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配线构造

申请号 CN201710061620.X 申请日 2017-01-26 公开(公告)号 CN107031530A 公开(公告)日 2017-08-11
申请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野村章一; 伊藤学; 古田拓; 木村修司; 佐佐木友彰; 伊藤雅宽; 角田充规; 下地映次;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车辆用配线构造。车辆用配线构造包括面板(1)、以及配置于面板(1)的印刷配线部(3、5)。印刷配线部(3、5)在面板(1)的平坦面(1a)中是直接印刷 导电性 部件而配置的,在面板(1)的非平坦面(1b)中是将印刷有导电性部件的膜(6)粘贴而配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配线构造包括:
被配线部件,其具有作为平坦的面的平坦面和作为不平坦的面的非平坦面;以及印刷配线部,其配置于所述被配线部件,
所述印刷配线部在所述平坦面中是通过直接印刷导电性部件而配置的,在所述非平坦面中是通过将印刷有导电性部件的膜粘贴而配置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配线部件竖立设置有肋,
在所述肋上形成有孔,所述孔具有与所述被配线部件的周围的面平齐的内周面,所述印刷配线部将导电性部件直接印刷在所述孔的所述内周面,形成将所述肋贯通的布设路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配线部件上,设置有两端被支承的桥部,并且,夹着所述桥部在两侧设置有将所述桥部的正下位置作为最下方的倾斜面,
以通过所述桥部的路径布设的所述印刷配线部是将导电性部件直接印刷在所述桥部而配置的,
以通过所述桥部的下方的路径布设的所述印刷配线部是通过将导电性部件直接印刷在两侧的所述倾斜面,且被印刷在两侧的所述倾斜面的流动性的导电性部件在两侧的倾斜面流下并在所述桥部的正下区域合流从而配置的,由此形成立体交叉的布设路径。
4.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配线构造还包括空调用通道,所述空调用通道将配置在所述被配线部件的上表面的所述印刷配线部覆盖

说明书全文

车辆用配线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沿着车辆的布设路径配置导电性部件的车辆用配线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在车辆中搭载有各种电气设备,电气设备之间等被电气连接。这样的车辆用配线一般例如以线束构成,但是,线束是电线束,占用较大的布设空间。因此,如JP 4432501 B所示,提出了在车身上直接利用导电性墨等形成印刷配线部的技术。
[0003] 在该现有技术中,如图23所示,具有如下优点:如果在仪表板100上直接形成印刷配线部101,则几乎不需要确保布设空间。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但是,如仪表板100那样,由于车辆用的被配线部件通常是3维结构,因此,混杂有平坦面和非平坦面。如果是平坦面,则能够利用吹喷等将导电性墨精密且高速地印刷,但是,如果是非平坦面,则存在不能用吹喷等将导电性墨精密且高速地印刷这种问题。
[0006] 因此,本申请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配线构造,在被配线部件混杂有平坦面和非平坦面的情况下,能够将印刷配线部精密且不会降低制造(加工)速度地布设。
[0007]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8]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包括:被配线部件,其具有作为平坦的面的平坦面和作为不平坦的面的非平坦面;以及印刷配线部,其配置于被配线部件。印刷配线部在平坦面中是直接印刷导电性部件而配置的,在非平坦面中是将印刷有导电性部件的膜粘贴而配置的。
[0009] 发明效果
[0010]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在平坦面中直接印刷导电性部件来配置,但是,由于是平坦面,因此,能够利用直接印刷精密且高速地印刷。另外,在非平坦面中,将印刷有导电性部件的膜粘贴来配置,但是,由于导电性部件向膜的印刷能够在使膜平坦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能够精密且高速地印刷。根据以上所述,在被配线部件混杂有平坦面和非平坦面的情况下,能够将印刷配线部精密、且不会降低制作速度地布设。附图说明
[0011] 图1A是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的面板的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B是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的面板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12] 图2是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的面板的表面侧的配线用凹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13] 图3是印刷有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的印刷配线部的膜的俯视图。
[0014] 图4是从图3的膜切断不需要部位并剪裁后的膜的俯视图。
