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压轮胎

申请号 CN201210442508.8 申请日 2012-11-08 公开(公告)号 CN103101402B 公开(公告)日 2016-05-25
申请人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田中进;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零压轮胎,既能保持乘坐舒适性、排 水 性能又能提高零压耐久性能。零压轮胎(1) 指定 了向车辆装配的方向。在 胎面 部(2)设置有:一个内侧胎冠主沟(3),该内侧胎冠主沟(3)在从轮胎赤道(C)开始向车辆内侧为胎面宽度(TW)的20%的区域的内侧胎冠区域(Cu)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以及从该内侧胎冠主沟(3)至少连续延伸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的内侧主横纹沟(11),由此在内侧胎冠主沟(3)的车辆内侧划分出由内侧主横纹沟(11)划分而成的大宽度花纹 块 (10)。该大宽度花纹块(10)不具有沟宽为2.0mm以上的纵沟。
权利要求

1.一种零压轮胎,在胎面部具有指定了向车辆装配的方向的非对称的胎面花纹,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一个内侧胎冠主沟,该内侧胎冠主沟在从轮胎赤道开始向车辆内侧为胎面宽度的20%的区域亦即内侧胎冠区域,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以及从该内侧胎冠主沟至少连续延伸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的内侧主横纹沟,
由此在内侧胎冠主沟的车辆内侧划分出由内侧主横纹沟划分而成的大宽度花纹,该大宽度花纹块不具有沟宽为2.0mm以上的纵沟,
所述零压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大宽度花纹块设置有内侧副横纹沟,该内侧副横纹沟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朝向内侧胎冠主沟而与内侧主横纹沟平行地延伸,并且具有在该大宽度花纹块内形成终端的内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压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大宽度花纹块上、且在车辆内侧的接地端侧,形成有多个沟宽在1.5mm以下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向细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压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细沟设置在自车辆内侧的接地端起向轮胎赤道侧为胎面宽度的18%以内的内侧胎肩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压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宽度花纹块设置有中途切断沟,该中途切断沟从与所述内侧副横纹沟的所述内端隔开距离的位置的外端开始而与内侧主横纹沟平行地延伸,并且沟宽朝向所述内侧胎冠主沟逐渐减小且在即将到达该内侧胎冠主沟的位置形成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零压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宽度花纹块具有第一倾斜沟,该第一倾斜沟的一端与轮胎周向的一侧的所述内侧主横纹沟连通,并且另一端与所述中途切断沟连通而形成终端,
该第一倾斜沟从所述一端朝所述另一端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度为30°~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压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沟的沟宽为0.5mm~2.5mm。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零压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宽度花纹块具有第二倾斜沟,该第二倾斜沟的一端与所述内侧副横纹沟连通,并且另一端与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的所述内侧主横纹沟连通而形成终端,该第二倾斜沟从所述一端朝所述另一端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零压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倾斜沟的沟宽为0.5mm~2.5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零压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的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设置有:在最靠近轮胎赤道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个外侧胎冠主沟;以及在最靠车辆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个外侧胎肩主沟。

说明书全文

