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

申请号 CN201380071504.6 申请日 2013-11-23 公开(公告)号 CN104956020B 公开(公告)日 2017-03-22
申请人 开开特股份公司; 发明人 M·史古茨; H·施弗尔;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机动车 门 锁 以及用于运行机动车门锁的对应方法,该机动车门锁具有锁定装置(1、2),该锁定装置主要包括转动锁叉(1)和锁定爪(2),其中,锁定爪(2)配备有贴靠面(3)用以在锁定装置(1、2)的关闭状态下供转动锁叉设有使锁定装置(1、2)的打开被延迟的 支撑 元件(6),使得转动锁叉(1)沿贴靠面(3)一直滑动到预定的打开程度( 角 α)才从锁定爪(2)脱离。(1)贴靠于其上。根据本发明,所述锁定爪(2)配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车,该机动车门锁具有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主要包括转动锁叉(1)和锁定爪(2),其中,锁定爪(2)配备有贴靠面(3)用以在锁定装置的关闭状态下供转动锁叉(1)贴靠于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爪(2)配设有使锁定装置的打开被延迟的支撑元件(6),使得转动锁叉(1)沿贴靠面(3)一直滑动到预定的打开程度才从锁定爪(2)脱离,所述支撑元件(6)布置在蜗轮(11)上,所述蜗轮(11)额外地具有锁止杆(14)和/或所述蜗轮额外地加载锁止杆,所述锁止杆(14)和支撑元件(6)在时间上直接相继地与锁定爪(2)相互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锁叉(1)的预定的打开程度对应于锁定装置不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锁叉(1)的预定的打开程度对应于消除了门橡胶密封件的可能的复位力(F)。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6)是与锁定爪(2)的悬臂(10)相互作用的延迟轮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面(3)是弧形轮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面(3)是圆弧形轮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轮廓(3)具有增大的半径(a、b),该半径相当于距锁定爪(2)的转轴(4)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11)由用于电驱动的驱动装置(12、13)加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动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额外控制锁定装置的被延迟的打开。
10.一种用于运行机动车门锁的方法,该机动车门锁具有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主要包括转动锁叉(1)和锁定爪(2),根据所述方法,转动锁叉(1)在锁定装置的关闭状态下贴靠在锁定爪(2)的贴靠面(3)上,根据所述方法,设有支撑元件(6),该支撑元件使锁定装置的打开被延迟并且为此作用于锁定爪(2),使得转动锁叉(1)沿贴靠面(3)一直滑动到预定的打开程度、然后才从锁定爪(2)脱离,所述支撑元件(6)布置在蜗轮(11)上,所述蜗轮(11)额外地具有锁止杆(14)和/或所述蜗轮额外地加载锁止杆,所述锁止杆(14)和支撑元件(6)在时间上直接相继地与锁定爪(2)相互作用。

说明书全文

机动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该机动车门锁具有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主要包括转动锁叉和锁定爪,其中,锁定爪配备有贴靠面,该贴靠面用于在锁定装置的关闭状态下贴靠在转动锁叉上。

背景技术

