家庭中较多地使用循环式滚筒烘干机。现有技术中较多地使用有将电加热器使用为空气的加热源的加热器烘干机。但是,最近利用冷冻循环的热泵烘干机逐渐得到普及。
[0008] 以下对通常的加热器烘干机和热泵烘干机进行说明。
[0009] 图1是简略地示出加热器烘干机的一例的概念图
[0010] 如图1所示,加热器烘干机包括:滚筒10;经由所述滚筒循环空气的空气循环部20。通过所述空气循环部20从滚筒排出的空气再流入到所述滚筒。因此,空气将通过空气循环部20进行循环。为了进行这样的空气的循环而设有烘干风机50。所述烘干风机50设于空气循环部20内,并产生空气的流动。
[0011] 所述空气循环部20可包括额外的风道,可在烘干机的底座形成所述风道的一部分。同时,所述滚筒10也可称为空气循环部的一部分。
[0012] 为了烘干滚筒10内的衣物,通过加热器60即电加热器加热空气。被加热的空气流入到滚筒10内部并从衣物中去除水分。因用于去除水分变得高温多湿的空气从滚筒排出并流入到冷凝器40。当然,滚筒10和冷凝器40之间可设有用于去除空气中的线屑等杂质的过滤器30。这样的过滤器可称为线屑过滤器(lint)。
[0013] 高温多湿的空气在冷凝器40中因水分被冷凝而变为干燥空气。在所述冷凝器40中,高温多湿的空气与低温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此时,高温多湿的空气内的水分被冷凝而去除。冷凝器40可设有用于外部的低温空气的流入和流出的冷却风机45。所述冷却风机45设于冷却流路46。所述冷却流路将外部空气供给到所述冷凝器40后,向烘干机的外部排出。其结果,在加热器烘干机中,冷凝器40可以说是用于空气循环部20和冷却流路46相交错的结构。
[0014] 从冷凝器40排出的低温干燥空气通过加热器60加热而变为高温干燥空气。这样的高温干燥空气再流入到滚筒10内部。
[0015] 由此,空气通过滚筒10、冷凝器40、烘干风机50及加热器60进行循环,通过循环空气的加热和冷凝过程而执行烘干。
[0016] 另外,图1所示的烘干机从滚筒10的后方朝滚筒10吹入空气,因此可称为鼓风(blower)式烘干机,以图示的滚筒10为基准,右侧与烘干机前面对应,左侧与烘干机的背面对应。因此,用于烘干的空气从滚筒10的后方流入后,向滚筒10的前方排出。
[0017] 图2是以烘干机底座70为基准简略地示出图1所示的烘干机的主要结构的配置关系的平面图。未直接安装在底座70的滚筒10和加热器60被省去示出。以图2所示的底座70为基准,上部与烘干机的背面对应,以及下部与烘干机的前面对应。
[0018] 以烘干机底座70为基准,左侧设有冷凝器40,右侧设有冷却风机45、达55及烘干风机50。所述马达55用于驱动所述烘干风机50。
[0019] 其中,烘干风机50可设于烘干机的前方及滚筒10的下方,此情况与图1所示不同,烘干风机50可以说是位于过滤器30和冷凝器40之间。在图2所示的例中,烘干风机50在滚筒10的前方吸入滚筒10内的空气,因此可称为吸入(suction)式烘干机。即,在与滚筒10或加热器的关系上,根据烘干风机50的位置为滚筒10前端还是后端,可分为吸入式烘干机和鼓风式烘干机。
[0020] 参照图1和图2对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0021] 滚筒内部流入的空气通过滚筒前方排出,从而下降并流入到冷凝器40。从冷凝器排出的空气将上升,并通过滚筒后方流入到滚筒内部。为了实现这样的空气的下降和上升而可形成有额外的风道,这样的风道与所述滚筒10和底座70连接,从而构成整体上的空气循环部20。
[0022] 此外,外部空气从烘干机的后方通过冷却流路46流入到烘干机内部并供给到冷凝器40。冷凝器40中供给的外部空气在冷凝器内与循环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向烘干机的侧方排出。即,随着冷却风机45进行驱动,外部空气通过冷却流路46流入后被排出。当然,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冷凝器40中的循环空气的流动方向和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
[0023] 图3是简略地示出热泵烘干机的一例的概念图。
[0024] 如图3所示,热泵烘干机包括:滚筒10;经由所述滚筒循环空气的空气循环部20。通过所述空气循环部20从滚筒排出的空气经过冷凝和加热过程并再流入到所述滚筒。因此,空气将通过空气循环部20进行循环。为了实现这样的空气的循环而设有烘干风机50。所述烘干风机50设于空气循环部20内并产生空气的流动。
[0025] 为了烘干滚筒10内的衣物,通过热泵系统80加热并冷却空气。所述热泵系统80是利用制冷剂的一个冷冻循环。因此,热泵系统80包括:制冷剂配管82、蒸发热交换机81、压缩机83、冷凝热交换机84及膨胀装置85。
[0026] 具体而言,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82按照蒸发热交换机81、压缩机83、冷凝热交换机84及膨胀装置85的顺序流动并进行循环。
[0027] 在所述蒸发热交换机81中,制冷剂吸收热量而被蒸发。因此,所述蒸发热交换机81通过制冷剂和循环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冷却循环空气以冷凝水分。因此,在循环空气的度上,可将所述蒸发热交换机81称为与加热器烘干机的冷凝器40对应的冷凝器。
[0028] 在所述冷凝热交换机84中,制冷剂释放出热量而被冷凝。因此,所述冷凝热交换机84通过制冷剂和循环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加热循环空气。因此,在循环空气的角度上,可将所述冷凝热交换机84称为与加热器烘干机的加热器60对应的加热器。
[0029] 由此,经过热泵系统80执行循环空气的冷凝过程和加热过程,这样的循环空气再流入到滚筒。当然,滚筒10和蒸发热交换机81之间可设有用于去除空气中的线屑等杂质的过滤器30。
[0030] 另外,以图3所示的滚筒10为基准,右侧与烘干机的前面对应,以及左侧与烘干机的背面对应。同样地,图3所示的烘干机中由于烘干风机50位于滚筒10的后方并向滚筒10吹入空气,因此可称为鼓风式烘干机。但是,图4所示的烘干机则如前所述可称为吸入式烘干机。
[0031] 图4是以烘干机底座70为基准简略地示出图3所示的烘干机的主要结构的配置关系的平面图。未直接安装在底座70的滚筒10被省去。以图4所示的底座70为基准,上部与烘干机的背面对应,以及下部与烘干机的前面对应。
[0032] 以烘干机底座70为基准,左侧设有蒸发热交换机81和冷凝热交换机84,右侧设有膨胀85、压缩机83、马达55及烘干风机50。所述马达55用于驱动所述烘干风机50。
[0033] 参照图3和图4对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如下。
[0034] 在烘干风机50的吸入的作用下,滚筒内部的空气通过滚筒前方从滚筒流出。流出的空气将下降并在经过蒸发热交换机81和冷凝热交换机84的过程中,去除其中的水分并被加热。然后,空气将上升并通过滚筒后方流入到滚筒内部。
[0035] 在这样的热泵烘干机中,由于通过热泵系统80执行循环空气的冷却和加热,无需设置如加热器烘干机中的冷却风机45或冷却流路46。
[0036] 这样的热泵烘干机与前述的加热器烘干机相比,对于循环空气的过滤、冷凝及加热过程可以说是相同。但是,在加热和冷凝的方式上存在有不同。加热器烘干机的加热器50和冷凝器40分别与热泵烘干机的冷凝热交换机84和蒸发热交换机81对应。由于所述加热器50和冷凝热交换机84是加热循环空气的结构,可称其为加热器。
[0037] 如前所述,在加热器烘干机和热泵烘干机中,包括滚筒在内的循环空气的空气循环部20实质上相同。此外,用于烘干的机理和结构则非常相似。
[0038] 但是,在所述空气循环部20的细部结构上存在有较多的不同部分。即,因加热方式和冷凝方式上存在有差异,底座70的流路结构将改变。即,构成空气循环部20的一部分的流路将通过所述底座70形成,因存在有这样的流路上的差异,只能使用相互不同的底座70。这意味着在具有相同的外形规格的烘干机的情况下,也因存在有加热方式和冷凝方式的差异,需要使用相互不同的底座70。
[0039] 因此,在需要都生产热泵烘干机和加热器烘干机的情况下,需要按照不同的烘干机类型制作相互不同形态的底座70并进行管理。
[0040] 另外,随着底座70变得不同,所述底座70上安装的结构也将相互变得不同。例如,即使是用于相同的功能的结构,只能使用形状不同的结构。
[0041] 前述的烘干风机50和用于驱动其的马达55可在两者烘干机中均相同地使用。当然,给加热方式和冷凝方式带来根本上的差异的结构则可以相互不同。例如,在加热器烘干机中,排他性地具有冷凝器40和冷却风机45,在热泵烘干机中,排他性地具有热泵系统80。
[0042] 但是,除了这样的排他性的结构以外,还各自使用有虽然执行相同的功能但形状不同的结构。如前所述,根据不同的烘干机而使用有相互不同的底座70、烘干风机50和烘干风机壳体、冷凝水泵及冷凝水导向构件等。
