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

申请号 CN200710146122.1 申请日 2007-08-23 公开(公告)号 CN101131050B 公开(公告)日 2012-11-28
申请人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砂原茂幸; 野村守人; 永田浩一;
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 门 把手 装置(6),包括:安装到车门(2)的 框架 构件(8)、与框架构件(8)配合的把手主体(12)、形成在把手主体(12)处并且接合框架构件(8)的接合臂(30)、形成在接合臂(30)处并且用作把手主体(12)的枢转中心的把手轴向部(28)、由框架构件(8)以枢转方式 支撑 的支承构件(34)、以及形成在支承构件(34)处用于保持把手轴向部(28)的保持部(42),其中保持部(42)在释放 位置 和支撑位置之间移动,在释放位置,把手轴向部(28)能够与保持部接合或者分离,而在支撑位置,把手轴向部(28)利用支承构件(34)的枢转以枢转方式被支撑。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6),其特征在于包括:
适于安装到车门(2)的框架构件(8);
以能够枢转的方式与所述框架构件(8)配合的把手主体(12);
形成在所述把手主体(12)处并且以能够枢转的方式接合所述框架构件(8)的接合臂(30);
形成在所述接合臂(30)处并且用作所述把手主体(12)的枢转中心的把手轴向部(28);
由所述框架构件(8)以能够枢转的方式支撑的支承构件(34);
设置在所述支承构件(34)处并且沿所述支承构件(34)的枢转方向突出的支撑轴(40);
设置在所述框架构件(8)处用于以枢转方式支承所述支撑轴(40)的支承孔(20),所述支承孔(20)设置有:
接合路径(19),其形成为沿垂直于所述把手主体(12)的枢转轴线中心的方向与所述支撑轴(40)接合或者从所述支撑轴(40)分离,以及
止动件(21),其防止所述支撑轴(40)从所述接合路径(19)脱离,
其中所述支承构件(34)包括用于保持所述把手轴向部(28)的保持部(42),其中所述保持部(42)利用所述支承构件(34)的枢转运动在释放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移动,在释放位置,所述把手轴向部(28)能够与所述保持部(42)接合或者能够从所述保持部(42)分离,而在支撑位置,所述把手轴向部(28)以枢转的方式被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6),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形成在所述支承构件(34)处的操作臂(44),所述操作臂(44)沿垂直于所述把手主体(12)的枢转轴线的中心的方向突出并且枢转所述支承构件(34)。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42)形成有保持所述把手轴向部(28)的保持表面(46,48),所述保持表面(46,48)内包括弹性变形部(52),并且当所述把手轴向部(28)被保持时,所述弹性变形部(52)被挤压并弯曲。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臂(44)形成有沿平行于所述支承构件(34)的枢转方向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突出并且当枢转所述操作臂(44)时被保持的保持突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6),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臂(44)的远端部设置有接合孔(56),所述接合孔(56)接合设置在所述框架构件(8)处的用于将所述支承构件(34)保持在支撑位置的接合突起(6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轴向部(28)的轴向中心和所述支撑轴(40)的轴向中心同轴设置。

说明书全文

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该门把手从外部打开和关闭车门。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公开于JP2002-4649A(第5页、图1和2)中的门把手作为从外部打开和关闭车门的门把手的示例。如JP2002-4649A的图1和2所示,门把手设置有框架(框架元件)和抓握型把手主体。框架从门的内侧固定到外板并且抓握型把手主体由框架从外板的外侧以可倾斜方式支撑。如上所述,两个分开的部件装配起来用作门把手。由此,由于装配结构,在松配合的部件之间沿车辆的纵向发生咔嗒声。
[0003] 为此,如图13所示,在框架202的前端部设置了一个螺母204并且通过螺栓210暂时连接了一个具有接合爪206的咔嗒声阻止器208。如图14所示,位于把手主体212前端部的把手轴向部214与接合爪206接合。然后,如图15所示,通过将螺栓210紧固来防止把手主体212相对于框架202的咔嗒声,所述咔嗒声在装配时沿车辆的纵向发生。
[0004] 这种已知方法对于防止把手主体相对于框架沿车辆纵向发生的咔嗒声非常有效。然而,这种方法需要三个部件,即,螺母、咔嗒声阻止器和螺栓,以防止发生咔嗒声,由此,部件的重量以及部件成本增加。此外,装配工作需要紧固工具,由此阻碍了可操作性。
