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装置

申请号 CN201480018247.4 申请日 2014-01-28 公开(公告)号 CN105102292A 公开(公告)日 2015-11-25
申请人 株式会社大福; 发明人 中村次郎; 松岡利弘;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搬运装置,其中行走于地板(2)下的搬运用行走体(4)是通过贯穿设置于地板2的缝隙的支柱部(8a、8b)支持能在地板上行走的台车本体(3),所述搬运用行走体(4)是由在行走方向上的多个小车(6a~7b),以及连结此小车彼此的负载棒(5)构成,在所述缝隙的下侧 覆盖 该负载棒(5)的条状盖板(32)配置在此负载棒(5)的上侧,其特征在于,条状盖板(32)的全长大于此搬运用行走体(4)的全长,而在此条状盖板(32)于行走方向的一端部上,设有比此条状盖板(32于行走方向的另一端部更高且以自 水 平姿势往上方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的可动板部(38b)。
权利要求

1.一种搬运装置,其中能在地板上行走的台车本体是介由以上下方向贯穿形成在地板的狭缝的至少前后2个支柱部支持在行走于地板下的搬运用行走体,所述搬运用行走体是由在行走方向上的多个小车,以及连结所述小车彼此的负载棒所构成,且在所述负载棒的上侧设有在所述狭缝的下侧覆盖所述负载棒的条状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盖板的全长大于所述搬运用行走体的全长,而在所述条状盖板于行走方向的一端部上,设有比所述条状盖板于行走方向的另一端部更高且以自平姿势往上方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的可动板部,当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互相接近时,所述可动板部重叠在所述条状盖板的所述一端部的上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盖板是由被前后2个所述支柱部的位置分割成在行走方向上的3个条状盖板单体构成;所述负载棒是由中央负载棒单体,与介由水平摆动关节部及上下摆动关节部链接在所述中央负载棒单体的前后两端的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以及仅介由水平摆动关节部连结在所述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的自由端的前后两端负载棒单体构成;所述小车是由支持所述中央负载棒单体与所述前后
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的链接位置的前后2个负载小车,以及与所述前后两端负载棒单体一体的前后两端引导小车构成;所述条状盖板单体中的前后两端条状盖板单体被支持在所述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行走方向上的3个所述条状盖板单体中的中央条状盖板单体,是介由以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狭缝的支持构件支持在地板上的所述台车本体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条状盖板的所述一端部的上面铺设有与行走方向平行的纵向棒状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条状盖板的所述可动板部的前端下侧设置有与所述可动板部的左右宽度方向平行的横向棒状构件。

说明书全文

搬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搬运装置,是将支持被搬运物且能行走于地板上的台车本体支持在行走于地板下的搬运用行走体而驱动行走的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这种搬运装置是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能在地板上行走的台车本体是介由以上下方向贯穿形成在地板的狭缝的至少前后2个支柱部支持在行走于地板下的搬运用行走体上,所述搬运用行走体是由在行走方向上的多个小车,以及连结所述小车彼此的负载棒所构成。然而,在此结构的搬运装置中,具有通过形成于地板的所述狭缝使异物自地板上掉落到地板下的搬运用行走体的行走路径的可能性。为了解决此问题,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在所述负载棒的上侧设有在所述狭缝的下侧覆盖所述负载棒的条状盖板。
[0003] [先前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特开2001-533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技术问题
