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装置

申请号 CN201480074891.3 申请日 2014-02-06 公开(公告)号 CN105980211A 公开(公告)日 2016-09-28
申请人 百乐仕株式会社; 发明人 赵正衡; 郑奉元;
摘要 在保持装置中,底座部安装于车辆。保持部具有转动轴部及挂载部。主体部将转动轴部 支撑 为可转动。伸出部设置于主体部,用于固定在底座部的底部。卡止部设置于主体部。被卡止部与卡止部卡止。卡止部及伸出部以隔着转动轴部的方式设置,承受对挂载部施加的 载荷 。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底座部,其安装于车辆;保持部,其具有转动轴部及挂载部;以及 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主体部,将所述转动轴部支撑为可转动;伸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用于固定在所述底座部的底部;以及 卡止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底座部具有与所述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及所述伸出部以隔着所述转动轴部的方式设置,承受对所述挂载部施加的 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及所述被卡止部中的一者形成为凹部或通孔,另一者形成为卡止于所述凹 部或所述通孔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具有从所述底部直立设置的侧壁部,所述被卡止部作为所述凹部或所述通孔而形成于所述侧壁部的比高度的中央位置更 靠近所述底部侧,所述卡止部形成为被插入至所述凹部的所述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罩部,该罩部以覆盖所述主体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底座部,所述罩部承受对所述挂载部施加的载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在所述底部具有将所述伸出部的缘部卡止的弹性爪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的所述底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夹入所述转动轴部而将所述转动轴部支撑 为可转动的支撑部,所述转动轴部从中心位置沿轴向而延伸的各部分形成为不对称的形状,所述主体部及所述支撑部中的至少一者对形成为不对称的形状的所述转动轴部进行 轴支撑。

说明书全文

保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持装置,其具有承受向挂载部的载荷轴承部。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钩挂装置具有:壳体,其安装于车身板件;环状的钩挂部,其具有转动轴;轴承座,其具有对钩挂部的转动轴进行轴支撑的轴承槽。钩挂部可转动地支撑于轴承座而取得收容位置及使用位置。
[0003] 专利文献1的轴承座与壳体的一体化是通过螺栓紧固而进行的。作为螺栓用的孔, 轴承座在板状的固定部具有通孔,壳体在底板具有安装孔。轴承座的轴承槽与壳体的底板通过在夹入卡止部的转动轴的状态下使螺栓插入至轴承座的通孔和壳体的安装孔而被紧固固定于车身板件。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1865号公报发明内容
[0005] 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支撑钩挂部的轴承座通过在固定部的螺栓紧固而固定,来自钩挂部的载荷集中于轴承座的固定部。因此,如果载荷变大,则在仅利用固定部进行支撑的构造中,耐载荷能可能不足。
[0006]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耐载荷性的保持装置。
[0007]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的保持装置具有:底座部,其安装于车辆; 保持部,其具有转动轴部及挂载部;以及轴承部。轴承部具有:主体部,其将转动轴部支撑为可转动;伸出部,其设置于主体部,用于固定在底座部的底部;以及卡止部,其设置于主体部。底座部具有与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卡止部及伸出部以隔着转动轴部的方式设置,承受对挂载部施加的载荷。
[0008] 发明的效果
[0009]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保持装置的耐载荷性。附图说明
