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申请号 CN201610018261.5 申请日 2016-01-12 公开(公告)号 CN105799714A 公开(公告)日 2016-07-27
申请人 梅长江; 发明人 梅长江;
摘要 一种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种能够便于城市人员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 力 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是:该系统由环形轨道、轨道车组及驳车组成。在小城区外围的街道上建立首尾相连的环形轨道,每一个环形轨道视小城区面积的实际大小包围一个或数个小城区,每个环形轨道均有一部分位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上,环形轨道内有 导轨 ,导轨上有以设定的速度按顺 时针 方向不停车匀速循环运行的轨道车组,环形轨道上定点设置站台,站台上有驳车,整个系统采用电力驱动。该系统能达到如下目的:一、将人们在支路和主、次干道上的出行有机的衔接起来,妥善解决“起步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二、解决在主次干道上短距离出行的需要。
权利要求

1.一种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城市被大大小小的街道纵横交错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城区,在小城区外围的街道上建立首尾相连的环形轨道,每一个环形轨道视小城区面积的实际大小包围一个或数个小城区,每个环形轨道均有一部分位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上,环形轨道内有导轨,导轨上有以设定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不停车匀速循环运行的轨道车组,环形轨道上定点设置站台,站台上有驳车,整个系统采用电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轨道建立在将城市分割成一个个小城区的纵横交错的街道上,由导轨、防护栏、路标线组成,环形轨道在主干道次干道上安装防护栏,支路上不安装,环形轨道在与汽车交叉通过的地方及斑线处防护栏断开,同时在交叉通过处设置阻止栏杆信号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位于环形轨道内且首尾相连,导轨可以是轨,此时轨道车组上的车轮是有轮缘式;导轨也可以是T形式或者导向沟式,此时轨道车组上的车轮是胶轮式,且轨道车组的所有车辆上都有导向杆,导向杆与导轨配合控制轨道车组的运行方向,导轨上有分支导轨连接站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安装在车辆的前端底板中央,由支撑杆、轴承和滚轮构成,将所受导轨的力通过两个液压机传递给车辆的转向机构;
所述T形钢式导轨是在环形轨道内的地面上依轨道路径铺设T型钢,其翼缘板用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其腹板对整个车组起导向作用,从T形钢导轨上分出一个T型钢分支导轨连接站台,T形钢分支导轨的腹板高度低于T形钢,在分支处T形钢导轨上有缺口和挡板,T形钢分支导轨在牵引车及车厢车轮通过的地方断开的,T型钢导轨在驳车车轮通过的位置也断开,T形钢导轨在有汽车交叉通过的路段加设钢质过板;
所述导向沟式导轨是在环形轨道所处的街道上开挖一条首尾相连的浅沟,沟上有盖板,从导向沟中分出一分支导向沟连接站台,分支导向沟的沟底深度与导向沟一样深,但在分支处导向沟的沟底深度抬高,导向沟在分支处有挡板,分支导向沟从站台汇入导向沟后,导向沟的沟底降低到与分支导向沟一样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组是由牵引车和车厢前后串联后再钩挂一节驳车而成的合成体,在观光地段轨道车组分为牵引车和观光车,牵引车和车厢及观光车的前后两端中央有套联装置,驳车则通过挂钩钩挂在轨道车组的尾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车上安装有驱动电机、导向杆、转向机构、制动装置、警示装置,采用车载电池方式提供动力时则安装蓄电池,采用电力线方式供电时则安装集电弓;
所述车厢是一个前后贯通的车体,车厢上有导向杆、转向机构、上客、下客门、低地面踏板扶手、座椅、遮雨篷、凸板、凹槽;
所述观光车的车体呈开放式,车顶宽大无四壁及车厢门,有导向杆、转向机构、座椅,座椅椅背上方外有手柄,观光车的两侧从前到后都有低地面踏板,踏板位于车轮外面将车轮遮盖住。
所述尾厢上有转向机构、上客门、下客门、低地面踏板、扶手、座椅、遮雨篷、导向杆、凸板、尾厢碰钩、缓冲柱、触发杆及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上有电磁铁、红外线发射管、时间继电器、静触头、触发开关,控制电路的电源从牵引车上的蓄电池降压引入,红外线发射管与时间继电器串联后再与电磁铁并联接入控制电路,触发开关是电路总开关;尾厢碰钩由钩柄和钩头组成,钩柄柄端中央穿孔,钩头即是电磁铁的动铁心,钩柄上有两簧片,铜簧片与钩柄之间是绝缘,两块铜簧片连接了两根导电线,与牵引车上的蓄电池相通组成一个充电电路;触发杆位于尾厢的底板下面,触发杆的中间铰接于尾厢上,顶端是一个触发开关,底端有复位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车上有转向机构、导向杆、挂钩、驳车驱动电机、蓄电池、集电刷、上客门、下客门、座椅、通道门、通道门电机、行程开关、磁铁、晶闸管、开关电源、红外线接收管、停车杆、停车臂,通道门是电动平移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呈T字形状,其平段的一头有钩头形状的固定件,钩头处有两个铜簧片,另一端有一上一下两对动触头,挂钩的柄上中间部位下伸成一个停车杆,停车杆上有复位弹簧;上动触头与铜簧片之间用导线连接,通道门电机与行程开关串联后再与驳车驱动电机并联,然后用导线与下动触头相连组成主电路,开关电源、晶闸管、红外线接收管组成驳车驱动电机的触发电路;将上动触头的左边侧触头交叉和一个右边侧下动触头用导线连接,将另一个右边侧上动触头交叉和另一个左边侧下动触头用导线连接,组成一个双刀双掷开关控制通道门电机的正反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个系统采用电力驱动,有两种获取电力方式:接触式是沿环形轨道的导轨上方架设电力线或者防护栏上布置电力线,牵引车上有集电弓接触电力线;二是车载蓄电池式,由驳车先在站台的充电区感应充电后再给牵引车蓄电池补充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电力线是在环形轨道的上方建造长廊,电力线安置于长廊内,在长廊的上表面可铺设太阳能电池板,或者将防护栏与导轨之间等距离布置,防护栏的钢板在靠近地面处折成内凹形状的凹槽,凹槽内布置绝缘橡胶垫,橡胶垫下固定裸露电力线,电线连接电网