[0043] 作为一例,在与烘干机底座7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的结构中,马达55、柱腿等4个结构可在两者中相同地使用。但是,作为一例,包括底座70在内的相互不同的12个结构仅能在一种烘干机中使用。特别是,大致7个结构虽然执行相同的功能,但是属于形状不同的结构。
[0044] 因此,根据不同的烘干机而需要相互不同地进行管理的部件数目增多,由此会引起生产费用的增加。当然,由于相互不同的部件数目增多,除了制作以外的后期管理也变得困难。
[0045] 另外,在循环式烘干机的情况下,优选地需要有效地排出冷凝水。即,优选地使烘干机内产生的冷凝水在空气循环部20中有效地排出。
[0046] 这样的冷凝水除了产生于冷凝器以外,还可能在烘干机停止作动后因温度降低而产生于空气循环部20的任意处。这样的冷凝水不宜被再加热或流入到滚筒10或加热器。
[0047] 因此,用于有效地去除冷凝水的冷凝水排水结构的必要性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这在循环式烘干机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鼓风式烘干机的情况下也尤为突出。
[0048] 在鼓风式烘干机的情况下,烘干风机壳体内的冷凝水在空气流动的作用下可直接供给到加热器。在此情况下,将可能产生噪音,在多量的冷凝水直接供给到加热器的情况下,将可能导致加热器的可靠性降低。
[0049] 基于这样的理由,防止冷凝水流入到烘干风机壳体和烘干风机壳体内的冷凝水直接供给到加热器的必要性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发明内容

[0050] 本发明的目的基本上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烘干机中存在的问题。
[0051]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具有可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相同地使用的烘干机底座。
[0052]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通过使用共用烘干机底座,减少因烘干机类型不同而变得不同的结构的数目,从而容易地进行生产及后期管理。
[0053]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通过使用共用烘干机底座,与烘干机类型不同无关的使烘干机底座上形成的空气循环部的流路结构保持相同。
[0054]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仅针对因烘干机类型不同而流路结构变更的部分,使额外的结构与烘干机底座结合,从而使需要管理的烘干机部件的数目最少化。
[0055]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使与烘干机类型对应的排他性的结构和烘干机底座之间的安装结构保持相同,从而容易地进行制作。
[0056]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能够有效地防止冷凝水流入到滚筒、烘干风机壳体及加热器。
[0057]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通过在共用烘干机底座形成冷凝水排水结构,从而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能够有效地排出冷凝水。通过这样的结构提供一种烘干机,其能够防止因烘干机类型变更而需要再设计冷凝水排水结构的情况发生。
[0058]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通过有效地去除从冷凝器流入到烘干风机壳体的冷凝水,能够防止所述冷凝水流入到加热器。
[0059]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通过有效地去除烘干风机壳体中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防止所述冷凝水流入到加热器。
[0060]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提供一种烘干机,其包括:容纳冷凝器的冷凝风道;第一烘干风道,从所述冷凝风道后端连接至容纳烘干风机的烘干风机壳体;第二烘干风道,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至滚筒;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部;以及,外侧筋,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的所述烘干风机壳体侧的边缘朝上方形成,以防止通过所述冷凝风道流入的冷凝水越过所述排水口。
[0061] 所述烘干机可包括:滚筒,容纳烘干对象衣物;空气循环部,通过所述滚筒循环空气;驱动用于所述空气循环的烘干风机的马达。所述冷凝器用于冷凝从所述滚筒流入的循环空气的水分。所述烘干机可包括:加热器,用于加热从所述冷凝器流入的循环空气;底座,设于所述滚筒下部,用于支撑所述滚筒,并形成烘干机的下部。
[0062] 所述烘干机可包括冷凝水排水结构,用于防止所述冷凝风道中产生的冷凝水流入到所述烘干风机壳体。
[0063] 所述烘干机可包括冷凝水排水结构,用于防止所述空气循环部产生的冷凝水沿着所述空气循环部流入到所述滚筒内部。
[0064] 所述冷凝水排水结构可包括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及所述外侧筋。
[0065] 所述空气循环部可包括所述冷凝风道、所述第一烘干风道及所述第二烘干风道。
[0066] 优选地,第一烘干风道在所述烘干机的下部以左右方向从所述冷凝风道延长至所述烘干风机壳体。
[0067] 优选地,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和所述冷凝风道通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处于前后分开的状态。此外,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沿着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的全体范围形成。
[0068] 优选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以第一烘干风道的横方向形成。
[0069] 优选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的左右宽度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方大于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后方。这是因为,循环空气的流速在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方更快。因此,通过这样的左右宽度的差能够更加有效地排出冷凝水。
[0070] 优选地,所述外侧筋以斜线形态形成,从而与连接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两端中心的斜线垂直。
[0071] 优选地,所述外侧筋以所述冷凝风道方向向上倾斜地形成。通过这样的向上倾斜的结构能够减小流速阻力。
[0072] 优选地,所述外侧筋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中除了后方以外的全体部分,用于使已经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的第一烘干风道内部的冷凝水流入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
[0073] 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和所述烘干风机壳体之间的第一烘干风道也会产生冷凝水。这样的冷凝水因烘干机停止工作后的温度下降而产生。因此,所述外侧筋优选地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中除了后方以外的全体部分。
[0074] 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中,在后方的循环空气的流速相对较小。因此,即使在该部分排除外侧筋,越过该部分的冷凝水的量相对较少。
[0075] 优选地,所述外侧筋和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面之间的角度是35度至25度。