[0015] 图5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中竖立设置有肋的面板的部位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16] 图6A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中正在用喷嘴吹喷导电性墨而形成印刷配线部的过程的图,图6B、6C分别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中形成贯通肋的布设部位的印刷配线部的过程的图。
[0017] 图7是说明比较例1的图。
[0018] 图8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中形成有立体交叉的印刷配线部的面板的部位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19] 图9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中用喷嘴吹喷导电性墨来形成印刷配线部的过程的图。
[0020] 图10是说明比较例2的图。
[0021] 图11是在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中在印刷配线部的上方布设有通道的面板的俯视图。
[0022] 图12是图11的A-A线剖视图。
[0023] 图13A是比较例3,是在印刷配线部的上方布设有保护层的面板的俯视图,图13B是图13A的B-B线剖视图。
[0024] 图14A是形成有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的印刷配线部的面板的后视图,图14B是图14A的D1-D1线剖视图。
[0025] 图15A是说明形成有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的印刷配线部的面板的制造过程的后视图,图15B是图15A的D2-D2线剖视图。
[0026] 图16A是说明形成有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的印刷配线部的面板的制造过程的后视图,图16B是图16A的D3-D3线剖视图。
[0027] 图17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参考例的立体图。
[0028] 图18A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参考例的剖视图,图18B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参考例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0029] 图19是说明比较例4的立体图。
[0030] 图20A是实施方式的第2参考例的面板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20B是实施方式的第2参考例的面板的通孔部位的剖视图。
[0031] 图21示出实施方式的第2参考例,是通孔的剖视立体图。
[0032] 图22A是比较例5的面板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22B是比较例5的面板的通孔部位的剖视图。
[0033] 图23是应用了现有例的印刷配线构造的仪表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
[0035] (第1实施方式)
[0036] 图1―4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在第1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配线构造被应用于作为被配线部件的面板1。
[0037] 如图1A、1B所示,面板1整体上是平缓的曲面形态(3维形态)。因此,面板1的概略形态由大部分不平坦的面即非平坦面(弯曲面)形成。
[0038] 如图2所示,在面板1的表面形成有配线用凹部2。配线用凹部2的底面被形成得比面板1的其他表面低一节。配线用凹部2的底面被形成为平坦的面即平坦面1a。在配线用凹部2的平坦面1a形成有第1印刷配线部3。第1印刷配线部3是直接印刷导电性部件(例如导电性墨、糊剂)而形成的。在平坦面1a用喷墨喷嘴(未图示)将导电性墨直接利用吹喷等形成。由于是平坦面1a,因此,能够形成高密度的第1印刷配线部3。
[0039] 如图1B所示,在面板1的背面,大致遍及整个区域地竖立设置有网格状的肋4。因此,面板1的背面大致遍及整个区域地是不平坦的面即非平坦面1b。在面板1的背面的非平坦面1b配置有第2印刷配线部5。第2印刷配线部5是将印刷有导电性部件(例如导电性墨、糊剂)的膜6粘贴在面板1的非平坦面1b而形成的。第2印刷配线部5以跨过各肋4的方式配置在面板1的背面的非平坦面1b。
[0040] 接下来,说明印刷有导电性部件(例如导电性墨、糊剂)的膜6的制造步骤。如图3所示,将四边形的膜6A配置为平坦的状态,将例如导电性墨用喷墨喷嘴(未图示)直接吹喷到膜6A来形成第2印刷配线部5。接下来,如图4所示,将膜6A的未形成第2印刷配线部5的不需要部位切掉,制作剪裁后的膜6。由此,完成印刷有导电性部件(例如导电性墨、糊剂)的膜6。
[004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车辆用配线构造中,第1印刷配线部3是在面板1的表面侧的平坦面1a直接印刷导电性墨等而配置的。第2印刷配线部5是将印刷有导电性墨的膜6粘贴在面板1的背面侧的非平坦面1b而配置的。即,在被配线部件即面板1的平坦面1a形成有直接印刷在面板1上的第1印刷配线部3,在面板1的非平坦面1b将印刷有印刷配线部5的膜6粘贴而形成有第2印刷配线部5。
