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离合器

申请号 CN200610068323.X 申请日 2006-03-29 公开(公告)号 CN1840926A 公开(公告)日 2006-10-04
申请人 三电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松村知则; 一之濑启一;
摘要 本 发明 的电磁 离合器 ,由于推压 衔 铁 板(20)的反作用,在第一弯曲部(51e)上作用从第一旋转体(10)离开的方向的 力 。但是,第二旋转体(40)的延伸部(40b)从与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方向抵接在第一弯曲部(51e)上。因而,产生于板簧(51)的第一弯曲部(51e)的 应力 分散到延伸部(40b)侧。由此,集中于第一弯曲部(51e)的应力得到缓和。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磁离合器,用于将借助来自外部的动而旋转的第一旋 转体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板,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相向的方式配置;
电磁线圈,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
第二旋转体,用于将从衔铁板侧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 器的旋转轴
板簧,一端侧连结于第二旋转体,另一端侧连结于衔铁板;
倾斜部,通过将板簧的一部分向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在通 过板簧将旋转力从衔铁板向第二旋转体传递时,对衔铁板作用朝向第 一旋转体侧的推压力;
抵接部,从与第一旋转体相反的方向抵接于板簧的上述一部分。
2.一种电磁离合器,用于将借助来自外部的动力而旋转的第一旋 转体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
具备:
衔铁板,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相向的方式配置;
电磁线圈,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
第二旋转体,用于将从衔铁板侧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 器的旋转轴;
板簧,一端侧连结于第二旋转体,另一端侧连结于衔铁板,一部 分具有比其他部分大的截面积;
倾斜部,通过将板簧的上述一部分向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 在通过板簧将旋转力从衔铁板向第二旋转体传递时,对衔铁板作用朝 向第一旋转体侧的推压力。
3.一种电磁离合器,用于将借助来自外部的动力而旋转的第一旋 转体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
具备:
衔铁板,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相向的方式配置;
电磁线圈,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
第二旋转体,用于将从衔铁板侧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 器的旋转轴;
板簧,一端侧连结于第二旋转体,另一端侧连结于衔铁板;
倾斜部,通过将板簧的一部分向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在通 过板簧将旋转力从衔铁板向第二旋转体传递时,对衔铁板作用朝向第 一旋转体侧的推压力;
另外的板簧,重合于上述板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另外的板 簧,从第二旋转体与板簧的连结部延伸到倾斜部的中途,连结于第二 旋转体。
5.一种电磁离合器,用于将借助来自外部的动力而旋转的第一旋 转体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
具备:
衔铁板,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相向的方式配置;
电磁线圈,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
第二旋转体,用于将从衔铁板侧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 器的旋转轴;
板簧,通过重合多个弹簧部件而形成,一端侧连结于第二旋转体, 另一端侧连结于衔铁板;
倾斜部,通过将板簧的一部分向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在通 过板簧将旋转力从衔铁板向第二旋转体传递时,对衔铁板作用朝向第 一旋转体侧的推压力。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用于例如将来自车辆驱动源的动传递到车辆用空气 调节装置的压缩机的电磁离合器

背景技术