[0076] 优选地,本发明的烘干机包括:内侧筋,在所述排水口的所述冷凝风道侧的边缘朝下方形成,以防止被排出的冷凝水逆流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这是因为,在所述烘干风机中吸入空气,被排出的冷凝水在负压的作用下可能会流入到所述烘干风机壳体。通过这样的内侧筋结构,能够防止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中流入的冷凝水通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流出。
[0077] 优选地,所述内侧筋以所述烘干风机壳体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
[0078] 优选地,所述内侧筋和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面之间的角度是130度至140度。
[0079] 优选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及用于安装所述冷凝风道的冷凝风道安装部与所述底座一体地形成。
[0080] 所述第二烘干风道可包括:风道盖,形成所述烘干机的后方外面,一侧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滚筒连接。
[0081] 优选地,本发明的烘干机包括: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于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最下部内周面朝向所述滚筒向上倾斜的倾斜内周面,以与所述最下部内周面具有规定高度差。
[0082] 优选地,所述第二烘干风道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底座。
[0083] 优选地,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烘干风道的倾斜内周面之间因不连续的结构而形成。
[0084] 优选地,所述第二烘干风道的倾斜内周面在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朝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下方更加延长,以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外周面连接而形成第二烘干风道排水阱。
[0085] 优选地,所述排水阱是形成在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和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内周面的下方,以临时储存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和所述第二烘干风道中通过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流入的冷凝水的空间。
[0086] 优选地,本发明的烘干机包括:储存冷凝水的集水槽;排水连接流路,一侧与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连通,另一侧与所述集水槽连通。
[0087] 优选地,所述集水槽形成在所述底座。更优选地,所述集水槽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底座。因此,所述集水槽中可储存从冷凝器流入的冷凝水、通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流入的冷凝水,以及通过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流入的冷凝水。
[0088] 优选地,所述排水连接流路向下倾斜地形成,以使所述排水连接流路内的冷凝水水位与所述集水槽内的冷凝水水位保持相同。
[0089] 优选地,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的位置比所述集水槽内允许的最大水位的高度更高地形成。
[0090]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提供一种烘干机,其包括:容纳冷凝器的冷凝风道;第一烘干风道,从所述冷凝风道后端连接至容纳烘干风机的烘干风机壳体;第二烘干风道,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至滚筒;储存冷凝水的集水槽;以及,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于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最下部内周面朝向所述滚筒向上倾斜的倾斜内周面,使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内的冷凝水通过与所述集水槽的上下高度差而自然排水到所述集水槽。
[0091]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提供一种烘干机,其包括:容纳冷凝器的冷凝风道;第一烘干风道,从所述冷凝风道后端连接至容纳烘干风机的烘干风机壳体;第二烘干风道,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至滚筒;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部;外侧筋,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的所述烘干风机壳体侧的边缘朝上方形成,以防止通过所述冷凝风道流入的冷凝水越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以及,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形成于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最下部内周面朝向所述滚筒向上倾斜的倾斜内周面,使所述烘干风机壳体内的冷凝水通过与所述集水槽的上下高度差而自然排水到所述集水槽。
[0092]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的特征除非相互之间存在有排他性,则可以相互复合地实现。
[0093]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具有可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相同地使用的烘干机底座。
[0094]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通过使用共用烘干机底座,减少因烘干机类型不同而变得不同的结构的数目,从而容易地进行生产及后期管理。
[0095]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通过使用共用烘干机底座,与烘干机类型不同无关的使烘干机底座上形成的空气循环部的流路结构保持相同。
[0096]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仅针对根据烘干机类型不同而流路结构变更的部分,使额外的结构与烘干机底座结合,从而使需要管理的烘干机部件的数目最少化。
[0097]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使与烘干机类型对应的排他性的结构和烘干机底座之间的安装结构保持相同,从而容易地进行制作。
[0098]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能够有效地防止冷凝水流入到滚筒、烘干风机壳体及加热器。
[0099]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其通过在共用烘干机底座形成冷凝水排水结构,从而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能够有效地排出冷凝水的烘干机。通过这样的结构提供一种烘干机,其能够防止因烘干机类型变更而需要再设计冷凝水排水结构。
[0100]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能够有效地去除烘干风机壳体中流入的冷凝水,从而防止所述冷凝水流入到加热器。
