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

申请号 CN201610297348.0 申请日 2016-05-09 公开(公告)号 CN105856248A 公开(公告)日 2016-08-17
申请人 徐洪军; 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 机器人 ,包括防护 外壳 顶盖、防护外壳本体等,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铰接在防护外壳本体上部,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在关闭后和防护外壳本体组成一个完成的防护外壳,所述的防护外壳为多面体结构,其内部为空心结构,防护外壳外采用 碳 纤维 材质,并在其表面涂有可以吸收雷达波的材料。本发明自身携带空中侦查无人机,并可以利用无人机携带的 相控阵 雷达搜索目标,同时无人机也不容易被发现。
权利要求

1.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包括防护外壳本体(1)、车架(2)、减震弹簧(3)、连接杆(4)、车轮(5)、摄像机(6)、防护外壳顶盖(7)、无人机(8)、相控阵雷达(9)、导弹发射筒(10)、电控模(11)、防空导弹(12)、锂电池组(13)、电缸(14)、伺服电机(1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7)铰接在防护外壳本体(1)上部,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7)在关闭后和防护外壳本体(1)组成一个完成的防护外壳,所述的防护外壳为多面体结构,其内部为空心结构,防护外壳外采用纤维材质,并在其表面涂有可以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在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7)上表面设置一块圆形的停机坪,所述的无人机(8)在不需要升空作战的时间内停在停机坪上,所述的相控阵雷达(9)安装在所述无人机(8)中央位置,在需要进行作战的时候无人机(8)起飞,使用相控阵雷达(9)搜索低空目标,并把数据实时发送到电控模块(11)上;所述的导弹发射筒(10)安装在防护外壳本体(1)内部,所述的防空导弹(12)安装在导弹发射筒(10)中;所述的车架(2)有两个,且并列安装在防护外壳本体(1)下部,在所述的车架(2)两端各连接一个连接杆(4),在连接杆(4)和车架(2)之间设有减震弹簧(3),所述的伺服电机(15)为双输出轴电机,所述的车轮(5)对称安装在伺服电机(15)两侧,在整个车架(2)上共设置8个车轮(5);所述的电缸(14)为伺服电缸(14),电缸(14)设置在防护外壳顶盖(7)和防护外壳本体(1)之间,用来控制防护外壳顶盖(7)的开闭;所述的摄像机(6)设置在防护外壳本体(1)前部,用来识别周围环境;所述的锂电池组(13)和电控模块(11)设置在防护外壳本体(1)底部,锂电池组(13)为电控模块(11)提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伺服电机
(15)、电缸(14)、摄像机(6)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控模块(11)相连接,电控模块(11)和无人机(8)内部均设置无线通讯系统,二者可以进行无线通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人机(8)
的外形采用隐身设计方法,并在无人机(8)的外表面涂有雷达波吸收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弹发射筒
(10)底部设置电子点火模块,所述的电子点火模块用来控制导弹点火升空,所述电子点火模块通过导线与电控模块(11)相连。