[0002] 在开头所述构造的机动车门锁中,如在DE 10 2009 029 031 A1中所描述地,这样进行设计,使得锁定爪在锁定装置的主锁定位置中具有锁紧矩,该锁紧力矩在锁定装置的打开期间转换为打开力矩。以这种方式应该提供已知的机动车门锁的相对噪声小的打开。实际上在这种机动车门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在打开过程中转动锁叉和/或锁定爪或多或少地突然被释放并且彼此远离。同时锁定爪或转动锁叉通常撞到对应的止挡部上。
[0003] 这种突然的打开过程大多由如下原因引起或导致:相对大的力作用于机动车门锁的锁定装置上或在锁定装置的关闭状态下被抓住的挡上。这种情况大多由一个或多个门橡胶密封件引起,借助于该门橡胶密封件相对于机动车车身密封对应的机动车门。在关闭机动车门时有关的门橡胶密封件被压缩并且产生了相应的复位力或反压力,该复位力或反压力在锁定装置被打开时则被释放。
[0004] 实际上,在此在锁定装置上可观察到通常大于500Nm的力或转矩,使得由此出现了一般伴随着打开过程的“啪嗒噪声”。大多数操作者都感觉这种噪声是困扰的,特别是有关的机动车门在此通常还使得噪声加大,因为机动车门就这点而言引起了共振加大或噪声通过固体传声的方式传输到机动车车身。对于后舱盖特别是如此。
[0005] 按照开头已经参考的文献DE 10 2009 029 031 A1的现有技术,在此在锁定爪与转动锁叉的轮廓之间的接触区域中优选地利用平坦的面进行工作,该平坦的面和用于锁定转动锁叉的锁定爪接触面围成一120°至150°的。这一点原则上是成功的。然而,锁定装置部件——主要是转动锁叉和锁定爪——一般是由制成的冲压部件,其仅(能够)以有限的精度制造。类似情况也适用于一般设计成实心的、同样由钢制成的锁盒,该锁盒具有用于可在其中转动地支承的锁定装置部件的转轴。换句话说,在文献DE 10 2009 029 031 A1的范围内所述的几何关系并不能始终无缺陷地在实践中实施。类似情况也适用于按照文献DE 23 26 808 A的另外的现有技术。本发明在此总体上作出补救。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进一步改进开头所述构造的机动车门锁,从而以简单且符合功能要求的构造使噪声最小化。
[0007]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对于所述机动车门锁提出:锁定爪配设有使锁定装置打开被延迟的支撑元件,使得转动锁叉沿贴靠面一直滑动到预定的打开程度才从锁定爪脱离。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转动锁叉和锁定爪在锁定装置打开之后完成与贴靠面相互之间的被延迟的相对运动。为此,转动锁叉沿贴靠面在锁定爪上滑动。仅在该行程完成之后并且达到预定的打开程度时锁定爪才从转动锁叉脱离,或者转动锁叉从锁定爪脱离。
[0008] 一般这样进行布置:转动锁叉的预定的打开程度对应于锁定装置基本不受力。特别是当达到转动锁叉的预定的打开程度时基本消除了门橡胶密封件的可能的复位力。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转动锁叉沿贴靠面如此长地滑动,直到在举例情况下门橡胶密封件不产生复位力或充其量产生可忽略的复位力。为此,总体上使用使锁定装置打开被延迟的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控制转动锁叉沿锁定爪的贴靠面的运动并且因此也控制锁定装置的被延迟的打开。此外,按照结构设计,转动锁叉的预定的打开程度可以相当于转动锁叉的大约5°至20°的打开运动。
[0009] 由于转动锁叉沿贴靠面滑动、特别是在其打开运动的实际整个存在复位力的区域上看进行滑动,因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转动锁叉无缺陷地沿锁定爪上的贴靠面被导引并且仅当实际上不再有复位力作用于锁定装置时转动锁叉才离开锁定爪。由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防止了转动锁叉与锁定爪之间的力连接的突然中断并因此抑制了可能的“啪嗒噪声”。这是因为:仅当没有复位力(再)作用于锁定装置时,转动锁叉才从锁定爪或设置在那里的贴靠面脱离。这样,转动锁叉执行沿锁定爪的贴靠面的近似平缓或滑动地导引的打开运动。