[0007] 然而,当前后相邻的搬运用行走体是在此负载棒彼此互相对接连成一串的状态下平行走的状况时,由于配置在此负载棒的上侧的各搬运用行走体的条状盖板也成为彼此没有大缝隙而互相邻接的状态,因此通过各搬运用行走体的条状盖板能避免自地板的狭缝掉落至地板下的异物进入各搬运用行走体的行走路径内。然而,在这种搬运装置中,会有在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之间,也就是负载棒之间确保所需空间的状态下使各搬运用行走体行走的情况,或是有在搬运用行走体的行走路径中纳入升降坡路径部的情况。就前者的解决方案而言,将条状盖板的全长设为大于搬运用行走体的全长(负载棒的全长)且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的条状盖板的端部彼此在俯视中呈重叠的状态即可。然而在采取此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当搬运用行走体行走于如上述的升降坡路径部的出入口时,由于如上述的互相重叠的条状盖板的端部彼此有往上下方向推挤的可能,因此当搬运用行走体的行走路径中纳入升降坡路径部时,如上述的条状盖板的全长无法设成大于搬运用行走体的全长(负载棒的全长)且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的条状盖板的端部彼此在俯视中呈重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之间确保所需空间的状态下使各搬运用行走体行走时,无法完全避免自地板的狭缝掉落至地板下的异物进入搬运用行走体的行走路径内。
[0008] 技术方案
[0009]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能解决上述习知问题的搬运装置,为了容易理解与后述实施例的关系,将说明该实施例时使用的组件符号以括号括起来表示时,能在地板(2)上行走的台车本体(3)是介由以上下方向贯穿形成在地板(2)的狭缝(2a)的至少前后2个支柱部(8a、8b)支持在行走于地板(2)下的搬运用行走体(4),所述搬运用行走体(4)是由在行走方向上的多个小车(trolley)(6a~7a),以及连结此小车(6a~7a)彼此的负载棒(5)所构成,且在此负载棒(5)的上侧设有在所述狭缝(2a)的下侧覆盖所述负载棒(5)的条状盖板(32),其中,所述条状盖板(32)的全长大于此搬运用行走体(4)的全长,而在此条状盖板(32)于行走方向的一端部上,设有比此条状盖板(32)于行走方向的另一端部更高且以自水平姿势往上方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的可动板部(38b),当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4)互相接近时,此可动板部(38b)重叠在此条状盖板(32)的所述一端部的上侧。
[0010] 有益效果
[0011]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当搬运用行走体行走于水平行走路径时,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的条状盖板的端部,也就是后侧的条状盖板的较低的前端部与前侧的条状盖板的后端侧的较高的可动板部在俯视中呈重叠的范围内,能在确保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之间的空间的状态下行走,因此在此状态下通过各条状盖板能确实避免自地板上经由所述狭缝掉落的异物进入搬运用行走体的行走路径中。当然,只要使前后的条状盖板之间重叠的部分变长,就能以各搬运用行走体的负载棒彼此对接的状态行走。并且当搬运用行走体行走通过升降坡路径部时,在搬运用行走体进入升降坡路径部时与搬运用行走体自升降坡路径部离开时的任一方,即使在前后相邻的一方的搬运用行走体上的条状盖板的一端部自下往上顶起另一方的搬运用行走体上的条状盖板的另一端部的方式抵接的状况,由于该条状盖板的另一端部是由所述可动板部构成,因此通过该可动板部往上方的裕度,过多的作用不会作用在条状盖板互相重叠的端部之间。因此,前后相邻的搬运用行走体在互相重叠的条状盖板之间不会产生上下方向过度的推挤,而能平滑地行走通过升降坡路径部。
[0012] 此外,所述条状盖板(32)是由被前后2个所述支柱部(8a、8b)的位置分割成在行走方向上的3个条状盖板单体(33a~33c)构成;所述负载棒(5)是由中央负载棒单体(18),与介由水平摆动关节部(19a、19b)及上下摆动关节部(20a、20b)链接在此中央负载棒单体(18)的前后两端的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21、22),以及仅介由水平摆动关节部(23a、23b)连结在此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21、22)的自由端的前后两端负载棒单体(24、25)构成;所述小车是由支持所述中央负载棒单体(18)与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21、22)的链接位置的前后2个负载小车(6a、6b),以及与所述前后两端负载棒单体(24、25)一体的前后两端引导小车(7a、7b)构成;所述条状盖板单体(33a~33c)中的前后两端条状盖板单体(33a、33c)能被支持在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21、22)上。根据此结构,虽然负载棒本身是由合计5个的负载棒单体构成,但是能相对地上下摆动的负载棒单体则设为3个,且配合负载棒单体的条状盖板也仅需分割成3个即可,因此结构变得简单。然而另一方面,虽然行走通过升降坡路径部时的条状盖板的两端部与在此位置的升降坡路径部的切线之间度的差距非常地大,而在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中的条状盖板端部彼此重叠的位置中,上侧的条状盖板的端部与下侧的条状盖板的端部彼此会严重的干涉,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上侧的条状盖板的端部,也就是所述可动板部被下侧的条状盖板的一端部往上方顶起而避开,因此能没有阻碍地行走通过升降坡路径部。
