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轮

申请号 CN98806804.4 申请日 1998-06-30 公开(公告)号 CN1261849A 公开(公告)日 2000-08-02
申请人 博林吉工业股份公司; 发明人 摩根斯·伊斯泰德·比奇;
摘要 一个在地面上行进的 驱动轮 (10),它包括一个支承件(12)、一个轮件(11)和一个 驱动轴 (24)。驱动轴(24)具有一个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轮件上的驱动表面 啮合 ,以便相对于支承件转动地驱动着轮件,驱动轴(24)还具有一条纵轴,驱动装置和驱动表面的啮合在垂直截面内确定了一条啮合线,啮合线与纵轴成一个锐 角 。轮件(11)具有一个轮面区(28),它绕着轮件的周边作延伸,并且被 定位 成基本上在它与地面的 接触 处与啮合线相交。还描述了一个用于如 轮椅 之类运送装置的底架,它具有一个或几个本 发明 的驱动轮。
权利要求

1.一个在地面上行进的驱动轮,它包括一个支承件、一个轮件和 一个驱动轴,驱动轴具有一个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轮件上的驱动表 面啮合,以便相对于支承件转动地驱动着轮件,驱动轴具有一条纵轴, 驱动装置和驱动表面的啮合在垂直截面内确定了一条啮合线,啮合线 与纵轴成一个锐,其特征在于:轮件具有一个地面接触区,它绕着 轮件的周边作延伸,并且被定位成基本上在它与地面的接触处与啮合 线相交。
2.权利要求1的轮子,其特征在于:驱动轴基本上垂直于地面。
3.权利要求2的轮子,其特征在于:啮合线与驱动轴的基本垂直 纵轴成约10°到25°的角度。
4.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何一个的轮子,其特征在于:由驱动装置使 得驱动轴绕着其纵轴作转动。
5.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何一个的轮子,其特征在于:驱动装置是相 邻于驱动轴一端的齿轮件,在它上面设有齿,齿适于与轮件上的齿啮 合。
6.权利要求4的轮子,其特征在于:支承件装在支承轴上。
7.权利要求6的轮子,其特征在于:支承轴可绕着其纵轴作转动。
8.权利要求7的轮子,其特征在于:支承轴绕其纵轴的转动受到 转向装置的控制。
9.权利要求6到8中任何一个的轮子,其特征在于:驱动轴通过 支承轴作延伸。
10.权利要求8的轮子,其特征在于:转向装置和驱动装置构成 了轮子控制装置的一部分。
11.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个的轮子,其特征在于:支承件具有基 本上为半球形的外表面,轮件可绕着垂直于半球形件内表面伸出的轮 轴作转动。
12.权利要求11的轮子,其特征在于:轮件包括一个在第一和第 二表面之间延伸的截头球形区,第一表面具有比第二表面大的截面直 径。
13.权利要求12的轮子,其特征在于:地面接触区绕着相邻第一 表面的截头球形区周边作延伸。
14.权利要求13的轮子,其特征在于:地面接触区由合成橡胶材 料制成,并具有弯曲的外表面。
15.一个底架,它至少具有一个在地面上行进的驱动轮,驱动轮包 括一个支承件、一个轮件和一个驱动轴,驱动轴具有一个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适于与轮件上的驱动表面啮合,从而相对于支承件转动地驱 动着轮件,驱动轴具有一条纵轴,驱动装置和驱动表面的啮合在垂直 截面内确定了一条啮合线,啮合线与纵轴成一个锐角,底架的特征在 于:轮件具有一个地面接触区,它绕着轮件的周边作延伸,并且被定 位成基本上在它与地面的接触处与啮合线相交。
16.权利要求15的底架,其特征在于:驱动轴基本上垂直于地面。
17.权利要求16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啮合线与驱动轴的基本垂 直纵轴成约10°到25°的角度。
