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
一种垂直起降的固定翼飞行器 |
CN202410597346.8 |
2024-05-14 |
CN118182828B |
2024-08-13 |
李俊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垂直起降的固定翼飞行器,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能够实现固定翼飞行器的垂直起降,大幅提升固定翼飞行器的使用灵活性。一种垂直起降的固定翼飞行器包括机身、第一机翼、第二机翼、第一旋翼、第二旋翼、翼板旋转机构、矢量平衡组件以及尾翼机构。起飞时,通过翼板旋转机构驱动第一机翼和第二机翼旋转,使得第一机翼和第二机翼竖立,启动第一旋翼和第二旋翼能够为飞行器提供起飞和降落所需的升力。矢量平衡组件能够在机身的尾部提供方向可调的推力,保持飞行器的平稳起飞和降落,矢量平衡组件能够改变动力推进方向,为机身的尾部提供一个向下或者向上或者侧向的力,实现固定翼飞行器的平稳垂直起降。 |
142 |
用于飞行器的电驱动器的冷却 |
CN202280023515.6 |
2022-03-23 |
CN117099291A |
2023-11-21 |
塞巴斯蒂安·韦尔梅朗; 丹尼尔·维甘徳; 莫里斯·肖特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飞行器的具有风扇的电驱动器,其中,电驱动器包括具有定子和转子的电机,具体是永久激磁的电机,并且螺旋桨包括轴和转子叶片,其中,这些转子叶片附接至该轴,该转子包括层压铁芯和磁体,其中,该层压铁芯形成围绕该轴的环形布置,并且该转子叶片、该轴、该层压铁芯和磁体以导热方式连接,使得转子叶片形成用于磁体的散热器。 |
143 |
一种垂直起降跨介质无人飞行器布局 |
CN202211495522.4 |
2022-11-27 |
CN115742645A |
2023-03-07 |
罗战虎; 安兵辉; 刘苏琪; 王昆仑; 尹涛; 李凌 |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航母编队反潜任务的可垂直起降的跨介质无人飞行器布局,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两侧设置可向机身尾部折叠的机翼,所述的机翼翼尖处设置可折叠的撑杆,所述的撑杆上设置可倾转方向的电动起降旋翼,所述机身尾部设置电动推进涵道,所述电动推进涵道内设置涵道风扇,机身尾部上方设置尾翼,所述机身下方设置可伸缩的起落架,本发明具有可跨越界面航行能力,多介质起降能力,可由航母或其他舰艇起飞执行对航母编队反潜防护;旋翼垂直起降使无人机具备高抗浪能力使其可面对远海海况复杂,风浪较大的环境,可以保证跨介质无人机远海执行任务需要。 |
144 |
一种旋翼飞行器浮筒滑水载荷模型 |
CN202011557063.9 |
2020-12-24 |
CN112607052B |
2022-07-12 |
焦俊; 王明振; 韩小红; 许靖锋; 汪正中; 桑腾蛟; 裴涛; 陈立霞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翼飞行器浮筒滑水载荷试验模型,包括:浮筒模型(1)、天平(2)、机身模型(3)、高速拖车(4)和气压传感器(14);浮筒模型(1)通过天平(2)安装在机身模型(3)上;机身模型(3)连接在高速拖车(4)的底部;气压传感器(14)设置在浮筒模型(1)内部;在高速拖车(4)带动浸在水中的浮筒模型(1)运动时,天平(2)用于测量力/力矩,气压传感器(14)用于测量气压;力/力矩和气压用于指示浮筒模型(1)滑水时受到的载荷。本发明可精确测试旋翼飞行器模型在水面拖曳时充气浮筒模型受到的力/力矩、内部压力变化,准确地预报旋翼飞行器实机水上迫降后水面滑行时浮筒的载荷。 |
145 |
一种筒式运载的四旋翼无人飞行器 |
CN202011509129.7 |
2020-12-19 |
CN112678160B |
2022-06-07 |