[0005] 需要一种门把手装置,该门把手装置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降低了部件的重量和成本并且改善了装配的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0006]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门把手装置,该门把手装置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而降低了部件的重量和成本并且改善了装配的可操作性。
[0007]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包括:适于安装到车门的框架构件、以能够枢转的方式与框架构件配合的把手主体、形成在把手主体处并且以能够枢转的方式接合框架构件的接合臂、形成在接合臂处并且用作把手主体的枢转中心的把手轴向部、由所述框架构件以能够枢转的方式支撑的支承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承构件处并且沿所述支承构件的枢转方向突出的支撑轴、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构件处用于以枢转方式支承所述支撑轴的支承孔,所述支承孔设置有:接合路径,其形成为沿垂直于所述把手主体的枢转轴线中心的方向与所述支撑轴接合或者从所述支撑轴分离,以及止动件,其防止所述支撑轴从所述接合路径脱离,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括用于保持所述把手轴向部的保持部,其中所述保持部利用所述支承构件的枢转运动在释放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移动,在释放位置,所述把手轴向部能够与所述保持部接合或者能够从所述保持部分离,而在支撑位置,所述把手轴向部以枢转的方式被支撑。
[0008] 根据上述发明,当支承构件位于释放位置时,把手轴向部接合保持部。然后,支承构件相对于框架构件枢转以定位在支撑位置。在支撑位置,把手轴向部由保持部以能够枢转的方式支撑。
[0009] 如上所述,能够使用单个部件,即支承构件,接合把手轴向部和框架构件。由此,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和部件成本。此外,能够改善装配工作的可操作性。
[0010]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操作臂形成在支承构件处,并且操作臂沿垂直于所述把手主体的枢转轴线的中心的方向突出。每个操作臂形成有沿支承构件的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突出并且被保持以枢转操作臂的保持突起。
[0011] 根据上述发明,当支承构件由沿垂直于枢转轴线中心的方向突出的操作臂的操作枢转时,操作臂由操作者保持。由此,支承构件利用很小的枢转。此外,当把手主体从框架构件分离用于维护目的等时,保持突起由操作者保持以分离部件。由此,能够通过操作臂的操作容易地将支承构件从支撑位置枢转到释放位置。
[0012]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包括设置在框架构件处用于以能够枢转的方式支承支撑轴的支承孔。每个支承孔设置有:接合路径,用于沿垂直于所述把手主体的枢转轴线中心的方向与支撑轴接合或者从支撑轴分离;以及防止支撑轴从接合路径脱离的止动件。
[0013] 根据上述发明,接合路径设置在框架构件的每个支承孔处。由此,支承构件的每个支撑轴容易地装配到支承孔或者从支承孔拆卸。此外,止动件设置在每个接合路径处。由此,能够防止支撑轴从支承孔脱离。
[001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保持部形成有保持把手轴向部的保持表面并且保持表面内包括弹性变形部。当把手轴向部被保持时,弹性变形部被挤压且弯曲。
[0015] 根据上述发明,弹性变形部通过把手轴向部挤压和变形。由此,能够吸收在把手轴向部的外周尺寸和保持部的保持表面的内部形状尺寸之间的制造差异。因此,能够平滑地支承把手轴向部而在把手轴向部和保持部之间没有任何间隙。附图说明
[0016] 通过下列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特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0017] 图1是立体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的概图;
[0018] 图2是部分视图,示出了从车厢内侧观察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0019] 图3是示出从车厢外侧观察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的视图;
[0020] 图4是示出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在车门上的位置的视图;
[0021] 图5是支承构件的平面图;
[0022] 图6是支承构件的正视图;
[0023] 图7是示出把手轴向部装配到支承构件的状态的视图;
[0024] 图8是示出处于释放位置的支承构件和把手轴向部的装配状态的视图;
[0025] 图9是示出处于支撑位置的支承构件和把手轴向部的装配状态的视图;