所述感应充电是在站台上的充电区地下开挖一条小沟,沟里两侧内壁和沟底有橡胶板,橡胶板的面上铺设一根与外界电网相连的电棒,电棒上钩挂了数个小铁皮片,在电棒的正上方埋设了另一根裸露于地面的电棒,在驳车的底部有磁铁和两个集电刷。

说明书全文

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一、发明领域

[0001] 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涉及的是一种便于城市市民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的公共交通工具,属于公共交通领域。二、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城市交通是建立在汽车基础上。随着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我国各城市的一大公害,它也是个世界性难题。为解决日益普遍和严重的拥堵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的使用量已成为公认的治堵良方。但前提是这样的公共交通应该能对市民出行的全部过程提供服务,而目前的公共交通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目前的公交车辆只能在主干道、次干道上运行,各条主、次干道之间构建了一个个面积较大的城区——中城区,中城区内部再由多条支路分割成一个个小城区甚至微城区。一个交通出行从空间上分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出发点和目的地在同一个中城区内部,他的出行只是在支路上。由于支路上的出行没有公交工具可用,只能由市民自己采取步行、骑车、自驾的方式解决(出租车实际上也是小汽车出行);二是出发点和目的地在不同的中城区之间,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只是将他从一个中城区运送到另一个中城区,至于如何从一个中城区里面出来及如何进入到另一个中城区内部的交通行为只能由市民自行处理,即只是解决了一个出行过程的中间部分,留下了“起步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不完备的。出、入城区的不便催长了市民的自驾行为,而这种行为使私家车大量涌入交通的中间环节,使城市的主、次干道上车满为患,加重路上的压力形成拥堵。
[0003] 并且目前的公交系统遵循的是从起点开往终点的线路式交通方式。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会有多种公交线路的方案供选择。任何一条线路定型后,只有当市民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与该线路重合才无需换乘,出行路线只有一部分在该线路上时必须换乘。事实上任何公共交通线路的制定都只能挂一漏万无法兼顾,这是公共交通提供的大众化服务与市民出行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造成了即使位于主、次干道上的出行也面临着“短距离出行”不便的问题,即存在往往只有三四站路还要换乘,在不同站台之间寻走、侯车等情况,这也导致了自驾车行为的增加。况且自驾车还面临一个停车难的问题,随便停车现象屡见不鲜,人为占道加大拥堵。
[0004] 针对目前的公共交通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已经在在先申请“慢行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申请号201510032294.0)中提出了一种公共交通的补充模式:在城市街道上建立包围各个小城区的环形轨道,内有轨道车组按顺时针方向循环运行。由于它可以深入支路,解决了支路上的出行问题,也解决了短距离出行难问题。但在该申请中,轨道车组的运行速度本来就比较慢,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人士上下轨道车组而走走停停,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轨道车组的运行速度,影响了其运输效率;每个小城区都建立一个环形轨道,使在主城区内部特别是最里面的小城区需要经过数个相邻小城区的转运才能到达有公交车站台的主、次干道上,中转过程太耗时间。三、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0006] 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实际上是被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一个个小城区的,这些街道因其在城市中的区域位置及宽窄不同而被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主、次干道之间相互构成一个个区域面积较大的中型城区——中城区,公交车车辆就在主、次干道上运行,通过公交车的运行连接了这些中城区之间的出行,中城区内部再由多条支路进一步分割成为一个个小城区甚至微城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就是:城市被大大小小的街道纵横交错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城区,在小城区外围的街道上建立首尾相连的环形轨道,每一个环形轨道视小城区面积的实际大小包围一个或数个小城区,每个环形轨道均有一部分位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上,环形轨道内有导轨,导轨上有以设定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不停车匀速循环运行的轨道车组,环形轨道上定点设置站台,站台上有驳车,整个系统采用电力驱动。
