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池与电池 / 电化学发生器 / 电化学电池 / 电池隔膜 /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

阅读:462发布:2023-12-25

专利汇可以提供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 锂离子 电池 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属于电池领域,涉及对 锂离子电池 的建模方法。本 发明 的目的是在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模型的 基础 重新建立一套采用差分法建立电池平均值模型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本发明的步骤是:①对电池的机理模型进行简化,建立锂离子电池的平均值模型;②模型参数的辨识;③辨识参数与已知参数整合就可以得到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平均值模型。本发明模型计算量小,易于实车实现,可以用于电池 荷电状态 估计、健康管理,并为电池运行提供参考数据。,下面是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
①对电池的机理模型进行简化,建立锂离子电池的平均值模型:
1)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
首先,考虑固相固体颗粒锂离子扩散方程(负极为例)
(13)
边界条件为:
(14)
采用有限差分法将式(13)所示偏微分方程转换成常微分方程组;假设固体颗粒锂离子浓度 是时间的连续函数;离散过程中,将球形颗粒半径 均分成 等份,每等份的长度 ; 表示固体颗粒在径向 处的锂离子浓度,其中, 的取
值范围是从1到 ,则对锂离子浓度 在r方向上的状态向量为:
(15)
由式(14)可知,在 处,固体颗粒表面的锂离子浓度为常值;当 时,固体颗粒表面的锂离子浓度为 ,则
(16)
用一阶差分、二阶差分分别代替一阶偏导数、二阶偏导数,则式(13)所示的固相固体颗粒锂离子扩散方程可表示为:
(17)
当 时,将式(16)所示的 的近似值代入式(17),得:
(18)
分别取 ,由式(17)得到状态方程
(19)
简记为:
(20)
其中,

, ;
2)求从正、负极处的固体颗粒表面流入液相的锂离子流量密度的平均值 :
负极和隔膜界面处电解电流密度 为:
(21)
由电荷守恒方程 及边界条件 , 得:
(22)
其中, 为负电极单位体积的表面积, 为积分变量,I为电流, 为负极处锂离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正极处锂离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为:
(23)
(24)
其中, 为正电极单位体积的表面积, , ;
用锂离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替换流量密度 ,那么正极和负极固体颗粒锂离子平均浓度的状态方程为:
(25)
由式(16)可知,固体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为:
(26);
3)求解正、负极液相电势差和正、负极超电势差;
在负极 ,由于负极处锂离子流量密度均值 ,电解液中的
电流密度 可近似为电极径向 的线性函数:
(27)
电解液的电流密度方程为:
(28)
假设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不随电化学反应发生变化,则电解液电势为:
(29)
在正极 ,由于 ,电解液电流密度
(30)
电解液电势为:
(31)
其中, 为正极液相有效离子电导率, 为隔膜液相有效离子电导率;
由式(29)和式(31)可得,正、负极液相电势差为:
(32)
正、负极Butler-Volmer电流密度为:
(33)
其中, 、 为正、负极交换电流密度, 为负极平均超电势, 为正极平均超电势;假设正、负极的传递系数 值相同,且为 ; 和 分别为负极和正极的平均流量密度;
引入两个辅助变量 , 为:
(34)
将式(34)代入式(33),得:
(35)
4)电极平均值模型中的电池电压
电池电压
(36)
其中, 为电池电极平均值模型电压, 和 分别为 和 处的固相
电势, 为电极表面膜电阻, 为输入电流;
将表面超电势公式代入式(36)中,得到电极平均值模型电压为:
(37)
其中, 和 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开路电压,都是固体颗粒表面锂离
子浓度的函数;
式(37)、式(20)、式(25)、式(26) 和式(35) 构成了锂电池平均值模型;
②模型参数的辨识:
