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缠绳绕石式藻礁在人工抛石岸线构建马尾藻场的
方法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大型海藻场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者和稳定者,是海洋
生物的栖息场、繁殖场、索饵场。因此,在人工抛石岸线构建马尾藻场能够减弱海岸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状况。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在潮间带投放大量的人工渔礁的方式构建海藻场,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种构建方式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和建造庞大的基质,操作不方便,耗时耗
力,破坏海区景观,不适用于基岩潮间带。
[0003] 采用增殖、移殖马尾藻方法是实现基岩潮间带马尾藻场构建的真正有效方式。目前,基于海藻有性生殖的增移殖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但此技术仅限于藻体的生殖季节,而对
幼苗阶段的移殖技术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缠绳绕石式藻礁在人工抛石岸线构建海藻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移植马尾藻的假根于人工抛石岸线潮间带,马尾藻假根能够二次附着于人工藻礁和周围抛石,通过
营养繁殖,再生出新的幼苗,进而维系种群繁衍,且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本低廉,劳动强度小。
[0005] 本发明方法针对目前大亚湾人工抛石护岸工程导致的岩相潮间带马尾藻资源严重衰退和近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在对大亚湾人工抛石岸线实地考察
基础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一种缠绳绕石式藻礁制作方法,该方法就地取材,采用高效、便捷、可操作性强的“缠绳绕石法”制作藻礁,在人工抛石岸线海域培育幼苗,将天然马尾藻幼苗移植至大亚湾人工抛石岸线区域。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
时移植的马尾藻能正常生长,马尾藻假根匍匐生长不仅能够越过苗绳二次附着于人工藻礁石
块表面,而且还能蔓延至人工藻礁外二次附着于周围大体积的抛石表面,并通过营养繁殖再生出数株新幼苗,在人工抛石岸线世代繁衍种群,促进马尾藻场的构建与恢复,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修复方法。
[0006]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采用缠绳绕石式藻礁在抛石岸线构建海藻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 (1)选取苗绳,并采用
海水进行浸泡处理;
[0008] (2)采集半叶马尾藻幼苗,将所述马尾藻幼苗的假根设置在所述苗绳上,获得夹苗苗绳;
[0009] (3)选取表面附有牡蛎壳的石块,将所述夹苗苗绳紧紧沿着所述石块表面的牡蛎壳缠绕石块,并将所述马尾藻幼苗的假根紧贴石块,然后将苗绳两头扎起,防止苗绳松动,制得藻礁;
[0010] (4)在大潮期退潮时,将制作好的藻礁置于人工抛石岸线的中低潮带并使所述藻礁固定于抛石间,并确保所述藻礁的马尾藻幼苗面朝上或迎浪设置,进行海区培育;
[0011] (5)经过海区培育,所述马尾藻幼苗的假根匍匐生长不仅能够越过苗绳附着于人工藻礁石块表面,还能蔓延至人工藻礁外二次附着于周围大体积的抛石表面,并通过营养繁殖再生出新幼苗,在人工抛石岸线世代繁衍种群,促进马尾藻场的构建与恢复。
[0012] 在上述缠绳绕石式藻礁在抛石岸线构建海藻场的方法中:
[0013]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尼龙绳的长度为100-150cm,直径为3-5mm,更佳为4mm;所述苗绳是将3股胚合捻而成的尼龙绳,所述尼龙绳的两端打结,防止绳子夹苗时3股胚松开,导致马尾藻幼苗脱落。
[0014] 优选的,步骤(1)中采用自然
海水进行浸泡处理25-35天,更佳为1个月。
[0015] 优选的,步骤(2)中在每年1月初,在大亚湾海域采集天然半叶马尾藻幼苗,所述半叶马尾藻幼苗的长度为8-15cm,形态完整。
[0016] 优选的,步骤(2)中将所述马尾藻幼苗的假根塞进所述苗绳的3股胚间从而设置在所述苗绳上,每根苗绳上夹3-10株半叶马尾藻幼苗,获得夹苗苗绳,然后暂养在水池中。
[0017]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石块在大亚湾人工抛石岸线潮间带采集。
[0018]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石块长为20-30cm,宽为10-20cm,厚为8-12cm。
