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领域 / 后缘襟翼 / 专利数据
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41 一种飞翼型飞机的增升方法 CN201110430848.4 2011-12-20 CN103171758A 2013-06-26 王维军; 窦炳耀; 黄健
发明针对飞翼型飞机操纵效率低下,起降性能差的弱点,提出了一种飞翼型飞机的增升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够有效满足起降阶段对升的需求,进一步提升飞翼的起飞降落能力。该增升方法为矢量力与前后缘襟翼等增升装置的配合适用。前缘襟翼和后缘襟翼在起飞降落阶段能够提供满足该任务段的升力和阻力,但飞翼型飞机自身难以配平俯仰力矩。通过在飞翼重心之前引入矢量力,通过力和力矩两方面提升起降性能——力矩用来配平增升装置产生的低头力矩,力可以平衡部分重量。该增升方法应用于飞翼型飞机,技术简单,效果明显。
142 襟翼支承构件 CN201210509623.2 2012-09-29 CN103029827A 2013-04-10 M-A·苏纳约
一种用于飞机机翼(3)的襟翼支承构件(6),所述飞机机翼具有后缘襟翼(5),所述襟翼支承构件包括:襟翼支承梁(10),所述襟翼支承梁包括空气动整流罩(17);和驱动单元(13),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通用支承构件(18),所述通用支承构件可旋转地接纳驱动轴(25),所述驱动轴与驱动臂(14a)连接,用于使后缘襟翼移动,其中,所述通用支承构件还形成了襟翼支承梁的一部分,并且支承空气动力整流罩。
143 一种后退襟翼滑轨及具有其的飞机 CN201521015950.8 2015-12-09 CN205293063U 2016-06-08 王海龙; 耿玉新; 卢志刚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退襟翼滑轨及具有其的飞机。所述后退襟翼滑轨为滑轨组,所述滑轨组一端设置在机翼上,另一端向机翼的外方向弯曲延伸,且外方向为后缘襟翼的运动方向,所述滑轨组上设置有滑,所述滑块与所述后缘襟翼连接,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滑轨组上运动,从而使所述后缘襟翼沿所述滑轨组上运动;所述滑轨组包括起始点、中间段以及终止点,所述起始点设置在所述机翼上,所述起始点向所述中间段方向延伸,其所延伸的曲线的曲率逐渐变大。在本实用新型的后退襟翼滑轨中,起始点向中间段方向延伸,其伸的曲线的曲率逐渐变大,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使后缘襟翼在沿滑轨组运动时产生渐变的后退量。
144 一种机翼增升系统 CN202111102681.9 2021-09-21 CN113753221B 2023-10-24 王家启
发明属于航空飞行器设计技术,涉及在飞行器上使用的低速状态时机翼的增升技术系统。一种机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所述机翼具有机翼中段(36)及设置在机翼中段(36)后方的后缘襟翼(4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中段(36)上设置有引气喷管(37),所述引气喷管(37)朝向所述后缘襟翼(40),且所述后缘襟翼(40)位于由所述引气喷管(37)产生的喷流所形成的高速喷流区域内,所述引气喷管(37)通过引气管道(34)连接至发动机外涵道(31),所述引气管道(34)上具有引气控制活(35)。本申请是一款飞行器上使用的低速状态时机翼的增升系统,它利用利用布置在发动机外涵道内的引气口,将喷气发动机外涵内的部分高压气流通过引气管道导入布置在襟翼缝隙前的引气喷口,其高压空气在襟翼缝隙内形成高速气流,高速气流流过襟翼的上下表面附近,使其襟翼获得较大的绝对升,从而提高低速状态下的机翼升力。
145 一种机翼增升系统 CN202111102681.9 2021-09-21 CN113753221A 2021-12-07 王家启
