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把手装置

申请号 CN201380011487.7 申请日 2013-03-26 公开(公告)号 CN104145068B 公开(公告)日 2017-05-17
申请人 株式会社阿尔发; 发明人 市川慎治; 工藤修一;
摘要 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防止动作时 扭簧 的内周与枢轴的干涉,从而能够防止操作时的异常噪声的产生的车辆的把手装置。该车辆的把手装置具有:把手基体(2),其固定在车辆并对操作把手(1)进行保持;旋转动作部件(3),其装配于把手基体(2)并在初始 位置 和工作位置之间旋转自如;扭簧(5),其卷装于 弹簧 卷装轴(4)并对旋转动作部件(3)向初始位置施 力 ;以及线圈限制部(7),其与扭簧(5)的线圈部(6)外周抵接以限制该线圈部(6)向径向的移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把手装置,具有:
把手基体,其固定在车辆并对操作把手进行保持;
旋转动作部件,其装配于把手基体并在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旋转自如;
扭簧,其卷装于弹簧卷装轴并对旋转动作部件向初始位置施;以及线圈限制部,其与扭簧的线圈部外周抵接以限制该线圈部向径向的移动,所述线圈限制部形成为杆状,并能够与线圈部的锐中心角母线区域抵接,所述线圈限制部配置在限制由平动移动力产生的所述线圈部的移动的位置,所述平动移动力是对所述扭簧的卡止脚施加载荷时的所述线圈部上所产生的力,所述线圈限制部配置在从所述线圈部的一端部至长度方向中间部之间,所述线圈限制部形成为悬臂梁状,
所述弹簧卷装轴的卷装有所述线圈部的部分形成为,所述线圈部的径向的移动较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线圈部的径向的移动较多的一侧的端部相比直径较大的阶梯销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把手装置,其中,
所述扭簧卷装在形成于旋转动作部件上的所述弹簧卷装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把手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限制部配置在从所述弹簧卷装轴的小径侧端部至中间部之间。

说明书全文

车辆的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以能够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式将旋转动作部件轴支承在固定于车辆上的把手基体的车辆的把手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
[0003] 在该现有例中,在把手基体上以绕枢轴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有作为旋转动作部件的操作把手。操作把手在初始旋转位置和操作旋转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并通过卷装于枢轴上的扭簧而受到向初始旋转位置侧施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01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例中,当操作操作把手而对扭簧施加挠曲方向的操作力时,由于在扭簧的线圈部上,除缩径方向上的变形以外,还施加有使线圈部弯折或使线圈之间在径向上偏离的力,因此有时会由于操作、操作时的线圈部的弯折、或线圈部的内周与枢轴之间的间隙,而使线圈部的内周与枢轴抵接,从而存在操作时产生异常噪声的可能性。
[0009] 另外,当相对于枢轴而扭簧的内径过大时,扭簧的设置姿态发生变化,载荷除被线圈部的挠曲角的变化消耗之外,还会被线圈部的弯曲、线圈之间的偏离等消耗,因此存在无法发挥给予的弹簧性能的问题。
[0010]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缺陷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防止动作时扭簧的内周与枢轴的干涉,从而能够防止操作时的异常噪声的产生的车辆的把手装置。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 根据本发明,通过提供如下的车辆的把手装置来实现上述目的,所述车辆的把手装置具有:把手基体2,其固定在车辆并对操作把手1进行保持;旋转动作部件3,其装配于把手基体2并在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旋转自如;扭簧5,其卷装于弹簧卷装轴4并对旋转动作部件3向初始位置施力;以及线圈限制部7,其与扭簧5的线圈部6外周抵接以限制该线圈部6向径向的移动。