[0013] 如上述以在行走方向上的3个条状盖板单体(33a~33c)构成条状盖板(32)时,此条状盖板单体中的中央条状盖板单体(33b)能介由以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狭缝(2a)的支持构件(34a、34b)支持在地板(2)上的台车本体(3)上。
[0014] 此外,当搬运用行走体(4)行走通过升降坡路径部(DL、UL)时,在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4)之间的条状盖板端部彼此重叠的位置中,在下侧的条状盖板的端部,也就是在所述一端部的上面能铺设与行走方向平行的纵向棒状构件(37)。根据此结构,将上侧的条状盖板端部的可动板部顶起的下侧的条状盖板的端部,不仅能以所述棒状构件补强而提升上下方向的弯曲强度,并且上侧的条状盖板端部的可动板部的先端是以在所述棒状构件上的方式于行走方向相对滑接,因此与没有铺设该棒状构件的情况相比,上侧的可动板部与下侧的条状盖板端部之间能平顺地滑接。
[0015] 另外,在条状盖板(32)的所述可动板部(38b)的前端下侧能设置有与此可动板部(38b)的左右宽度方向平行的横向棒状构件(43)。根据此结构,所述可动板部的先端不仅能通过所述横向棒状构件补强,并且当搬运用行走体行走通过升降坡路径部时的所述横向棒状构件与下侧的条状盖板的一端部上滑接,因此能平顺地进行此条状盖板的端部彼此重叠的滑接运动。特别是与下侧的条状盖板的一端部上铺设有所述纵向棒状构件的结构组合时,能达到更佳的效果。附图说明
[0016] [图1]图1A是说明链式输送带驱动的搬运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1B是说明摩擦驱动的搬运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0017] [图2]图2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搬运装置的侧面图,图2B是其前半部的扩大平面图。
[0018] [图3]图3是相同搬运装置的后半部的扩大侧面图。
[0019] [图4]图4A是相同搬运装置的部分截面平面图,图3B是其的前半部的扩大平面图。
[0020] [图5]图5A是图2A的后半部的扩大平面图,图5B是相同搬运装置的部分横截面正面图,图5C是图5B的一部分的扩大图。
[0021] [图6]图6是说明在下坡路径部的前后的搬运装置之间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0022] [图7]图7是说明在上坡路径部的前后的搬运装置之间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0023] [图8]图8A是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的平面图,图8B是相同的侧面图,图8C是相同的扩大正面图。
[0024] [图9]图9A是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的平面图,图9B是包含主要部分A部分与B部分的扩大图的部分横截面侧面图,图9C是其后端部的扩大背面图。
[0025] [图10]图10A是显示下侧的条状盖板的一端部上与上侧的条状盖板的可动板部抵接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侧面图,图10B为其横截面背面图。
[0026] 符号说明
[0027] 1:搬运装置
[0028] 2:地板
[0029] 2a:狭缝
[0030] 3:台车本体
[0031] 4:搬运用行走体
[0032] 5:负载棒
[0033] 6a、6b:前后2个负载小车
[0034] 7a、7b:前后2个引导小车
[0035] 8a、8b:支柱部
[0036] 9:导轨
[0037] 10:链式输送带
[0038] 11:摩擦驱动组件
[0039] 18:中央负载棒单体
[0040] 21、22: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
[0041] 24、25:前后两端负载棒单体
[0042] 32:条状盖板32
[0043] 33a: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
[0044] 33b:中央条状盖板单体
[0045] 33c: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
[0046] 37:纵向棒状构件
[0047] 38a: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的本体
[0048] 38b: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的可动板部
[0049] 39:铰链
[0050] 40:止动件
[0051] 43:横向棒状构件
[0052] DL:下坡路径部
[0053] DLa、ULa:曲线路径部
[0054] UL:上坡路径部
