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水产养殖 / 水产养殖 / 海水养殖 / 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

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

阅读:561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步骤如下:⑴清塘整畦;⑵在养殖畦表面铺设一层塑料;⑶制作 石笼 ,将石笼压于养殖畦表面塑料布的边缘,用于稳定塑料,以及防止贝苗的逃逸;⑷池塘注 水 ;⑸播撒苗种,设置 密度 ;⑹春季及秋季适宜开展贝苗中间培养,度夏培养需加深 海水 至没过畦面50-100cm,不进行越冬培育;⑺日常管理:池塘换水、充 氧 、肥水及分苗等,池内保持所需单细胞藻类浓度、溶解氧、透明度及密度;⑻苗种采捕。本方法具有成本低、存活率高、采捕方便、适用底质多样等优点,有效提高了底栖双壳类中间育成的规模和效率,且简单实用,便于推广,适用于蛤类、蚶类、蛏类等底栖双壳贝类的出库苗培育至商品苗。,下面是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⑴清塘整畦:整理池塘,在相对的两岸设置进、排管道或闸涵,池底清淤消毒,设置长方形贝类养殖畦;
⑵在养殖畦表面铺设一层塑料布,塑料布厚度0.10-0.12mm;
⑶缝制长条形网袋,将粗砂或碎石子填充于内,制成直径4-8cm的长圆柱形石笼,将石笼压于养殖畦表面塑料布的边缘,用于稳定塑料布,以及防止贝苗的逃逸;
⑷池塘注水:加水至没过畦面10-30cm,肥水,水色黄绿,透明度为50±2cm;
2
⑸将出库贝苗均匀播撒于塑料布表面,设置密度10-30万粒/m;
⑹春季及秋季开展贝苗中间培育,控制水深至没过畦面30-50cm,渡夏培育需加深海水至没过畦面50-100cm,不进行越冬培育;
⑺日常管理:利用进、排水管道或闸涵控制池塘水位,5-10天换水一次,通过充、肥水及分苗,保持所需单细胞藻类浓度、溶解氧、透明度及苗种分布密度;
⑻苗种采捕:播苗2-3个月后,苗种达到10000-40000粒/kg即可收苗,用水冲洗、集中,便于苗种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⑴中池塘设置为:单个池塘面积20-30亩,在池底设置养殖畦,养殖畦距离岸边10-20m,平台宽3-5m,高出池底0.5-0.8m,养殖畦长向平行于池塘长轴,养殖畦之间沟宽5-10m,养殖畦面积不超过池塘水面面积的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⑶中长条形网袋的孔径为1-2mm,所填充的粗砂或碎石子的直径为2-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⑸中出库贝苗指在室内经人工培育得到的稚贝苗种,规格500-1000万粒/kg。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⑺中所需单细胞藻类浓度为5-10万细胞/mL,溶解氧浓度≥4mg/L,透明度50±
10cm,苗种分布密度≤5kg/m2。

说明书全文

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海洋农业中双壳贝类苗种繁育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底栖双壳类是软体动物多种贝类统称,又名滩涂贝类,是指生活于沿海潮间带和浅海,能挖掘泥沙并生活于其中的双壳贝类,产量约占贝类总产量的2/3左右。主要经济种类包括:蛤类主要包括菲律宾蛤仔、青蛤、中国蛤蜊、巴非蛤、文蛤、西施舌、镜蛤等;蚶类主要有毛蚶、魁蚶、泥蚶等;蛏类主要有缢蛏、竹蛏、大竹蛏等。底栖双壳类是滩涂生物群落组成中的优势种类,具有生物量大、经济价值高等特点。