[0007] 轨道车组在环形轨道内匀速循环运行,运行速度可以设定为人们正常步行速度的两倍即每秒3米左右,以大部分人小跑几步就可以实现安全平稳上下为宜,便于人们无需到站台就可以随地上下,以节省时间。在环形轨道内定点设置站台,每个站台上有一辆驳车,对于行动不便的人士可从站台上先进入驳车等候,当轨道车组驶近站台时,在轨道车组尾部的驳车脱离车组驶入站台下客,同时站台上原来已经载客的驳车驶离站台进入环形轨道尾追上轨道车组钩挂在车组尾部运行。在驳车脱离及钩挂上车组的整个过程中轨道车组在环形轨道内不停车运行。
[0008] 本交通系统运送人员的过程是:行人在其出发点所在的人行道上,当轨道车组驶近时通过小跑几步的方式或者驳车方式进入轨道车组的车厢,在环形轨道内被运送,如其目的地在本环形轨道的另一条街道上,他只要在轨道车组运行到目的地时下车即可;如目的地在临近的城区,他只要在被运送到街道交叉口时下车,步行通过街道走向对面围绕目的地城区的另一个环形轨道,等待该环形轨道内的轨道车组驶近时上车,就这样在围绕另一个小城区的环形轨道内被运送,到达目的地时下车;当目的地较远而出发点没有直达公交车时,可从出发点上轨道车组,直接运送到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上,在有所乘坐公交车的站台处下车即可。
[0009] 由此可见: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支路上的出行提供了一种公交方式,同时将人们在支路和主次干道上的出行有机地衔接起来,妥善解决了人们的短距离出行及换乘问题。它与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相互配合,为市民出行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完整的公共交通手段,使自驾车出行有了更合理的取代方式,自驾行为得以遏制,从而减轻主、次干道的交通压力,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0010] 不仅如此,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有如下特点:轨道车组在专属的轨道内运行,不受其它交通工具的干扰,不产生线路堵塞现象,不受红绿灯的限制,也不受到大雾、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是一种全天候交通;轨道车组运行速度较慢,大部分人能够通过小跑几步的方式实现随地上下,无需非到站台,方便了市民出行,而行动不便的人士能通过驳车方式上下,兼顾了所有市民的出行,也避免了站台处候车时拥挤的现象;它提供了一种慢行交通出行的方式,但与目前的“步行+”及“自行车+”的慢行方式相比不受天气变化影响、也不像公共自行车存在取车、还车麻烦的问题;轨道车组在环形轨道内不停车匀速循环运行,且环形轨道包绕的城区面积不大,周径不长,使轨道车组的绕行时间短,而且在轨道的任一地点都能够准时到达,人们即使等待也心中有底;在主、次干道这些交通繁忙的地方,环形轨道的外侧用防护栏与外界行驶的车辆隔离开,避免车祸的发生,而在支路上则不设置防护栏,与其它车辆共享路权;环形轨道很窄,直接在现有的街道上隔出窄窄的轨道位置即可,轨道车组的运行及停止都在环形轨道内,不需要停车场,不需要拓宽街道,不占用过多土地,不需要拆迁,建造维护成本低;整个交通系统只用电力驱动,无温室气体、废气的排放污染问题,有利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是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在环形轨道的上方建成长廊形式,不仅可遮阳避雨,长廊上还可以铺设光伏电池板,轨道车组运行所需的电能一部分可由它提供。
[0011]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四、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城区布局示意图。
[0013] 图2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防护栏、信号灯在街道上的分布示意图。
[0014] 图3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电力线架设示意图。
[0015] 图4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驳车感应式充电方式示意图。
[0016] 图5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T形导轨与导向杆之间配合示意图。
[0017] 图6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T形钢导轨与T形钢分支导轨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0018] 图7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T形钢导轨与过板之间的配置示意图图。
[0019] 图8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导向沟导轨和导向杆之间配合示意图。
[0020] 图9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调向装置示意图。
[0021] 图10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从防护栏取用电力方式示意图。
[0022] 图11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厢结构示意图。
[0023] 图12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观光车结构示意图。
[0024] 图13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尾厢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4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尾厢的控制电路工作过程示意图。