[0055] W:被搬运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基于图1对本发明的搬运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此搬运装置1是由行走于地板2的台车本体3,以及行走于地板2下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构成。搬运用行走体4是由比通过台车本体3支持的被搬运物W的全长更长的负载棒5、支持此负载棒5的中央侧前后2个位置的前后2个负载小车6a、6b以及支持负载棒5的前后两端部的前后2个引导小车7a、7b构成。装载被搬运物W的台车本体23是通过台车本体3的前后2个位置的分别的支柱部8a、8b支持在搬运用行走体4,且该前后2个支柱部8a、8b是安装在负载棒5上,或是以上下方向贯穿负载棒5的状态直接支持在前后2个负载小车6a、6b上。4个各小车6a~7b是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持在构成搬运用行走体4的行走路径的导轨9。当然,为了能使搬运用行走体4行走,在地板2上,沿着搬运用行走体4的行走路径设有支持台车本体
3的前后2个支柱部8a、8b以上下方向贯穿的狭缝2a(参照图5c)。
[0057] 作为使搬运用行走体4行走的驱动组件,已知有使用图1A所示的链式输送带10的链式输送带驱动方式,以及使用图1B所示的摩擦驱动组件11的摩擦驱动方式。以链式输送带驱动方式使用的链式输送带10是由被配置在支持引导搬运用行走体4的各小车6a~7b的导轨9的下侧的导轨12所引导且沿着该导轨9移动的运送链13,以及以等间隔设置在此运送链13的附推动器小车14构成,因此自该附推动器小车14向上突设的推动器与设置在搬运用行走体4的前侧负载小车6a的被动卡爪15(参照图2B)接合,使搬运用行走体
4以定速前进行走。根据使用此链式输送带10的链式输送带驱动方式,是如图1A所示,通过附推动器小车14的间隔决定各搬运用行走体4的位置,因此能以一定等间隔定位搬运用行走体4而行走驱动,以在前后的搬运用行走体4之间形成所需的空间。此外,就链式输送带而言,能利用过去已知的各种链式输送带。
[0058] 如图1B及图5B的虚线所示,以摩擦驱动方式使用的摩擦驱动组件11包含压接在具有相当于搬运用行走体4的全长且具有涵盖全长的连续侧面的负载棒5的侧面的摩擦驱动轮16,以及旋转驱动该摩擦驱动轮16的达17。由于将摩擦驱动轮16以小于负载棒5的全长的间隔配置,因此与链式输送带驱动方式相同,能以一定等间隔定位搬运用行走体4而行走驱动,但是通过配置在特定区间的入口的摩擦驱动组件11仅将送入至该特定区间入口的搬运用行走体4推进,因而使该特定区间内全部的搬运用行走体4能以后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推动的状态下行走驱动。此外,就摩擦驱动组件11而言,能利用具有在摩擦驱动轮16之间夹住负载棒5的备用滚轮等的过去已知的各种摩擦驱动组件。
[0059] 基于图2~图5对搬运用行走体4的结构进行更详细叙述,负载棒5是由位于支持台车本体3的前后2个支柱部8a、8b之间的中央负载棒单体18,在此中央负载棒单体18的前后两端上介由水平摆动关节部19a、19b与上下摆动关节部20a、20b连结的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21、22,以及在各中间负载棒单体21、22的自由端仅介由水平摆动关节部23a、23b连结的短形前后两端负载棒单体24、25的5个负载棒单体构成。前后2个负载小车6a、6b是在包含构成中央负载棒单体18与中间负载棒单体21、22之间的水平摆动关节部19a、19b的垂直支轴的支柱构件26a、26b的下端,以在左右横向的水平支轴27a、27b的周围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且在该支柱构件26a、26b的上端设置了支持台车本体3的支柱部8a、8b。因此在此结构中,虽然支持台车本体3的支柱部8a、8b是直接支持在前后2个负载小车6a、6b上,但是也可以将两个支柱部8a、8b固定在中央负载棒单体18的前后两端附近位置。
[0060] 虽然上述的前后2个负载小车6a、6b是包含左右一对的前后2组支持用车轮28,以及前后一对的防震用滚轮29的常规结构,且通过导轨9单独的被限制在一定姿势,但是前后2个引导小车7a、7b是与短形的前后两端负载棒单体24、25一体的结构,因此将左右一对的支持用车轮30与前后一对的防震用滚轮31构成为枢轴支承在该前后两端负载棒单体24、25。因此,此前后2个引导小车7a、7b在前后2个中间负载棒单体21、22仅介由水平摆动关节部23a、23b连结,以决定相对于导轨9的姿势。
[0061] 在搬运用行走体4上,设置了位于负载棒5与地板2之间且沿着此负载棒5的条状盖板32。此条状盖板32通过支持台车本体3的前后2个支柱部8a、8b分割成3个条状盖板单体33a~33c,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配置在接近负载棒5的上面,中央条状盖板单体33b与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是配置在比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高的阶层。并且,中央条状盖板单体33b是通过前后一对的支持构件34a、34b以与中央负载棒单体18平行的方式安装在台车本体3的底部,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是通过前后一对的支持构件35a、35b平行地安装在负载棒5的前侧的中间负载棒单体21上,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是通过前后一对的支持构件36a、36b平行地安装在负载棒5的后侧的中间负载棒单体22上。此外,由于将中央的条状盖板单体33b安装在台车本体3的前后一对的支持构件34a、