[0019] 本发明中的石块可以是较小的抛石,马尾藻假根能够二次附着于抛石表面,并通过营养繁殖再生出数株新幼苗,可在人工抛石岸线世代繁衍种群,真正实现马尾藻场的构建。
[0020] 优选的,步骤(3)中用扎带将苗绳两头扎起。
[0021] 优选的,步骤(4)中海区培育期间无需大量的人工管理,每个月根据潮汐涨落高低,调整藻礁的
位置,以免放的潮带过高,长时间受干露暴晒胁迫,同时以免放的潮带过低,光照不足影响生长,而且海水过深不利于发现藻礁。
[0022] 优选的,步骤(5)中海区培育过程中,每月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线时,取出藻礁,现场观察并测量移植马尾藻的生长繁殖情况。
[0023] 作为本发明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的缠绳绕石式藻礁在抛石岸线构建海藻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4] (1)苗绳准备,将3股胚合捻而成的直径4mm尼龙绳,截取100-150cm长的尼龙绳,绳两端打结,防止绳子夹苗时3股胚松开,导致马尾藻幼苗脱落,将苗绳在自然海水中浸泡1个月;
[0025] (2)夹苗苗绳准备,1月初,大亚湾海域的马尾藻开始萌发长成幼苗,大潮期退潮时,在未被人为破坏的潮间带
岩石上采集形态完整的半叶马尾藻幼苗 (藻体长8-15cm)200余棵,带海水运至育苗车间充气暂养,将采集的马尾藻幼苗假根塞进3股胚间,旋紧,夹苗苗绳暂养在水池中;
[0026] (3)藻礁制备,大潮期退潮时,在大亚湾人工抛石岸线潮间带选取长 20-30cm,宽10-20cm,厚8-12cm的石块,石块表面附着有牡蛎壳,将上述夹苗苗绳紧紧沿着石块表面的牡蛎壳缠绕石块,马尾藻幼苗假根紧贴石块,用扎带将苗绳两头扎起,防止苗绳松动;
[0027] (4)马尾藻幼苗移植,在大潮期退潮时,根据抛石岸线中低潮带抛石的形状和布局,将制作好的藻礁投置于中低潮带并使其稳固镶嵌在抛石间,防止藻礁遇海浪移动,确保藻礁海藻面朝上或迎浪。海区培育期间无需大量的人工管理,每个月根据潮汐涨落高低,调整藻礁的位置,以免放的潮带过高,长时间受干露暴晒胁迫,同时以免放的潮带过低,光照不足影响生长,而且海水过深不利于发现藻礁;
[0028] (5)
跟踪调查,移植后每个月,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线,捞起藻礁,现场观察测量移植马尾藻的生长繁殖情况。
[0029] 与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0030] (1)本发明方法针对目前大亚湾人工抛石护岸工程导致的岩基潮间带马尾藻资源严重衰退和近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高效、便捷、可操作性强的“缠绳绕石法”制作藻礁,在人工抛石岸线海域培育幼苗,实现移植的马尾藻能够在该区域二次附着和营养繁殖,共同维系种群繁衍,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海藻场构建方法;
[0031] (2)采用本发明中的方法,移植的马尾藻能正常生长,马尾藻假根能够二次附着于人工藻礁石块表面,并通过营养繁殖再生出数株新幼苗,可在人工抛石岸线世代繁衍种群,真正实现马尾藻场的构建;
[0032] (3)本发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取附有牡蛎壳的石块作为附着基质,不仅节省了马尾藻移植所需的大量附着基质的制备,而且牡蛎壳可增加苗绳缠绕的稳固性,不易滑落;
[0033] (4)本发明在移植马尾藻幼苗后,只需每个月根据潮汐涨落高低,调整藻礁的位置,便于马尾藻生长和观察,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劳动强度小,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0034] (5)本发明的方法所移植的海藻为天然马尾藻幼苗,需要幼苗数量较少,节省了室内人工育苗培育的工作;
[0035] (6)本发明中的苗绳起到转嫁辅助作用,马尾藻假根可匍匐生长逐渐越过苗绳,不仅能在人工藻礁石块上二次附着,而且还能蔓延至人工藻礁外二次附着于周围大体积的抛石表面,真正实现了马尾藻扎根于人工抛石岸线区域;
[0036] (7)本发明的方法可使存活的马尾藻100%营养繁殖,马尾藻假根匍匐生长可大面积
覆盖于抛石表面,再生出大量新幼苗,促进马尾藻在人工抛石岸线区域进一步拓殖。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
实施例1中缠绳绕石式藻礁示意图;
[0038] 图2是实施例1中采用缠绳绕石式藻礁装置移植马尾藻的存活与附着现象,(A)图为藻礁被捞起,(B)图为藻礁在水里;
[0039] 图3是实施例1中移植马尾藻假根二次附着现象,(A)图为假根通过尼龙绳转嫁二次附着于藻礁石块上,(B)图为假根蔓延生长越过尼龙绳二次附着于藻礁石块上,图中箭头所指为马尾藻假根;
[0040] 图4是实施例1中移植马尾藻存活和二次附着的时间变化;
[0041] 图5是实施例1中移植马尾藻假根在人工藻礁外二次附着现象,(A)图为假根蔓延生长二次附着在周围大体积抛石表面,(B)图为假根二次附着于周围抛石后独立生长,图中箭头所指为马尾藻二次附着的假根;