[0101] 通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机,能够有效地去除烘干风机壳体中产生的冷凝水,从而防止所述冷凝水流入到加热器。附图说明
[0102] 图1是加热器烘干机的空气循环部概念图。
[0103] 图2是对于加热器烘干机的底座及所述底座的周边结构的平面图。
[0104] 图3是热泵烘干机的空气循环部概念图。
[0105] 图4是对于热泵烘干机的底座及所述底座的周边结构的平面图。
[0106] 图5是对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烘干机的底座及所述底座周边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107] 图6是对于图5所示的共用底座及所述底座上安装的加热器烘干机用冷凝风道的分解立体图。
[0108] 图7是对于图6所示的冷凝风道的安装结构的部分放大图。
[0109] 图8是对于图6所示的加热器烘干机用冷凝风道和底座的冷凝风道安装部之间的结合部分的部分放大图。
[0110] 图9是图6所示的共用底座及所述底座上安装的热泵烘干机用冷凝风道的结合立体图。
[0111] 图10是图6所示的热泵烘干机用冷凝风道,特别是下部冷凝风道的立体图。
[0112] 图1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烘干机底座的冷凝水排出结构的剖面图。
[0113] 图12是对于包括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烘干机的冷凝水排出结构的底座及所述底座周边结构的平剖面图。
[0114] 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冷凝水排出结构的剖面图。
[0115] 图14是图13所示的冷凝水排出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0116] 图15是对于图12所示的冷凝水排出结构的放大立体剖面图。
[0117] 图16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烘干机的后方的后视图。
[0118] 图17是对于包括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烘干机的冷凝水排出结构的底座的剖面图。
[0119] 图18是对于图17所示的冷凝水排出结构的纵剖面图。
[0120] 附图标记
[0121] 100:烘干机底座       110:冷凝风道安装部
[0122] 200、500:冷凝风道     300:冷凝器
[0123] 700、800:冷凝水排水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124]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烘干机。
[0125]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烘干机可包括:滚筒10,容纳被干燥对象衣物;空气循环部20,经由所述滚筒循环空气;用于空气循环的烘干风机50;以及,马达55,驱动所述烘干风机。
[0126] 并且,本实施例的烘干机可包括:冷凝器,冷凝从滚筒10流入的循环空气中的水分;加热器,加热从所述冷凝器流入的循环空气;冷凝风道,容纳所述冷凝器;以及,底座,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冷凝风道的冷凝风道安装部。
[0127] 当然,本实施例的烘干机可包括形成烘干机的外形的机壳,所述滚筒可设于所述机壳内部。此外,底座可设于所述滚筒下部以支撑所述滚筒。所述底座可构成烘干机的最下部,通过与所述底座结合的柱腿可使烘干机整体相对于地面得到支撑。
[0128] 本实施例的烘干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共用底座的烘干机。因此,以底座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省去对于机壳和滚筒等结构的详细说明。
[0129]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0130] 首先,通过图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概念进行详细的说明。
[0131] 图5是以烘干机底座100为基准在加热器式烘干机中和热泵式烘干机中对于共用结构和个别结构的分解图。当然,图5中仅示出与烘干机底座直接或间接地结合的结构。
[0132] A框内的结构可认为是加热器烘干机和热泵烘干机中的共用结构,B框内的结构可认为是加热器烘干机的排他性的结构,以及C框内的结构可认为是热泵烘干机的排他性的结构。因此,A框和B框内的结构相互结合而构成加热器烘干机,A框和C框内的结构相互结合而构成热泵烘干机。
[013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烘干机中,能够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通过共用底座100来增加共用结构的数目。而这又相反地意味着能够减少加热器烘干机和热泵烘干机的排他性的结构的数目。
[0134] 对共用结构进行说明,由于烘干机底座100相同,底座100上安装的基本结构可以相同。例如,烘干风机50、驱动所述烘干风机的马达55、马达轴结合构件56,可旋转地支撑滚筒的滚轴58、马达轴托架57、冷凝水检测组件65,盖90及柱腿70等结构可形成为共用结构。
[0135] B框的结构与所述共用结构一同构成加热器烘干机。例如,冷凝风道200、冷却风机45、冷却风机壳体290及冷凝器300等结构可认为是加热器烘干机的排他性的结构。所述冷凝器300可称为进行循环空气和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即空气热交换机。这样的冷凝器300使用于加热器式烘干机,因此,所述冷凝风道200可称为加热器式烘干机的冷凝风道,即加热器式冷凝风道200。
[0136] 当然,用于加热空气的加热器60也可认为是加热器烘干机的排他性的结构。但是,这样的加热器可能是并非安装在底座100的结构,因此在图5中并未示出。
[0137] 并且,C框的结构与所述共用结构一同构成热泵烘干机。例如,冷凝风道500、冷凝循环空气内的水分的作为冷凝器的蒸发热交换机81、加热循环空气的作为加热器的冷凝热交换机84、压缩机83、压缩机支架640可认为是热泵烘干机的排他性的结构。此外,附加风机660和附加热交换机650可包括作为热泵烘干机的排他性的结构。当然,构成冷冻循环的制冷剂配管82和膨胀装置85等结构也可包括作为排他性的结构。与此同时,所述冷凝风道500可包括上部冷凝风道550和下部冷凝风道510。并且,压缩机支架640、第二蒸发热交换机650及箱式风机(box fan)660也可认为是热泵烘干机的排他性的结构。
[0138] 所述蒸发热交换机81也可称为冷凝器。与此同时,由于通过制冷剂冷却空气,所述蒸发热交换机81可称为制冷剂热交换机。这样的冷凝器使用于热泵式烘干机,因此,所述冷凝风道500可称为热泵烘干机的冷凝风道,即热泵式冷凝风道。
[0139] 以下,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烘干机的烘干机底座进行详细的说明。
[0140] 图6中作为一例示出空气热交换机方式的冷凝器300、容纳所述冷凝器300的冷凝风道200及底座100相分离的形态。即,图示出共用底座100使用于加热器烘干机的例。
[0141] 所述底座100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冷凝风道200的冷凝风道安装部110。
[0142] 通过将所述冷凝风道200安装在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才可称为是作为空气循环部的一部分的冷凝流路形成在底座100。
[0143] 图6所示的冷凝器300是空气热交换机方式。即,所述冷凝器300是加热器式烘干机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300容纳于所述冷凝风道200内。首先,冷凝风道200安装在底座100后,所述冷凝器300可插入并位于所述冷凝风道200内部。
[0144] 所述冷凝风道200优选地与所述底座100个别地及独立地进行设置。此外,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优选地与所述底座100一体地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冷凝风道200的结构发生变化,也能够共用所述底座100。
[0145] 所述底座100的前方可形成有开口部120。与此同时,所述冷凝风道200的前方也可形成有开口部260。所述底座的开口部120和所述冷凝风道的开口部260可相互连通地设置。特别是,所述开口部120、260可形成一列。由此,在冷凝风道200安装于底座100的状态下,可通过所述开口部120、260将冷凝器300插入并容纳于所述冷凝风道200内。