刘青; 张紫龙; 李盛; 许凯通; 李钟谷; 周子鸣; 黄晓龙; 张达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筒式运载的四旋翼无人飞行器。采用纵向结构布局方式,由上至下分为控制舱、四个动力臂、电源及载荷舱,折叠状态下,四个动力臂向下折叠收拢,紧靠尾部电源及载荷舱,使得无人飞行器呈“细长型”纵向分布,减小了筒式运载器的径向尺寸;同时,设计了一种折叠展开机构,以大扭簧驱动动力臂展开,以双连杆随动绷直拉紧动力臂实现限位,以小扭簧提供双连杆折叠反向扭矩实现锁紧,折叠展开机构的主要结构件采用U型薄壁中空结构,成本低且重量轻,能在不增加折叠机构结构强度的同时有效减小动力臂展开时的冲击变形,且折叠状态下可以相互嵌套,减小折叠机构占用尺寸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能满足筒式运载的要求。 |
146 |
一种飞行器折叠翼锁定机构 |
CN201811510176.6 |
2018-12-11 |
CN109502009B |
2022-06-07 |
刘浩; 谢万强; 王彦斌; 薛士明; 刘卓 |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器折叠翼锁定机构,包括翼片舱壳体、翼片、翼片支架、翼片转轴、展开弹簧、锁定垫块、锁定销、锁定弹簧及解锁拉环。翼片舱壳体上开有窄缝,翼片可从窄缝中折入翼片舱壳体内,翼片支架固定在翼片舱壳体上,在翼片支架上设置有安装翼片的卡槽和安置锁定销的圆孔,翼片转轴是翼片旋转的中心,展开弹簧一端固定在翼片舱壳体上,另一端安置在翼片的孔中,锁定垫块固定在翼片上,锁定销上设置有与锁定垫块相接触的楔形面,当锁定销弹出时翼片被锁定,解锁时从翼片舱壳体的窄缝内拉动解锁拉环带动锁定销移动实现解锁。本发明的飞行器折叠翼锁定机构,在飞行器日常测试及检验中,可以在不拆卸飞行器舱段的情况下实现对翼片的解锁。 |
147 |
一种飞行器电气系统通信终端 |
CN201911108097.7 |
2019-11-13 |
CN111010213B |
2021-09-07 |
苏峰; 王强; 刘志轩; 金文; 邝浩欣; 徐进; 李北国; 王洪凯; 霍小宁; 马瑞; 何静; 李国昌; 宋玮琼; 羡慧竹; 李蕊; 郭帅; 韩柳; 李冀; 夏黄蓉; 任昌健; 苏晓东; 王伟伟; 修展; 谷静; 寇宇; 王硕; 王小珲; 李强; 王海洋 |
一种飞行器电气系统通信终端,包括一个主节点终端和多个从节点终端,在飞行器电子系统中选择一个电子设备安装主节点终端,在其余电子设备上安装从节点终端,主节点终端和从节点终端能够实现自动组网,每个从节点终端和主节点终端通过28V直流供电线进行通信。本发明实现了基于电力线的数据通信,从而降低了线缆网的复杂度,进而降低了飞行器的重量和体积。 |
148 |
一种筒式运载的四旋翼无人飞行器 |
CN202011509129.7 |
2020-12-19 |
CN112678160A |
2021-04-20 |
刘青; 张紫龙; 李盛; 许凯通; 李钟谷; 周子鸣; 黄晓龙; 张达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筒式运载的四旋翼无人飞行器。采用纵向结构布局方式,由上至下分为控制舱、四个动力臂、电源及载荷舱,折叠状态下,四个动力臂向下折叠收拢,紧靠尾部电源及载荷舱,使得无人飞行器呈“细长型”纵向分布,减小了筒式运载器的径向尺寸;同时,设计了一种折叠展开机构,以大扭簧驱动动力臂展开,以双连杆随动绷直拉紧动力臂实现限位,以小扭簧提供双连杆折叠反向扭矩实现锁紧,折叠展开机构的主要结构件采用U型薄壁中空结构,成本低且重量轻,能在不增加折叠机构结构强度的同时有效减小动力臂展开时的冲击变形,且折叠状态下可以相互嵌套,减小折叠机构占用尺寸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能满足筒式运载的要求。 |
149 |
一种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方法 |
CN202011628602.3 |
2020-12-30 |
CN112578805A |
2021-03-30 |
