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作业;运输 / 铁路 / 铁路系统;不包含在其他类目中的装置 / 其他铁路系统 / 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及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

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及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

申请号 CN201710673885.5 申请日 2017-08-08 公开(公告)号 CN107323463A 公开(公告)日 2017-11-07
申请人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勇;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属于 铁 路运输装备技术领域,包括主轨道,沿主轨道运行的列车,还包括副轨道,以及沿副轨道运行的乘客上车运载 平板车 和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列车上设置有平板段并在平板段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列车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实现乘客下车,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列车实现乘客上车。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能进行人员的快速流转,减少列车与流转列车的并行长度,并避免流转时间过短造成乘客来不及流转及乘客挤伤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包括主轨道(1),以及沿主轨道(1)运行的列车(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轨道(3),以及沿副轨道(3)运行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和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所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列车(2)上设置有平板段并在平板段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所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靠近主轨道(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臂(7)用于横向伸出后与列车(2)固连,所述列车(2)的乘客中转车厢(6)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实现乘客下车,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上的乘客中转车厢(6)被横向推至列车(2)实现乘客上车,所述乘客中转车厢(6)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端头(8),结合平板段前后两侧的列车车辆(9)上设置的端头门(8),实现列车车辆(9)与乘客中转车厢(6)的乘客交换,所述乘客中转车厢(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门(10)用于乘客中转车厢(6)停靠时的上下乘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2)中部的两节列车车辆(9)之间装有附加车辆(14),所述附加车辆(14)带有前车厢(14a)和后车厢(14b),前车厢(14a)与后车厢(14b)之间的间距正好与乘客中转车厢(6)的长度匹配,附加车辆(14)整体成凹槽型,凹槽型底部构成列车(2)的平板段,中转车厢(6)刚好能装载于附加车辆(14)中间的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厢(14a)和后车厢(14b)的顶部通过桁架(14c)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靠近主轨道(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连接臂(7),所述列车(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连接臂(7)对应的连接口(13),连接臂(7)横向伸出后并插入对应的连接口(13)内,实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与列车(2)固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中转车厢(6)底部设置有凸形燕尾导轨(11),主轨道(1)的平板段上、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上分别设置有与凸形燕尾导轨(11)匹配的凹形燕尾导轨(12),所述乘客中转车厢(6)横向推动时,沿凸形燕尾导轨(11)与凹形燕尾导轨(12)构成的燕尾导轨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轨道(3)共两条,位于主轨道(1)的两侧,所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分别沿不同的副轨道(3)运行。
7.一种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并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的列车(2)进站前,欲下车乘客提前转移至列车(2)的乘客中转车厢(6)做好下车准备;同时,欲上车乘客提前进入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的乘客中转车厢(6),做好上车准备;
第二步,当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的列车(2)进站时,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沿副轨道(3)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2)速度一致,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的连接臂(7)横向伸出后与列车(2)固连并同步运行,列车(2)平板段上的乘客中转车厢(6)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之后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的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的连接臂(7)收回并脱离列车(2),再逐渐减速至停车;
第三步,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沿副轨道(3)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2)速度一致,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的连接臂(7)横向伸出后与列车(2)固连并同步运行,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上的乘客中转车厢(6)被横向推至列车(2)的平板段上后,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的连接臂(7)收回并脱离列车(2),再逐渐减速至停车。

说明书全文

