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

申请号 CN201110123634.2 申请日 2006-02-22 公开(公告)号 CN102199962A 公开(公告)日 2011-09-28
申请人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铃村淳; 村松明; 田边茂; 国松幸信;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 门 锁 装置,能够可靠地防止 水 分接近及 接触 外壳 内部的电气部件。在外壳(1)中具备能在关闭状态下将车门保持在车体上的闩锁机构(2)、通过设在车门内外的 门把手 的操作被驱动的 手柄 机构(3)、安装在手柄机构(3)与闩锁机构(2)之间且能切换为了 开关 从手柄机构(3)向闩锁机构(2)传输操作 力 的 位置 的 连杆 机构 (4)、切换连杆机构(4)的位置的 马 达驱动机构(5),作为在外壳(1)的内部设有至少具备马达驱动机构(5)的第1容纳空间(A)与至少具备闩锁机构(2)的第2容纳空间(B)的门锁装置,它具备阻止侵入了外壳(1)的上方位置的水从第2容纳空间(B)的上方浸入第1容纳空间(A)的上方的止水机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设置在车内的门装置,包括:
闩锁机构(2),在关闭状态下,将安装了门锁装置(100)的车门(Y)保持在车体(X)上;
手柄机构(3),通过设在车门(Y)内外的门把手的操作被驱动,并向闩锁机构(2)传输操作
连杆机构(4),用于将手柄机构(3)连接到闩锁机构(2),所述连杆机构(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在第一位置,能够从手柄机构(3)向闩锁机构(2)传输操作力,在第二位置,操作力的传输被防止;
外壳(1),保持所述闩锁机构(2)、所述手柄机构(3)和所述连杆机构(4);
内侧开启连杆(135d),通过缆绳(135e)连接内侧门把手,当所述内侧门把手被操作时,连杆机构(4)的开启连杆(4b)被致动,所述内侧开启连杆(135d)沿着在所述外壳(1)的第1盖板(1a)的外侧上形成的引导壁部(152b)滑动,所述缆绳(135e)通过开口部(152a)连接所述内侧开启连杆(135d),并且由盖部件(141)覆盖开口部(152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开启连杆(4b)通过所述缆绳(135e)和所述内侧开启连杆(135d)致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盖部件(141)包括凸出的限制部(142),当所述盖部件(141)覆盖所述开口部(152a)时,所述限制部(142)限制所述内侧开启连杆(135d)的移动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1)包括所述第1盖板(1a)和第2盖板(1b),并且提供所述第1盖板(1a)和所述第2盖板(1b)的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门锁装置还包括切换所述连杆机构(4)的位置的达驱动机构(5),在所述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配备所述马达驱动机构(5)的第1容纳空间以及配备所述闩锁机构(2)的第2容纳空间,
所述门锁装置还包括止机构,所述止水机构为使所述外壳(1)的上方位置的水向所述第2容纳空间流下的通水孔(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止水机构还包括贴近与所述第2容纳空间的上方位置对应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而设置的止水板(2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用隔墙(W)划分所述第1容纳空间与所述第2容纳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止水机构设置在所述第1容纳空间与所述第2容纳空间之间的靠近该第2容纳空间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侧形成所述水的流动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1)中的所述第2容纳空间一侧的一端向车门的边缘部露出。

