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物理 / 波长 / 烹饪器具

烹饪器具

阅读:606发布:2021-06-08

专利汇可以提供烹饪器具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和内锅加热装置。煲体中设置有内锅,内锅具有锅壁,锅壁沿内锅的周向方向封闭形成内腔,锅壁包括含 碳 层,含碳层至少设置在内锅的底部,含碳层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当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时,盖体与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内锅加热装置设置在内锅的下方,以对含碳层进行加热,以使含碳层向内腔 辐射 红外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内锅的锅壁中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含碳层向内腔辐射红外线,而对内腔中的食物进行加热,可以提高热利用效率并且改善食物的口感。,下面是烹饪器具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
煲体(110),所述煲体(110)中设置有内锅(130),所述内锅(130)具有锅壁(131),所述锅壁(131)沿所述内锅(130)的周向方向封闭形成内腔(134),所述锅壁(131)包括含层(132),所述含碳层(132)至少设置在所述内锅(130)的底部,所述含碳层(132)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110)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110)上时,所述盖体与所述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
内锅加热装置(140),所述内锅加热装置(140)设置在所述内锅(130)的下方,以对所述含碳层(132)进行加热,以使所述含碳层(132)向所述内腔(134)辐射红外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层(132)沿所述内锅(130)的周向方向封闭形成红外辐射腔,所述红外辐射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内腔的体积的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壁(131)上设置有最大位线,所述含碳层(132)设置在所述最大水位线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层(132)的顶部到所述锅壁(131)的顶部的距离(D1)为25mm~5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层(132)的顶部到所述锅壁(131)的底部的距离(D2)为60mm~1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壁(131)的锅口部设置有刚性材料层(133),所述刚性材料层(133)连接至所述含碳层(1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材料层(133)通过铸造连接至所述含碳层(13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层(132)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