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及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路运输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以及应用该列车系统进行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列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停靠许多站点进行上下乘客,每次停站都经历减速、停车、上下乘客、开车、加速等过程,整个过程至少要花十多分钟,影响了列车行驶速度,尤其是站点较多时,因停站增加的时长,对长途旅行的人员有严重影响。
[0003] 现有列车不停站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下车乘客提前进入挂在尾部的中转车辆,列车进站时,列车甩下挂在尾部的中转车辆,列车不停站驶出,尾部中转车辆缓慢滑入站台;已装好乘客的中转车辆,驶出站台,追上列车,连接在一起。另一类是,需要上车乘客提前进入流转车厢,列车进站时,旁边运行的流转车厢追上主车厢,流转车厢与列车同步运行时,流转车厢与主车厢定,流转车厢与主车厢之间的打开,上下乘客后,流转车厢与主车厢分离,流转车厢减速运行至停止实现下客。
[0004] 专利(CN101348116、CN101480954)公布了第二类技术,这类技术存在的缺点是:(1)因时间限制,人多的情况下,可能造成部分乘客来不及流转、无法上下车,以及人员挤伤等情况。即列车与流动列车之间的人员在流转过程人员拥挤、甚至来不及流转或造成人员挤伤等情况;(2)若延长流转时间,需要具备较长的并列铁路线,运行成本显著增加。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专用于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能进行人员的快速流转,减少列车与流转列车的并行长度,并避免流转时间过短造成乘客来不及流转及乘客挤伤情况。
[0006]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包括主轨道,以及沿主轨道运行的列车,还包括副轨道,以及沿副轨道运行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和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所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列车上设置有平板段并在平板段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所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靠近主轨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臂用于横向伸出后与列车固连,目的是运载小车与列车更好同步运行,所述列车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实现乘客下车,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列车实现乘客上车,所述乘客中转车厢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端头门,结合平板段前后两侧的列车车辆上设置的端头门,实现列车车辆与乘客中转车厢的乘客交换,所述乘客中转车厢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门用于乘客中转车厢停靠时的上下乘客。
[0007]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列车中部的两节列车车辆之间装有附加车辆,所述附加车辆带有前车厢和后车厢,前车厢与后车厢之间的间距正好与乘客中转车厢的长度匹配,附加车辆整体成凹槽型,凹槽型底部构成列车的平板段,中转车厢刚好能装载于附加车辆中间的凹槽内。在两节列车车辆之间增设凹槽型的附加车辆,附加车辆与前后列车车辆采用传统的车端连接方式,凹槽型底部构成主列车的平板段,中转车厢刚好位于附加车辆中间的凹槽内,使中转车厢与附加车辆进行连接或分离时,更方便、容易;中转车厢与附加车辆的前车厢、后车厢相对固定,中转车厢与附加车辆之间交换上下车乘客更加安全;中转车厢在凹槽内进入或推出时平稳,而横向进入或推出的晃动过大会直接影响上下乘客的安全感和舒适性;由于乘客中转车厢与前车厢、后车厢为直接接触、连接紧密,不需要另外设置乘客交换通道,便能实现完美衔接。
[0008] 进一步,所述前车厢和后车厢的顶部通过桁架相连,进一步提高了附加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0009] 优选为,所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靠近主轨道的一侧设置有两个连接臂,所述列车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连接臂对应的连接口,连接臂横向伸出后并插入对应的连接口内,实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与列车固连。增设连接臂与连接口,确保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与列车连接可靠,速度同步。
[0010] 优选为,所述乘客中转车厢底部设置有凸形燕尾导轨,主轨道的平板段上、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上分别设置有与凸形燕尾导轨匹配的凹形燕尾导轨,所述乘客中转车厢横向推动时,沿凸形燕尾导轨与凹形燕尾导轨构成的燕尾导轨滑动。通过燕尾导轨实现横向推动的导向,平稳可靠。
[0011] 优选为,所述副轨道共两条,位于主轨道的两侧,所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分别沿不同的副轨道运行。
[0012]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包括上述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并按如下步骤进行:
[0013] 第一步,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的列车进站前,欲下车乘客提前转移至列车的乘客中转车厢做好下车准备;同时,欲上车乘客提前进入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的乘客中转车厢,做好上车准备;
[0014] 第二步,当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的列车进站时,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沿副轨道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速度一致,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的连接臂横向伸出后与列车固连并同步运行,列车平板段上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之后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的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的连接臂收回并脱离列车,再逐渐减速至停车;
[0015] 第三步,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沿副轨道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速度一致,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的连接臂横向伸出后与列车固连并同步运行,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列车的平板段上后,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的连接臂收回并脱离列车,再逐渐减速至停车。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进行人员的快速流转,减少列车与流转列车的并行长度,并避免流转时间过短造成乘客来不及流转及乘客挤伤的情况。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的轴测图一。