18.权利要求15到17中任何一个的底架,其特征在于:由驱动 装置使得驱动轴绕着其纵轴作转动。
19.权利要求15到18中任何一个的底架,其特征在于:驱动装 置是相邻于驱动轴一端的齿轮件,在它上面设有齿,齿适于与轮件上 的齿啮合。
20.权利要求15到19中任何一个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支 承件装在支承轴上。
21.权利要求20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支承轴可绕着其相关的纵 轴作转动。
22.权利要求21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承轴的转动受到其 自身转向装置的控制。
23.权利要求22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底架具有一个控制装置, 用于控制转向装置和驱动轴的操作。
24.权利要求20到23中任何一个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驱 动轴通过相应的一个支承轴作延伸。
25.权利要求15到24中任何一个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支 承装置具有基本上为半球形的外表面,轮件可绕着垂直于半球形件内 表面伸出的轮轴作转动。
26.权利要求25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轮件包括一个在第一 和第二表面之间延伸的截头球形区,第一表面具有比第二表面大的截 面直径。
27.权利要求26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地面接触区绕着相邻第一 表面的截头球形区周边作延伸。
28.权利要求27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地面接触区由合成橡胶材 料制成,并具有弯曲的外表面。
29.权利要求15到28中任何一个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底架用 于任何适于承载的有轮运送装置。
30.权利要求29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有轮运送装置从以下一组 运送装置中选择:轮椅、病人升降车、淋浴椅、叉车、洗脸椅、搬运 椅、步行辅助装置、叉车、搬货车、工作台机器人、分发手推车、 相机和照明设备的活动平台、行李和购物手推车、医院病床和橱柜、 医院废物箱、建筑车、运土车、矿车、以及炸弹处理车。
31.权利要求15到30中任何一个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底架至 少具有两个驱动轮,至少一个驱动轮装在第一驱动滑架上以及至少一 个驱动轮装在底架的第二驱动滑架上,其中,在相关的第一和第二滑 架上的驱动轮可以相互作靠近或分开的运动。
32.权利要求31的底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驱动滑架均具 有侧向件,在相关第一和第二驱动滑架的驱动轮相互作靠近或分开运 动时,侧向件用套筒方式或其它方式相互配合。
33.权利要求32的底架,其特征在于:侧向件采用套筒方式或其 它方式与位于驱动轮之间的座配合。
34.权利要求33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轮相互作靠近或分 开运动时,座保持在第一和第二滑架上的驱动轮中间。
35.权利要求15到34中任何一个的底架,其特征在于:至少由 三个信号传感器来控制底架的运动,它们包括:
-用于纵向指令的x-电位计;
-用于侧向指令的y-电位计;以及
-用于转动指令的ωP-电位计。
36.权利要求35的底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信号传感器组合 在一个操纵杆上。
