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

申请号 CN200810173264.1 申请日 2008-10-31 公开(公告)号 CN101424206B 公开(公告)日 2010-11-10
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本雅则; 松浦茂行;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将消音器的热顺畅地释放到消音器罩的外部的摩托车。摩托车具有用于 覆盖 消音器40的侧表面(外周表面)的一部分的消音器罩50和用于从后侧覆盖消音器40的端帽60。端帽60从消音器罩50单独地形成并远离消音器罩50设置。消音器罩50以消音器罩50在从消音器40的中 心轴 线沿着径向方向偏离的 位置 中的方式安装在消音器40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包括:
圆柱形消音器,其设置在后轮的一侧上;
消音器罩,其横截面的形状是与所述消音器的外形对应的弧形,并且所述消音器罩覆盖所述消音器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端帽,其与所述消音器罩分开形成,并远离所述消音器罩设置,并从后侧覆盖所述消音器,
其中,所述消音器罩以所述消音器罩的中心轴线位于沿径向方向偏离所述消音器的中心轴线的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消音器中,
所述消音器罩的所述中心轴线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所述消音器的所述中心轴线斜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在所述消音器罩和所述消音器的外周表面之间设置间隙,并且所述消音器罩以竖直方向上的上间隙大于所述消音器在宽度方向外侧的间隙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消音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所述消音器罩的半径大于所述端帽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渐缩部分形成在所述消音器罩的车辆后侧的边缘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
其中,向后突起的环形突起形成在所述端帽的车辆后侧的端表面上,并且用于容纳用于将所述端帽固定到所述消音器的螺栓的头部的凹部部分地形成在所述突起的顶部中。

说明书全文

摩托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覆盖设置在摩托车的后轮一侧上的消音器的罩子的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地,摩托车具有设置在后轮一侧上的消音器以减小排气噪音。存在着其中消音器的侧表面的一部分被横截面为弧形的消音器罩覆盖的摩托车。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摩托车中,消音器罩的中心轴线向消音器的中心轴线的外侧沿着车辆宽度下偏离,由此获得消音器罩和消音器之间的间隙。用于从后侧覆盖消音器的后罩与消音器罩整体形成,使得当从车辆的后方或者斜后方看去时消音器罩和消音器具有一体外观。
[0003] 专利文件1:JP-A-2005-105959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 然而,传统的消音器罩的构造有这样的问题:消音器罩和后罩整体形成,因而消音器的热不很顺畅地释放到消音器罩的外侧。
[0006] 考虑到这样的问题进行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将消音器的热顺畅地释放到消音器罩的外侧的摩托车。
[0007]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08]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包括:圆柱形状的消音器,其设置在后轮的一侧上;消音器罩,其横截面形状是与消音器的侧表面对应的弧形,并覆盖消音器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端帽,其从消音器罩单独形成,并远离消音器罩设置,并从后侧覆盖消音器。在摩托车中,消音器罩以消音器罩的中心轴线在从消音器的中心轴线沿着径向方向偏离的位置中的方式安装在消音器上。
[0009] 根据本发明,消音器罩的中心轴线在从消音器的中心轴线沿着径向方向偏离的位置中。这便于获得消音器和消音器罩之间的间隙,由此改善消音器的散热。消音器罩和端帽单独形成,因而能进一步改善消音器的散热。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0011] 图2是其中消音器设置在摩托车中的部分的侧视图。
[0012] 图3是包括在摩托车中的消音器、消音器罩和端帽的分解立体图。
[0013] 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0014] 图5是构成消音器的消音器主体的平面视图。
[0015] 图6是从后方看去消音器主体和消音器的视图。
[0016] 图7是从后方看去端帽和消音器罩的视图。