[0018] 图2是本发明的轴测图二。
[0019] 图3是带乘客中转车厢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的轴测图。
[0020] 图4是凹槽形车辆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2] 结合图1—图4所示,一种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主要由主轨道1、列车2、两条副轨道3、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乘客中转车厢6组成。
[0023] 列车2沿主轨道1运行,副轨道3共两条,并行设置在主轨道1的两侧。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沿其中一条副轨道3运行,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沿另外一条副轨道3运行。也可以是,副轨道3也可以设置在一侧,如呈“人”字形,下车运载小车接到乘客后沿斜向轨道侧出,上车运载小车沿平行轨道运行,直至将载有上车乘客中转车厢运至列车平板段。
[0024] 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列车2上设置有平板段并在平板段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靠近主轨道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臂7用于横向伸出后与列车2固连。
[0025] 最好是,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靠近主轨道1的一侧各设置有两个连接臂7,列车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连接臂7对应的连接口13;连接臂7横向伸出后并插入对应的连接口13内,实现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与列车2固连。当然,也可以采用连接臂7,端头通过磁铁吸盘吸附在列车2侧壁上的结构形式来实现两者的固连,结构形式不限,目的是确保运载平板车4与列车2更好地同步运行,以确保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向列车2平稳、安全地推送乘客中转车厢6,列车2向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平稳、安全地推送乘客中转车厢6。
[0026] 列车2的乘客中转车厢6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实现乘客下车,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上的乘客中转车厢6被横向推至列车2实现乘客上车,由于欲上车乘客已提前进入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的乘客中转车厢6,做好了上车准备,欲下车乘客已提前转移至列车2的乘客中转车厢6做好了下车准备,所以横向推送乘客中转车厢6的速度非常快。
[0027] 乘客中转车厢6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端头门8,结合平板段前后两侧的列车车辆9上设置的端头门8,实现列车车辆9与乘客中转车厢6的乘客交换,乘客中转车厢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门10用于乘客中转车厢6停靠时的上下乘客。
[0028] 结合图1、图4所示,最好是,列车2中部的两节列车车辆9之间装有附加车辆14。附加车辆14带有前车厢14a和后车厢14b,前车厢14a与后车厢14b之间的间距正好与乘客中转车厢6的长度匹配。附加车辆14整体成凹槽型,凹槽型底部构成列车2的平板段,正好供乘客中转车厢6推入或推出。前车厢14a和后车厢14b的顶部通过钢桁架14c相连。需要在现有列车上加载不停站上下乘客功能时,不需要对现有列车进行改造,只需要将附加车辆14挂接在两节列车车辆9之间即可,设计巧妙,通用性高,且加载方便快捷。
[0029]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列车2中部的两节列车车辆9之间装一辆平板车,列车2行走时,乘客中转车厢6固定在平板车上;乘客中转车厢6与前后两节列车车辆9之间设置通道,且相邻两节列车车辆9之间的密封式挡结构,用于交换上下车乘客,乘客中转车厢6与前后两节列车车辆9之间的这种柔性连接,连接难度大。
[0030] 最好是,乘客中转车厢6底部设置有凸形燕尾导轨11,主轨道1的平板段上、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上分别设置有与凸形燕尾导轨11匹配的凹形燕尾导轨12,乘客中转车厢6横向推动时,沿凸形燕尾导轨11与凹形燕尾导轨12构成的燕尾导轨滑动。当然,导轨的结构形式不限于燕尾导轨,不排除能实现导向的其它导轨结构。
[0031] 一种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包括如上所述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并按如下步骤进行:
[0032] 第一步,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的列车2进站前,欲下车乘客提前转移至列车2的乘客中转车厢6做好下车准备;同时,欲上车乘客提前进入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的乘客中转车厢6,做好上车准备;
[0033] 第二步,当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的列车2进站时,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沿副轨道3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2速度一致,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的连接臂7横向伸出后与列车2固连并同步运行,列车2平板段上的乘客中转车厢6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之后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的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5的连接臂7收回并脱离列车2,再逐渐减速至停车;
[0034] 第三步,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6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沿副轨道3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2速度一致,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的连接臂7横向伸出后与列车2固连并同步运行,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上的乘客中转车厢6被横向推至列车2的平板段上后,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4的连接臂7收回并脱离列车2,再逐渐减速至停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