37.权利要求35或36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底架具有一个控制 系统,其中,如果从信号传感器收到的信号造成轮子速度小于预定的 最小速度,而同时底架速度大于预定的最大速度,则对从信号传感器 收到的信号上添加一个修正系数,从而避免了由于轮子速度突然变向 而发生的底架不稳定性
38.一个底架,它至少具有两个驱动轮,至少一个驱动轮装在第 一驱动滑架上以及至少一个驱动轮装在底架的第二驱动滑架上,其特 征在于:在相关的第一和第二滑架上的驱动轮可以相互作靠近或分开 的运动。
39.权利要求38的底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驱动滑架均具 有侧向件,在相关第一和第二驱动滑架的驱动轮相互作靠近或分开运 动时,侧向件用套筒方式或其它方式相互配合。
40.权利要求39的底架,其特征在于:侧向件采用套筒方式或其 它方式与位于驱动轮之间的座配合。
41.权利要求40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当驱动轮相互作靠近或分 开运动时,座保持在第一和第二滑架上的驱动轮中间。

说明书全文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驱动轮,以及一种用于如轮椅之类有轮运送装 置的底架。

发明背景

很久就已经知道,轮子可以协助运送装置的运送。但是,具有传 统轮子的运送装置确实存在许多缺点,有时使得这类轮子不适用于专 的用途。传统轮子有问题的一个例子是用于运送临时或永久残废人 的轮椅。采用传统的轮子,这种轮椅通常操作起来非常麻烦,往往不 能通过靠步行很容易通过的弯曲路径。
已经研制了多种轮子和有轮的装置,它们的确可以使得如轮椅之 类的运送装置通过用传统轮子不能通过的路径。在国际公布号WO 93/20791中描述了一种特殊装置例子。该申请描述了一个有轮底架, 底架至少具有一个驱动轮。用一个可转向的支承把轮子与底架连接, 转向支承从底架沿着垂直于地面(轮子被设计成在它上面行进)作延 伸。轮子本身包括一个装在转向支承上的轴承体,以及一个可相对于 轴承体转动的轮件。轮子具有一个轮面件,轮面件绕着轮子周边延伸, 它是轮子在地面上行进时轮子与地面接触的轮子部分。该申请中所述 轮子的特征在于:轮子的轮面与轮子在其上面行进的地面接触,它沿 纵向与转向支承的轴线对准。
尽管它对许多用途是一种合适的装置,但是当装置靠近实际障碍 物,例如靠近一件家具时,往往仍需要修正转向运动。
在欧洲专利说明书EP 0 414 671中描述了另一种装置,装置包括 一个驱动轮,驱动轮被设置成相对于地面(驱动轮被设计成在它上面 行进)为倾斜,并且在其周边上有一个为部分球形的轮面。为了推进 运送装置,装置包括一个第一驱动轴,环绕该驱动轴同心地安装了一 个驱动齿轮,用于使装置转向。在该装置中,不是把驱动轴的转动直 接传到轮子上,而是通过有三个齿轮组成的传动装置把转动传到与轮 子边缘连接的第二驱动轴上。该轮子的轮面也不与转向装置驱动齿轮 的轴线纵向对准。
本发明是指一种驱动轮和底架装置,它们可以替代上述驱动轮和 底架。
发明概述
按照第一方面的特性,本发明具有一个在地面上行进的驱动轮, 驱动轮包括一个支承件、一个轮件和一个驱动轴,驱动轴具有一个驱 动装置,驱动装置与轮件的驱动表面啮合,以便相对于支承件转动地 驱动着轮件,驱动轴具有一条纵轴,驱动装置和驱动表面的啮合在垂 直截面内确定了一条啮合线,啮合线与纵轴成一个锐,驱动轮的特 征在于:轮件具有一个地面接触区,它沿着轮件的周边作延伸,并且 被定位成基本上在它与地面的接触处与啮合线相交。
支承件可具有基本上为半球形的外表面,轮件可绕着从半球形件 内表面垂直伸出的轮轴作转动。轮件可包括一个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之 间延伸的截头球形区,第一表面具有大于第二表面的截面直径,并且 也是轮件的驱动表面。地面接触区也可以绕着邻接第一表面的截头球 形区周边作延伸。地面接触区可用如聚酯之类的合成橡胶材料制成, 并且可具有弯曲的外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轴可基本上垂直于地面(轮子要在它上面 行进)作延伸,并且依靠驱动装置相对于其纵轴作转动。