[0010] 图1(a)是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的斜视图,图1(b)是组装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中途的子组件单元的斜视图。
[0011] 图2是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的组装图。
[0012] 图3(a)是底座部的正面侧的斜视图,图3(b)是底座部的背面侧的斜视图。
[0013] 图4是保持部的斜视图。
[0014] 图5(a)是轴承部的正面侧的斜视图,图5(b)是轴承部的背面侧的斜视图。
[0015] 图6是用于说明轴承部的组装的图。[〇〇16]图7是用于说明罩部的组装的图。
[0017] 图8是用于说明转动轴部与轴承的关系的图。
[0018] 图9是用于说明第1变形例的保持装置的图。
[0019] 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变形例的保持装置的轴构造的图。[〇〇2〇]图11(a)是说明第3变形例的保持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合部的卡止构造的图,图11 (b)是说明第4变形例的保持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构造的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a)是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10的斜视图,图1(b)是装配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10 中途的子组件单元12的斜视图。另外,图2是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10的装配图。在这里,对各附图示出的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〇〇22]保持装置10安装于车厢内的规定的被安装部件。被安装部件为例如车辆的装饰部件、仪表盘以及座椅等内饰部件、车身板件。保持装置10以嵌入至仪表盘、驾驶座椅以及副驾驶席等的座椅的背面、车的侧面等的方式进行安装。保持装置10用于悬挂行李、绳索或者网状物,作为保持行李的保持装置而起作用。
[0023] 如图2所示,保持装置10具有底座部20、保持部22、轴承部24、铆钉26以及罩部28。 底座部20收容其他部件,固定于车辆的被安装部件。保持部22是为了悬挂行李而设置的。轴承部24将保持部22支撑为可转动。铆钉26用于将底座部20以及轴承部24固定在车辆的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罩部28覆盖轴承部24及铆钉26。[〇〇24]如图1 (b)所示,在底座部20安装有保持部22及轴承部24的状态,是保持装置10的子组件单元12。子组件单元12利用铆钉26而固定于被安装部件,通过安装罩部28从而构成保持装置10。子组件单元12的底座部20、保持部22以及轴承部24这3个部件组装成一体而成为能够进行输送的状态。
[0025]在图1(a)中示出保持部22被收容于底座部20的收容状态,在图1(b)中示出将保持部22从底座部20拉出而能够在保持部22的挂载部66直接悬挂行李的拉出状态。保持部22能够转动而成为收容状态和拉出状态。收容状态是保持部22收容于底座部20且保持部22与底座部20的底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拉出状态是保持部22相对于收容位置例如旋转大致90度而成为能够进行使用的状态。[〇〇26] 如图2所示,铆钉26具有柱部26a、第1凸缘部26b以及第2凸缘部26c。在柱部26a的两端形成沿径向向外伸出的第1凸缘部26b及第2凸缘部26c。第2凸缘部26c被塞入至轴承部 24的插入孔56及底座部20的插入孔36,也插入至车辆的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卡止于该安装孔的缘部。第1凸缘部26b卡止于轴承部24的插入孔56。铆钉26利用螺钉部件而螺合,容易组装。此外,也可以利用螺栓等螺钉部件而组装子组件单元12。[〇〇27] 如图2所示,罩部28具有宽幅部72、爪部74以及卡合部76。罩部28覆盖轴承部24及铆钉26。爪部74及卡合部76是为了将罩部28固定于底座部20而形成的。宽幅部72的宽度设定为比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64的轴的长度大而比底座部20的底部30的宽度稍小。由此,在拉出保持部22的情况下,罩部28能够遮盖底部30的多数区域。在保持部22的前端侧,宽幅部 72进入至下侧,即使在收容状态下也能够使保持部22的前端侧位于底座部20的开口附近。 由此,从保持部22与底座部20的底部30相接触的状态起,保持部22的拉出变得容易。参照其他附图对其他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