[0003] 底栖双壳类的养殖主要分3步,即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及养成。其中,苗种中间培育形式比较多样,传统的方法包括三类:(1)利用室内水泥池开展贝类中间培育,该方法苗种成活率高,稳定可靠,但需要大量人,海水处理过程复杂,造成高昂成本;(2)利用平面流系统开展中培,该方法产出稳定、操作方便,但需要建设平面流设施及水循环系统,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3)利用土池的贝类养殖畦开展中培,该方法受底质状态制约较大,仅能根据底质培育少数种类的苗种,且收获困难,小苗壳薄,容易破损,浪费较多;(4)苗种滩涂中培,即利用潮间带优越的水质和底质环境开展中间培育,该方法成本低,但产量受气候影响而不稳定,另外,随着沿海的工业化开发,可供贝类养殖的潮间带滩涂面积越来越小,造成产能不足。
[0004] 通过检索,发现如下两篇与本发明专利申请相关的专利公开文献:
[0005] 1、一种用于底栖贝类池塘中间培育的网框装置(CN205511640U),解决了现有底栖贝类培育装置人工成本高、需更换网袋、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用于底栖贝类池塘中间培育的网框装置包括网框、网包、系扣和吊绳,网包由下半部框形下筛绢网和上半部四棱锥形上筛绢网拼接而成,下筛绢网规格为40-60目,与网框内缘贴合固定,下筛绢网高度比网框高度高,上筛绢网规格为10目,由4片梯形筛绢拼接而成,上筛绢网底部与下筛绢网形状对应的顶部拼接固定,上筛绢网上设有拉链,系扣缝制在上筛绢网形状对应的棱线及下筛绢网边缘,下筛绢网通过系扣与网框连接,上筛绢网通过系扣配合连接吊绳,且吊绳底端与网框连接。本装置能提高生产效率。
[0006] 2、一种单体牡蛎池塘中间培育的方法(CN106135079A),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选择;(2)池塘建设;(3)放单体牡蛎苗;(4)中间培育,养殖期间定期清理聚乙烯塑料网上的附着物,清理周期为5天一次,池塘定期换水,换水周期为10天换半池塘水,定期检测水质,经2-3个月的养殖,单体牡蛎苗达5cm。本发明基于生态养殖模式,以天然水体中丰富的藻类作为单体牡蛎中间培育的饵料来源,能满足牡蛎幼苗的生长需求。与鱼类混养,不仅能增加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采用平铺方式养殖单体牡蛎,其成本低,操作方便,宜养面积大。本发明中支架及聚乙烯塑料网损耗小,可重复利用,且成本低廉,为单体牡蛎养殖产业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0007] 通过对比,本发明专利申请与上述专利公开文献存在本质的不同。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存活率高、采捕方便、适用底质多样等优点,有效提高了底栖双壳类中间育成的规模和效率,且简单实用,便于推广,适用于蛤类、蚶类、蛏类等底栖双壳贝类的出库苗培育至商品苗。
[0009]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 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步骤如下:
[0011] ⑴清塘整畦:整理池塘,在相对的两岸设置进、排水管道或闸涵,池底清淤消毒,设置长方形贝类养殖畦;
[0012] ⑵在养殖畦表面铺设一层塑料布,塑料布厚度0.10-0.12mm;
[0013] ⑶缝制长条形网袋,将粗砂或碎石子填充于内,制成直径4-8cm的长圆柱形石笼,将石笼压于养殖畦表面塑料布的边缘,用于稳定塑料布,以及防止贝苗的逃逸;
[0014] ⑷池塘注水:加水至没过畦面10-30cm,肥水,水色黄绿,透明度为50±2cm;
