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

申请号 CN201710355793.2 申请日 2017-05-19 公开(公告)号 CN107336714A 公开(公告)日 2017-11-10
申请人 张元东; 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摘要 一种重叠的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及轨道系统,可以超车和会车。坐式列车行驶在该共用轨道箱梁上边,悬挂式列车行驶在该共用轨道箱梁下边。支柱和横梁从侧面连接 支撑 该轨道箱梁,在纵坐标方向不影响上边坐式列车和下边悬挂式列车通行。单条共用轨道箱梁的线路就可以实现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的往返行驶,双条共用轨道箱梁的线路可以实现往返超车行驶,节省了建设成本和占地面积,轨道超车模式可以分流短途乘客和长途乘客,快车直达各大站,为长途乘客节省了停靠小站的时间,不再与短途乘客拥挤在各个沿途 站点 ,为短途乘客改善了拥 挤压 力 ,提高了运送能力和效率,缩小了远效城区与近郊城区出行时间差距,均衡了城市发展模式。
权利要求

1.一种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由支柱,横梁,轨道箱梁,坐式列车,悬挂式列车,组成,其特征是:轨道箱梁上边行驶坐式列车,梁下边行驶悬挂式列车,坐式列车与悬挂式列车为上下重叠关系,和品字型与倒品字型关系,坐式列车包括跨坐式列车,磁悬浮,双轨列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其特征是:横梁从共用轨道箱梁的侧面伸入连接支撑该轨道箱梁,不阻碍上边坐式列车和下边悬挂式列车通行,给上下列车留足行驶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其特征是: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上边正面和双侧面设制有坐式列车行驶的轨道面,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下部设制有悬挂式列车行驶轨道,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上半部份窄,下半部份宽,即上半部份与下半部份不一样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其特征是: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上边正面和双侧面设制有坐式列车行驶的轨道面,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下部设制有悬挂式列车行驶轨道,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上半部份与下半部份是宽度一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其特征是:工型共用轨道箱梁上边正面和双侧面设制有坐式列车行驶的轨道面,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下部设制有悬挂式列车行驶轨道,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上半部份为坐式列车轨道及其宽度,下半部份是悬挂式列车的工字型轨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其特征是:浓缩空间内悬挂式列车轨道设制在有限空间顶部,坐式列车轨道设制在有限空内底部,即,比如在隧道内悬挂式列车轨道设制在隧道顶部,坐式列车轨道设制在隧道内底部。

说明书全文

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系统,尤其是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能在共用轨道箱梁,横梁,和支架组成的轨道系统上独立行驶,超车和会车。

背景技术

[0003] 传统的跨坐式列车轨道仅能在轨道上面行驶,支架和横梁接合点和支撑点在轨道的下方和侧面,因为下方支架和横梁,路基的阻挡,如图18,图19所示。其跨坐式轨道下边不能同向和相向行驶悬挂列车,也没有设置悬挂式列车轨道在跨坐式轨道箱梁内部和下边。
[0004] 同样传统悬挂式轨道箱梁仅能在下边行驶悬挂式列车,支架和横梁在轨道的上方和侧面,如图20,图21所示,其悬挂式轨道上边不能同向和相向行驶坐式列车,也没有设置坐式列车轨道在悬挂式轨道箱梁上顶面。

发明内容