一般所知的电磁离合器具备:借助于来自外部的动力旋转的第一 旋转体,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的一端面相向的方式配置的 板,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的电磁线圈,用于将从衔铁板 侧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从动轴的第二旋转体,一端侧 连结于衔铁板且另一端侧连结于第二旋转体、用于将旋转力从衔铁板 传递到第二旋转体并且对衔铁板向离开第一旋转体的方向施力的多个 板簧。
上述电磁离合器,衔铁板与第一旋转体仅通过电磁线圈的磁力连 结。因而,为了增大能够在第一旋转体与衔铁板之间传递的转矩容量, 需要使电磁线圈大型化。即,不能实现电磁离合器的轻量化以及消耗 电力的减小。
另一方面,能够改善上述问题点的电磁离合器具备:与上述同样 的未图示的第一旋转体、未图示的电磁线圈、衔铁板61及第二旋转体 62,和多个板簧63;其中,该多个板簧63的一端连结于衔铁板61且 另一端连结于第二旋转体、用于将旋转力从衔铁板61传递到第二旋转 体62并且对衔铁板61向离开第一旋转体的方向施力(参照图13至图 15)。在传递旋转力时,在各板簧63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作用有压缩 力。在板簧63上设有通过将其一部分向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的倾 斜部63a。作用于板簧63的压缩力的一部分作为由倾斜部63a将衔铁 板61向第一旋转体推压的力起作用。
然而,后者的电磁离合器,当在板簧63上作用压缩力、衔铁板61 被推压到第一旋转体上时,由于推压的反作用,板簧63的弯曲部分63b 向从第一旋转体离开的方向变形。由此,应力集中在弯曲部分63b上, 所以,需要缓和该应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离合器,其具有能够一边将旋转 力从衔铁板传递到第二旋转体一边将衔铁板推压到第一旋转体侧的板 簧,能够缓和集中于板簧的弯曲部分的应力。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为用于将借助来自外部的动力而旋转的 第一旋转体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的电磁离合器,其 中,具备:衔铁板,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相向的方式配置;电磁 线圈,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第二旋转体,用于将从衔 铁板侧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板簧,一端侧连 结于第二旋转体,另一端侧连结于衔铁板;倾斜部,通过将板簧的一 部分向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在通过板簧将旋转力从衔铁板向第 二旋转体传递时,对衔铁板作用朝向第一旋转体侧的推压力;抵接部, 从与第一旋转体相反的方向抵接于板簧的上述一部分。
由此,板簧的上述一部分为弯曲部分,抵接部能够从与第一旋转 体相反的方向抵接在板簧的弯曲部分上。因而,即使由于上述推压力 的反作用而在弯曲部分上作用从第一旋转体离开的方向的力,也可通 过与抵接部的抵接使产生在弯曲部分的应力向抵接部侧分散。即,集 中于弯曲部分的应力得到缓和。因此,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产生板簧 的变形或强度下降,所以,能够提高板簧的耐久性。另外,即使由于 上述推压力的反作用而在弯曲部分上作用从第一旋转体离开的方向的 力,也可借助抵接部限制弯曲部分向上述方向的变形。因而,上述推 压力在不会因弯曲部分的变形而减小的情况下作用于衔铁板。
另外,本发明为用于将借助来自外部的动力而旋转的第一旋转体 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的电磁离合器,其中,具备:衔 铁板,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的一端面相向的方式配置;电磁线圈, 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第二旋转体,用于将从衔铁板侧 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板簧,一端侧连结于第 二旋转体,另一端侧连结于衔铁板,一部分具有比其他部分大的截面 积;倾斜部,通过将板簧的前述一部分向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 在通过板簧将旋转力从衔铁板向第二旋转体传递时,对衔铁板作用朝 向第一旋转体侧的推压力。
由此,板簧的上述一部分为弯曲部分,弯曲部分具有比板簧的其 他部分大的截面积。因而,即使由于上述推压力的反作用而在弯曲部 分上作用从第一旋转体离开的方向的力,也能够因截面积增大而相应 地使产生在弯曲部分的应力分散。即,集中于弯曲部分的应力得到缓 和。因此,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产生板簧的变形或强度下降,所以, 能够提高板簧的耐久性。