[0010] 由于本发明在这种背景下采用额外的支撑元件作为另外的结构部件,所以转动锁叉以及锁定爪的精确设计及它们相对彼此的精确布置不(再)如根据文献DE 10 2009 029 031 A1的现有技术中所需要的那样重要。也就是说,相对于此前的方案,结构上的成本明显降低。此外,转动锁叉、锁定爪和锁盒的制造公差必然不成问题且是可控制的。另外,仅当实际上不再有(复位)力作用于锁定装置时,转动锁叉根据本发明才从锁定爪抬起或被抬起。
该设计方案可以借助于支撑元件毫无问题地实施。
[0011] 实际上,支撑元件有利地是与锁定爪的悬臂相互作用的轮廓、特别是延迟轮廓。轮廓或延迟轮廓大多设计为螺旋轮廓。
[0012] 贴靠面一般是弧形轮廓。在此特别有利的提出了圆弧形轮廓。这种圆弧形轮廓有利地具有半径,该半径基本上相当于轮廓与锁定爪的转轴之间的间距。
[0013] 实际上,锁定爪——如上所述——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锁盒中。类似情况也适用于转动锁叉。锁定爪的轮廓或贴靠面的半径在此基本上相当于与转轴之间的间距。由此,锁定爪可以围绕其转轴执行打开运动。该打开运动相应于,轮廓和特别是圆弧形轮廓为沿其滑动的转动锁叉提供了圆弧。该圆弧沿锁定爪的打开方向具有增大的半径。
[0014] 实际上,转动锁叉大多以棱边贴靠在有关的轮廓上并且以该棱边沿圆弧形轮廓滑动,特别是一般沿相对于锁定爪相反的运动方向滑动。转动锁叉的运动在此总体上由对应的、在打开方向上对转动锁叉施加预载的弹簧以及特别是门橡胶密封件的复位力引发。
[0015] 支撑元件或在此实现的(延迟)轮廓通常被布置在蜗轮上。蜗轮本身可以额外地配备有锁止杆和/或加载这种锁止杆。在此通常这样进行设计,即锁止杆和支撑元件在时间上直接相继地与锁定爪相互作用。这一点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意味着,锁止杆大多首先释放锁定爪。这样锁定装置便被打开。因此,转动锁叉(在弹簧支持下或基于复位力)摆动到其打开位置中。在该过程中,转动锁叉以其棱边沿贴靠面或圆弧形轮廓滑动,该贴靠面或圆弧形轮廓在此过程中(半径)增大。
[0016] 为了在此使得锁定爪不立即从转动锁叉摆动离开,延迟轮廓或蜗轮上的螺旋结构用于:使锁定爪的与其相互作用的悬臂沿延迟轮廓滑动并且因此锁定爪完成所述的被导引的运动。同时,转动锁叉可以以其棱边沿贴靠面滑动、特别是直到其离开锁定爪。这种情况一般仅当没有力(再)作用于锁定装置时才发生。
[0017] 蜗轮连同在其上有利地布置的锁止杆以及延迟轮廓一般由用于电动打开的驱动装置加载。在这种情况下,该驱动装置用于:遵守前述的首先是锁止杆、然后是支撑元件的(它们一个接一个地与锁定爪相互作用)、在时间上的直接相继。此外,驱动装置可以通过由其加载的蜗轮的速度最终控制锁定装置的延迟打开。
[0018]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在权利要求10中详细说明的、用于运行所述机动车门锁的方法。附图说明
[0019] 下面根据描绘仅一个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个附图示出:
[0020] 图1示出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缩减到主要部件的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门锁,和[0021] 图2示出另一个变型方案中按照本发明的机动车门锁,以及
[0022] 图3A-3D示出不同功能位置中按照图2的机动车门锁。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在图中示出机动车门锁,其可以设计为机动车侧门门锁。但其通常也可以是机动车后舱盖锁。在所有情况下,有关的机动车门锁配备有锁定装置1、2,该锁定装置主要包括转动锁叉1和锁定爪2。锁定爪2具有贴靠面3,用于在锁定装置1、2的关闭状态下供转动锁叉1贴靠在该贴靠面上。贴靠面3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设计为弧形轮廓且特别是圆弧形轮廓3。
锁定爪2被围绕转轴4支承。如图2所示,转轴4由销或支承栓限定,该销或支承栓用于以能够相对于对应的锁盒5转动的方式接纳锁定爪2。