说明书全文

装置

[0001]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610009447.0”,申请日为2006年2月22日,发明名称为“门锁装置”之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等的车门的门锁装置。更详细来讲,涉及一种能够用于使用自动门锁等电气部件的车门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过去的门锁装置,已知有在外壳内具备闩锁机构、手柄机构、连杆机构、达驱动机构等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此,闩锁机构是将车门相对车体切换为关闭支持状态与打开可能状态的机构。手柄机构是使闩锁机构工作的部件,通过门把手等开门机构的操作来进行工作。连杆机构以及马达驱动机构是对闩锁机构能够工作的未上锁状态与不能够工作的上锁状态进行切换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由于马达驱动机构是由电气部件构成,故接触造成短路等会成为故障的原因。为此,必需在门锁装置中施加某种防水对策。
[0004] 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门锁装置中,构成外壳的两片盖板(第1盖板以及第2盖板)的端部相互接合并能够保护内部的部件。还有,为了防止水分从第1盖板以及第2盖板的接合部浸入外壳内部,在第1盖板上一体化设置第3盖板、以从上方保护接合部。这样,由于专利文献1的门锁装置防止水分从外壳的上方浸入,故能防止水分接触电气部件。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314116号公报(第2图)
[0006] 可是,在专利文献1的门锁装置中,当第3盖板的边界端成为最顶端时,假如在此边界端上附着有水滴,就会产生此水滴沿着第3盖板的周边部扩大、并移动到第1盖板与第2盖板之间的接合部附近的问题。这样,第3盖板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还有,水分从第1盖板与第2盖板之间的接合部浸入外壳内部,有可能使电气部件短路等而使门锁装置产生故障。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接近以及接触外壳内部的电气部件的门锁装置。
[0008] 本发明涉及的门锁装置的特征构成是在外壳中具备能够在关闭状态下将车门支持在车体上的闩锁机构、通过设在所述车门内外的门把手的操作被驱动的手柄机构、安装在该手柄机构与所述闩锁机构之间且能够切换为了开关从所述手柄机构向所述闩锁机构传输操作位置的连杆机构、以及切换该连杆机构的位置的马达驱动机构,并且作为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至少具备马达驱动机构的第1容纳空间与至少具备闩锁机构的第2容纳空间的车用门锁装置,它具备止水机构,所述止水机构阻止侵入了所述外壳的上方位置的水从第2容纳空间的上方侧浸入第1容纳空间的上方侧。
[0009] 在本构成中,在外壳的内部设置第1容纳空间与第2容纳空间,第1容纳空间至少具备马达驱动机构,第2容纳空间至少具备闩锁机构。在此,止水机构阻止水从外壳之外进入第1容纳空间。因此,无水分接近以及接触马达驱动机构等电气部件之虞,能够防止门锁装置的故障。
[0010] 在本发明的门锁装置中,所述止水机构为使所述外壳的上方位置的水向所述第2容纳空间流下的通水孔亦可。
[0011] 在本构成中,使雨水等水分在浸入第1容纳空间的上方侧之前透过通水孔向第2容纳空间内流下。因此,无水分接近以及接触第1容纳空间内的马达驱动机构等电气部件之虞,能够防止门锁装置的故障。
[0012] 在本发明的门锁装置中,所述止水机构亦可为贴近与所述第2容纳空间的上方位置对应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而设置的止水板。
[0013] 在本构成中,用止水板在雨水等水分浸入第1容纳空间的上方侧之前将其遮断。因此,无水分接近以及接触第1容纳空间内的马达驱动机构等电气部件之虞,能够防止门锁装置的故障。