[0017] 图8是沿着图7中的线VIII-VIII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0018] 图9是沿着图7中的线IX-IX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图2是其中消音器40安装在摩托车1上的部分的侧视图。图3是消音器40、消音器罩50和端帽60的分解立体图。
[0020] 如图1所示,除了消音器40、消音器罩50和端帽60之外,摩托车1还包括前轮3、后轮4、发动机10和车身框架20。车身框架20包括头管21、主框架22和座轨23以及背撑24。
[0021] 头管21设置在车身框架20的前端处并可旋转地支撑沿着竖直方向倾斜延伸的转向轴5。转向轴5经由两个布置在竖直方向的支架15、15连接到前叉6。前叉6的下端支撑前轮3的车轴。手把7止在转向轴5的上部并经由支架(未示出)连接到转向轴5。手把7响应于骑乘者的操作而与转向轴5、前叉6和前轮3一起向左或者向右转。
[0022] 主框架22的前端连接到头管21。主框架22从其前端朝着车辆后方斜向下延伸,并且其后部向下弯曲。座轨23的前端连接到主框架22。座轨23从其前端向后延伸,并支撑设置在其中的座椅8。座椅8是所谓的串座式座椅,并具有骑乘者就座的前座椅部分8a和骑在摩托车1的骑乘者后面的乘客就座的后座椅部分8b。
[0023] 背撑24的前端也连接到主框架22。背撑24从其前端朝着车辆的后方斜向上延伸。背撑24的后端连接到座轨23。两个向下延伸的撑条25、25连接到背撑24的中间部分。支架28设置在撑条25、25的端部处。就座在后座椅部分8b上的乘客将其脚放在上面的搁脚27接合到支架28。
[0024] 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9设置在背撑24的下方。后臂9的前端安装在由主框架22支撑的枢转轴11上。后臂9的后端支撑后轮4的车轴4a。从发动机10输出的驱动经由链条(未示出)传递到后轮4。
[0025] 发动机10设置在主框架22的下方并悬挂在主框架22中。由于发动机10的驱动而产生的排气流经的排气管12的前端连接到发动机10。排气管12从其前端沿着发动机向下延伸,此后弯曲,并向后延伸。如图2所示,排气管12的后部容纳在消音器40中。排气管12的后端在消音器40中开口。
[0026]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消音器40、消音器罩50和端帽60。如图3所示,消音器40包括消音器主体40和绝热帽42。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所取的横截面视图。图5是消音器主体41的平面视图。图6是从后方看去端帽60和绝热帽42卸去的消音器主体41和消音器罩50的视图。图7是从后方看去端帽60和消音器罩50的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线VIII-VIII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0027] 如图2所示,消音器40设置在后轮4的一侧上。排气管12的后部设置在消音器主体41中。如图5所示,围管43连接到消音器主体41的后端。从排气管12释放的排气从尾管43向车辆的后方排出。消音器主体41的内侧被限定成多个膨胀室。从排气管12释放的排气在膨胀室中膨胀,此后从尾管43排出。催化剂13设置在排气管12的后部中。消音部14设置在催化剂13的下游。消音部14构造有例如圆柱形状的穿孔金属构件,其具有多个孔,并且玻璃丝缠绕其外周。催化剂13和消音部14位于消音器主体41中。
[0028] 如图3和5所示,消音器主体41包括圆柱形状的圆柱体部分41a、用于从前侧阻塞圆柱体部分41a的前盖41c、位于消音器主体41的后端用于从后侧阻塞圆柱体部分41a的后盖41b。
[0029] 如图4所示,圆柱体部分41a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圆柱形状。如图5所示,圆柱体部分41a设置的方式是其中心轴线L1大致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此处所描述的示例中,圆柱体部分41a设置成相对于车辆的行驶方向(由箭头Fr所表示的方向)倾斜,使得其后侧当与其前侧比较时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由箭头W1表示的方向)的外侧。此外,如图2所示,圆柱体部分41a倾斜地设置,使得其前侧低于其后侧。
[0030] 如图3和5所示,支架41d接合在圆柱体部分41a的外周表面,并从其向上延伸。支架41d是用于将消音器40固定到车身的支架。如图2所示,支架41d通过螺栓49固定到设置在撑条25、25上的支架28。如图1所示,其后部容纳在消音器40中的排气管12被安装在主框架22上的支架22a支撑。
[0031] 如图3所示,位于圆柱体部分41a的上部上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支架41f、41f和位于圆柱体部分41a的侧部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支架41g、41g设置在圆柱体部分41a的外周表面上。消音器罩50如下文所述安装在支架41f、41f和支架41d、
41g上。
[0032] 如图3和5所示,前盖41c具有锥形形状,该锥形形状在其前端具有开口。排气管12通过前端引导到消音器主体41中。