潘芷纯; 李康伟; 张达; 刘青; 黄晓龙; 许凯通; 张华君; 裴家涛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方法,用以控制飞行器的俯仰角、滚转角、偏航角,建立旋翼飞行器姿态角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自适应方法实时估计所述动力学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补偿动力学模型的不确定性;并用鲁棒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增强抗干扰能力;每个姿态角系统均为二阶系统,采用反步法推导,从第一阶依次推导,每一阶均利用自适应鲁棒方法求取结果,最后得到姿态角的控制律。本发明采用自适应鲁棒方法控制姿态角,不用像PID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一样需要精确设置控制参数,只需令控制参数在一定范围内足够大即可,参数调整更简便;对模型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可以较精确地估计未知参数,提高对期望信号的跟踪精度。 |
150 |
一种飞行器舱内无线供电装置 |
CN202010773458.6 |
2020-08-04 |
CN112072802A |
2020-12-11 |
申维和; 潘明健; 郭心怡; 张伯炜; 刘箭言; 薛志超; 李霄; 蒋海; 王亨; 武春飞; 赵爱红; 郑晓刚 |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器舱内无线供电装置,包括原级电能变换模块、原边谐振网络模块、副边谐振网络模块以及次级电能变换模块;原级电能变换模块将输入工频交流电变换为高频交流电,高频交流电在原边谐振网络模块中激发出高频交变磁场;副边谐振网络模块接收高频交变磁场,从高频交变磁场中感应出同频电流,提供给次级电能变换模块;次级电能变换模块将高频交流电变换为负载需要的直流电压,提供给后级负载。本发明的装置基于电磁耦合原理实现,可实现飞行器内部电能无线供给,大幅度降低飞行器内部电线电缆的复杂程度,提升飞行器组装效率,有效降低飞行器非载荷设备质量。 |
151 |
一种可垂直起降三栖跨介质飞行器 |
CN201911318709.5 |
2019-12-19 |
CN111114772A |
2020-05-08 |
曾友兵; 罗奔; 李凌; 安兵辉; 张平; 王昆仑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垂直起降三栖跨介质飞行器,包括:机身(1)、两个跨介质发动机(2)、两个机翼(3)、固定式涵道旋翼(4)、两个水箱(5)、两个倾转旋翼(7)、两个水翼(8)、水下浮力控制系统;两个跨介质发动机(2)通过传动装置带动两个布置于机翼(3)前缘的倾转旋翼(7)及一个布置于机身(1)后部的固定式涵道旋翼(4),为飞行器提供起飞及巡航动力;机身(1)的前后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水箱(5),在飞行器在水下航行时,水下浮力控制系统控制水箱(5)中存储水,在飞行器从水上起飞时,控制水箱(5)排空水,使飞行器浮出水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垂直起降三栖跨介质飞行器,具有可跨越界面航行能力。 |
152 |
一种飞行器电气系统通信终端 |
CN201911108097.7 |
2019-11-13 |
CN111010213A |
2020-04-14 |
苏峰; 王强; 刘志轩; 金文; 邝浩欣; 徐进; 李北国; 王洪凯; 霍小宁; 马瑞; 何静; 李国昌; 宋玮琼; 羡慧竹; 李蕊; 郭帅; 韩柳; 李冀; 夏黄蓉; 任昌健; 苏晓东; 王伟伟; 修展; 谷静; 寇宇; 王硕; 王小珲; 李强; 王海洋 |