驱动装置可包括一个靠近驱动轴一端的齿轮件,在其上面设置的 齿适于与轮件第一表面或驱动表面上的齿啮合。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齿轮件可包括一个小锥齿轮,它适于与 轮件上的齿啮合。在截面中,啮合线最好与驱动轴的纵轴成约10°到约 25°之间的角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轮子的支承件可装在支承轴上。支承轴可绕 着其纵轴作转动,而支承轴绕着其纵轴的转动受到转向装置,如转向 电机的控制。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驱动轴可通过支承轴作延伸。
转向装置和驱动装置可构成轮子控制设备的一部分,或者受到控 制设备的控制。
因为本发明的轮子地面接触区不与支承轴的纵轴对准,在驱动轴 不动时,驱动轮的任何转向修正不会造成轮子相对于地面的有摩擦扭 转。相反地,地面接触区绕着驱动轴的纵轴沿着小圆的路径行进,由 此保持该轴线不动。这是本发明轮子的一个优点,因为它在地面(轮 子在其上面旋转)上,如在地毯上起到了减少磨损的作用。它也显著 地减轻了对转向电机扭矩性能的压,从而降低了用于装置的任何电 源,如电池的损耗。
相对于上述的先前技术,本发明的轮子还具有许多优点,包括:
(i)不需要用中间齿轮(它具有一个用枢轴支在支承臂中的轮轴) 来使轮子相对于驱动轴作反转,以修正地补偿转向驱动齿轮的转动;
(ii)驱动轴轴线和轮子地面接触区之间的距离相当小,从而减少 了作用在装置的支承机械系统上的偏心载荷;以及最后
(iii)轮件驱动表面上的驱动齿轮直径可以占轮子有效直径的很 大比例,从而降低了在任何给定驱动力下对驱动装置的载荷。
按照第二方面的特性,本发明具有一个底架,底架至少有一个在 地面上行进的驱动轮,驱动轮包括一个支承件、一个轮件和一个驱动 轴,驱动轴具有一个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适于与轮件上的驱动表面啮 合,从而相对于支承件转动地驱动着轮件,驱动轴具有一条纵轴,驱 动装置和驱动表面的啮合在垂直截面内确定了一条啮合线,啮合线与 纵向轴线成一个锐角,底架的特征在于:轮件具有一个地面接触区, 它绕着轮件的周边作延伸,并且被定位成基本上在它与地面的接触处 与啮合线相交。
在第二方面的特性中,每个支承件最好还具有基本上为半球形的 外表面,轮件可绕着从半球形件内表面垂直伸出的轮轴作转动。每个 轮件最好还包括一个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之间延伸的截头球形区,第一 表面具有大于第二表面的截面直径,并且也是轮件的驱动表面。地面 接触区最好绕着邻接第一表面的截头球形区周边作延伸。地面接触区 可用合成橡胶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弯曲的外表面。
在底架中,每个驱动轮的驱动轴可基本上垂直于地面(底架被设 计在其上面行进)作延伸。每个驱动轴也可以依靠驱动装置相对于其 纵轴作转动。
在第二方面特性的一个实施例中,底架上每个驱动轮的驱动轴通 过相应的一个支承轴伸出。
在第二方面的特性中,驱动装置可包括一个靠近驱动轴一端的齿 轮件,在其上面设置的齿适于与轮件第一表面或驱动表面上的齿啮合。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齿轮件可包括一个小锥齿轮,它适于与轮件 第一表面或驱动表面上的齿啮合。在截面中,啮合线最好与驱动轴的 纵轴成10°到25°之间的角度。
底架上每个驱动轮的支承件可装在支承轴上,而支承轴最好可绕 着其相关的纵轴作转动。每个支承轴的转动最好受到其自身转向装置 的控制。
