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地球科学 / / 一种热交换装置

一种热交换装置

阅读:661发布:2024-01-0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给气进 风 口,给气出风口,给气用风机,给气风路,排气进风口,排气出风口,排气用风机,排气风路,使通过给气风路的空气和通过排气风路的空气之间互相交换 能量 的热交换单元,热交换装置为平行六面体,且包括:设置在给气风路中的给气用吸气口,设置在给气风路中,与给气用吸气口相对,且位于给气用吸气口的下游的给气用排气口,设置在排气风路中的排气用吸气口,设置在排气风路中,与排气用吸气口相对,且位于排气用吸气口的下游的排气用排气口,以及与给气用吸气口所在的面和排气用吸气口所在的面都相邻接的邻接面,邻接面为包括两个锐 角 的平行四边形。本 实施例 的热交换装置既能确保风路顺畅,同时又能提高热交换效率。,下面是一种热交换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壳体,
用于使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给气进口,
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的给气出风口,
引导所述给气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吹向所述给气出风口的给气用风机,连通所述给气进风口和所述给气出风口的给气风路,
用于使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的排气进风口,
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一空间吹出的排气出风口,
引导所述排气进风口的空气吹向所述排气出风口的排气用风机,
连通所述排气进风口和所述排气出风口的排气风路,
使通过所述给气风路的空气和通过所述排气风路的空气之间互相交换能量的热交换单元,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装置为平行六面体,且包括:
设置在给气风路中的给气用吸气口,
设置在给气风路中,与所述给气用吸气口相对,且位于所述给气用吸气口的下游的给气用排气口,
设置在排气风路中的排气用吸气口,
设置在排气风路中,与所述排气用吸气口相对,且位于所述排气用吸气口的下游的排气用排气口,
以及与所述给气用吸气口所在的面和所述排气用吸气口所在的面都相邻接的邻接面,所述邻接面为包括两个锐的平行四边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邻接面包括一组长边、一组比所述一组长边短的短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邻接面邻接的四个面中,至少有一个面与所述壳体的底面或与所述壳体的底面垂直的侧壁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用吸气口与所述排气进风口平行,
所述给气用排气口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底面倾斜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净化从所述给气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的集尘单元,
所述集尘单元与所述给气用排气口相对向设置,
所述热交换装置在安装状态下,所述排气用风机设于所述集尘单元的下方,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排气用风机的一部分与所集尘单元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给气用排气口比所述排气用吸气口的面积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单元的进风面与所述给气用排气口平行且相对向设置,
形成所述集尘单元的进风面的边中最长的边的长等于形成所述给气用排气口中最长的边的长。

说明书全文

一种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实用新型CN201820396033.6(以下称背景技术1)公开了一种立柜式全热交换除霾新系统,如图1所示,该立柜式全热交换除霾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模、排风模块、长方体的热交换单元2。新风模块包括设置在热交换单元2上方的过滤装置3、设置于过滤装置3上方的新风风机4和新风出风口5,以及设置在热交换单元2下方的外新风口6。排风模块包括:设置在热交换单元2下方的排风风机7和设置在热交换单元2左侧的回风入口。
[0003] 另外,为了使得从回风入口进入后的风,能顺畅地进入排风风机7,可以将排风风机7设置在热交换单元2的右侧,也就是说,经过热交换单元2后的风能直接进入风机。如中国专利201721911110.9(以下称背景技术2)公开了一种壁挂式新风净化一体机。如图2所示,排风风机7设置在矩形的热交换单元2的右侧。从回风入口进入后的风,能顺畅地进入排风风机7。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背景技术1为了确保热交换效率,将热交换单元2的宽度设计成几乎与壳体1的平宽度一样,两边分别与壳体1的壁之间留有一条窄小的间隙。当排风风机7启动时,风从回风入口进入后,经过热交换单元2,然后再通过热交换单元2与壳体1的壁之间的间隙进入排风风机7。当风通过间隙时,由于间隙窄小,使得风产生较大的压损,从而降低风量,同时还会产生噪音。