[0014] 在本发明的门锁装置中,具备覆盖所述外壳的上表面侧、并在所述闩锁机构一侧上具有端部的盖部件,所述止水机构设在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侧即所述盖部件的端部起到所述第1容纳空间为止的范围内亦可。
[0015] 在本构成中,由于覆盖外壳的上表面侧的盖部件在闩锁机构一侧上具有端部,故雨水等水分会从第2容纳空间的上方侧侵入。在此,由于止水机构设在从外壳的上表面侧即盖部件的端部起到第1容纳空间为止的范围内,所以止水机构能够可靠地遮断从第1容纳空间的上方侧侵入盖部件与外壳之间的水分。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表示已将本发明中的门锁装置安装到车门上的状态的概略图。
[0017]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中的门锁装置的内部构成的主视图。
[0018] 图3是本发明中的门锁装置的俯视图。
[0019]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门锁装置的要部构成的部分主视图,以及(b)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门锁装置的部分俯视图。
[0020] 图5是本发明中的门锁装置所涉及的、设在第1盖板上的连接开口部的主视图。
[0021] 图6是本发明中的门锁装置所涉及的、设在第1盖板上的盖部件的主视图。
[0022] 图中:1-外壳;2-闩锁机构;3-手柄机构;4-连杆机构;5-马达驱动机构;6-盖部件;10-通水孔;20-止水板;100-门锁装置;200-门锁装置;A-第1容纳空间;B-第2容纳空间;X-车体;Y-车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已将本发明中的门锁装置100安装到车门Y上的状态的概略图。门锁装置100设在与关闭了车门Y时设在车体X一侧上的锁撞针300正对的位置上。车门Y的形式并不做特定限制,例如可以是铰链式门、也可以是滑动式门。还有,在图1中,虽然在作为车门Y的用于乘客上下车的侧门上安装门锁装置100,但也可以在带后箱式轿车等的后门上安装它。
[0024] (门锁装置的构成)
[0025]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中的门锁装置100的内部构成的主视图。图3是门锁装置100的俯视图。
[0026] 门锁装置100在树脂制或金属制的外壳1的内部配备有闩锁机构2、手柄机构3、连杆机构4、以及马达驱动机构5。外壳1由第1盖板1a与第2盖板1b构成,并且这两者的端部相互接合以形成内部空间。
[0027] 在关闭状态下,闩锁机构2将安装了门锁装置100的车门Y保持在车体X上。在此,闩锁机构2具有收纳锁撞针300的导杆部(图中未标示)、啮入锁撞针的闩锁部(图中未标示)、以及闩锁柄2a。闩锁部通过在导杆部内与锁撞针300接触并挤压来进行工作。例如,当乘客关闭车门Y,闩锁机构2的闩锁部在与设在车体X一侧上的锁撞针300接触之后,就会立即与该锁撞针300结合,据此,车门Y相对车体X被固定。还有,闩锁部也和闩锁柄2a的旋转动作联动。
[0028] 手柄机构3通过设在车门Y内外的门把手(图中未标示)的操作被驱动,并向闩锁机构2传输操作力。例如,当乘客在车门Y相对车体X被固定住的状态下操作门把手,则驱动手柄机构3并解除与锁撞针300结合着的闩锁机构2的闩锁部。还有,当在此解除状态下拉车门Y,就能够打开车门Y。
[0029] 连杆机构4安装在手柄机构3与闩锁机构2之间,能够切换为了开关从手柄机构3向闩锁机构2传输操作力的位置。顺便说一下,图2为能够从手柄机构3向闩锁机构2传输操作力的未上锁状态。连杆机构4虽然能够由复数个部件构成,但在本文中以由主动手柄4a、开启连杆4b、以及副手柄4c构成的3连杆构造的连杆机构4为例进行说明。
[0030] 主动手柄4a通过后述的马达驱动机构5被驱动,并能够围着旋转中心轴P旋转。在主动手柄4a上设有对副手柄4c向逆时针方向加压的突起部4a1。还有,在主动手柄4a的旋转中心轴P上安装有对副手柄4c向顺时针方向加压的弹簧4d。