[0146] 在所述冷凝器300安置于所述冷凝风道200内的冷凝器安置部240后,通过盖90堵住所述开口部120。
[0147] 所述底座100的前方可形成有线屑风道130。所述线屑风道130形成空气循环部20的一部分,从滚筒前方吐出的空气流入到所述线屑风道130。所述线屑风道130可安装有过滤器。所述线屑风道130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与所述底座100一体地形成。此外,所述线屑风道130与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相连通。
[0148] 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可形成为立方体或长方体形状。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前方可形成有前面开口部111。可通过所述前面开口部111连通所述线屑风道130和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
[0149] 所述底座100的后方形成有烘干风道140。所述烘干风道140构成空气循环部20的一部分,并形成向滚筒后方供给空气的流路。
[0150] 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后方可形成有背面开口部113。可通过所述背面开口部113连通所述烘干风道140和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
[0151] 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上部可形成有上面开口部114。可通过所述上面开口部114从上部将所述冷凝风道200安装在下部。即,所述上面开口部114是所述冷凝风道200插入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插入口。当所述冷凝风道200处于安装在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
110的状态时,才能通过所述底座100依次地连通线屑风道130、冷凝风道200及烘干风道
140。当然,这样的空气循环部优选地与外部构成密封状态。
[0152] 冷凝风道200内部流入的高温多湿的循环空气通过所述冷凝器300的前面流入口310流入到冷凝器300内部后排出。此时,所述高温多湿的空气在冷凝器300内部进行热交换。为了进行这样的热交换,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冷凝器300的侧面流入口320流入到冷凝器
300内部后排出。当然,所述循环空气和外部空气不相互接触。即,在所述冷凝器300内部,所述循环空气和外部空气相互交错并可通过热交换膜进行热交换。
[0153] 为了这样的外部空气流入,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可形成有侧面开口部112。所述侧面开口部112各形成在两侧,以可使外部空气流入后流出。
[0154] 具体而言,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可包括下部安装部115和侧部安装部116。侧部安装部116可各形成在两侧。此外,所述冷凝风道200可包括两侧侧壁部270和下壁部280。所述冷凝风道200的下壁部280安置在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的下部安装部115,所述冷凝风道的两侧侧壁部270可分别结合于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的侧部安装部116。更具体而言,形成于所述侧壁部270的安装插槽271可安装在所述侧部安装部116。
[0155] 所述冷凝风道的一侧侧壁部270形成有开口部250,以可使冷凝风道200内部流入的外部空气排出到烘干机外部。这样的开口部250可与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的一侧侧面开口部112连通。因此,所述侧面开口部112中的一个将不被所述冷凝风道200堵住。当然,所述开口部250与冷凝器300的侧面流入口320连通,但不与前面流入口310连通。由此,冷凝风道200内部的高温多湿的循环空气不会通过所述侧面开口部112排出到外部。
[0156] 另外,所述冷凝风道的另一侧侧壁部270可形成有冷却风机安装部220。这样的冷却风机安装部220通过未图示的开口部与所述冷凝器300连通。即,所述冷却风机安装部220与所述冷凝器300的侧面流入口320连通。在此未图示的开口部可与所述开口部250相同或相似地形成。只是,图5中可认为是这样的开口部被冷却风机安装部220遮挡。
[0157] 所述冷却风机安装部220安装有冷却风机,冷却风机壳体290可结合在所述冷却风机安装部220。此外,所述冷却风机安装部220的前方可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向部230。所述外部空气导向部230可连接有额外的风道。所述风道可从烘干机的前方将外部空气引导到所述外部空气导向部230。
[0158] 当安装在所述冷却风机安装部220的冷却风机45进行驱动时,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外部空气导向部230和冷却风机安装部220流入到冷凝风道200内部。冷凝风道的另一侧侧壁部270堵住冷凝风道安装部的侧部安装部116。但是,由于在所述另一侧侧壁部270也形成有开口部,外部空气贯穿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的侧部安装部116流入到冷凝风道内部。
[0159] 由此,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通过安装有冷凝风道200而形成冷凝流路。与此同时,通过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侧部安装部116和侧面开口部112来形成外部空气流入后流出的冷却流路。即,通过所述冷凝风道200安装在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可以说是同时形成冷凝流路和冷却流路。特别是,基于所述冷凝风道200和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在所述冷凝风道200内部可使循环空气和外部空气垂直交错地构成。
[0160] 与此同时,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侧面开口部可以说是为了所述冷却流路而形成。即,当安装冷凝风道200时,可通过所述侧面开口部形成冷却流路。
[0161] 如图6所示,所述侧部安装部116或所述侧面开口部112优选地构成越向下部其宽度变窄的倒梯形形状。所述梯形的底边和两侧边之间的角度可相同。所述梯形的底边和两侧边之间的角度优选为90度以上且105度以下。
[0162] 假设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前后长度被固定,所述角度变大表示的是底边的前后长度变窄。即,表示侧面开口部112的下侧的前后长度变窄。因此,若要在保持梯形的情况下增大所述角度,在结构上存在有限制。这是因为,所述侧面开口部112如前所述用于形成冷却流路。特别是,随着所述角度变得越大,外部空气向冷凝风道内部流入流出的面积只能变得越小。流入流出口的面积小意味着无法使充分多的量的外部空气流入流出于所述冷凝风道内部。基于这样的理由,优选的角度为105度以下,更优选为大致100度左右。
[0163] 所述侧部安装部116或侧面开口部112的梯形形状使得冷凝风道200的安装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可利用冷凝风道200的自重容易地安装冷凝风道200。此外,因基于自重始终保持两者的结合力,在密封方面上也非常有利。
[0164] 图7是将冷凝风道的侧壁部270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8是将冷凝风道的侧壁部270和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侧部安装部116相结合的部分的一部分放大的图。所述侧壁部270是对于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向部230的部分的冷凝风道的侧壁部270。