[0005]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坐式轨道和支柱,横梁组成的轨道系统,在没有避让车道的情况下,不能让两辆同向行驶的列车超车和会车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该轨道交通系统不仅能使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两辆列车共用轨道箱梁及支柱,横梁构成的支撑系统上安全地行驶,且而还能相向会车行驶和超车行驶,即,共用轨道箱梁上方行驶坐式列车,下方行驶悬挂式列车,如图28所示。坐式列车包括跨坐式列车,磁悬浮列车和双轨列车。本案以跨坐式列车为例对坐式列车进行说明。悬挂式列车包括轮式悬挂列车,磁悬浮悬挂列车,本案以轮式悬挂列车为例进行说明。
[0006] 跨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可实现两车对开往返模式,四辆列车组的六种往返超车模式,和三列车组的潮汐往返超车模式。
[0007]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跨坐式列车的正上轮行驶在跨坐式轨道的通透式上表面,跨坐式轨道的两侧面上部份设制为可以让跨坐式列车侧边轮行驶的通透式侧面,这样轨道箱梁上边可以行驶跨坐式列车,下边可以行驶悬挂式列车,如图22和图1所示。
[0008] 本案中的跨坐式轨道箱梁92和悬挂式列车轨道箱梁91创造性地融合为共用轨道箱梁,如图5所示的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5,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6, 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横梁15从共用轨道箱梁97的侧面连接支撑该共用轨道箱梁,如图29所示,应用于往返可超车和会车路段。
[0009] 如图28所示的四辆列车组简化为一辆坐式列车和一辆悬挂式列车,如图1和图4所示。应用于一来一往路段。
[0010] 如图28所示的四辆列车组简化为一辆坐式列车和两辆悬挂式列车,如图26所示,应用于往返潮汐路段,可单向超车和会车。
[0011] 如图28所示的四辆列车组简化为两辆坐式列车和一辆悬挂式列车,如图27所示,同样应用于往返潮汐路段可单向超车和会车。
[0012] 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5,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6, 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可以统一调换,如图14,图15,图16所示。
[0013] 如图2所示,从正面显示两辆跨坐式列车与两辆悬挂式列车分别在共用轨道箱梁的上面和下面,可以独立的相向行驶和同向行驶。
[0014] 如图1所示,正面显示跨坐式列车骑行在共用轨道箱梁上,悬挂式列车通过内置于共用轨道箱梁内部的左右车轮分别行驶在悬挂式左轨和悬挂式右轨上。支柱和横梁都没有阻碍列车通行,地面与悬挂式列车底部的离距留有足够的高度,可以通行普通汽车
[0015] 如图3所示,从侧面显示跨坐式列车与悬挂式列车分别在共用轨道箱梁的上面和下面,可以独立的相向行驶和同向行驶。
[0016] 如图26所示,正面显示一辆跨坐式列车骑行在共用轨道箱梁上,两辆悬挂式列车行驶下边的悬挂式轨道上。
[0017] 如图27示,正面显示两辆跨坐式列车骑行在共用轨道箱梁上,一辆悬挂式列车行驶下边的悬挂式轨道上。
[0018] 本案的轨道分为创造性的共用轨道箱梁,和普通独立的坐式轨道,普通独立的悬挂式轨道。
[0019] 如图5所示,共用轨道箱梁分为三种,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5, 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6,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独立悬挂式轨道箱梁91,独立跨坐式轨道箱梁92。
[0020] 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5是下边悬挂式轨道箱梁比上边跨坐式轨道箱梁宽,以便满足跨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不同轨道宽度的要求。
[0021] 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6是下边为工字型悬挂式轨道,上边是跨坐式轨道,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上边行驶跨坐式列车,下边行驶悬挂式列车。
