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料车

申请号 CN92101350.7 申请日 1992-02-26 公开(公告)号 CN1023503C 公开(公告)日 1994-01-12
申请人 弗兰茨普拉沙路轨机械制造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J·福勒; M·布伦宁格;
摘要 一种轨行式运料车(1)具有一个支承在轨行机构(2)上的 机架 (3)和一条沿车辆的纵向伸展、设在机架(3)上方并相对于轨道平面倾斜以形成一个 位置 较低的受料端(8)和一个位置较高的卸料端(9)的底部传送带(4)。底部传送带设有相互平行伸展的 侧壁 (6)以从侧面限制并形成存放空间。底部传送带(4)的卸料端(9)设计成可通过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进行相对于位于此端的轨行机构(2)的横向于车辆的纵向的移动。
权利要求

1、一种轨行式运料车,它带有一个支承在轨行机构上的机架和一条沿车辆的纵向伸展的、在机架上方设置的底部传送带,该传送带相对于轨道平面倾斜地设置,以形成位置较低的受料端和位置较高的卸料端,传送带两侧设有相互平行伸展的侧壁以从侧面限制并形成存放空间,其特征在于,底部传送带(4,27)设计成使其两端(8、9)中至少有一端可相对于位于此端的轨行机构(2,30)作与车辆的纵向成横向的移动。
2、按权利要求1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底部传送带(4)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9)设计成可横向移动,而位于后面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8)则可围绕一根垂直于底部传送带或垂直于机架(3)的平面的轴线(16)转动地支承在机架(3)上。
3、按权利要求1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底部传送带(4)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9)上设有固定在机架(3)上的、与车辆的纵向成横向伸展的、用于支承一个与底部传送带(4)相连的支承架(12)的轨(11)。
4、按权利要求3的车辆,其特征在于,与底部传送带(4)相连的支承架(12)支承在两根横向于车辆的纵向并相互平行伸展的钢轨(11)上,这两根钢轨相对于下面的轨行机构(2)的旋转轴颈等距离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之一项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支承架(12)设计成一个具有用于支承在钢轨(11)上的带缘滚轮(23)的滑座并与铰接在机架(3)上的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之一项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底部传送带(4)的位于后面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8)支承在一个可围绕垂直轴线(16)转动的转盘(17)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之一项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轨行机构(30)可沿垂直于车辆的纵向移动地支承在机架(29)上,并与横向移动驱动装置(32)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侧壁(6)的位于底部传送带(4)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8)的一段,由平行于侧壁平面的、可沿车辆的纵向移动的滑动壁板(19)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滑动壁板(19)与一个移动驱动装置(25)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底部传送带(4)设计成可通过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调节其相对于机架(3)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车辆,其特征在于,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设置在底部传送带(4)的伸出机架(3)上方的卸料端(9)的范围内,而与卸料端相对设置的受料端(8)则可围绕一根横向于车辆的纵向伸展的轴线(18)摆动地支承在机架(3)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车辆,其特征在于,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设置在底部传送带(4)和设计成可横向移动的滑座的支承架(12)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可横向移动地支承在钢轨(11)上的支承架(12)与两根相互平行地沿车辆的纵向伸展并倾斜于机架(3)的平面来设置的支承柱(20)相连,支承柱的较低的一端跟支承架(12)铰接,其较高的一端跟带缘滚轮(21)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车辆,其特征在于,与支承柱(20)相连的带缘滚轮(21)可沿承载框架(5)的纵向移动地支承在承载框架(5)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0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底部传送带(4)的距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较远的受料端(8)支承在一个可围绕一根横向于车辆的纵向伸展的轴线(18)摆动的支撑装置(17)上,而支撑装置(17)又可围绕一根垂直的轴线(16)转动地支承在机架(3)上。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种轨行式运料车,它带有一个支承在轨行机构上的机架和一条沿车辆的纵向伸展的、在机架上方设置的底部传送带,该传送带相对于轨道平面倾斜地设置,以形成位置较低的受料端和位置较高的卸料端,传送带两侧设有相互平行伸展的侧壁以从侧面限制并形成存放空间。