零压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零压轮胎(Run flat tire),既能保持乘坐舒适性、排性能又能提高零压耐久性能。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为了提高零压轮胎的耐久性能,提出有如下方案,即,提高配置于轮胎轴向两侧的胎侧部中的、截面呈大致月牙状的加强橡胶层的刚性,从而抑制零压行驶时的挠曲。
[0003] 然而,对于包括零压轮胎在内的充气轮胎而言,一般情况下,车辆内侧的胎侧部比车辆外侧的胎侧部,行驶时的空冷效果弱。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配置于车辆内侧的胎侧部的加强橡胶层易于因发热而软化、挠曲,挠曲幅度在车辆内侧大,从而易于在该部分产生损伤。另外,虽然为了减小该挠曲而考虑增大配置于车辆内侧的所述加强橡胶层,由此进一步提高胎侧部的刚性,但却存在乘坐舒适性会变差这样的问题。作为相关技术存在下述专利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749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这样的实际情形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压轮胎,该零压轮胎在内侧胎冠区域设置有内侧胎冠主沟、以及从该内侧胎冠主沟至少连续延伸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的内侧主横纹沟,在由该内侧主横纹沟划分而成的大宽度花纹不设置沟宽为2.0mm以上的纵沟,以此为基本,既能保持乘坐舒适性能、排水性能又能提高零压耐久性能。
[0006]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零压轮胎,该零压轮胎在胎面部具有指定了向车辆装配的方向的非对称的胎面花纹,所述零压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一个内侧胎冠主沟,该内侧胎冠主沟在从轮胎赤道开始向车辆内侧为胎面宽度的20%的区域亦即内侧胎冠区域,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以及从该内侧胎冠主沟至少连续延伸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的内侧主横纹沟,由此在内侧胎冠主沟的车辆内侧划分出由内侧主横纹沟划分而成的大宽度花纹块,该大宽度花纹块不具有沟宽为2.0mm以上的纵沟。
[0007]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中,在所述大宽度花纹块上、且在车辆内侧的接地端侧,形成有多个沟宽在1.5mm以下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向细沟。
[0008]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纵向细沟设置在自车辆内侧的接地端起向轮胎赤道侧为胎面宽度的18%以内的内侧胎肩区域。
[0009]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大宽度花纹块设置有内侧副横纹沟,该内侧副横纹沟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朝向内侧胎冠主沟而与内侧主横纹沟平行地延伸,并且具有在该大宽度花纹块内形成终端的内端。
[0010]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大宽度花纹块设置有中途切断沟,该中途切断沟从与所述内侧副横纹沟的所述内端隔开距离的位置的外端开始而与内侧主横纹沟平行地延伸,并且沟宽朝向所述内侧胎冠主沟逐渐减小且在即将到达该内侧胎冠主沟的位置形成终端。
[0011]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大宽度花纹块具有第一倾斜沟,该第一倾斜沟的一端与轮胎周向的一侧的所述内侧主横纹沟连通,并且另一端与所述中途切断沟连通而形成终端,该第一倾斜沟从所述一端朝所述另一端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度为30°~60°。
[0012]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第一倾斜沟的沟宽为0.5mm~2.5mm。
[0013]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至7中任意方案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大宽度花纹块具有第二倾斜沟,该第二倾斜沟的一端与所述内侧副横纹沟连通,并且另一端与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的所述内侧主横纹沟连通而形成终端,该第二倾斜沟从所述一端朝所述另一端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60°。
[0014]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第二倾斜沟的沟宽为0.5mm~2.5mm。
[0015]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至9中任意方案所记载的零压轮胎,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胎面部的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设置有:在最靠近轮胎赤道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个外侧胎冠主沟;以及在最靠车辆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个外侧胎肩主沟。