34b是以上下方向贯穿地板2,因此以上下贯穿设置于地板2的所述狭缝2a内的状态伴随着搬运用行走体4的行走形成能移动的宽度。
[0062] 如图8~图10所示,上述结构的条状盖板32的3个条状盖板单体33a~33c皆形成为左右两侧边32a、32b往下方弯曲,以得到补强效果,并且接收到的异物容易往搬运用行走体4的左右两侧滑落。由于此条状盖板32的全长大于负载棒5的全长,因此自负载棒5的前后两端分别仅往前后延伸所需长度。并且,在自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的负载棒5的前端往前方延伸的前端部33c的上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上铺设了与行走方向平行且利用圆形棒状材的纵向棒状构件37,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由本体38a、自负载棒5的后端往后方延伸的可动板部38b构成。如图9所示,此可动板部38b是介由铰链39以在该铰链39的左右横向的水平支轴39a的周围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连结在本体38a的先端,且并设了阻止此可动板部38b自位于与本体38a的相同平面上的水平姿势往下方摆动的止动件(stopper)40。
[0063] 上述止动件40是由在本体38a的先端下侧沿着宽度方向固定的制止板41,在可动板部38b的基部下侧沿着宽度方向固定的支持板42a,以及在此支持板42a以与可动板部38b平行方向上能自由调整安装位置的方式安装的左右一对的止动件螺杆42b构成,当可动板部38b处于位在与本体38a的相同平面上的水平姿势时,左右一对的止动件螺杆42b的先端(螺杆头部)构成为与制止板41抵接。另外,在可动板部38b的先端下侧固定了与宽度方向平行且利用圆形棒状钢材的横向棒状构件43。
[0064] 此外,虽然台车本体3使用了对应所装载的被搬运物W的结构,但是在此实施例中,如图4A及图5B所示,以与负载棒5的中央负载棒单体18平行的方式,在与该中央负载棒单体18平行的中央纵构件3a上安装的前后一对的左右横向水平构件3b、3c所形成的平面形状为H形的结构,因此在前后一对的左右横向水平构件3b、3c分别设置左右一对的被搬运物支持台部3d,以及于地板2上等转动的左右一对的支持用水平轴滚轮3e。
[0065] 此外,支持引导搬运用行走体4的各小车6a~7b的导轨9,如图5B所示,是由以左右个别支持各小车6a~7b的支持用车轮28、30的左右一对的沟形轨材构成,作为推进搬运用行走体4的驱动组件,即使在使用图1A所示的链式输送带10的情况下,支持引导此运送链13的导轨12不论是何种结构,通常都具有比位于正上方的导轨9整体的横向宽度更窄的横向宽度,因此能避免异物自上方进入至此导轨9、12内,覆盖搬运用行走体4的整体的条状盖板32的左右横向宽度是如图4B、图5A、B所示,大于构成导轨9的左右一对的沟形轨材之间的上侧开放狭缝部的左右横向宽度即可。
[0066] 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搬运装置1是通过图1A所示的链式输送带10或图1B所示的摩擦驱动组件11,在前后相邻的搬运用行走体4之间,能以如图2及图3所示的后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的前端部上与前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的后端部,也就是可动板部38b的后端部在俯视中呈重叠的范围内确保空间的方式定速行走。当然,通过图1B所示的摩擦驱动组件11能将前后相邻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各负载棒5的端部,也就是前側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负载棒5中的前端负载棒单体24与後側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负载棒5中的后端负载棒单体25以彼此抵接的推动状态行走,在此情况下,后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的前端部是较深地进入前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板部32中的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与引导小车7b之间。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在各搬运用行走体4行走的区域中,自地板2的狭缝2a掉落至地板下的异物能通过各搬运用行走体
4所具备的条状盖板32接收,或是自此条状盖板32的左右两侧边32a、32b往横侧方掉落,因而不会有落入位于负载棒5的正下方的导轨9的上侧开方狭缝部内的可能性。此外,为了更有效地抑制异物自狭缝2a掉落,如图5C所示,能在狭缝2a的左右两侧边的地面侧上铺设例如圆形棒状钢材2b等。