按照第二方面特性的底架最好也具有一个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转 向装置和驱动轴的操作。控制装置还可包括一个由操作者起动的装置, 用于控制底架的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操作者起动的装置可包括一 个操纵杆,它容许操作者控制底架在前后向和侧向的运动,需要时也 可旋转底架。
至少由三个信号传感器来控制按照本发明第二方面特性的底架运 动,它们包括:
-用于纵向指令的x-电位计;
-用于侧向指令的y-电位计;以及
-用于转动指令的ωP-电位计。
在该实施例中,最好把至少三个信号传感器组合在一个操纵杆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底架可包括一个控制系统,其中,如果在底 架速度大于预定的最大速度时,从信号传感器收到的信号造成轮子速 度小于预定的最小速度,则对从信号传感器收到的信号上添加一个修 正系数,从而避免了由于轮子速度突然变向而发生的底架不稳定性
按照本发明第二方面特性的底架最好用于适于承载的任何有轮运 送装置。有轮运送装置可从以下一组运送装置中选择:轮椅、病人升 降车、淋浴椅、洗脸椅、搬运椅、步行辅助装置、叉车、搬货车、工 作台、机器人、分发手推车、相机和照明设备的活动平台、行李和购 物手推车、医院病床和橱柜、医院废物箱、建筑车、运土车、矿车、 以及炸弹处理车。
在另一个方面的特性中,本发明包括一个底架,它至少具有两个 驱动轮,至少一个驱动轮装在第一驱动滑架上,以及至少一个驱动轮 装在底架的第二驱动滑架上,底架的特征在于:在相关的第一和第二 滑架上的驱动轮可以相互作靠近或分开的运动。
在这个另一个方面的特性中,每个驱动滑架具有侧向件,在驱动 轮相互作靠近或分开运动时,侧向件用套筒方式或其它方式相互配合。 侧向件可以用套筒方式或其它方式与位于驱动轮之间的座配合。在一 个实施例中,当驱动轮相互作靠近或分开运动时,座保持在两个驱动 轮的中间。
在另一个方面特性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驱动轮可包括一个 已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特性中确定的驱动轮。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 底架可包括一个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特性中确定的底架。 附图简述
仅作为举例,现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发明驱动轮的简化的垂直剖视图,驱动轮装在底架上;
图2是具有两个本发明驱动轮的底架简化图;
图3和4是图2所示底架的驱动滑架的运动几何关系图;以及
图5和6是以框图形式表示的控制方案简图,它可用于图2所示 驱动底架。
实现本发明的优选模式
在图1中用10概括表示了本发明的一个驱动轮。驱动轮10包括 一个轮件11,它能绕着一个轮轴相对于支承体12作转动,轮轴用螺 钉15固定在支承体12上。轮件11具有截头球形外表面13,以及第 一表面16和第二表面17。相邻于第一表面16绕着轮件11周边延伸 的是一个合成橡胶轮面18,它具有一个确定了滚动线28的弯曲外表 面,弯曲外表面与地面19接触,在使用时轮件11在地面19上行进。
一个转向轴22装在底架21和支承体22之间,从在轴承20上的 底架21朝下延伸。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看出,转向轴22和支承体 12作成了轮子的一个整体件。在轴22内同心装在轴承23上的是一个 驱动轴24,它可相对于转向轴22作转动。由已知技术的驱动电机(图 中未示)来控制驱动轴24的转动,驱动电机可装在底架21上。由已 知技术的转向装置(图中未示)来控制转向轴22的转动,转向装置也 可装在底架21上。驱动电机和转向装置均可作为装在底架上的驱动轮 10控制设备的一部分。以下将更详细地说明一个控制设备的操作情形, 它用于具有本发明驱动轮的底架。