[0016] 在本发明的零压轮胎中,具有指定了向车辆装配的方向的非对称的胎面花纹,所述零压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胎面部设置有:一个内侧胎冠主沟,该内侧胎冠主沟在从轮胎赤道开始向车辆内侧为胎面宽度的20%的区域亦即内侧胎冠区域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以及从该内侧胎冠主沟至少连续延伸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的内侧主横纹沟,由此在内侧胎冠主沟的车辆内侧划分出由内侧主横纹沟划分而成的大宽度花纹块,该大宽度花纹块不具有沟宽为2.0mm以上的纵沟。在这样的零压轮胎中,由于内侧胎冠主沟将内侧胎冠区域与路面之间的水膜排出,并且内侧主横纹沟排出大宽度花纹块与路面之间的水膜,因此在胎面部的车辆内侧确保了充分的排水性能。另外,由于大宽度花纹块不具有沟宽为2.0mm以上的纵沟,因此在零压行驶时能够抑制以该纵沟为起点的胎面部的翘曲这样的弯曲变形,从而能够抑制车辆内侧的纵向挠曲量。进而,这样的零压轮胎的胎侧部的刚性不会被过度提高。因此,本发明的零压轮胎既能保持乘坐舒适性、排水性能又能提高零压耐久性能。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18]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车辆内侧的放大图。
[0019] 图3是对翘曲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0020] 图4(a)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4(b)是又一其它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1] 附图标记说明:
[0022] 2…胎面部;3…内侧胎冠主沟;10…大宽度花纹块;11…内侧主横纹沟;C…轮胎赤道;Cu…内侧胎冠区域;Te…接地端;TW…胎面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4]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零压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优选用作例如轿车用的轮胎,具备指定了向车辆装配的方向的非对称的胎面花纹。例如在胎侧部(未图示)用文字等来表示向车辆装配的方向。
[0025]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2设置有:在比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个内侧胎冠主沟3;在比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且在最靠近轮胎赤道C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个外侧胎冠主沟4;以及在最靠车辆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个外侧胎肩主沟5。此外,虽未进行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侧部利用例如截面呈大致月牙状的加强橡胶层进行加强。
[0026] 由此,胎面部2形成有:由内侧胎冠主沟3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划分而成的胎肩内侧陆地部6;由内侧胎冠主沟3与外侧胎冠主沟4划分而成的胎冠陆地部7;由外侧胎冠主沟4与外侧胎肩主沟5划分而成的中间外侧陆地部8;以及由外侧胎肩主沟5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e划分而成的胎肩外侧陆地部9。
[0027] 此处,对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度的外倾角与平面接触时,最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来将所述“接地端”规定为车辆外侧及内侧的两处位置。并且,将该车辆外侧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距离规定为胎面宽度TW。另外,在未进行特殊声明的情况下,将轮胎的各部的尺寸等设为所述正规状态下的值。
[0028] 另外,所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来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 Rim”。
[0029] 另外,所述“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来规定该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INFLATION PRESSURE”,当轮胎用于轿车时,将其设为180kPa。
[0030] 进而,所述“正规载荷”是指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来规定该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载能”,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LOAD CAPACITY”,当轮胎用于轿车时,将其设为相当于所述载荷的88%的载荷。
[0031]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冠主沟3、外侧胎冠主沟4以及外侧胎肩主沟5均形成为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这样的各主沟3至5能够朝轮胎旋转方向的后方顺畅地排出沟内的水,从而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