对平均值模型中的参数分成:特性参数和需辨识参数;其中特性参数为电池固有参数;需辨识参数通过参数辨识得到;
锂离子电池的机理模型中,正、负极参数如表1所示:
表1-1、1-2、1-3 正极为 ,负极为 石墨的锂离子电池建模
过程变量及参数值
表1-1
表1-2
表1-3
正、负极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最大值 、 和正、负电极表面膜电阻四个参数需要辨识,其中正、负电极的表面膜电阻是相等的,因此只需辨识 ,和 三个参数;
1)采用库伦滴定法来测量电池正、负极开路电压,得到 和 的曲线,通过实验拟合得到正、负极开路电压函数分别为 和 ,其中 、 分别是正极电极利用率、负极电极利用率, , ;
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定义为:
(38)
其中, 分别为电池放完电、充满电时的电极利用率;
2)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辨识平均值模型参数 , 和 :
第一步: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放电实验,离线辨识式(37)所示的电压函数 ,其中向量 , 为电极表面膜电阻, 、 分别为正
极和负极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最大值;
偏差平方和函数为:
(39)
第二步:求解函数 的极小值;即可转为求解方程 ,其
中, 为 的雅克比矩阵, 为阻尼系数, 为单位矩阵, 为迭代步长;离散化后得:
(40)
第三步:取阻尼系数初值 ,选取初值 ,代入式(40);当函
数 取极小值时,辨识得到参数 , 和 ;
③辨识参数与已知参数整合就可以得到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平均值模型。

说明书全文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电池领域,涉及对锂离子电池的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电动车电池的电化学模型与电动汽车的设计、量产、整车优化和控制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估计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监测电池的健康状态、预测电池寿命,以及优化电池的运行,需要建立精确的电池模型,以确保动力电池运行在高效区域,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避免电池安全事故的发生。
[0003] 基于多孔电极电化学原理建立的电池电化学机理模型,由多个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构成,并且各参数之间具有强耦合特性。该模型精度高、但模型复杂、求解困难。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模型的基础重新建立一套采用差分法建立电池平均值模型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建模方法。
[0005] 本发明的步骤是:①对电池的机理模型进行简化,建立锂离子电池的平均值模型:
1)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
首先,考虑固相固体颗粒锂离子扩散方程(负极为例)
(13)
边界条件为:
(14)
采用有限差分法将式(13)所示偏微分方程转换成常微分方程组;假设固体颗粒锂离子浓度 是时间的连续函数;离散过程中,将球形颗粒半径 均分成 等份,每等份的长度 ; 表示固体颗粒在径向 处的锂离子浓度,其中, 的取
值范围是从1到 ,则对锂离子浓度 在r方向上的状态向量为:
(15)
由式(14)可知,在 处,固体颗粒表面的锂离子浓度为常值;当 时,固体
颗粒表面的锂离子浓度为 ,则
(16)
用一阶差分、二阶差分分别代替一阶偏导数、二阶偏导数,则式(13)所示的固相固体颗粒锂离子扩散方程可表示为:
(17)
当 时,将式(16)所示的 的近似值代入式(17),得:
(18)
分别取 ,由式(17)得到状态方程
(19)
简记为:
(20)
其中,

, ;
2)求从正、负极处的固体颗粒表面流入液相的锂离子流量密度的平均值 :
负极和隔膜界面处电解电流密度 为:
(21)
由电荷守恒方程 及边界条件 , 得:
(22)
其中, 为负电极单位体积的表面积, 为积分变量,I为电流, 为负极处锂离
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正极处锂离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为:
(23)
(24)
其中, 为正电极单位体积的表面积, , ;