[0015] ⑸将出库贝苗均匀播撒于塑料布表面,设置密度10-30万粒/m2;
[0016] ⑹春季及秋季开展贝苗中间培育,控制水深至没过畦面30-50cm,渡夏培育需加深海水至没过畦面50-100cm,不进行越冬培育;
[0017] ⑺日常管理:利用进、排水管道或闸涵控制池塘水位,5-10天换水一次,通过充、肥水及分苗,保持所需单细胞藻类浓度、溶解氧、透明度及苗种分布密度;
[0018] ⑻苗种采捕:播苗2-3个月后,苗种达到10000-40000粒/kg即可收苗,用水冲洗、集中,便于苗种收集。
[0019] 而且,所述步骤⑴中池塘设置为:单个池塘面积20-30亩,在池底设置养殖畦,养殖畦距离岸边10-20m,平台宽3-5m,高出池底0.5-0.8m,养殖畦长向平行于池塘长轴,养殖畦之间沟宽5-10m,养殖畦面积不超过池塘水面面积的20%。
[0020] 而且,所述步骤⑶中长条形网袋的孔径为1-2mm,所填充的粗砂或碎石子的直径为2-10mm。
[0021] 而且,所述步骤⑸中出库贝苗指在室内经人工培育得到的稚贝苗种,规格500-1000万粒/kg。
[0022] 而且,所述步骤⑺中所需单细胞藻类浓度为5-10万细胞/mL,溶解氧浓度≥4mg/L,透明度50±10cm,苗种分布密度≤5kg/m2。
[0023] 本发明取得的优点和积极效果为:
[0024] 1、本发明克服了室内培育成本高以及室外池塘培育存活率低等缺点,首次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该方法具有成本低、苗种存活率高、采捕方便、适用底质多样等优点,有效提高了底栖双壳类中间育成的规模和效率,且简单实用,便于推广,适用于蛤类、蚶类、蛏类等底栖双壳贝类的出库苗培育至商品苗。
[0025] 2、本发明方法综合借鉴各种中间培育方法,以池塘为培育场所,利用养殖畦及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利用铺膜及周边环绕的石笼创造生长的底质环境,防止逃逸;利用池塘水位控制,模拟潮间带环境。
[0026] 3、本发明方法苗种产出稳定:对比以往的池塘及滩涂的中间培育方法,贝畦的设置及进排水设施保障了水质的清新,铺设底膜构建了适宜的底质,适宜的肥水保障了充足的饵料,周边设置石笼防止苗种逃逸,在室外池塘中形成了优良的贝类苗种生长环境,保障了贝类苗种的稳定产出。
[0027] 4、本发明方法生产成本低:该技术利用贝类养成池塘的养殖畦,在此基础上,铺设塑料、石笼,所需材料价值较低;另外,该方法对比传统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减少了池塘清淤工作,降低了养殖的成本。
[0028] 5、本发明方法采捕方便:蚶类、蛤类等底栖双壳贝类的生存方式,正常情况会潜于池塘底质中,需要使用机器拖耙采捕或徒手刮苗采捕,费时费力费成本。通过本发明方法,只需利用小型水泵冲洗、集中苗种,收获速度快,提高工作效率。
[0029] 6、本发明方法适用范围广:每种底栖贝类喜好特定的底质类型,如菲律宾蛤仔生存于泥沙底质,毛蚶、青蛤喜栖于泥质底质,中国蛤蜊喜细沙底质,本发明方法利用塑料表面,开展无泥沙中间培育,大部分底栖双壳贝类均可正常生长与存活,拓宽了池塘应用的范围。
[0030] 7、本发明方法捕获率高:利用池塘或滩涂开展传统的贝类苗种中间培育,由于苗种壳薄,机器采捕或手工挖捕的过程中,会造成相当比例的苗种贝壳破损,另外,部分苗种被埋没于底泥中死亡,污染底质。利用该方法,捕获率几乎为100%,且零损伤,苗种活力好。
[0031] 8、本发明方法有利于环境:长期的养殖生产过程中,池塘内生物会排泄大量废物,这些排泄废物一旦大量堆积,会排出毒素等不利物质,轻者抑制生物生长,严重者造成池塘生物大面积死亡。使用本发明方法,保护了底质环境,只需冲洗塑料即可实现以往的清淤效果。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本发明中底栖双壳类中间培育池塘的一种结构的连接俯视图;