[0032] 对于内侧胎冠主沟3而言,该内侧胎冠主沟3的沟整体,必须配置于从轮胎赤道C开始向车辆内侧为胎面宽度TW的20%的区域、亦即内侧胎冠区域Cu。即,若内侧胎冠主沟3设置在比内侧胎冠区域Cu更靠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侧,则无法顺畅地排出胎冠陆地部7与路面之间的水膜,排水性能会变差。此外,若内侧胎冠主沟3的配设位置过度靠近轮胎赤道C侧,则从胎肩内侧陆地部6的轮胎赤道侧缘6c开始到所述接地端Te为止的距离增大,从而该胎肩内侧陆地部6处的排水性能有可能变差。因此,对于内侧胎冠主沟3而言,其沟中心线1G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1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以上,更加优选为7%以上,另外,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5%以下,更加优选为13%以下。
[0033] 另外,关于从轮胎赤道C起靠车辆外侧配置的各主沟4及5的配设位置,为了确保各陆地部7至9的刚性平衡、且提高排水性能,例如对于外侧胎冠主沟4的沟中心线2G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2,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6.0%~12.0%。同样,对于外侧胎肩主沟5的沟中心线3G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3,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8.0%~25.0%。
[0034] 另外,为了确保各陆地部6至9的刚性、且保持排水性能,优选地,内侧胎冠主沟3的沟宽W1(与沟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沟宽,以下,对于其它沟也一样。)形成为胎面宽度TW的3.0%~7.0%,外侧胎冠主沟4的沟宽W2形成为胎面宽度TW的3.5%~7.5%,外侧胎肩主沟5的沟宽W3形成为胎面宽度TW的3.0%~7.0%。另外,根据同样的观点,各主沟3至5的沟深优选为5.0mm~10.0mm。
[0035] 另外,在胎面部2设置有从内侧胎冠主沟3至少连续延伸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在本实施方式中超过了所述接地端Te)的内侧主横纹沟11。由此,内侧胎冠主沟3的车辆内侧的陆地部、亦即胎肩内侧陆地部6形成为大宽度花纹块列10R,该大宽度花纹块列10R通过由内侧主横纹沟11划分成的多个大宽度花纹块10沿轮胎周向并排而成。这样的内侧主横纹沟11能够迅速地排出胎肩内侧陆地部6与路面之间的水膜,除此之外,还能顺畅地对内侧胎冠主沟3内进行排水。
[0036] 所述内侧主横纹沟11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朝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朝向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向纸面下侧)倾斜、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朝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延伸。这样的内侧主横纹沟11能够利用车辆的转弯力而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除此之外,还能够确保接地端Te附近的轮胎轴向上的大的刚性,从而抑制零压行驶时的纵向挠曲量。因此,对于内侧主横纹沟11而言,优选地,在与内侧胎冠主沟3的连接位置处的所述角度θ1c形成为15°~30°,另外,在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处的所述角度θ1t形成为70°~85°。
[0037]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主横纹沟11的沟宽W4从内侧胎冠主沟3开始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为止逐渐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排水效果。对于所述沟宽W4而言,为了均衡地提高大宽度花纹块10的刚性与排水性能,优选为大宽度花纹块10的轮胎轴向宽度La的3%~15%。根据同样的观点,内侧主横纹沟11的沟深(未图示)优选为3.0mm~8.0mm。
[0038] 另外,大宽度花纹块10不具有沟宽为2.0mm以上的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沟。由此,如图3示意性所示,抑制了在零压行驶时以纵沟g为起点的胎面部2的翘曲这样的弯曲变形,减小了轮胎1的车辆内侧的纵向挠曲量,从而提高了零压耐久性能。即,对于设置有这样的内侧胎冠主沟3、内侧主横纹沟11以及大宽度花纹块10的轮胎而言,由于车辆内侧的胎面部的耐翘曲刚性大,因此无需过度地提高例如配置于胎侧部的截面呈大致月牙状的加强橡胶层的刚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能够保持高乘坐舒适性能。
[0039] 在本实施方式的大宽度花纹块10上、且在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侧,形成有多个沟宽W7为1.5mm以下、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纵向细沟1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对于这样的沟宽小的纵向细沟14,由于以该纵向细沟14为起点的弯曲变形幅度小,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翘曲,并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此外,若纵向细沟14的沟宽W7过度减小,则有可能无法提高排水性能。因此,所述沟宽W7优选为0.5mm~1.2mm。