[0026] 图15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尾厢碰钩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6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驳车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7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挂钩结构及电路布置示意图。
[0029] 图18是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驳车上各电器的电路图。五、具体实施方式
[0030] 结合图1-18知: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环形轨道(1)、轨道车组(2)及驳车(3)三部分组成。城市不论大小,都是被大大小小的街道纵横交错分割成为一个个小城区的,这些街道根据其宽窄及在城市中区域位置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或者支路,主、次干道之间相互构成了一个个面积较大的中型城区——中城区,中城区内再由多条支路进一步分割成为一个个面积较小的小城区甚至是微型城区。如图1所示意的为一个中城区,其外侧被主干道次干道所包围,其内部则由数条支路分割成一个个小城区,分别用a、b、c、d、e、f、g、h、i、j、k、m、n代表。这几个小城区构成了一个中城区,其中g、i、j完全由支路分割而成,位于中城区的内部,a、b、c、d、e、f、h、k、m、n由主干道或次干道与支路分割而成,位于中城区的外侧。
[0031] 在每个小城区外围的街道上建立环形轨道(1),每个环形轨道都首尾相连,一般一个环形轨道包围一个小城区,当小城区分割的较多面积较小时,环形轨道可以包围数个小城区。如图1中城区a、m各自被一个环形轨道所包围,b和c、i和d、n和j、h和k、e和f及g分别被共同的一个环形轨道所包围。每一个环形轨道都有一部分处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上。在环形轨道(1)内有导轨(4),导轨首尾相连无始无终,导轨上有轨道车组(2)按顺时针方向以一设定的速度不停车循环匀速运行,轨道车组(2)运行过程中的方向由导轨(4)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几乎处于完全自动化运行的状态中,驾驶员只是在每一个工作日开始时对它初始启动,工作日结束时对它关停,其余时间是对整个运行过程施行监控管理,处理一些比如有人误入环形轨道、或者闯红灯等存在与轨道车组运行相冲突的行为。
[0032] 轨道车组(2)的运行速度较慢,可设定为只比人的步行速度稍快一些如每秒3米左右,以行人通过小跑几步的方式能安全平稳上下车为宜。即行人在人行道上,当轨道车组(2)驶近身边时随着它小跑几步,与它同速时抓住其上的扶手(43)就可以踏上车厢(39)的踏板(42),刷卡后开启上客(40)进入车厢(39)内被运送;欲下车时从车厢内打开下车门(41),用手抓住扶手(43),面朝车组运行方向,一脚立于踏板(42)上一脚伸向地面,一触地就跑动起来,同时放开扶手(43)减速停下。因轨道车组速度较慢,故这种跑动不剧烈。通过这种方式,轨道车组不需要停车就可让乘客随地上下,节约乘客的交通时间,也能够防止轨道车组频繁启动。
[0033] 行动不便人士通过驳车(3)上下轨道车组(2)。具体情况是:在环形轨道(1)内定点设置站台,站台处有驳车(3)停留待客,乘客刷卡后打开驳车的上客门(40)进入驳车。环形轨道(1)在靠近站台处分出一个分支导轨(5)。当轨道车组(2)驶近站台时,最后一节车厢——尾厢上的触发杆(51)会碰上导轨(4)上的一个挡板(25),由此产生一个电信号,使钩挂在车组尾部的驳车脱离车组并且自己启动,通过分支导轨(5)驶入站台停车下客,同时原来停留在站台处已经载客的驳车(3)也会接收电信号发出启动指令,该驳车自动启动驶离站台,沿着分支导轨(5)进入环形轨道(1)后尾随轨道车组(2)前进。驳车的速度比轨道车组快一点,使驳车能够追上车组后碰合钩挂在车组后面的尾厢上,然后打开尾厢和驳车之间的通道门(63),乘客从驳车内走进车厢,而在车厢内欲下车的乘客则进入驳车,准备在下一个站台处下车。在这整个过程中轨道车组不进入分支导轨(5)即不进入站台也不停车,在环形轨道(1)内以原来速度运行。
[0034]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上述两种上下车的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所取舍。如要求运行速度提高或者感觉小跑方式上下车不太安全,可以去除车厢上的扶手和踏板,只通过驳车方式上下;也可以将速度再减慢为步行速度作为观光车使用,则又可以取消驳车。
[0035] 本发明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行人运送过程是:行人在任意小城区的人行道上如图1中小城区a的A点,当围绕城区a的环形轨道内有轨道车组(2)驶近A点时,他以小跑方式或者到站台进入驳车(3)方式上车,在围绕城区a的环形轨道内被运送。如目的地在同一环形轨道的另一条街上如B点,他只要在轨道车组运行到达B点时下车即可;如目的地在相邻轨道的另一个小城区如城区i的C点,他只要从A点出发上轨道车组被运送到街道交叉口时下来,走向街道对面i城区的人行道上,等待围绕城区i、d的环形轨道内的轨道车组到来,上车后被运送到C点即可,如目的地再远一点比如城区f的D点,他从A点到达C点后如法炮制从C点过街道进入城区g的人行道上,等待围绕城区e、f、g的环形轨道内轨道车组的到来,上去后被运送到D点时下车;如目的地在较远的另一个中城区,他只要从出发点上轨道车组后,根据有直达目的地的公交车站台的位置选择路径。比如他从城区a的A点上车后,如果a城区的轨道车组将他送到主干道上如B处的站台非直达站台,而他直达目的地的公交车站台在城区d的E点,他只要从A点出发上轨道车组被运送到街道交叉口时下来,走向街道对面i城区的人行道上,等待围绕城区i、d的环形轨道内的轨道车组到来,上车后被运送到E点下车转乘公交车,在公交车到达目的地所在的中城区时下车,上轨道车组被运送到中城区内部的目的地。