[0028]图3(a)是底座部20的正面侧的斜视图,图3(b)是底座部20的背面侧的斜视图。底座部20形成为箱状,收容其他部件。底座部20具有底部30、侧壁部32、凸缘部34、插入孔36、 框部38、弹性爪部40、第1支撑部42a、第2支撑部42b、被卡止部44、第1钩挂孔46、第2钩挂孔 48以及定位部50。[〇〇29] 底座部20由长方形的板状的底部30和从底部30的缘部直立设置的侧壁部32形成为箱状。凸缘部34从侧壁部32向外伸出。在向车辆的安装状态下,底部30及侧壁部32进入至被安装部件的开口,在该开口的缘部卡挂凸缘部34。第1侧壁部32a和第2侧壁部32b相对而配置,相对方向与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64的轴向正交。另外,第3侧壁部32c和第4侧壁部32d 相对而配置,将第1侧壁部32a和第2侧壁部32b连结。
[0030] 在底部30形成插入孔36、框部38、弹性爪部40、第1支撑部42a、第2支撑部42b、第1 钩挂孔46以及定位部50。支撑部42包含第1支撑部42a及第2支撑部42b,形成于底部30,将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64支撑为可转动。[〇〇31] 插入孔36设置于底部30的中央附近,能够使铆钉26插入。框部38形成于插入孔36 的周围,成为轴承部24的定位。也可以在框部38压入轴承部24。[〇〇32] 一对弹性爪部40是为了固定轴承部24而形成的,以展开的方式进行弯曲而能够容纳轴承部24。一对弹性爪部40从底部30的框部38相对而直立设置。[〇〇33]支撑部42将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支撑为可旋转。与第2支撑部42b相比,第1支撑部 42a的宽度形成得小。由此,支撑部42从中心位置42c沿转动轴部的轴向而延伸的各支撑部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第1钩挂孔46为了钩挂罩部28的一端而形成于底部30。一对第2钩挂孔48为了钩挂罩部28的另一端而形成于侧壁部32。此外,也可以与第1支撑部42a相比,第2 支撑部42b的宽度形成得小。[〇〇34] 被卡止部44凹入至侧壁部32而形成为凹部。图3(a)所示的作为被卡止部44的凹部为贯通形状,但也可以为有底形状。如果凸部能够卡止于被卡止部44的凹部,则既可以为贯通形状,也可以为有底形状。被卡止部44形成于一对第2钩挂孔48之间。被卡止部44形成于第1侧壁部32a,形成于转动轴部的轴向上成为中心的位置。作为凹部而形成的被卡止部44 也可以形成于底座部20的底部30。
[0035]定位部50从底部30的背面凸出,作为对被安装部件进行安装时的定位而起作用。 在将定位部50插入至形成于被安装部件的定位孔而定位之后,利用铆钉26固定底座部20, 从而安装作业变得容易。[〇〇36]图4是保持部22的斜视图。保持部22具有转动轴部64、挂载部66、第1环部68a、第2 环部68b以及凹入部70。挂载部66连结在转动轴部64的两端,呈大致U字状且设置为大致直角。在挂载部66的前端侧,在与转动轴部64相对的位置形成凹入部70。凹入部70设置为使用户的手指容易搭在挂载部66。[〇〇37] 第1环部68a及第2环部68b(不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环部68)从转动轴部64沿径向而凸出,以呈周状地包围转动轴部64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第1环部68a及第2环部68b的轴向的宽度不同,转动轴部64从中心位置64a沿轴向而延伸的各部分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第1环部68a的轴向的宽度比第2环部68b大。[〇〇38]图5(a)是轴承部24的正面侧的斜视图,图5(b)是轴承部24的背面侧的斜视图。轴承部24由比底座部20刚性高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与在底座部20形成轴承相比,通过利用比底座部20硬的材料而形成独立的轴承部24,能够提高耐载荷能力。轴承部24具有主体部 52、伸出部54、插入孔56、第1轴支部58a、第2轴支部58b、卡止部60以及肋部62。[〇〇39]轴承部24—边将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64支撑为可转动,一边将转动轴部64连结至底座部20。如图5(b)所示,在轴承部24的主体部52,在筒状的内周面形成与转动轴部64的形状相对应的第1轴支部58a及第2轴支部58b。与第2轴支部58b相比,第1轴支部58a的轴向的宽度形成得更大。主体部52从中心位置52a沿转动轴部64的轴向而延伸的各部分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此外也可以与第1轴支部58a相比,第2轴支部58b的轴向的宽度形成得更大。