用锂离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替换流量密度 ,那么正极和负极固体颗粒锂离子平均
浓度的状态方程为:
(25)
由式(16)可知,固体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为:
(26);
3)求解正、负极液相电势差和正、负极超电势差;
在负极 ,由于负极处锂离子流量密度均值 ,电解液中的电
流密度 可近似为电极径向 的线性函数:
(27)
电解液的电流密度方程为:
(28)
假设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不随电化学反应发生变化,则电解液电势为:
(29)
在正极 ,由于 ,电解液电流密度
(30)
电解液电势为:
(31)
其中, 为正极液相有效离子电导率, 为隔膜液相有效离子电导率;
由式(29)和式(31)可得,正、负极液相电势差为:
(32)
正、负极Butler-Volmer电流密度为:
(33)
其中, 、 为正、负极交换电流密度, 为负极平均超电势, 为正极平
均超电势;假设正、负极的传递系数 值相同,且为 ; 和 分别为负极
和正极的平均流量密度;
引入两个辅助变量 , 为:
(34)
将式(34)代入式(33),得:
(35)
4)电极平均值模型中的电池电压
电池电压
(36)
其中, 为电池电极平均值模型电压, 和 分别为 和 处的固相电
势, 为电极表面膜电阻, 为输入电流;
将表面超电势公式代入式(36)中,得到电极平均值模型电压为:
(37)
其中, 和 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开路电压,都是固体颗粒表面锂
离子浓度的函数;
式(37)、式(20)、式(25)、式(26) 和式(35) 构成了锂电池平均值模型;
②模型参数的辨识:
对平均值模型中的参数分成:特性参数和需辨识参数;其中特性参数为电池固有参数;需辨识参数通过参数辨识得到;
锂离子电池的机理模型中,正、负极参数如表1所示:
表1-1、1-2和1-3 正极为 ,负极为 石墨的锂离子电池
建模过程变量及参数值
表1-1
表1-2
表1-3
正、负极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最大值 、 和正、负电极表面膜电阻
四个参数需要辨识,其中正、负电极的表面膜电阻是相等的,因此只需辨识 ,
和 三个参数;
1)采用库伦滴定法来测量电池正、负极开路电压,得到 和 的曲线,
通过实验拟合得到正、负极开路电压函数分别为 和 ,其中 、 分
别是正极电极利用率、负极电极利用率, , ;
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定义为:
(38)
其中, 分别为电池放完电、充满电时的电极利用率;
2)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辨识平均值模型参数 , 和 :
第一步: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放电实验,离线辨识式(37)所示的电压函数
,其中向量 , 为电极表面膜电阻, 、
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最大值;
偏差平方和函数为:
(39)
第二步:求解函数 的极小值;即可转为求解方程
,其中, 为 的雅克比矩阵, 为阻尼系数,
为单位矩阵, 为迭代步长;离散化后得:
(40)
第三步:取阻尼系数初值 ,选取初值 ,代入式(40);
当函数 取极小值时,辨识得到参数 , 和 ;
③辨识参数与已知参数整合就可以得到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平均值模型。
[0006] 本发明模型计算量小,易于实车实现,可以用于电池荷电状态估计、健康管理,并为电池运行提供参考数据。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电池机理建模过程流程图;图2为锂离子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池正、负极开路电势拟合曲线;
图4为 参数辨识流程图;
图5为恒流10A放电时电池端电压曲线;
图6 为Simulink搭建的电池平均值模型;
图7为平均值模型端电压和模型验证真值曲线;
图8 为模型端电压误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本发明的步骤是: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机理模型的建立:
锂离子电池准二维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多孔电极理论,将电池内部的电极区域分为固相和液相两部分。在充电过程中, 从正极活性物质中脱出,使正极固相颗粒表面 浓度降低,颗粒内部与表面间产生浓度差异,导致 从颗粒内向外固相扩散;同时,颗粒表面电化学反应生成的 进入电解质溶液中,使液相中界面区域 的局部浓度提高,液相内部产生了浓度差异,导致 从内向外扩散与迁移。而在负极由于消耗了液相中的 ,使液相局部 浓度降低,产生浓度差异,导致 在液相中由外向内扩散与迁移;同时,由于在负极颗粒表面嵌入了 ,使颗粒内部出现了浓度差异,导致 从颗粒外向内固相扩散。在隔膜处,由于充电过程引起的浓度差异,导致该区域的 从正极到负极扩散与迁移。放电过程则与上述过程相反。
[0009] 锂离子电池内部反应过程包括液相扩散(描述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扩散过程)、固相扩散(描述固体颗粒内部的锂离子扩散过程)和固液交界面的扩散(用Butler-Volmer方程表示,描述固体颗粒表面与电解液临界面处的电化学反应过程)。锂离子电池内部电势分布包括液相电势分布(基于液相欧姆定律)和活性物质粒子的电势分布(基于固相欧姆定律);隔膜区间的反应过程为液相扩散,电势分布为液相电势分布。
[0010] 从空间分布来看,锂电池可以分为正极区域、负极区域和隔膜区域。正极和负极的电化学特性相似。对电池建立准二维平面坐标系,沿负极到正极方向建立 轴。负极宽度为 ,正极宽度为 ,隔膜区间宽度为 。
[0011] 依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动力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数学描述为1) 电池负极建模(电池正极建模过程与负极建模过程相同,仅改变符号,正极符号脚标加p,负极符号脚标加n)
液相扩散过程
在电解液中非稳态扩散。根据Fick扩散第二定律可知,在距离x处, 扩散浓
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 在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可以得:
(1)
边界条件为:
(2)
其中, 为液相体积分数; 为锂离子的液相体积浓度; 为浓度梯度; 为距离
(m); 是扩散时间(s); 为液相有效扩散电导率; 为固体颗粒单位体积的表面积;
为锂离子在液相中的转移数; 是固体颗粒表面流入液相的 流量密度; 是负极
电极宽度; 和 表示负极区域和隔膜交界面的左侧和右侧。
[0012] 固相扩散过程在电极材料中的固相扩散过程满足Fick第二定律,在球形坐标系中,扩散方程为:
(3)
边界条件为:
(4)
其中, 是球形固体颗粒中的锂离子浓度, 为固体颗粒的径向距离, 是锂离子
在固体颗粒中的扩散系数, 是固体颗粒的半径。
[0013] 固、液交界面的扩散对于多孔电极来说,在电池极化过程中,电化学反应发生在固、液两相的界面上。在电极颗粒表面和溶液界面处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流与电势变化的电极动力学过程满足Butler-Volmer方程。电极颗粒表面的锂离子流量密度 表示为:
(5)
(6)
其中, 为传递系数, 为法拉第常数, 为电极颗粒表面过电势, 为摩尔
气体常数, 为电池绝对温度, 为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最大值, 为固相颗
粒表面锂离子浓度。
[0014] 表面超电势为:(7)
其中, 分别为固相电势、液相电势, 为与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
有关的电极稳态开路电压。
[0015] 液相电势锂离子电池的液相电势变化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欧姆电阻引起的,另一部分是由浓度极化引起的,液相电流等于由浓度极化引起的电流与液相欧姆引起的电流之差,因此根据电流守恒定律,由修正的欧姆定律得:
(8)
其中, 为负极液相有效离子电导率, 为负极液相有效扩散电导率。
[0016] 活性物质粒子的电势分布在固相中,若不考虑浓度变化引起的电势变化,则电势分布可由欧姆定律表示为:
(9)
其中, 为固相有效扩散电导率。
[0017] 由于正极和负极相互对称,电化学反应的数学模型相似,因此负极反应数学方程同样也适用于正极,仅改变相应的符号即可。
[0018] 隔膜区间的机理建模液相扩散过程
在隔膜区域电解液中扩散, 扩散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 在该处的扩
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由于隔膜中只有液相,没有固相,根据Fick扩散第二定律得:
(10)
边界条件为:
(11)
液相电势
隔膜区域的液相电势分布与正、负极相同。由浓度极化引起的液相电势的动力学方程为
(12)
其中, 为液相有效离子电导率, 为液相有效扩散电导率。
[0019] ①对上述电池的机理模型进行简化,建立锂离子电池的平均值模型:电池的机理模型由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构成,部分模型参数之间又相互耦合,使得机理模型求解困难,机理模型也不适合用于电池荷电状态估计和电池的特性分析等。因此对电池的机理模型进行简化,建立锂离子电池的平均值模型。
