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燃料种类 / 原油 / 轻质原油 / 一种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及其装置

一种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及其装置

阅读:817发布:2020-06-16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及其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稠油油藏开采的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它能减少掺稀油用量,分离出的稠油经催化改质降粘能直接外输。其技术方案是:按照稀油与稠油的 质量 比0.4~1.0掺入井筒中,降低稠油 粘度 ;再从井中采出掺稀稠油,经换热器升温,加热炉加热到350℃,进入蒸馏塔,收集350℃前馏分油经换热器降温, 注入井 筒对稠油掺稀循环使用;350℃后重馏分油用 泵 输送到加热炉升温,再用泵加入改质催化剂,一同输入反应塔;在反应塔内重馏分油在改质催化剂作用下,催化改质为低粘度稠油,改质稠油经换热后直接外输。本方法掺入的稀油可循环使用,稠油和稀油分离不破坏油的特性;本方法适用范围广、降粘效果好,使稠油品质得到改善,用于稠油开采。,下面是一种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及其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选用一种稀油,掺入油井井筒中,其中稀油与稠油的质量比为0.4~1.0,降低井筒中稠油的粘度,所用的稀油是凝析油、油田轻、直馏汽油、350℃前馏分油或轻质原油中的一种;其次是将从井筒中采出的掺稀稠油经掺稀稠油输入管(1)输送,送入催化改质装置的第一换热器(3)及第二换热器(7),经换热温度升高的掺稀稠油再通过第一加热炉(8)加热到350℃,进入蒸馏塔(9)内蒸出350℃以前馏分油,收集350℃以前馏分油通过第二换热器(7),使其温度降低到60℃以下,通过井筒稀油输入管(12)注入油井井筒对稠油进行掺稀降粘、循环使用;将350℃以后的重馏分油通过第二(6)输送到第二加热炉(10),使温度升高至370~420℃,再从催化剂罐(5)用第一泵(4)加入改质催化剂,其加入的量为稠油质量的0.05%~0.10%,一同输入催化改质反应塔(11)内,所用改质催化剂是油酸、油酸镍、油酸、油酸锌或氯化镍中的一种物质;最后在催化改质反应塔(11)内,350℃后的重馏分油在改质催化剂的作用下,催化改质为低粘度稠油,改质稠油经第一换热器(3)用改质稠油输出管(2)直接外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其特征是:在催化改质反应塔(11)内,催化改质温度为370~420℃;时间为30~60min;反应压为1.0~
5.0MPa。
3.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的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使用的催化改质装置,其包括第一、二换热器、催化改质反应塔、第一、二加热炉、蒸馏塔、第一、二泵和催化剂罐,其特征是:在第一换热器(3)上联结掺稀稠油输入管(1),第一换热器(3)下经输出管联结第二换热器(7)内管;第二换热器(7)内管出口用管线联结第一加热炉(8),第一加热炉(8)出口用管线联结蒸馏塔(9)中部;在蒸馏塔(9)的塔顶用管线联结第二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7)出口直联井筒稀油输入管(12),在蒸馏塔(9)的塔底用管线联结第二泵(6),出口联结第二加热炉(10),第二加热炉(10)出口联结催化改质反应塔(11)中部;催化剂罐(5)用管线联结第一泵(4),泵出口用管线联结催化改质反应塔(11);催化改质反应塔(11)的塔顶、塔底均用管线联结第一换热器(3)的内管,出口接改质稠油输出管(2)。

说明书全文

一种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稠油油藏开采中,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及其装置,属于稠油开采新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粘度大于100mPa·s的脱气原油,但通常都在1000mPa·s以上。其突出的特点是沥青质、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稠油粘度较大的根源是由于体系中沥青胶质形成的大分子胶束结构。稠油中胶质分子之间、沥青质分子之间及二者相互之间有强烈的氢键。沥青质的芳杂稠环平面相互重叠堆砌在一起,并被极性集团之间的氢键所固定,堆积起来形成微粒,再聚集为大小不同的沥青质胶束,形成沥青质离子的包覆层。这种粒子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形成分子量很大的胶束,造成原油的高粘度。在稠油的开采和集输过程中,由于稠油的这种特殊性质,造成原油在井筒和地面油管中的流动性变差。稠油可在油层流动,流入井筒在油管内向上流动时,因地温不断降低,原油粘度不断上升,流动阻随之增加,采用人工举升也难采出地面;即使采出地面,也难于直接用油管长距离输送。因此开采和集输稠油需要降低稠油在油管内的流动阻力。普遍认为开采和集输稠油的核心技术是降低原油粘度,而且要大幅度降低原油的粘度,由几万毫帕秒甚至是几十万几百万毫帕秒降至几百毫帕秒。
[0003] 目前降低稠油粘度的方法主要包括:掺稀降粘法、加热降粘法、乳化降粘法、改质降粘法、生物降粘法等。其中掺稀降粘法不仅能降低稠油粘度,而且能降低稠油密度,增大了油相对密度差,更有利于脱水,但是稀油与稠油掺稀质量比高达1.0~1.5∶1,如此大的稀油用量导致稀油供应量的问题,最后,掺稀后的稠油不仅降低了稀油质量还降低了稠油的质量;加热降粘法包括蒸气吞吐、蒸气驱、火烧油层和电加热等,因热传导损失,能耗高,不适用于深层稠油开采和长距离稠油集输;乳化降粘法掺油溶性或水溶性降粘剂等,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涉及破乳工艺。改质降粘法一种浅度的原油加工方法,以除或加氢使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烃来降低稠油的粘度,此法对硬件要求高,投资成本大太。微生物降粘法以具体稠油中的石蜡及胶质、沥青质为培养基,其作用结果是消耗自身而生成低碳链的成分,技术不成熟。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减少掺稀油的用量,掺入的稀油能重复利用,从而减少掺稀降粘所带来的高成本,同时使分离出的稠油再经过催化改质降低粘度达到稠油管输要求,直接外输,特提供一种稠油催化改质降粘采输一体化方法及其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选用一种稀油,掺入油井井筒中,其中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4~1.0,降低稠油的粘度,以满足稠油开采和在井筒中流动对粘度的要求;所用的稀油为凝析油、油田轻烃、直馏汽油、350℃前馏分油或轻质原油中的一种;其次是将从井中采出的掺稀稠油经掺稀稠油输入管输送,进入催化改质装置的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经换热使温度升高的掺稀稠油再通过第一加热炉加热到350℃,进入蒸馏塔内蒸出350℃以前馏分油,收集350℃以前馏分油通过第二换热器,使其温度降低到60℃以下,注入油井井筒对稠油进行掺稀降粘,循环使用;将350℃以后的重馏分油通过第二输送到第二加热炉,使温度升高到370~420℃,再从催化剂罐用第一泵加入改质催化剂,其加入的量为稠油质量为0.05%~0.10%,一同输入改质反应塔内;最后再催化改质反应塔内,350℃后的重馏分油在改质催化剂的作用下,催化改质为低粘度稠油,改质稠油经第一换热器用改质稠油输出管直接外输。