[0040] 伸出部54以从主体部52的一端伸出至转动轴部64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为板状。 伸出部54具有在底座部20的底部30固定的插入孔36。在插入孔36中插入铆钉26。
[0041] 卡止部60以从主体部52的另一端凸出至主体部52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卡止部 60及伸出部54以隔着转动轴部64的方式设置,设置为沿不同的方向而凸出至径向外侧。卡止部60和伸出部54可以设置为隔着转动轴部64而平行地凸出至相反方向。[〇〇42]肋部62将卡止部60的表面与主体部52的侧面连结,提高卡止部60的刚性。肋部62 进行如下限制,即,使得在子组件单元12中卡止部60不过多地进入至底座部20的被卡止部 44 〇[〇〇43]图6是用于说明轴承部24的组装的图。图6(a)表示组装轴承部24中途的状态,图6 (b)表示轴承部24的组装完成后的状态。此外,图6(b)是图1(b)的子组件单元12的线段B-B 的剖视图,图6(a)也是同样位置的剖面。[〇〇44]如图6(a)所示,在使转动轴部64位于底部30与轴承部24的主体部52之间的状态下,将卡止部60插入至被卡止部44。然后,将卡止部60作为支点而使轴承部24旋转,将伸出部54塞入以使得收纳于框部38。肋部62限制卡止部60过多地进入至被卡止部44。通过使卡止部60为凸部、使被卡止部44为凹部,从而加工变得容易。另外,仅通过将卡止部60作为支点而使轴承部24旋转就能够完成组装,因此组装作业变得容易。[〇〇45] 如图6(b)所示,伸出部54收纳于框部38,伸出部54的缘部卡止于弹性爪部40。此夕卜,伸出部54可以被压入至框部38。由此,通过简单的作业而将底座部20、保持部22以及轴承部24—体化,能够组装保持装置10的子组件单元12。通过使转动轴部64及主体部52靠近第1侧壁部32a,能够减小收容保持部22的底座部20的大小。[〇〇46] 在子组件单元12,轴承部24的卡止部60卡止于被卡止部44,伸出部54卡止于弹性爪部40。即,通过将隔着主体部52及转动轴部64而位于径向外侧的卡止部60及伸出部54卡止,从而容易地实现在子组件单元12的一体化,输送也容易。在子组件单元12仅通过将铆钉 26塞入至插入孔36及插入孔56和车辆的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就能够容易地安装至车辆。 例如,即使在侧壁面、顶棚处也是将铆钉26塞入即可,而子组件单元12不变形,因此安装作业容易。[〇〇47]如图6(b)的保持装置10所示,利用在第1侧壁部32a形成的被卡止部44限制轴承部 24的卡止部60向开口缘侧(附图上方)的移动。由此,当在保持部22的挂载部66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被卡止部44而承受对轴承部24施加的向开口缘侧的载荷。并且,铆钉26 也承受载荷,因此耐载荷性提高。这样,卡止部60及伸出部54以隔着转动轴部64的方式设置,从而能够分散从挂载部66承受的载荷,能够提高耐载荷性。[〇〇48]被卡止部44作为凹部而形成于第1侧壁部32a的比高度的中央位置更靠近底部30侦k卡止部60设置于主体部52的端部,以靠近底部30的方式位于主体部52的端部。由此,相对于从卡止部60施加给被卡止部44的载荷而充分地确保比被卡止部44更靠近开口缘侧的第1侧壁部32a的厚度,从而能够得到高的刚性,在对被卡止部44赋予了大的载荷的情况下, 能够抑制第1侧壁部32a的变形,增大耐载荷能力。卡止部60及被卡止部44 一边作为子组件单元12中的临时固定件而起作用,一边具有在将保持装置10固定于车辆的情况下提高耐载荷性的功能。[〇〇49]图7是用于说明罩部28的组装的图。图7(a)表示组装罩部28中途的状态,图7(b)表示罩部28的组装完成后的状态。此外,图7(b)是图1(a)的保持装置10的线段A-A的剖视图, 图7(a)也是同样位置的剖面。虽然在利用铆钉26固定了底座部20及轴承部24之后安装罩部 28,但图7(a)及(b)省略铆钉26而进行表示。
[0050] 如图3(a)及图7(a)所示,在底部30,在比框部38更靠近第2侧壁部32b侧形成第1钩挂孔46。在第1侧壁部32a形成第2钩挂孔48。将在罩部28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的爪部74及卡合部76钩挂在该第1钩挂孔46及第2钩挂孔48,使罩部28固定于底座部20。