[0026] 图10是示出处于释放位置的支承构件的视图;
[0027] 图11是示出处于支撑位置的支承构件的视图;
[0028] 图12是示出框架构件的支承孔的平面图;
[0029] 图13是示出现有技术的视图;
[0030] 图14是示出现有技术的视图;以及
[0031] 图15是示出现有技术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把手主体、框架结构和支承构件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从车厢内侧观察的框架构件和支承构件的装配状态的放大视图。
[0033] 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6安装到车门2的外板4。如图1和4所示,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6设置有框架构件8、杠杆(配重)10、抓握型把手主体12和卷簧14。框架构件8从车门2的内侧固定到外板4,杠杆10由框架构件8以能够枢转的方式支撑。抓握型把手主体12由框架构件8从外板4的外侧以能够倾斜的方式支撑,卷簧14偏置杠杆10用于枢转运动。
[0034] 如图1所示,框架构件8沿车辆的纵向(图1中所看到的平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长形。插入口16和18分别形成在框架构件8的前端和后端。支承孔20分别形成在框架构件8的上侧和下侧。支承孔20位于插入孔16附近并且用作支撑将在下面描述的支承构件34的支承装置。如图3和12所示,支承孔20设置在框架构件8彼此面对的上侧和下侧的端部处。接合路径19形成在每个支承孔20中并且接合路径19朝向车厢的外侧开放以允许将在下面描述的支承构件34的支撑轴40接合支承孔20或者从支承孔20分离。如图12所示,在每个接合路径19中设置有窄部以形成止动件21。如图3、9和12所示,板形外部支撑部23沿车辆纵向装在车厢的相对于车辆横向的外侧(图9和11中所看到的上侧)。外部支撑部23的安装位置对应于面对的支撑孔20之间的中间位置。此外,支撑部
22和保持部26与框架构件8一体形成,从而位于插入孔18附近。支撑部22支撑杠杆10,保持部26保持卷簧14。
[0035] 类似于框架构件8,把手主体12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并且形成为长形。如图1所示,在把手主体12的前端(图1中所看到的左侧),接合臂30朝向车厢的内侧突出以插入到插入口16。把手轴向部28在接合臂30的远端沿接合臂30的枢转(竖直)方向突出,并且把手轴向部28经由将在下面描述的支承构件34以能够倾斜的方式与框架构件8接合。此外,在把手主体12的后端,形成接合腿32从而朝向车厢内侧突出。接合腿32插入到插入口18并且接合杠杆10的输入部11。这里,杠杆10通过卷簧14沿接合腿32被拖入外板4内侧(车厢内侧)的方向被偏置。杠杆10的另一端经由连接杆(未示出)连接到门(未示出)。
[0036] 支承构件34将把手主体12的把手轴向部28支承和装配到框架构件8从而可以枢转。如图3所示,支承构件34包括轴保持部36和支撑轴40。轴保持部36设置成将框架构件8夹在其间并且沿支承构件34的枢转方向彼此面对。支撑轴40从彼此面对的各个轴保持部36朝向其轴向内侧突出而由支承孔20支承。如图5和6所示,支承构件34进一步包括保持部42、连接框架38和操作臂44。如图5和6所示,保持部42设置在每个支撑轴40的远端,并且每个保持部42相对于支承构件34的轴向向其内侧开放并且还向垂直于轴线的一个方向开放。连接框架38平行于支撑轴40设置并且将面对的轴保持部36彼此连接。每个操作臂44从相应的轴保持部36连续设置并且垂直于支撑轴40突出。操作臂44在其面对的远端处通过保持杆43彼此连接,保持杆43沿支承构件的竖直方向延伸。这些部件通过例如硬合成树脂等材料与支承构件34一体形成。
[0037] 如图6所示,保持部42的横截面形成为接近U形并且每个保持部42包括一对支撑侧部46和一个支撑底部48。把手主体12的接合臂30插入面对的保持部42之间,从接合臂30突出的把手轴向部28插入保持部42的各个开口中从而被支承。每个保持部42的保持表面由接触把手轴向部28的支撑侧部46和支撑底部48的连接表面构成。然后,由保持部42支承的把手轴向部28的轴向中心与支撑轴40的轴向中心同心设置。此外,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支撑侧部46(位于图7中上侧的一个)和支撑底部48处沿着与把手轴向部28接触的接触表面分别设置有间隙50,以形成弹性变形部52。当从把手轴向部28施加载荷时,弹性变形部52中的间隙50被压缩。
[0038] 当保持部42的开口朝向相对于车辆纵向的后侧(图7和8中的右侧)开放时,把手轴向部28从后侧相对于保持部42移动,从而能够接合保持部42或能够从保持部42分离。由此,在此情况下,保持部42的位置是释放位置。限制支承构件34的一个枢转端的枢转端限制部(未示出)设置在框架构件8处。此外,如图10所示,突出的止动件54设置在框架构件8的两个侧表面的端部,并且每个突出的止动件54接触相应的操作臂44的近端部的边缘。具体地,该边缘位于枢转方向一侧。接触停止了操作臂44的自由枢转运动并且将支承构件34保持在释放位置。