[0024] 根据图1,贴靠面或圆弧形轮廓3沿锁定爪2的打开方向——也就是当前在锁定爪2围绕转轴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参见图1中的箭头)时——具有增大的半径,该半径从长度a一直增大到与之相比更大的长度b。实际上,在按照图1的实施例中例如以下关系式适用:
[0025] b≈1.3a。
[0026] 在按照图2和图3的变型方案中,锁定爪2的贴靠面3沿锁定爪2的那里的打开方向(锁定爪2围绕其轴4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运动)同样具有增大的半径。该半径沿锁定爪2的打开方向首先是约为a的值且随后增大到b。在此存在与上述类似的比例。
[0027]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特别重要的是:额外实现分配给锁定爪2的支撑元件6。该被分配给锁定爪2的支撑元件6用于锁定装置的延迟打开。也就是,借助于支撑元件6避免,在锁定装置1、2打开时锁定爪2突然从转动锁叉1抬起,使得转动锁叉1因此在弹簧支持下或由于门橡胶密封件的复位力的加载而打开且释放之前被抓住的挡块7。
[0028] 实际上,借助于支撑元件6延迟的锁定装置打开最终用于:使转动锁叉1沿贴靠面3一直滑动到预定的打开程度。该打开程度对应于打开角α,转动锁叉1在该过程中掠过该打开角且该打开角在图1中以点划线表明。实际上,在按照图1的变型方案的范围内,转动锁叉1以棱边8沿贴靠面3滑动。在该过程中,锁定爪2同时沿相反方向运动,也就是,在打开方向上围绕对应的转轴4执行顺时针运动。另外,转动锁叉1沿顺时针方向运动。因此,转动锁叉1在所述的延迟锁定装置打开过程中掠过对应的打开角α,这在图1中表明。打开角α的值可以是5°到20°。
[0029] 转动锁叉1的打开角α——转动锁叉在锁定装置1、2的延迟打开过程中掠过该打开角——对应于转动锁叉1的预定的打开程度、因此也对应于相应的未示出的机动车门的预定的打开程度。同时,挡块7在该过程中完成打开行程s,这在图1中表明。该打开行程s在锁定装置1、2的延迟打开过程中与转动锁叉1的打开角α或预定的打开程度相对应。
[0030] 实际上,在完成了打开行程s或前述的转动锁叉1的预定打开程度之后,锁定装置1、2基本不被施加力。也就是,在达到转动锁叉1的打开程度之后或在挡块7的打开行程s之后,被分配给机动车门的门橡胶密封件的可能的且在图1中表明的复位力F一般不(再)起作用。有关的复位力F在图1中通过力箭头表明且当前以如下方式起作用,使得复位力沿力方向朝向左侧加载挡块7。同时,复位力F以如下方式作用于转动锁叉1上,使得转动锁叉围绕其轴9沿顺时针方向被加载或者存在说明书开头所述的转矩。
[0031] 通常该复位力F用于:在锁定装置1、2打开时使锁定爪2直接从转动锁叉1摆动离开且转动锁叉1执行所表明的打开运动。该打开运动当前对应于转动锁叉1围绕其轴9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运动。在此,根据本发明转动锁叉1首先如所述那样完成摆过角α的摆动运动。转动锁叉1的该摆动运动包括:对应的棱边8沿锁定爪2的贴靠面3滑动。同时以如下方式来便利该过程:锁定爪2在其打开过程中在贴靠面或圆弧形轮廓3处具有增大的半径a、b,使得转动锁叉1被渐增地打开,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由复位力F和/或分配给转动锁叉1的打开弹簧引起。实际上,转动锁叉1的棱边8由于其相对于锁定爪2的反向运动而对应于贴靠面3上的减小的半径b、a,使得转动锁叉1由此被受控地打开。
[0032] 为了在这种背景下实现锁定装置1、2的所述的延迟打开,支撑元件6是与锁定爪2的悬臂10相互作用的轮廓或延迟轮廓6。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蜗轮11上。当前,驱动装置12、13作用于蜗轮11上,借助于该驱动装置能够电动打开锁定装置1、2,这在下面还要详细说明。
[0033] 除了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之外,蜗轮11额外在图1中还具有锁止杆14。基本上也可以这样进行设计,即蜗轮11加载有关的锁止杆14。这样,锁止杆14并非支承在蜗轮11上,而是与之独立地支承在锁盒5中。这在图2和图3中示出。
[0034] 总体上这样进行设计:锁止杆14和支撑元件6在时间上直接相继地与锁定爪2相互作用。实际上,驱动装置12、13在按照图1的实施例的范围内用于:为了打开锁定装置1、2使蜗轮11首先沿逆时针方向围绕其对应的轴15执行轻微的运动,这通过那里的箭头表明。由此,之前被锁死的锁定爪2从锁止杆14脱离。