[0006] 当将背景技术1中的排气风机7以背景技术2的设置方式设置时,在壳体1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不变的情况下,热交换单元2的宽度就需要缩小,以腾出足够的空间安装排风风机7。这样会导致热交换效率的降低,而且当热交换单元2的宽度比设置在热交换单元2上方的过滤装置3的宽度短,且热交换单元2与过滤装置3之间间距较小时,经过热交换单元2后的空气大部分只会从过滤装置3与热交换单元2相对向的部分通过过滤装置3,导致过滤装置3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如果为了充分利用过滤装置3而增大热交换单元2与过滤装置3之间的间距,就会导致机体的体积增大。
[0007]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能确保风路顺畅,同时又能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装置。
[0008] (二)技术方案
[0009]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0010] 壳体,
[0011] 用于使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给气进风口,
[0012] 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的给气出风口,
[0013] 引导所述给气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吹向所述给气出风口的给气用风机,
[0014] 连通所述给气进风口和所述给气出风口的给气风路,
[0015] 用于使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的排气进风口,
[0016] 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一空间吹出的排气出风口,
[0017] 引导所述排气进风口的空气吹向所述排气出风口的排气用风机,
[0018] 连通所述排气进风口和所述排气出风口的排气风路,
[0019] 使通过所述给气风路的空气和通过所述排气风路的空气之间互相交换能量的热交换单元,
[0020] 所述热交换装置为平行六面体,且包括:
[0021] 设置在给气风路中的给气用吸气口,
[0022] 设置在给气风路中,与所述给气用吸气口相对,且位于所述给气用吸气口的下游的给气用排气口,
[0023] 设置在排气风路中的排气用吸气口,
[0024] 设置在排气风路中,与所述排气用吸气口相对,且位于所述排气用吸气口的下游的排气用排气口,
[0025] 以及与所述给气用吸气口所在的面和所述排气用吸气口所在的面都相邻接的邻接面,
[0026] 所述邻接面为包括两个锐的平行四边形。
[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邻接面包括一组长边、一组比所述一组长边短的短边。
[002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
[0029] 与所述邻接面邻接的四个面中,至少有一个面与所述壳体的底面或与所述壳体的底面垂直的侧壁平行。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
[0031] 所述排气用吸气口与所述排气进风口平行,
[0032] 所述给气用排气口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底面倾斜地设置。
[003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0034] 净化从所述给气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的集尘单元,
[0035] 所述集尘单元与所述给气用排气口相对向设置,
[0036] 所述热交换装置在安装状态下,所述排气用风机设于所述集尘单元的下方,[0037]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排气用风机的一部分与所集尘单元重叠。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
[0039] 所述给气用排气口比所述排气用吸气口的面积大。
[004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
[0041] 所述集尘单元的进风面与所述给气用排气口平行且相对向设置,
[0042] 形成所述集尘单元的进风面的边中最长的边的长等于形成所述给气用排气口中最长的边的长。
[0043] (三)有益效果
[0044] 热交换单元在体积,且排气用排气口的面积都与背景技术的热交换单元相等时,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单元的给气用排气口面积较大。由于热交换效率取决于通过热交换单元的空气量,而通过热交换单元的空气量与给气用排气口、给气用吸气口、排气用排气口、排气用吸气口的面积相关,那么,在排气用排气口和排气用吸气口的面积与背景技术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单元的给气用排气口和给气用吸气口都比背景技术的热交换单元的给气用排气口和给气用吸气口的面积大,相对于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单元能提高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
[0045] 图1是背景技术1的立柜式全热交换除霾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2是背景技术2的壁挂式新风净化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0047]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图。
[0048] 图4是图3所示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5是图3所示热交换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0050] 【符号说明】