另外,本发明为用于将借助来自外部的动力而旋转的第一旋转体 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的电磁离合器,其中,具备:衔 铁板,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的一端面相向的方式配置;电磁线圈, 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第二旋转体,用于将从衔铁板侧 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板簧,一端侧连结于第 二旋转体,另一端侧连结于衔铁板;倾斜部,通过将板簧的一部分向 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在通过板簧将旋转力从衔铁板向第二旋转 体传递时,对衔铁板作用朝向第一旋转体侧的推压力;至少一张另外 的板簧,重合于上述板簧。
由此,板簧的上述一部分为弯曲部分,在板簧上重合有另外的板 簧。因而,即使由于上述推压力的反作用而在弯曲部分上作用从第一 旋转体离开的方向的力,也可使产生在板簧的弯曲部分的应力分散到 另外的板簧。即,集中于弯曲部分的应力得到缓和。因此,即使长期 使用也不会产生板簧的变形或强度下降,所以,能够提高板簧的耐久 性。
另外,本发明为用于将借助来自外部的动力而旋转的第一旋转体 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的电磁离合器,其中,具备:衔 铁板,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的一端面相向的方式配置;电磁线圈, 用于将衔铁板向第一旋转体侧吸引;第二旋转体,用于将从衔铁板侧 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从动侧机器的旋转轴;板簧,通过重合多个弹 簧部件而形成,一端侧连结于第二旋转体,另一端侧连结于衔铁板; 倾斜部,通过将板簧的一部分向第一旋转体侧弯曲而形成,在通过板 簧将旋转力从衔铁板向第二旋转体传递时,对衔铁板作用朝向第一旋 转体侧的推压力。
由此,板簧的上述一部分为弯曲部分,板簧通过重合多个弹簧部 件而形成。因而,即使由于上述推压力的反作用而在弯曲部分上作用 从第一旋转体离开的方向的力,应力也是产生在每个弹簧上。因此, 与弯曲部分由一张板簧形成的情况相比,各弹簧部件的弯曲方向内侧 的压缩变形及弯曲方向外侧的伸展变形减小。即,集中于弯曲部分的 应力得到缓和。因此,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产生板簧的变形或强度下 降,所以,能够提高板簧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除此之外的目的、特征、优点将通过下面 的说明与附图而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电磁离合器的正视图。
图3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带有弹簧的板的正视图。
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带有弹簧的板的正视图。
图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带有弹簧的板的正视图。
图7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例的主要部分侧面剖视图。
图8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例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9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型例的主要部分侧面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型例的主要部分侧面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型例的主要部分侧面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型例的主要部分侧面剖视图。
图13为现有的电磁离合器的正视图。
图14为图13的B-B线剖视图。
图15为将旋转力从衔铁板传递到第二旋转体时的、现有的电磁离 合器的主要部分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为电磁离合器的侧面 剖视图,图2为电磁离合器的正视图,图3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带有弹簧的板的正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具备:被传递以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的 动力的第一旋转体10,以在轴向上与第一旋转体10的一端面相向的方 式配置的衔铁板20,用于将衔铁板20向第一旋转体10侧吸引的电磁 线圈30,用于将从衔铁板30侧传递来的旋转力传递到压缩机1的旋转 轴2的第二旋转体40,和设置在衔铁板20与第二旋转体40之间的带 有弹簧的板50。
第一旋转体10为能够在外周面上卷挂未图示的V型带的众所周知 的带轮,第一旋转体10通过轴承10a可旋转地支承于压缩机1。在第 一旋转体10的另一端面上设有环状的槽部10b。所述另一端面为旋转 体10中与衔铁板20相反方向的面。在槽部10b内设置有电磁线圈30。
衔铁板20由铁材料构成,为圆板状。
在电磁线圈30与第一旋转体10的槽部10b之间设有规定的间 隙。电磁线圈30通过安装板30a安装在压缩机1上。