[0035] 因此,转动锁叉1可以以其棱边8沿贴靠面或圆弧形轮廓3碾动,其中,在该过程中锁定爪2沿顺时针方向围绕其转轴4摆动。然而,该过程受控制或被延迟,因为紧接在锁止杆14与锁定爪2脱离啮合之后,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便与锁定爪2上的悬臂10啮合。实际上,锁定装置1、2的延迟打开对应于:悬臂10沿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碾动,使得锁定爪2总体上以通过驱动装置12、13预定的速度围绕其转轴4沿顺时针方向运动。
[0036] 相应地,转动锁叉1也完成了通过驱动装置12、13控制的打开运动,特别是最终一直运动到挡块7完成打开行程s。这样,悬臂10从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脱离,锁定爪2最终可以完全从转动锁叉1摆动离开,该转动锁叉随后在弹簧支持下打开且完全释放挡块7。
[0037] 这些方法步骤在观察图2以及图3A至3B时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此,在图2或图3A中首先可以看到锁定装置1、2在关闭状态下。为了打开锁定装置,在此对驱动装置12、13通电,该驱动装置最终包括电机12和由电机12加载的、用于蜗轮11的驱动蜗杆13。在锁定装置1、2的这样的电动打开过程之后,蜗轮11在从图3A到图3B的过渡过程中沿逆时针方向围绕其轴15转动。同时,该过程致使:锁止杆14借助于驱动装置12、13而脱离其与锁定爪2的啮合,使得原则上锁定爪2可以围绕其转轴4沿顺时针方向打开。但该打开运动通过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受控地延迟。
[0038] 在蜗轮11沿顺时针方向围绕对应的轴15继续运动时且在从图3B到图3C的过渡过程中,锁定爪2被延迟轮廓6或驱动装置12、13控制,以便在打开方向上围绕转轴4受到加载。由此,转动锁叉1的棱边8可以同样受控制地沿贴靠面3滑动,且一直滑动到挡块7完成了打开行程s。这种情况在从图3C到图3D的过渡过程中发生。随后,转动锁叉1的棱边8可以离开锁定爪2上的贴靠面3且转动锁叉1完全从锁定爪2脱离。因此转动锁叉1打开且完全释放挡块7。
[0039] 在图2和图3中额外还示出预锁止爪16,附加于与锁止杆14相结合的锁定爪2,该预锁止爪将转动锁叉1保持在关闭状态下,并且借助于驱动装置12、13从转动锁叉1摆动离开以打开锁定装置1、2。就此而言,锁止爪16对于所述功能性来说无关紧要,因此不对其详细进行说明。
[0040] 除了所述借助于驱动装置12、13电动打开锁定装置1、2之外,也可以在紧急解锁的意义上实现机械打开。为此,锁止杆14例如从按照图3A的功能位置出发从锁定爪2机械地——且不借助于驱动装置12、13——抬起并到达按照图3B的位置。因此,锁定爪2可以相对于(不动的)蜗轮11摆动,特别是锁定爪2不与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相互作用。这一点可以从按照图3A的功能位置起直接实现,因为在此锁定爪2近似地围绕其转轴4在支撑元件6或延迟轮廓6“下方”摆动。由此,转动锁叉1直接脱离且锁定装置1、2打开,而不引起锁定装置1、2的所述延迟打开过程。
[0041] 然而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主要是电驱动装置12、13与蜗轮11以及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相结合地用于:使锁定爪2可以在该锁定爪的锁止啮合被取消或锁止爪16在转动锁叉1中的啮合被取消之后紧接着便与支撑元件或延迟轮廓6相互作用。由此,锁定爪2执行被驱动装置12、13控制的打开运动。锁定爪2的被控制的打开运动对应于,转动锁叉1以其棱边
8——同样被驱动装置12、13控制——沿打开的锁定爪2的贴靠面3碾动。由此,转动锁叉1和锁定爪2彼此脱离,特别地仅在没有复位力或仅还有微小的复位力F加载锁定装置1、2时才脱离。因此,锁定装置1、2平缓地打开,而在现有技术中经常出现的“打开啪嗒噪声”最终被避免。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