一种飞行器电气系统通信终端,包括一个主节点终端和多个从节点终端,在飞行器电子系统中选择一个电子设备安装主节点终端,在其余电子设备上安装从节点终端,主节点终端和从节点终端能够实现自动组网,每个从节点终端和主节点终端通过28V直流供电线进行通信。本发明实现了基于电力线的数据通信,从而降低了线缆网的复杂度,进而降低了飞行器的重量和体积。 |
153 |
一种飞行器双自由度操纵面 |
CN201611024000.0 |
2016-11-14 |
CN106697261B |
2019-05-24 |
王阳; 刘辉; 任怀宇; 邓帆; 付秋军; 王兰松; 张云昊; 杜新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行器双自由度操纵面,包括:T形转轴、轴向摇臂、横向舵机、横向支撑轴承、操纵面、舵机电缆、横向摇臂、轴向支撑轴承、基座和轴向舵机;其中,所述T形转轴包括横向转轴和纵向转轴,其中,横向转轴和纵向转轴相连接,其中,所述纵向转轴位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纵向转轴通过轴向支撑轴承与基座相连接;所述操纵面通过所述横向支撑轴承与所述横向转轴相连接。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操纵面控制力矩单一的问题,实现操纵面绕着飞行器轴向和横向双自由度转动。 |
154 |
一种小口径飞行器燃气舵挡火结构 |
CN201811509440.4 |
2018-12-11 |
CN109502034A |
2019-03-22 |
刘浩; 谢万强; 赵伟; 郭军; 王彦斌; 薛士明; 刘卓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口径飞行器燃气舵挡火结构,属于飞行器燃气舵技术领域,包括燃气舵支架、燃气舵轴、燃气舵片及挡火罩,其中所述燃气舵支架为整体结构,安置四个方向的燃气舵轴,所述燃气舵轴为燃气舵片的旋转轴,所述燃气舵片伸入飞行器发动机尾焰内,所述挡火罩为整环结构,安装在飞行器发动机喷管出口处,对燃气舵轴及外围结构进行防护,防止发动机尾焰烧蚀。本发明的小口径飞行器燃气舵挡火结构,可对飞行器发动机尾焰进行有效防护,防止尾焰对燃气舵轴及外围结构造成破坏,同时保证燃气舵轴自由旋转。 |
155 |
一种飞行器内传感器新型连接系统 |
CN201611033269.5 |
2016-11-14 |
CN106781350A |
2017-05-31 |
赵良; 郑晨; 王斌; 陈政 |
一种飞行器内传感器新型连接系统,涉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各类型飞行器连接领域;包括无线智能网络传感模块和网络协调模块;其中无线智能网络传感模块包括电源模块、数据获取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数据传送单元;网络协调模块包括数据接收模块、处理控制模块、接口模块和供电模块;其中,数据获取单元包括敏感元件、信号调理模块和A/D转换模块;数据传送单元包括无线数据发射接收模块;接口模块包括网络适配器;本发明精减了大量的线缆和接插件,减少了相应的重量和体积,解决飞行器内部空间紧张的矛盾,提升了传感器布设的灵活性,系统的可裁减性以及缩短研制周期。 |
156 |
一种仿飞鱼可变构型跨介质飞行器 |
CN201410104536.8 |
2014-03-20 |
CN104589938B |
2016-07-13 |
姜琬; 贾重任; 王明振 |
一种仿飞鱼可变构型跨介质飞行器,一对机翼(2)分别活动安装在机身(1)的中部两侧,一对鸭翼(3)分别安装在机身(1)的中后部下方,机翼(2)和鸭翼(3)能绕各自的旋转轴旋转来改变攻角角度,襟翼和副翼分别布置在机翼(2)内侧和外侧,空中推进可折叠螺旋桨(4)安装在机身(1)头部,V形尾翼(5)安装在机身(1)中后段,水下推进螺旋桨(6)安装在机身(1)尾部,整流罩(7)安装在机身(1)头部中下方。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本发明设计出的跨介质飞行器具有兼顾空气和水两种不同介质的气水动布局和轻质耐压可变构型结构,且易于实现多模式控制和水密封,可满足多种军民用需求。 |
157 |
一种加速飞行器头体分离的装置 |