[0031] 开启连杆4b具有与手柄机构3结合的结合部4b1、与闩锁机构2的闩锁柄2a接触的接触部4b2、以及长孔部4b3。假如乘客操作门把手并从手柄机构3向开启连杆4b的结合部4b1输入操作力,开启连杆4b就会向图2的上方向(用箭头表示的方向)移动,此时开启连杆4b的接触部4b2挤压闩锁机构2的闩锁柄2a,以此旋转闩锁柄2a、并解除它与闩锁部的锁撞针300的结合。即,此状态为门锁装置100的未上锁状态。假如乘客停止操作门把手,则手柄机构3就会拉回开启连杆4b的结合部4b1、然后消除开启连杆4b的接触部4b2向闩锁柄2a的挤压,并且闩锁柄2a反转而回到原来位置,据此闩锁部会回到初始状态。
[0032] 副手柄4c连接主动手柄4a与开启连杆4b。具体来讲,副手柄4c的一端4c1固定在主动手柄4a的旋转中心轴P上,另一端4c2滑动自如地嵌合在开启连杆4b的长孔4b3内。
[0033] 在此,当主动手柄4a被马达驱动机构5驱动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副手柄4c就向主动手柄4a的突起部4a1被加压并以旋转中心轴P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滑动自如地嵌合在开启连杆4b的长孔4b3内的另一端4c2将开启连杆4b向图2的左方向拉伸,据此解除开启连杆4b的接触部4b2与闩锁机构2的闩锁柄2a之间的接触。在此状态下,即使乘客操作门把手并向手柄机构3传输操作力,开启连杆4b也无法给闩锁机构2带来操作力。即,从手柄机构3向闩锁机构2的操作力的传输成为“关闭”的状态,此为门锁装置100的上锁状态。
[0034] 另外,在如图2所示的门锁装置100的主动手柄4a的面前一侧上(见图2),重叠设置如图5所示的内侧开启连杆135d。内侧开启连杆135d摩擦连接在第1盖板1a的外侧上形成的引导壁部152b上。还有,伴随内侧开启连杆135d的移动能够移动如图2所示的主动手柄4a。如图5所示的内侧开启连杆135d通过缆绳135e连接图中未表示的内侧门把手。因此,一操作内侧门把手就会通过缆绳135e以及内侧开启连杆135d、操作如图2所示的主动手柄4a。此时,在如图5所示的门锁装置100的外壳1的第1盖板1a上形成连接开口部152a,并且在连接开口部152a,连接缆绳135e与内侧开启连杆135d。特别是,如图6所示,由盖部件141覆盖连接开口部152e,并且不会由于被盗等而恶意操作内侧开启连杆
135d。还有,如图5所示,在盖部件141上凸出设置限制部142。如图6所示,通过使盖部件
141覆盖连接开口部152a,限制部142能限制内侧开启连杆135d的移动范围。
[0035] 为了切换连杆4的位置,马达驱动机构5产生驱动力。马达驱动机构5具有马达部5a、蜗轮5b、轮5c、以及与轮5c联动的输出部5d。输出部5d与连杆机构4的主动手柄4a结合。根据此结构,从马达部5a产生出的旋转驱动力能够经由蜗轮5b、轮5c、以及输出部5d传输到主动手柄4a。
[0036] (在外壳内的构成部件的配置)
[0037] 上述闩锁机构2、手柄机构3、连杆机构4、以及马达驱动机构5配置在外壳1的内部。在此外壳1的外周部分上形成第1盖板1a与第2盖板1b的接合部,并且另外设置覆盖该接合部的盖部件6。此盖部件6在闩锁机构2一侧上具有端部6a。
[0038] 还有,在外壳1的内部设有第1容纳空间A与第2容纳空间B。此第1容纳空间A与第2容纳空间B的范围并未严密进行规定,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了方便而决定。即,如图2所示,在用部分隔墙W仅隔开空间的一部之后,隔墙W的大致左侧可以成为第1容纳空间A,而右侧可以成为第2容纳空间B。当然,亦可完全划分外壳1的内部空间,并形成各自独立的隔间。
[0039] 将外壳1的内部分割为两个空间的理由是为了主要将门锁装置100的电气部件容纳在2个空间中的一个内,将非电气部件容纳在2个空间中的另一个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容纳空间A中至少具备马达驱动机构5,在第2容纳空间B中至少具备闩锁机构2。这样,将怕水的马达驱动机构5等电气部件容纳在第1容纳空间A中,将比较不怕水的闩锁机构2等非电气部件容纳在第2容纳空间B中。还有,通过设置在下述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止水机构,门锁装置100的防水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并能防止短路等造成的门锁装置100的故障。
[0040] (第1实施方式)