[0165] 所述冷凝风道的侧壁部270和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的侧部安装部116之间可形成有用于两者的结合的安装插槽271和安装筋116a。所述安装筋116a可以是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侧部安装部116自身。所述安装筋116a可通过滑动方式插入并结合于所述安装插槽271。这样的安装插槽271和安装筋116a优选地还相同地形成在相反侧。与此同时,在后述的热泵烘干机的冷凝风道也优选地相同地形成有这样的安装插槽或安装筋结构。
[0166] 图7和图8中示出所述侧壁部270上形成有安装插槽271、侧部安装部116形成有安装筋116a的例。但是,也可与图示不同的将安装插槽271和安装筋116a的位置相互置换。另外,所述安装插槽271和所述安装筋116a之间可设有密封构件S。所述密封构件上施加有所述冷凝风道200的荷重。与此同时,冷凝器的荷重通过所述冷凝风道施加给所述密封构件S。由此,能够充分地保持冷凝风道200和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密封状态。
[0167] 另外,所述安装插槽271可形成有止动件272。即,可形成有用于确定与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相对的冷凝风道200的结合位置的止动件272。冷凝风道200可在自重的作用下下降,直至所述安装筋116a与所述止动件272对接。由此,能够准确地形成两者的结合位置。
[0168] 这样的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和冷凝风道的侧壁部270之间的结合结构可以说是在两侧相同。例如,在两侧可相同及对称地形成所述安装插槽271和安装筋116a。
[0169] 以上通过图6至图8说明了共用烘干机底座100结合有用于容纳空气热交换机方式的冷凝器300的冷凝风道200的例。
[0170] 以下参照图9及图10对共用烘干机底座100结合有用于容纳制冷剂热交换机方式的冷凝器81的冷凝风道500的例进行说明。
[0171] 如图9所示,共用烘干机底座100与前述的共用烘干机底座100相同。即,具有单一机体的底座具有相同的结构。所述底座可以是由相同材料构成的一个结构。当然,也可分为多个部分进行制作后,通过结合或熔接等形成为单一机体。
[0172] 特别是,本实施例的烘干机的底座100具有冷凝风道安装部110。根据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安装何种冷凝风道,将会改变烘干机的类型。即,相同的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安装有相同不同的形态的冷凝风道,因此,可以说是烘干机的类型变得不同。当然,即使是相互不同的冷凝风道,也可认为是与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结合的结构相同。
[0173] 图9中示出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安装有热泵式烘干机的冷凝风道500的例。图10中示出所述冷凝风道500。
[0174] 具体而言,所述冷凝风道500包括下部冷凝风道510,所述下部冷凝风道510可安装在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所述冷凝风道500可包括图5所示的上部冷凝风道550。通过所述上部冷凝风道500与所述下部冷凝风道510结合,可在内部形成容纳冷凝器的空间。
[0175] 所述冷凝风道500通过安装在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与线屑风道130及烘干风道140连通。所述冷凝风道内具体地容纳有蒸发热交换机81和冷凝热交换机84。即,在所述冷凝风道内形成的安置部520中安置有所述蒸发热交换机和冷凝热交换机。所述蒸发热交换机81通过冷却循环空气以冷凝循环空气内的水分。因此,所述蒸发热交换机可称为热泵烘干机的冷凝器。此外,所述冷凝热交换机84加热被去除水分的循环空气。因此,所述冷凝热交换机84可称为热泵烘干机的加热器。
[0176] 所述冷凝风道500,特别是下部冷凝风道510可形成有上部开口部523、前方开口部522及后方开口部521。所述上部开口部523被所述上部冷凝风道550堵住。此外,前方开口部
522附近容纳有所述蒸发热交换机81,所述后方开口部521附近容纳有所述冷凝热交换机
84。所述热交换机通过区隔部件相互分隔并安置于安置部520。
[0177] 所述安置部520形成有排水孔530。特别是,可在前方开口部522附近形成有这样的排水孔530。所述排水孔530可形成有多个。
[0178] 所述蒸发热交换机81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孔530向下部排出,所述冷凝水通过形成于所述烘干机底座100底面的排水流路流入到集水槽(66,参照图12)。所述集水槽66可设有冷凝水检测组件65。
[0179] 所述冷凝风道500包括两侧侧壁部525。所述两侧侧壁部525可形成在所述下部冷凝风道510。所述两侧侧壁部525可形成有安装插槽571。所述安装插槽571具有与前述的加热器式烘干机的冷凝风道200中的安装插槽271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尺寸。因此,可在相同的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安装所述冷凝风道500。所述冷凝风道500也可相同地形成有止动件572。
[0180] 所述两侧侧壁部525可配置为堵住所述冷凝风道安装部110的侧面开口部112。这是因为在热泵式烘干机中无需形成冷却流路。因此,在热泵式烘干机中,形成冷却流路的侧面开口部112优选地被所述冷凝风道500的两侧侧壁部525堵住。
[0181] 这样的冷凝风道安装部110和冷凝风道500的结合结构优选地与前述的加热器式烘干机中的结构相同。
[0182] 另外,所述两侧侧壁部525中的一个侧壁部可形成有插槽573。所述插槽573可以是用于安置制冷剂管。即,可以是用于使蒸发热交换机81或冷凝热交换机84形成的制冷剂管向所述冷凝风道外部露出。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将所述热交换机牢固地固定在冷凝风道内部。并且,能够防止因所述制冷剂管导致冷凝风道自身的尺寸变大。
[0183] 所述两侧侧壁部525可形成有用于结合上部冷凝风道550的多个结合结构574。这样的结合结构可多样地变形
[0184] 所述底座100的一侧形成有马达安装部150。此外,所述马达安装部150的后方形成有烘干风机安装部165。并且,所述马达安装部150的前方形成有选择安置部160。
[0185] 所述马达安装部150和烘干风机安装部165可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安装相同的马达和烘干风机。因此,这样的安装部的形状相同,而与烘干机类型无关。
[0186] 所述选择安置部160可安置有压缩机或冷却风机安装部。即,在热泵式烘干机中,在所述选择安置部160安置有压缩机83,在加热器式烘干机中,在所述选择安置部160安置有冷却风机安装部220。
[0187] 因此,可在热泵式烘干机和加热器式烘干机中均使用相同的烘干机底座。
[0188] 以下对具有冷凝水排水结构的烘干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可与前述的实施例独立地实现或复合地实现。因此,对于可与前述的实施例所共同的结构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具体的说明。
[0189] 在对循环空气内的水分进行冷凝的烘干机中,冷凝水的排水尤其重要。这还将关联到烘干机的效率或产品可靠性及耐久性。即,重要的是将冷凝器中产生的冷凝水有效地排水到集水槽,同时,尽可能防止空气循环部中产生的冷凝水流入到滚筒或加热器。
[0190] 这样的冷凝水除了在烘干机作动的过程中从冷凝器中产生以外,还可在烘干机停止作动后因温度下降而自然地产生。后者的冷凝水汇集在空气循环部,并在随后烘干机作动时可流入到滚筒或加热器。当然,为了去除这样的冷凝水将使用额外的能量,从而可能会降低烘干机的效率。
[0191] 在前述的吸入式烘干机的情况下,烘干风机中流入从滚筒排出的空气。即,这是因为烘干风机从加热器吸入空气。因此,烘干风机周围产生的冷凝水流入到加热器的问题较少。但是,在鼓风式烘干机的情况下,烘干风机周围产生的冷凝水供给到加热器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这是因为,烘干风机朝向所述加热器吹入空气。
[0192] 因此,在吸入式烘干机或鼓风式烘干机中去除冷凝水固然同样重要,但在鼓风式烘干机中去除冷凝水将更为重要。前述的实施例中提及到加热器式烘干机和热泵式烘干机中使用的共用底座。因此,使用这样的共用底座的烘干机,特别是加热器式烘干机可以为鼓风式烘干机。因此,在作为加热器式烘干机的鼓风式烘干机中,去除冷凝水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