[0051] 具体地说,如图7(a)所示,将爪部74插入至第1钩挂孔46,将爪部74作为支点而使罩部28旋转,将卡合部76塞入以使得其钩挂于第2钩挂孔48。如图7(b)所示,罩部28覆盖轴承部24的整体而安装于底座部20。[〇〇52]通过使罩部28独立于底座部20,能够在罩部28涂敷用于提高外观性后的材料、表面。另外,在将罩部28与底座部20—体化的情况下,罩部28利用薄壁铰链而连结至第1侧壁部32a,但在该情况下,被卡止部44的上端侧的第1侧壁部32a的刚性变低。因此,在从卡止部 60对被卡止部44施加载荷时,第1侧壁部32a可能会变得容易变形。通过使底座部20独立于罩部28,能够提高比被卡止部44更靠近上端侧的第1侧壁部32a的刚性。[〇〇53]如图7(b)所示,罩部28进入至保持部22的前端侧的下方。这样,通过扩大罩部28的在底部30内的区域,能够抑制灰尘、异物滞留在底部30内。另外,罩部28与轴承部24相同地, 一端卡止于底部30,另一端部卡止于第1侧壁部32a,在对挂载部66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轴承部24稍微升高,轴承部24抵接于罩部28,从而作为轴承部24的预备,而能够承受来自挂载部66的载荷。此外,在未对挂载部66施加载荷的状态下,罩部28的一部分也可以抵接于轴承部24或者转动轴部64,承受来自挂载部66的载荷。[〇〇54]图8是用于说明转动轴部64与轴承部24的关系的图。图8(a)是保持装置10的子组件单元12的斜视图,图8(b)是图8(a)所示的子组件单元12的线段C-C的剖视图。[〇〇55] 如图8(a)所示,转动轴部64被轴承部24的主体部52和底部30的支撑部42夹入而被支撑为可转动。如图8(b)所示,转动轴部64从中心位置64a沿轴向而延伸的各部分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相对于中心线90而设置于右侧的第1环部68a,具有与相对于中心线90而设置于左侧的第2环部68b不同的形状。[〇〇56]另外,在主体部52及支撑部42中,从中心位置52a、中心位置42c沿转动轴部64的轴向而延伸的各部分也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在轴向上中心线90的右侧和左侧分别具有互不相同的形状。环部68形成为凸状,轴支部58及支撑部42形成为凹状。第1环部68a被主体部52 的第1轴支部58a和支撑部42的第1支撑部42a夹入。第2环部68b被第2轴支部58b和第2支撑部42b夹入。[〇〇57]主体部52及支撑部42以与转动轴部64贴近的方式闭合,支撑转动轴部64的转动。由于与第2环部68b相比,第1环部68a的轴向宽度更大,因此该第1环部68a形成为不能进入至第2轴支部58b及第2支撑部42b。利用这样的不对称形状的轴构造,能够限制保持部22的安装方向,能够防止上下反向地安装保持部22。只要至少主体部52或支撑部42中的某一者从中心位置沿轴向而延伸的各部分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即能够限制保持部22的安装方向。[〇〇58]图9是用于说明第1变形例的保持装置100的图。在图9中,除了轴承部124及铆钉26 以外,还示出了与图1(b)所示的线段B-B相同的中央剖面。
[0059] 在第1变形例的保持装置100的轴承部124,没有像图7(b)的保持装置10那样设置肋部62。另外,在第1变形例的主体部52的表面形成台阶部53,罩部128的端部28a靠近台阶部53。其他构造与图7(b)所示的保持装置10相同。
[0060] 如果在保持部22悬挂行李,则在主体部52承受图中箭头方向的载荷。该载荷从伸出部54而由铆钉26承受,且从卡止部60而由被卡止部44承受。即,卡止部60与伸出部54—起承受对保持部22施加的载荷。并且,罩部128的端部28a从主体部52的台阶部53承受载荷。这样,通过分散地承受对保持部22施加的载荷,能够提高耐载荷性。
[0061] 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变形例的轴构造的图。图10(a)是第2变形例的保持部122的主视图,图1 〇(b)是第2变形例的底座部120及保持部122的斜视图。[〇〇62]如图10 (a)所示,在保持部122的转动轴部164设置狭缝180。狭缝180偏离于轴向的中心位置180a而设置。由于偏移的狭缝180,转动轴部164从中心位置180a沿轴向而延伸的各部分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〇〇63] 如图10(b)所示,在底座部120形成从中心位置142a偏移的凸起部182。凸起部182 从底部30凸出,轴向的两端形成得平坦,进入至狭缝180。凸起部182包含于将转动轴部164 支撑为可转动的支撑部142。由于狭缝180,支撑部142从中心位置142a沿转动轴部164的轴向而延伸的各部分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〇〇64]通过这样将轴构造设置为沿轴向不对称的形状,能够限制保持部122的安装方向, 能够防止上下反向地安装保持部122。