相邻于轮件11的驱动轴24一端具有一个小锥齿轮25,它与相应 冠状齿轮26的齿啮合,冠状齿轮26位于轮件11的第一表面16上。 如图1中截面所示,小锥齿轮25和冠状齿轮26在啮合线27上相遇, 啮合线27与驱动轴24的纵轴24a成一个角度ψ1。因此,驱动轴24绕 其纵轴24a的转动产生轮件11相对于支承体12的转动,从而在地面 19上驱动着轮10。轮件11的轮面18弯曲外表面也在滚动线28上与 啮合线27相交。
把轮面18定位成使得它与啮合线27相交,轮10具有许多优点, 包括:
(i)当轴24不动时,转向轴22的转向运动不会引起底架21的任 何运动,因为底架21的运动仅在驱动轴24转动时发生;
(ii)当轴24不动时,转向轴22的转向运动使得轮面18沿着绕 纵轴24a的小圆路线行进,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滚动运动,而不是一 个粘附/滑移运动,使底架21基本上保持不动;
(iii)由于轮面18的点28在截面中相对于驱动轴24的纵轴24a 偏置了一个等于ψ1的角度,为了克服驱动阻力而从驱动轴24传到轮件 11的任何扭矩被作用在轮面周边(轮面18与地面19接触处)上相同 的驱动阻力所平衡;
(iv)不需要附加的齿轮来使转向轴22反向;
(v)冠状齿轮26的直径至少是轮面18有效直径的60-70%,形 成了驱动力和齿轮载荷之间更合理的关系;
(vi)轮件11轴线相对于地面19可以在约20-30°之间,从而大大 降低了当轮轴与地面不平行时,由轮件11在地面19上滚动运动必然 合成的扭转量,由此减少了在地面19上的磨损和减少了驱动功率的损 耗;以及
(vii)从滚动线28到纵轴24a的距离可以相当小,从而减少了载 荷在轮10上的偏心程度。
角度ψ1和ψ2受到这样的约束:在小锥齿轮25和冠状齿轮26上必 定是整数的齿。对于直齿,这意味着sinψ1/sinψ2必须是这两个整数 齿之比。如果从啮合线27和纵轴24a的交点计算轮件11的轮面18半 径为R,则地面和对着的小锥齿轮节锥表面相交的圆半径为R(sinψ1)。 驱动轴24的角速度表示为ωd,如果R以米计算和ωd以弧度/秒计算, 则轮件11在地面19上的行进速度将为ωdR(sinψ1)ms-1。
在直齿情形,角度可具有以下值: 例1:ψ1=13°527,ψ2=78°,和ψ3=25°527 例2:ψ1=13°421,ψ2=78°,和ψ3=25°421
在斜齿情形,角度可具有以下值: 例1:ψ1=12°00052,ψ2=77°99948,和ψ3=24°00104
所示轮件的另一种变化形式可以采用平面冠状齿轮,而不是在第 一表面上具有齿的齿轮。
图2提供了底架的简化表示,它具有两个驱动轮10和两个标准的 非驱动轮30。简单地把相关的驱动轮作相互靠拢或相互分开的运动, 图2所示的底架能改变侧向的尺寸。在该实施例中,可把底架理解为 由两个具有侧向件32的副滑架31组成,侧向件32能以套筒方式或其 它方式相互作相对运动。简单地把驱动轮10作相互靠拢或相互分开的 运动,可以提供滑架的运动,从而容许调整底架的侧向尺寸。在图2 所示的布局中,侧向件32的运动可保证驱动轮10离中心连接座33的 相关距离相对于座33保持对称。当底架不得不通过如门之类狭窄开口 时,可调整其侧向尺寸的底架性能特别有用。尽管图2所示实施例被 理解为具有图1所示的驱动轮10,但对于熟悉该技术领域的人员易于 理解到:如果需要在底架上也可采用其它驱动轮。
在评价该底架上驱动轮10的驱动电机和转向装置的操作时,采用 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中坐标系是有益的,x-轴确定了底架相对于一个 任意参考点的前后运动,y-轴确定了侧向运动。在图示的布局中,从 参考点向前的运动被认为是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从参考点向右的侧 向运动被认为是沿y-轴的正方向运动。如果从上看转动是顺时针方向, 则绕参考点的任意转动被认为是正的。