[0036] 由于轨道车组是不停车运行,轨道又是专用,且每个环形轨道的周长不太大,轨道车组绕行一周时间间隔短且总能够准时,因此这种等待时间一般只有数分钟。
[0037] 环形轨道(1)位于小城区外围的街道上,仅一米多宽,它由导轨(4)、防护栏(6)和路标线组成。路标线用醒目油漆标示轨道的范围,路标线内可以通过但不能停留任何障碍物。防护栏(6)处于环形轨道的外侧,由短钢柱(35)和折成一定形状以增强抗碰撞能力的薄钢板(36)组成,它将街道上行驶的汽车隔离开,以保障车上乘客的安全。环形轨道在处于主干道、次干道这些交通繁忙的地方必须建造防护栏。如图2中各环形轨道(1)处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上的部分设置了防护栏(6)。在支路上由于来往车辆相对较少且支路较狭窄,环形轨道完全开放式,就只剩导轨(4)和路标线,路权可以与其它车辆共享,轨道车组(2)驶过后的轨道路面可供其它车辆通行利用,比如它的速度与自行车接近,轨道路面可以当作自行车道。
[0038] 防护栏(6)在斑线(7)处是断开的,便于人们通过斑马线走入街道对面。在小城区与街道之间有车辆进出的地方比如机关、单位、学校、居民小区(图中X)大门前,设置阻止栏杆(8)和信号灯(9),在轨道车组(2)通过该地段时,信号灯红灯亮,阻止栏杆(8)放下(就像火车通过公路的平面道口一样),提醒和阻止车辆进出,待轨道车组通过后,绿灯亮,阻止栏杆收起,车辆通行。此处如果有防护栏,防护栏须断开,汽车可以从此断开处,通过导轨(4)从主、次干道到城区内相互出入,如图2中e城区所示意。有的环形轨道包围了数个小城区,如图中城区b和c、i和d,e、f和g各由一个共同的环形轨道所包围,小城区之间的支路出行会与环形轨道产生交叉,在支路路口与环形轨道交叉处也设置信号灯(9),轨道车组通过该交叉口时,信号灯的红灯亮,支路上的车辆停车,待轨道车组通过后,绿灯亮起放行。环形轨道(1)的内侧没有防护栏,便于人们在人行道上当轨道车组驶近时随地上车。
[0039] 城市地形千差万别,有的街道在拐弯处地势开宽,轨道车组(2)在导轨(4)上能平稳过渡转向;有的地势狭小使转弯半径小,转弯急剧,此种情况下,环形轨道(1)可占用一点人行道,向城区方向适当内收一点以增大转弯半径,同时在转弯处环形轨道(1)的内外两侧路面有一个向内倾斜的高度差,使轨道车组运行到此处时会向内稍微倾斜,以利于转弯。
[0040] 整个系统采用电力驱动。有两种技术方案实施:一是接触式取电:沿环形轨道的导轨(4)上方架设电力线(10),在轨道车组(2)的牵引车(30)上有集电弓,从电力线上取用电力驱动轨道车组运行。这与目前的有轨电车取用电力的方式一样是成熟技术,并且由于环形轨道是首尾相连自成一体的,电力线的架设比较简单,不需要分、合线路。考虑到视觉污染问题,可以在环形轨道的上方建造长廊(11),电力线(10)安置于长廊(11)内,长廊可以为市民上下轨道车组(2)时遮阳避雨,同时在长廊的上表面可铺设太阳能电池板(12),为整个系统提供电力。另一种接触式取电的方式是在防护栏上安装电力线,具体在后文介绍。
[0041] 二是车载蓄电池式供电方案。即在轨道车组(2)的牵引车(30)上安装蓄电池,在环形轨道的任一站台处设置充电桩。轨道车组在一个工作日结束后,就停在靠近该站台处的环形轨道上给车载蓄电池充电,在下一个工作日开始时由驾驶员启动运行。牵引车上安装二组蓄电池,一组驱动轨道车组运行,另一组则由驳车(3)补充充电,二组蓄电池交替进行。
[0042] 驳车(3)上有蓄电池,驳车在站台上载客的同时也在充电。充电是采用感应方式的。具体过程是:在站台上有一个面积较小的充电区,在充电区的地下开挖一条小沟,沟里两侧内壁和沟底用橡胶板(13)铺设以求绝缘。在沟底橡胶板的面上铺设一根电棒(14),该电棒用导线与外界电网的火线相连接,同时电棒上钩挂了数个小皮片(15)。在电棒的正上方埋设了另一根电棒(14),它裸露于地面,两根电棒之间是绝缘分开的,但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并且电棒的埋设要严密不让雨渗入。在驳车(3)的底部有磁铁(16)和两个集电刷(17)。当驳车在轨道车组(2)尾部脱离后沿分支导轨(5)驶入站台,停车后驳车覆盖了充电区。驳车底部的磁铁(16)吸引小铁皮片(15)抬起来触碰上裸露于地面的电棒(14)上,只要有一个小铁皮片碰上地面的电棒,地面电棒就带电。驳车底部的一把集电刷(17)与地面电棒(14)接触导入电流,另一把电刷与地面接地极(18)接触形成回路给驳车上的蓄电池充电。当驳车离开充电区时已经没有磁铁吸引,小铁皮片(15)落下,地面上的电棒不再有电,行人即使碰上也安全无虞。
[0043] 导轨(4)位于环形轨道内且首尾相连,包围了其所围绕的小城区,轨道车组(2)和驳车(3)就在导轨上运行,由导轨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导轨有多种制式,如采用火车、地铁使用的铁轨式,相应的轨道车组及驳车须采用有轮缘的车轮。这种技术已极普遍,在此不再陈述。
[0044] 导轨(4)可以采用T型钢的形式,即在环形轨道内的地面上依轨道路径首尾相连铺设T型钢(19),其翼缘板用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其腹板对整个车组及驳车起导向作用。轨道车组(2)实际上是由牵引车(30)和若干节车厢(39)前后串联后再钩挂驳车而成的一个组合体,像火车那样在导轨上运行的。采用T形钢导轨制式时,轨道车组(2)及驳车的车轮为胶轮式。在牵引车(30)、各节车厢(39)及驳车(3)上都安装导向杆(20),导向杆由滚轮(21)、轴承支撑杆(23)组成,支撑杆铰接在车辆前端,其中间铰接了小液压机(24),支撑杆底端通过轴承水平方向固定两个滚轮(21),即滚轮是以支撑杆为轴在水平面上转动。这两个滚轮一左一右分别卡在T形钢导轨腹板的两边,距离腹板稍有空隙。小液压机(24)固定在车体下方,其柱塞铰接在支撑杆上,其油管(22)与车体的梯形连杆转向机构上一个液压机(32)相联通。导向杆、小液压机、梯形连杆转向机构构成了一个调向装置。当T形钢导轨(19)是直线方向状态时,滚轮(21)碰撞不到它的腹板,轨道车组(2)是直线方向运行。当T形钢(19)呈弧形开始变向时,轨道车组(2)仍然是原来方向运行,导向杆(20)上的滚轮(21)依照原来惯性或左或右会碰撞上T形钢腹板,腹板反推滚轮,推力通过支撑杆(23)作用于小液压机(24),小液压机传导给梯形连杆转向机构上的液压机(32),液压机作用于梯形连杆转向机构,使前轮变向,从而使车辆变向,随着T形钢的不断弯曲,滚轮在前进中不断碰撞腹板,碰撞中支撑杆不断调节小液压机的受力大小和方向,小液压机将所受力不断传给液压机,对梯形连杆转向机构不断进行调节,使车辆不断变向前进,直到T形钢再呈直线方向为止,变向方结束。就这样,通过T形钢导轨(19)和导向杆(20)的配合完成了轨道车组(2)的自动调节方向过程。