在第二旋转体40的一端面上设有沿轴向突出的突出部40a。上述 一端面位于第二旋转体40的压缩机1侧。突出部40a的内周面与旋转 轴2的花键2a在旋转方向上卡合。花键2a设置在旋转轴2的末端。 另外,在第二旋转体40的另一端面侧设有圆板状的延伸部40b,该延 伸部40b具有比衔铁板20小的外径。在延伸部40b与衔铁板20之间 沿轴向设有规定的间隙。
带有弹簧的板50由弹簧钢的板状部件构成,带有弹簧的板50在 外周面侧具有三个板簧51。各板簧51在带有弹簧的板50的周向上以 等间隔配置。在带有弹簧的板50的中央部设有能够插入第二旋转体40 的突出部40a的孔50a。各板簧51从带有弹簧的板50的外周面侧向 与第一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在各板簧51的一端侧分别 设有第一安装孔51a。在各板簧51的另一端侧分别设有第二安状孔 51b。各第一安装孔51a通过铆钉51c分别安装于设在第二旋转体40 上的安装孔40c,各第二安装孔51b通过铆钉51d分别安装于设在衔 铁板20上的安装孔20a。在各板簧51的大致中央部设有向第一旋转体 10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51e。另外,在各板簧51的第二安装孔51b侧 设有向第二旋转体40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51f。即,从第一弯曲部51e 朝向第二弯曲部51f形成有朝第一旋转体10侧倾斜的倾斜部51g。另 外,延伸部40b从与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方向抵接在各第一弯曲部51e 上。即,延伸部40b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抵接部。
上述的电磁离合器,当在电磁线圈30中流过规定的电流时,衔铁 板20克服各板簧51的作用力而吸附于第一旋转体10的一端面。当衔 铁板20吸附于第一旋转体10时,第一旋转体10与衔铁板20一起旋 转。由此,旋转力通过各板簧51从衔铁板20传递到第二旋转体40。 即,压缩机1的旋转轴2旋转。
这里,各板簧51从带有弹簧的板50的外周面侧向与第一旋转体 1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另外,各板簧51的一端侧安装于第二 旋转体40,另一端侧安装于衔铁板20。因而,在将旋转力从衔铁板20 传递到第二旋转体40时,在各板簧51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作用 有压缩力。在各板簧51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设有倾斜部51g。由 此,作用于各板簧51的压缩力的一部分作为将衔铁板20推压到第一 旋转体10侧的推压力起作用。即,借助各板簧51增大衔铁板20与第 一旋转体10的连结力。因而,无需电磁线圈30的大型化,就能增大 能在衔铁板20与第一旋转体10之间传递的转矩容量。
另外,由于推压衔铁板20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在第一弯曲部51e 上作用从第一旋转体10离开的方向的力。但是,第二旋转体40的延 伸部40b从与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方向抵接于第一弯曲部51e。因而, 板簧51的第一弯曲部51e上产生的应力分散到延伸部40b侧。第一弯 曲部51e不会向从第一旋转体10离开的方向变形。即,集中于第一弯 曲部51e的应力得到缓和。
另外,借助于推压衔铁板20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在第一弯曲部51e 上作用从第一旋转体10离开的方向的力。但是,第二旋转体40的延 伸部40b从与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方向抵接于第一弯曲部51e。因而, 第一弯曲部51e向从第一旋转体10离开的方向的变形受到限制。因 此,由倾斜部51g产生的推压力在不会因第一弯曲部51e的变形而减 小的情况下作用于衔铁板20。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集中于各板簧51的第一弯曲部 51e的应力得到缓和。因此,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在各板簧51上产生 变形或强度下降的问题,所以,能够提高各板簧51的耐久性。
另外,由倾斜部51g产生的推压力在不会因第一弯曲部51e的变 形而减少的情况下作用于衔铁板20。因此,能够通过各板簧51可靠地 增大衔铁板20与第一旋转体10的连结力。即,在增大能够在衔铁板 20与第一旋转体10之间传递的转矩容量方面极其有利。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有三个板簧51的电磁离合器。与此 相对,在电磁离合器上也可设置两个板簧,还可设置四个以上板簧5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板簧51在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 以均一的宽度尺寸形成的情况。与此相对,也可将第一弯曲部51e的 附近形成得比板簧51的其他部分宽(参照图5)。由此,第一弯曲部 51e具有比板簧51的其他部分大的截面积。因截面积变大,相应地, 产生于第一弯曲部51e的应力得到分散,所以,集中于第一弯曲部51e 的应力进一步得到缓和。由此,即使在不使延伸部40b抵接在第一弯 曲部51e上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第一弯曲部51e向从第一旋转体10离 开的方向上变形的变形量。另外,因截面积变大,相应地,产生于第 一弯曲部51e的应力分散。即,即使在没有抵接部件从与第一旋转体 10相反的方向抵接于第一弯曲部51e的情况下,也可缓和集中于第一 弯曲部51e的应力。