为了理解驱动底架和转向装置的操作,将参照以下定义:    符号 说明     量纲    JX 操纵杆X-指令,已正规化     m/s    JY 操纵杆Y-指令,已正规化     m/s    ω 操纵杆旋转指令,已正规化     rad/s    U 操纵杆速度指令,已正规化     m/s    WX 轮子X-坐标     m    WY 轮子Y-坐标     m    VW 轮子速度指令     m/s    VWX 轮子速度X-指令     m/s    VWY 轮子速度Y-指令     m/s     操纵杆偏移方向     rad    ψ 轮子方向指令     rad     S’Y K1(WYi-WY0),WX和WY的变位     m/s     K1 变位的时间常数     s-1     K2 比前馈     无量纲     K3 比例增益     s-1     K4 轮子偏置量     m
在任何给定时刻上驱动滑架31的一般运动可描述为绕着地面上某 个任意点的转动,或者可描述为纯移动运动和绕参考点转动的线性叠 加。由此并采用图3和4的运动几何关系,对每个滑架31的控制方程 如下:
VWX=JX-ωWY
VWY=JY+ωWX+S’Y
图5和6提供了一个以框图形式表示的简图,它是与图2所示驱 动底架相应的控制方案。图5提供了由操作者操纵装置的操纵杆运动 所产生的信号图。在图5上部标号A的区域中,图示了用于上述底架 的三轴操纵杆中的三个信号传感器,即:
-用于纵向指令的X-电位计;
-用于侧向指令的Y-电位计;
-用于转动指令的ωP电位计;
在图5右上角还可看到:
-用于手动设定WX-坐标的WX-电位计;
-用于实际Wy0-坐标反馈的Wy0-电位计,由图2底架的两个副滑 架31之间的套筒式运动测定。
所有值均经过模拟-数字转换(ADC),然后针对预定的最大值连 续按比例换算,以得到可识别的有量纲值。在底架的电源断开时,把 用于比例换算步骤的比例系数贮存在存储器中。
在按比例作数字换算之后,相应的值JX,JY和ω成为正规化形式, 而与个别操纵杆容差无关。然后把操纵杆速度分量JX和JY组合成正规 化的操纵杆速度指令U。从这些值得到sin=JY/U和cos=JX/U, 其中U>0。
然后通过另外的比例系数修改两个值U和ω,得到按操作者要求的 合适的全尺寸偏移速度。这些修改值为U’和ω’。
接着,采用保证两个矢量分量J’X和J’Y同时性的方法,得到修改 的指令分量J’X=U’cos和J’Y=U’sin。这些值与ω’,WX和Wy0一起, 被转移为图6所示框图形式的控制方案的输入值。
在图6的左上角中可以看出,控制方案包括一个具有输入值Wyi的 求积器,Wyi是每个驱动轮离中心线侧向距离Wy0的瞬时指令值。在起 动底架系统时,用Wy0=Wyi来对这个积分器初始化,以保证系统的无 干扰起动。
在操纵时,求积器从两个按钮“变宽”和“变窄”(如图5所示) 接受输入指令,来增加或减少Wyi值。Wy0值代表了每个驱动轮离驱 动底架中心线的距离,并且对右边的驱动轮取正,对左边的驱动轮取 负。两个距离之差用于产生修正值S’Y=K1(Wyi-Wy0),把它添加到 沿侧向对轮子控制的操纵杆指令中。如果接续的控制系统带宽大于 1/K1,则以时间常数为K1的指数方式,使轮子趋向于它们之间所需的 距离。
其余的运动指令直接起源于操纵杆的操纵,产生两个矢量分量J’X 和J’Y以及ω’,它们与上述公式的变位指令组合一起,产生两个轮子 的指令矢量:
VWX=J’X-ω’Wy(纵向);以及
VWY=J’X+ω’Wx+S’Y(侧向)
对每个轮子10分别产生这组轮子指令,由于轮子坐标不同,指令 对每个轮子是不同的。从这两个指令矢量平方和的开方根,导出轮子 的指令速度VWi,它总是正数。
对这些矢量的每一个除以VWi,这里VWi>0,产生sinψi和cosψi, 其中ψi是轮驱动方向的输入指令角度。
图6所示控制方案采用了一个旋转轮子的数学模型,它由图6中B 区表示。该模型主要由实现两个关系式的两个积分器组成:
对于该模型的输入指令是 值(所需的模型旋转速率),它在图 6标号A的角度差确定区中产生并讨论如下。被积分项由这个输入旋 转速率以及模型的输出值cosψm和sinψm分别产生。
采用输出值平方和的开方根来保持积分器的输出为单位半径值。 因此图6中标号B的区域构成了输入值 的不定圆积分器。
在需要时,特别是在通电时,两个积分器可用sinψ0和cosψ0来 初始化,它们代表了实际驱动轮的真实角度位置