[0045] 轨道车组的运行速度较慢,而且导向杆的两个滚轮与T形钢腹板之间有少量空隙,滚轮碰撞腹板时的碰撞力度不大,变向时滚轮是在腹板上滚动,以减缓冲击,而且在转弯处环形轨道(1)的内外两侧路面有一个向内倾斜的高度差,使轨道车组运行到此处时会向内稍微倾斜,以利于转弯。
[0046] 在驳车(3)底板的前端中央也有导向杆(20),它跟轨道车组的牵引车(30)及车厢(39)上的导向杆一样也卡在T形钢导轨(19)的腹板中,但牵引车及各节车厢的导向杆的小滚轮(21)位置偏高,作用于T型钢腹板的上端,而驳车导向杆的两个小滚轮作用于腹板的底部。驳车(3)钩挂在轨道车组的最后节车厢即尾厢后面,随整个车组运行。在靠近站台处T型钢导轨上设置一个档板(25),轨道车组运行到此处时,尾厢上的触发杆(51)会先碰上挡板(25),给尾厢上的控制电路一个电信号,使尾厢后面钩挂的驳车(3)脱钩分离。同时从T形钢导轨上分出一个T型钢分支导轨(26),其翼缘板也用地脚螺栓固定,分支导轨的腹板高度低于T形钢导轨的腹板,也低于牵引车及各节车厢的导向杆上两个小滚轮的高度,使牵引车及车厢通过时不受影响。在分支处T形钢导轨上有能够容小滚轮(21)穿过去的缺口,驳车的导向杆到达此处时一个小滚轮被T形钢分支导轨档住不能再沿原来T形钢导轨的方向前进,另一个小滚轮则可以通过T形钢导轨上的缺口顺T形钢分支导轨路径前进,由此驳车会顺着T形钢分支导轨驶入站台,同理驳车也能够从站台引入到T形钢导轨中。T形钢分支导轨在牵引车及车厢车轮通过的地方是断开的,便于它们通过,这种断开只比车轮宽一些,驳车能够依照惯性直行通过此断开口。同样,T型钢导轨在驳车车轮通过的位置也断开便于驳车通行。
[0047] 采用T形钢导轨时,在有汽车交叉通过的路段如机关单位学校等的大门前加设钢质过板(27),便于汽车通过T形钢出入城区,以防止汽车长期碾压使腹板变形。过板内中空,便于导向杆的两个小滚轮(21)通过。
[0048] 导轨(4)还可以采用导向沟(28)形式。导向沟是在环形轨道(1)所处的街道上开挖一条首尾相连的浅沟,其宽在20厘米、深在30厘米左右。采用导向沟制式时,轨道车组(2)及驳车的车轮也为胶轮式。在牵引车(30)、各节车厢(39)及驳车(3)上都安装导向杆(20)伸入导向沟(28)中。其导向机构的组成及机理与T形钢导轨方式一模一样,唯一区别是导向杆上的滚轮只有一个,导向时是碰撞上导向沟的左沟壁或者右沟壁而受到向右或者向左的反推力而作用于小液压机的。在驳车(3)底板的前端中央也有导向杆(20),它跟轨道车组的牵引车及车厢上的导向杆一样也伸入到导向沟(28)中,但牵引车和车厢上的导向杆在导向沟内伸入较浅,其滚轮是在导向沟的上方碰撞内壁,而驳车的导向杆在导向沟中伸入较深,其滚轮是在导向沟的底部碰撞内壁。在靠近站台处,导向沟(28)内壁水平方向设置一个档板(25),挡板位置高于导向杆(20)的滚轮(21)。驳车(3)钩挂在轨道车组的尾厢后面,随整个车组运行。轨道车组运行到此处时,尾厢上的触发杆(51)会先碰上挡板(25),给尾厢上的控制电路一个电信号,使尾厢后面钩挂的驳车(3)脱钩分离。从导向沟中分出一分支导向沟,分支导向沟的深度与导向沟一样深,但此处开始导向沟(28)的沟底深度抬高,接近于牵引车(30)及车厢(39)上导向杆(20)滚轮(21)的高度。这样当轨道车组运行到该处时,牵引车和车厢上的导向杆能够从抬高了沟底的导向沟上通过,轨道车组依照原方向运行,脱钩后的驳车因为惯性会依照原来方向在导向沟内运行,但是由于导向沟的沟底已经抬高,而驳车的导向杆(20)位置较深,会碰撞上导向沟的沟底,不能再以牵引车及车厢那样的方向运行,迫使它依照分支导向沟转向驶入站台,在站台上停车后下客上客。等到轨道车组一个循环运行又靠近此处站台时,遥控启动该驳车,再由分支导向沟导入原来导向沟中,而导向沟在与分支导向沟合并后,其沟底深度与分支导向沟一样深,能容驳车的导向杆通过。
[0049] 分支导向沟的宽度与导向沟一样。牵引车、车厢及驳车上导向杆的滚轮(21)的直径比导向沟(28)的内宽稍小,这样使得滚轮碰撞导向沟内壁时的碰撞力度不大,变向时滚轮是在沟内壁上滚动,以减缓冲击。导向沟与路面上的排水沟相通,便于雨后沟中雨水的排出。
[0050] 导向沟(19)沟面上两边盖上盖板(29),盖板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路面上,遮盖了沟面的大部分,中间留出空隙能够容导向杆(20)通过,在有汽车交叉通过的路段如机关单位学校等的大门前,盖板(29)便于汽车通过导向沟出入城区,也防止行人失足踏入沟里。
[0051] 在每个环形轨道(1)内有一至二组轨道车组(2)运行,可根据客流量、街道位置、环形轨道的周长等具体情况来确定轨道车组数量,一般情况下以一组为宜。当客流量较大,运行轨道一周的时间较长时可以设置两组。
[0052] 轨道车组(2)的牵引车(30)和各节车厢(39)的前后端中央有套联装置便于它们前后链接,即在它们前后端中央的底板上都分别有一个凸板(31)和一个凹槽(45),其上均有孔,后一节车上的凸板(31)可伸入前一节车的凹槽(45)中用螺栓连接在一起,这样前后串联后,牵引车(30)像火车头一样,带动其后面的车厢及驳车在环形轨道内运行。牵引车不乘乘客,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导向杆(20)、制动装置、转向机构、警示装置,采用车载蓄电池方式提供动力时则安装蓄电池(61),采用电力线方式供电时则牵引车上安装集电弓(38)。无论何种供电方式,每个工作日开始由驾驶员开启电机驱动轨道车组运行,运行后由于轨道车组是不停车匀速运行,方向也由导轨控制,整个运行过程处于自动化运行状态,驾驶员只是对整个运行过程实施监控管理,处理一些突发事情如遇到有人闯红灯占轨道影响轨道车组正常运行的问题。
[0053] 牵引车(30)采用后轮驱动方式在驱动电机驱动下带动整个轨道车组运行,采用导向杆与导轨配合的方式调节方向。在牵引车前端底部的中央位置铰接了导向杆(20),同时在牵引车上固定一个小液压机(24),它的柱塞与导向杆铰接。牵引车上虽然没有方向盘及相关传动机构如万向节等,但前轮靠梯形连杆转向机构与车身合成一体,为便于说明转向的具体过程,本实施例以T形钢导轨方式结合克曼的梯形连杆转向机构模型为基础加以说明:在车体底板上固定一个液压机(32),其柱塞与梯形连杆转向机构的转向摇臂(33)连接,通过油管(22)与小液压机(24)相连接,小液压机固定在车上,其柱塞铰接在导向杆(20)上。当T形钢导轨(19)呈直线方向时,导向杆(20)上的滚轮(21)不碰撞腹板,两个液压机上都不受力,转向摇臂在连杆上位置居中,两个前轮(34)不偏向保持直行。如导轨向左边弯曲变向时,则车辆直行时左边滚轮会碰撞腹板,腹板反推左边滚轮,这个推力作用于小液压机上就是压缩它的柱塞,产生的压强等值由油管(22)传递给液压机(32),液压机柱塞产生较大的压力推动转向摇臂(33)左摆,推动直拉杆前移,推动前轮左偏转,车辆向左转向;反之,则推动前轮右偏转,车辆向右转向。