说明书全文

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军用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世界各国空军装备不断发展,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由此衍生出了许多地面防空系统,目前地面上的防空系统大多数为有人控制类型,其主要作战对象为战斗机、轰炸机、弹道导弹等高空高速类目标,像直升机、无人机等小型空中目标则缺少类似的克制武器,因此急需一款能够有效对付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低速目标的防空作战武器。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其采用轮式驱动结构,其外壳采用隐身设计方案,采用由无人机搭载的相控阵雷达对空中目标进行搜索和定位,进而引导导弹进行攻击 。
[0004] 本发明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包括防护外壳本体、车架、减震弹簧连接杆车轮、摄像机、防护外壳顶盖、无人机、相控阵雷达、导弹发射筒、电控模、防空导弹、锂电池组、电缸、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铰接在防护外壳本体上部,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在关闭后和防护外壳本体组成一个完成的防护外壳,所述的防护外壳为多面体结构,其内部为空心结构,防护外壳外采用纤维材质,并在其表面涂有可以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在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上表面设置一块圆形的停机坪,所述的无人机在不需要升空作战的时间内停在停机坪上,所述的相控阵雷达安装在所述无人机中央位置,在需要进行作战的时候无人机起飞,使用相控阵雷达搜索低空目标,并把数据实时发送到电控模块上;所述的导弹发射筒安装在防护外壳本体内部,所述的防空导弹安装在导弹发射筒中;所述的车架有两个,且并列安装在防护外壳本体下部,在所述的车架两端各连接一个连接杆,在连接杆和车架之间设有减震弹簧,所述的伺服电机为双输出轴电机,所述的车轮对称安装在伺服电机两侧,在整个车架上共设置8个车轮;所述的电缸为伺服电缸,电缸设置在防护外壳顶盖和防护外壳本体之间,用来控制防护外壳顶盖的开闭;所述的摄像机设置在防护外壳本体前部,用来识别周围环境;所述的锂电池组和电控模块设置在防护外壳本体底部,锂电池组为电控模块提供电
[0005] 进一步地,所述的伺服电机、电缸、摄像机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控模块相连接,电控模块和无人机内部均设置无线通讯系统,二者可以进行无线通讯。
[0006] 进一步地,所述的无人机的外形采用隐身设计方法,并在无人机的外表面涂有雷达波吸收材料
[0007]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弹发射筒底部设置电子点火模块,所述的电子点火模块用来控制导弹点火升空,所述电子点火模块通过导线与电控模块相连。
[0008]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 本发明的外壳采用隐身方案设计,不易被敌方的雷达所发现,提高了战场生存率。
[0009] 2. 本发明自身携带空中侦查无人机,并可以利用无人机携带的相控阵雷达搜索目标,同时无人机也不容易被发现。
[0010] 3.采用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射程更远,发射更简单。附图说明
[0011] 图1本发明的整体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本发明打开防护外壳顶盖后的示意图。
[0013] 图3为本发明的伺服电机和车轮安装示意图。
[0014] 附图标号:1-防护外壳本体;2-车架;3-弹簧;4-连接杆;5-车轮;6-摄像机;7-防护外壳顶盖;8-无人机;9-相控阵雷达;10-导弹发射筒;11-电控模块;12-防空导弹;13-锂电池组;14-电缸;15-伺服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6] 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低可探测性防空机器人,包括防护外壳本体1、车架2、减震弹簧3、连接杆4、车轮5、摄像机6、防护外壳顶盖7、无人机8、相控阵雷达9、导弹发射筒10、电控模块11、防空导弹12、锂电池组13、电缸14、伺服电机1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7铰接在防护外壳本体1上部,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7在关闭后和防护外壳本体1组成一个完成的防护外壳,所述的防护外壳为多面体结构,其内部为空心结构,防护外壳外采用碳纤维材质,并在其表面涂有可以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在所述的防护外壳顶盖7上表面设置一块圆形的停机坪,所述的无人机8在不需要升空作战的时间内停在停机坪上,所述的相控阵雷达
9安装在所述无人机8中央位置,在需要进行作战的时候无人机8起飞,使用相控阵雷达9搜索低空目标,并把数据实时发送到电控模块11上;所述的导弹发射筒10安装在防护外壳本体1内部,所述的防空导弹12安装在导弹发射筒10中;所述的车架2有两个,且并列安装在防护外壳本体1下部,在所述的车架2两端各连接一个连接杆4,在连接杆4和车架2之间设有减震弹簧3,所述的伺服电机15为双输出轴电机,所述的车轮5对称安装在伺服电机15两侧,在整个车架2上共设置8个车轮5;所述的电缸14为伺服电缸14,电缸14设置在防护外壳顶盖7和防护外壳本体1之间,用来控制防护外壳顶盖7的开闭;所述的摄像机6设置在防护外壳本体1前部,用来识别周围环境;所述的锂电池组13和电控模块11设置在防护外壳本体1底部,锂电池组13为电控模块11提供电力。
[0017] 所述的伺服电机15、电缸14、摄像机6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控模块11相连接,电控模块11和无人机8内部均设置无线通讯系统,二者可以进行无线通讯。
[0018] 所述的无人机8的外形采用隐身设计方法,并在无人机8的外表面涂有雷达波吸收材料。
[0019] 所述的导弹发射筒10底部设置电子点火模块,所述的电子点火模块用来控制导弹点火升空,所述电子点火模块通过导线与电控模块11相连。
[002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0021] 本发明工作原理:本发明依靠车轮5行走,车轮5的动力来自伺服电机15;本发明在进行作战的时候使无人机8升空并搜索目标,搜索到目标后把目标的方位、目标类型、速度等参数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发送到电控模块11,电控模块11进行数据处理后首先控制电缸14打开防护外壳顶盖7,然后命令电子点火模块发射导弹并对目标进行攻击,在发射完成后把防护外壳顶盖7关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