发明属于航空飞行器设计技术,涉及在飞行器上使用的低速状态时机翼的增升技术系统。一种机翼增升系统,包括机翼,所述机翼具有机翼中段(36)及设置在机翼中段(36)后方的后缘襟翼(4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中段(36)上设置有引气喷管(37),所述引气喷管(37)朝向所述后缘襟翼(40),且所述后缘襟翼(40)位于由所述引气喷管(37)产生的喷流所形成的高速喷流区域内,所述引气喷管(37)通过引气管道(34)连接至发动机外涵道(31),所述引气管道(34)上具有引气控制活(35)。本申请是一款飞行器上使用的低速状态时机翼的增升系统,它利用利用布置在发动机外涵道内的引气口,将喷气发动机外涵内的部分高压气流通过引气管道导入布置在襟翼缝隙前的引气喷口,其高压空气在襟翼缝隙内形成高速气流,高速气流流过襟翼的上下表面附近,使其襟翼获得较大的绝对升,从而提高低速状态下的机翼升力。
146 涡轮机控制表面铰链 CN200980151808.7 2009-11-30 CN102257269A 2011-11-23 C·H·韦斯特加德
一种具有多个后缘襟翼涡轮转子叶片,其上表面形成为连续的叶片表层。所述襟翼在所述表层绕铰合线转动。所述铰合线具有多个隔开的槽以防止所述铰链当叶片在襟翼方向上偏转时弹出。所述槽用软质可变形材料填充并且槽周围的表层在制造过程中被强化。
147 一种靶机飞控系统及飞行控制方法 CN201510512615.7 2015-08-19 CN105035332B 2017-01-04 王有闯; 宋玉成; 修宏明; 王国龙; 朱平; 廖华龙
发明提供一种靶机飞控系统及飞行控制方法,其包括飞行执行单元、传感器单元及飞行控制单元;本发明通过机翼面积、靶机升和飞行转速之间存在的联系来严格控制前缘襟翼后缘襟翼摆动的度,以此保证靶机具有足够的升力的同时还节省了飞机发动机动力的消耗。
148 一种可短距起降的轻小型飞翼载人机 CN201210335831.5 2012-09-11 CN102826215B 2015-05-20 王维军; 窦炳耀; 黄健; 刘江涛
发明,设计了一种具有短距起降(STOL)能的飞翼布局的轻小型飞机。本发明通过机身、机翼、驾驶舱的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了飞翼“低阻”巡航优势的同时,对该飞翼引入重心前矢量力,配合前后缘襟翼设计,实现了飞翼飞机短距起降的能力。相比同级别轻小型飞机,综合性能优越。
149 一种可短距起降的轻小型飞翼载人机 CN201210335831.5 2012-09-11 CN102826215A 2012-12-19 王维军; 窦炳耀; 黄健; 刘江涛
发明设计了一种具有短距起降(STOL)能的飞翼布局的轻小型飞机。本发明通过机身、机翼、驾驶舱的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了飞翼“低阻”巡航优势的同时,对该飞翼引入重心前矢量力,配合前后缘襟翼设计,实现了飞翼飞机短距起降的能力。相比同级别轻小型飞机,综合性能优越。
150 轮机叶片控制 CN201080021128.6 2010-03-18 CN102422017A 2012-04-18 卡斯藤·海因·韦斯特加德; N·A·欧莱森; C·史普鲁斯
通过探测叶片前缘前方的空气流动状态来控制轮机的变量。一个或更多个激光多普勒风速计被安装在叶片上或被结合在叶片中以确定叶片前缘前方区域中的空气流动速度。所测量到的流动状态可以用于控制诸如后缘襟翼的控制表面的位置或者控制转子速度。激光多普勒风速计可以包括不同频率激光器以使得能够测量流动速度的不止一个分量。
151 一种基于智能参数自调节的动态直升机减振方法 CN202410333553.2 2024-03-22 CN118244807A 2024-06-25 张秀云; 陈钰; 宗群; 杨昊
发明属于直升机主动减振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参数自调节的动态直升机减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建立带后缘襟翼的直升机振动模型,第二步:设计基于浸入与不变的鲁棒控制器,第三步:设计基于强化学习的参数智能优化方法,第一步中,直升机振动的传递过程中存在坐标系转换和桨毂滤波因素,导致其振动呈现典型的谐波阶次特征,对后缘襟翼控制偏的谐波分量进行谐波调制。本发明在多输入多输出的直升机非线性振动模型基础上,通过自适应调节控制器参数,实现稳定、解耦、自主的减振控制,进而能够解决现有减振控制方法在非线性情况下的不足、忽略耦合影响以及参数调节困难等问题。
152 一种机翼增升装置及机翼增升方法 CN202011498954.1 2020-12-17 CN112572773B 2022-10-18 罗振兵; 李石清; 刘强; 刘志勇