[0022] 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是跨坐式轨道箱梁与悬挂式轨道箱梁宽度相同。
[0023] 如图5所示的95,96和97融合式共用轨道箱梁比简单地将跨坐式轨道箱梁91和悬挂式轨道箱梁92相加在一起构成93的方式节省了很多材料,同样能保证列车在上边安全行驶。
[0024] 当两辆列车会车和超车情况发生在轨道加固阶段,两列车同时压在一段轨道箱梁上,超车时慢车停靠在车站,车站的轨道箱梁是通过加固的,加固方式是通过增加轨道支撑柱密度,厚度,轨道材料厚度和材料强度方式。在全程加固的轨道线路上,列车在任何路段都可以进行会车和超车。
[0025] 横梁与用轨箱梁的连接和支撑关系有以下几种。
[0026] 横梁15要从共用轨道箱梁的侧面伸入,为上边的跨坐式列车和下边的悬挂式列车留出行驶空间,支柱和横梁以不阻碍上边跨坐式列车和下边悬挂式列车通行为原则,如图1,图6和图13所示。
[0027] 如图28,如图4所示,其横梁由中间穿过,再向上连接和支撑坐式列车,向下连接和吊挂悬挂式车,可改为从侧面连接和支撑轨道箱梁。如图23所示。
[0028] 横梁与用轨箱梁的位置关系有以下几种。
[0029] 第一种是横梁15申入后直接穿过共用轨道箱梁,如图1,图13,图6所示。
[0030] 第二种是横梁15申入到跨坐式轨道与悬挂轨道箱梁之间,再上下两个方向分别与跨坐式轨道箱梁下方连接,和悬挂式轨道箱梁上方连接,如图4所示,这种方式可以把上下两条轨道箱梁创造性地融合成一条共用轨道箱梁,如图1所示中的门字型轨道97,节省一条轨道箱梁的材料。再如图5所示,这种共用轨道箱梁并不是简单的在悬挂式轨道梁92上边加上跨坐式轨道梁91,如图5所示的悬挂式轨道箱梁简单叠加跨坐式轨道箱梁93样式,而是在保证基本承受能,把上下两条轨道箱梁融合成一条共用轨道箱梁,如图5所示的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5,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6,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
[0031] 第三种方式是跨坐式轨道箱梁下方与横梁连接,横梁与悬挂式轨道箱梁侧面连接,如图7,图8和图9所示。
[0032] 在图7中,跨坐式轨道箱梁92下方与横梁15连接于跨坐式轨道箱梁底部支撑点64,横梁15与悬挂式轨道箱梁91连接于悬挂式轨道箱梁左侧面支撑点63。
[0033] 在图8中,跨坐式轨道箱梁92下方与横梁15连接于跨坐式轨道箱梁底部支撑点64,横梁15与悬挂式轨道箱梁91连接于悬挂式轨道箱梁左侧面支撑点63。
[0034] 在图9中,跨坐式轨道箱梁92下方与A长横梁67连接于跨坐式轨道箱梁底部支撑点64,横梁15与悬挂式轨道箱梁91连接于悬挂式轨道箱梁右侧面支撑点65。
[0035] 图7与图8的区别在于跨坐式轨道箱梁和悬挂式轨道箱梁的左右关系不同,图9是跨坐式轨道箱梁,悬挂式轨道箱梁分别位于A支柱66的两侧。
[0036] 第四种方式是跨坐式轨道箱梁的侧面与横梁连接,悬挂式轨道箱梁上方与横梁连接,如图10,图11,图12所示。
[0037] 在图10中,B长横梁68连接于跨坐式轨道箱梁92右侧支撑点69,B长横梁68与悬挂式轨道箱梁91连接于悬挂式轨道箱梁顶部连接点70。
[0038] 在图11中, C横梁71连接于跨坐式轨道箱梁92左侧支撑点72,C横梁71连接于悬挂式轨道箱梁91顶部连接点70。
[0039] 在图12中,跨坐式轨道箱梁92下方与D横梁73连接于跨坐式轨道箱梁左侧支撑点72,D横梁73与悬挂式轨道箱梁91连接于悬挂式轨道箱梁顶部连接点70。
[0040] 图11与图12的区别在于跨坐式轨道箱梁和悬挂式轨道箱梁的左右关系不同,图10是跨坐式轨道箱梁,悬挂式轨道箱梁分别位于支柱66的两侧。
[0041] 第三和第四种支撑方法仅仅节省了支柱,并没有节省轨道箱梁,使用两辆车与两根轨道箱梁。
[0042] 第五种方式是横梁从共用轨道箱梁的侧面分别连接上轨道箱梁和下轨道箱梁,如图23所示,该方案可以将上轨道箱梁和下轨道箱梁融合为一体式共用轨道箱梁,如图5所示的,95,96,97。
[0043] 第六种方式是独立的跨坐式轨道位于两悬挂式轨道的中上方,这里没有用到共用轨道箱梁,但上边的跨坐式列车或下边的任意一辆悬挂式列车可以在客流呈现出潮汐现象时,作为快车和补充加强运力。
[0044] 支柱分为单侧支柱双侧支柱。
[0045] 单侧支柱如图13,图1,图6所示,其中双侧支柱式,可以省约横梁15在轨道箱梁中空部份,以方便内部设备随列车运行,如图14,图15,图16所示。
[0046] 超车分为全程超车和限定阶段超车两种。
[0047] 全程超车:全程轨道都是能同时承受两辆列车载荷的轨道箱梁和支架设计,可以在任意路段超车和会车。
[0048] 限定阶段超车:部份加固的轨道箱梁和支架设计,限定在局部路段超车,特别是前车处在加固的轨道阶段和站台,后车可超前车。比如,当慢车停靠站点时,快车从该共用轨道上边直接驶过到达更远的大站点,以便节省时间,不停靠小站,只停靠沿线几个大站。