[0051] 【现有技术
[0052] 1-壳体;2-热交换单元;3-过滤装置;4-新风风机;5-新风出风口;6-外新风口;7-排风风机。
[0053] 【本实用新型】
[0054] 10-热交换装置;
[0055] 11-壳体;111-给气进风口;112-给气出风口;113-排气进风口;114-顶面;115-底面;116-正面;117-背面;118-左侧面;119-右侧面;
[0056] 12-给气风路;
[0057] 13-排气风路;
[0058] 14-热交换单元;141-给气用吸气口;142-给气用排气口;143-排气用吸气口;144-排气用排气口;145-顶面;146-底面;147-左面、148-右面;149-邻接面;1491、1492-长边;1493、1494-短边;
[0059] 15-集尘单元;151-进风面;152-出风面;
[0060] 16-风路切换单元;161-风路切换板;162-风路切换板移动用装置;
[0061] 17-给气用风机;171-达;172-蜗壳;
[0062] 18-排气用风机;181-马达;182-蜗牛壳;183-进风面;
[0063] A-锐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6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10,热交换装置10可安装于第一空间或第二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为两个相分隔的空间,例如通过墙壁相分割。换气装置10可吸入两空间中的任一个空间中的空气,向此空间再送风,或向另一个空间送风。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10安装于第一空间,但热交换装置10也可以安装于第二空间或除了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以外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第一空间为室内,第二空间为室外。
[0066] 如图3所示,热交换装置10包括:壳体11、给气风路12、排气风路13、集尘单元15、热交换单元14、给气用风机17、排气用风机18、风路切换单元16。
[0067] 壳体11形成热交换装置10的外廓,呈中空长方体箱状。壳体11包括:顶面114、底面115、四个侧面。其中,包含底面115和顶面114的一条长边的侧面可称为正面116和背面117。
其中,以图3的视角来看,顶面114和底面115分别是位于壳体11上、下两侧的面。正面116和背面117分别是位于壳体11前、后两侧的面。位于壳体11左、右两侧的面分别为左侧面118、右侧面119。
[0068] 壳体11包括:给气进风口111、给气出风口112、排气进风口113和排气出风口(图中未示)。
[0069] 给气进风口111为设于壳体11上的开口,通过管道连通第二空间,使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11内部。如图3所示,给气进风口111设于壳体11的背面117上。
[0070] 给气出风口112,为设于壳体11上的开口,如设置在顶面114上,连通壳体11内部与第一空间,用于使从给气进风口111或排气进风口113吸入的空气从壳体11内吹出第一空间。
[0071] 排气进风口113,为设于壳体11上的开口,连通壳体11内部与第一空间,用于将第一空间的空气吸入壳体11内。如图3所示,排气进风口113设于壳体11的右侧面119上。
[0072] 排气出风口,为设于壳体11上的开口,如设置在壳体11的背面117上,通过管道连通壳体11内部与第二空间,用于使从排气进风口113吸入壳体11内的空气吹出第二空间。
[0073] 给气风路12设于壳体11内,连通给气进风口111与给气出风口112的风路,使通过给气风路12的空气从给气进风口111到给气出风口112。
[0074] 排气风路13设于壳体11内,连通排气进风口113与排气出风口的风路,使通过排气风路13的空气从排气进风口113到排气出风口。
[0075] 集尘单元15设于壳体11内,为长方体形状,位于给气风路12中的给气进风口111的下游侧,具体来说是位于热交换单元14的下游侧,能净化从给气进风口111吸入的空气,阻挡灰尘及微细颗粒的进入第一空间。
[0076] 集尘单元15可以是一个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或过滤器,也可以是由多个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或过滤器组成的组合。集尘单元15包括:进风面151和出风面152。给气风路12中的空气从进风面151进入集尘单元15,再从出风面152排出集尘单元15。
[0077] 热交换单元14设于壳体11内,位于集尘单元15的上游侧。如图4所示,热交换单元14为平行六面体结构,包括六个呈平行四边形的面。以图4的视角,这六个面分别为顶面
145、底面146、左面147、右面148以及两个邻接面149。热交换单元14由多块薄板黏在一起重合所构成,形成相互独立,且相交的风路。包括:在给气风路12中的给气用吸气口141和与其相对的给气用排气口142,在排气风路13中的排气用吸气口143和与其相对的排气用排气口
144,连通给气用吸气口141与给气用排气口142的第一风路,连通排气用吸气口143与排气用排气口144的第二风路,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相互独立且相交,使通过给气风路12的空气和通过排气风路13的空气互相交换能量。其中,热交换单元14的给气用排气口142与集尘单元15的进风面151平行且相对设置。
[0078] 在本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安装状态下,给气用吸气口141,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底面146,该底面146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设置于壳体11内,也就是说给气用吸气口141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设置。在给气风路12中、给气用吸气口141位于给气用排气口142的上游侧。