[0042] 这样,在平坦面1a中直接印刷而配置导电性部件,但是,由于是平坦面1a,因此,能够利用直接印刷来精密且高速地印刷。在非平坦面1b中,将印刷有导电性部件的膜6粘贴而配置,但是,由于能够在使膜6平坦的状态下进行导电性部件向膜6的印刷,因此,能够精密且高速地印刷。根据以上所述,在面板1混杂有平坦面1a和非平坦面1b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印刷配线部3及第2印刷配线部5精密且不会降低制造(加工)速度地布设。
[0043] 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印刷配线部3配置在面板1的表面侧,第2印刷配线部5配置在面板1的背面侧,但是,第1印刷配线部3及第2印刷配线部5也可以配置在表面和背面的任意一个同一面。
[0044] (第2实施方式)
[0045] 图5、6A-6C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在第2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配线构造被应用于作为被配线部件的面板1,且在竖立设置有肋4的部位直接印刷有导电性部件(例如导电性墨、糊剂)。
[0046] 如图5所示,在面板1的背面侧竖立设置有肋4。在肋4上形成有孔10。孔10以其内周面的一部分与面板1的背面平齐的方式形成。
[0047] 如图6A所示,印刷配线部11将导电性部件(导电性墨、糊剂等)直接印刷在孔10的内周面而形成有将肋4贯通的布设路径。如图6B、6C所示,通过使位于肋4的两侧的附近的喷墨喷嘴12的度并非与面板1的背面正交而是倾斜,从而能够进行向孔10的内周面的印刷。
[0048]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横穿肋4的布设路径的情况下,能够不将肋4在途中切断就将印刷配线部11以最短距离的布设路径而且容易地形成。由于不将连续的肋4在途中切断,因此,面板1的作为结构体的强度几乎不会降低。
[0049] 即,如图7的比较例1(作为类似技术,JP 2006-076020A)所示,在利用印刷在竖立设置有肋4的面形成印刷配线部11的情况下,印刷配线部11通过以沿着肋4的各面的方式形成从而形成有横穿肋4的布设路径。这样形成时,布设路径的距离变长,且需要一边变更喷墨喷嘴的角度一边将印刷配线部11印刷,不能容易地形成。另外,想到可以将印刷配线部11形成为绕过肋4那样的布设路径,但是,存在不能绕过肋4的情况,即使假设能够绕过,布设路径的距离也会变得非常长。在第2实施方式中,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横穿肋4的布设路径的情况下,能够不切断肋4就将印刷配线部11以最短距离的布设路径容易地形成。
[0050] (第3实施方式)
[0051] 图8、9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在第3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配线构造被应用于作为被配线部件的面板1,且以使第1印刷配线部20与第2印刷配线部21相互不会导通地交叉的布设路径直接印刷有导电性部件(导电性墨、糊剂等)。
[0052] 如图8所示,在面板1上设置有两端被支承的桥部22,并且,夹着桥部22在两侧设置有将桥部22的正下位置作为最下方的倾斜面23。换言之,在面板1上,在两侧设置有去向中心侧而渐渐倾斜的倾斜面23,并且,设置有横穿(跨过)倾斜面23的上方的桥部22。
[0053] 在桥部22的正下位置形成有墨积存部24。
[0054] 以通过桥部22的路径布设的第1印刷配线部20是将导电性部件(导电性墨、糊剂)直接印刷在桥部22而配置的。如图9所示,以通过桥部22的下方的路径布设的第2印刷配线部21是通过将导电性墨用喷墨喷嘴12直接印刷在两侧的倾斜面23,且刚印刷在两侧的倾斜面23之后的具有流动性的导电性墨在两侧的倾斜面23上流下而在桥部22的正下区域的墨积存部24合流从而配置的。由此形成有立体交叉的布设路径。如果能够管理刚印刷之后的导电性墨的流动图案并管理桥部22的正下位置的印刷配线形态,则不需要设置墨积存部24。
[0055] 即,如图10的比较例2所示,以使第1印刷配线部20与第2印刷配线部21相互不会导通地交叉的布设路径直接印刷导电性部件是困难的。换言之,对于第1印刷配线部20与第2印刷配线部21,难以将第1印刷配线部20与第2印刷配线部21的相对位置互换。第3实施方式解决这样的问题,使用直接印刷导电性部件的单元,能够形成立体交叉的布设路径。
[0056] (第4实施方式)
[0057] 图11、12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被配线部件的面板1的附近配置有空调用通道30的情况下,将空调用通道30覆盖在印刷配线部31的上表面来保护印刷配线部31。因此,不需要用保护膜、涂覆层等来覆盖印刷配线部31的上方,削减零件个数,削减成本。
[0058] 即,如图13的比较例3所示,在面板1的上表面配置有印刷配线部31的情况下,需要用保护膜、涂覆层等保护层32来覆盖印刷配线部31,存在零件个数增多、成本升高这种问题。第4实施方式解决这样的问题,不需要用保护膜、涂覆层等来覆盖印刷配线部31的上方,削减零件个数,削减成本。
[0059] (第5实施方式)
[0060] 图14―16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配线构造。在第5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配线构造被应用于作为被配线部件的面板1,且包含竖立设置有肋4的区域地直接印刷有导电性部件(例如导电性墨、糊剂)。
[0061] 如图14所示,在面板1的背面侧竖立设置有肋4。印刷配线部11将导电性部件(例如导电性墨、糊剂)直接印刷,形成将肋4贯通的的布设路径。
[0062] 接下来,说明这样的印刷配线部11的制造步骤。如图15A、15B所示,对于设置印刷配线部11的区域,利用注射模塑成型、真空成型来形成不设置肋4的平坦的面的面板1A。
[0063] 接下来,在面板1A的平坦的面直接印刷导电性部件(例如导电性墨、糊剂),形成图16A、16B所示那样的印刷配线部11。因此,印刷能够不使喷墨喷嘴(未图示)的角度相对于面板1A倾斜而是以大致正交的状态进行。