[0049] 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浓缩空间行驶,比如隧道路段。即,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从共用轨道箱梁分解成为:下方坐式轨道和上方的悬挂轨道,主要适用于空间高度和宽度有限的狭窄空间,比如位于隧道路段。隧道地面行驶坐式列车,隧道内上方架设悬挂轨道行驶悬挂式列车。这样普通隧道在不特别增加空间高度和宽度也能使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以前后车跟进方式通过,节省了隧道建设工程和成本。
[0050] 在隧道入口分解行驶阶段,是把原本在共用轨道箱梁和支柱系统中,行驶在上边的坐式列车及轨道从悬挂式列车侧面以小坡度下降到隧道地面行驶。同理,也可以把原本在共用轨道箱梁和支柱系统中,行驶在下边的悬挂式列车及轨道从坐式列车侧面以小坡度上升到隧道内空顶部高度行驶。
[0051] 在隧道出口的合并行驶阶段,坐式列车及轨道又以小坡度上升到悬挂式列车及悬挂式轨道上部行驶。同理,悬挂式列车及悬挂式轨道又以小坡度下降到悬挂式列车及悬挂式轨道下边行驶。如果隧道设有超车和会车路段,只需要隧道加宽,使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的轨道在平方向错开一辆列车以上的安全距离,使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并行通过和相向通过。
[0052] 另一种隧道内超车和会车方式是:隧道增加内空高度,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的轨道在纵向方向错开一辆列车以上的安全距离,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以不同高度并行通过和相向通过。
[0053] 隧道内超车和会车路段可以开设地下车站。以便一辆列车停靠时,另一辆列车可以通过。
[005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上边跨从式列车及其轨道与下边的悬挂式列车及其轨道,在往返运行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超车和会车。分流长短途客流,缓解拥挤度,快车可以节省许多沿途小站点的停靠时间。共用轨道箱梁把普通的跨坐式轨道和普通悬挂式轨道融合在一起,单条轨道箱梁对开模式,仅一条共用轨道箱梁和支柱系统就能让跨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完成往返对开。可节省轨道建设材料成本和站地面积。
[0055] 往返超车模式,仅用两条轨道箱梁就可以开通两组往反相向而行的四辆列车,一组同向行驶的两辆快车和慢车,另一组相反方向行驶的两辆快车和慢车。在运行方面,同向行驶的列车可以实现超车,两条轨道箱梁还可以架设在一根支柱上,节省了材料,建设站地面积和建设成本。
[0056] 同向行驶的快车和慢车提高了运送能力。
[0057] 快慢车组合超车模式,当慢车停靠站点时,快车可以不停靠小站,超过慢车,只停靠沿线几个大站,这样可以节省许多个小站停靠时间,还可以分流长短途乘客,促进城区发展平衡,缓解车箱内拥挤度。附图说明
[0058] 图1是单支柱共用轨道箱梁结构示意图。
[0059] 图2是单支柱双共用轨道箱梁结构示意图。
[0060] 图3是跨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共用轨道箱梁侧面示意图。
[0061] 图4是跨坐式轨道箱梁简单叠加悬挂式轨道箱梁结构示意图。
[0062] 图5是各种轨道箱梁及演变示意图。
[0063] 图6是工字式悬挂轨道箱梁结构示意图。
[0064] 图7是跨坐式底部支撑和悬挂式侧面支撑共用单支柱结构示意图a。
[0065] 图8是跨坐式底部支撑和悬挂式侧面支撑共用单支柱结构示意图b。
[0066] 图9是跨坐式底部支撑和悬挂式侧面支撑共用单支柱结构示意图c。
[0067] 图10是跨坐式侧面支撑和悬挂式顶部支撑共用单支柱结构示意图A。
[0068] 图11是跨坐式侧面支撑和悬挂式顶部支撑共用单支柱结构示意图B。
[0069] 图12是跨坐式侧面支撑和悬挂式顶部支撑共用单支柱结构示意图C。
[0070] 图13是单侧支柱和横梁直穿共用轨道箱梁结构示意图A。
[0071] 图14是双支柱和横梁中空共用轨道箱梁示意图A。
[0072] 图15是双支柱和横梁中空共用轨道箱梁示意图B。
[0073] 图16是双支柱和横梁中空共用轨道箱梁示意图C。
[0074] 图17是普通跨坐式轨道箱梁和双支柱结构示意图。
[0075] 图18是普通单柱跨坐式轨道结构示意图。