[0033] 如图8所示,后盖41b具有蝶形形状,并具有盘状的盘状部分41h和从盘状部分的边缘向前突起的环形框架41i。如图8和6所示,从盘状部分41h的边缘倾斜突起的渐缩部分41j形成在框架41i的一部分上。渐缩部分41j在框架41i上形成从位于中心轴线L1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由箭头W1所示的方向)外侧的部分到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L1更靠近车辆宽度的中心的部分(沿着与箭头W1表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部分)。如图2和8所示,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框架41i和渐缩部分41j位于端帽60的前端边缘60a和消音器罩50的后端边缘50h之间。
[0034] 如图6或者8所示,盘状部分41h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从中心轴线L1向上的位置处形成的开口41k。尾管43插在开口41k中。尾管453倾斜设置使得其后端43a比开口41k更靠近中心轴线L1。
[0035] 如图3或者6所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绝热帽42安装在其上的安装件411、41m和41n设置在盘状部分41h上。安装孔41o、41p和41q分别形成在安装件411、
41m和41n中,用于将绝热帽42固定到安装件411、41m和41n的螺栓44拧入安装孔41o、
41p和41q中。
[0036] 绝热帽42是圆形形状。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安装孔42a形成在绝热帽41的圆周上(参见图3)。安装孔42a的位置对应于后盖41b的安装孔41o、41p和41q。如在如图6中所示,安装孔41o、41p和41q以等间隔沿着圆周方向布置在下文所述的消音器罩50的中心轴线L2周围。绝热帽42的安装孔42a也以等间隔沿着圆周方向布置在中心轴线L2的周围。由此,绝热帽42的中心位于中心轴线L2上并设置在从消音器主体41的中心轴线L2沿着径向方向偏离的位置中(参见图7)。具体地,绝热帽42的中心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由箭头W1表示的方向)的外侧且消音器主体41的中心轴线L1的斜上方。
[0037] 在此处描述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安装孔41p和41q位于盘状部分41h的边缘的内侧。位于安装孔41p和41q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安装孔41o位于盘状部分41h的边缘的外侧。后盖41b的安装件411沿着中心轴线L2的径向方向延伸。安装孔41o形成在其端部。
[0038] 如图8所示,边缘向后突起的圆柱形状的圆柱体部分42b形成在绝热帽42的中心处。尾管43的后端43a位于圆柱体部分42b中。端帽60安装在其上的大致三形支架42c接合在绝热帽42的背表面(后表面)。开口42e形成在支架42c的中心处,并且圆柱体部分42b向后延伸,同时穿过所述开口42e的内侧。
[0039] 消音器罩50由树脂制成并以其横截面为弧形的方式对应于消音器主体41的外形而形成,使得消音器罩50的半径R2大于消音器主体41的圆柱体部分41a的半径R1。消音器罩50覆盖消音器主体41的一部分(参见图4)。具体地,消音器罩50设置在圆柱体部分41a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从其斜上方覆盖圆柱体部分41a的外周表面。消音器罩50靠近车辆宽度中心的边缘(上端边缘)50a定位成比经过消音器主体41的中心轴线L1的竖直线L3更靠近车辆宽度的中心。消音器罩50的下端边缘(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边缘)50b定位成在经过消音器主体41的中心轴线L1的平线L4的下方。
[0040] 如图4所示,消音器罩50以中心轴线L2沿径向方向偏离消音器主体41的中心轴线L1的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消音器主体41中。具体地,消音器罩50的中心轴线L2定位成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消音器主体41的中心轴线L1的斜上方。如图2和图4所示,消音器罩50的下端边缘位于消音器主体41的下端41v。
[0041] 如图4所示,间隙设置在消音器罩50和消音器主体41的外周之间。消音器罩50以消音器主体41沿着竖直方向的上方的间隙Gv大于消音器主体沿着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间隙Gw的方式安装在消音器主体41上。此外,消音器罩50靠近车辆宽度中心的边缘50a和消音器主体4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大于消音器罩50的下端边缘50b和消音器主体4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
[0042] 如图4所示,朝着中心轴线L2略微弯曲的弯曲部分50c形成在消音器罩50的边缘50a的附近。消音器罩50从弯曲部分50c朝着边缘50a线性地延伸。朝着中心轴线L2略微弯曲的弯曲部分50d形成在消音器罩50的边缘50b的附近。消音器罩50从弯曲部分50d朝着边缘50b线性地延伸。
[0043] 如图3或者图4所示,消音器罩50安装在设置在消音器主体41的外周表面上的支架41f、41f、41g和41g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1g、41g接合在消音器主体41的外周表面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处。支架41g以面向消音器罩50的内周表面的安装表面41r沿着前后方向设置的方式设置(参见图3)。支架41f、41f接合在消音器主体41的外周表面上位于竖直方向的上侧的部分处。支架41f以面向消音器罩50的内周表面的安装表面41s大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方式设置(参见图4)。安装孔41t、41t形成在支架41f、41f中。安装孔41u、41u形成在支架41g、41g中。如图3所示,安装孔50e、50e、50f和