[0033] 图2为图1中A-A向的截面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叙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5]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的市售产品;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0036] 实施例1
[0037] 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步骤如下:
[0038] 2019年8-11月份,在天津独流减河河口北侧1号池塘进行菲律宾蛤仔中间培育过程:
[0039] ⑴清塘整畦:池塘面积20亩,整理池塘,在相对的两岸设置进、排水管道或闸涵,池底清淤消毒,沿池塘长轴方向设置长方形贝类养殖畦,养殖畦距离岸边20米,畦面平台宽5米,养殖畦面积3.5亩;
[0040] ⑵在养殖畦表面铺设一层厚度0.10mm的塑料布;
[0041] ⑶缝制长条形网袋,将粗砂或碎石子填充于内,制成直径5cm的长圆柱形石笼,将石笼压于养殖畦表面塑料布的边缘,用于稳定塑料布,以及防止贝苗的逃逸;
[0042] ⑷池塘注水:加水至没过畦面20-30cm,肥水,水色黄绿,透明度为50±2cm;
[0043] ⑸8月中旬,将出库菲律宾蛤仔苗种均匀播撒于塑料布表面,苗种规格1000万粒/kg,设置密度30万粒/m2;
[0044] ⑹8月份加水至没过畦面50cm,逐渐降低水位,至9月中旬降至30cm;
[0045] ⑺日常管理:投放苗种18天后,池水透明度增高,引入外源虾池水,增加肥度,每日加外源水5-8cm,约10天换水一次,保持透明度50-60cm,设置底盘式充气增氧设备,单细胞藻类浓度为10万细胞/mL,溶氧保持5mg/L以上;至9月中旬,苗种生长至15-20万粒/kg,分苗,重新计数,稀疏至5万粒/m2;
[0046] ⑻苗种采捕:11月中旬,苗种规格达到1.6万粒/kg,用小型水泵冲洗、集中,收集苗2
种,除去死亡损失,收获苗种2.6kg/m,苗种中培存活率为67.2%。
[0047] 实施例2
[0048] 一种适用于底栖双壳类的池塘中间培育方法,步骤如下:
[0049] 2019年8-11月份,在天津独流减河河口北侧2号池塘开展青蛤的中间培育工作:
[0050] ⑴清塘整畦:池塘面积25亩,整理池塘,在相对的两岸设置进、排水管道或闸涵,池底清淤消毒,设置长方形贝类养殖畦,养殖畦距离岸边20米,平台宽3.5米,沿池塘长向设置,养殖畦面积4亩;
[0051] ⑵在养殖畦表面铺设一层厚度0.10mm的塑料布;
[0052] ⑶缝制长条形网袋,将粗砂或碎石子填充于内,制成直径5cm的长圆柱形石笼,将石笼压于养殖畦表面塑料布的边缘,用于稳定塑料布,以及防止贝苗的逃逸;
[0053] ⑷池塘注水:加水至没过畦面10-20cm,肥水,水色黄绿,透明度为50±2cm;
[0054] ⑸8月中旬,将出库青蛤苗种均匀播撒于塑料表面,苗种规格800万粒/kg,设置密度30万/m2;
[0055] ⑹8月份保持池水没过畦面50cm,以后逐渐降低水位,至9月中旬降至30cm;
[0056] ⑺日常管理:投放苗种22天后,池水透明度增高,引入外源虾池水,增加肥度,每日加外源水5-8cm,约10天换水一次,保持透明度60cm左右,设置底盘式充气增氧设备,单细胞藻类浓度为5万细胞/mL,溶氧保持5mg/L以上;至9月下旬,苗种生长至15-20万粒/kg,分苗,重新计数,稀疏至5万粒/m2;
[0057] ⑻中间培育结束,苗种采捕:11月中旬,苗种规格达到2.4万粒/kg,用水泵冲洗、集中,收集苗种,除去死亡损失,收获苗种1.7kg/m2,苗种中培存活率为66.3%。
[0058]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