[0076] 图19是普通单柱跨坐式轨道正面示意图。
[0077] 图20是普通悬挂式列车轨道示意图。
[0078] 图21是普通悬挂式列车示意图。
[0079] 图22是共用轨道箱梁结构示意图。
[0080] 图23是横梁从侧面连接上轨道箱梁和下轨道箱梁示意图。
[0081] 图24是悬挂列车和跨式列车前后一起过隧道示意图。
[0082] 图25是隧道浓缩空间内下面跨式列车轨道和上边是悬挂列车轨道示意图。
[0083] 图26是两悬挂列车和一辆坐跨式列车示意图。
[0084] 图27是两跨式列车和一辆悬挂列车示意图。
[0085] 图28是两条普通两跨式列车轨道和两条悬挂列车轨道示意图。
[0086] 图29是两条共用轨道箱梁与两辆跨式列车和两辆悬挂列车示意图。
[0087] 图中,1.悬挂套,2.筋板,3.普通悬挂式轨道箱梁,4. 普通悬挂式横梁,5. 普通悬挂式支柱,11.跨坐式列车,12.悬挂式列车,13.支柱,15. 横梁,16. E横梁, 17.地面, 20.A跨坐式列车,21.A悬挂式列车, 22.B跨坐式列车,23.B悬挂式列车,20.A跨坐式列车,
21.A悬挂式列车, 22.B跨坐式列车,23.B悬挂式列车, 30. A跨坐式列车20的正上轮,31. A跨坐式列车20的侧边轮,32. A悬挂式列车车轮,33. B悬挂式列车车轮, 34.B悬挂式左轨,35.B悬挂式右轨,36. B跨坐式列车22的正上轮,37. B跨坐式列车的侧边轮,50.普通实心跨坐式轨道,51.普通空心跨坐式轨道,60.跨坐式列车正上轮,61. 跨坐式列车侧边轮, 
62. 悬挂式列车车轮, 63.悬挂式轨道箱梁左侧面支撑点,64. 跨坐式轨道箱梁底部支撑点,65. 悬挂式轨道箱梁右侧面支撑点, 97. 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66. 中间支柱, 67. A长横梁,68. B长横梁, 69. 跨坐式轨道箱梁右侧支撑点, 70. 悬挂式轨道箱梁顶部连接点,71.C横梁,72. 跨坐式轨道箱梁左侧支撑点, 73.D横梁,74. 右横梁, 76. 左支柱,77. 右支柱,78. 左横梁,80.单支柱, 81. A悬挂式左轨,82. A悬挂式右轨,83.跨坐式列车侧边轮线,84. 门字式共用轨道箱梁悬挂式开口,85.跨坐式列车正轮行驶面, 91.悬挂式轨道箱梁,92. 跨坐式轨道箱梁,93.悬挂式轨道箱梁简单叠加跨坐式轨道箱梁, 95.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6.工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 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
98,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100.隧道。
[0088] 具体实施方式:在图3中,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上边行驶跨坐式列车11,下边行驶悬挂式列车12,单侧支柱13支撑着横梁15,横梁15从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的侧面穿过该箱梁。
[0089] 注:在所有的实施例中,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凸字型共用轨道96,工字型共用轨道95,可以统一调换和相应的列车。
[0090] 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单侧支柱可以调换为双侧支柱,特别是在双条共用轨道箱梁线组成的往返超车线路,其中横梁也可以由整体横穿过共用轨道箱梁改换为中空式横梁,如图14,图15,图16所示。
[0091] 在图1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1中,跨坐式列车11的跨坐式列车正上轮60和跨坐式列车侧边轮61,分别在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的上表面和侧面行驶,即,跨坐式列车正上轮60在跨坐式列车正轮行驶面85行驶,跨坐式列车11的侧边轮61在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的跨坐式列车侧边轮线83行驶。悬挂式列车12的车轮62行驶在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7下部的悬挂式左轨81,另一个车轮行驶在悬挂式右轨82。在仅只有一条门字型共用轨道箱梁在图2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2中,A跨坐式列车20的正上轮30和另一个正上轮,沿着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的上表面行驶,A跨坐式列车20的侧边轮31沿着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的侧面行驶。A悬挂式列车车轮32在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下部的A悬挂式左轨81和A悬挂式右轨82行驶。