这样一种运料车已通过EP-A    20368046成为公知。底部传送带的位置较高的、并沿传送方向在前面的端部区或卸料区设计成伸出机架的端部,使底部传送带的卸料端处在另一辆运料车下部端部区或受料区的上方。这样可利用任意数量的运料车组成车列连续传送散装物料,同时能进行自动装卸。为了达到相应的堆放高度以便最大限度地存放散装物料,底部传送带的受料端与卸料端之间的高度差基本上与侧壁的净高相同。但是这种公知的运料车在弯道上从位置较高的卸料端向位于前面位置较低的受料端正常传送物料将会出现困难,因为位置较高的卸料端的伸出式结构会使卸料端相对于轨道中心线可有较大的偏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本文开头所述的运料车,要求这种车在弯道上也能顺利地将散装物料传递到沿传送方向位于前面的一辆运料车上。

这个目的按本发明是这样来解决的,就是底部传送带设计成使其两端中至少有一端可相对于位于此端的轨行机构作与车辆的纵向成横向的移动。采取这种方法就有可能将底部传送带的一个端部区沿与车辆的纵向、亦即轨道的纵向成横向伸展的方向从轨道中心线偏移到保证使第一 辆运料车的卸料端即使在弯道上也能可靠地搭接在第二辆运料车的受料端上方。如相应加大底部传送带的横向移动量,也可以在曲率半径比较小的弯道上顺利地转递散装物料。此外,底部传送带的横向移动还能解决在弯道上因轨道横向倾斜带来的问题,即在位置较高的卸料端的中心线上投下的散装物料,将在中心线以外垂直落到位置较低的受料端上。这样,相应地横向移动卸料端就可以进行校正,直到投下的散装物料在轨道有横向倾料的情况下也能落在受料端的中心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结构发展,底部传送带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设计成可横向移动,而位于后面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则可围绕一根垂直于底部传送带或垂直于机架的平面的轴线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因伸出式结构而可能在弯道上相对于轨道中心线偏离很大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能准确对正底部传送带的不变地位于轨道中心线上的后部受料端的上方。

根据另一个结构形式,在底部传送带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上设有固定在机架上的、与车辆的纵向成横向伸展的、用于支承一个与底部传送带相连的支承架的轨。在另一结构发展中,与底部传送带相连的支承架支承在两根横向于车辆的纵向并相互平行伸展的钢轨上,这两根钢轨相对于下面的轨行机构的旋转轴颈等距离设置。这样就可以保证底部传送带始终可靠地支承在机架上而顺利地横向移动。

另一变型的特点是,支承架设计成一个具有用于支承在钢轨上的带缘滚轮的滑座并与铰接在机架上的横向移动驱动装置相连。这样就为底部传送带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能顺利地横向移动提供了结构上特别简单和稳定的解决方案。

根据另一结构发展,底部传送带的位于后面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支承在一个可围绕垂直轴线转动的转盘上。这样,由于底部传送带沿其纵向倾斜所产生的推就可以没有问题地传给机架,而不影响传送带的移 动性。

根据另一结构发展,至少有一个轨行机构可沿垂直于车辆的纵向移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并与横向移动驱动装置相连。这样,除了使底部传送带可相对于机架横向移动以外,也可以使底部传送带连同机架一起相对于轨道横向移动。因此就可以使底部传送带的伸出的卸料端不受弯道的影响进行对正,将散装物料不受阻碍地传送到另一条沿传送方向接续的底部传送带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结构,每个侧壁的位于底部传送带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的一段,由平行于侧壁平面的、可沿车辆的纵向移动的滑动壁板构成。根据另一个结构发展,每个滑动壁板与一个移动驱动装置相连。这样,在转移工作场地时,底部传送带的伸出的卸料端就能够在弯道上产生偏转时不受阻碍地横向移动。