[0054] 牵引车蓄电池除前述通过驳车方式补充充电外,还可以从防护栏上取用电力补充充电。防护栏(6)处于导轨的外侧,由短钢柱(35)和折成一定形状以增强抗碰撞能力的薄钢板(36)组成的。导轨(4)对车辆的上述自动调节方向过程使轨道车组(2)始终按导轨的路径运行,将防护栏(6)与导轨之间等距离布置,防护栏的钢板在靠近地面处折成内凹形状的凹槽,凹槽内布置绝缘橡胶垫(37),橡胶垫下固定裸露电力线(10),电线连接电网。下雨时雨水顺薄钢板的凹凸边滑下,凹槽内的裸露电线不淋雨。在牵引车(30)的车底伸出一根单臂集电弓(38)与电力线接触取用电力,在车底有集电刷与导轨接触形成回路,这样牵引车就可以从防护栏上取用电力了。由于电力线是硬性固定在防护栏上,与集电弓接触过程中不会产生振荡,使取用电力比较容易。
[0055] 车厢(39)供乘客乘坐使用。车厢上有转向机构、上客门(40)、下客门(41)、低地面踏板(42)、扶手(43)、座椅(44),在车厢前端有导向杆和凸板,后端有凹槽(45)。车厢是一个前后贯通的车体,各节车厢与牵引车(30)及驳车(3)串联后,乘客可以前后走动,从较拥挤的车厢走进较宽松的车厢,或者从车厢进入驳车以便下客,也能够从驳车上进入车厢。
[0056] 导向杆的安装位置及对车厢的作用与牵引车一样,不细述。
[0057] (42)为低地面踏板,踏板距离地面5公分左右,以便于人们上下。每节车厢有两踏板,一块较长,位于上客门(40)后面,可以同时容纳三四个人踏上,一块短一些,位于下客门(41)后面。车厢的外壁上有扶手(43),扶手位于踏板上方,与踏板一样长。车厢在扶手上方的外壁上有遮雨篷(46),篷的外伸宽度略超过踏板。
[0058] 上客门(40)是电子刷卡门,从外部刷卡开启。下客门(41)安装了门和闭门器,门锁只能从车厢内打开。
[0059] 乘客在人行道上,当轨道车组(2)驶近时,以小跑方式与轨道车组同向跑动几步,与车组同速时左手抓住扶手(43),踏上低地面踏板(42),在踏板上走到上客门处刷卡打开上客门(40)进入车厢;下客时从车厢内扭开门锁打开下客门(41)走上踏板(42),下客门在闭门器作用下重新关闭。人在踏板上面朝车组前进方向,左手抓住扶手(43)右脚落地,脚一触地就小跑起来,待身体平稳地小跑时左手放开扶手停下。
[0060] 遮雨篷(46)是为乘客遮雨,也为上客门(40)的刷卡器起避雨保护。
[0061] 城市街道上有的地方文物古迹众多,或者光旖旎,是一条观光带,途径此处的轨道车组可以作为观光车(47)使用,即牵引车结构功能不变,车厢结构稍微变化一些:车体呈开放式,有导向杆、转向机构、座椅,车顶宽大可遮阳避雨,无四壁及车厢门,座椅为双排座,座椅椅背上方外有手柄(48),上下观光车时手就抓住手柄站在踏板上上下。观光车的两侧从前到后都有低地面踏板(42),踏板位于车轮外面将车轮遮盖住以防止乘客脚碰上车轮。由于每个环形轨道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一体,运行过程互不干扰和影响,而观光带内的轨道车组已主要起观光功能,其轨道车组的运行速度可以进一步减低到人的步行速度,慢速度运行。即在不停车的情况下,游客与车组同向行走,手抓住手柄(48)踏上踏板(42)即可入观光车厢内坐下游览了。由于无车厢壁,观光车的两侧都可以上下,为此制定右上左下的规则,即从车辆前进方向的右侧上左侧边下,使上下有序不混乱。
[0062] 轨道车组的最后一节车厢——尾厢由于与驳车(3)相连接,其后端无凹槽,其它结构功能造型与前面车厢一样,另外增加了尾厢碰钩(49)、缓冲柱(50)、触发杆(51)及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上有电磁铁(52)、红外线发射管(53)、时间继电器(54)、静触头(55)、触发开关(56),其电源从牵引车上的蓄电池(61)降压后接入控制电路,其中红外线发射管与时间继电器串联后再与电磁铁并联接入电路的,触发开关是电路总开关。尾厢碰钩(49)由钩柄(57)和钩头(58)组成,钩柄(57)水平方向固定在尾厢底部的后端中央,柄端中央穿孔,钩头(58)即是电磁铁(52)的动铁心,电磁铁不通电时在恢复弹簧作用下钩头能够伸入钩柄(57)的孔洞中形成尾厢碰钩(49),完成钩挂驳车的功能;在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场吸引动铁心使钩头(58)离开钩柄(57),使驳车无从钩挂而脱钩。
[0063] 触发杆(51)位于尾厢的底板下面,与导向杆(20)一样伸向导轨(4),当导轨是T形钢时,触发杆直接垂直向下且稍高于T形钢的腹板;当导轨是导向沟时,触发杆从盖板(29)的中间伸入导向沟(28)中,再在沟内横折下伸。触发杆的中间铰接于尾厢上,顶端是一个触发开关(56),底端有复位弹簧(59)。复位弹簧(59)的一端固定在尾厢上,另一端钩挂在触发杆(51)上。触发开关与电磁铁(52)、红外线发射管(53)、时间继电器(54)及牵引车蓄电池(61)组成一个控制电路,平时在复位弹簧作用下不接触控制电路的静触头(55),控制电路处于断开状态。断开状态下电磁铁的动铁心即钩头(58)在电磁铁恢复弹簧作用下穿过钩柄(57)的孔露出形成一个尾厢碰钩(49)用于钩挂驳车(3)。当轨道车组在导轨上运行接近站台时,尾厢上的触发杆(51)会先碰撞上导轨中的挡板(25),由于触发杆(51)是铰接在尾厢上,它因挡板挡住而发生偏转,触发杆的下端因偏转而抬高位置在挡板上滑过,但触发杆另一端所连接的触发开关(56)则与控制电路的静触头(55)接触使电路处于接通状态,电磁铁(52)在电路接通后其内产生磁场吸引动铁心使钩头(58)从钩柄(57)中退出,尾厢碰钩(49)此刻仅仅是一个钩柄,驳车(3)的挂钩(62)无处着力而不能钩挂在尾厢上,在缓冲柱(50)帮助下迅速脱离。缓冲柱(50)有两个,上有高强度弹簧,对称分布于尾厢的底板上,在驳车钩挂上尾厢时起缓冲作用,在驳车脱离尾厢时缓冲柱(50)反推驳车助它脱离。
[0064] 控制电路接通后,在电磁铁工作的同时,红外线发射管及时间继电器所在线路也接通,在时间继电器(54)作用下,红外线发射管(53)延迟一二秒俟驳车与尾厢之间完全分离后对驳车上驱动电机发出启动电机的信号,此信号同时也被停留在站台上的驳车接收,驳车接收信号后自己启动电机,刚刚脱离尾厢的驳车自启后沿分支导轨进入站台,而原在站台上的驳车自启后沿分支导轨进入环形轨道,尾追上轨道车组后又钩挂在尾厢上。