[0193] 图11示出现有技术的烘干机底座中的冷凝水排水结构。
[0194] 烘干机底座600的后方形成有第一烘干风道610。所述第一烘干风道610设于冷凝风道620和未图示的第二烘干风道之间。所述冷凝风道620设有冷凝器625,随着烘干机进行作动,所述冷凝器625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未图示的排水流路流入到集水槽640。所述排水流路形成在所述冷凝器625下部。此外,所述排水流路和集水槽可与所述底座一体地形成。
[0195] 所述第一烘干风道610的一端616与所述冷凝风道620连接,另一端615形成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615。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615与烘干风机壳体连接。当设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烘干风机进行驱动时,由于其从冷凝风道620吸入空气,冷凝风道620内的冷凝水或所述第一烘干风道610内的冷凝水可通过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615流入到烘干风机壳体。这样的冷凝水可经过烘干风机壳体供给到设于未图示的第二烘干风道的加热器。
[0196] 在现有技术的烘干机中,为了排出所述冷凝水,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610的下部形成有排水孔630。即,通过在第一烘干风道610下部形成排水孔630,当烘干风机进行驱动时,冷凝水沿着所述第一烘干风道610的底面流动,然后流入到所述排水孔630。
[0197] 但是,这样的排水孔630结构中存在有冷凝水的排出不充分的问题。这是因为,所述烘干风机中吸入空气的压力较高,因此冷凝水的大部分被吸进到所述烘干风机。同时,由于所述排水孔630入口的高度和所述集水槽640的高度的差并不大,还可能发生从所述排水孔630反倒吐出冷凝水的问题。
[0198] 在本实施例中,可提供具有能够更加有效地排出冷凝水的冷凝水排水结构的烘干机。特别是,可提供将这样的冷凝水排水结构与烘干机底座一体地形成,以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的烘干机。同时,可提供与前述的实施例复合地实现,以具有与烘干机类型无关的冷凝水排水结构的烘干机。
[0199] 在本实施例中,可提供具有冷凝水排水结构的烘干机,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循环部中产生的冷凝水沿着所述空气循环部流入到滚筒内部。
[0200] 以下参照图12至图15对冷凝水排水结构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020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冷凝水排水结构可适用于具有前述的共用底座的加热器式烘干机。因此,对于重复的结构将省去说明。
[0202] 烘干风道140包括第一烘干风道141和第二烘干风道145。当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位于冷凝风道200和第二烘干风道145之间时,所述第二烘干风道145位于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和滚筒10之间。
[0203] 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从冷凝风道200的后端连接至用于容纳烘干风机的烘干风机壳体146。因此,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包括:与所述冷凝风道200连接的冷凝风道连接部142;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连接的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143。
[0204] 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在烘干机的下部以左右方向从所述冷凝风道130延长至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此外,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与底座100一体地形成,并可形成在底座100的后方。
[0205] 当所述烘干风机50进行驱动时,所述烘干风机50吸入空气。此时,在空气吸入压力的作用下,冷凝水可与循环空气一起从所述冷凝风道130流入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这样的冷凝水还可流入到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
[0206] 因此,冷凝水排水结构700优选地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
[0207] 所述冷凝水排水结构700优选地形成在所述冷凝风道连接部142和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143之间。具体而言,所述冷凝水排水结构700优选地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底面。
[0208] 所述冷凝水排水结构700优选地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部的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710;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710的一侧边缘的外侧筋720。
[0209] 所述外侧筋720优选地在所述排水口的所述烘干风机壳体侧的边缘朝上方形成。即,所述外侧筋720优选地在与空气流入方向相反侧的边缘朝空气流入方向向上倾斜地形成。
[0210] 随着吸入压力变得越大,底面上流动的冷凝水可能会越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710。但是,在所述外侧筋720的作用下,冷凝水将无法越过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710。即,冷凝水与所述外侧筋720进行碰撞,此时,冷凝水将流入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710。
[0211] 如图12所示,所述外侧筋720优选地以斜线形态形成。这是为了实质上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烘干风机壳体146和冷凝风道200处于前后分开的状态。因此,以连接冷凝风道连接部142的中心和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143的中心的斜线形态形成空气的流动中心。因此,为了与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所述外侧筋720优选地以斜线形态形成。
[0212] 所述外侧筋720和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面之间的角度优选为35度至25度。所述角度越大,空气阻力将越大,在相反的情况下,冷凝水将可能越过外侧筋720。
[0213] 另外,如图13所示,冷凝水排水结构700优选地包括内侧筋730。所述内侧筋730防止冷凝水逆流到所述第一烘干风道排水口710。因此,所述内侧筋730优选地在所述排水口710的所述冷凝风道侧的边缘朝下方形成。
[0214] 所述内侧筋730优选地以所述烘干风机壳体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所述内侧筋730和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下面之间的角度优选为130度至140度。
[0215] 由此,所述外侧筋720位于所述排水口710的上部,所述内侧筋730位于所述排水口710的下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使冷凝水流入到所述排水口710的同时防止冷凝水逆流。