[0040] 优选地,所述纵向细沟14设置于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开始向轮胎赤道C侧为胎面宽度TW的18%以内的内侧胎肩区域Su。即,如图3所示,在内侧胎肩区域Su内,由于拉伸应力作用于胎面表面2a,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翘曲、且适度地降低内侧胎肩区域Su的刚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不会使零压耐久性能变差,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因此,对于纵向细沟14的最靠近轮胎赤道C侧的沟缘亦即最内侧边缘14e、与所述接地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c而言,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8%~15%。
[0041] 如图1及图2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纵向细沟14而言,为了确保内侧胎肩区域Su的轮胎轴向上的刚性与排水性能,优选为延伸成直线状。
[0042] 对于纵向细沟14的沟深(未图示)而言,为了均衡地确保零压行驶时的挠曲量的减小与排水性能的保持,优选为1.0mm~6.0mm。根据同样的观点,纵向细沟14的配设间距P优选为3.0mm~20mm。
[0043] 另外,所述大宽度花纹块10设置有内侧副横纹沟12,该内侧副横纹沟12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开始朝向内侧胎冠主沟3而与内侧主横纹沟11平行地延伸,并且在该大宽度花纹块10内形成终端。这样的内侧副横纹沟12除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以外,由于确保了接地端Te附近的轮胎轴向上的大的刚性,因此还有助于抑制纵向挠曲量的增加。
[0044] 内侧副横纹沟12的轮胎赤道C侧的内端12i配置在比所述内侧胎肩区域Su更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此外,若所述内端12i过度靠近内侧胎冠主沟3,则大宽度花纹块10的刚性会减小,从而零压行驶时的纵向挠曲量有可能会增大。因此,对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与所述内端12i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4,优选为大宽度花纹块10的轮胎轴向宽度La的40%~70%。
[0045] 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内侧副横纹沟12的沟宽W5优选为所述轮胎轴向宽度La的3%~15%,另外,内侧副横纹沟12的沟深(未图示)优选为1.5mm~8.0mm。与内侧主横纹沟11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副横纹沟12的沟宽W5朝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逐渐增大。
[0046]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副横纹沟12优选设置于大宽度花纹块10的轮胎周向长度Lb的40%~60%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上述排水性能、且确保大宽度花纹块10的刚性,从而有助于保持零压耐久性。
[0047] 另外,大宽度花纹块10设置有中途切断沟13,该中途切断沟13从与内侧副横纹沟12的所述内端12i隔开距离的位置的外端13e开始与内侧主横纹沟11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即将到达该内侧胎冠主沟3的位置形成终端。这样的中途切断沟13能够进一步均衡地提高排水性能与零压耐久性。
[0048]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对于中途切断沟13的外端13e与内侧副横纹沟12的内端12i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d而言,优选为大宽度花纹块10的轮胎轴向宽度La的5%~15%。
[0049] 中途切断沟13的沟宽W6朝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e逐渐增大。所述沟宽W6例如优选为0.5mm~10.0mm。
[0050] 另外,大宽度花纹块10具有:第一倾斜沟15,该第一倾斜沟15的一端15e与轮胎周向的一侧(中途切断沟的纸面上侧)的内侧主横纹沟11连通,并且另一端15i与中途切断沟13连通而形成终端;以及第二倾斜沟16,该第二倾斜沟16的一端16e与内侧副横纹沟12连通,并且另一端16i与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中途切断沟的纸面下侧)的内侧主横纹沟11连通而形成终端。这样的第一倾斜沟15使中途切断沟13的沟内的水通过内侧主横纹沟11而向接地端Te的外侧排出。另外,第二倾斜沟16使内侧主横纹沟11以及内侧副横纹沟12的沟内的水顺畅地排出。
[0051] 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第一倾斜沟15的所述另一端15i优选与中途切断沟13的靠近外端13e的位置连通,另外,第二倾斜沟16的所述一端16e优选与内侧副横纹沟12的靠近所述内端12i的位置连通。根据这样的观点,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倾斜沟15以及第二倾斜沟16配置在比内侧胎肩区域Su更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