另外,也可将板簧51的宽度方向一侧形成为圆弧状,以使得第一 弯曲部51e的附近具有比板簧51的其他部分大的截面积(参照图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衔铁板20与第二旋转体40之间设有一张带 有弹簧的板50。与此相对,也可在带有弹簧的板50的第一旋转体10 侧的面上重合另外的带有弹簧的板50(参照图7)。由此,担心各板 簧50产生的作用力增大。图8为测定衔铁板20相对于第二旋转体40 的位移量与载荷的关系的实验结果。根据图8,带有弹簧的板50为一 张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K1、与带有弹簧的板50为两张的情况下的测定 结果K2的差很小。即,带有弹簧的板50的重合所引起的作用力的增 大很小,无需使电磁线圈30大型化来增大吸引力。另外,当板簧51 重合时,一张板簧51的第一弯曲部51e处产生的应力被分散到重合的 另一张板簧51上。因而,集中于第一弯曲部51e的应力进一步得到缓 和。即,即使在不使延伸部40b抵接于第一弯曲部51e的情况下,也 可因重合了板簧51而相应地抑制第一弯曲部51e向离开第一旋转体10 的方向变形的变形量。另外,一张板簧51的第一弯曲部51e处产生的 应力被分散到重合的另一张板簧51上。即,即使在没有抵接部件从与 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方向抵接于第一弯曲部51e的情况下,也可缓和 集中于第一弯曲部51e的应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衔铁板20与第二旋转体40之间设置有一张 带有弹簧的板50。与此相对,也可在带有弹簧的板50的第一旋转体 10侧重合第一加强板54及第二加强板55(参照图9)。各加强板54、 55具有与带有弹簧的板50同等的厚度。各加强板54、55以沿着带有 弹簧的板50的方式形成。在各加强板54、55上设置有加强用板簧54a、 55a。各加强用板簧54a、55a形成得比板簧51短。这里,各加强用板 簧54a、55a延伸到板簧51的倾斜部51g的中途,各板簧51、54a、 55a通过熔接等相互接合。由此,产生于板簧51的第一弯曲部51e的 应力被分散到各加强用板簧54a、55a。即,集中于第一弯曲部51e的 应力进一步得到缓和。即使在延伸部40b不抵接于第一弯曲部51e的 情况下,也可因在板簧51上重合了各加强用板簧54a、55a而相应地 抑制第一弯曲部51e向离开第一旋转体10的方向变形的变形量。另 外,产生于第一弯曲部51e的应力被分散到各加强用板簧54a、55a。 即,即使在没有抵接部件从与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方向抵接于第一弯 曲部51e的情况下,也可缓和集中于第一弯曲部51e的应力。
另外,也可在带有弹簧的板50的与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面一侧 重合各加强板54、55(参照图10)。即使在不将各板簧51、54a、55a 相互接合的情况下,也可将产生于板簧51的第一弯曲部51e的应力分 散到各加强用板簧54a、55a。另外,第一弯曲部51e向与第一旋转体 10相反的方向的变形受到各加强用板簧54a、55a的限制。由此,集 中于第一弯曲部51e的应力得到缓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衔铁板20与第二旋转体40之间设有一张带 有弹簧的板50。与此相对,也可不设置带有弹簧的板50,而是设置具 有与带有弹簧的板50同样的形状的三张带有弹簧的板52(参照图11 及图12)。各带有弹簧的板52具有带有弹簧的板50的三分之一的厚 度。三张设于各带有弹簧的板52的板簧53重叠起来的厚度与板簧51 的厚度相等。因而,即使由于向第一旋转体10侧推压衔铁板20的推 压力的反作用,而对各板簧53的弯曲部53a作用从第一旋转体10离 开的方向的力,也是在每个板簧53上产生应力。因此,与一张板簧51 的弯曲部51e相比,各板簧53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压缩变形以及弯曲方 向外侧的伸展变形较小。即,集中于各板簧53的弯曲部53a的应力进 一步得到缓和。因而,即使在没有抵接部件从与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 方向抵接于弯曲部53a的情况下,与由一张板簧51形成的情况相比, 在弯曲部53a向与第一旋转体10相反的方向变形时弯曲部53a的弯曲 方向内侧以及弯曲方向外侧的变形也较小。即,集中于各板簧53的弯 曲部53a的应力得到缓和。
说明书所记载的优选实施方式仅为例示而不是限定。发明的范 围由附加的权利要求书示出,包括在这些权利要求中的所有变型例都 包含于本发明之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