[0065] 挡板(25)较长,以使控制电路保持二三秒时间接通,保证红外线发射管有足够时间发送信号。在触发杆(51)滑过挡板(25)后,复位弹簧(59)助触发杆(51)复位。在触发杆复位后触发开关(56)离开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断开,电磁铁在内部恢复弹簧作用下回归原状态,钩头(58)又伸入钩柄(57)的孔中形成一个尾厢碰钩(49)等待从站台上刚刚驶出的驳车钩挂,而红外线发射管也不再发送信号。
[0066] 钩柄(57)的上表面有两块簧片(60)。铜簧片与钩柄之间是绝缘的。两块铜簧片连接了两根导电线,与牵引车上的蓄电池(61)相通组成一个充电电路,蓄电池作为一个负载,在尾厢与驳车钩挂后,此两块铜簧片能够通过驳车上的挂钩(62)与驳车蓄电池相接通,从而驳车上的蓄电池与牵引车上的蓄电池接通而对牵引车蓄电池(61)补充充电。
[0067] 驳车(3)是一种将携带了物件或者因为身体原因而行动不便的人士送入车厢(39)的小型车辆。其上有转向机构、导向杆(20)、挂钩(62)、蓄电池、集电刷(17)、上客门(40)、下客门(41)、座椅(44)、通道门(63)、磁铁(16)、停车杆(64)、红外线接收管(65)、开关电源(69)、晶闸管(70)、通道门电机(72)、驳车驱动电机(74)、停车臂(76)。导向杆(20)的结构和功能与牵引车、车厢上的导向杆是一样的,区别仅仅是驳车上导向杆高度较低,它在导轨上转向时的受力点是在导轨及分支导轨的底部,而牵引车及车厢上的导向杆位置偏高,作用于导轨的上部。驳车上的导向杆铰接了一个小液压机,其对驳车在导轨及分支导轨上运行时的转向控制过程与牵引车一样,不再细述。驳车停在站台的充电区时通过感应方式给蓄电池充电,离开充电区后蓄电池为各个负载提供电力。
[0068] 驳车上的通道门(63)是电动平移门,由通道门电机(72)驱动其打开或者闭合,它位于驳车的车前。在驳车与尾厢钩挂后,电机正转,打开通道门,乘客从驳车上走进车厢,欲下车的乘客则从车厢进入驳车。当驳车与尾厢脱离后,电机反转,通道门关闭。
[0069] 挂钩(62)呈T字形状,它铰接在驳车(3)的前端底板的中央位置,其水平段的一头上面有钩头形状的固定件,它与尾厢上的尾厢碰钩(49)相互配合用于钩挂驳车。挂钩不仅仅用于钩挂尾厢,同时还控制了三个电路的开启或者闭合,具有双刃开关的功能。钩头处有两个铜簧片(60),另一端有一上一下两对动触头,挂钩(62)的柄上中间部位下伸接近地面形成一个停车杆(64),停车杆上有复位弹簧(66),停车臂(76)的中间水平铰接在驳车的底板下,停车臂的一端与停车杆相抵触,另一端垂直伸向地面。两个铜簧片(60)及上、下两对动触头均与挂钩之间绝缘,其中上动触头(67)与铜簧片(60)之间用导线连接,通道门电机(72)先与行程开关(73)串联后再与驳车驱动电机(74)并联然后用导线与下动触头(68)相连组成主电路,开关电源(69)、晶闸管(70)、红外线接收管(65)组成驳车驱动电机的触发电路;将上动触头的左边侧触头交叉和一个右边侧下动触头用导线连接,将另一个右边侧上动触头交叉和另一个左边侧下动触头用导线连接,组成一个双刀双掷开关控制通道门电机的正反转。
[0070] 驳车在底板上还固定了一对静触头(71),这对静触头的位置在上动触头(67)和下动触头(68)的中间,静触头(71)用导线与驳车上蓄电池的输出端相连接。
[0071] 驳车(3)在钩挂上尾厢后随轨道车组(2)在环形轨道上运行时,尾厢上的尾厢碰钩(49)钩挂了驳车上的挂钩(62),挂钩上的铜簧片(60)与尾厢碰钩钩柄(57)上的铜簧片(60)相接触,同时挂钩(62)在钩挂后其钩头位置抬高,复位弹簧(66)将它向下拉压在尾厢碰钩的钩柄(57)上,挂钩钩头的位置抬高后,由于挂钩是中间部位铰接在驳车上,使挂钩的另一端位置下降,其上动触头(67)与驳车静触头(71)接触,这样从驳车上的蓄电池通过导线、静触头(71)、上动触头(67)、挂钩铜簧片(60)、碰钩铜簧片(60)、牵引车蓄电池(61)之间全部联通,牵引车蓄电池相当于一个负载,能够从驳车蓄电池补充充电。此时,驳车的通道门电机(72)正向接通,处于正转状态打开通道门(63),打开到一定程度行程开关(73)切断电路,电机停转,乘客从打开的通道门通过。此时驳车主电路处于反向接通状态,受晶闸管(70)反向阻断作用,驳车驱动电机(74)不能运转。当驳车与尾厢之间脱钩分离,挂钩在复位弹簧(66)的下拉作用下,其钩头位置下降,挂钩另一端的下动触头(68)位置上升与静触头(71)接触,上动触头(67)离开静触头(71),这样从驳车蓄电池通过导线、静触头、下动触头与通道门电机(72)处于反向导通状态,通道门电机反转关闭通道门(63),通道门关闭后行程开关(73)切断电路,电机停转,乘客不能通过。而此时驳车电机电路处于正向接通状态,但还不能启动,红外线接收管(65)与开关电源(69)接在晶闸管(70)的控制极上,在红外线接收管接收到尾厢上发出的启动信号后触发电路才能接通,启动电机运转,启动信号消失后电机已经正常运转,电路处于导通状态。驳车(3)在驱动电机(74)的驱动下沿分支导轨进入站台。在站台的地面有一个凸起的地面挡块(75),驳车进入站台时停车臂(76)与地面挡块(75)碰撞,停车臂的另一端则推动挂钩下端的停车杆(64),使挂钩上的钩头端位置抬升,下动触头(68)再与静触头(71)分离,电路断开,驱动电机(74)停机,驳车以惯性行驶至充电区停车充电,越过地面挡板后停车杆(64)在复位弹簧(66)作用下其下动触头(68)又与静触头(71)接触,使电路处于接通状态,但电路上的红外线接收管(65)没有接收信号,晶闸管(70)的触发电路没有接通,电机不能启动。驳车停车后上下客,待轨道车组绕环形轨道运行一周又到该站台处时,尾厢上红外线发射管(53)发出的启动信号同样被站台上的驳车上的红外线接收管(65)接收,晶闸管的触发电路再接通,驱动电机重新启动,沿分支导轨进入环形轨道尾追轨道车组,通道门电机(72)仍然处于反向导通状态被行程开关(73)挡住不启动,直到驳车追上尾厢挂钩在上面后,挂钩上的下动触头(68)与静触头(71)分开,上动触头(67)与静触头(71)接触,通道门电机电路正向导通,通道门电机(72)正转打开通道门,驳车驱动电机电路反向导通,电机停转,驳车由轨道车组拖行。
[0072] 由于牵引车、各节车厢及驳车的运行方向都由导轨控制,不存在窜向问题,这使得驳车挂钩(62)与尾厢碰钩(49)之间的钩挂、尾厢上触发杆(51)与导轨上的挡板(25)、驳车上停车臂(76)与地面挡块(75)、集电刷(17)与地面电棒(14)及接地极(18)之间的接触,都能够准确完成。
[0073] 驳车的上客门(40)是自动刷卡门,乘客在车外刷卡后自动打开,乘客进入驳车后坐下等待开车。下客门(41)上有弹子锁和闭门器,乘客只能从车内扭动弹子锁打开门,下车后闭门器关闭下客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