CN201410638593.4 |
2014-11-06 |
CN104457447A |
2015-03-25 |
李京苑; 吴学森; 孙向春; 刘宁; 刘文伶 |
一种加速飞行器头体分离的装置,包括本体(3-1)、芯轴(3-2)、压缩弹簧(3-4)和堵盖(3-3);所述分离装置本体(3-1)上对称设置两个内孔,每一个内孔的一端为导向孔,另一端为内螺纹孔,所述导向孔的直径小于内螺纹孔;所述芯轴(3-2)的一端连接堵盖(3-3),堵盖(3-3)的一端设置有外螺柱,另一端设置有定位法兰,轴心处设置有通孔,所述堵盖(3-3)的外螺柱旋入本体的内螺纹孔后,芯轴(3-2)的外螺柱从通孔中穿出;堵盖(3-3)与芯轴(3-2)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3-4)。采用本发明的分离装置(3),可实现飞行器头体的迅速、可靠分离。 |
158 |
一种无人飞行器机身的制作方法 |
CN201410377816.6 |
2014-08-01 |
CN104260372A |
2015-01-07 |
常明; 刘苏斌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飞行器机身的制作方法,属于飞行器制作技术领域。它包括以下步骤:1)模具制作,包括模型及模具的制作;2)铺层,在阴模表层铺设碳纤布、隔离微孔透气膜、吸胶膜、微孔透气膜、微孔透气阳模;3)合模,微孔透气阳模、阴模合模,并将合模后的模具整体放入真空袋中进行抽真空处理;4)固化成型,放入烘烤箱,烘烤至所述碳纤布成型后对模具进行冷却;5)起模,待模具冷却后取出成型碳纤布,并对成型碳纤布进行休整。本发明采用微孔透气阳模,微孔透气阳模具有很小的气孔,可以将阴模表层的碳纤维每个部位挤压到位,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气泡和多余的胶,使飞行器重量、强度、韧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
159 |
一种主动增升串翼式地效飞行器 |
CN202411924385.0 |
2024-12-25 |
CN119551192A |
2025-03-04 |
刘祥强; 袁佳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增升串翼式地效飞行器,涉及地效飞行器领域。为了克服需要稳定的起飞环境,起飞时间长,操作复杂的缺点。一种主动增升串翼式地效飞行器,包括有机体,机体顶部中间开设有驾驶舱,机体前侧与后侧均固定安装有沿机体方向对称设置的连接片,前侧连接片与后侧连接片均固定连接有机翼结构,与机体前侧的连接片相固定的机翼结构与地面的倾斜角,与机体后侧的连接片相固定的机翼结构与地面的倾斜角,前侧机翼倾斜角大于后侧倾斜角,通过将飞行器自身设备载重设置在机体前侧。本发明通过串翼式布局,增大桨叶和前后机翼结构与地面倾斜角度,在飞行器运行时,受到地面效应的影响下,飞行器能够获得最大的升力补偿。 |
160 |
一种垂直起降跨介质无人飞行器布局 |
CN202211495522.4 |
2022-11-27 |
CN115742645B |
2024-10-25 |
罗战虎; 安兵辉; 刘苏琪; 王昆仑; 尹涛; 李凌 |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航母编队反潜任务的可垂直起降的跨介质无人飞行器布局,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两侧设置可向机身尾部折叠的机翼,所述的机翼翼尖处设置可折叠的撑杆,所述的撑杆上设置可倾转方向的电动起降旋翼,所述机身尾部设置电动推进涵道,所述电动推进涵道内设置涵道风扇,机身尾部上方设置尾翼,所述机身下方设置可伸缩的起落架,本发明具有可跨越界面航行能力,多介质起降能力,可由航母或其他舰艇起飞执行对航母编队反潜防护;旋翼垂直起降使无人机具备高抗浪能力使其可面对远海海况复杂,风浪较大的环境,可以保证跨介质无人机远海执行任务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