[0041] 本实施方式是在上述说明中引用的图2及图3中的门锁装置100。门锁装置100将作为止水机构的贯通第2容纳空间B的通水孔10设在外壳1上。外壳1具备第1盖板1a与第2盖板1b,通水孔10在外壳1的上侧形成、并在第1盖板1a以及第2盖板1b中的某一方上形成。因为使门锁装置100与车体X一侧的锁撞针300结合的必要性,所以必须使第2容纳空间B侧的一端(即,闩锁机构2)向车门Y的边缘部300a(参照图1)露出以安装它。还有,门锁装置100设在车门Y的内部,车门Y的内部会使雨水等水分流通。因此,雨水等水分在车门Y的内部到达门锁装置100,然后从如图2所示的盖部件6的端部6a经过盖部件6与外壳1之间到达外壳1上,故雨水等水分会易于从如图3所示的第1盖板1a与第2盖板1b之间的间隙侵入。
[0042] 虽然水分一侵入上述间隙、就沿着如图2所示的外壳1的上表面向第1容纳空间A的上方流出,但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0在外壳1上即水分的流动路径1c的途中设有通水孔10,水分会进入此通水孔10、并被导向第2容纳空间B。因此,无水分接近以及接触第1容纳空间A内的马达驱动机构5等电气部件之虞,能够防止门锁装置100的故障。但是,由于容纳在第2容纳空间B内的部件是闩锁机构2等非电气部件,所以即使水分直接接触也不会产生故障。另外,进入了第2容纳空间B内的水从设在下方恰当位置的排水孔(图中未标示)等向门锁装置100的外部排出。
[0043] 设置通水孔10的位置是第2容纳空间B一侧的外壳上部,并且是划分第1容纳空间A与第2容纳空间B的隔墙W的附近为佳。此时,隔墙W最好和通水孔10连续相连。根据这种配置,能够使进入了通水孔10的水传到第2容纳空间B一侧的作为引导机构的隔墙W并且容易地流下至第2容纳空间B内部。还有,为了易于引导传到了外壳1的上表面的水分,对通水孔10内周10a进行圆形也是有效的。
[0044] (第2实施方式)
[0045] 在图4中,(a)图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门锁装置200的要部构成的部分主视图。(b)图是门锁装置200的部分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200中,在通水孔10上增加设置V字型的止水板20作为止水机构。在此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0相同。
[0046] 止水板20能够设在从外壳1的上表面侧即盖部件6的端部起到上述第1容纳空间A的上方位置为止的范围内。更具体来讲,能够贴近对应第2容纳空间B的上方位置的外壳1的上表面进行设置。雨水等水分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从第2容纳空间B一侧的盖部件6与外壳1之间的间隙侵入,然后沿着外壳1的上表面向第1容纳空间A的上方流出。但是,由于止水板20的存在,水分在到达第1容纳空间A的上方之前会被阻止住。因此,无水分接近以及接触第1容纳空间A内的马达驱动机构5等电气部件之虞,能够防止门锁装置200的故障。
[0047] 止水板20虽然可以直接设置在外壳1的上表面上,但也能够一体化设置在覆盖第1盖板1a与第2盖板1b之间的接合部的盖部件6的下表面上。此时,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另外还能够省略止水板20的设置工程。
[0048] 还有,止水板20的下端与外壳1的上表面之间可以密封,也可以有某种程度的间隙。由于即使在存在间隙时、水分也会因表面张力被此间隙挡住,故能够可靠地阻止水分侵入第1容纳空间A一侧。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止水效果,虽然同时设置了止水板20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水孔10,但也能够单独设置止水板20作为止水机构。
[0050] 除汽车等的车门以外,本发明中的门锁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可开式车顶开关装置、发动机罩开关装置等。还有,亦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以外的领域,例如建筑物用门、以及家电制品的检查门等具备开关机构的所有装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