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

申请号 CN201610047638.X 申请日 2016-01-25 公开(公告)号 CN105691604A 公开(公告)日 2016-06-22
申请人 姜莹; 发明人 姜莹;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蝶形螺旋桨移动器具,包括: 外壳 ,内壳,连接板、多个螺旋桨、动 力 源和控制中心;外壳为下部开口的圆弧形碟形罩体,内壳为封闭的中心具有 流体 通道的环形舱体,外壳下边缘与内壳之间形成移动器具的环形流体喷口,环形流体喷口中均匀分布多个螺旋桨。流体自外壳的中心流体通道进口被吸入,向上到达外壳的内侧中心,在外壳顶壁的反作用力下,流体改向沿着外壳的周边多个流体通道向下排出。
权利要求

1.一种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包括:外壳(1),内壳(2),连接板(3)、多个螺旋桨(4)、动源和控制中心;外壳(1)为下部开口的圆弧形碟形罩体,内壳(2)为封闭的中心具有流体通道的环形舱体,内壳(2)与外壳(1)共有中心轴;内壳(2)置于外壳(1)罩下,内外壳下部基本平齐,内壳(2)与外壳(1)不接触,内壳(2)外侧与外壳(1)之间形成多个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中具有多个沿流体流向延伸的栅形连接板(3),连接外壳(1)与内壳(2);外壳(1)下边缘与内壳(2)之间形成移动器具的环形流体喷口,环形流体喷口中均匀分布多个螺旋桨(4);
螺旋桨(4)的动力源和该移动器具的控制中心设于封闭环形舱体内;流体自内壳(2)的中心流体通道进口被吸入,向上到达外壳(1)的内侧中心,在外壳(1)顶壁的反作用力下,流体改向沿着外壳(1)的周边多个流体通道向下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连接板(3)与内壳(2)一体形成,内壳(2)的下平面周边形成多个容纳螺旋桨(4)的流体喷口,流体自内壳(2)的中心流体通道进口被吸入,向上到达外壳(1)的内侧中心,在外壳(1)顶壁的反作用力下,流体改向沿着外壳(1)的周边多个流体通道向下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流体通道旋转向上延伸,到达外壳(1)内侧中心,从而将内壳(2)的中心流体通道的流体向下分散导引。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环形舱体自外壳(1)的下平面进一步向下突起,形成该移动器具的下部碟形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外壳(1)的圆形边沿部分(8)按照固定翼飞机的机翼曲线设计,使得该移动器具在飞行时,周侧机翼能够提供一定的升力。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外壳(1)顶部内侧具有漏斗形或圆弧形突起(6),突起(6)的存在有助于推动流体向下流动。
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外壳(1)周边在螺旋桨(4)的间隙处可安装多个喷气推进器(51),喷气推进器(51)通过喷气口向下喷气,加速推升飞行器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在环形舱体的中心流体出口处增加了反向自转螺旋桨(5),进一步增加升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周边螺旋桨(4)和中心螺旋桨(5)的支撑架至少之一可以转动,可依支撑架为轴转动,也可依支撑架与舱体的连接端为轴向下转动。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动力源为电池发动机,向驱动器提供动力。