发明公开了一种机翼增升装置及机翼增升方法,包括机翼上表面、机翼下表面、机翼后缘与机翼增升结构,所述机翼增升结构包括设在机翼上表面与机翼下表面之间的第一射流腔与第二射流腔,以及设在第一射流腔与第二射流腔之间的隔离板;机翼增升结构还包括设在机翼后缘上的第一射流口与第二射流口,第一射流口与第一射流腔连通,第二射流口与第二射流腔连通,第一射流腔位于机翼上表面与隔离板之间,第二射流腔位于机翼下表面与隔离板之间,以构成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结构。基于合成双射流技术产生柯恩达效应与虚拟后缘襟翼的双重效果,将传统环量增升技术与虚拟后缘襟翼效应组合,达到增升目的,并提高传统环量增升技术的增升效率。
153 一种机翼增升装置及机翼增升方法 CN202011498954.1 2020-12-17 CN112572773A 2021-03-30 罗振兵; 李石清; 刘强; 刘志勇
发明公开了一种机翼增升装置及机翼增升方法,包括机翼上表面、机翼下表面、机翼后缘与机翼增升结构,所述机翼增升结构包括设在机翼上表面与机翼下表面之间的第一射流腔与第二射流腔,以及设在第一射流腔与第二射流腔之间的隔离板;机翼增升结构还包括设在机翼后缘上的第一射流口与第二射流口,第一射流口与第一射流腔连通,第二射流口与第二射流腔连通,第一射流腔位于机翼上表面与隔离板之间,第二射流腔位于机翼下表面与隔离板之间,以构成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结构。基于合成双射流技术产生柯恩达效应与虚拟后缘襟翼的双重效果,将传统环量增升技术与虚拟后缘襟翼效应组合,达到增升目的,并提高传统环量增升技术的增升效率。
154 一体式襟副翼的复合运动机构 CN201910344825.8 2019-04-26 CN110294102A 2019-10-01 史佑民; 安刚; 康宁
发明属于飞行控制机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式襟副翼的复合运动机构。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襟副翼的复合运动机构,所述一体式襟副翼是将外侧后缘襟翼和副翼合成的整体翼面;该复合运动机构在机翼梁架上通过铰链四杆和襟副翼支撑杆一对襟副翼的前部提供支撑,并可在第一驱动的作用下运动;在机翼梁架上还通过三架和襟副翼支撑杆二对襟副翼的中部提供支撑,并可在第二驱动力的作用下运动。本运动机构通过在原襟翼驱动机构上增加作动筒和连杆机构,并取消了现有飞机的副翼翼面,利用一体式襟副翼的翼面实现襟翼和副翼的功能,能够通过该一体式襟副翼,实现原来的后缘襟翼增升和副翼横滚操纵的功能。
155 一种采用分布式涵道动的短距起降无人机 CN201810315808.7 2018-04-10 CN108569399A 2018-09-25 张炜; 马一元; 白志亮
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分布式涵道动的短距起降无人机,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机身为两个,前机翼联通且横贯于两个机身前部,后机翼连通且横贯于两个机身尾部,垂直尾翼分别安装在两个机身的尾部正上方,本发明采用油电混合动力方案提高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降低了动力系统的重量、震动和耗油率;通过分布布置在机翼后缘襟翼上表面的涵道动力组抽吸机翼上表面的附面层提高了机翼的气动效率;动力系统的分布布置避免了单个发动机发生故障导致无人机失控的问题,提高了无人机的安全性;通过后缘襟翼带动涵道动力组偏转改变推力方向缩短了无人机起降阶段的滑跑距离,提高了无人机的起降性能,拓展了无人机的应用范围。
156 一种可变后掠翼战斗机 CN201611225690.6 2016-12-27 CN106741846A 2017-05-31 李俊孝
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后掠翼战斗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的前端设有雷达罩,雷达罩的前端设有空速管,雷达罩后端的机身内部设有座舱,座舱后侧的机身顶部设有背鳍,背鳍两侧的机身侧边位置处设有鸭翼,鸭翼后侧设有可变后掠翼,可变后掠翼后侧的机身尾部两侧设有尾翼,两尾翼之间的机身尾部设有尾喷,尾喷与尾翼之间的机身上还设有垂尾;所述可变后掠翼上设有翼根、前缘襟翼后缘襟翼,前缘襟翼与前缘缝翼连接且在同一直线上,后缘襟翼内侧的可变后掠翼上设有扰流板。本发明能够使现役后掠翼战斗机在战斗中进入前掠翼,提升战斗机的近空格斗能,并且使用可旋转伸缩导弹挂架,使得导弹可以多度发射,使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大幅度加强。