另外,凸起部182能够限制转动轴部164的轴向的移动,抑制保持部122的轴向的晃动。[〇〇65]图11(a)是说明第3变形例的卡止部360与被卡止部344的卡止构造的图,图11(b) 是说明第4变形例的卡止部460与被卡止部444的卡止构造的图。[〇〇66] 如图11(a)所示,第3变形例的主体部352的卡止部360形成为凹部或者通孔,第1侧壁部332a的被卡止部344形成为凸部。被卡止部344从第1侧壁部332a向内凸出,进入并卡止于卡止部360。[〇〇67] 如图11(b)所示,第4变形例的主体部452的卡止部460形成为凸部,第1侧壁部432a 的被卡止部444形成为凸部。被卡止部444从第1侧壁部432a向内凸出。卡止部460进入至被卡止部444的底部侧而卡止于被卡止部444。[〇〇68] 在第3变形例及第4变形例的卡止构造中,伸出部54也利用铆钉26而固定于底部 30,因此通过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能够提高耐载荷能力。
[0069]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例,也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对各实施例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施加了这种变形的实施例也可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70]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铆钉26将底座部20及轴承部24安装于被安装部件的方式,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不用铆钉26而利用螺栓等螺钉部件插入插入孔36及插入孔56。另外,也可以在被安装部件形成前端为凸缘状的销状的凸起,在该凸起处插入至插入孔36及插入孔56。即,也可以将铆钉26或螺钉部件等销部件插入至插入孔36及插入孔56而固定底座部20及轴承部24。[〇〇71]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铆钉26将轴承部24及底座部20安装于车辆的被安装部件的方式,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轴承部24和铆钉26可以形成为一体。在轴承部24的伸出部54的背面形成前端进行了扩径的形状的凸起部,该凸起部插入至底座部20的插入孔36及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而进行组装。由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〇〇72]另外,也可以从底座部20的底部30朝向开口侧而形成前端进行了扩张的形状的凸起部,该凸起部插入至轴承部24的插入孔56,将底座部20和轴承部24固定。在该情况下,在底座部20的底部30的外表面形成与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嵌合的凸起状的嵌合部,将子组件单元12安装于被安装部件。[〇〇73]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轴承部24及底座部20的支撑部42而将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64支撑为可转动的方式,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转动轴部64也可以形成为沿轴向向外延伸,插入至在底座部20的侧壁部32形成的轴孔。在第3侧壁部32c及第4侧壁部32d形成轴孔,支撑部42位于它们之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载荷能力。[〇〇74] 标号的说明[〇〇75] 10保持装置,12子组件单元,20底座部,22保持部,24轴承部,26铆钉,26a柱部,26b第1凸缘部,26c第2凸缘部,28罩部,30底部,32侧壁部,32a第1侧壁部,32b第2侧壁部,32c第 3侧壁部,32d第4侧壁部,34凸缘部,36插入孔,38框部,40弹性爪部,42支撑部,42a第1支撑部,42b第2支撑部,44被卡止部,46第1钩挂孔,48第2钩挂孔,50定位部,52主体部,53台阶部,54伸出部,56插入孔,58a第1轴支部,58b第2轴支部,60卡止部,62肋部,64转动轴部,66 挂载部,68a第1环部,68b第2环部,70凹入部,72宽幅部,74爪部,76卡合部。[〇〇76] 工业实用性
[0077]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持装置,其具有承受向挂载部的载荷的轴承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