说明书全文

一种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

背景技术

[0002] 近几年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动四旋翼小飞行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个螺旋桨分别有一个单独的电机控制。该类型飞行器主要用于航拍、航模飞行表演等。但螺旋桨都是裸露的,一方面影响外观,另一方面前进时裸露的螺旋桨带来了较大的空气阻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克服螺旋桨裸露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蝶形螺旋桨移动器具,包括:外壳,内壳,连接板、多个螺旋桨、动力源和控制中心;外壳为下部开口的圆弧形碟形罩体,内壳为封闭的中心具有流体通道的环形舱体,内壳与外壳共有中心轴;内壳置于外壳罩下,内外壳下部基本平齐,内壳与外壳不接触,内壳外侧与外壳之间形成多个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中具有多个沿流体流向延伸的栅形连接板,连接外壳与内壳;外壳下边缘与内壳之间形成移动器具的环形流体喷口,环形流体喷口中均匀分布多个螺旋桨;螺旋桨的动力源和该移动器具的控制中心设于封闭环形舱体内。动力源为电池发动机,向驱动器提供动力。流体自内壳的中心流体通道进口被吸入,沿着内壳的中心流体通道向上到达外壳的内侧中心,在外壳顶壁的反作用力下,流体改向沿着外壳的各个流体通道喷口向下排出。
[0004] 连接板与内壳也可一体形成,内壳的下平面周边形成多个容纳螺旋桨的流体喷口,流体自内壳的中心流体通道进口被吸入,沿着内壳的中心流体通道向上到达外壳的内侧中心,在外壳顶壁的反作用力下,流体改向沿着外壳的各个流体通道喷口向下排出。
[0005] 流体通道也可旋转向上延伸,到达外壳内侧中心时截止,从而将汇入中心流体通道的流体分散到周边的各个流体通道。
[0006] 环形舱体也可自外壳的下平面进一步向下突起,形成该移动器具的下部碟形体。
[0007] 外壳的圆形边沿部分也可按照固定翼飞机的机翼曲线设计,使得该移动器具在飞行时,周侧机翼能够提供一定的升力。
[0008] 外壳顶部内侧也可具有漏斗形或圆弧形突起,突起的存在有助于推动流体向下流动。该突起内部可安装照明灯或探照灯。
[0009] 外壳周边在螺旋桨的间隙处可安装多个喷气推进器,喷气推进器通过喷气口向下喷气,加速推升飞行器。每个喷气推进器的推力大小可独立控制。
[0010] 在环形舱体的中心流体出口处还可增加反向螺旋桨,进一步提供升力。
[0011] 周边螺旋桨和中心螺旋桨的支撑架至少之一可以转动,可依支撑架为轴转动,也可依支撑架与舱体的连接端为轴向下转动。附图说明
[0012] 图1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横截面示图。
[0013] 图2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仰视示图。
[0014] 图3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横截面示图。
[0015] 图4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仰视示图。
[0016] 图5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仰视示图。
[0017] 图6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仰视示图。
[0018] 图7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横截面示图。
[0019] 图8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横截面示图。
[0020] 图9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外观示图。
[0021] 图10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外观示图。具体实施例
[0022]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3] 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的结构具有两大特点:一、该器具的移动是通过螺旋桨借助流体的推动实现的;二、该器具的舱体在流体中是封闭独立的。由此可以看到, 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的流体环境并无限制,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而且可以气体流体转换。通常的说,该移动器具可以实现陆空三栖,无障碍行走,可由空中直接进入水中,也可由水中直接进入空中,借助轮子可在地面行走。
[0024] 为了简化叙述,以下仅以空气流体为例,将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作为飞行器描述,但该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绝不仅仅限于飞行器,可同时或单独作为水下潜行器。