157 一种基于分布式涵道扇的组合翼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202510073742.5 2025-01-17 CN119460092A 2025-02-18 朱上翔
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布式涵道扇的组合翼系统及其应用方法,组合翼系统设置在飞行汽车的两侧,包括:在飞行汽车两侧对称的机翼,机翼包括沿与座舱由近及远方向依次设置的内翼、外翼,以及设置在内翼的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后缘襟翼上安装有多个均匀间距的平行于气动弦、可向下偏转的涵道风扇;外翼的翼型前后缘与内翼相反,后缘前置。本发明在EDF工作时通过吸气方式引导气流流过机翼上表面,产生负压,垂直起飞时机翼虽没有向前运动但也会产生诱导升,与EDF喷流产生的向上的顿力反作用力形成合力,将整个飞行汽车推送到高空,并设计带有安装的外翼进一步增升减阻,同时采用高升力翼型,高效率地提高升阻比,有效提升了飞行效率。
158 一种基于智能参数自调节的动态直升机减振方法 CN202410333553.2 2024-03-22 CN118244807B 2024-09-03 张秀云; 陈钰; 宗群; 杨昊
发明属于直升机主动减振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参数自调节的动态直升机减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建立带后缘襟翼的直升机振动模型,第二步:设计基于浸入与不变的鲁棒控制器,第三步:设计基于强化学习的参数智能优化方法,第一步中,直升机振动的传递过程中存在坐标系转换和桨毂滤波因素,导致其振动呈现典型的谐波阶次特征,对后缘襟翼控制偏的谐波分量进行谐波调制。本发明在多输入多输出的直升机非线性振动模型基础上,通过自适应调节控制器参数,实现稳定、解耦、自主的减振控制,进而能够解决现有减振控制方法在非线性情况下的不足、忽略耦合影响以及参数调节困难等问题。
159 一体式襟副翼的复合运动机构 CN201910344825.8 2019-04-26 CN110294102B 2023-05-23 史佑民; 安刚; 康宁
发明属于飞行控制机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式襟副翼的复合运动机构。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襟副翼的复合运动机构,所述一体式襟副翼是将外侧后缘襟翼和副翼合成的整体翼面;该复合运动机构在机翼梁架上通过铰链四杆和襟副翼支撑杆一对襟副翼的前部提供支撑,并可在第一驱动的作用下运动;在机翼梁架上还通过三架和襟副翼支撑杆二对襟副翼的中部提供支撑,并可在第二驱动力的作用下运动。本运动机构通过在原襟翼驱动机构上增加作动筒和连杆机构,并取消了现有飞机的副翼翼面,利用一体式襟副翼的翼面实现襟翼和副翼的功能,能够通过该一体式襟副翼,实现原来的后缘襟翼增升和副翼横滚操纵的功能。
160 一种小体积高精度的富勒襟翼作动机构 CN202110415336.4 2021-04-18 CN113135283A 2021-07-20 郭庆; 徐浩嘉; 李景轩; 徐曾婷; 薛云龙
发明一种小体积高精度的富勒襟翼作动机构,属于无人机机翼领域;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杆架、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固定机架机,固定机架安装在机翼内,其外轮廓与机翼后缘上下表面相匹配,作为整个作动机构的固定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杆架和第三连杆均为直杆结构,并在两端均开有连接通孔;第四连杆为异形杆,作为整个机构的输出部分,与后缘襟翼的翼表面相连接,其一端为直杆,另一端外轮廓与后缘襟翼的型面一致;各连杆之间通过销钉铰接。利用本发明作动机构可以使小型无人机机翼后缘富勒襟翼在驱动下精准到达三个指定运动位置,完成0度到71度之间的偏转,同时襟翼可后探约140个单位,从而增大机翼面积和翼型弯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