[0079] 在本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安装状态下,给气用排气口142,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顶面145,热交换单元14的顶面145与底面146平行,该顶面145也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设置于壳体11内。也就是说给气用排气口142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设置,且给气用排气口142与给气用吸气口141的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的倾斜角度相同。在给气风路12中、给气用排气口142位于给气用吸气口141的下游侧,与给气用吸气口141平行且相对设置。即排气用吸气口143,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右面148,在排气风路13中、位于排气用排气口144的上游侧,与排气进风口113平行且相对设置。
[0080] 排气用排气口144,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左面147,在排气风路13中、位于排气用吸气口143的下游侧,与排气用吸气口143平行且相对设置。排气用排气口144与排气用风机18的进风面183平行。
[0081] 邻接面149,包括:一组长边、一组比一组长边短的短边、两个锐角的平行四边形。一组长边包括两条长边,一组短边包括两条短边,长边与短边形成锐角A。邻接面149为平行四边形,但不包括正方形、长方形、菱形,与给气用吸气口141所在的面、给气用排气口142所在面、排气用吸气口143所在的面、排气用排气口144所在的面都相邻接。以图4的视角,邻接面149上侧的长边1491为给气用排气口142所在面的边,邻接面149下侧的长边1492为给气用吸气口141所在的面的边,邻接面149左侧的短边1493为排气用排气口144所在的面的边,邻接面149右侧的短边1494为排气用吸气口143所在的面的边。
[0082] 邻接面149为不透风的面,即空气不能从邻接面149进入热交换单元14内部,进入热交换单元14内部的空气也不能从邻接面149吹出。
[0083] 给气用风机17,设于壳体11内,位于集尘单元15的下游侧,用于引导壳体11内的空气从给气出风口112吹出。给气用风机17包括:马达171、蜗牛壳173、位于蜗牛壳173内的扇叶(图中未示)。马达171具有回转轴,扇叶与回转轴连接,通过马达171的回转轴的转动而驱动扇叶旋转而生成空气流。扇叶例如可以是多翼扇叶。
[0084] 排气用风机18,设于壳体11内,如图3所示,在排气风路13中位于热交换单元14与排气出风口之间;在壳体11内位于热交换单元14的排气用排气口144与壳体11的左侧面118之间,用于引导壳体11内的空气从排气出风口吹出。排气用风机18也包括:马达181、蜗牛壳183、位于蜗牛壳183内的扇叶(图中未示)。马达181具有回转轴,扇叶与回转轴连接,通过马达181的回转轴的转动而驱动扇叶旋转而生成空气流。
[0085] 如图3所示,风路切换单元16,用于将排气进风口113或给气进风口111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或关闭状态,或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也就是说,风路切换单元16中的风路切换板(图中未示)通过位置的变动,使空气从排气进风口113或从给气进风口111进入壳体11内。
[0086] 风路切换单元16包括:风路切换板161及其风路切换板移动用装置162。当旋转风路切换板移动用装置162时,风路切换板161就会在风路切换板移动用装置162上移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该风路切换板移动用装置162例如可以是螺杆。
[0087] 风路切换板161,为板状,当风路切换板161位于第一位置时,其关闭排气进风口113,打开给气进风口111,使空气从给气进风口111进入壳体11内。相反,当风路切换板161位于第二位置时,其打开排气进风口113,关闭给气进风口111,使空气从排气进风口113进入壳体11内。
[0088] 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单元14的邻接面149包括两个锐角A,包括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0089] 实施方式1:如图4所示,排气用吸气口143所在的面与给气用排气口142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且排气用排气口144所在面与给气用吸气口141所在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即邻接面149上侧的长边1491与右侧的短边149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邻接面149下侧的长边1492与左侧的短边149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
[0090] 实施方式2:排气用吸气口143所在的面与给气用吸气口141所在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且排气用排气口144在的面与给气用排气口142所在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即邻接面149上侧的长边1491与左侧的短边149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邻接面149下侧的长边1492与右侧的短边149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