[0067] 如图2及图3所示,以在前后相邻的搬运用行走体4之间形成预定空间的状态下使各搬运用行走体4定速行走的水平路径部虽然通常是铺设地板2且基本上是作为对被搬运物W的作业区间来活用,但是在改变此水平路径部的高度的情况下,会纳入升降坡路径部。在此情况下,在如图6所示的下坡路径部DL上连接了水平路径部HL,在此两路径部之间的曲线路径部DLa中,虽然前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中的条状盖板32的后端部,也就是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的后端的可动板38b,是相对于此位置的曲线路径部DLa的切线方向其后端往下大幅倾斜,且与进入至其下侧的后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中的条状盖板32的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的前端部在侧视中呈现交叉的状态,但是该可动板38b能在铰链39的水平支轴39a的周围往上方摆动,因此不会发生上述的现象,可动板部38b是通过位于其下侧的后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中的条状盖板32的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的前端部承接,接着以下侧的所述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的前端部顶起,如图所示相对于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的本体38a在铰链39的水平支轴39a的周围往上方摆动,以在该可动板38b与其下侧的所述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的前端部之间不会产生过度的压接。
[0068] 自图6所示的下坡路径部DL进入水平路径部HL的搬运用行走体4,接着如图7所示地进入上坡路径部UL,当各搬运用行走体4行走通过水平路径部HL与上坡路径部UL之间的曲线路经部ULa时,由于后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前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a的前端部相对于前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的后端部相对地下降,因此前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后端侧条状盖板单体33c的后端部,也就是可动板部38b是保持在可动板部38b的前侧的本体38a的延长姿势持续行走。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自上坡路径部UL的上端至上位的水平路径部的曲线路径部,或是自上位的水平路径部至下坡路径部DL的曲线路径部中,由于此曲线路径部呈凸形地弯曲,因此前后相邻的两个搬运用行走体4之间的条状盖板32的端部彼此重叠部分仅在扩展方向上变化,不需使可动板部38b作用,就能使各搬运用行走体4顺利地行走。
[0069]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条状盖板32的前端部高于后端部,且此后端部配置成重叠在后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前端部上,因而将此重叠部分的上侧的条状盖板32的后端部通过可动板部38b以往上方摆动自如的方式构成,但是相反地,条状盖板32的后端部高于前端部,且此前端部配置成重叠在後側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后端部上的情况下,该重叠部分的上侧的条状盖板32的前端部通过可动板部38b以往上方摆动自如的方式构成。当以此方式构成时,图7所示的自水平路径部HL移至上坡路径部UL的曲线路径部ULa的行走中,条状盖板32中的前端部的可动板部38b通过下侧的前侧的搬运用行走体4的条状盖板32中的前端部顶起,以往上方摆动。
[0070]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下侧的条状盖板32的较低的一端部上面与上侧的条状盖板32的较高的可动板部38b的先端处在搬运用行走体4行走于凹形的曲线路径部时会互相抵接,但是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在下侧的条状盖板32的一端部上面铺设的纵向棒状构件37上与上侧的可动板部38b的先端边下侧的横向棒状构件43呈十字状地抵接,由于在此两者之间伴随着行走方向(纵向棒状构件37的长度方向)的滑接运动,因此在两者之间产生的摩擦较小,即使在条状盖板32的上面有涂装或电,也能平顺地进行滑接运动而不会造成此涂装或电镀的剥落等状况。
[007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72] 本发明的搬运装置能活用在将地面上的台车本体以地面下的搬运用行走体支持而行走的形式的搬运装置,以及在地板设置将支持台车本体的支柱部以贯穿状态移动的狭缝的搬运装置,以作为不会因自该狭缝掉落至地板下的异物而妨碍搬运用行走体平顺地行走的搬运装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