说明书全文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的诸如电饭煲的烹饪器具通常包括煲体和盖体。煲体中设置有内锅。内锅通常由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制成。内锅底部设置有内锅加热装置,诸如电热盘或IH线圈盘,以
对内锅进行加热。但是,这种内锅加热方式,热利用效率低且不能更好地改善食物口感。
[0003]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
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
护范围。
[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内锅具有锅壁,所述锅壁沿所述内锅的周向方向封闭形成内腔,所述锅壁包括含
层,所述含碳层至少设置在所述内锅的底部,所述含碳层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盖体,
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与所述
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内锅加热装置,所述内锅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内锅的下方,以
对所述含碳层进行加热,以使所述含碳层向所述内腔辐射红外线。
[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内锅的锅壁中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含碳层向内腔辐射红外线,而对内腔中的食物进行加热,可以提高热利
用效率并且改善食物的口感。
[0007] 可选地,所述含碳层沿所述内锅的周向方向封闭形成红外辐射腔,所述红外辐射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内腔的体积的1/2。红外辐射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内腔的体积的
1/2时,能够辐射足够量的红外线,从而对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提高热利用效率,使食物受
热均匀,改善食物的口感。
[0008] 可选地,所述锅壁上设置有最大位线,所述含碳层设置在所述最大水位线以下。将含碳层设置在最大水位线以下,可以使得含碳层所辐射的红外线能够尽可能多地被内腔
中容纳的食物吸收,提高热利用效率。
[0009] 可选地,所述含碳层的顶部到所述锅壁的顶部的距离为25mm~55mm。以此方式,可以对食物进行更有效地加热,提高热利用效率,使食物受热更均匀,改善食物的口感。
[0010] 可选地,所述含碳层的顶部到所述锅壁的底部的距离为60mm~110mm。以此方式,可以对食物进行更有效地加热,提高热利用效率,使食物受热更均匀,改善食物的口感。
[0011] 可选地,所述锅壁的锅口部设置有刚性材料层,所述刚性材料层连接至所述含碳层。以此方式,可以满足锅壁对强度的要求,特别是锅壁的锅口部对强度的要求。
[0012] 可选地,所述刚性材料层通过铸造连接至所述含碳层。
[0013] 可选地,所述含碳层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
[0014] 可选地,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
[0015] 可选地,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附图说明
[0016]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0017]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移除了盖体;以及
[0018] 图2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
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
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20]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
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
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002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
[0022]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示意图。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其中为了简洁,图1中移除了盖体。下面将结合图1和图2详细描
述烹饪器具100的各个部件。
[0023]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烹饪器具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之上”、“之下”、“内侧”、“外侧”等是相对于烹饪器具处于使用状态并且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时而言的。
[0024]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可以呈大体圆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110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130。
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110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
130进行清洗。内锅130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内锅130的顶部具有顶部开
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130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
好的食物从内锅130中取出。
[0025] 煲体110中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130的内锅加热装置140。内锅加热装置140设置在内锅130的下方,以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热盘,也可以为诸如电磁
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
[0026] 烹饪器具100的盖体的形状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盖体可以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10上,用于盖合煲体110的整个顶部或者至
少煲体110的内锅130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
大打开位置和盖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
[0027] 当盖体盖合在煲体110上时,盖体与煲体110(具体地,与煲体110的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腔体空间。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是指实际存
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位于食物存放空间上方。也就是说,当盖体盖合在煲体110上时,腔
体空间是位于食物上表面与盖体之间的空间。
[0028] 下面将结合图1和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锅130。
[0029] 如图1和图2所示,内锅130具有锅壁131。锅壁131沿内锅130的周向方向封闭形成内腔134。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锅壁131围绕中心轴线旋转形成具有顶
部开口和内腔134的回转体形状。锅壁131包括含碳层132。含碳层132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
80%。优选地,含碳层132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含碳量”是指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数。含碳层132至少设置在内锅130的底部。如此,设置在内锅130的下
方的内锅加热装置140可以为含碳层132进行加热。含碳层132在被内锅加热装置140加热之
后,能够向内腔134辐射红外线。
[0030] 申请人发现,通过内锅130的锅壁131中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含碳层132向内腔134辐射红外线,而对内腔134中的食物进行加热,可以提高
热利用效率并且改善食物的口感。
[0031] 在烹饪过程中,含碳层132能够向内腔134辐射多种波长的红外线。优选地,含碳层132所辐射的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例如,1.5μm、2μm、5μm、10μm、15μm、20μm、25μm等。进一步优选地,含碳层132所辐射的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主要波长”可以理解为波长在该范围内的红外线相对于波长在该范围外的红
外线在含碳层132所辐射的红外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申请人发现,含碳层132向内腔辐射
的红外线在上述波长范围内时,能够对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提高热利用效率、使食物受热
均匀,改善食物的口感。
[0032] 含碳层132沿内锅130的周向方向封闭形成红外辐射腔。其中,含碳层132与红外辐射腔中的食物直接接触。可选地,红外辐射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内腔134的体积的1/2。申请
人发现,红外辐射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内腔134的体积的1/2时,能够辐射足够量的红外线,
从而对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提高热利用效率,使食物受热均匀,改善食物的口感。
[0033] 通常,锅壁131上设置有最大水位线。最大水位线指示了在烹饪过程中内腔134所容纳的食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水位。可选地,含碳层132设置在最大水位线以下。也就是说,含
碳层132的顶部低于最大水位线或与最大水位线齐平。在烹饪过程中,内腔134中所容纳的
食物通常在最大水位线以下,因此,将含碳层132设置在最大水位线以下,可以使得含碳层
132所辐射的红外线能够尽可能多地被内腔134中容纳的食物吸收,提高热利用效率。
[0034] 可选地,含碳层132的顶部到锅壁131的顶部的距离D1为25mm~55mm。例如,25mm、30mm、40mm、50mm、55mm等。可选地,含碳层132的顶部到锅壁131的底部的距离D2为60mm~
110mm。例如,60mm、70mm、80mm、90mm、100mm、110mm等。申请人发现,将含碳层132的顶部到锅壁131的顶部和底部的距离分别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以对食物进行更有效地加热,提高
热利用效率,使食物受热更均匀,改善食物的口感。
[0035] 可选地,锅壁131的锅口部设置有刚性材料层133。刚性材料层133例如可以由金属材料(诸如、不锈等)制成。刚性材料层133连接至含碳层132。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
一个实施方式中,刚性材料层133通过铸造连接至含碳层132。刚性材料层133与刚性材料层
133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满足锅壁131对强度的要求,特别是锅壁131的锅口部对强度的要
求。
[0036]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
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
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
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
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0037]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
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
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