[0006] 本发明采用催化改质技术降低稠油的粘度,所用改质催化剂是油酸、油酸镍、油酸、油酸锌或氯化镍中的一种物质。在催化改质反应塔内,催化改质温度为370~420℃;时间为30~60min;反应压力为1.0~5.0MPa;催化改质技术降粘率达98%以上。 [0007] 本发明使用的催化改质装置,其包括换热器、催化改质反应塔、加热炉、蒸馏塔、泵和催化剂罐,其结构特征是:在第一换热器3上联结掺稀稠油输入管1,第一换热器3下经输出管联结第二换热器7内管;第二换热器7内管出口用管线联结第一加热炉8,第一加热炉8出口用管线联结蒸馏塔9中部;在蒸馏塔9的塔顶用管线联结第二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7出口直联井筒稀油输入管12,在蒸馏塔9的塔底用管线联结第二泵6,出口联结第二加热炉10,第二加热炉10出口用管线联结催化改质反应塔11中部;催化剂罐5用管线联结第一泵4,泵出口用管线联结催化改质反应塔11中部;催化改质反应塔11的塔顶、塔底均用管线联结第一换热器3的内管,出口接改质稠油输出管2。
[000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掺入的稀油可循环使用,不仅可以节约稀油资源,还能满足无稀油资源区的稠油开采,应用范围广;(2)本方法的稠油和稀油使用物理方法分离,不破坏稠油和稀油的特性;(3)本发明的催化改质技术,不仅对一般稠油有好的降粘效果,而且对粘度大于300000mPa·s(50℃)的超稠油有明显催化降粘作用,降粘率均达98%以上,具有普适性强、降粘效果好的特点;(4)本发明的催化改质技术是使稠油发生裂解和缩合反应,加入的催化剂使裂解反应大于缩合反应,使大部分的大分子的重质组分转化成了小分子的轻质组分,生成小分子饱和烃的量增加、胶质中的杂原子减少,减弱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超稠油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发明催化改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掺稀稠油输入管,2、改质稠油输出管,3、第一换热器,4、第一泵,5、催化剂罐,6、第二泵,7、第二换热器,8、第一加热炉,9、蒸馏塔,10、第二加热炉,11、催化改质反应塔,12、井筒稀油输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0011] 本实验采用的降粘率计算公式:
[0012] 降粘率=(稠油样品粘度-改质后稠油粘度)/稠油样品粘度×100%
[0013] 实施例1
[0014]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40,将凝析油和50℃粘度为9084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126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通过第一换热器3及第二换热器
7换热到一定温度后再经第一加热炉8加热到350℃,在蒸馏塔9内蒸出350℃以前馏分,将其经第二换热器7降温到60℃以下,通过井筒稀油输入管12注入井筒循环掺稀使用。
350℃以后馏分去催化改质。将350℃以后馏分经第二加热炉10加热到370℃,与从催化剂罐5经第一泵4泵送的油酸铁催化剂(用量为0.05%)混合,通入催化改质反应塔11内,在370℃温度下催化改质30min后,经第一换热器3降温后,通过改质稠油输出管2直接外输。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181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8.00%。
[0015] 实施例2
[0016]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50,将油田轻烃和50℃粘度为 1321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124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38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镍(用量为0.06%)催化改质4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165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8.75%。
[0017] 实施例3
[0018]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60,将直馏汽油和50℃粘度为1746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78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39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铜(用量为0.07%)催化改质5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297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8.30%。
[0019] 实施例4
[0020]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70,将350℃前馏分油和50℃粘度为10540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187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40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锌(用量为0.08%)催化改质6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198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9.81%。
[0021] 实施例5
[0022]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80,将轻质原油和50℃粘度为55850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263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410℃下加入催化剂氯化镍(用量为0.09%)催化改质4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798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9.86%。
[0023] 实施例6