[0091] 如图3、4所示,当热交换单元14为平行六面体,邻接面149为包括两个锐角A的平行四边形时,在本实施例的邻接面149与矩形邻接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邻接面149的周长大于矩形邻接面的周长。也就是说,当本实施例的邻接面149与矩形邻接面面积相同时,当包括两个锐角A的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组边与矩形中的一组边相等时,包括两个锐角A的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组边会比矩形的另一组边长。也就是说,当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单元
14与背景技术中的热交换单元在体积相同,且排气用排气口144的面积相等时,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单元14的给气用排气口142比背景技术的热交换单元的给气用排气口面积大。由于热交换效率取决于通过热交换单元的空气量,而通过热交换单元的空气量与给气用排气口、给气用吸气口、排气用排气口、排气用吸气口的面积相关,即排气用排气口和排气用吸气口的面积在一定的情况下,给气用排气口和给气用吸气口的面积越大,热交换单元的空气量越大,相反,给气用排气口和给气用吸气口的面积越小,热交换单元的空气量越小。所以,由于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单元14的给气用排气口142和给气用吸气口比背景技术的热交换单元的给气用排气口和给气用吸气口面积大,相对于背景技术,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单元
14能提高热交换效率。
[0092] 另外,本实施例如背景技术那样,为了确保风路的顺畅,将排气用风机18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侧边。当采用上述实施方式1时,以图5的视角,排气用风机18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左侧,即位于热交换单元14的排气用排气口144的下游侧。由于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单元14包括平行四边形的邻接面149,邻接面149包括两个锐角A,且邻接面149上的角的都不等于90°,也就是说,至少有一组邻接面149的边会倾斜设置在壳体11内,即邻接面149的一组长边或一组短边倾斜设置在壳体11内。
[0093] 像背景技术那样,当给气用排气口与底面平行设置时,其最长的宽度也就只能是与壳体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0094] 而本实施例将给气用排气口142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设置。即热交换单元14的顶面145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设置,或者说,邻接面149上侧和下侧的长边
1491、1492倾斜设置。所以,在壳体11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相比背景技术中水平设置的给气用排气口,本实施例的给气用排气口142由于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设置,可以设置得更长,即本实施例的给气用排气口142的宽度更大。本实施例的给气用排气口142的最大宽度大于壳体11水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壳体11水平方向上的宽度是指平行于壳体的底面的宽的长度。所述水平方向是指图5视角的左右方向。
[0095] 也就是说,当排气用风机18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侧边时,不需要像背景技术那样缩小热交换单元的宽度,在壳体11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热交换单元的给气用排气口142面积在不变的情况下,也能在热交换单元14的侧边放置排气用风机18。因此即使不缩小给气用排气口142的面积,壳体11的水平宽度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既可以确保风路的顺畅,确保风量,又能确保热交换效率。
[0096] 另外,一般情况下,设置在给气风路12的部件的尺寸和设置在排气风路13中的部件的尺寸不一样,本实施例设置在给气风路12中的集尘单元比设置在排气风路13中的排气用风机18的宽度更大。如果热交换单元14的邻接面149的四条边都相等,且邻接面149的边长与给气风路12中的集尘单元的宽度相同时,与排气风路13中的排气用风机18相对的邻接面149的边长比排气用风机18的宽度长。同理,当邻接面149的四条边都相等,且邻接面149的边长与排气风路13中的排气用风机18的宽度相同时,与集尘单元相对的邻接面149的边长比集尘单元的宽度短。这样,不仅不利于确保风路的顺畅,而且空间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不利于整机的小型化。
[0097] 反观本实施例,邻接面149包括一组长边和一组短边,也就是说,四条边不是一样长。所以在热交换单元14中,除了邻接面149以外,包含长边的面比包含短边的面的面积大。也就是说,给气用排气口142和给气用吸气口141比排气用吸气口143和排气用给气口的面积大,或者,排气用吸气口143和排气用给气口比给气用排气口142和给气用吸气口141的面积大。如图5所示,当设置在给气风路12中的集尘单元15比设置在排气风路13中的排气用风机18的宽度更大时,热交换单元14就可以配合集尘单元15和排气用风机18的宽度,将除了邻接面149以外,包含邻接面149的长边的面设置在给气风路12中,将包括邻接面149的长边的面作为给气用吸气口141和给气用排气口142;包含邻接面149的短边的面设置在排气风路13中,即将包括邻接面149的短边的面作为排气用吸气口143和排气用排气口144。从而使得壳体11内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实现整机的小型化。