[0092] 同理,B跨坐式列车22的正上轮36和另一个正上轮,在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的上表面行驶,B跨坐式列车的侧边轮37在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的侧面行驶。B悬挂式列车23的车轮33在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下部的B悬挂式左轨34和B悬挂式右轨35行驶。
[0093] 图28和图29与图2的四辆列车同理,只是支柱与横梁,和共用轨道有所变化。
[0094] 如图28,图29和图2所示中的四辆列车,两辆跨坐式列车在上面,两辆悬挂式列车在下边,可以有6种往返超车模式,下边以图2为例进行说明。
[0095]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2中,双共用轨道箱梁实现下车超上车。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下边行驶的A悬挂式列车21为快车超过该共用轨道箱梁上边作为慢车行驶的A跨坐式列车20。A悬挂式列车21,A跨坐式列车20都为出发方向同向行驶。
同理,B共用轨道箱梁99下边行驶的B悬挂式列车23为快车超过另该共用轨道箱梁上边作为慢车行驶的B跨坐式列车22,B跨坐式列车22,B悬挂式列车23,为同向行驶的返回方向,如图
2所示,实现下车超上车的往返行驶。
[0096]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2中,双共用轨道箱梁实现上车超下车。
[0097] 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上边行驶的A跨坐式列车20作为快车超过该共用轨道箱梁下边作为慢车行驶的A悬挂式列车21。A悬挂式列车21,A跨坐式列车20都为出发方向同向行驶。同理,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上边行驶的B跨坐式列车22作为快车超过该共用轨道箱梁下边作为慢车行驶的B悬挂式列车23。B跨坐式列车22,B悬挂列车23,为同向行驶的返回方向,如图2所示,实现上车超下车往返行驶。
[0098] 如,慢车A悬挂式列车21和慢车B悬挂列车23在小站停靠时,A跨坐式列车20和B跨坐式列车22从该共用轨道上边直接驶过到达更远的大站点,以便节省时间。
[0099]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2中,双共用轨道箱梁实现对X1上车超下车。
[0100] 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上边行驶的A跨坐式列车20作为快车超过B 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下边作为慢车行驶的B悬挂式列车23。A跨坐式列车20,B悬挂式列车23都为出发方向同向行驶。
[0101] 同理,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上边行驶的B跨坐式列车22作为快车超过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下边作为慢车行驶的A悬挂式列车21。B跨坐式列车22,A悬挂列车21,为同向行驶的返回方向,如图2所示,实现对角X1上车超下车往返行驶。
[0102]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2中,双共用轨道箱梁实现对角X2下车超上车。
[0103] 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下边行驶的A悬挂式列车21作为快车超过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上边作为慢车行驶的B跨坐式列车22。A 悬挂式列车21,B跨坐式列车22都为出发方向同向行驶。同理,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下边行驶的B 悬挂式列车23作为快车超过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上边作为慢车行驶的A跨坐式列车20。B 悬挂式列车23,A跨坐式列车20,为同向行驶的返回方向,如图2所示,实现对角X2下车超上车往返行驶。