[0024]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90,将油田轻烃和50℃粘度为9084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58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42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锌(用量为0.10%)催化改质5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98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8.92%。
[0025] 实施例7
[0026]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1.0,将直馏汽油和50℃粘度为1321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 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34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380℃下加入催化剂氯化镍(用量为0.10%)催化改质6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112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9.15%。
[0027] 实施例8
[0028]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80,将350℃前馏分油和50℃粘度为1746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52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39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铁(用量为0.05%)催化改质3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152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9.12%。
[0029] 实施例9
[0030]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40,将轻质原油和50℃粘度为10540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177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40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镍(用量为0.06%)催化改质5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215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9.80%。
[0031] 实施例10
[0032]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50,将凝析油和50℃粘度为55850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372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41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铜(用量为0.07%)催化改质6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926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9.83%。
[0033] 实施例11
[0034]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70,将直馏汽油和50℃粘度为9084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48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420℃下加入催化剂氯化镍(用量为0.08%)催化改质3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117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8.71%。
[0035] 实施例12
[0036]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80,将凝析油和50℃粘度为1321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55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 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37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铁(用量为0.09%)催化改质4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148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8.88%。
[0037] 实施例13
[0038]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1.0,将轻质原油和50℃粘度为1746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45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37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镍(用量为0.07%)催化改质6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232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8.67%。
[0039] 实施例14
[0040]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90,将凝析油和50℃粘度为10540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176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38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铜(用量为0.08%)催化改质3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407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9.61%。
[0041] 实施例15
[0042] 按稀油与稠油质量比为0.60,将油田轻烃和50℃粘度为558500mPa·s的稠油在井筒内充分搅拌混合,使稠油粘度满足开采和井站管道输送要求,得到的掺稀稠油(粘度为298mPa·s)通过管道输送到催化改质装置内。掺稀稠油按照实例1所述的方法,在390℃下加入催化剂油酸锌(用量为0.09%)催化改质40min。测得改质稠油粘度为1072mPa·s,改质稠油降粘率为99.8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