50f形成在消音器罩50上与安装孔41t、41t、41u和41u对应的位置中。安装孔50e、50e、
50f和50f通过螺栓51和52分别安装在安装孔41t、41t、41u和41u的相应位置中(参见图4)。
[0044] 如图4所示,消音器罩50的安装孔50e、50e形成在边缘50a和弯曲部分50c之间。凹部50g、50g形成在消音器罩50中。安装孔50f、50f形成在凹部50g、50g的底表面上。
[0045] 如图7所示,端帽60具有圆形边缘,并且是其中孔60b形成在其中心处的碗形构件。如图8所示,端帽60b具有在孔60b的周围向后膨胀的环形突起60c。端帽60单独地从消音器罩50形成。其前端边缘60a从消音器罩50的后端边缘50h向后分离。端帽60从后侧覆盖构成消音器主体41的后端的后盖41b和绝热帽42。端帽60与消音器罩50一样由例如树脂制成。
[0046] 如图7所示,消音器罩50的半径R2大于端帽60的半径R3。如图2或者图8所示,朝着中心轴线L2倾斜的渐缩部分50i形成在消音器罩50的后端边缘50h的附近中。位于渐缩部分50i的后端处的边缘50h的半径大致等于端帽60的前端边缘60a的半径。
[0047] 如图7所示,端帽60的中心与消音器罩50一样从消音器主体41的中心轴线L1沿着径向方向偏离,并位于消音器罩50的中心轴线L2上。换言之,端帽60的中心在本实施例中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中心轴线L的斜上方偏离。
[0048] 如以上所述,尾管43设置成与消音器主体41的中心轴线L1倾斜。如图7和图8所示,后端43a的中心位于中心轴线L2上。
[0049] 如图8所示,绝热帽42设置在端帽60的内侧。端帽60安装在设置在绝热帽42上的支架42c上。以等间隔沿着圆周方向设置在中心轴线L2周围的三个安装孔42d形成在支架42c(参见图3)。安装孔60d形成在端帽60中与安装孔42d对应的位置中。安装孔60d通过螺栓61固定到安装孔42d。
[0050] 如图8所示,端帽60的安装孔60d位于突起60c中。朝着绝热帽42凹入的凹部60f形成在突起60c的顶部60e中。其中插入螺栓61的安装孔60d形成在凹部60d的底表面上。图9是沿着图7中的线IX-IX所取的横截面视图。如图9所示,凹部60f比螺栓61的头部61a的高度要深,由此头部61a容纳在凹部60f中。如图8和图9所示,凹部60f的端部接触绝热帽42的支架42c。螺母62设置在支架42c的背表面上安装孔42d处。螺栓
61拧入螺母62。
[0051] 至此所述的摩托车1包括用于覆盖消音器40的侧表面(外周表面)的一部分的消音器罩50和端帽60,端帽与消音器罩50分开形成,并远离消音器罩50设置,并从后侧覆盖消音器40。消音器罩50以中心轴线L2位于沿着径向方向偏离消音器40的中心轴线L1的位置的方式安装在消音器40上。
[0052] 如上所述,消音器50的中心轴线L2位于沿着径向方向偏离消音器40的中心轴线L1的位置中。这便于获得消音器40和消音器罩50之间的间隙。因而,能改善消音器40的散热。消音器罩50和端帽60分开形成,因而进一步改善了消音器40的散热。
[0053] 在摩托车1中,消音器罩50的中心轴线L2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消音器40的中心轴线L1的斜上方。由此,能容易地获得充分的侧倾角(bank angle)。
[0054] 在摩托车1中,在消音器罩50和消音器40的外周表面之间设置间隙,并且消音器罩50以竖直方向的上间隙大于消音器40沿着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间隙的方式安装在消音器40中。由于被消音器40加热的空气上升,这进一步改善了消音器40的散热。
[0055] 在摩托车1中,消音器罩50的半径R2大于端帽60的半径R3。在车辆行驶时,易于在消音器50的后端边缘50h的附近产生负压。因而,热可以稳定地在端帽60和消音器罩50之间的释放。
[0056] 在摩托车1中,渐缩部分50i形成在消音器罩50的后端边缘50h上。由此,负压在消音器罩50的后端边缘50h处稳定地产生,并且热能够稳定在端帽60和消音器罩50之间产生。
[0057] 在摩托车1中,向后突起的环形突起60c形成在端帽60沿着车辆后方的端面上。容纳用于将端帽60固定到消音器40的螺栓61的头部61a的凹部60f部分地形成在突起
60c的顶部60e中。这防止了螺栓61的头部61a被看见,因而能改善外观。
[0058] 本发明不限于在前面描述的摩托车1,而是可以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在以上描述中,端帽60经由绝热帽42安装在消音器主体41上。然而,端帽60可以直接安装在消音器主体41上。在此情况下,向后延伸的安装部分可以形成在消音器主体41中,并且端帽60可以安装在安装部分上以防止热从消音器主体41传递到端帽60。
[0059] 在以上所述的摩托车1中,端帽60被绝热帽42支撑在消音器40的后方。然而,端帽60可以被消音器罩50支撑在消音器40的后方。
[0060] 在以上所述的摩托车1中,消音器罩50的下端边缘50b定位在消音器主体41的下端41v的上方。然而,消音器罩50可以向下进一步延伸,使得下端边缘50b位于消音器主体41的下端41v的下方。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