[0025] 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如图1 、图2 所示,一种碟形螺旋桨移动器具,包括:外壳1,内壳2,连接板3、多个螺旋桨4、动力源和控制中心。外壳1为下部开口的圆弧形碟形罩体,内壳2为封闭的中心具有气体通道的环形舱体,内壳2与外壳1共中心轴。内壳2置于外壳1罩下,内外壳下部基本平齐,内壳2与外壳1不接触,内壳2外侧与外壳1之间形成多个气体通道。气体通道中具有多个沿气体流向延伸的栅形连接板3,连接外壳1与内壳2。外壳1下边缘与内壳2之间形成移动器具的环形喷气口,环形喷气口中均匀分布多个自由式螺旋桨4,例如4个,6个,8个或更多。每个螺旋桨4由单独的驱动器驱动旋转,相邻螺旋桨4旋转方向相反,同一直径上的两个螺旋桨4旋转方向相同。螺旋桨4的动力源和控制中心设于封闭环形舱体内。移动器具还可具有多个平衡轮7,如图7-10,每个轮由单独的驱动器驱动,以使移动器具可在地面移动。飞行时平衡轮可收进环形舱内,以减少气体阻力。动力源为公知的电池或发动机,向驱动器提供动力。为了进一步提供动力,外壳1上可安装太阳能电池。外壳1与/或内壳2具有透明窗口,可以由内向外观察,也可在外壳1上安置摄像头,环形舱内安置显示器实时显示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借以观察移动器具的外部环境。内壳或外壳具有可开启的舱。气流在中心流体通道吸入,在顶部反向,沿着周边流体通道向下,被螺旋桨吸入而喷出飞行器。
[0026] 飞行原理:图中所示箭头为空气流动方向。多个螺旋桨4旋转时,空气被吸入中心气流通道,沿着空气通道向上流动,气流向上到达外壳1的内侧中心,与外壳1顶壁相互作用,推动外壳1向上上升。在螺旋桨的吸力和外壳1顶壁的反作用力下,气流改向沿着外壳1的环形喷气口向下排出,排出气流的反作用力进一步推动螺旋桨带动飞行器上升。
[0027] 多螺旋桨飞行器各种飞行姿态的控制公知是通过调节每个螺旋桨4的升力和反扭矩实现的。飞行器各螺旋桨4的升力的合力F和飞行器的重力G,作用在飞行器的重心上。通过调整F和G二力的平衡,控制飞行器的平衡状态。飞行器各螺旋桨4旋转产生的反扭矩的合成扭矩也作用在飞行器的重心上。作用在飞行器重心上的力和反扭矩的平衡状态,决定着飞行器的姿态。通过控制各螺旋桨4的旋转速度,来调节螺旋桨4的合成升力和合成扭矩,从而控制飞行器起飞、降落、悬停、前飞、后飞、左飞、右飞、左转、右转和倒飞等各种姿态的飞行。
[0028] 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如图3 、图4 所示,与第1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为了增加升力,外壳1顶部内侧具有漏斗形或圆弧形突起6,突起6的存在有助于推动气流向下流动,起到鼓的作用。突起6内部可进一步利用,安装照明灯或探照灯,甚至激光。可向下照射也可向上照射,突起6或外壳1中心顶部为透明。
[0029] 为了进一步增加升力,在环形舱体的中心进风口处增加了反向自转螺旋桨5,进一步增强飞行器的上升动力。为了使飞行器具有更多的飞行姿态,周边螺旋桨4和中心螺旋桨5的支撑架至少之一可以转动,可依支撑架为轴转动,也可依支撑架与舱体的连接端为轴向下转动。如图3所示,中心螺旋桨5依支撑架与舱体的连接端为轴向下转动90度,螺旋桨产生水平推进力,飞行器可实现水平平行移动。至少一个周边螺旋桨4依支撑架与舱体的连接端为轴向下,同时依支撑架为轴各转90度,可实现飞行器的旋转移动。当飞行器可旋转移动时,飞行器还可包括内舱,内舱底部与内壳2之间以转动无摩擦支撑,使得飞行器旋转时,内舱基本不旋转。
[0030] 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如图5所示,在第1或2实施例基础上,为了增强飞行器的整体性,连接板3与内壳2一体形成,内壳2的下平面周边形成多个容纳螺旋桨4的喷气口,气流自内壳2的中心气流通道被吸入,沿着通道向上到达外壳1的内侧中心,与外壳1顶壁相互作用,推动外壳1向上上升。在外壳1顶壁的反作用力下,气流改向沿着外壳1的周边气流通道向下,被螺旋桨4吸入并排出飞行器,排出气流的反作用力进一步推动螺旋桨向上带动飞行器上升。为了稳定周边的气流,喷气通道可采用旋转向上延伸,到达外壳1内侧中心时截止,从而将汇入内壳2中心气流通道的气流分散到周边通道。为了阻止异物缠绕在螺旋桨上,喷气口和进气口可安置过滤网。
[0031] 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如图6所示,在第1或2或3实施例基础上,为了增加升力,外壳1周边在螺旋桨4的间隙处可安装多个喷气推进器51,喷气推进器51通过喷气口向下喷气,加速推升飞行器。每个喷气推进器51的推力大小可独立控制。
[0032] 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如图7所示,在第1或2或3或4实施例基础上,为了增加舱体空间,环形舱体自外壳1的下平面进一步向下突起,形成飞行器的下部碟形体。环形舱体下部突起部分与外壳1的罩内部分也可为各自独立的两部分,下部分可向上收缩进上部分,以利于飞行时减少空气阻力。图9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外观示图。飞行器依靠平衡轮7可在地面移动。
[0033] 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如图8所示,在第1或2或3或4或5实施例基础上,外壳1的圆形边沿部分8按照固定翼飞机的机翼曲线设计,使得该飞行器在飞行时,周侧机翼能够提供一定的升力。同时整体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有效避免高速旋转的螺旋桨碰到周围的物体,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能;周围的碟片结构可以降低空气的阻力,提供一定的升力,减小雷达的反射面积,具有很好的隐身效果。图10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外观示图。
[0034] 本发明首次实现了UFO设计,开创了飞行器的崭新未来。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