[0020] 1)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为了求解电池的机理模型,本发明采用有限差分法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
[0021] 首先,考虑固相固体颗粒锂离子扩散方程(负极为例)(13)
边界条件为:
(14)
采用有限差分法将式(13)所示偏微分方程转换成常微分方程组;假设固体颗粒锂离子浓度 是时间的连续函数;离散过程中,将球形颗粒半径 均分成 等份,每等份的长度 ; 表示固体颗粒在径向 处的锂离子浓度,其中, 的取
值范围是从1到 ,则对锂离子浓度 在r方向上的状态向量为:
(15)
由式(14)可知,在 处,固体颗粒表面的锂离子浓度为常值;当 时,固体
颗粒表面的锂离子浓度为 ,则
(16)
用一阶差分、二阶差分分别代替一阶偏导数、二阶偏导数,则式(13)所示的固相固体颗粒锂离子扩散方程可表示为:
(17)
当 时,将式(16)所示的 的近似值代入式(17),得:
(18)
分别取 ,由式(17)得到状态方程
(19)
简记为:
(20)
其中,

, ;
2)求从正、负极处的固体颗粒表面流入液相的锂离子流量密度的平均值 :
假设固体颗粒沿着电极扩散时锂离子浓度不变,并且电极中的颗粒是无差异的,仅考虑锂离子在固体材料颗粒中的扩散。负极和隔膜界面处电解液电流密度 为:
(21)
由电荷守恒方程 及边界条件 , 得:
(22)
其中, 为负电极单位体积的表面积, 为积分变量(区别于 ),I为电流, 为
负极处锂离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正极处锂离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为:
(23)
(24)
其中, 为正电极单位体积的表面积, , ;
用锂离子流量密度平均值 替换流量密度 ,那么正极和负极固体颗粒锂离子平均
浓度的状态方程为:
(25)
由式(16)可知,固体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为:
(26);
3)求解正、负极液相电势差和正、负极超电势差;
在负极 ,由于负极处锂离子流量密度均值 ,电解液中的
电流密度 可近似为电极径向 的线性函数:
(27)
电解液的电流密度方程为:
(28)
假设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不随电化学反应发生变化,则电解液电势为:
(29)
在正极 ,由于 ,电解液电流密度
(30)
电解液电势为:
(31)
其中, 为正极液相有效离子电导率, 为隔膜液相有效离子电导率;
由式(29)和式(31)可得,正、负极液相电势差为:
(32)
正、负极Butler-Volmer电流密度为:
(33)
其中, 、 为正、负极交换电流密度, 为负极平均超电势, 为正极平均
超电势;假设正、负极的传递系数 值相同,且为 ; 和 分别为负极和正
极的平均流量密度;
引入两个辅助变量 , 为:
(34)
将式(34)代入式(33),得:
(35)
4)电极平均值模型中的电池电压:
电池电压
(36)
其中, 为电池电极平均值模型电压, 和 分别为 和 处的固相电
势, 为电极表面膜电阻, 为输入电流;
将表面超电势公式代入式(36)中,得到电极平均值模型电压为:
(37)
其中, 和 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开路电压,都是固体颗粒表面锂
离子浓度的函数;
式(37)、式(20)、式(25)、式(26) 和式(35) 构成了锂电池平均值模型;
②模型参数的辨识:
对平均值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分析,按照是否需要辨识分成:特性参数和需辨识参数。其中特性参数为电池固有参数,即电池材料、外观、电解液确定之后就能确定的参数;需辨识参数不能由电池本身材料特性给出,也不能通过测量得到,因此需辨识参数需要通过参数辨识得到。
[0022] 锂离子电池的机理模型中,正、负极参数如表1所示:表1-1、1-2、1-3 正极为 ,负极为 石墨的锂离子电池建
模过程变量及参数值
表1-1
表1-2
表1-3
正、负极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最大值 、 和正、负电极表面膜电
阻 四个参数需要辨识,其中正、负电极的表面膜电阻是相等的,因此只需辨识 ,和 三个参数;
1)采用库伦滴定法来测量电池正、负极开路电压,得到 和
的曲线,通过实验拟合得到正、负极开路电压函数分别为 和
,其中 、 分别是正极电极利用率、负极电极利用率, ,

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定义为:
(38)
其中, 分别为电池放完电、充满电时的电极利用率;