[0052] 对于所述第一倾斜沟15而言,优选地,从所述一端15e朝所述另一端15i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3形成为30°~60°。另外,对于所述第二倾斜沟16而言,优选地,从所述一端16e朝所述另一端16i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4形成为30°~60°。此外,若所述角度θ3及θ4减小,则会被配置在比内侧胎肩区域Su更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伴随与此,以第一倾斜沟15及第二倾斜沟16为起点的胎面部2有可能会产生大的翘曲。相反,若所述角度θ3及θ4增大,则有可能无法发挥排水效果。因此,所述角度θ3及θ4优选为35°~55°。
[0053] 根据同样的观点,优选地,第一倾斜沟15的沟宽W8形成为0.5mm~2.5mm,第二倾斜沟16的沟宽W9形成为0.5mm~2.5mm。另外,第一倾斜沟15及第2倾斜沟16的沟深(未图示)优选为1.5mm~7.0mm。
[0054] 另外,所述胎冠陆地部7形成为肋状部,该肋状部设置有:胎冠细横纹沟20,该胎冠细横纹沟20从外侧胎冠主沟4朝向内侧胎冠主沟3跨越轮胎赤道C,并且不与内侧胎冠主沟3连通而是在胎冠陆地部7内形成终端;以及胎冠横纹沟21,该胎冠横纹沟21从外侧胎冠主沟4朝向内侧胎冠主沟3不跨越轮胎赤道C,而是在胎冠陆地部7内形成终端。
[0055] 在所述中间外侧陆地部8沿轮胎周向隔开设置有将外侧胎肩主沟5与外侧胎冠主沟4连接的外侧中间横沟22。由此,中间外侧陆地部8形成为外侧中间花纹块列23R,该外侧中间花纹块列23R通过由外侧中间横沟22划分成的多个外侧中间花纹块23沿轮胎周向并排而成。
[0056] 在所述胎肩外侧陆地部9沿轮胎周向隔开设置有将外侧胎肩主沟5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e连接的外侧胎肩横沟24。由此,胎肩外侧陆地部9形成为外侧胎肩花纹块列25R,该外侧胎肩花纹块列25R通过由外侧胎肩横沟24划分成的多个外侧胎肩花纹块25沿轮胎周向并排而成。由此,即使在比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外侧的胎面部2,也能够使纵向挠曲量的抑制与排水性能的提高取得平衡。此外,胎冠陆地部7、中间外侧陆地部8以及胎肩外侧陆地部9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能够采用各种形状。
[0057]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零压轮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变更成各种方式而实施。
[0058] 实施例
[0059]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所示的胎面部的基本结构、且尺寸为225/55R17的零压轮胎,并且对各供试轮胎的零压耐久性能、排水性能、乘坐舒适性能以及纵向弹性常数进行了测试。此外,在该轮胎的胎侧部以同样的规格配设有未图示的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橡胶层。
[0060] 另外,共通规格如下。
[0061] 胎面宽度TW:183mm
[0062] 内侧胎冠主沟的沟深:8.0mm
[0063] 内侧胎冠主沟的沟宽W1/TW:5.5%
[0064] 外侧胎肩主沟的沟深:7.7mm
[0065] 外侧胎冠主沟的沟深:8.0mm
[0066] 内侧主横纹沟的沟深:6.5mm
[0067] 内侧副横纹沟的沟深:6.5mm
[0068] 中途切断沟的沟深:6.5mm
[0069] 纵向细沟的沟深:3.0mm
[0070] 测试方法如下。
[0071] <乘坐舒适性能>
[0072] 在轮辋为17x7JJ、内压为230kPa的条件下,将各供试轮胎装配于排气量为3500cc的日本产FR车的后轮,由一名驾驶员驾车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跑道上行驶,并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来评价与弹性方面的动作、碰撞的硬度、刚性感等相关的特性。通过将比较例1评为6分的满分为10分的评分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0073] <排水性能>
[0074] 在半径为100m的沥青路面上设置有水深为1.5mm、长度为20m的水坑的跑道上,对上述测试车辆阶段性地加速、且使该车辆进入上述跑道,对50km/h~80km/h的速度下的后轮的平均横向加速度(横向G)进行了计算。通过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0075] <零压耐久性能>
[0076] 从各供试轮胎拔去气芯,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沥青路面)的椭圆测试跑道(拐角部的曲率半径为150m、110m)上、且在速度为80km/h、以及后轮的外倾角为2°的条件下行驶,对直至轮胎损坏为止的行驶距离进行了测量。通过以比较例1的行驶距离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0077] 表1
[0078]
[0079]
[0080] 根据测试结果能够确认,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轮胎均衡地提高了各性能。另外,能够确认虽然通过变更轮胎尺寸而进行了测试,但是其测试结果呈现与上述测试结果相同的倾向。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