[0013] 旋转动作部件3在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地装配于车辆的把手装置的把手基体2,为了对旋转动作部件3向初始位置施力而在弹簧卷装轴4上卷装有扭簧5。旋转动作部件3可以是操作把手1,或者也可以如后文叙述的输出杆那样是操作把手1以外的部件。
[0014] 在本发明中,扭簧5的线圈部6的外周部的移动范围被线圈限制部7限制,即使由于线圈部6的弯曲、倾斜等而使得线圈部6在径向上移动,但由于线圈部6的内周与弹簧卷装轴4不抵接,因此可靠地防止伴随于旋转动作部件3的旋转动作的滑动接触、或产生固态粉末进入滑动接触部位而形成的异常噪声。
[0015] 另外,为了防止了线圈部6的平动移动等,能够使弹簧卷装轴4接近线圈部6的内径,因此能够使扭簧4的安装姿态稳定,从而能够使扭簧4发挥接近设计值的弹簧性能。
[0016] 就扭簧5而言,可以在将旋转动作部件3轴支承在枢轴周围的情况下可以将枢轴作为弹簧卷装轴4来使用,然而也可以将插穿有枢轴、或两端直接旋转自如地连结于把手基体2上的弹簧卷装轴4形成于旋转动作部件3。
[0017] 线圈限制部7能够形成为供线圈部6的外周跨及大致半周而进行嵌合的这种凹部,但当构成所述线圈限制部7形成为杆状,并能够与线圈部6的锐角中心角母线区域抵接的车辆的把手装置时,由于装配扭簧时的障碍要素变少,因此能够防止扭簧5的装配作业性的降低。
[0018] 并且,把手装置可以构成为,所述弹簧卷装轴4形成为一端部与另一端部相比直径较大的阶梯销形状。
[0019] 扭簧5以任意一方的卡止脚5a(固定侧)卡止于把手基体2,另一方的卡止脚5b(可动侧)卡止于旋转动作部件3的状态使用,在可动端侧施加有负载时,根据安装状态,在任意一方产生如下的力,即,产生线圈部6之间的偏离等的力。
[0020] 在将弹簧卷装轴4设为阶梯销形状的本发明中,当形成例如将径向的移动较多的一方的弹簧卷装轴4的直径设为小径,将移动量较少的一侧设为大径的阶梯销时,由于能够在大径侧进行线圈部6的位置限制,因此作为整体能够以设计时的姿态使用扭簧5,从而能够使扭簧5的设置姿态稳定。
[0021] 另外,线圈限制部7能够构成为跨及线圈部6的全长而限制移动,然而如上所述,因线圈部6的变形而产生的径向的移动在两端将变得不均等。
[0022] 因此,当构成所述线圈限制部7限制从线圈部6的一端部至长度方向中间部之间的移动的车辆的把手装置时,由于装配扭簧时的障碍要素变少,因此能够防止扭簧5的装配作业性的降低。
[0023] 实验性地或通过计算求出线圈的径向的移动较多的端部从而确定线圈限制部7的限制范围。
[0024]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线圈限制部7的限制范围与弹簧卷装轴4的小径部4a对应,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扭簧5的姿态控制和防止异常噪声的产生。
[0025] 另外,通过将假定进行线圈部6的移动一侧的弹簧卷装轴4设为小径,从而能够更多地容许线圈部6向径向的移动,因此能够通过形成在弹簧卷装轴4和小径部4a之间的间隙来吸收旋转初期的线圈部6的径向的移动,而通过线圈限制部7仅对旋转后期的移动进行限制。当以这种方式构成时,由于无需始终或在旋转动作的早期阶段使线圈部6外周和线圈限制部7抵接,因此能够将外周部处的滑动接触抑制为最小程度。
[0026] 发明效果
[0027]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防止动作时的扭簧的内周与弹簧卷装轴的干涉,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操作时的异常噪声的产生。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1B方向的向视图。
[0029]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图,图2(a)是图1(b)的2A方向的向视图,图2(b)是图2(a)的2B-2B线剖视图。
[0030]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动作的图,图3(a)是图2(b)的3A-3A线剖视图,图3(b)是使操作把手旋转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图2(b)的3A-3A线剖视图,图3(c)是表示扭簧的图,图3(d)是图3(c)的3D方向的向视图。