[0216] 如前所述,因为第一烘干风道141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一烘干风道141的前后宽度上的空气的速度可能会不同。具体而言,第一烘干风道141的前方侧的空气的速度更快。即,在图12所示的第一烘干风道141中,前方侧(即,烘干机的前方侧)的空气的速度更快。这意味着在第一烘干风道141的前后宽度上,在前方侧将流动有更多的冷凝水。
[0217] 因此,所述排水口710的左右宽度优选地相互不同。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前方的左右宽度优选地大于在后方的左右宽度。即,冷凝水在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前方需要越过的排水口的宽度优选地大于冷凝水在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后方需要越过的排水口的宽度。
[0218] 另外,所述排水口710优选地沿着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的全体范围形成。即,优选地在第一烘干风道141的底面沿着前后宽度的全体范围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使更多的冷凝水流入到所述排水口710。
[0219] 除了使冷凝水从冷凝风道200流入以外,还有必要使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143中的冷凝水也流入到所述排水口710。这是因为,当烘干机不进行作动时,将自然地在第一烘干风道141内部产生冷凝水。因此,需要提供使排水口710和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143之间的冷凝水流入到所述排水口710的结构。
[0220] 为此,所述外侧筋720优选地形成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中除了后方以外的全体部分。
[0221] 如图15所示,所述外侧筋720形成在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中除了后方以外的全体部分。通过这样的结构将形成间隙750,通过这样的间隙750可使冷凝水流入到排水口710。这样的间隙750形成在空气的流速最慢的位置,因此,在发生空气的吸入时,越过此位置的冷凝水的量相对要少。因此,在未发生空气的吸入时,可使冷凝水通过所述间隙750流入。当然,在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中,所述烘干风机壳体连接部143优选地朝所述排水口710向下倾斜。通过这样的结构可执行自然排水。
[0222] 并且,与所述外侧筋720相反地,所述内侧筋730优选地形成在第一烘干风道的内部的前后宽度中除了前方以外的全体部分。这是因为,在所述内侧筋730的下部形成有连通部740。这样的连通部740通过内部流路与集水槽66连接。由此,所述排水口710中流入的冷凝水通过所述连通部740和内部流路流入到集水槽66。
[0223] 由此,通过所述冷凝水排水结构700,在烘干机进行作动中及停止作动时,能够有效地排出所述第一烘干风道141内的冷凝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冷凝水流入到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加热器60及滚筒10。
[0224] 以下参照图16至图18对冷凝水排水结构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可与前述的冷凝水排水结构700复合地实现。当然,可适用于烘干机的共用底座100。
[0225] 图16中示出烘干机的背面。烘干机背面可形成有风道盖148,所述风道盖的一侧可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滚筒10连接。因此,所述风道盖148可构成第二烘干风道145的一部分。
[0226] 图17中示出去除所述风道盖148后的第二烘干风道145,并示出烘干机底座100上形成的一部分的第二烘干风道145。
[0227] 烘干风机壳体146形成为圆形,并位于第二烘干风道145的最下部。因此,在烘干风机壳体146的最下部可能会汇集冷凝水。所述风道盖148位于烘干机的最后方,从而可与外气接触。因此,可以说是在烘干机停止作动时最先温度下降的部分。基于这样的理由,所述风道盖148内部较多地产生冷凝水,这样的冷凝水将汇集于烘干风机壳体146。
[0228] 所述冷凝水随着烘干风机55作动而沿着第二烘干风道145上升。这样的冷凝水可能会流入到加热器60。
[0229] 当然,可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的最下部形成排水口。即,通过在冷凝水汇集的位置形成排水口,能够排出所述冷凝水。但是,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的最下部和烘干机底座的底面之间的高度差并不大。因此,不易进行基于水头差的自然排水。当然,在此情况下即使进行自然排水,发生逆流的危险也将相应地增大。
[0230]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实施例的冷凝水排水结构800的特征在于,在烘干风机壳体146的一侧面形成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810,而不是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的最下部。
[0231] 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的最下部内周面朝向所述滚筒向上倾斜的倾斜内周面147形成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810。即,所述排水口810位于比所述烘干风机壳体146的最下部更上侧的位置。
[0232] 图17所示的冷凝水w随着烘干风机进行驱动而沿着烘干风机壳体146的内周面上升。此时,上升的冷凝水将流入到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810。同样地,烘干机停止作动时产生的冷凝水将下降并流入到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810。
[0233]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810优选地在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烘干风道的倾斜内周面之间因不连续的结构而形成。
[0234] 所述第二烘干风道的下部内周面优选地在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810朝所述第二烘干风道排水口下方更加延长,以与所述烘干风机壳体的外周面连接而形成第二烘干风道排水阱(pocket)830。所述排水阱830是临时储存所述排水口810中流入的冷凝水的空间。
[0235] 所述排水阱830可形成有连通孔831。所述连通孔831与排水连接流路820连通,所述排水连接流路820通过集水槽连接部832与集水槽66连通。由此,排水口810中流入的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连接流路820流入到集水槽66。
[0236] 所述排水连接流路820向下倾斜地形成。由于所述排水连接流路820与所述集水槽66连通,所述排水连接流路820内的水位将与所述集水槽66内的水位实质上相同。因此,通过在比排水连接流路820的连通孔831高的位置形成排水口810,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冷凝水的排水。即,通过使所述排水口810的位置比所述集水槽66内允许的最大水位的高度更高地形成,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冷凝水的排水。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烘干机 2020-05-12 752
烘干机 2020-05-13 18
烘干机 2020-05-13 344
烘干机 2020-05-11 776
烘干机 2020-05-11 514
烘干机 2020-05-11 701
烘干机 2020-05-12 894
冷凝式网带烘干机 2020-05-11 820
烘干机 2020-05-12 663
烘干机 2020-05-11 66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