在区域B中制定的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受控的实际驱 动轮的转动,它具有已知和无噪声的 值,而与实际驱动轮的任何外 界干扰无关。接着通过一个在当前技术中已知的伺服电机控制回路, 把实际驱动轮定在数学模型上。对该伺服电机的输入指令值是实际 驱动轮和数学模型之间角度差的正弦:
sin(ψm-ψ0)=sinψmcosψ0-cosψm sinψ0
增益系数K3控制了该回路的带宽,通过系数K2的 前馈保证了 sin(ψm-ψ0)的动态值总是很小,K2具有的值与上述旋转速率所需的 伺服电机输入相匹配。由此实际驱动轮和数学模型之间的一致性总是 高达轮子旋转伺服电机的扭矩极限。
图6中标号A区或角度差确定区主要由计算以下各项的四个乘子 组成:
sin(ψi-ψm)=sinψi cosψm-cosψi sinψm    以及
cos(ψi-ψm)=cosψi cosψm+sinψi sinψm
它识别了在轮子旋转的模型方向ψm和实际轮子所需方向ψi之间 的角度差(ψi-ψm)。
依靠另外的一个乘法得到以下项:
1/2sin2(ψi-ψm)=sin(ψi-ψm)cos(ψi-ψm)
它识别了两倍角度差。采用该值作为对轮子旋转模型的指令输入 ,可得到两个稳定的和两个不稳定的平衡条件。稳定条件是在(ψi -ψm)=0和(ψi-ψm)=π,两个不稳定条件是在(ψi-ψm)=π/2和 (ψi-ψm)=3π/2。结果是,数学模型并且因此也是实际轮子将与所需 方向ψi或者平行对齐,或者反平行对齐。这节省了轮子旋转运动中的 时间和能量,因为轮子永远不需要旋转大于角度π/2来达到任何新的 所需方向。接着用cos(ψi-ψm)项乘以所需的轮驱动速度VWi(它永 远为正值),并采用cos(ψi-ψm)VWi作为轮驱动速度的指令值,可 以保证,总是得到驱动轮的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而与两种对准的可能 性无关。
代替直接采用sin2(ψi-ψm)项来直接作为对轮旋转模型的指令输 入,也可采用一种修改的方式,它绕着两个稳定平衡条件产生线性的 变化直到一个明确的最大值为止,并且在不稳定条件下消零。
如上所述,把cos(ψi-ψm)VWi项用作输入指令。但是,由于轮面 不是沿着轮中心轴以其给定的坐标描出的轨迹运动,而是在对此偏置 了一个轮偏置量的轨迹上,因此要从轮速度指令中减去另一项ω’K4, 这里K4是轮的偏置值,单位为米。这补偿轮子描出了半径略有修改的 曲线轨迹。
轮速度指令可以经受某种程度的抑制和加速约束,以保证在操作 条件变动时的平滑操作。除了对有关控制伺服电机产生的速度、力和 力矩作明显的限制外,驱动系统可引入附加的性能。由于总系统的组 合驱动和旋转运动,任一个轮子可以进入从操纵杆接受驱动指令的状 态,它在数量上减到零,通过零,再在相反方向增加。如果的确通过 零,则上述控制方案能适应这种指令,因为驱动指令正好通过零,然 后再反向增加,不会改变轮座的位置。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下,指令 偏离实际零点有一个小量,此时由于系统的极坐标性质,轮子将被快 速旋转,以便能跟随着实际的旋转指令。如果超过轮子的角速度极限, 则在总系统的驱动运动中会发生一个冲撞运动。为此,最好对基本指 令组J’X,J’Y,ω’和S’Y建立限制条件,使得如果U’>VWi时VWi不低于某 个值。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建立这种条件,其细节涉及到驱动系统的实 际用途。
作为例子,一个约束条件可以如下:
如果(Vwi<Vwi,min)同时(U’>2Vwi,min)
则  [J’X+2Vwi,mincosψi,J’Y+2Vwi,minsinψi]
否则[J’X,J’Y];
这里Vwi,min是Vwi的最小值,如果低于它,则在确定轮座位置时的 不确定性将变得不可接受。
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员,将易于明白本发明的其它变化方式。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