[0042] 图6是实施例1中对比分析移植马尾藻与天然马尾藻的体长和体重;
[0043] 图7是实施例1中移植马尾藻假根营养繁殖再生新幼苗,(A)图是马尾藻主枝尚未完全断落,(B)图是马尾藻主枝完全断落,图中箭头所指为再生新幼苗。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实施例用于阐明与实施本发明,属于发明的保护范围,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公开的内容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0045] 实施例1
[0046] 本实施例提供的半叶马尾藻幼苗移植人工抛石岸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7] (1)苗绳准备
[0048] 苗绳是由3股胚合捻而成的直径4mm尼龙绳,截取100-150cm长的尼龙绳,绳两端打结,防止绳子夹苗时3股胚松开,导致马尾藻幼苗脱落,将苗绳在自然海水中浸泡1个月;
[0049] (2)马尾藻幼苗准备
[0050] 1月初大潮期退潮后,在大亚湾未受损的岩相潮间带采集形态完整的半叶马尾藻植株200多棵,藻体长5-10cm,带海水运至育苗车间,将采集的马尾藻幼苗假根塞进苗绳3股胚间,旋紧,每根苗绳上夹3-10株半叶马尾藻幼苗,将夹苗苗绳暂养在水池中;
[0051] (3)藻礁准备
[0052] 在大亚湾人工抛石岸线潮间带选取长20-30cm,宽10-20cm,厚8-12cm的石块,石块表面附着有牡蛎壳,将上述夹苗苗绳紧紧沿着石块表面的牡蛎壳缠绕石块,马尾藻幼苗假根紧贴石块,用扎带将苗绳两头紧紧扎起,防止苗绳松动(图 1所示);
[0053] (4)移植潮间带
[0054] 在大潮期退潮时,根据抛石岸线低潮带抛石的形状和布局,将制作好的藻礁投置于中低潮带并使其稳固镶嵌在抛石间,防止藻礁遇海浪移动,确保藻礁海藻面朝上或迎浪。海区培育期间无需大量的人工管理,每个月根据潮汐涨落高低,调整藻礁的位置,以免放的潮带过高,长时间受干露暴晒胁迫,同时以免放的潮带过低,光照不足影响生长,而且海水过深不利于发现观察藻礁。
[0055] (5)移植马尾藻的存活与二次附着
[0056] 移植后的每个月,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线,捞起藻礁,记录马尾藻的存活数量和二次附着数量,并与未被破坏区域的天然马尾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移植的马尾藻能存活和二次附着(图2和图3),存活率随着时间逐渐降低,3月份趋于稳定,5月份时约为45%,但是存活马尾藻数量逐渐减少,二次附着率随之逐渐降低,5月份时54%移植马尾藻幼苗成功二次附着于藻礁表面(图4)。
[0057] 本发明中的苗绳起到转嫁辅助作用,马尾藻假根匍匐生长可逐渐越过苗绳,不仅能二次附着在人工藻礁石块上,而且还能蔓延至人工藻礁外二次附着于周围大体积的抛石表面独立生长(图5),真正实现了马尾藻扎根于人工抛石岸线区域。
[0058] 移植后的每个月,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线时,选取6株移植马尾藻,测量每株马尾藻的体长和体重,用尺子测量马尾藻体长,用杆秤称重,计算出马尾藻体长 -体重回归方程,再把这6株马尾藻重新夹到藻礁苗绳上,用于未来每个月计算马尾藻体长-体重回归方程。每个月测量存活马尾藻的体长,根据体长-体重的关系计算出每株移植马尾藻的体重,同时测量天然马尾藻体长和体重。移植马尾藻和天然马尾藻均随时间的延长,体长和体重显著升高(P<0.05),4月达到最大值,5月显著降低(P<0.05)。从3月起移植马尾藻体长和体重均显著低于天然马尾藻(P<0.05)。4月份移植马尾藻与天然马尾藻最大体长分别为(42.04±
14.51) cm/株和(120.77±18.29)cm/株,最大体重分别为(33.83±12.90)g/株和(100.05 ±22.91)g/株。5月,天然马尾藻主枝开始腐烂,体长和体重均有所降低,但是主枝尚未断落,未进入假根繁殖阶段,而移植马尾藻主枝已腐烂断落,留下假根进入营养繁殖阶段(图
6),说明移植马尾藻为了延续种群,提前结束自身生长,通过假根营养繁殖繁衍后代。
[0059] (6)移植马尾藻的营养繁殖
[0060] 移植4个月后,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线,捞起藻礁,观察移植马尾藻的形态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移植马尾藻假根蔓延生长可大面积覆盖于藻礁表面,一个假根可萌发出数株新幼苗,说明移植马尾藻假根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这种营养繁殖可成功地为人工抛石岸线区域提供大量苗种,促进马尾藻在人工抛石岸线区域进一步拓殖(图7)。
[0061]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
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
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
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