[0039] 当保持部42的开口设置成面对相对于车辆横向的车厢外侧(在图9和11中所观察的上侧)时,保持部42的开口自动设置成面对框架构件8的外部支撑部23。由此,与保持部42接合的把手轴向部28沿车辆的横向(图9和11中所观察的竖直方向)支撑在外部支撑部23和支撑底部48之间。此外,把手轴向部28沿车辆纵向(图9和11中所观察到的水平方向)支撑在该对支撑侧部46之间。由此,把手轴向部28以能够枢转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条件下保持部42的位置是支撑位置。在支撑位置,连接框架38接触框架构件8的前端,保持杆43接触位于车厢内侧的框架构件8的端面。这些接触限制了支承构件34的另一枢转端,由此形成另一枢转端限制部。此外,其中形成接合孔56的接合部58设置在每个操作臂44的远端的侧表面。接合孔56接合设置在框架构件8的上下侧表面处的一对接合突起60。该接合限制了操作臂44的自由枢转运动,将支承构件34保持在支撑位置。
操作臂44的保持杆43形成为平行于支承构件34的枢转(竖直)方向突出从而形成保持突起。
[0040] 下面将描述如上所述构造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6的操作。首先,支承构件34装配到框架构件8。接合路径19设置在框架构件8的每个支承孔20处,由此能够通过将支承构件34的支撑轴40沿接合路径19插入支承孔20而容易地使每个支撑轴40与相应的支撑孔20接合。另外,止动件21设置在接合路径19处,一旦支撑轴40与支承孔20接合,止动件21就可以防止支撑轴40脱离支承孔20。
[0041] 当把手主体12装配到框架构件8时,接合臂30和接合腿32分别从框架构件8的插入口16和18插入。此时,如图7所示,支承构件34通过操作操作臂44枢转到释放位置并且通过突出的止动件54等保持在释放位置。然后,如图8所示,接合臂30的把手轴向部28插入支承构件34的保持突起42中以被支承。此时,支承构件34设置成使得保持部42的开口面对车辆后侧(图7和8中所观察的右侧),因此把手轴向部28从车辆的后侧移动而容易地接合支承构件34。此时,接合腿32接合杠杆10的输入部11以沿着接合腿32被拖入外板4内侧(车厢内侧)的方向偏置杠杆10。
[0042] 接下来,通过操作操作臂44,支承构件34被枢转到支撑位置。当支承构件34枢转时,操作臂44越过突出止动件54而枢转。在支撑位置,如图9和11所示,支承构件34的保持部42的开口设置成面对相对于车辆横向的车厢外侧(图9所观察的上侧)。由此,保持部42的开口面对框架构件8的外部支撑部23。因此,把手轴向部28通过外部支撑部23和支撑底部48沿车辆横向(图9中所观察的竖直方向)在其两侧支撑,并且还通过一对支撑侧部46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图9中所观察的水平方向)支撑。把手轴向部28相对于框架构件8的运动沿车辆的横向和纵向受到限制。如上所述,在支撑位置,把手主体12利用作为枢转中心的把手轴向部28枢转而没有导致沿车辆横向和纵向的相对于框架构件8的咔嗒声。
[0043]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利用单个部件,即支承构件34,容易地使把手轴向部28与框架构件8接合。此外,能够枢转地支撑把手轴向部28而限制把手轴向部28相对于框架构件8的运动(咔嗒声)。因此,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和部件成本。此外,能够改善装配工作的可操作性。
[0044] 当把手轴向部28通过保持部42保持时,设置在支撑侧部46和支撑底部48的弹性变形部52受到把手轴向部28的挤压而弯曲。弯曲吸收了在把手轴向部28的外周尺寸和限定在一对支撑侧部46之间的空间的尺寸之间的制造差异,并且还吸收了在把手轴向部28的外周尺寸与限定在外部支撑部23和支撑底部48之间的空间的尺寸之间的制造差异。由此,能够平滑地支承把手轴向部28而在把手轴向部28和支承构件34之间没有任何空间。
[0045] 当把手主体12从框架构件8拆卸而用于维护目的等时,操作者保持平行于支承构件34的枢转方向突出的保持杆43以操作操作臂44。由此,能够通过操作操作臂44容易地将支承构件34从支撑位置枢转到释放位置。
[0046] 在实施方式中,支承孔20设置在框架构件8处,并且每个都由相应的支承孔20支承的支撑轴40设置在支承构件34处。然而,该构造不限于此形式,例如,支撑轴可设置在框架构件处,支承孔可设置在支承构件处。此外,把手主体12的接合臂30(把手轴向部28)设置在相对于车辆纵向的前侧,然而,该构造不限于此形式。接合臂可根据车门的结构设置在相对于车辆纵向的后侧。
[0047] 保持杆43平行于支承构件34的枢转方向突出。然而,保持杆的形式不限于此。保持杆不必突出得比操作臂的宽度更多。此外,保持杆可沿一个方向突出。
[0048] 在前面的说明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原理和操作模式。然而,拟保护的本发明不应当解释为限制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此外,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应该被视为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发明主旨的前提下,其他人可做出变体和变化并且采用等同方式。因此,这里明确希望包括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旨和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体、变化和等同方式。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