[0064] 接下来,如图14B的虚线所示,从面板1的形成有印刷配线部11的上方利用粘贴等固定肋4。由此,完成形成有印刷配线部11的面板1的制造。
[0065] 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横穿肋4的布设路径的情况下,能够不会将肋4在途中切断就将印刷配线部11以最短距离的布设路径而且容易地形成。由于不将连续的肋4在途中切断,因此,面板1的作为结构体的强度几乎不会降低。
[0066] 即,如图7的比较例1(作为类似技术,JP 2006-076020A)所示,在竖立设置有肋4的面利用印刷来形成印刷配线部11的情况下,印刷配线部11通过以沿着肋4的各面的方式形成,从而形成了横穿肋4的布设路径。这样形成时,布设路径的距离变长,且需要一边变更喷墨喷嘴的角度一边将印刷配线部11印刷,不能容易地形成。另外,想到可以印刷配线部11形成为绕过肋4那样的布设路径,但是,存在不能绕过肋4的情况,即使假设能够绕过,布设路径的距离也会变得非常长。在第5实施方式中,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横穿肋4的布设路径的情况下,能够不会切断肋4就将印刷配线部11以最短距离的布设路径而且容易地形成。
[0067] 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通过将印刷面板1A的导电性部件(导电性墨、糊剂等)的配线路径形成为凹部,并在凹部印刷导电性部件(导电性墨、糊剂等),从而形成印刷配线部11。
[0068] (第1参考例)
[0069] 图17、18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参考例。在作为被配线部件的面板1上形成有安装孔35。在面板1上形成有印刷配线部36、37。接地侧的印刷配线部36还形成在一个安装孔35的周围。
[0070] 如图18A所示,当将面板1利用安装孔35并用金属夹38固定到车身39时,接地侧的印刷配线部36经由金属夹38而与车身39电连接。因此,不需要另行进行接地连接作业。如图18B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代替金属夹38而使用金属螺栓38A。
[0071] 即,如图19的比较例4所示,在将面板1安装到车身39并且将印刷配线部36接地连接到车身39的情况下,需要分别进行将面板1安装到车身39的安装作业、和将面板1接地到车身39的接地连接作业,存在作业性较差的问题。第1参考例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进行面板1向车身39的安装作业,则不需要另行进行接地连接作业。
[0072] (第2参考例)
[0073] 图20、21示出实施方式的第2参考例。在作为被配线部件的面板1上形成有通孔40。通孔40包括在面板1的一个面(表面)开口的星形多边形的第1孔部41、以及在面板1的另一个面(背面)开口的星形多边形的第2孔部42,在面板1的俯视下,第1孔部41的内周面的各角
41a、41b的位置从第2孔部42的内周面的各角42a、42b的位置在通孔40的旋转方向错开。换言之,第1孔部41和第2孔部42被配置为:绕各自的中心轴的旋转方向的各自的相位相互偏移。并且,在通孔40的内侧,第1孔部41的内周面相对于第2孔部42的内周面经由三角形的面连接,该三角形的面是经由直线将角41a、41b的顶点与角42a、42b的顶点连接从而形成的。
[0074] 在面板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表面侧及背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3、44。表面侧及背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3、44分别形成在通孔40的周缘并且也形成在通孔40的内周面,表面侧及背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3、44在通孔40内相互导通。
[0075] 由于这样形成了通孔40的内周面,因此,表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3和背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4这双方的接合面成为之字形的波形a,由于接合部距离变长,因此,表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3与背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4的连接可靠性变高,另外,连接部位电阻值也能够降低。
[0076] 此处,多边形是指,用3个以上的线段围成的图形(由平面状的封闭的单纯折线围成的图形),包含该第2参考例这样的星形多边形。也可以是星形以外的多边形,但是,星形多边形的接合部距离能够加长,是优选的。
[0077] 如图22的比较例5(参照JP 2010-205953 A)所示,在面板1的通孔45形成为单纯的星形多边形(角的顶点在上下表面位于相同的位置的形态)的孔的情况下,与形成为单纯的圆孔的情况相比,能够加长通孔45的内周面的周向的长度,从这个观点而言接合部距离变长。但是,表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3与背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4这双方的接合面成为接近直线的波形b,不能将接合部距离加长到通孔45的内周面的周向的长度以上。第2参考例解决这样的问题,与通孔45的内周面的周向相比,能够将表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3与背面侧的印刷配线部44的接合部距离充分地加长,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