其过程为:
第一步:在室温(20℃)下将所选动力电池进行标准放电,使之达到放电截止电压后,静置12小时;
第二步:采用0.2C的电流对动力电池进行恒流充电,首先对电池进行1%容量的充电,静置3小时(保证充分静置)之后,对电池进行10%容量的间隔充电,每次静置时间保持为3小时,直至充满。记录每个静置过程中正负极电势的极小值和SOC值;
第三步:将第二步记录的极小值进行曲线拟合,就可以得到正负极开路电压和 、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 和 如图3所示的拟合曲线,然后通过参数
拟合得到拟合曲线的系数。
[0023] 2)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辨识平均值模型参数 , 和,其参数辨识流程图如图4所示。
[0024] 第一步: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充放电实验,以10A电流对上述锂离子电池恒流放电,测得电池端电压曲线。选取曲线中 个点,离线辨识式(37)所示的电压函数 ,其中向量 , 为电极表面膜电阻, 、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最大值;
偏差平方和函数为:
(39)
第二步:求解函数 的极小值;即可转为求解方程
,其中, 为 的雅克比矩阵, 为阻尼系数,
为单位矩阵, 为迭代步长;离散化后得:
(40)
第三步:取阻尼系数初值 ,选取初值 ,代入式(40);当
函数 取极小值时,辨识得到参数 , 和 ;
③辨识参数与已知参数整合就可以得到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平均值模型。
[0025] 实施实例下面以一个具体例子说明本发明运行过程。
[0026] 本实例以正极为 ,负极为 石墨的锂离子电池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根据电化学反应机理得到式(1)-(9)所示的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0027] 2. 根据有限差分法将电池动力学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求出电池正、负极处固液两相界面上锂离子流量密度的平均值,之后求解电池正、负极液相电势差和正、负极超电势差,得到式(20)、式(25)、式(26)、式(35)和式(37)表示的锂离子电池端电压平均值模型。
[0028] 3. 对平均值模型中需辨识参数进行参数辨识采用库伦滴定法来测量得到电池正、负极开路电压曲线,其过程为:
第一步:在室温(20℃)下将所选动力电池进行标准放电,使之达到放电截止电压后,静置12小时;
第二步:采用0.2C的电流对动力电池进行恒流充电,首先对电池进行1%容量的充电,静置3小时(保证充分静置)之后,对电池进行每10%容量的间隔充电,每次静置时间为3小时,直至充满。记录每个静置过程中正、负极电势的极小值和SOC值;
第三步:将第二步记录的极小值进行曲线拟合,就可以得到正、负极开路电压和 、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如图3所示的 和 拟合曲线。通过实验拟合得
到的正、负极开路电压函数分别为:
(41)
(42)
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辨识锂离子电池参数,参数辨识过程如图4所示。
[0029] 第一步:在Comsol软件中搭建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仿真平台。以10A电流对锂离子电池恒流放电,得到电池端电压曲线如图5所示。选取曲线中50个点,辨识电压函数 中参数向量 。其中, 为电极表面膜电阻,和 分别为正极、负极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最大值。得到偏差平方和
函数,如式(39)所示。
[0030] 第二步:求解式(39)所示的偏差平方和函数的极小值,可转化为求解方程。其中, 为 的雅克比矩阵, 为阻尼系数, 为单位矩阵, 为迭代步长。离散化后得式(40)。
[0031] 第三步:取阻尼系数初值 ,选取初值,将初值 、 代入式(40)。当函数 取极小值时,得到辨识的参数
, ,和

[0032] 4. 电池参数表,如表1所示。以10A的电流对电池模型恒流放电,测量得如图5所示的电池端电压曲线。采用Simulink搭建了电池的平均值模型,如图6所示。仿真得到平均值模型端电压曲线,如图7所示。平均值模型输出的端电压和真值之间误差小于0.06V,如图8所示,说明本发明所搭建的平均值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电池特性,模型精度较高。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