[0031]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动作的图,图4(a)是图2(b)的4A-4A线剖视图,图4(b)是使操作把手旋转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的图2(b)的4A-4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如图1所示,把手装置形成为,具有固定于图外的面板上的把手基体2和与把手基体2连结的操作把手1。
[0033] 如图1(b)所示,操作把手1在一端部具有铰接脚1a,并使该铰接脚1a的凹部1b与形成于把手基体2上的铰接突部2a嵌合,从而以能够进行以嵌合部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操作的方式与把手基体2连结。为了限制操作把手1的解除与铰接突部2a的嵌合的方向上的移动,在把手基体2连结有止动8。
[0034] 把手装置与门的安装以如下方式实施,即,在使把手基体2沿着门面板的内壁地进行了固定后,从门外侧连结操作把手1,然后,从门外侧将止动块8连结于把手基体2。
[0035] 另外,在上述把手基体2上绕架设于铰接突片9之间的枢轴10旋转自如地连结有作为旋转动作部件3的输出杆。输出杆3具有输入部3a和输出部3b,形成为臂状的输入部3a卡止在形成于操作把手1的一端的卡止部1c,并且输出部3b经由线缆装置等而与配置在门内的门装置11连结。
[0036] 在以上的结构的情况下,当将操作把手1从图1(b)中用实线表示的初始位置旋转操作至用点划线表示的动作位置时,如图3(a)、(b)所示,操作把手1的一端向箭头标记(H)方向移动。当卡止部1c随着操作把手1的移动而向箭头标记(H)方向移动时,输出杆3的输出部3b从图3(a)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向图3(b)所示的工作位置移动,从而使门锁装置11工作。
[0037] 为了对上述输出杆3向初始位置侧施力而在输出杆3卷装有扭簧5。扭簧5向输出杆3的输入部3a施加按压操作把手1的卡止部1c的方向上的作用力,从而将该操作把手1保持在初始位置。
[0038] 如图3(c)、(d)所示,扭簧5在线圈部6的两端具有卡止脚5a、5b,一个卡止脚作为固定端卡止于把手基体2,另一个卡止脚作为可动端卡止在外嵌于输出杆3的配重12,作用力经由配重12而传递至输出杆3。配重12被设置为,在图3(a)、(b)的状态下沿顺时针方向卡止于输出杆3,并且能够从该状态相对于输出杆3独立地逆时针旋转,从而用于抵消向车辆的侧方碰撞时的操作把手1的因惯性而产生的向门开放方向的操作力。
[0039] 如图2所示,对上述输出杆3进行轴支承的枢轴10沿把手基体2的长度方向装配,输出杆3通过使枢轴10插穿于筒状部3c内从而保持于枢轴10的周围。如图2(b)所示,筒状部3c在一端部将上述配重12保持为旋转自如,在相反端部形成有卷装扭簧5的弹簧卷装轴4。弹簧卷装轴4被设为对应于可动端侧的端部与另一端相比直径较大,扭簧5的内径形成为与大径部4b相比略大的直径。
[0040] 另外,在铰接突片9突出设置有线圈限制部7。如图3(c)所示,线圈限制部7配置在限制由平动移动移动力(图3(c)中的箭头标记F方向)产生的移动的位置,所述平动移动移动力是对卡止脚5a施加载荷时的线圈部6上所产生的力。该线圈限制部7以与中心角(θ)成为锐角的线圈部6的外周区域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为杆状,并从该铰接突片9延伸设置至弹簧卷装轴4的中间部。
[0041] 另外,上述弹簧卷装轴4的小径部4a配置在通过线圈限制部7而限制了线圈部6的移动一侧的区域内。
[0042]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当操作操作把手1而使输出杆3进行旋转动作时,扭簧5的线圈部6缩径并在径向上移动,在线圈部6的内周与弹簧卷装轴4的外周抵接之前外周与线圈限制部7抵接而限制了径向上的移动,从而防止了由于内周的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异常噪声。
[0043] 符号说明
[0044] 1  操作把手
[0045] 2  把手基体
[0046] 3  旋转动作部件
[0047] 4  弹簧卷装轴
[0048] 5  扭簧
[0049] 6  线圈部
[0050] 7  线圈限制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