根据另一结构,底部传送带设计成可通过高度调节驱动装置调节其相对于机架的高度。这样就可以根据所需之堆积高度以最佳方式调节底部传送带的高度。如果前后串联的底部传送带仅用于直通传送散装物料,就可以相对于机架相应降低底部传送带。只有在存放散装物料时,才需抬起沿传送方向在后面的底部传送带,以在转移区形成所需之堆积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结构,高度调节驱动装置设置在底部传送带的伸出机架上方的卸料端的范围内,而与卸料端相对设置的受料端则可围绕一根横向于车辆的纵向伸展的轴线摆动地支承在机架上。这样就可以用有利的方式调节底部传送带的位置较高的一端的高度,使底部传送带可从越出车辆外部尺寸限界的作业位置迅速调整到车辆外部尺寸限界以内的转移工作场地位置,不需作任何改装。如将高度调节驱动装置设置在底部传送带和设计成可横向移动的滑座的支承架之间,就可以通过高度调节驱动装置和横向移动驱动装置结合取得上述优点,在弯道上也能 实现可靠的正常转递散装物料和在车辆外部尺寸限界以外受作业条件限制的部位放置底部传送带。

根据另一个结构,可横向移动地支承在钢轨上的支承架与两根相互平行地沿车辆的纵向伸展并倾斜于机架的平面来设置的支承柱相连,支承柱的较低的一端跟支承架铰接,其较高的一端跟带缘滚轮相连。根据一个结构发展,与支承柱相连的带缘滚轮可沿承载框架的纵向移动地支承在承载框架上。这样,支承架就能以很简单的结构有选择地将高度调节与横向移动结合起来,而且在任何一种调节状态下都能保证底部传送带可靠地支承在机架上。

最后的一个变型的特点是,底部传送带的距高度调节驱动装置较远的受料端支承在一个可围绕一根横向于车辆的纵向伸展的轴线摆动的支撑装置上,而支撑装置又可围绕一根垂直的轴线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在后面的位置较低的受料区的这种支撑,一方面能保证底部传送带稳固地支承在机架上,另一面又能不受阻碍地调节位置较高的卸料端的高度和横向位置。

本发明将在下面借助于图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为按本发明设计的运料车的侧视图,在其卸料区有一条设计成升高的贯通式底部传送带,

图2为图1所示运料车的侧视图,但是底部传送带在卸料部位下降到转移工作场地的位置,

图3为底部传送带的支承和调节高度的支承架的侧视图,

图4为沿图3箭头Ⅳ看的支承架和底部传送带的前视图,

图5为运料车的沿物料传送方向看在后面的受料端的放大侧视图,

图6为在弯道上的两辆运料车的示意俯视图,

图7为运料车的另一实施例,带有可横向移动的轨行机构。

图1和2所示运料车1主要由一个支承在轨行机构2上的机架3和 一条沿车辆的纵向伸展的底部传送带4组成。底部传送带架设在承载框架5内,承载框架跟两个相互平行的、沿车辆的纵向伸展的侧壁6相连。配备有运转速度可变的驱动装置7的底部传送带4相对于机架3倾斜地设置以形成位置较低的受料端8和位置较高的卸料端9。底部传送带的传送方向用箭头10表示。底部传送带4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9伸出机架3前端之外,使投下的散装物料落到另一辆连挂的运料车1的受料端8上。在底部传送带4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9的部位、在机架3上固定有与车辆的纵向成横向伸展的钢轨11,用于支承跟承载框架5、亦即底部传送带4相连的支承架12。支承架与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和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相连。各种驱动装置所需之动力由内燃机15提供。底部传送带4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8装设在一个可围绕垂直轴线16转动的转盘或支撑装置17上。与底部传送带4相连的承载框架4还通过一根车辆的纵向成横向伸展的轴线18可摆动地固定在上述的支撑装置17上。

每个侧壁6的位于底部传送带4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8的一段,由平行于侧壁平面的、可沿车辆的纵向移动的滑动壁板19构成。