[0104]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2中,双共用轨道箱梁实现平行左车超右车。
[0105] 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下边行驶的A悬挂式列车21作为快车超过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下边作为慢车行驶的B悬挂式列车23。A 悬挂式列车21,B悬挂式列车23都为出发方向同向行驶。
[0106] 同理,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上边行驶的A跨坐式列车20作为快车超过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上边作为慢车行驶的B跨坐式列车22。A跨坐式列车20,B跨坐式列车22,为同向行驶的返回方向,如图2所示,实现平行左车超右车往返行驶。
[0107]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2中,双共用轨道箱梁实现平行右车超左车。
[0108] 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下边行驶的B悬挂式列车23作为快车超过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下边作为慢车行驶的A悬挂式列车21。B悬挂式列车23,A悬挂式列车21都为出发方向同向行驶。
[0109] 同理,B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9上边行驶的B跨坐式列车22作为快车超过A凸字型共用轨道箱梁98上边作为慢车行驶的A跨坐式列车20。B跨坐式列车22,A跨坐式列车20,为同向行驶的返回方向,如图2所示,实现平行右车超左车往返行驶。在图24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3中,是跨坐式列车11和悬挂式列车12在浓缩空间行驶实施例,在高度和宽度有限的狭窄空间,比如位于隧道100内的路段。本案以隧道为例进行说明,隧道100地面安装跨坐式轨道箱梁92,行驶跨坐式列车11,隧道100内上方架设悬挂轨道箱梁91,行驶悬挂式列车12。在隧道入口外开始的分解行驶阶段,是把原本在共用轨道箱梁和支柱系统中,行驶在上边的跨坐式列车11及跨坐式轨道箱梁92从悬挂式列车12侧面以小坡度下降到隧道100的地面行驶。同理,也可以把原本在共用轨道箱梁和支柱系统中,行驶在下边的悬挂式列车12及悬挂式轨道箱梁91从跨坐式列车侧面以小坡度上升到隧道内空顶部高度行驶。
[0110] 在隧道100出口之后的合并行驶阶段,跨坐式列车11及跨坐式轨道箱梁92又以小坡度上升到悬挂式列车12及悬挂式轨道箱梁91上部行驶。同理,也可以将悬挂式列车12及悬挂式轨道91又以小坡度下降到跨坐式列车11及跨坐式轨道箱梁92下边行驶。如果隧道设有超车和会车路段,只需要隧道加宽,使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的轨道在水平方向错开一辆列车以上的安全距离,使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并行通过和相向通过。
[0111] 在具体实施例4中,另一种隧道内超车和会车方式是:隧道100增加内空高度,使跨坐式列车11和悬挂式列车12的轨道在纵向方向错开一辆列车以上的安全距离,使跨坐式列车11和悬挂式列车12以不同高度超车通过和相向通过。
[0112] 隧道内超车和会车路段可以开设地下车站。以便一辆列车停靠车站时,另一辆列车可以通过。
[0113] 如图26所示的实施例5中,是潮汐超会车方式。
[0114] 两辆普通的悬挂式列车21和悬挂式列车23的上空中间,再安装一辆普通跨坐式列车20,应对客出行高峰期的潮汐现象,其中辆悬挂式列车21为出发方向行驶的慢车,悬挂式列车23为返回方向行驶的慢车,跨坐式列车20作为快车随客流出行方向多的方向调度行驶,即与悬挂式列车21同向出发行驶,当返向客流高峰出现时,跨坐式列车20作为返回快车方向行驶,即与悬挂式列车23同向返回行驶。
[0115] 同理,如图27所示,两辆普通的跨坐式列车20和跨坐式列车22的中下方,再安装一辆普通悬挂式列车21,应对客出行高峰期的潮汐现象,其中跨坐式列车20为出发方向行驶的慢车,跨坐式列车22为返回方向行驶的慢车,而悬挂式列车21作为快车随客流出行方向多的方向调度行驶,即与跨坐式列车20同向出发行驶,当返向客流高峰出现时悬挂式列车21作为返回快车方向行驶,即与跨坐式列车22同向返回行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