[0098] 当像背景技术那样,给气用吸气口不是倾斜设置,而是相对于壳体底面水平设置时,给气用风机17、风路切换板161等部件需要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下方,使得壳体的高度增加,不利于整机的小型化。
[0099] 反观本实施例,与所述邻接面149邻接的面中的其中一个面与壳体11的底面115垂直的侧壁平行,与该面相邻接的非邻接面149就会相对于侧壁倾斜设置在壳体11内。也就是说,例如,当排气用吸气口143和排气用排气口144与壳体11的侧壁平行时,给气用吸气口141和给气用排气口142相对于侧壁倾斜设置在壳体11内。即当排气用吸气口143和排气用排气口144与壳体11的左侧面118、右侧面119平行时,给气用吸气口141和给气用排气口142相对于壳体11的左侧面118、右侧面119倾斜设置在壳体11内。给气用吸气口141和给气用排气口142倾斜设置时,给气用吸气口141所在的面会与壳体11的底面115和右侧面119相交,在壳体11的底面115的一侧形成一个收纳空间(类似于三角体),在该收纳空间内设置部件(如给气用风机17、风路切换板161等)时,在壳体11的高度(垂直于壳体11的底面115的方向)上,该部件有一部分会与热交换单元14重叠。从而实现整机的小型化。
[0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壳体11的顶面、底面、侧面均是相对的概念。当以图3的视角看,与所述邻接面149邻接的面中的其中一个面与壳体11的底面115垂直的侧壁平行。如果将热交换装置10旋转90度,则图3中的左侧面118或右侧面119成为底面,此时与所述邻接面149邻接的面中的其中一个面与壳体11的底面平行。
[0101] 进一步地,当排气用吸气口143与排气进风口111平行时,不但实现壳体11内的空间的有效利用,而且从排气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能直接地从排气用吸气口143进入热交换单元14,这样就不会因为复杂化而导致压损增加,从而确保风路顺畅。
[0102]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给气用排气口142相对于所述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地设置在壳体11内,且集尘单元15与给气用排气口142相对设置。也就是说,设置在给气排气口下游侧的集尘单元15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也是倾斜地设置在壳体11内,即集尘单元15的进风面151和出风面152平行于给气用排气口142,且相对于壳体11的底面115倾斜设置。在热交换装置10在安装状态下,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下游侧的倾斜状态下的集尘单元15与热交换单元14在上下方向上有部分或全部重叠。所述上下方向是指垂直于壳体11的底面
115的方向。当集尘单元15与热交换单元14只有部分重叠时,将排气用风机18设置与集尘单元15的下方、不与热交换单元14重叠的地方,从而能提高壳体11内的空间利用率,从而实现整机的小型化。
[0103] 进一步地,当集尘单元15的进风面151与给气用排气口142平行且相对向设置时,集尘单元15的进风面151的长边的长度可以设置成等于给气用排气口142的长边的长度,这样,不仅能确保集尘单元15的过滤效率,还可以缩短热交换单元14与集尘单元15之间的间距,从而实现整机的小型化。
[0104] 以上主要通过实施方式1,即排气用吸气口143所在的面与给气用排气口142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且排气用排气口144所在面与给气用吸气口141所在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对本实施例的结构和效果进行了说明。对于实施方式2,即排气用吸气口143所在的面与给气用吸气口141所在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且排气用排气口144在的面与给气用排气口142所在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A,其结构和效果与实施方式1是类似的。例如,当采用实施方式2时,以图3和图5的视角,排气用风机18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右侧,即位于热交换单元14的排气用排气口144的下游侧。排气进风口113设于壳体11的左侧面118上。排气用吸气口143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左面147,排气用排气口144,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的右面148。给气用吸气口141所在的面会与壳体11的底面115和左侧面118相交,在壳体11的底面115的一侧形成该收纳空间,其同样可以达到上述技术效果。
[0105]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0106]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0107] (1)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108] (2)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0109]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