图2清楚地示出底部传送带4处在通过相应启动高度调节驱动装置下降到达的转移工作场地位置上。在此位置上,在卸料端9的区域内,侧壁的上边缘位于合乎规定的车辆外部尺寸限界以内。此时两边滑动壁板19处于向前推的位置上,使后面的底部传送带4的卸料端9在弯道上能不受阻碍地偏移。

图3放大地示出的支承架12具有两根相互平行地沿车辆的纵向伸展并倾斜于机架3的平面来设置的支承柱20,其较低的一端跟支承架12铰接,其较高的一端跟带缘滚轮21相连。带缘滚轮在底部传送带4的平面内可移动地装设在承载框架5内。与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及横向移动驱动装置构13以及两根支承柱20相连的平支座框架22可通过四个带缘滚轮23支承在两条与车辆的纵向成横向伸展的钢轨11上。

图4清楚地示出,通过启动与机架3相连的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可将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承载框架5、传送带4以及侧壁6相对于机架3的中心线横向移动。跟轨道弯道的半径有关的上述横向移动不受两个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对底部传送带4进行高度调节的影响,也不受散装物料的传送的影响。

图5放大地示出的滑动壁板19装设在滚轮24上,并借助于移动驱动装置25可从实线示出的在后面的作业位置移向前面用点划线示出的转移工作场地的位置。

从示意图6可清楚地看出,右侧的底部传送带4的伸出的卸料端9的中心线跟实线所示的机架3的中心线是错开的。这样,在弯道(用轨中心线26表示)上也能保证卸料端9位于在前面的、另一条底部传送带4的受料端8的上方。

下文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运料车的工作方式。

由多辆连挂的运料车1组成的运料车车列的底部传送带4在开往工地的过程中处于图2所示的降下的转移工作场地位置上。滑动壁板19相应地处于其前面的终端位置上,使伸出的卸料端9在弯道上能够不受阻碍地活动。在轨道施工地点,例如通过道碴清筛机筛出的废碴投到最后一条底部传送带4上(见图1)。启动各条底部传送带4的相应驱动装置7将散装物料通过后面的运料车转递给前面的运料车1,一直输送到运料车车列最前面的一辆运料车上。此时,紧跟着最前面一辆运料车1后面的运料车的底部传送带4通过启动高度调节驱动装置14被抬起,形成相应的堆积高度,以装满最前面的运料车1的由侧壁6构成的存放空间。在抬起底部传送带的同时,存放散装物料最前面一辆运料车的两滑动壁板19移到其后面的位置上(见图1或5)。

一旦运料车车列在持续前进存放物料过程中进入弯道,每辆运料车1的伸出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9通过启动相应的横向移动驱动装置13横 向移动,直到相应的卸料端9准确地放置在位于前方的、前面一辆运料车1的受料端8的中心线上方。这个控制过程也可以例如通过相应的装在滑动壁板19上与卸料端9接触的终端开关自动完成。装料要在滑动壁板19部位没有存放着散装物料情况下进行。为了装载第二辆运料车1,可降下第一辆运料车的底部传送带4,同时抬高后面的底部传送带4以达到相应的堆积高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最前面的第一辆运料车开始,可以逐步装满所有的运料车1。当然也可以采用不同于上述的办法,例如后面的位置较低的受料端8制成可借助于横向移动驱动装置相对于机架横移,而前面的位置较高的卸料端则是不能横向移动的。这样,通过受料端的相应横向移动,在弯道上也可以无阻碍地将物料从后面的运料车传送到前面的运料车上。

图7示出的带有一条贯通式底部传送带27、侧壁28和机架29的运料车,具有相对于机架可横向移动的轨行机构30。轨行机构30装设在一个固定于机架29下面的横向导轨31上,并与横向移动驱动装置32相连。采用这样的运料车可以将卸料端连同机架29相对于轨道中心线横移,来保证物料可在弯道上从伸出的卸料端传送给前面的受料端。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高度调节驱动装置来调节底部传送带27相对于机架29的高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